1. 形容糾紛的成語
盎盂相擊 比喻一家人爭吵。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一回:「只就他夫妻三個這番外面情形講,此後自然該益發合成一片性情,加上幾分伉儷,把午間那番盎盂相擊化得水乳無痕。」
盎盂相敲 比喻一家人爭吵。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卷十一·青蛙神》:「且盎盂相敲,皆臣所為,無所涉於父母。」
搬弄是非 搬弄:挑拔。把別人的話傳來傳去,有意挑拔,或在背後亂加議論,引起糾紛。
出處:《莊子·盜跖》:「搖唇鼓舌,擅生是非。」元·李壽卿《伍員吹簫》第一折:「他在平公面前,搬弄我許多事非。」
播弄是非 挑撥是非。是非:糾紛,口舌。
出處:《兩晉演義》八回:「疑她播弄是非,所以處心積慮,徐圖報復。」
解紛排難 指為人調解糾紛或排除危難。
聚眾滋事 聚集一幫人到處惹事,製造糾紛。
排患解紛 原指為人排除危難,解決糾紛。今指調停雙方爭執。同「排難解紛」。
排難解紛 原指為人排除危難,解決糾紛。今指調停雙方爭執。
出處:《戰國策·趙策三》:「所貴於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賈之人也,仲連不忍為也。」
平地風波 平地上起風浪。比喻突然發生意料不到的糾紛或事故。
出處:唐·劉禹錫《竹枝詞》:「常恨人心不如水,等閑平地起波瀾。」
人我是非 是非:爭執,糾紛。人與人之間的各種利害關系和糾紛。
出處:元·馬致遠《黃粱夢》第四折:「一夢中十八年,見了酒色財氣,人我是非,貪嗔痴愛,風霜雨雪。」
善罷干休 善:好好地;甘休:情願罷休。好好地解決糾紛,不再鬧下去(多用於否定)。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五回:「他看見奶奶比他標致,可比他得人心兒,他就肯善罷干休了?」
善罷甘休 輕易地了結糾紛,心甘情願地停止再鬧。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奶奶就是讓著他,他見奶奶比他標致,又比他得人心兒,他就善罷甘休了?」
是非口舌 因說話引起的誤會或糾紛。
出處:明·馮夢龍《古今小說·滕大尹鬼斷家私》:「若是為田地上壞了手足親情,到不如窮漢赤光光沒得承受,反為干凈,省了許多是非口舌。」
息事寧人 息:平息;寧:使安定。原指不生事,不騷擾百姓,後指調解糾紛,使事情平息下來,使人們平安相處。
出處:《後漢書·章帝紀》:「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驗;及吏人條書相告,不得聽受,冀以息事寧人。」
兄弟鬩牆 鬩:爭斗。兄弟之間的糾紛,也比喻內部爭斗。
出處:《詩經·小雅·常棣》:「兄弟鬩於牆,外御其侮。」
軒然大波 軒然:波濤高高湧起的樣子。高高湧起的波濤。比喻大的糾紛或亂子。
出處:唐·韓愈《岳陽樓別竇司直》詩:「軒然大波起,宇宙隘而妨。」
尋事生非 形容有意製造事端,引起糾紛。
冷鍋里爆豆 比喻本已平息的糾紛,口舌等忽然又發作起來。
出處: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四十三回:「牆上這詩,因為本縣老爺抄去,疊成案卷,怕一時要查起來,冷鍋里爆豆,沒敢去掉。」
清官難斷家務事 再公正的官吏也很難論斷家庭糾紛的是非曲直。指家庭內部的事,外人很難搞清楚。
出處: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十卷:「常言道清官難斷家事。我如今管你母子一生衣食充足,你也休做十分大望。」
清官能斷家務事 俗語。表示家族糾紛情況復雜,外人沒法斷定誰是誰非。
出處:曹樹厚《好夢成真記》第六十九章:「人們常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哈,這次我做到了清官能斷家務事。」
是非只為多開口 糾紛爭端都是說話太多引起的。
2. 形容感情決裂成語
一刀兩斷
yīdāoliǎngàn
[釋義]
比喻堅決斷絕一切關系。
[語出]
唐·寒山《詩三百三首》:「男兒大丈夫;一刀兩斷截;人面禽獸心;造作何時歇!」
[正音]
一;不能讀作「yì」。
[辨形]
刀;不能寫作「刃」。
[近義]
當機立斷
[反義]
藕斷絲連
拖泥帶水
[用法]
多用來表示親戚;朋友間斷絕關系;不再往來。也表示思想感情上徹底決裂。一般作謂語、定語、賓語。
[結構]
緊縮式。
3. 形容感情亂的成語
心亂如麻xīn luàn rú má
【成語解釋】:心裡亂得象一團亂麻。形容心裡非常煩亂。
【成語出自】:宋·王思明《山居二首(其二)》:「隨緣隨份是生涯,莫使身心亂似麻。」
【成語簡拼】:xlrm
【成語字數】:4個字
【感情色彩】:心亂如麻是褒義詞
【成語結構】:主謂式
【成語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成語示例】:想到這一點,他心亂如麻,一夜都沒有合過眼兒。(歐陽山《苦鬥》五四)
【近義詞】:心煩意亂、心神不定
【反義詞】:心曠神怡、從容不迫、悠然自得
【成語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形容心裡非常煩亂
4. 形容感情背叛的成語
背恩忘義背:背叛。指背棄恩德,忘卻道義。
出處:《漢書·張敞傳》:「背恩忘義,傷化薄俗。」《晉書·劉聰傳》:「沈等皆刀鋸之餘,背恩忘義之類。」
背盟敗約背:違背。盟、約:誓約。敗:敗壞。指撕毀。背叛誓言,撕毀盟約。
出處:宋·蘇轍《六國論》:「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
逆取順守逆:背叛;順:合理。背叛國君奪取天下,遵循常理治理國家。
出處:《漢書·陸賈傳》:「且湯武逆而以取順守之,文武並用,長久之術也。」
親離眾叛離:離開;叛:背叛。眾人反對,親人背離。形容完全孤立。
出處:《左傳·隱公四年》:「阻兵無眾,安忍無親,眾叛親離,難以濟矣。」
無背無側不能辨清背叛傾仄之人。
眾叛親離叛:背叛;離:離開。眾人反對,親人背離。形容完全孤立。
出處:《左傳·隱公四年》:「阻兵無眾,安忍無親,眾叛親離,難以濟矣。」
背信棄義——背:違背;信:信用;棄:丟棄;義:道義。違背諾言,不講道義。
背盟敗約——背:違背。盟、約:誓約。敗:敗壞。指撕毀。背叛誓言,撕毀盟約。
兩面三刀——比喻居心不良,當面一套,背後一套。
六親不認——形容不重天倫,不通人情,對親屬都不顧。有時也指對誰都不講情面。
賣國求榮——勾結投靠敵人,出賣國家的權益,謀求個人的富貴。
忘恩負義——恩:恩惠;負:違背;義:情誼,恩誼。忘記別人對自己的好處,反而做出對不起別人的事。
言而無信——說話不算數,沒有信用。
離心離德——心、德:心意。思想不統一,信念也不一致。指不一條心。
自食其言——指說了話不算數。
出爾反爾——爾:你;反:通「返」,回。原意是你怎樣做,就會得到怎樣的後果。現指人的言行反復無常,前後自相矛盾。
見利忘義——見到有利可圖就不顧道義。形容不講義氣、背叛
離經叛道——離:背離,不遵守。原指違反封建統治階級所尊奉的經典和教條。現泛指背離佔主導地位的理論或學說。
包藏禍心——包藏:隱藏,包含;禍心:害人之心。心裡懷著害人的惡意。
暴虐無道——殘暴狠毒,喪盡道義。
狼心狗肺——形容心腸象狼和狗一樣凶惡狠毒。
居心叵測——居心:存心;叵:不可;測:推測。指存心險惡,不可推測。
恩將仇報——拿仇恨回報所受的恩惠。指忘恩負義。
以怨報德——怨:仇恨;德:恩惠。用怨恨來回報別人的恩惠。
知恩不報——對對自己有恩的人置之不理
過河拆橋——自己過了河,便把橋拆掉。比喻達到目的後,就把幫助過自己的人一腳踢開。
利令智昏——令:使;智:理智;昏:昏亂,神智不清。因貪圖私利而失去理智,把什麼都忘了。
反面無情——形容翻臉不認人。
眾叛親離——叛:背叛;離:離開。眾人反對,親人背離。形容完全孤立。
5. 形容感情破裂的成語
1、恩斷義絕 恩:恩情;義:情義。感情破裂。多指夫妻離異。
出處:元·馬致遠《任風子》第三折:「咱兩個思斷義絕,花殘月缺,再誰戀錦帳羅幃。」 2、恩斷意絕 恩:恩惠,恩情;意:情份。恩愛和情義完全斷絕,形容感情破裂
出處:明·無名氏《認金梳》第一折:「你若得見了你的親娘,莫漏泄,休將我恩斷意絕,可憐我無家無業。」
3、恩絕義斷 恩:恩惠,恩情;義:情義,情份。恩愛和情義完全斷絕,形容感情破裂
出處:元·關漢卿《魯齋郎》第三折:「索什麼恩絕義斷寫休書。」
4、分釵斷帶 釵分開,帶斷了。比喻夫妻的離別。
出處:南朝·梁·陸罩《閨怨》詩:「自憐斷帶日,偏恨分釵時。」
5、夫妻反目 反目:翻眼相看,不和睦。指夫妻不和、吵架。
出處:《周易·小畜》:「輿說輻,夫妻反目。」
6、割恩斷義 舍棄恩德,斷絕道義。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六回:「自桃園締盟,誓以同死;今何中道相違,割恩斷義?」
6. 形容感情很糾纏的成語
藕斷絲連:比喻表面上斷了關系,實際上仍有牽連,多指男女之間情思難斷。
難舍難分: 舍:放下。形容感情很好,不願分離。亦作「難分難舍。」
剪不斷理還亂: 不能了斷,有不能理出個頭緒來。預示感情的纏綿、繁雜。
7. 形容感情的成語 形容感情破裂,無法復合的成語
覆水難收
8. 形容情感決裂的成語有哪些
形容情感決裂的成語有恩斷義絕、反目成仇、一刀兩斷、勞燕分飛、花殘月缺
9. 形容姐弟感情好的成語
1、【成語】: 情同手足
【拼音】: qíng tóng shǒu zú
【解釋】: 手足:比喻兄弟。交情很深,如同兄弟一樣。
【出處】: 唐·李華《弔古戰場文》:「誰無兄弟,如足如手。」
【舉例造句】: 名雖各姓,情同手足。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四十一回
2、【成語】: 親密無間
【拼音】: qīn mì wú jiàn
【解釋】: 間:縫隙。關系親密,沒有隔閡。形容十分親密,沒有任何隔閡。
【出處】: 《漢書·蕭望之傳贊》:「蕭望之歷位將相,藉師傅之恩,可謂親昵亡間。及至謀泄隙開,讒邪構之,卒為便嬖宦豎所圖,哀哉!」
【舉例造句】: 老東山和未過門的兒媳婦,父女般的談著,似乎他們之間,過去沒有發生什麼糾紛不不愉快,從來就是親密無間。 ★馮德英《迎春花》十九章
3、【成語】: 形影不離
【拼音】: xíng yǐng bù lí
【解釋】: 象形體和它的影子那樣分不開。形容彼此關系親密,經常在一起。
【出處】: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二:「青縣農家少婦,性輕佻,隨其夫操作,形影不離。」
【舉例造句】: 他們倆是一對形影不離的好朋友。
4、【成語】: 寸步不離
【拼音】: cùn bù bù lí
【解釋】: 寸步:形容距離很近。原指夫妻和睦,一步也不離開。現在泛指兩人感情好,總在一起。
【出處】: 南朝·梁·任昉《述異記》:「吳黃龍中,吳郡海鹽有陸東,妻朱氏,亦有容止,夫妻相重,寸步不離,時人號為比肩人。」
【舉例造句】: 他家女孩兒韓愛姐,逐日上去答應老太太,寸步不離,要一奉十,揀口兒吃用,換套穿衣。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八十一回
5、【成語】: 難舍難分
【拼音】: nán shě nán fēn
【解釋】: 舍:放下。形容感情很好,不願分離。亦作「難分難舍。」。
【出處】: 老舍《老張的哲學》:「這樣難舍難分的灑淚而別。」
【舉例造句】: 他們真是有點難舍難分的。
6、【成語】: 同氣連枝
【拼音】: tóng qì lián zhī
【解釋】: 比喻同胞的兄弟姐妹。
【出處】: 南朝梁·周興嗣《千字文》:「孔懷兄弟,同氣連枝。」
【舉例造句】: 我自然愛我的弟弟,我們原是同氣連枝的。 ★冰心《寄小讀者·橫濱》
10. 形容感情出現問題的成語
破鏡重圓pòjìngchóngyuán
[釋義] 比喻夫妻失散後重新團聚或決裂後重新和好。
[語出] 唐·孟棨《本事詩·情感》載:「南朝陳代將亡時;駙馬徐德言把一個銅鏡破開;跟妻子各拿一半;作為日後重新相見的憑證。後來;徐德言果然靠半塊鏡子找到妻子;重新團聚。」宋·李致遠《碧牡丹》:「破鏡重圓;分釵合鈿;重尋綉戶珠箔。」
[正音] 重;不能讀作「cónɡ」或「zhònɡ」。
[辨形] 鏡;不能寫作「境」;圓;不能寫作「園」。
[近義] 和好如初 言歸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