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民事經濟糾紛主要被告因特殊情況無法到場,法院如何審理
必須到庭的被告有正當理由不能到庭的,法院可以延期開庭審理。
法律規定: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六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延期開庭審理:
(一)必須到庭的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有正當理由沒有到庭的;
(二)當事人臨時提出迴避申請的;
(三)需要通知新的證人到庭,調取新的證據,重新鑒定、勘驗,或者需要補充調查的;
(四)其他應當延期的情形。
❷ 經濟糾紛最主要證據是什麼。
經濟糾紛除提供一般證明、證據外,還須按照訴訟請求內容,提供必要證據版:
建設、建築工程權承包合同糾紛,須提供:國家批準的投資計劃、計劃任務書、工程承包單位營業執照的原件(如復製件,須與原件核對無誤,並加註明後,將原件退還)、技術級別證書,建築許可證、工程決算書及其審核意見書和工程驗收報告等。
質量糾紛,須提供:質量檢驗的鑒定報告,如有產品封樣驗收規定的則應有產品封樣的日期、方式等說明和有關實物。
技術合同糾紛,須提供:與合同有關的技術資料,可行性論證、技術評價報告、項目任務書與計劃書,技術標准與規范,原始設計與工藝文件以及圖紙、表格、數據照片等。
商標侵權糾紛,須提供:注冊商標的文字、圖形和核准日期;假冒產品的實物、書證;受損害情況和經濟數額的計算依據、證據等。
專利侵權糾紛,需提供專利證書、被侵權的實物、書證,專利產品與侵權產品異同的具體說明,受損害情況和經濟數額的計算依據、證據等。
涉外經濟合同糾紛,須提供:公司章程、商業、稅務登記證件、發票、貨物提單、裝運單。所提供的證據材料,如港澳地區的,須經過公證;如外國的,須經過公證和駐外使、領館的認證。
❸ 在我國解決經濟糾紛的途徑和方式有哪些
解決經濟糾紛的途徑和方式主要有仲裁、民事訴訟、行政復議、行政訴訟。
1、仲裁與民事訴訟是兩種不同的爭議解決方式。當事人發生爭議只能在仲裁或者民事訴訟兩種方式中選擇一種解決方式。有效的仲裁協議可排除法院的管轄權。只有在沒有仲裁協議或者仲裁協議無效,或者當事人放棄仲裁協議的情況下,法院才可以行使管轄權,這在法律上稱為或裁或審原則。
2、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方式的選擇則與糾紛的性質有關。根據法律的不同規定,有的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訴,也可以先申請行政復議,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時再起訴;有的則只能先申請行政復議,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才能提起行政訴訟;還有的則只能通過行政復議的方式解決,由行政機關對糾紛作出最終裁決。
拓展資料
經濟糾紛是指市場經濟主體之間因經濟權利和經濟義務的矛盾而引起的權益爭議,包括中等主體之間涉及經濟內容的糾紛和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作為行政管理相對人與行政機關之間因行政管理所發生的涉及經濟內容的糾紛。
經濟糾紛有兩大類:一是經濟合同糾紛,如買賣合同糾紛,借款合同糾紛,承攬合同糾紛,建設工程合同糾紛、技術合同糾紛等;二是經濟侵權糾紛;如知識產權(如專利權、商標權)侵權糾紛、所有權侵權糾紛、經營權侵權糾紛等。
在市場經濟中,合同是平等的市場主體間確立交易關系,共同實施交易行為,追求和實現經濟目的的法定和普遍的形式,因此,合同糾紛是經濟糾紛的主要部分。
❹ 經濟糾紛的經濟糾紛主要解決方式
一、經濟訴訟概述
(一)經濟訴訟的概念和任務
經濟訴訟是指人民法院在經濟糾紛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審理和解決經濟糾紛案件的訴訟活動,以及由此而產生的訴訟法律關系的總和。
經濟訴訟的任務是保護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保證人民法院查明事實,分清是非,正確適用法律,及時審理經濟糾紛案件,確認經濟權利義務關系,制裁經濟違法行為,保護當事人的合法經濟權益,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二)經濟訴訟的主體
1、人民法院
人民法院是國家的審判機關,在經濟訴訟中,它代表國家依法行使審判權並履行相應的職責。作為案件的審判者,人民法院在經濟訴訟中既是訴訟的參加者,也是訴訟的組織者和指揮者,法律賦予人民法院審判權,使其可以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和方式進行活動,依法行使訴訟權利和履行訴訟義務。所以,人民法院在經濟訴訟中處於主導地位,對經濟糾紛案件的解決起著決定性作用。
2、訴訟當事人
經濟訴訟的當事人,是指因經濟權益發生糾紛,以自己的名義參加訴訟,受人民法院裁判拘束,與案件審理結果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當事人主要有原告、被告和第三人。
原告,是指因自己的經濟權益受到侵害或者與他人發生經濟權益爭議,以自己的名義向人民法院起訴並引起訴訟程序發生的人。
被告,是指被訴稱侵害了原告合法經濟權益或與原告發生經濟權益爭議而被人民法院通知應訴的人。
第三人,是指對原告和被告爭議的訴訟標的即原、被告所爭議的經濟實體權利,具有獨立的請求權,或者雖無獨立的請求權,但案件的處理結果與其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而參加到訴訟中來的人。第三人可分為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和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兩種。當事人作為經濟訴訟的主體,其訴訟行為對經濟訴訟有重大影響。
3、訴訟代理人
訴訟代理人是指根據訴訟代理權,以被代理的當事人的名義進行經濟訴訟的人。
訴訟代理人參加訴訟,是為了維護被代理的當事人的利益。訴訟代理人在代理許可權范圍內所為的訴訟行為,視為當事人的行為,對被代理的當事人發生法律效力。
4、其他訴訟參與人
其他訴訟參與人是指除上述人員以外其他參與訴訟活動的人。包括證人、鑒定人、勘驗人、翻譯人員等。它們雖以自己的名義參與訴訟,但與案件沒有直接利害關系,不受人民法院裁判拘束,只是根據案件審理需要,依法履行一定訴訟義務,協助人民法院完成審判活動。
(三)經濟訴訟的基本原則
經濟訴訟的基本原則,是指法律規定的在整個經濟訴訟過程中起指導作用的基本准則。它是人民法院進行審判活動和經濟訴訟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進行訴訟活動所必須遵守的行為准則。經濟訴訟的基本原則包括訴訟共同性的原則和特有的原則。就特有原則而言,主要有:
1、當事人訴訟權利平等原則 ;
2、法院調解原則 ;
3、處分原則 ;
4、辯論原則 ;
5、支持起訴原則 ;
6、同等原則和對等原則 ;
7、檢察監督原則。
二、經濟案件的受案范圍
經濟案件的受案范圍,是指哪些經濟糾紛案件由人民法院受理。確定人民法院對經濟案件的收案范圍可以明確人民法院與仲裁機構和有關行政部門之間受理經濟糾紛案件分工和許可權。依照法律規定,人民法院受理平等主體的法人之間、其他組織之間、公民之間以及他們相互之間因財產關系發生的經濟權益糾紛案件。主要包括各種合同糾紛案件和經濟損害賠償糾紛案件。 一、仲裁的概念和基本原則
(一)仲裁的概念
仲裁是指雙方當事人在糾紛發生之前或者發生之後達成書面的仲裁協議,自願將他們之間的糾紛提交給雙方同意的仲裁機構進行審理並作出裁決,以解決糾紛的方法。
(二)仲裁的特徵
1、仲裁以雙方當事人自願為前提;
2、仲裁機構是民間性的組織;
3、仲裁的裁決具有強制性的法律效力;
4、仲裁過程和結果具有保密性;
5、仲裁具有快捷性。
(三)仲裁的基本原則
仲裁的基本原則是在仲裁過程中起指導作用的准則,也是仲裁機構和雙方當事人必須遵守的行為准則。
1、依法獨立仲裁原則;
2、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
3、協議管轄原則;
4、一裁終局原則;
5、公平合理原則。
二、仲裁的受案范圍
我國經濟仲裁的受案范圍十分廣泛。我國仲裁法規定,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發生的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可以申請仲裁。但下列糾紛不能申請仲裁:(1)婚姻、收養、監護、扶養、繼承糾紛;(2)依法應當由行政機關處理的行政爭議。另外,由於勞動爭議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農業承包合同糾紛不同於一般經濟合同糾紛,它們各自都有自己的特點,因此,勞動爭議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農業承包合同糾紛的仲裁另行規定,也不屬於仲裁法的受理范圍。 一、行政復議概述
(一)概念
行政復議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依法向特定行政機關提出申請,由受理該申請的行政機關對原具體行政行為依法進行審查並作出復議決定的活動。
(二)特徵
1.行政復議是針對行政機關的法律行為,而不是針對國家行政機關;
2.行政復議是針對具體的行政行為;
3.是針對原具體行政行為的審查並作出決定。
二、行政復議的范圍
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符合行政復議法規定的范圍的,可以申請行政復議。
復議機關受理的10類具體行政行為
1、行政處罰案件;
2、行政強制措施案件;
3、許可證管理案件;
4、行政確認權案件;
5、侵犯法定經營自主權案件;
6、農業承包合同案件;
7、違法要求履行義務案件;
8、行政許可案件;
9、不履行法定職責案件;
10、行政給付案件。
行政機關不予受理的具體行政行為
1、行政處分或其他人事處理決定;
2、行政機關對民事糾紛做出的行政調解、行政仲裁及對其他民事糾紛的處理。
❺ 經濟糾紛解決途徑有哪些
一、經濟糾紛解決途徑如下:
仲裁與民事訴訟是兩種不同的爭議解決方式。當事人發專生爭議只能在仲屬裁或者民事訴訟兩種方式中選擇一種解決方式。有效的仲裁協議可排除法院的管轄權。只有在沒有仲裁協議或者仲裁協議無效,或者當事人放棄仲裁協議的情況下,法院才可以行使管轄權,這在法律上稱為或裁或審原則。
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方式的選擇則與糾紛的性質有關。根據法律的不同規定,有的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訴,也可以先申請行政復議,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時再起訴;有的則只能先申請行政復議,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才能提起行政訴訟;還有的則只能通過行政復議的方式解決,由行政機關對糾紛作出最終裁決。
❻ 公安局經偵支隊主要負責什麼工作,解決經濟糾紛嗎
公安局經偵抄支隊主要負責對生產、襲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犯罪案件,侵犯知識產權犯罪案件,妨害公司、企業的管理秩序的犯罪案件,部分擾亂市場經濟秩序犯罪案件、部分侵犯財產犯罪案件的偵查、指導、協調工作。負責縣局駐縣相關行政執法部門公安聯絡室的聯絡、協調工作。職責如下:
一、負責轄區內經濟犯罪案件的偵辦;
二、全面落實上級經偵部門打擊經濟犯罪的統一部署和其他各項工作的安排;
三、組織偵辦上級交辦的經濟犯罪案件;
四、開展調研工作,掌握轄區內經濟犯罪情況,分析研究經濟犯罪的動態並提出對策;
五、及時受理對經濟犯罪案件的舉報工作,抓好經偵隊伍建設和基礎業務工作;
六、協助、協調好外地市公安機關偵辦的經濟犯罪案件和承辦上級交辦的其他事項。
七、負責對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內部治安保衛工作的監督、指導,維護好內部單位安全與穩定。
普通經濟糾紛屬於民事糾紛,由人民法院受理,如涉嫌經濟犯罪,則由公安局經偵支隊受理。
❼ 求一套完整的經濟糾紛官司及證據
借款糾紛判決實例
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
(2002)皖民二初字第2號
原告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合肥辦事處,住所地合肥市壽春路211號。
負責人金廣,總經理。
委託代理人王春瑞,該辦事處職員。
委託代理人周世虹,安徽天瑞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安徽省淮南醫葯集團有限公司,住所地淮南市朝陽中路。
法定代表人周慶雲,董事長。
委託代理人胡濤,該公司清資辦副主任。
原告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合肥辦事處(以下簡稱華融公司合肥辦事處)與被告安徽省淮南醫葯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淮南醫葯公司)因借款合同糾紛一案,本院受理後,依法組成由代理審判員張坤擔任審判長,代理審判員張紅生、楊華參加的合議庭,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華融公司合肥辦事處的委託代理人王春瑞、周世虹,被告淮南醫葯公司的委託代理人胡濤到庭參加了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原告華融公司合肥辦事處訴稱,1996年12月至1999年12月,被告淮南醫葯公司先後向中國工商銀行淮南分行借款人民幣2928萬元,借款到期後,被告淮南醫葯公司僅償還部分借款本息,尚欠本金28199264.28元,利息2310538.33元未能償還。2000年4月20日,中國工商銀行安徽省分行(以下簡稱工行安徽省分行)、華融公司合肥辦事處、淮南醫葯公司就上述債權簽訂債權轉讓協議書,約定工行安徽省分行將債權轉讓給華融公司合肥辦事處。嗣後,華融公司合肥辦事處經多次催索,淮南醫葯公司未能償還欠款本息;請求法院判令被告淮南醫葯公司償還拖欠的借款本息及本案的訴訟費用。
為支持其主張,原告華融公司合肥辦事處向法庭提供了如下證據材料:
證據一:債權轉讓協議書,證明淮南醫葯公司向中國工商銀行淮南分行借款人民幣2928萬元,該債權已轉讓給華融公司合肥辦事處,並取得債務人淮南醫葯公司的同意,債權轉讓程序合法有效。
證據二:9份借款合同及借款憑證,證明中國工商銀行淮南分行向淮南醫葯公司發放了上述9筆貸款的本金及期限、利率等。
證據三:利息計算清單,證明截止2001年12月20日淮南醫葯公司共欠華融公司合肥辦事處利息2312085.10元。
證據四:淮南醫葯公司企業登記材料,證明淮南醫葯公司為合法存在的獨立法人。
證據五:上海滬皖醫葯貿易有限公司的企業登記材料,證明上海滬皖醫葯貿易有限公司系淮南醫葯公司全資投資注冊成立的企業法人。
被告淮南醫葯公司未提交書面答辯狀,庭審中答辯稱,原告華融公司合肥辦事處訴請的欠款本息有誤,至今沒有還款的原因,系其資金困難無力償還巨額欠款。
為支持其主張,被告淮南醫葯公司向法庭提供了如下證據材料:
證據一:華融公司合肥辦事處催收到期債務通知書,證明截止2000年9月20日共欠借款本金29150000元,利息654988.66元。該款項與華融公司合肥辦事處訴請的欠款本息數額不一致。
證據二:2001年1月17日,華融公司合肥辦事處與淮南醫葯公司簽訂的歸還債務協議書,證明雙方為該債務的處理達成了解決協議。
庭審中,雙方當事人對相對方所舉的證據發表質證意見如下:
被告淮南醫葯公司對原告華融公司合肥辦事處所舉的證據一、證據二、證據四、證據五的真實性無異議,對證據一的本金數額、證據三的利息計算表示異議。原告華融公司合肥辦事處對被告淮南醫葯公司提供的證據質證意見為,對其證據一、證據二的真實性無異議,催收到期債務通知書上欠款數額與原告訴請的欠款本息數額不一致,是因為被告在收到該到期債務通知後償還了部分款項,從而導致原告訴請的標的計算錯誤。截止2001年12月20日被告已向原告償還本金1026588.72元,原告現變更訴訟請求為被告尚欠本金28253411.28元,利息2312085.10元。歸還債務協議書只能說明雙方雖然達成過協議,但被告未按協議履行,因而不影響原告的起訴。被告對原告上述變更訴請的本金無異議,但對其利息計算請求法院予以核實。
本院經審理,根據原告證據一、二,可以認定淮南醫葯公司與中國工商銀行淮南分行先後共簽訂9份借款合同,借款金額為2928萬元,合同約定了借款期限、利率等,中國工商銀行淮南分行亦向被告發放了2928萬元的貸款。該債權已轉讓給華融公司辦事處,並取得債務人淮南醫葯公司的同意。根據原、被告雙方的質證意見,截止2001年12月20日被告已償還本金1026588.72元,尚欠本金28253411.28元。
根據原告證據三並經本院核實,確認截止2001年12月20日淮南醫葯公司共欠華融公司合肥辦事處利息2312085.10元。
根據原告證據四,可以認定淮南醫葯公司系依法登記注冊的國有獨資企業法人,其注冊號為340400101625.根據原告證據五,可以認定上海滬皖醫葯貿易有限公司系淮南醫葯公司投資注冊成立的企業法人。
被告提供的證據一、二均是原件,且為原始證據,故本院對其真實性予以確認。因被告對原告庭審中變更訴請的本金無異議,雖對欠款利息的計算有異議,但被告並未提供相反的證據證明欠款利息的計算有誤,故本院對上述證據的證明目的不予認定。
訴訟過程中,原告華融公司合肥辦事處分別於2002年3月4日、3月22日向本院提出對被告淮南醫葯公司在上海滬皖醫葯貿易有限公司10000000元的投資權益及被告淮南醫葯公司所有的2000000元車輛予以財產保全的申請,本院認為,原告華融公司合肥辦事處的財產保全申請符合法律規定,並分別於2002年3月6日、3月29日對上述財產採取了保全措施。
本院認為,1996年12月至1999年12月,被告淮南醫葯公司與中國工商銀行淮南分行簽訂的9份借款合同,形式要件完備,意思表示真實,合法有效。因被告淮南醫葯公司在上述借款期限屆滿後未能償還借款本息,故被告淮南醫葯公司應承擔還本付息的民事責任。2000年4月20日,工行安徽省分行、華融公司合肥辦事處、淮南醫葯公司三方就上述債權簽訂債權轉讓協議書,約定工行安徽省分行將債權轉讓給華融公司合肥辦事處,該協議符合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收購、管理、處置國有銀行不良資產貸款形成的資產的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的有關規定,應為合法有效。被告淮南醫葯公司應向原告華融公司合肥辦事處承擔還本付息的民事責任。被告淮南醫葯公司對原告華融公司合肥辦事處庭審中變更訴請的本金28253411.28元無異議,但對原告華融公司合肥辦事處關於欠款利息的計算有異議,因其未提供相反的證據證明欠款利息的計算有誤,況且,原告華融公司合肥辦事處關於欠款利息的計算,符合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收購、管理、處置國有銀行不良資產貸款形成的資產的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七條的規定。故原告華融公司合肥辦事處主張被告淮南醫葯公司償還本金28253411.28元,利息2312085.10元(自2000年4月21日起至2001年12月20日止)的訴訟請求,本院予以支持。被告淮南醫葯公司的抗辯理由不能成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八條、第一百三十八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四十四條第一款,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收購、管理、處置國有銀行不良資產貸款形成的資產的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一條、第七條之規定,判決如下:
被告淮南醫葯公司於本判決生效後60日內償還原告華融公司合肥辦事處貸款本金28253411.28元,利息2312085.10元(自2000年4月21日起至2001年12月20日止,之後利息按照中國人民銀行人民幣利率管理規定計算)。
案件受理費81279.51元、財產保全費30260元,由被告淮南醫葯公司負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並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提出副本,上訴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開戶行:農行崇文支行前門分理處,賬號:財政部中央財政專戶分戶8010359-11);並於遞交上訴狀之日起七日內按上述賬戶預交案件受理費,逾期不交,按自動撤回上訴處理。原告華融公司合肥辦事處預交的案件受理費、財產保全費本院不予退還,該費用執行中一並由被告淮南醫葯公司負擔。
審 判 長 張 坤
代理審判員 楊 華
代理審判員 張紅生
二○○二年四月十九日
本件與原本核對無異 (院印)
書 記 員 陳海鋒(代)
點評:安徽高院能夠熟練、准確地遵循製作民商事裁判文書的規范要求,較為恰當地把握具體個案審理中的不同情況,因而整個裁判文書能夠體現出案件審理的全過程,其製作是具體完整的。本案屬典型的涉及資產管理公司的借款合同糾紛案件。因原、被告雙方爭議的焦點在於對本息計算數額的不同認識,對於欠款的基本事實並無大的爭議。安徽高院能夠抓住重點問題引導當事人展開質證、論證,並根據當事人的舉證情況作出最終認定。實際上在質證部分引用被告的訴訟請求,即對「本金無爭議,但對利息計算請求法院予以核實」,已經說明本案無繼續質證之必要,應由法院作出認定。
在法院查明事實部分,簡明扼要地介紹了當事人之間所發生之案件事實,尤其提到原告提出訴訟保全申請,法院經審查認為符合法律規定,並採取了相應保全措施,以上對於事實的概括是合理的。
在本院認為部分,能夠根據現行法律、司法解釋之規定,結合案件事實以及當事人雙方主體資格情況,對合同、債權轉讓效力作出相應認定。對於雙方當事人爭議借款本金、利息的數額作出認定,符合民事訴訟法和有關證據規則司法解釋的規定,故是正確、合法的。
本判決書製作不足之處與值得重視的問題在於:1.對於證據的羅列和質證過程略顯鬆散,段落層次過多,以致主次、輕重不太容易區分。正確做法應是:對於無爭議的借款合同、營業執照等不宜作為證據羅列,可在事實部分直接敘述;僅應對有爭議的事實和證據加以質證並闡述。對於爭議比較集中的案件,應將證據盡可能地予以歸納、提煉,往往可用一兩句話說的,沒有必要逐一列舉或長篇大論。即使需要重點闡述的觀點,也應緊密結合當事人爭議焦點,以及案件基本事實,不能原告稱、被告稱、原告又稱、被告又稱之類,只要是各方當事人已充分發表了意見的,即應歸納為各方最終觀點,為法院的論證作鋪墊。2.關於利息計算上的爭議,直到判決主文下達,亦未交代是按何方法計算出的利息數額。既然被告不服的主要之處在於利息計算,法院就有責任和義務將該問題闡述清楚,包括核算利息的標准、方法,即使不在判決書中寫明,亦應在審理過程中讓雙方當事人明確計算的方法、標准、期間等。3.所收案件受理費、保全費是按照原告起訴的標的額計算得出,還是按照原告變更後的訴訟請求作出,亦未作交代。4.淮南醫葯公司是否具備法人資格並非本案爭議要點,似無在此加以質證、論證的必要,更無必要在判決書中佔用300字的篇幅加以解釋。5.關於當事人的稱謂,判決書中有時稱當事人的簡稱,有時稱原告、被告,有時又稱原告XXX、被告XXX,顯得不規范,要麼都用XXX,要麼都用原告、被告;如果當事人較多時,應用XXX,以示區分。
❽ 民事訴訟經濟糾紛二審敗訴後可以再上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