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醫療侵權行為的法院管轄問題!
可以。侵權復結果發生地是指侵權制行為作用於當事人後,當事人發現權利受侵犯時的所在地。本案中當事人做完手術後感覺不適,其侵權結果似乎發生了,且在醫院,但其判斷被對方--醫院醫生的專業知識給否定了,據此,當事人並沒有發現問題,即不知道其權利被侵害。當其回家休養時才發現即知道自身權利被侵害,所以發現或知道權利受侵害事實的所在地,就是法律上的侵權結果發生地。譬如:當甲打了乙一拳,乙當時並不覺得大礙,收了甲幾百元私了,回去後,竟內出血死了。經鑒定,因甲打擊所致,那麼乙家所在地即侵權行為結果發生地。
本案管轄關鍵是地域管轄問題,審級管轄當然沒爭議,屬地方基層法院。
㈡ 人民法院怎麼規定醫療糾紛案由
你好,《民事案件案由規定》將醫療糾紛的案由分為醫療事故損害賠償糾紛和醫療服務合同糾紛,這樣的分類卻易造成對非醫療事故引起的其他醫療損害賠償糾紛案由無法確定的問題。因此,2008年4月1日生效的新《民事案件案由規定》將「醫療事故損害賠償糾紛」更改為「醫療損害賠償糾紛」。下面法律快車小編為您介紹。
一、醫療糾紛案由分類
醫患關系建立後,患方對醫療行為有異議可以選擇侵權之訴也可以選擇違約之訴,這是患方的權利。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民事案件案由規定》將醫療糾紛的案由分為兩類:醫療事故損害賠償糾紛和醫療服務合同糾紛。
而在醫療侵權糾紛中僅僅規定了「醫療事故損害賠償糾紛」,那麼,這是否意味著在醫療侵權糾紛中只有構成醫療事故的才能以醫療事故損害賠償為案由提起訴訟,不構成醫療事故的則不能起訴,該《民事案件案由規定》並未對此加以解釋。在《民事案件案由規定》之後頒布的《關於參照<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審理醫療糾紛民事案件的通知》(一下簡稱《通知》),中明確將醫療侵權糾紛的法律適用分為兩種:即醫療事故損害賠償糾紛適用《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規定,而對醫療事故以外的原因引起的其他醫療賠償糾紛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的相關規定。可見,兩者在對醫療侵權糾紛的分類上是存在沖突的。
既然非醫療事故損害糾紛都不能作為案由成立,那麼其就不應該成為人民法院審理的范圍,而按照《通知》的規定又有其適用的法律,也就是說可以成為法院的審理范圍,顯然這樣的規定是矛盾的。《通知》在法律適用上的不同規定為當事人在發生醫療糾紛後選擇對其有利或者說最能獲得高額賠償的民事法律關系進行索賠提供了立法依據。從司法實踐中看,由於《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的賠償額度較低,當事人便會積極選擇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進行索賠。兩個規定上的不一致,使得當前醫療糾紛案件的審理出現了混亂。
二、審判實踐中確定醫療糾紛案由的局限性
最高人民法院將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賠償糾紛具體規定為「醫療事故損害賠償糾紛」,而對非醫療事故引起的其他醫療損害賠償糾紛在案由方面並沒有規定。如果人民法院嚴格按照《民事案件案由規定》來確定當事人提起的醫療糾紛訴訟,我們會發現人民法院在審查當事人起訴確定立案案由時,只能確定為「醫療事故損害賠償糾紛」。這樣造成的一個直接後果就是僅有醫療事故引起的損害賠償在立案時得到人民法院支持,而其他不構成醫療事故的損害賠償糾紛,如屬醫療過錯行為但尚不構成醫療事故的醫療損害賠償糾紛、醫療過錯糾紛、醫療故意行為、醫療過失行為和醫療機構無過錯但不能免責的行為以及醫生違反告知義務並造成患者不當損害的等等損害行為,是不能作為當事人起訴時的理由的。這樣規定在實踐中會產生兩種情況:
1、只有經過鑒定機構認定構成醫療事故的醫療事故損害賠償糾紛才能請求損害賠償,醫療糾紛的范圍被縮小了。
2、對不構成醫療事故的損害賠償糾紛被排斥在醫療糾紛的案由之外,這樣一來,就出現了患者確因醫療過錯受到損害而得不到法律支持。
那麼對於不構成醫療事故而又確因醫療過錯受到損害的,是否還可以依據其它案由進行起訴(比如人身損害賠償)呢?現無明確的規定。而人民法院用其他案由來確定醫療行為所引發的損害賠償是欠妥的。因為根據最高院《民事案件案由規定》規定的案由來看,醫療糾紛既可以歸於第一部分的第134種服務合同也可以歸於第二部分權屬、侵權及不當得利、無因管理糾紛的第214種人身損害賠償糾紛。
在醫療事故的案由選擇了侵權以後只有一種歸於人身損害賠償糾紛種的小分類醫療事故損害賠償,所以醫療事故和人身損害賠償是種和亞種的關系,二者沒有平行關系,因此患者選擇了侵權以後只能選擇醫療事故損害賠償。再者,患方在醫療過程中出現不良後果的情形確實是一種「人身損害」,但應當看到這一損害的發生不是普通行為造成的人身損害,而是在醫療中造成的,因此醫療行為恰當與否是當事人訴爭的法律實質,以普通的人身損害界定醫患之間賠償義務關系不利於明確、公平處理醫患關系。
小編提醒:2008年4月1日生效的新《民事案件案由規定》將「醫療事故損害賠償糾紛」更改為「醫療損害賠償糾紛」,上述問題相應得到解決。
【相關知識】
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印發〈民事案件案由規定(試行)〉的通知》中,對確定案由是這樣規定的:「第一審法院立案時可根據當事人的起訴確定案由。當事人起訴的法律關系與實際訴爭的法律關系不符時,結案時以法庭查明的當事人之間實際存在的法律關系作為確定案由的依據。」
也就是說在訴訟中有立案案由與結案案由之分,前者是根據當事人的起訴確定,後者是以實際存在的法律關系確定。醫療事故以外的其他醫療賠償糾紛包括以下糾紛:
1、醫療故意行為引起的賠償糾紛。
2、療機構的診療、護理行為造成患者傷害雖不構成醫療事故,但確因其診療、護理行為存在過失引起的賠償糾紛。
3、他違反醫療方面法律、法規的行為引起的賠償糾紛。
網頁鏈接
㈢ 醫療侵權舉證責任是怎麼分配的
產品質量是否存在缺陷,是決定產品的生產者或者銷售者是否承擔侵權責任的關鍵因素。但是,在產品質量侵權糾紛中,究竟是由原告就產品質量存在缺陷進行舉證,還是應當由被告就產品質量不存在缺陷進行舉證,有許多爭論。有人認為在產品質量侵權糾紛中,應當由被告就其提供的產品不存在缺陷進行舉證,如果被告不能證明其產品是合格的,就應當認定存在缺陷,其依據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許多人包括有些律師在這一問題上都持同樣的觀點。但是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並沒有規定,對於產品質量侵權案件由產品的生產者或者銷售者就其生產或者銷售的產品不存在質量問題舉證,該解釋只是規定,由產品的生產者就法定的免責事由承擔舉證責任。關於民事訴訟中舉證責任的分配,應當結合《民事訴訟法》和民事實體法的有關規定進行確定。《民事訴訟法》第64條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即我們通常所講的「誰主張,誰舉證」。這是關於舉證責任分配的基本原則。《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一條規定,「沒有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當事人的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後果」。這一規定才體現出了舉證責任的真正內涵,從此也可以看出舉證責任的分配並不是由訴訟法完成的。訴訟法中的舉證責任僅僅上是一種證據提出責任,並非真正意義上的舉證責任。舉證責任的真諦在於,在案件事實真偽不明時應當由哪一方承擔敗訴的責任。這種責任的分配實際上在實體法中已經完成,訴訟法只不過對其進行了適當的明確和補充而已。舉證責任分配的基本原則,應當按照法律行為的構成要件進行分配,即由主張符合法律行為構成要件的當事人,就法律行為的構成要件進行舉證。在侵權案件中,當然應當由原告就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進行舉證。只不過為了公平起見,訴訟法規則對幾類特殊法律行為的構成要件的某些個別要件的責任分配進行了倒置。例如:醫療侵權糾紛中的三個構成要件(一)醫療過錯,(二)損害事實,(三)因果關系。按照正常分配原則,應當由原告就這三個構成要件進行舉證。因此類案件的特殊性,民事訴訟法才將其中的兩個要件進行倒置分配給了被告,即由被告就不存在醫療過錯和不存在因果關系進行舉證。除了《證據規則》第四條規定的幾類特殊情況外,均應當由主張符合法律行為構成要件的當事人對要件構成承擔舉證責任。我們現在看一下在產品侵權糾紛中《證據規則》第四條第六款是如何規定的「因缺陷產品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產品的生產者就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承擔舉證責任。」從該規定可以看出,《證據規則》並沒有將產品侵權案件的任何一個構成要件分配給被告,即沒有規定由產品的生產者或者銷售者,就產品不存在缺陷以及產品缺陷與損害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而法律規定的三個免責事由的舉證責任,實際上《產品質量法》已經做出了明確的分配。因此,產品質量侵權案件中舉證責任的倒置,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倒置。因此,在產品侵權案件中,首先應當由原告就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進行舉證,在原告完成舉證的前提下,由被告就法定的免責事由進行舉證。如果原告連基本的舉證義務都沒有完成,即使被告沒有證明法定的免責事由,也不用承擔法律責任。 綜上所述,當事人要打產品質量侵權糾紛官司,就應當准備充足的證據,在事故發生後,應當妥善保存證據,必要時及時申請法院對產品質量進行鑒定。否則很可能遭受敗訴的結果。
㈣ 如何處理醫療糾紛,有何法律依據
1、和解所謂和解是沒有第三方介入,雙方當事人自己協商談判,對各自訴訟權利和實體權專利的處分。屬可分是訴訟前或訴訟中和解。如果是訴訟中和解的,應由原告申請撤訴,經法院裁定撤訴後結束訴訟,雙方當事人再達成和解協議。2、調解調解是指在衛生行政機關、第三方法人或自然人,或著在法院的主持下,對當事人之間的醫療糾紛進行裁決的活動。3、訴訟民事訴訟是在案件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與下經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查明事實、適用法律,對醫療糾紛進行裁決的活動。
㈤ 被侵權人未主張侵權人墊付的醫療費,侵權人又在本案中要求保險公司支付,法院如何判決
法院應裁定駁回侵權人的請求或考慮駁回侵權人的訴訟請求。因為侵權人起訴保險公司賠償,是一種保險公司代侵權人向被請求人賠償的法律關系。現在被請求人沒有主張,侵權人就沒有損失,何來保險賠付?
㈥ 醫療侵權求助 急 急 急 按侵權責任法訴到法院,法院依職權指定鑒定機構,結果被告醫院存在五種過錯。
存在過錯,依據其過錯程度,承擔相應責任
縱橫法律網 王俊律師
㈦ 醫療糾紛!法院無司法鑒定結論就判決了!是否合法急需相關法律法規!
香港最高法院判決書中的經典段落「法官有權依照自己的觀察、判斷來評議證據,但是這樣充滿了不公平」!!
㈧ 醫療侵權證據如何保全,哪些醫療侵權證據不被法院採信
您好,一、醫療侵權證據如何保全
證據保全就是對證據進行固定,以確保其不被滅失和不被改動。民事訴訟證據法上對掌握證據的一方有向法庭提供該證據的義務,如果不提供將作出對其不利的認定,這是所謂的舉證妨礙。
病歷資料從控制的角度分,可分為一般由患者掌握的門診病歷和由醫方掌握的住院病歷。病歷資料的證據保全無非是復印和封存。醫方掌握著住院病歷資料,而且相關規定還賦予封存後的病歷也由醫方保管的權利,因此一旦涉訴,醫方有義務向法庭提供病歷資料,一旦提供不出,可能面臨不利的判決結果。這是醫方對病歷舉證妨礙。如果醫方在患方提出要求復印和封存病歷時,不予復印和封存,應該是「隱匿」行為。如果封存時有些病歷資料遺漏而沒有封進行去,鑒定時或者向法庭舉證時才提出,不被患方認可,也可能被視為「隱匿」。如果醫方保管的病歷丟失、被盜、滅失而不能向法庭提供,可以說是「隱匿」,也可視為「拒絕提供」之列。因此,58條第(二)項既是一個證據保全問題,同時也是個舉證妨礙問題。
二、哪些醫療侵權證據不被法院採信
證據採信,不是所有的證據都是有用的。這里的有用指的是能否被法庭採納,作為最後判案的依據。也就是證據採信問題,法庭對證據採信的原則就是所謂的證據三性問題,真實性、合法性、關聯性。
醫方對患方證據保全要求不予配合,或者醫方自身對證據保全措施不當,也可能影響到病歷資料證據的採信問題。應該復印或者封存,但沒有復印給患方或者封存,醫方以後向法庭提供,可能真實性和合法性就會受到質疑而不被採納。按照規定病歷書寫要及時、完整和規范。還有所謂的真實、客觀和准確,實際上是一回事,即所謂的真實性問題,這是病歷記載內容的真實,只要在前面提到的「及時、完整和規范」沒有問題,從法律角度上看就不存在偽造問題,哪怕確實存在不「真實、客觀和准確」。「及時、完整和規范」中關鍵是「及時」,「及時」事實上與「原始」相關。也就是說在規定時間完成之前可以修改,完成之後就不應該再改動,就是保持書寫的「原始性」。醫方規避醫療損害賠償風險最好的措施之一,當然是在保持病歷原始性的同時,在形式和內容上做到完整和規范。但事實上要做到既原始、又完整和規范是一個艱巨的任務,最低要求就是做到「原始性」和形式上的「完整性」。當然這個「原始性」也還是法律意義上,並非客觀意義上的,即真的對所謂的原始病歷動了手腳,患方沒有證據證明,仍然還是「原始」的。極而言之,病歷資料的真實性就是患方無法證明不是原始的和形式上不完整的病歷就是真實的。58條第(三)項就是針對病歷資料是否是「原始」的而規定的,所謂「偽造」就是對原始病歷的改動或者替代。「篡改」是對「原始」病歷的改動,塗改、添加,主要是指在原件上進行改動,「銷毀」是「原件」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貌似原件的「原件」。「銷毀」同時對法庭而言也是「隱匿」,也是「拒絕提供」。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