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侵權行為法上因果關系理論研究 王暘
你要的這個文獻記錄在《民商法論叢》的第十一卷,是該書的第12篇文章。
我把《民商法論叢》的第十一卷pdf傳給你,文章就在其中。如果滿意請記得採納哦。
民商法論叢第十一卷目錄
1、股權、公司財產權性質問題研究
2、論提單物權效力/ 刑海寶
3、信用證交易原理及其法律性質研究/ 王江雨
4、機動車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研究/ 於敏
5、論既判力溯及范圍 / 馬新彥
6、嚴格責任?過錯責任?——中國合同法歸責原則的立法論/ 崔建遠
7、合同損害賠償中的信賴利益/(美)L.L.富勒,小威廉R.迪尤(韓世遠譯)
8、<撫慰金的幾個問題——評賈國宇訴北京國際氣霧劑有限公司等人身損害賠償案/ 金勇軍
9、<英國法中的不動產按揭(Mortgage)/ 徐明月
10、英國法定離婚理由研究/ 張學軍,裴樺
11、建築作品的著作權保護/(美)克里斯托弗C·瑞曼(張曉軍譯)
12、侵權行為法上因果關系理論研究/ 王煬
13、著作人格權諸問題研究/ 李琛
14、國際債券市場法律規范與我國海外債券融資/ 黃助雲
15、論票據權利的善意取得/ 郭澤華
16、澳大利亞1901年法律解釋法——對一會制定的法律進行解釋並縮短其語言的法律/ 寧敏
17、繆劍文先生的信/ 繆劍文
18、在知識、意見與無知之間的法學論文——對繆劍文先生批評的答復/ 徐國棟
19、葛雲松先生的信/ 葛雲松
② 一般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的因果關系
因果關系是指各種現象之間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侵權法上的因果關系包括責任成立的因內果關系和責任范圍容的因果關系。責任成立的因果關系,是指行為與權益受侵害之間的因果關系,考量的問題是責任的成立。責任范圍的因果關系,是指權益受侵害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涉及的是責任成立後責任形式以及大小的問題。侵權法上因果關系的意義在於對侵權責任加以限定,一方面使受害人得到救濟,另一方面又不至於無限擴大責任范圍,限制行為自由。
③ 侵權責任法確定的歸責原則有哪些
歸責原則構建了侵權類型,即過錯責任、過錯推定責任、嚴格責任類型。
歸責原則對應著侵權責任的基本分類。三種歸責原則對應了各種侵權責任的具體類型,它們在構成要件、免責事由等方面都存在差異。過錯責任、過錯推定和嚴格責任對行為人所強加的責任是有區別的,就行為人來說,嚴格責任最重,過錯推定次之,過錯責任最輕。對受害人的保護也不相同,從受害人的角度考慮,在責任的選擇上應選擇對其最為有利的責任。
現代侵權法出現了一般條款和類型化相結合的模式,適應此種發展趨勢,我國《侵權責任法》採取了「一般條款+類型化」的模式。所謂一般條款,是指在成文法中居於核心地位的、成為一切侵權請求權之基礎的法律規范。所謂類型化,是指在一般條款之外就具體的侵權行為類型作出規定。《侵權責任法》第6條第1款規定:「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這就在法律上確立了過錯責任的一般條款。
歸責原則確定了不同的責任構成要件。例如,過錯責任的構成要件是三要件或者四要件,嚴格責任的構成要件不能按照一般的責任構成要件來確立。
歸責原則還確定了不同的減輕和免責事由。就一般侵權責任的免責事由而言,其需要符合侵權責任的一般構成要件,如果不符合構成要件,就不構成侵權責任。如果具備了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如受害人的故意、第三人行為、不可抗力、正當防衛、緊急避險等,既可能表明行為沒有過錯,也可能表明沒有因果關系,所以,也可以認定為侵權責任不成立。因此,法律規定的上述免責事由,都可以成為一般侵權責任中的免責事由。但是,在特殊侵權責任中,需要具備特殊責任的構成要件和免責事由才能減輕或免除責任。
侵權責任形態
侵權責任形態是指確定侵權責任在侵權法律關系當事人之間進行分配的形式。由於承擔侵權責任主體的復雜性,責任形態既有單獨責任,又有多數人責任。在多數人責任中,又包括連帶責任、不真正連帶責任、補充責任、按份責任等。
(一)連帶責任
所謂數人侵權中的連帶責任,是指數個侵權人實施了共同侵權行為、共同危險行為、以聚合的因果關系表現的無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行為人,依法應當向被侵權人承擔連帶責任。共同侵權行為而產生的連帶責任是法定責任,不因加害人內部的約定而改變。加害人之間基於共同協議免除某個或某些行為人的責任,對受害人不產生效力,也不影響連帶責任的適用。
我國侵權法在數人侵權行為的規則上非常有中國特色。
首先,《侵權責任法》從「共同」這兩個字上區分了共同侵權行為和無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第8條的「共同」應當理解為主觀的共同聯系。
其次,關於共同危險行為。《侵權責任法》第10條規定是指數人實施的危險行為都有造成對他人的損害的可能,其中一人或者數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但不知數人中何人造成實際的損害。我國《侵權責任法》修改了有關司法解釋的規定,在抗辯事由方面,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為抗辯事由。
第三,吸取歐洲私法一體化進程中取得的最新經驗,第11條規定了累積的因果關系(也有學者譯為並存原因、原因力競合等)。這就在法律上規定了以累積因果關系表現的無意思聯絡數人侵權,它是指數個行為人分別實施致害行為,各個行為均足以導致損害結果的發生。
(二)按份責任
按份責任,是指數個責任人各自按照一定的份額對債權人承擔的賠償責任。在無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的情況下,行為人對外也可能承擔按份責任。《侵權責任法》第12條規定了部分的因果關系,又稱共同的因果關系,指數人實施分別侵害他人的行為,主觀上並無意思聯絡,由加害人分別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三)補充責任
補充責任,是指在不能夠確定實際加害人或加害人不能夠承擔全部責任的情況下,由補充責任人在一定范圍內對受害人直接承擔賠償責任的責任形態。補充責任的主要特點在於:第一,補充責任具有次位性。在補充責任的情況下,行為主體和責任主體發生了分離,行為人承擔責任的同時,還可能使行為人之外的人承擔責任,責任主體不一定是直接的行為人。補充責任是一種第二順序的責任。第二,補充責任具有從屬性。第三,補充責任大多是一種相應的損害賠償責任。
(四)相應的責任
所謂相應的責任,是指根據補充責任人的過錯程度和原因力大小承擔的責任。我國《侵權責任法》在多個條款中,規定了「相應」的責任。第一,相應責任一般是對外責任,即對受害人承擔的責任。第二,相應的責任也可能是對外應負的責任份額。第三,相應的責任常常是對補充責任的限定。
相應的補充責任,首先應當確定相應的份額,如果需補充范圍超過相應份額的,以相應份額為准;其次,如果需要補充范圍小於相應份額的,以實際需要補充的份額為准;再次,需要確定在補充責任的范圍內,應當承擔多大的相應責任。
(五)補償責任
所謂補償責任,通常是指在侵權人沒有過錯的情況下,基於公平依法由其向受害人承擔的適當的補償責任。所謂公平責任,就是指在法律規定的情形下,根據當事人雙方的財產狀況等因素,由雙方公平合理地分擔損失。補償責任主要特點在於:第一,補償責任主要是一種公平責任。第二,補償責任的責任范圍是有限制的。第三,補償責任主要由法官根據具體情況確定。
(六)不真正連帶責任
不真正連帶責任,是指數個責任人基於不同的原因而依法對同一被侵權人承擔全部的賠償責任,某一責任人在承擔責任之後,有權向終局責任人要求全部追償。我國《侵權責任法》在第43條「關於產品的生產者和銷售者之間的連帶責任」、第59條「關於醫療領域產品責任的連帶責任」、第68條「關於因第三人過錯污染環境造成損害的責任」、第83條「關於第三人過錯造成動物致害的責任」等四個條文中規定了不真正連帶責任。
④ 請問侵權責任法第11、12條怎麼區分呢即累計因果關系和共同因果關系
第一題選擇B,第二題選擇D
這兩個問題分別對應的是侵權責任法的第專12條和第11條。11條是說的累屬計因果關系,十二條說的是共同因果關系,區分二者的關鍵是看每一個行為能否單獨造成全部損害的發生,如果說任何一個行為都能造成損害結果的發生的話那就是第十一條所說的累計因果關系,應當承擔連帶責任,就是你所問的第二個問題,如果說單個行為不能造成全部損害的話那就是共同因果關系,就要承擔按份責任也就是你所問的第一個問題。
⑤ 如何認定民事侵權責任中是否有因果關系
案情:一天,黃某(26歲)在街上碰見高中同學韋某(26歲)一番寒暄之後,黃某邀韋某去黃家吃飯,席間韋某喝了許多酒,走時黃某見韋某有些醉意,要騎摩托車回家,但是黃某卻不阻攔韋某,要韋某醉醒後再回家,結果韋某騎摩托車回家途中,不幸自己撞上路墩死亡,死者的親屬起訴黃某,要黃某承擔一定的責任。 對於黃某是否要承擔責任,有二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是黃要承擔責任,理由是該案中有損害結果,黃某有過錯,同時黃某的過錯行為與損害結果的發生有因果關系。 第二種觀點是黃某不應承擔責任。因為韋某的死亡是自己的行為造成的。黃某明知韋某有些醉意,而不阻止韋某騎摩托車回家,充其量也不過是韋某死亡的一個條件,並不具有因果關系,因而不構成侵權責任,黃某不應承擔責任。 我認為黃某是否應承擔責任,認定因果關系成為一個關鍵。 (一)確定因果關系的理論 一是條件說。學說由德國學者弗·布里首創,主張只要對損害結果的發生創造了條件,是引起損害結果發生的條件,就是損害結果的原因。該理論是從主觀主義和社會責任論出發,「只注重研究從損害結果中反映出來的行為人的人身社會危險性,認為只要行為人在實施行為時能夠認識到有發生危害結果的可能性,就不能以任何理由減輕其責任。」 二是必然因果關系說。學說認為,只有當行為人的行為與損害結果的發生有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時,才具有法律上的因果關系,該理論主要是受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有關因果關系的影響,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概念在民法中的具體應用。 三是相當因果關系說。該學說認為,「不應要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具有直接因果關系,只要行為人對損害結果的構成適當條件,行為人就應負責。 」②因為,損害結果是各個條件綜合作用的結果,缺乏任何一個條件,損害結果都不會發生。 以上學說,各有利弊,筆者傾向於相當因果關系說,理由如下:1、有利於保護受侵害人的合法權益。因為把適當條件作為原因看待,就擴大了必然因果關系說中因果關系的范圍,避免開脫一些應負責任的行為人的責任。條件說把凡是造成損害結果發生的條件都看作原因看待,范圍太廣了。必然因果關系說,原因范圍太窄了,不利於保護受侵害一方的合法權益。2、法官審判的理想境界當然是使法律真實與客觀真實完全一致。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告訴我們,人的認識能力是無限的,主觀世界可以正確地反映客觀世界,但是有條件限制:就是認識時間、認識手段不受限制,但是訴訟總是受到時間、空間和現有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再加上因果關系的復雜化和多樣化,要認定一個行為是否必然引起損害事實的發生,該行為與損害事實是否有必然因果關系是非常困難的,又因為條件說中的原因范圍太廣,因此,我傾向司法實踐中應採用相當因果關系說。 由於相當因果關系說,判斷一行為是否為損害結果的發生原因標準是「可能性」 ,而非「必然性」 ,即該行為可能造成損失結果,同時認定「可能性」是依據社會的一般見解,而不像「必然性」是客觀存在的,與人的主觀認識無關。因此法官在確定行為與結果有無因果關系,「依行為時的一般社會經驗和知識水平作為判斷標准,認為該行為有引起該損害發生的可能性,而在實際上又確實引起了該損害結果,則該行為與該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 筆者認為,本案中黃某的行為是導致韋某死亡的條件之一,根據相當因果關系說,需要承擔次要的法律責任。原因如下: 第一,韋某的死亡是由於自己的行為造成的。韋某已經26歲了,是完全行為能力人,完全能夠預料到自己行為所造成的後果。韋某明知自己已有醉意,卻仍騎著摩托車回家,導致自己死亡,應承擔主要責任。 第二,黃某看見韋某有醉意,騎摩托車回家,而不勸阻,構成相當因果關系中的適當條件。根據上述筆者所闡述的判斷適當條件的標准,依行為時的一般社會經驗和知識水平作為判斷標准,認為該行為有引起該損害發生的可能性,而在實際上又確實引起了該損害結果,則該行為與該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具體到本案,依照一般社會經驗,依照社會上通常人的理解,雖然韋某已經26歲了,是自己利益的最佳判斷者與照料者,完全可以預料到自己酒後駕車可以導致交通事故的後果,但是黃某不勸阻的行為是導致韋某出交通事故死亡的條件,具有引起韋某出交通事故死亡的可能性,而在實際上又確實引起了該損害結果,因此,構成相當因果關系說的因果關系,黃某應承擔次要的法律責任。 第三,判決黃某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能夠達到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制止酒後駕車事件的發生。 綜上,我認為黃某需承擔法律責任。
⑥ 作為侵權行為構成要件的因果關系和過錯的關系
一般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是指一般侵權責任所必需具備的條件。它包括:行為、過錯、損害事實和因果關系四個構成要件。
1、行為
這里所謂的行為是指侵犯他人權利或者合法利益的加害行為本身。若無行為人的行為,就不會產生侵權責任。
2、損害事實
損害事實是指他人財產或者人身權益所遭受的不利影響,包括財產損害、非財產損害,非財產損害又包括人身損害、精神損害。
3、因果關系
侵權法上的因果關系包括責任成立的因果關系和責任范圍的因果關系。責任成立的因果關系,是指行為與權益受侵害之間的因果關系,考量的問題是責任的成立。責任范圍的因果關系,是指權益受侵害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涉及的是責任成立後責任形式以及大小的問題。侵權法上因果關系的意義在於對侵權責任加以限定,一方面使受害人得到救濟,另一方面又不至於無限擴大責任范圍,限制行為自由。
4、過錯
過錯,是指行為人應受責難的主觀狀態。過錯分為故意和過失兩種形式。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侵害他人權益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主觀狀態。過失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侵害他人權益的結果,但卻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的主觀狀態。
⑦ 如何認定民法上的因果關系
當事人的民事違法行為和損害後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是追究當事人民事責任的客觀根據之一。但是,法律上的因果關系問題,是法學家長期研究而至今仍頗有爭議的一個重大理論課題,遠沒有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真正地加以解決。本文就民法因果關系的某些問題淺述筆者的認識。 一、民法上因果關系的特殊性 民法上的因果關系與哲學上的因果關系、刑法上的因果關系有聯系而又不同。 哲學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概括和總結。因此,法學中的因果關系必然與哲學范疇中的因果關系有著一定的聯系。馬克思主義哲學關於因果關系的基本原理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一個個單個現象都是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為了了解單個現象我們就必須從普遍的聯系中抽象出來,孤立地考察它們,而且在這里不斷更替的運動就顯示出來。一個為原因,另一個為結果。這就是說因果關系有先後順序性。同時,因果關系又是客觀存在的,它經過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是可以認識的。因此,由於人的活動,就建立了因果觀念的基礎。因果關系是人們對客觀事物之間的客觀聯系的認識,它具有客觀性。我們在法學上研究因果關系時,同樣不能違背因果關系的客觀性和先後順序性。 但法學上的因果關系有其特殊性,這種特殊性主要表現在:法學上的因果關系不是研究一般自然現象的因果關系,而是研究一定的社會現象,是有人的行為參與的現象間的因果關系,並且一般地說主要是研究有一定法律意義的人的行為與特定的法律後果之間的因果關系。這也就決定了刑法上的因果關系與民法中的因果關系有一定的聯系性。 然而,同樣不能忘記,民法上的因果關系與刑法上的因果關系不同,其主要表現在: 第一、刑法上的因果關系是指一定的人的社會危害行為同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研究它的目的是確認一定的危害行為造成什麼樣的危害後果,即確認主體的特定行為是造成犯罪結果的原因;而民法上的因果關系是指一定的人違反民事義務的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的因果關系,研究的目的在於確認某一特定的損害後果是由誰的行為造成的,以便確定應由誰來承擔責任。因此,如果說刑法上研究因果關系首先是以一定人的危害行為為基點截出客觀現象之間的一定因果鏈條的話,那麼民法上的研究因果關系則首先從一定的損害後果為基點截取因果鏈條,向前去追尋引起這一損害後果的特定原因。 第二、刑法上研究因果關系時,作為原因的行為多是積極的行為,即作為;而民法可作為原因的行為卻相當一部分是不作為,即消極的行為形式。例如,違反合同的行為,多數是不作為的形式。一個人借了他人的一輛自行車放在門外,晚上另一個人損壞。從刑法上講,該人的行為與自行車的損害沒有因果關系的,但從民法上講就不能否認它們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 第三、刑法上作為原因的行為,只是犯罪主體一個人的行為,而民法上卻往往是雙方的行為。換句話說,如果說刑法上在多因一果的場合下考慮的只是犯罪者一方作為原因的行為的作用,而民法上則要考慮各個行為在諸多原因中的作用。例如,行人橫穿馬路,被駛來的車輛撞傷,對於追究駕駛員的責任來說,一般只考慮駕駛員的行為性質;在民法上則既要考慮行人的行為,又要分析駕駛員的行為。而且,民法上作為原因的行為往往是利益相反的人(例如債權人和債務人,受害人和加害人)的行為。 第四、刑法上的原因行為一般都是個人的行為,而民法上的原因行為則往往是集體(法人)的行為。就某一個人的具體行為說,在刑法上一般只能是他本人實施該行為所造成的危害後果的原因,而在民法上這一行為會被看成是法人的行為,成為法人造成的損害後果的原因。 刑法上因果關系與民法上因果關系的區別決定了民法上不應當也不能照搬刑法因果關系的理論。刑法因果關系的理論對於研究民法因果關系有重要的無可爭議的借鑒或啟迪作用,但刑法上因果關系問題的解決不等於民法上因果關系問題的解決。 二、正確認定民法因果關系的關鍵 正確地認識條件與原因、必然與偶然是正確認定因果關系的關鍵。 關於因果關系的學說歷來有條件說和原因說兩大學派。條件說主張:凡屬發生結果的條件都是原因,凡是原因,對結果的發生都有同等的原因力。按照這種觀點,只要結果的發生與行為之間存在有邏輯關系的事實,就為有因果關系。按照原因說,在引起結果發生的諸因素中應區別原因與條件,其中之一是原因,其餘則為條件,原因和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條件和原因之間沒有因果關系。這里涉及到原因和條件的關系問題。 唯物主義辯證法認為,「不起作用的原因不是原因。」反過來,起作用的原因都是原因。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是有一定的原因的,這些原因就是對事物的變化發生作用的客觀現象。在這里,沒有原因和條件之別,只有內因和外因之分。內因是事物變化的內在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的外在條件。顯然,根據和條件是一對范疇,條件是相對根據而言的,條件和原因根本就不是一個平面的一對范疇。而是在不同平面的不同范疇。把條件和原因對立起來相提並論,至少是犯了邏輯上的錯誤。對某一現象的出現起作用的諸事實都是該現象變化的條件或原因。誠然,這些原因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在一般情況下,內因是變化的根據,是起主導的決定作用,外因要通過內因而起作用。但是我們同樣不應忘記,外因在一定的場合,也是極為重要的,正是它使可能性變成了現實性。如果忽視了這一點,我們就會犯形而上學的錯誤,導致忽視對違法者的責任追究。例如,甲患嚴重的高血壓病症,乙大罵甲,致甲生氣而引起血壓上升致死。這里,無疑甲的死亡的根本原因在於他患有高血病,但能說乙的行為與甲的死亡沒有任何因果關系嗎?能說乙的行為不是死亡的原因嗎?當然乙對甲的死亡負擔民事責任還要看乙的行為是否具有違法性,主觀上是否有過錯,但無論如何,是不能否認其原因性的。 主張區分條件和原因的人所持的一個很重要的理由是:如果把條件和原因等同起來,把任何條件都看成是引起危害結果發生的同等重要的原因,那就擴大了因果關系的范圍,也就會擴大負法律責任的客觀基礎。這個理由是站不住的,不能令人信服的。因為:第一,不在原因中區別原因和條件,並不是把任何條件都看成是引起危害結果發生的同等重要的原因。一切條件對結果的發生都具有同等的原因力,這是條件論者的觀點,從哲學上講是機械唯物論的觀點。但否定條件論的關鍵在於要區別各種條件對結果發生的不同作用,而不在於區分條件和原因。區分條件和原因的結果只能是走向形而上學。否認條件是原因,也就是否認條件對結果發生所起的作用,把原因和非原因的現象同等看待。第二,條件具有原因性,不是擴大了責任的客觀基礎,而正是恰如其分地劃定了責任的客觀基礎的范圍。否認條件的原因性必然會導致這種結局,即盡管一個人的行為對損害結果的發生起了一定的作用,這樣只會主觀地縮小責任的客觀基礎,這在實踐中是行不通的。 在社會主義民法學者中有人提出了必然因果關系說,主張違法行為在必然引起損害結果時,則為有因果關系。但在如何理解必然原因上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往往把原因性和必然性、偶然性交織在一起。 唯物辯論法認為,偶然性和必然性是對立的統一,是事物發展的表現形式。一個事物、一個關系、一個過程既是偶然的,又是必然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特殊表現,必然性寓於偶然性之中。必然性決定於事物發展的內在根據,偶然性取決於事物發展的外部條件。一個人的不法行為所引起的結果既是偶然的,又是必然的。我們不能認為某一事物就是偶然的,也不能認為任何現象的出現都是必然的。 因果性是原因和結果的關系。原因和結果是如同偶然性和必然性一樣的對立範疇。原因和結果之間也是相互轉化的,任何一個現象,它既不是原因,又不是結果。一定的現象必然也引出另一個現象,那麼這個兩個現象之間就有因果關系。因果關系有時間上的先後順序性。但僅僅根據一個現象在另一個現象之後發生就作出二者有因果關系的結論是錯誤的。例如不能因為乙罵了甲,甲後來死了,就說罵人和人的死亡有因果關系。因果關系就其實質來說都是事物之間的必然的因果關系。 因為我們所研究的客觀現象並不是單一的自然現象,而是有人的行為在內的社會現象。我們在研究法律上的因果關系時,從客觀現實的普通聯系抽出來的是損害後果和發生這一後果的原因之間的關系。發生這一後果的原因如果不能說全部,至少可以說大多數場合並不是唯一的排他性的一個原因,而是幾個原因的結合。這幾個原因中的任何一個單獨地出現時,可能都不會引起該後果的發生,但它們結合在一起時就要發生這種後果。而當這些原因中包含有當事人的行為時,我們就有理由說行為和損害後果之間有因果關系,這可以說是指二者的必然聯系。當然我們這樣講是舍棄了其他的條件(原因)的。如果單純就這一行為的發展過程看,該結果的出現是偶然的,但正如我們已指出的,在該場合,在其他因素的配合下,該結果的出現卻又有必然性。我們所說的因果關系中的必然聯系,不是別的,就是指恰是該行為或包括該行為的作用在內的諸事實的綜合引起了該結果的發生。後者例如當事人雙方的行為,第三人行為的介入,不可抗力的影響作用等,在這種情況下,既可看作是多因一果,有的也可看作是幾個因果關系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交叉或復合。 三、確認因果關系應當注意的問題 民事確定因果關系不能從抽象的概念出發,應當依照法律的規定作客觀的具體分析。 由於客觀世界是復雜的,當事人的行為在事件的發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客觀的,因果關系既有先後順序性、又有連鎖性。因此,我們在分析某一具體損害後果和當事人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時,不能從主觀意念出發,不可用一成不變的模式去套,而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要根據法律的規定,不擴大也不縮小抽出來的聯系面。具體說來,應當做到: 第一,要重視因果關系的時間的連續性。因果關系的時間連續性表現為原因在前,結果在後。前一現象是原因,後一現象是結果。從因果性上說,總是一定的原因引出一定的結果的,但從我們分析案件的具體情況說,一般是從損害事實開始,將損害事實作為結果,去探索引起這一結果的原因中有無當事人的行為。這時我們應當注意,不能把當事人的違法行為實施前已存在的現象作為結果。 第二,要注意因果關系的客觀性。因果關系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也不是由常人的觀念所決定的。所以對因果關系的認定,必須建立在對實際情況的客觀調查研究上,反映事實的真相,而不能建立在主觀臆斷上。 第三,要注意因果性表現的多樣性。所謂多樣性是指損害結果原因包括當事人行為在內的諸因素引起的,當事人行為作為原因力的表現是不同的。 應當注意:1、在合夥責任中,如果違反合同屬於權利人和義務人雙方的過錯,雙方應按各自的過錯承擔責任。2、在某些場合,無法確認誰的行為造成了損害的後果,或者不能確認誰 的行為造成了損害後果,或者不能確認共同實施行為的當事人行為的原因力,各當事人應依法承擔連帶責任。例如連帶義務人沒有履行合同義務、共同侵權行為等。共同侵權行為和共同犯罪不同,共同犯罪的共犯,要求犯罪者之間須有共同犯意。而民法的侵權行為則不以共同過錯為必要條件,在某些情況下,即使當事人沒有共同侵權的意思聯絡,也能構成共同侵權,也應承擔連帶責任。例如,甲廠、乙廠排出的污水,使丙的農作物絕收,甲、乙的行為就構成侵犯丙之權利的共同侵權行為,雖然他們並沒有共同侵害的故意,甲、乙仍應承擔連帶的賠償責任。
⑧ 試述我國侵權責任法上的因果關系應當採取怎樣的判斷標准
侵權責任法中因果關系的相關學說
(一)條件說
條件說又稱等值說,該說認為所以引起結果發生的原因都是損害結果的原因,因而所有為損害結果發生提供條件的行為都與損害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
條件說的優勢在於它使用起來比較容易,按照該學說在司法實踐中法官較容易發現行為與結果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但學者們對條件說的批判也很多,認為其缺點主要有以下兩點:
第一,它把所有的條件都同等看待,沒有區分不同條件之間的不同作用,這樣在共同侵權的案件中便不能確定各侵權人所應承擔的責任大小和范圍。
第二,該學說認為所有為損害結果發生提供條件的因素皆為損害發生的原因,這就將許多無關緊要的因素牽扯進來從而擴大了責任主體的范圍,造成真正有責任行為人的難以確定。
正是基於以上兩點,很多學者認為條件說在認定因果關繫上缺乏靈活性,在稍微復雜的因果關系認定中往往出現不合理的認定結果。因此,現在僅在一些簡單的案件中適用,已被排除在主流學說之外。
(二)原因說
原因說認為導致損害事實發生的眾多條件中並非所有的條件都與損害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只有那些對損害結果在時間、空間上距離最近,或對損害結果的發生起有效作用的原因才是損害發生的真正原因,才能使行為人承擔責任。
該說在理論上把對損害結果作用不同的條件區分開來,單從理論上來看有其進步性。但是該說也產生了兩個新的問題:
第一,原因說只提出要把條件跟原因區分開,但是其並沒有明確說明該如何將兩者區分開,只是給了一個主觀、相當寬泛的標准,但在司法實踐中,損害發生的條件往往錯綜復雜,對損害結果的作用難分輕重,所以原因說在審判實務中適用的難度會很大。
第二,原因說把眾多條件中所謂的「原因」認定為與損害結果的發生唯一具有因果關系的因素,而排除其他條件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這在事實上可能造成當不能認定「原因」時,所有條件都與損害的結果沒有因果關系,從而受害者無法獲得賠償的不合理情況發生。
(三)法規目的說
法規目的說認為,行為與結果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應以法規的目的來決定。行為人就其行為所引發的損害是否應承擔責任,基本上是法律問題,依照法律規定來確定,是理所當然的事。
雖然法規目的說在解決一些與立法目的相牽連的案件的時候,能夠發揮比其他學說更為明顯的優勢。但是法規目的說也存在一些問題。
第一,並不是所有的權利都被法規目的所包括,也並不是所有的侵權行為都有法律來規制。依照法規目的說,在某些特殊侵權行為發生的時候,權利的保護就毫無希望可言。並且以法規目的來認定因果關系的存在事實上會造成法律漏洞,使得侵權人在法規目的的掩蓋下逃避法律責任。例如,如果侵權人知道某一法條是為保護某一權益而設的,那麼他就可能將受害人的其它權益置於該法條規定的情形之下,從而使得該權益得不到法律的保護。
第二,從實踐中看,法規目的說對因果關系解決也並不能令人滿意。因為法規的目的在法律條文中並沒有直接的規定,而法規目的說卻舍棄了因果關系認定的標准,直接以法規的內容與目的來衡量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的關系,這樣就缺乏明確的標准,最終仍然由法官來判斷法規的目的,使法官成為了法律的解釋者,有「法官造法」的嫌疑。[6]
(四)蓋然因果關系說
蓋然因果關系說發源於日本,是因果關系證明的一種方式。並不是完整意義上的因果關系理論。蓋然因果關系說認為,對受害者所要求的因果關系證明.應該只要就因果關系的存在表示出相當程度的蓋然性程度即為充分,所以,應當將因果關系的證明責任從受害人轉換到加害人身上。有學者將蓋然性因果關系學說的理論要點歸結為:第一,因果關系的舉證責任形式上仍為原告承擔;第二,證明責任在實質上進行轉換,即只要被告不能證明因果關系的不存在。因果關系就應該被肯定;第三,「蓋然性證明」是指「超越了大致明確的領域。但尚未到達證明的程度的舉證。」從價值方面分析,蓋然性因果關系學說減輕了被害人的證明負擔,有利於社會弱者利益的保護。[7]
(五)相當因果關系說
所謂相當因果關系說,系以行為人之行為所造成的客觀存在事實為觀察的基礎,並就此客觀存在事實依知識經驗判斷,通常均有發生同樣損害結果之可能者,該行為人之行為與損害結果間即有因果關系。馮·克里斯認為,只有滿足以下兩個條件時,原因和結果之間才有因果關系:(1)它必須是損害的必要條件;(2)它必須在相當量方面增加損害的客觀可能性。由此可知,並非引起某個事件的每個條件都是原因,只有使這一事件在一般的情況下會導致某種結果發生的條件才是該結果的原因,才會承擔責任;如果該條件在一極其特殊的,或者極可能小的情況下導致了結果的發生,並且該條件是一種事物在一般進程中可以忽略不計的情況,則該條件不屬於導致結果發生的原因。台灣著名學者史尚寬先生認為:「以行為時存在而可為條件的通常情事或特別情事中,於行為時依吾人知識經驗一般可得,而且其情事對於其結果,為不可或缺的條件,一般的有發生同種結果的可能,其條件與結果為有相當因果關系」。換言之,確定行為與結果之間有無因果關系要依行為時的一般社會經驗和知識水平作為判斷標准認為該行為有引起該損害結果發生的可能性。而在實際上該行為又確實引起了該損害結果,則該行為與結果之間有因關系。
大陸法系的相當因果關系說最早出現於19世紀末的德國,是大陸法系在侵權法因果關系認定中適用最廣泛的理論。作為大陸法系的通說,相當因果關系說因為有其存在合理性和研究價值,所以在其產生的一百多年裡不斷得到充實和完善。
其一,相當因果關系說將「條件判斷」和「相當性判斷」有機結合了起來。合理的確定了責任的范圍。相當因果關系的構造可分為「條件關系」和「相當性」兩個組成部分。其要求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應首先確定造成該損害結果的條件,而後再藉助一般社會經驗對這些條件進行判斷,進而斷定造成該損害結果的原因,確定損害賠償的責任范圍,從而避免了單純採取條件說所造成的因果循環,牽連范圍過寬,一概而論使每一個有牽連的加害人均承擔責任的責任范圍過寬現象的發生。
其二,相當因果關系說將「可能性」納入判斷因果關系中,更有利於保護受害人的利益。因為「可能性」判斷一般取決於社會上大多數人的經驗與見識,所以在依據相當因果關系說判斷某侵害行為是否為某損害後果的原因時,並不要求受害人對因果關系的證明達到精確和絕對的地步,只需證明該侵權行為依一般社會經驗極大的增加了損害的可能性即可。如此則極大地減輕了受害人的舉證責任。突出表現在環境侵權案件中,在該類案件中一般採用「蓋然性」的方法確定原因和結果之間是否具有因果關系。例如,某化工廠污染了某居民區的水源。該居民區大部分居民喝了該水之後均呈現出不同輕重的中毒情況,則該居民區居民只需證明該化工廠侵權的「極大蓋然性」即可,而無須親自證明該蓋然性已經達到了確定性的程度。
雖然相當因果關系說已逐漸被大陸法系大多數學者所接受。但相當因果關系說亦有其固有的理論缺陷:
其一,相當因果關系說的可能性理論易造成使用的差異性。由於因果關系說的可能性理論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行為人對極大增加損害結果的可能性理論並不能提出精確的認定標准,因此即使是在同一國家或同一地區,同樣適用相當因果關系說,其判決也有可能截然不同。另外,法官在裁案時具有較大的隨意性,可能會出現法官因同情被害人而認定因果關系之存在,造成裁判不公現象的出現。
其二,相當因果關系說缺少必要的法律價值取向。美國著名的法律哲學家埃德加·博登海默認為「價值判斷在司法過程中會發揮最大限度的作用。價值判斷在法律制度中所起的主要作用,在於它們被整合進了作為判斷客觀淵源的憲法規定、法規以及其他種類的規范中。」由此可見,價值無論在司法實踐中起著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相當因果關系說藉助數學及社會統計學理論對因果關系進行分析,毫無疑問是科學的。可是侵權法上因果關系的認定畢竟是法律問題,而法律問題的解決就必須注意到公平和正義的價值取向,相當因果關系理論對此並未做出明確的規定。
其三,相當因果關系說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並不能對社會中發生的所有的侵權案件判斷其行為和損害結果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並且有些案件並不適宜採納相當因果關系說,如多因一果、多因多果等侵權案件。
其四,相當因果關系說對所謂的因果關系「相當性」的判斷在理論上有混淆「過錯」判斷的嫌疑。相當因果關系說認為,所謂的相當性表現在,「凡是一般人所能預見到的行為與結果之間的條件關系,不論行為人是否能預見,都認為存在因果關系;凡是為一般人所不能預見但是行為人能預見的,也認為存在因果關系。」這實際上就是對當事人的「過錯」的判斷。一般人所能預見,而行為人卻沒有預見,此為行為人之「過失」;一般人不能預見,行為人預見了仍然追求損害結果的發生而為之,此為行為人之「故意」,只不過這種故意隱藏得更深,若無有力證據很難證明而已。相當因果關系說把本應當在過錯中進行的法律判斷搬到因果關系的認定中,並稱之為「相當性」的判斷,這種做法在理論上忽視了過錯在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中的地位。支持相當因果關系說的學者們在討論因果關系的問題時,往往高估了因果關系認定在侵權責任認定中的作用,給人一種「相當因果關系的成立即等於侵權責任成立」的感覺,把過錯放在一邊,這種做法,誠不可取。
侵權責任法中因果關系認定問題的實質與解決
因果關系的認定是個非常復雜的問題,任何一種理論學說,無論其如何科學、如何合理,均無法解決所有侵權案件中因果關系的認定問題。某一理論學說在此類侵權案件中具有應用價值,而在另一類型的侵權案件中則可能無法適用。所以,侵權法中的因果關系問題主要是一個司法問題而不是一個立法問題。因此,如何在借鑒國外相關立法經驗的基礎上,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侵權因果關系認定規則,乃是擺在所有民法學者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但是,在構建侵權責任法因果關系認定規則時,應當堅持司法主義的邏輯進路。不宜在侵權責任法中將因果關系認定問題復雜化。而是應當將主要問題留待司法實踐中去解決.賦予法官在判斷因果關系時以必要的自由裁量權。
⑨ 侵權責任中因果關系的認定
因果關系是構成侵權的基礎要件,因果關系不成立,就不能要求行為人內對損害後果承擔侵容權責任。因果關系的學說有必然因果關系說和相當因果關系學說,目前,我國《侵權責任法》的因果關系判斷理論採取的是相當因果關系學說,成立相當因果關系,即有因果關系。那麼,相當因果關系如何判斷呢?根據相當因果關系學說,只要法官依照一般社會見解判斷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在通常情形下存在可能性,即行為通常能夠引起損害的發生,即可認定有因果關系。相當因果關系的判斷公式為:無此行為,雖不必生此損害,有此行為,通常即足生此種損害者,是為有因果關系。無此行為,必不生此種損害,有此行為通常亦不生此種損害者,即無因果關系。故,可以將相當因果關系理解為實際上通過「通常不發生」對條件因果關系的限縮,通過「通常發生」(通常)對必然因果關系的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