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直管公房過戶問題
搞不懂了,公房是沒有繼承權的,只有使用權的,過戶不過戶沒有什麼區別,你就一直住下去,房管所之所以讓你叫兄弟姐妹來簽字畫押,只是為了防止以後產生糾紛而已。
2. 直管公房,拆遷糾紛,法院受理嗎
應該要受理的。
3. 江蘇直管公房糾份案例
公產房糾紛,法院不受理。
4. 哪些房產糾紛可向法院起訴,哪些房產糾紛法院不予受理
但房地產糾紛當事人注意的是,並非所有的糾紛案件法院都會受理。
房地產交易糾紛屬於下列情況之一的,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訴:
1、屬於平等主體之間以私有房屋為主的所發生的權屬、析產、買賣、租賃、借用、代管、贈與、抵押等糾紛,及侵害私有房屋所有權、使用權糾紛等,由民事庭受理。
2、平等主體之間以房管局直管公房為主的所發生的租賃、借用、換房及強占房屋等糾紛,由民事庭受理。
3、職工對本單位分配自管住房方案、決定有意見,而與本單位發生爭議,不屬地方法院管轄范圍。但在房屋分配過程中因職工擅自強占待分配的房屋單位訴請法院解決的,由民事庭受理。
4、單位分配給職工的房屋其他職工搶占,被侵權人向法院起訴的,由民事庭受理。
5、因行政劃撥產生的公房所有權、使用權糾紛,不屬於法院管轄范圍。一方為此向法院起訴的,應告知其向主管部門申請解決。如果房屋所有權、使用權明確的,只是為權利、義務的履行發生糾紛的,民事庭應予以受理。
6、因違章建築妨礙他人通行、採光等民事權益引起的相鄰糾紛,或以違章建築為標的發生的買賣、租賃、抵押等糾紛,當事人起訴的,民事庭應予受理。
7、拆遷人與被拆遷人就有關安置、補償、產權調換等問題達成協議,並部分履行後,一方反悔而產生的糾紛,由民事庭受理。
8、對於危舊房屋改造中產生的糾紛,原則上不宜作為民事案件受理。如果危改中拆遷人與被拆遷人已達成安置、補償協議,並已部分履行,當事人僅為繼續履行協議發生糾紛而起訴的,可由民事庭受理。
9、土地所有權、使用權權屬明確,當事人因侵權行為產生的糾紛,應作為民事案件受理,但土地主管部門對侵權行為已作出行政裁決,當事人因不服裁決起訴的,法院應作為行政案件受理。
10、土地出讓、轉讓合同糾紛,由民事庭受理。
11、其他以房地產為標的開發,建築承包、入股、聯營、代理等民事行為發生糾紛,由民事庭受理。
人民法院判決以後,需要由敗訴方承擔。要是你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不妨向我們華律網的律師進行咨詢。
5. 有誰知道直管房的有關規定
各地對直管公房的規定不盡相同,下面以某市對直管公房有關規定為例:
為了加強對直管公房產權、產籍的管理,依法管好直管公房,保護國家財產不受損失,促進我市房地產業的發展,使直管公房權屬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規范化、根據國家建設部有關精神,特對加強直管公房的權屬管理作如下規定:
一、直管公房的產權性質屬國家所有。不得出讓、轉買、交換,。如特殊情況和國城市建設需要處置國有房產時,必須申報房地產管理局批准,並將處置後的資金全部上繳局計財科。
二、直管公房的動遷,必須按直管公房動遷的審批許可權及程序履行審批手續。因危房改造動遷直管公房,首先由局危改辦公室審核動遷范圍。下危改計劃書,通知房管所立項,填報 公房危改(拆遷)調查表 ,由局房管科審核,轉局拆遷科下發准遷通知書。對直管公房進行丈量計價方能進行動遷。未經領證者,不準拆除公房。
因建設需要,凡動遷直管公房的單位(含局屬開發單位),必須向房地產管理局拆遷科申報,由局危改辦公室、房管科按上述程序審批。經主管局長批准簽發,再由本轄區房管所與動遷單位按照沙房(1988)4號文件要求,簽訂擴遷安置還原產權協議書後,方能動遷。
動遷完畢,應及時辦理產權變更登記手續。
三、凡涉及拆遷 有歷史遺留問題 (含落實私房政策的房產),一律由本轄區房管所認真審定報局房管科核定產權,方能拆除,任何部門、個人無權處理。
按照國務院(83)194號精神執行。要嚴格控制用公款購買私房。拆遷自留房不得隨意擴大面積或高額收購。
四、凡拆除工商營業用房和非住宅用房,必須無條件就地歸還原使用性質和建築面積。
回遷後的計租標准一律按沙價費(1990)第192號文件規定執行。新承租戶可執行新房新租或協議租金,租價標准參照沙房(1988)36號文件執行。有關直管公房的接管范圍和接管程序必須按上級有關精神辦理。
五、凡屬直管公房還原房屋竣工後,由本轄區房管所報告局修建科匯同有關部門組織驗收,並簽發房屋驗收證明書後方可組織回遷。
六。直管公房回遷安置後,各房管所必須及時繪制圖卡,核定資料在七日內將新房安置的基本情況和 分戶使用情況表 及時上報局房管科備案。經局產權科審核產權發證後由房管科通知該所辦理異動報表。
6. 北京直管公房變更承租人是否必須經過同戶籍人同意
公租房是計劃經濟福利制度的產物。在北京依據管理部門不同,分為直管公房和自管公房。直管公房的租賃一般由承租人提出申請,經房屋管理部門批准後按照國家政策進行分屋並簽署公房承租合同;自管公房一般由申請人提出申請,由申請人所在單位按照國家及單位制定的相應政策進行分配,雙方簽訂公房承租合同。
直管公房承租人糾紛按照現行司法意見法院是可以受理的,而因自管公房缺少相應指導意見,因此現在基本法院對自管公房承租權問題不予審理。本文案例主要對直管公房變更承租人進行分析及探討。
北京現在直管公房租賃合同適用的都是1998年1月1日起使用的《北京市公有住宅承租合同》,該合同第七條約定:租賃期限內,承租人外遷或死亡,承租人同一戶籍共同居住兩年以上又無其他住房的家庭成員願意繼續履行原合同,其他家庭成員又無異議的,可以辦理更名手續。
「
現在北京房管部門變更承租人都要求其他家庭成員同意,否則就不給變更。那麼其他家庭人員是指那些人的,是直系親屬,還是有戶籍要求,還是有居住要求呢?
」
建設部《城市房屋租賃管理辦法》第十一條第三款規定:「住宅用房承租人在租賃期限內死亡的,其共同居住兩年以上的家庭成員可以繼續承租。」根據該規定,有權繼續承租者不僅應為原承租人的家庭成員,同時還需具備與原承租人共同居住兩年以上這一條件。1998年1月1日起使用的《北京市公有住宅承租合同》第七條規定,租賃期限內,承租人外遷或死亡,承租人同一戶籍共同居住兩年以上又無其他住房的家庭成員願意繼續履行原合同,其他家庭成員又無異議的,可以辦理更名手續。
該合同條款不僅貫徹了《城市房屋租賃管理辦法》上述條款的精神,還針對兩個以上與原承租人同一戶籍共同居住兩年以上又無其他住房的家庭成員的情況,規定了其他家庭成員無異議這一條件,作為公房管理部門在兩個以上具備繼續承租條件的原承租人家庭成員中確定繼續承租人的原則,也為《城市房屋租賃管理辦法》上述條款的執行,作出了必要的補充。因此,該合同條款中「家庭成員」和「其他家庭成員」均應當理解為系原承租人同一戶籍共同居住兩年以上又無其他住房的家庭成員,而並非指不具備該條件的原承租人的直系或旁系親屬等。
因此,直管公房變更承租人,其他家庭成員又無異議的中其他家庭人員是指:
1、與原承租人是家庭成員即直系或者旁系親屬。2、戶籍與承租人在同一戶口本上。3、在承租公房內聯系居住兩年以上。4、無其他住房。
四個條件同時具備,否則,其他家庭人員無權提出異議。如果房管部門以不符合上述條件的其他家庭人員不同意,而不給變更過戶;可以起訴房管部門予以變更。
7. 直管公房拆遷賠償會受福利分房政策取消影響嗎
一、關於直管公租房糾紛的解決方式。由於直管公租房拆遷會涉及到公房管理部門、承租人、承租人家庭成員之間諸多法律關系,而且直管公房管理部門即是房屋租賃合同簽訂方又是公租房屋的管理者,兼有民事主體和行政主體的雙重屬性,如果各方協商不成選擇法院訴訟的解決方式,首先需要解決幾個問題:是民事訴訟還是行政訴訟?訴訟主體是誰?這需要針對各案的具體情況提起不同的訴訟。根據《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因直管公房租賃引發的糾紛的受理問題的意見》(京高法發[貳00三]三50號)規定,因直管公房租賃引發的糾紛,既有民事法律性質的爭議,也有行政法律性質的爭議,應區別對待。直管公房承租人與政府公房管理部門或直管公房經營管理單位在履行直管公房租賃合同過程中,因違反合同規定的房屋保護、維修、房屋租金交納、承租人變更等權利義務發生的糾紛,由於雙方法律地位平等,應作為民事案件立案受理;直管公房承租人、承租人的共同居住人與政府公房管理部門或直管公房經營管理單位發生的以下糾紛,由於涉及政府公房管理部門或直管公房經營管理單位依據其房管職權審查當事人承租資格問題,具有行政管理性質,雙方法律地位不平等,應作為行政案件立案受理:(一)直管公房承租人死亡後,承租人的共同居住人對政府公房管理部門或直管公房經營管理單位依職權變更直管公房承租人不服提起的訴訟;(二) 直管公房承租人或承租人的共同居住人認為符合直管公房租賃變更條件,請求政府公房管理部門或直管公房經營管理單位變更直管公房租賃關系,政府公房管理部門或直管公房經營管理單位不予變更產生的糾紛提起的訴訟。以上提起的行政訴訟應以政府公房管理部門或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為被告。該意見針對公房承租人及承租人的共同居住人與政府公房管理部門或直管公房經營管理單位發生糾紛的處理。至於家庭成員內部之間的糾紛,由於其法律地位平等,需要另行提起民事訴訟予以解決。如果同時存在家庭成員之間的糾紛和個別成員與政府公房管理部門或直管公房經營管理單位在承租人資格的問題上發生糾紛,是分別單獨提起訴訟還是一並提起?還是先提起一個訴,在訴的過程中再提起另一個訴?由於此類案件比較復雜且訴有過程較長,這需要結合具體案件選擇一個最有利且經濟的訴訟方案。 二、直管公租房承租人資格的認定 根據北京市相關規定承租直管公房被拆遷的,承租人可以得到相應補償,由於北京房價很高,相應的補償也很高,這就引起了很多的家庭糾紛。到底誰是直管公房的承租人,是解決此類案件的第一關鍵問題。關於直管公房承租人的確定大致分三種情況:第一,原承租人仍然健在不發生承租人變更,在這種情況下承租人當然還是原承租人。第二,承租人依法變更,變更後的承租人為新的公房承租人。在第二種情形中,有些變更是偽造相關資料或不符合規定,侵犯了其他共同居住的家庭成員的利益,被侵權的其他家庭成員可以請求政府公房管理部門或直管公房經營管理單位撤銷原來的變更,作出新的變更。政府公房管理部門或直管公房經營管理單位拒絕變更的,當事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請求法院依法予以撤銷。第三,原來的承租人可能去世多年,直管公房由其共同生活的部分家庭成員繼續居住並交納房租,按規定早就應當辦理變更手續,但是因為沒有拆遷補償的問題,大家都沒有異議,一直到現在仍然沒有辦理變更。問題主要出第三種情形中。由於拆遷補償涉及較大的利益分割,家庭成員之間在變更承租人的問題上出現了不同的意見。符合公房承租人條件的當事人向政府公房管理部門或直管公房經營管理單位申請變更,政府公房管理部門或直管公房經營管理單位以其他家庭成員存在異議為由不予變更。這種情況下,當事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請求法院判決變更。根據北京市相關規定,申請變更為公房承租人的須滿足以下基本條件:原承租人死亡或外遷;與原承租人為同一戶籍;是原承租人的家庭成員;與原承租人共同居住一年以上;沒有其他住房。另外,滿足條件的當事人還須寫出書面申請,出租人同意並辦理變更登記後方能成為合法的公房承租人。在這種情況下,由於承租人僅有承租權,不享有所有權,所以,承租權不能進行繼承,所以,還要結合未辦理變更手續之前房租的實際繳納人以及對於房屋日常管理的情況來確定實際的承租人,從而確立拆遷補償過程中的權利人。 三、直管公房的拆遷補償方式及補償款的歸屬 首先須明確一點:直管公房是國家財產,不能作為私人財產被繼承。《北京市城市房屋拆遷管理辦法》(市政府令第吧漆號)的第二十八條中明確規定,拆遷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所有、並指定有關單位管理的公有住房(以下簡稱直管公有住房)的,直管公有住房應當按照房改政策出售給房屋承租人。房屋承租人購買現住公房後作為被拆遷人,由拆遷人按照被拆遷房屋的房地產市場評估價對被拆遷人給予補償,政府對被拆遷人不再提供經濟適用住房。被拆遷人住房超過房改政策規定標準的,拆遷人應當扣除超標部分的補償款中屬於應當上繳財政或者返還原售房單位的部分,並分別上繳或者返還。《條例》第二十七條規定:拆遷租賃房屋,被拆遷人與房屋承租人解除租賃關系的,或者被拆遷人對房屋承租人進行安置的,拆遷人對被拆遷人給予補償,被拆遷人與房屋承租人對解除租賃關系達不成協議的,拆遷人應當對被拆遷人實行房屋產權調換。產權調換的房屋,由原承租人承租,被拆遷人應當與房屋承租人重新簽訂房屋租賃合同。本條規定了解除租賃合同的處理方式:由拆遷人對房屋所有人進行安置;未解除租賃協議,但對拆遷事宜協商一致的,由拆遷人對所有人補償,由所有人對承租人進行安置。拆遷當事人三方權利義務是明確的。本條還規定了被拆遷人與承租人對解除租賃關系達不成一致協議時的處理方式:為保障承租人的權益不受損害,實行產權調換,被拆遷人與原承租人就新調換的房屋簽訂協議續租。本條款充分體現了民事活動中主體平等的原則。根據《北京市城市房屋拆遷管理辦法》規定,拆遷補償的受償方為被拆遷人,即被拆遷房屋的所有權人。存在公房租賃關系的情況下,被拆遷人也就是公房租賃關系中的出租人只有在與從承租人解除租賃關系或對承租人進行安置後才能獲得補償。在被拆遷人(出租人)對承租人進行安置的情況下,不存在對承租人的金錢補償問題
8. 房產買賣糾紛可通過行政訴訟途徑解決嗎
可以的
一、房產糾紛該找的部門
1、凡以房屋為標的物的房屋確權、使用、買賣、租賃、典當、抵押和以土地為標的物的土地出讓、轉讓、租賃、抵押等民事行為發生的侵權糾紛,以及與房屋相關聯的房屋裝修、裝璜、設計、附屬設施的歸屬糾紛,當事人有權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2、以房屋和土地為標的物的建築承包(包括勘察、設計、建築等)、開發聯建、入股、代理、居間、拆遷中的補償安置等合同糾紛,以及以房屋和土地為標的物的證書買賣等糾紛,由人民法院按照民事案件受理。
3、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須經鄉人民政府或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當事人對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處理決定書之日起30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4、拆遷人與被拆人因拆遷補償、安置等問題發生糾紛,雙方經協商達不成協議的,由批准拆遷的房屋拆遷主管部門或與房屋拆遷主管部門同級的人民政府裁決,當事人對裁決不服的,可在接到裁決書之日起15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5、單位內部建房、分配公房使用權,是單位內部的行政管理行為,職工對單位分房有意見,或者單位分房不合理引起的糾紛,不屬於法院受理范圍,而應由本單位或者有關行政部門解決。
6、單位分配給職工住房使用權並訂立有分房合同的,職工由於本人原因而離職、辭職、或被單位除名、開除時,單位根據合同規定要求收回公房使用權的,可以由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7、單位之間因行政命令調整劃撥、機構撤並分合等原因引起的房產糾紛,不屬法院受理范圍,應當由有關主管部門解決。但是,因歷史原因由行政劃撥房屋使用權的,現房屋產權人要求收回房屋自用或要求明確租金的,可以向法院起訴,法院一般作為民事案件受理。
8、因為有關部門審批建築執照不當,影響他人通風、採光或者由光污染引起的糾紛,一般應由原告向有關部門申請解決,也可以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9、因違章建築引起的房產糾紛,以及因違章建築的認定、拆除引起的糾紛,行政機關不依法處理或處理不當,當事人不服的,可以作為行政案件提起訴訟。但是,當事人以違章建築物為標的發生的買賣、租賃、抵押等民事糾紛以及因違章建築妨礙他人通風、採光等引起的相鄰糾紛,可作為民事案件向法院起訴。
10、因落實政策而引起的房屋糾紛,如私房社會主義改造中的問題、建國初期由有關部門代管的房產問題、落實華僑及港、澳、台胞私房政策的問題引發的糾紛,原告應向當地落實私房政策部門或有關主管部門申請解決。但有關部門按私房落實政策先落實了房產,後又予以撤銷的,如當事人對撤銷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可以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二、房產糾紛可以向法院起訴
房地產交易糾紛屬於下列情況之一的,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訴:
1、屬於平等主體之間以私有房屋為主的所發生的權屬、析產、買賣、租賃、借用、代管、贈與、抵押等糾紛,及侵害私有房屋所有權、使用權糾紛等,由民事庭受理。
2、平等主體之間以房管局直管公房為主的所發生的租賃、借用、換房及強占房屋等糾紛,由民事庭受理。
3、職工對本單位分配自管住房方案、決定有意見,而與本單位發生爭議,不屬地方法院管轄范圍。但在房屋分配過程中因職工擅自強占待分配的房屋單位訴請法院解決的,由民事庭受理。
4、單位分配給職工的房屋其他職工搶占,被侵權人向法院起訴的,由民事庭受理。
5、因行政劃撥產生的公房所有權、使用權糾紛,不屬於法院管轄范圍。一方為此向法院起訴的,應告知其向主管部門申請解決。如果房屋所有權、使用權明確的,只是為權利、義務的履行發生糾紛的,民事庭應予以受理。
6、因違章建築妨礙他人通行、採光等民事權益引起的相鄰糾紛,或以違章建築為標的發生的買賣、租賃、抵押等糾紛,當事人起訴的,民事庭應予受理。
7、拆遷人與被拆遷人就有關安置、補償、產權調換等問題達成協議,並部分履行後,一方反悔而產生的糾紛,由民事庭受理。
8、對於危舊房屋改造中產生的糾紛,原則上不宜作為民事案件受理。如果危改中拆遷人與被拆遷人已達成安置、補償協議,並已部分履行,當事人僅為繼續履行協議發生糾紛而起訴的,可由民事庭受理。
9、土地所有權、使用權權屬明確,當事人因侵權行為產生的糾紛,應作為民事案件受理,但土地主管部門對侵權行為已作出行政裁決,當事人因不服裁決起訴的,法院應作為行政案件受理。
10、土地出讓、轉讓合同糾紛,由民事庭受理。
11、其他以房地產為標的開發,建築承包、入股、聯營、代理等民事行為發生糾紛,由民事庭受理。
9. 公房承租人變更糾紛如何起訴
變更公房承租人不屬於民事訴訟的受案范圍,它屬於行政行為,應提起行政訴訟。內
公房是指由政府公房管容理部門或者直管公房經營管理單位直接進行經營管理的國家所有房屋。《合同法》第二百三十四條:「承租人在房屋租賃期間死亡的,與其生前共同居住的人可以按照原租賃合同租賃該房屋。」建設部《城市房屋管理租賃管理辦法》第十一條第二款:「住宅用房承租人在租賃期限內死亡。其共同居住兩年以上的家庭成員可以繼續履行承租」。而根據各地《公有住房變更承租人管理辦法》,申請變更為公房承租人的,須滿足的基本條件是:原承租人死亡或外遷;與原承租人為同一戶籍;是原承租人的家庭成員;與原承租人共同居住一年以上;沒有其他住房。
因此,符合繼續承租條件的當事人,應當與房屋管理出租單位協商,雙方自願簽訂公有房屋承租合同。如果承租人的共同居住人對政府公房管理部門依職權變更直管公房承租人不服,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行政訴訟法》第2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前款所稱行政行為,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
10. 公房承租人變更糾紛如何起訴求解答
這類問題,可以通過向法院提出訴訟的方式加以解決。
直管公房,是指由專政府公房管理部門屬或政府授權經營管理單位依法直接進行經營和管理的國有房屋。上述情況屬於直管公房承租人死亡後,承租人的共同居住人對政府公房管理部門依職權變更直管公房承租人不服的情形,對此,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不過,在此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是直管公房承租人與政府公房管理部門或直管公房經營管理單位在履行直管公房租賃合同過程中,因違反合同規定的房屋保護、維修、房屋租金交納、承租人變更等權利義務發生的糾紛,由於雙方法律地位平等,應作為民事案件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