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網上購物起糾紛該向哪個法院起訴
買賣合同糾紛的管轄法院為合同履行地或者被告所在地,收貨地址作為合同履行地,可以向你所在地的法院起訴
㈡ 北京互聯網法院起訴閑魚賣家,起訴網路購物糾紛應以賣家(店鋪)為被告,閑魚賣家沒有店鋪,該怎麼辦
那就起訴個人了。你得把平台拉下水,把平台一起作為被告。同時搞一份調查取證申請書,要求法院到平台調查賣家的個人信息,搞一個追加被告申請書。追加查到的個人賣家未被告。
㈢ 網購糾紛維權,去哪個法院起訴
網購糾紛,購買人可以在自己所在地的法院起訴。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二十條 以信息網路方式訂立的買賣合同,通過信息網路交付標的的,以買受人住所地為合同履行地;通過其他方式交付標的的,收貨地為合同履行地。合同對履行地有約定的,從其約定。
㈣ 網購糾紛,向哪個法院提起訴訟
可以向自復己住所地的法院制起訴。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20條規定:「以信息網路方式訂立的買賣合同,通過信息網路交付標的的,以買受人住所地為合同履行地;通過其他方式交付標的的,收貨地為合同履行地。合同對履行地有約定的,從其約定。」
消費者在網上購買貨物,與店家形成買賣合同關系,店家通過快遞方式把貨物送到消費者的住地。現發生買賣合同糾紛,消費者不用向店家所在地法院起訴,而可以向消費者自己的住所地法院起訴。
㈤ 法院,網購質量糾紛消費者向哪個法院起訴
?痙ㄊ導?擦至腫蘢堋舉例子,淘寶網上購物,買家A在北京,在淘寶網上向海南一賣家B購買海產品,收到後發現發過來的海產品是變質的,買家A如果想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己的權益,應該如何起訴,向哪裡法院起訴?其實如果放到現實世界,沒有淘寶網這一個網路載體,這一問題恐怕很好解決了。如果沒有淘寶網,A和B之間的交易行為,可以看做是合同的一種,可能是書面合同,也可能是口頭合同,一方支付款項後,另一方發貨,收貨方發現貨有問題,很明顯是一種違約行為,當然適用於民事訴訟法的第二十四條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被告住所地很好理解,就是賣家B所在地,但是很明顯北京的A跑到海南去打官司,成本太大,因此我們來看合同履行地:在網上查到的有些觀點認為,由於雙方的合同行為,不管是從開始發出要約,點擊購買,到付款,到後面的賣家發貨,買家點擊確認收貨的行為,都是發生在淘寶網上,而淘寶網的注冊地是杭州,其伺服器等提供網路服務的物理設備都在杭州,因此杭州才是合同的真正的履行地,因此應該可以到杭州的法院進行訴訟。對於這種觀點,我是不贊同的。這很明顯是將網路行為的物理載體和網路行為本身混為了一談。在這個事件裡面,淘寶網充其量只是A和B雙方合同行為的一個協議達成的平台,最多是合同簽訂地,但決不能稱之為合同履行地,根據相關司法解釋:購銷合同的雙方當事人在合同中對交貨地點有約定的,以約定的交貨地點為合同履行地;沒有約定的,依交貨方式確定合同履行地;採用送貨方式的,以貨物送達地為合同履行地;採用自提方式的,以提貨地為合同履行地。淘寶網上的交易一般有買家支付郵費,賣家包郵,或者買家自提等幾種發貨方式,如果B採用賣家包郵的方式,毋庸置疑A可以選擇交貨地北京的法院提起訴訟;反之如果是A派人上門自提的貨物(比如快遞的到付方式),那麼A就只能去海南了;至於買家支付郵費,賣家通過快遞公司送貨的方式,在法律上會有一定的爭議,爭議的焦點集中在淘寶網上買家提供的送貨地點是否可以認為是合同履行地。這里爭議的主要來源是由於淘寶網在這里用了一個詞「收貨地址」而不是用的「交貨地址」,一字之差,可爭議就產生了。如果是交貨地址,不用說是賣家要到此地址交貨才算合同履行完成。自然此地址就成為合同履行地。但如果是收貨地址,是站在買家角度來確定的收貨的地點,賣家可以申辯說他將標的物交付給第一承運人時,合同就已經履行完成了,因為是買家支付的運費,因此賣家交付貨物給承運人的地點就是貨物的交貨地點,也就是合同履行地。另外,看到有些網友對以上這種情況到底是侵權還是違約也很迷惑,其實以上這種情況應當是違約,不是侵權,但是如果A收到貨後,做了飯菜吃了,結果A生病住院,這時就出現侵權了,這時A既可以選擇違約之訴,也可以選擇侵權之訴。按照民事訴訟法第二十九條因侵權行為提起的訴訟,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被告住所地就不討論了,侵權行為地到底是哪裡?按照相關法律其中侵權行為地指侵權行為實施地和侵權行為結果地。於是又有觀點冒出來,認為侵權行為發生在淘寶網上,淘寶網伺服器在杭州,因此侵權實施地和結果地都是杭州……我還是要說,這種理解仍然是錯誤的,因為上面的網路購物的案例,淘寶網只是侵權人實施侵權行為的工具,真正的侵權行為還是發生在現實世界中,因此還是要按照實際的情況去分析,一般來說這種侵權的訴訟對A比較有利,因為他可以選擇侵權結果地(往往就是原告所在地)進行訴訟。個人淺見,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