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環境侵權與環境公益訴訟

環境侵權與環境公益訴訟

發布時間:2021-04-27 02:53:09

❶ 環境侵權訴訟是環境訴訟的范圍還是民事訴訟的范圍

環境民來事訴訟是指人民法自院對平等主體之間有關環境權利義務的爭議,依照民事訴訟程序進行審理和裁判的活動。按照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08條規定,民事訴訟制度的原告必須是與案件有直接利害關系的主體。這種訴訟本質上屬於私益訴訟。把這種規定適用於環境民事案件是不合適的。因為環境要素之間的關聯性,環境問題往往不是與某個人有直接利害關系,而是影響到公眾的利益。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許多國家規定了公益訴訟制度,在環境訴訟中對起訴人的資格作出了相對寬松的規定。我國民事訴訟法中的「共同訴訟」和「代表人訴訟」制度,對於污染和破壞范圍較大、受害人數較多的環境案件是適合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擴大了起訴人的范圍,但其本質仍然屬於私益訴訟。

❷ 環境公益訴訟的典型案例

2003年5月9日,樂陵市人民法院根據原告樂陵市人民檢察院對被告范某通過非法渠道非法加工銷售石油製品,損害國有資源,造成環境污染,威脅人民健康,影響社會穩定提起訴訟,請求依法判令被告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消除危險一案,依據《民法通則》第5條、第73條、第134條規定作出判決,責令被告范某將其所經營的金鑫化工廠,於本判決生效後的5日內自行拆除,停止對社會公共利益的侵害,排除對周圍群眾的妨礙,消除對社會存在的危險。
這起由樂陵市檢察院起訴、樂陵市法院判決的環境污染停止侵害案,是處理的一個較好的環境公益訴訟案件,無論是在程序上還是在實體上,都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2003年11月,四川省首例環境污染公益訴訟案在閬中「塵埃落定」。閬中市人民法院依法判決該市群發骨粉廠停止對環境的侵害,並在1個月內改進設備,直至排出的煙塵、雜訊、總懸浮顆粒物不超過法定濃度限值標准為止。
較長時間以來,閬中市群發骨粉廠周圍居民因長期受該廠煙塵、雜訊污染侵害,多次到環保部門投訴。該市環保局在對該廠周圍區域的空氣質量進行監測後發現,其懸浮顆粒物、雜訊等超標較嚴重。隨後,該市檢察院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法院審理後認為,群發骨粉廠排放的污染物在一定程度上對周邊群眾的工作、生活構成了侵害,並依法作出了上述判決。 華清嘉園小區綠地行政訴訟案的成功,標志著中國環境公益訴訟突破固有傳統法律模式的羈絆,創造了民間與政府良性互動合作,合力對抗和規管企業的環境侵權行為的成功範例。其中,公益律師和民間環保組織發揮了主導作用,政府則從被告席上走下來,與民間環保力量傾力合作,共同推動環保事業的發展。在我國,推動環境公益訴訟的發展需要大力發展環境公民團體,特別是發展非政府組織的環境公民團體。而公益訴訟的專業性、訴訟雙方實力的不對等以及訴訟的持久性更需要律師這一法律職業人的傾情參與。能站在公共立場對社會不斷提出問題的律師被稱為「公益律師」。公益律師的參與使得公益訴訟在制度、政策的制定和運作方面的影響大大增強,公益律師的專業操作和律師在社會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和影響,有利於實現通過公益訴訟影響未來的公共決策的目的。正是通過公益律師的參與和努力,公益訴訟不僅實現了私權利的救濟,而且成為與政府和企業對話的契機和場所,成為號召民眾關注和維護自己切身利益的旗幟。民間環保組織(社團)以及公益律師必將成為建構與實踐我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的中堅力量,成為推動中國環境法治進程、發展中國環保事業的精英。而爭取政府力量的支持與合作,則可以使環境公益訴訟變得「輕而易舉」,其公益價值也將得到最大程度的彰顯。

❸ 環境民事公益訴訟與環境行政訴訟的區別

1、主體不同

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是對侵害環境的民事主體提起訴訟,而環境行政訴訟是在環境保護方面疏於職守的行政機關提起的訴訟。

2、具體規定

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法律上沒有規定,環境行政訴訟是有具體規定的。由於訴訟主體的不同,導致的訴訟方式、救濟方式、訴訟費用等都有差別。

(3)環境侵權與環境公益訴訟擴展閱讀

不論是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還是環境行政公益訴訟,行政機關是否履行職能成為環境公共利益救濟的核心。

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是公益保護的最後一道防線,如果行政機關怠於對應當提起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的案件行使訴權,檢察院可以針對行政機關此種不作為情形發出檢察建議,或者提起環境行政公益訴訟以督促其履行職責。

❹ 環境侵權集團訴訟和公益訴訟的區別

環境侵權集團訴訟的原告是特定的一些人,是受到環境污染侵權的人。
而公益訴訟的原告是代表不確定的人群的,是檢察院、公益組織,或者某一個人。公益訴訟的受害人和受益人都是不特定的。

❺ 如何提起環境公益訴訟,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程序是

您好!環境公益訴訟即有關環境保護方面的公益性訴訟,是指由於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的違法行為或不作為,使環境公共利益遭受侵害或即將遭受侵害時,法律允許其他的法人、自然人或社會團體為維護公共利益而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訴訟。
具體案例如下:
案例一
2003年5月9日,樂陵市人民法院根據原告樂陵市人民檢察院對被告范某通過非法渠道非法加工銷售石油製品,損害國有資源,造成環境污染,威脅人民健康,影響社會穩定提起訴訟,請求依法判令被告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消除危險一案,依據《民法通則》第5條、第73條、第134條規定作出判決,責令被告范某將其所經營的金鑫化工廠,於本判決生效後的5日內自行拆除,停止對社會公共利益的侵害,排除對周圍群眾的妨礙,消除對社會存在的危險。
這起由樂陵市檢察院起訴、樂陵市法院判決的環境污染停止侵害案,是處理的一個較好的環境公益訴訟案件,無論是在程序上還是在實體上,都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2003年11月,四川省首例環境污染公益訴訟案在閬中"塵埃落定"。閬中市人民法院依法判決該市群發骨粉廠停止對環境的侵害,並在1個月內改進設備,直至排出的煙塵、雜訊、總懸浮顆粒物不超過法定濃度限值標准為止。
較長時間以來,閬中市群發骨粉廠周圍居民因長期受該廠煙塵、雜訊污染侵害,多次到環保部門投訴。該市環保局在對該廠周圍區域的空氣質量進行監測後發現,其懸浮顆粒物、雜訊等超標較嚴重。隨後,該市檢察院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法院審理後認為,群發骨粉廠排放的污染物在一定程度上對周邊群眾的工作、生活構成了侵害,並依法作出了上述判決。
折疊案例二
華清嘉園小區綠地行政訴訟案的成功,標志著中國環境公益訴訟突破固有傳統法律模式的羈絆,創造了民間與政府良性互動合作,合力對抗和規管企業的環境侵權行為的成功範例。其中,公益律師和民間環保組織發揮了主導作用,政府則從被告席上走下來,與民間環保力量傾力合作,共同推動環保事業的發展。在我國,推動環境公益訴訟的發展需要大力發展環境公民團體,特別是發展非政府組織的環境公民團體。而公益訴訟的專業性、訴訟雙方實力的不對等以及訴訟的持久性更需要律師這一法律職業人的傾情參與。能站在公共立場對社會不斷提出問題的律師被稱為"公益律師"。公益律師的參與使得公益訴訟在制度、政策的制定和運作方面的影響大大增強,公益律師的專業操作和律師在社會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和影響,有利於實現通過公益訴訟影響未來的公共決策的目的。正是通過公益律師的參與和努力,公益訴訟不僅實現了私權利的救濟,而且成為與政府和企業對話的契機和場所,成為號召民眾關注和維護自己切身利益的旗幟。民間環保組織(社團)以及公益律師必將成為建構與實踐我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的中堅力量,成為推動中國環境法治進程、發展中國環保事業的精英。而爭取政府力量的支持與合作,則可以使環境公益訴訟變得"輕而易舉",其公益價值也將得到最大程度的彰顯。

❻ 環境侵權的集團訴訟和公益訴訟的區別

環境侵來權的集團訴訟,是眾源多受到環境污染侵害的受害人發起的集體訴訟。目的是維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

而環境污染的公益訴訟,一般是有權單位提起的環境污染訴訟,目前多由檢察院提起。目的是治理環境污染,保護公眾安全。

❼ 環境民事公益訴訟都是特殊侵權嗎

您好!
環境公益訴訟即有關環境保護方面的公益性訴訟,是指由於自然人、內法人、或其他組織的違容法行為或不作為,使環境公共利益遭受侵害或即將遭受侵害時,法律允許其他的法人、自然人或社會團體為維護公共利益而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訴訟。
環境公益訴訟利益歸屬於社會,訴訟成本應當由社會承擔,因此,原告起訴時可緩繳訴訟費,若判決原告敗訴,則應免交訴訟費,若判決被告敗訴,則應判決由被告承擔。
如能提供更多信息,則可給出更為周詳的法律意見。

❽ 在環境私益訴訟和環境公益訴訟中,當事人訴訟上自認的法律效力有何不同

按實際情況,對於環境公益訴訟與普通訴訟的區別在於,環境保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規定提起公益訴訟,符合下列條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具體情況,請當事人自行根據實際情況及相關規定進行核實。

❾ 環境民事公益訴訟與環境行政訴訟有何不同

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是對侵害環境的民事主體提起訴訟,而環境行政訴訟是在環境保護方面疏於職守的行政機關提起的訴訟。由於訴訟主體的不同,導致的訴訟方式、救濟方式、訴訟費用等都有差別。

❿ 環境侵權造成損害該如何救濟

(一)環境侵權損害之法制救濟
1.完善環境立法,提高公益之訴的積極性
俄國法學家穆拉耶夫指出:「檢察機關……這些公職人員的使命,按職務來說,主要是使他們在司法方面成為法律的監督者,公共利益和政府機關的代表。」
這實際上是從立法上進一步明確了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督機關提起公益訴訟的相應法律基礎,也為環境公益訴訟的司法化實現找到了水到渠成的法律路徑。
首先,在立法上拓寬原告主體資格範圍。環境公益訴訟的目的是維護環境公共利益而不僅僅是私人的利益,因此原告資格不應僅僅限定於直接利害關系人。隨著我國環境保護法律制度和訴訟法律制度的不斷完善,立法中明確檢察機關的環境公益訴訟原告資格當是應有之義,以此強化我國的公共環境利益保護,明確檢察機關履行職責並行使環境公益訴訟的主導地位。此外,環境公益訴訟的出發點是為了公益,那麼只要訴訟的唯一目的是主張公共利益,即可借鑒美國的公民訴訟制度,逐步將自然人納入公益訴訟的原告主體資格內。有些破壞生態、污染環境等問題,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容易發現,等待相應符合法律規定的機關和符合法律規定的組織提起,或將錯過最佳環境修復期,賦予自然人提起環境公益訴訟則可補強訴訟的及時性。有學者擔心擴大原告主體資格,可能導致濫訴,實屬不必要的擔憂。一方面,出於訴訟經費、時間、訴訟能力的考量,自然人提起公益訴訟畢竟在少數;另一方面,檢察機關其作為國家機關,肩負檢察監督、起訴等多項職能,出於司法效率的考量,缺乏濫訴的可能性。
其次,拓寬環境公益訴訟的受案范圍、協調法律之間的規定。環境問題存在滯後性、潛伏性、不可逆轉性的特點,導致許多污染問題在當下難以暴露出來,而是在時隔多年後慢慢顯露。鑒於此,環境公益訴訟不僅應包括已經發現的污染及破壞生態問題,更應涵括危害或可能危害環境公益的行為。具體而言,環境公益訴訟的受案范圍應納入損害環境公益之虞的行為。此外,法律規定之間的沖突,導致法律適用存疑。《環境保護法》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而《民事訴訟法》由全國人大制定,法律適用原則中有「上位法優於下位法」,但人大常委會為人大的常設機構,二者屬同一位階還是人大的位階高,理論界莫衷一是;法律適用原則中「特別法優於普通法」,但前提是屬於同一機關制定的法律,全國人大常委會與全國人大是否為同一機關,理論界亦爭論不一,此兩項法律適用原則均難以為實踐提供指導。因此,亟待通過修改相關法律法規改變法律規定之間不一致的現狀。筆者建議,在當前制定《環境保護法典》環境尚不成熟的情況下,可待未來《民事訴訟法》的再次修改中,協調環境公益訴訟受案范圍,與《環境保護法》保持一致。隨著環境法治的發展,亦可待今後時機成熟時指定《環境保護法典》。就當前存在的問題,可由相關司法機關出具司法解釋予以補強。
總體而言,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顯然較過去的立法成熟,也一定程度推進環境法治的發展。然而,日益嚴重的多類型環境問題,《環境保護法》尚不足切實指導司法實踐,公民維權之路依然艱辛,有待從立法上為公益之訴提供保障,增強公民、法人及其社會組織對環境保護的重視及維權的積極性。因文章篇幅所限,筆者在此僅從大方向提出拓寬原告資格及受案范圍,其他立法上的建議學界多有討論,在此不贅述。
2.逐步推行環境稅制,反哺生態系統
我國現行稅制並未設立獨立的環境稅,但2014年的「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將「推動消費稅、資源稅改革、做好房地產稅、環境保護稅立法相關工作」提上議事日程。
由此可見,環境稅制改革已勢在必行。

閱讀全文

與環境侵權與環境公益訴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知識產權專利培訓心得 瀏覽:974
工商登記需要提供什麼資料 瀏覽:683
大連使用權房子辦產權需要花多少錢 瀏覽:630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
國家歌曲版許可權制 瀏覽:860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
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 瀏覽:706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