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商標權客體的變化形式
商標權客體的變化主要指商標權的消亡或終止,包括三種形式:商標注銷、商標撤銷以及商標權自然終止。
1、分析一下商標權注銷對商標使用許可合同的影響。
第一種情形,如果商標權是商標注冊人主動注銷的,應當事先同被許可人進行協商並取得其同意,商標注冊人注銷商標後,商標使用許可合同歸於終止。如原注冊商標進入公有領域,原被許可人可以作為未注冊商標使用;反之,如被他人申請注冊,原被許可人不得再使用該注冊商標,否則可能構成冒充注冊商標行為或商標侵權行為。
第二種情形,如果商標權是被動注銷的,如注冊人消亡而導致商標被注銷等,被許可使用人如果確知該商標已經注銷則不應當使用;如果被許可使用人不知道該商標已經被注消,根據過錯歸責原則,可以不承擔法律責任。
2、分析一下商標撤銷對商標使用許可合同的影響。
第一種情形,注冊不當商標的撤銷。根據商標法實施條例的規定,該注冊商標視為自始即無效力,撤銷決定對已經履行的商標使用許可合同不具追溯力。但注冊商標被撤銷後,原商標注冊人應當通知被許可使用人,被許可使用人不得再使用該商標;如果原注冊人未盡通知義務,則被許可使用人不承擔責任。
第二種情形,三年不使用商標的撤銷,如果原注冊人存在,其應當通知被許可使用人,被許可使用人不得再使用該商標,否則,承擔法律責任;如果原注冊人未盡通知義務,或原注冊人已經不存在,被許可使用人無法知道該注冊商標已經被撤銷而繼續使用,同樣根據過錯歸責原則,可以不承擔法律責任。最後,商標權如果是自然終止,有效期屆滿後被許可使用人不得再使用該商標。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合同糾紛案件具有商標侵權的表象,如未經商標注冊人許可擅自開設品牌專賣店經營非侵權商品等,權利人往往不認為是一般的民事糾紛而投訴到執法部門尋求行政解決。這類案件,需要執法部門准確予以判定,謹慎決定是否介入,否則可能吃力不討好,甚至被提起行政訴訟。
B. 商標和商標權哪個是物權客體
不知道題有沒有問題,如果是問哪個是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則選擇商標權,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主要有五類:物,行為,智力成果,人身利益,權利
C. 商標權的客體是否僅限於商標這種標志
商標權雖說是一種無形權利,但它必須授予某一具體的民事主體, 並依附於某一具體的客體,才能確定其商標權保護的具體內容。如果一個企業法人資格被注銷了,那麼即意味著其民事主體資格就被依法取消,它也就不再具有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法律資格。商標所有權作為企業被注銷前所享有的各種權利之一,也將伴隨著民事主體資格的撤銷而失去法律效力。 一般說來,只有注冊商標才能成為商標法律關系的客體,才能成為主體權利義務所指向的對象,才能受到國家法律的保護。因為注冊商標是經國家確認的商標。未注冊商標沒有經過國家的確認,雖然在不違反法律規定的情況下也可以自由使用、許可和轉讓,但所形成的關系一般不具有法律性質。只有當未注冊商標的使用侵犯了他人經國家確認和保護的注冊商標權、擾亂了商標管理秩序時,才會成為商標法律關系的客體。但如果是馳名商標,則不管其是否注冊,都是商標法律關系的當然客體。
D. 商標權的客體是什麼
商標權所保護的對象
只有注冊商標才能成為商標法律關系的客體
E. 侵權行為的客體包括哪些
侵權行為的客體是民事主體合法享有的人身和財產權益。《侵權責任法》第二條規定,該法所稱的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
F. 商標專用權客體是指
商標專用權客體指的就是該商標本身,即法律對商標權保護的對象。
商標專用權主體為商標權人,也就是持有人,可以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
商標專用權客體和主體是相對的概念。
G. 商標權的客體指的是什麼
你好,會計老鄭·一點通網校 回答這個問題: 2017年教材還沒有出來,你的問題,肯定屬於。這兒的課程通俗易懂,便於理解。深入淺出,掰開了,揉碎了,通俗易懂授課,因太通俗易懂,同學們稱老師為會計翻譯官(會計專業術語翻譯成大家都能聽懂的語言)。視頻可以發給你看看,自己評價。
H. 論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的客體.主體及內容
您好!著作權的主體:
享有著作權的主體主要是作者,也可以是除作者之外的其內他依照著作權法享有容著作權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
著作權的客體:著作權的客體是作品,包括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領域內的作品。需要指出的是,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應當具備以下幾個條件:(一)必須是自己創作的,不是抄襲別人的;(二)必須是屬於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范圍內的創作;(三)必須具有一定的表現形式;(四)必須是不屬於依法禁止出版、傳播和作品。
著作權的內容:著作權的內容主要是著作權人的權利義務。著作權人對其作品享有精神權利和財產權利,如發表權、署名權、廣播權、放映權等。同時,著作權人也應盡一定的義務,即對其權利作了適當的限制。
如能提供更多信息,則可給出更為周詳的法律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