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確定保理合同糾紛案件的案由
需要通過案件由何種事由造成來確定保險理賠合同糾紛的案由。
② 有追索權的保理合同糾紛是否既可以訴原債權人也可以訴債務人
1,保理合同可以分別起訴債權人、債務人。
2,因為保理合同與債權人、債務人分別專屬於兩屬個法律關系,在起訴時應當分別起訴:
(1)保理合同與債權人之間的債權轉讓關系;
(2)保理合同與債務人之間的基礎合同履行關系。
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印發修改後的《民事案件案由規定》的通知的規定:同一訴訟中涉及兩個以上的法律關系的,應當依當事人訴爭的法律關系的性質確定案由,均為訴爭法律關系的,則按訴爭的兩個以上法律關系確定並列的兩個案由。
③ 應收賬款保理的存在問題
保理業務起源於19世紀的北美和歐洲,於1987年10月正式登陸中國商業銀行。在中國來講,保理業務還處於起步階段,屬於比較陌生的東西,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時間上起步晚,能夠開展保理業務的主體少
從1992年中國銀行率先開展保理業務到2000年為止,中國加入FCI並能夠從事保理業務的銀行只有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光大銀行、中信實業銀行等商業性銀行。中國很多商業銀行和企業對保理業務仍然聞所未聞,以致中國對保理業務缺乏法律化和政策化的規定。2000年4月份,中國工商銀行總行向摩托羅拉(中國)電子有限公司提供了10億元人民幣應收賬款保理業務額度,這是中國最早的一筆國內保理業務。
(二)社會信用機制不健全
雖然建立完善的社會信用機制已被社會各個階層呼籲多年,有關部門也在進行這方面的工作,但許多銀行都指出,信用機制的不健全仍然是制約中國保理業務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保理業務能否正常進行將取決於保理商對買賣雙方的信用風險的控制。由於中國社會信用體系尚未形成,與企業信用有關的公開信息難以取得,銀行無法對除自己客戶以外的企業進行信用評估,這種狀況不僅使中國銀行無法像國外保理商那樣全部或大量收購其客戶應收賬款,也使銀行僅能在少數情況下提供壞賬擔保服務。
(三)保理業務范圍窄
由於中國保理業務還處於成長階段,發展還不成熟,相關的法律法規尚不完善,中國保理業務完全是按照FCI所頒布的有關規則和規定進行的。再者中國還沒有建立科學有效的企業信用體系,而且中國銀行的風險控制水平還處在較低的水平上,所以中國銀行以開展有追索權的保理業務為主,對無追索權的保理業務則持極為謹慎的態度。此外,中國的保理業務大多主要集中在少數實力雄厚的跨國企業和合資企業中,而真正需要資金幫助而又適合保理業務的中小企業由於達不到保理業務的條件,使得保理業務混同於一般意義上的貸款而難有更大的發展。
(四)操作缺乏經驗
在國際上,FCI制定了《國際保理業務管理規則》,用以指導各國的保理業務,但由於中國開展保理業務的時間尚短,只有極少數客戶了解並能有意識地應用該業務,使得這一規范還不能直接監督指導中國保理業務的具體實施。中國銀行的國內保理業務從方案設計到具體執行主要是參考商業銀行的信貸模式,沒有形成一整套適用於保理業務的完整的風險計量方法和評估模型。而操作人員一般也只是相關的銀行人員,缺乏專業的保理人員,這就使得保理業務操作缺乏經驗。
(五)缺乏完善的立法規范
1.保理業務的操作缺乏立法規范。保理是一種完全不同於銀行業務的產品,需要採用一套獨立於銀行信貸管理之外的符合自身特點的操作和管理方法,因此,國外大多數銀行開展保理業務都是通過其附屬的保理公司或一個非常獨立的部門進行。由於保理業務在中國發展較晚,在越來越多的國內銀行開展國內保理業務的同時,國內尚缺乏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具體法律法規,也缺乏可以指導具體實踐的有關法律文件,而FCI所頒布的相關規則規定也並不適用於國內的保理業務。中國金融機構所做的保理業務都只是作為銀行的中間業務,各金融機構都是按照自己對保理業務的理解在操作,人民銀行只是在政策上給予許可,這使得保理業務的操作一直處於無法可依,甚至無章可循的狀態。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國保理業務的發展。
2.保理業務司法不確定性和商業發票確認的法律空白問題。由於保理業務在中國起步晚,發展較慢,很多方面還很不完善,使得在解決實際操作過程中發生的保理業務爭議還沒有任何的司法予以保障。爭議發生時,如何尋求法律救濟,向誰請求,由誰做原告,合同效力如何確認,法律責任如何劃分,各方應承擔的法律後果如何確定,所爭議的問題涉及的法律如何適用,其回購條款是否受法律保護等,都存在不確定性。雖然各金融機構在具體操作國內保理業務時,為了規避這一法律風險,都設計了較為復雜的債權轉讓通知書,並在通知書中記載了債務人確認的內容,但一旦發生糾紛,仍避免不了由於債務人不明示確認而產生的法律風險。
④ 保理業務融資是否可以追索
您表達的有失誤:融資款是出口保理商給出口商的,不是進口商的。
保理業務在融資的時候,銀行在授信中一定會列明是有追索權還是沒有追索權的,在融資所需要簽署的合同中肯定也會告知,因為有追和無追的風險點不一樣,考量也不一樣的,無追索權的風險較大。舉例來講,在銀行給出口商融資後,第一還款來源是應收賬款,要是因為商業糾紛沒有收到款項,進口保理商是不會保的。這個時候,會遞交訴訟,進出口保理商都要幫助客戶去打官司的,當然要是出口商敗訴的話,出口商要自己償還銀行的融資款項。如果是進口商敗訴的話,進口保理商會負責把款給出口保理商,出口保理商會抵扣給出口商的融資款和手續費後,再把剩餘的款給出口商。
保理是個很復雜的產品,不知道這樣描述您是否滿意?
⑤ 稅務保理的風險
信用風險:主要包括買方和賣方兩大方面。
a)欺詐風險:客戶為達到融資目的,在並無真實貿易背景的情況下是通過偽造變造發票、構建虛假合同等形式套取資金;
b)拖欠風險:買方企業超過規定的信用期限付款使保理商無法及時收回融資款;
c)壞賬風險:賣方企業應收賬款不能按照發生數額回收,轉化為保理商的壞賬風險。
法律風險:
a)應收賬款的合法性:即債權是否合法有效。若保理商受讓了法律明文規定不得讓與的應收賬款,就會面臨法律風險;
b)合同瑕疵風險:如果買賣雙方出現了履約瑕疵,很可能出現貿易糾紛,倘若保理商陷入此類糾紛,必將對保理融資的安全回收帶來負面影響;
c)轉讓風險:保理商未按照法律規定的「應收賬款轉讓通知」方式操作,進而產生的法律風險。
操作風險:指在業務發生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主要包括六個方面:
a)盡職調查階段:在客戶和應收賬款的選擇上,為有瑕疵的應收賬款辦理保理,缺乏對雙方貿易背景真實性調查;
b)操作設計階段:在簽訂保理協議的過程中,由於保理協議內容不完善、條款不全面、約定不受法律保護等情況,導致在具體操作及後續的執行上出現困難;
c)貸中管理階段:對於受讓的增值稅發票、商務合同、提貨單等單據,由於經辦人員對單據審核不仔細不到位而造成假單據真融資的情況和其他違規行為;
d)貸後回收階段:保理商給客戶融資後,經辦人員忽視了對賣方應收賬款的回收監督,使得客戶將款項挪作他用,保理商融資款回收便會出現困難。
⑥ 保理合同糾紛怎麼打官司
1,保理合同可以分別起訴債權人、債務人。
2,因為保理合同與債權人、債務人分別屬於兩個法律關系,在起訴時應當分別起訴:
(1)保理合同與債權人之間的債權轉讓關系;
⑦ 保理公司保理的產品因商品質量問題引起退貨那怎麼處理
如果銷售商出現了履約瑕疵,保理商可能陷入雙方的貿易糾紛,保理融資的安全回款也受到影響。具體的處理辦法還是要根據法院的裁定。
保理公司防控此類風險的措施:第一,貸前客戶經理可審查銷售商歷史上有無出現履約瑕疵,雙方歷史交易有無出現貿易糾紛;第二,要選擇合理的商務合同標的種類,盡量避免選擇有容易產生糾紛的售後服務項目的合同;第三,對商務合同的尾款和類似於質量保證金性質的應收賬款不辦理保理業務;第四,保理商在保理合同中應明確規定,若購銷雙方產生貿易糾紛,保理商有權向銷售商追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