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商標侵權的判定
你好!判斷商標是否侵權主要從兩個方面來判斷,
1、首先,你要確定自己的注冊商標是注冊在什麼類別的商品上,他人的商標是使用在什麼商品上的,判斷是否在與自己注冊的商品相同,如果是相同或者類似商品,則進行下一步。
2、再判斷他人的商標是否一樣,兩者商標的相似度。如果以一般消費者看不出兩者的差別,容易引起消費者混淆的,即存在商標侵權。
在國內,商標如果不是完全相同,在判斷他人侵權的過程中,都是雙方在舌戰,打口水仗。
B. 如何理解商標"反向混淆"侵權認定問題
准確認定近似商標
近似商標或標識的認定,是商標侵權判定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只有同時具備「商標或標識構成近似」和「在同一或類似商品上使用」兩個條件,侵權才能成立。近似商標與相同商標有所不同,在視覺上雖有一定差異,但在其他方面如發音、含義等方面與注冊商標近似,並足以造成消費者的誤認或混淆。考察兩個商標是否屬近似商標,一般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商標外觀。即對兩個商標的文字、圖形或其組合的視覺形象從普通消費者的角度進行觀察,看是否能引起誤認或混淆。如江蘇某公司使用的「HOVER」圖形商標與英國某公司的已注冊的圖形商標「HOOVER」僅一個字母之差,視覺類似,加上發音基本相同,足以造成消費者誤認,應認定為近似商標。再如天津某公司使用的「SAFINO」與法國某公司在先注冊的「SANOFI」商標字母完全相同,僅最後4個字母排列順序稍有不同,但兩商標在文字整體結構和讀音上十分近似,極易使消費者誤認,因此構成了使用在類似商品上的近似商標。
2.商標讀音。從人們的聽覺出發,判斷兩商標是否因讀音近似而導致混淆。如江蘇某公司以「夏奈爾(SUNNER)」作為商標,雖與法國「CHANEL」(中文譯音「夏內爾」)含義不同,英文字母也不相類似,但因讀音近似,尤其是在漢語語言環境中使用,構成近似商標。再如「今日」和「金日」等。
3.商標含義。分析兩個商標是否含義相同或近似並導致消費者對商品來源產生混淆。如「BLUE SKY」與「藍天」,中文含義一樣,很容易使人誤解生產廠商與特定商品之間的關系,誤認為標注「藍天」的商品系「BLUE SKY」的系列產品。
C. 如何判斷被告商標是否造成消費者混淆誤認
商標具有標示商品來源的功能,承載著商標權利人的商業信譽。知名商標包括馳名商標更加容易遭到不法經營者的惡意侵權,其中既有直接仿冒知名商標的方式,又有將知名商標注冊為域名、公司字型大小等方式,侵權隱秘手段層出不窮。這既是侵害商標權的行為,也是一種不正當競爭行為。不法經營者的侵權目的在於和知名商標或其持有人搭上關系,誤導消費者,從而為自己的產品打開市場銷路。當受害人對商標侵權行為提起訴訟時,法院將被告是否存在商標侵權行為進行認定。被告的商標是否會造成消費者的混淆誤認,這是法院必須考慮的一個因素。如果被告商標並不造成消費者的混淆誤認,也就是說受害人的商標實質上沒有受到影響,則被告行為不應認定為侵權。美國法院通過「派拉羅」案的經典判例,確立了法院衡量被告商標是否造成消費者混淆誤認的八個因素,可以值得我國法律實務界的借鑒。這八個因素為:一、 原告商標的強度。原告商標越有名,受到保護的力度越大。二、 原告商標和被告商標的雷同程度。相似程度越高,引起消費者混淆誤認的可能性越大。三、 原告和被告的產品或服務近似的程度。雙方產品或服務的近似程度越大,越易造成消費者混淆誤認。四、 被告是否有故意或惡意導致消費者混淆誤認。若被告具有故意或惡意,將對原告更加有利。五、 被告的商標是否已經在實際上造成了混淆誤認。可通過專業調查機構在相關消費者中進行調查,若實際已經造成消費者混淆誤認,原告勝算大增。六、 被告的產品或服務的品質。被告產品或服務品質越低,法院更趨於認定消費者混淆誤認。七、 消費者是否頭腦精明。消費者越不專業,頭腦越不精明,越容易產生混淆誤認。八、 原告將來是否會生產被告的產品或提供被告的服務。原告若將來提供和被告相似的產品或服務,造成消費者混淆可能性越大。當然,並不是每個案件都需要全面考慮上述八個因素,可根據案件實際情況集中分析其中的某幾個重要因素並綜合考慮。(上海市海上律師事務所徐智達律師)
D. 商標侵權是如何界定的
如何認定是否構成商標侵權
一、要以包括相關消費者和經營者的公眾的一般注意力為標准判斷。
商標的基本功能就在於使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服務時便於識別這些商品和服務,以及他們的來源。商標相同或者近似也一般發生在市場中,受影響的主要是相關的消費者和特定經營者。所以事後法官審判案件在認定甄別商標相同、近似時,判斷注意力也要回歸到此種情景,也要以相關消費者和特定經營者的注意力為標准。這種注意力不是該領域相關專家所具有的注意力,專家的注意力過於專業可能出現判斷標准過嚴的情況。但也不是一個與一般消費者有別的粗心大意的消費者的注意力,以他們的注意力判斷又可能施之過寬,可能出現漏掉已經構成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情形。要以前邊所提兩者中間選擇大多數相關公眾通常的、普通的、一般的注意力為標准。這就涉及到行為主體的一種行為能力的判斷,審判實踐中也稱為認定商標相同或近似的主觀標准。法官在分析判斷和採納有關證據作為定案依據和產生心證過程中,都要堅持以相關公眾一般注意力的標准。
二、准確地掌握對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整體、要部和隔離的比對方法。按照消費者在市場中對商標的感知規律,審判和行政執法實踐中常常運用商標整體、要部比對和將商標隔離開比對的方法,來判斷商標的相同,特別是商標的類似。
(一)整體比對,又稱為商標整體觀察比較,是指將商標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觀察,而不是僅僅將商標的各個構成要素抽出來分別進行比對。這是因為商標作為商品或者服務的識別標志,是由整個商標構成的,在消費者的記憶中留下的是該商標的整體印象,而不是構成該商標的某些單個要素。因此,當兩個商標在各自具體的構成要素上存在區別,但只要將它們集合起來作為一個整體,因此而產生的整體視覺,仍有可能使消費者產生誤認,就應當認定為近似商標。反之,如果兩個商標的部分組成要素可能相同,但是它們作為一個整體並不會使消費者產生誤認,即整體視覺不同,就不能認定為近似商標。
(二)要部比對,又稱為商標主要部分觀察比較,是指將商標中發揮主要識別作用的部分抽出來進行重點比較和對照,是對整體比對的補充。此種比對方法也是根據消費者在市場中對商標與商品的具體感受和記憶而採用的一種方法。一般地說,消費者對商標的感受和留下最深的記憶,是商標的主要部分或者稱要部,即商標中起主要識別作用的部分。當兩個商標的主要部分相同或者近似,就容易造成消費者的誤認,就可以判斷為商標近似。
(三)隔離比對,又稱為對商標的隔離觀察比較,是指將注冊商標與被控侵權的商標放置於不同的地點在不同的時間進行觀察比對,不是把要比對的兩個商標擺放在一起進行對比觀察。這是一種基本的商標比對方法,無論在進行整體比對還是要部比對時,都應當採用隔離比對的方式。一般地說,消費者尋找自己所要的商品,總是憑著以往頭腦中對某種商品或者服務的廣告宣傳所遺留的商標印象,在市場中尋找所感知的某種品牌的商品或者服務。在市場中,不同商標的商品一般也不是同時擺放在同一個櫃台中。在消費者的思維中,多數情況下不是兩種要比對的商標同時存在,而是存在以前見到過在頭腦中記憶的商標,與當前見到的商標的比較。
在事後的侵權判定中,利用消費者的此種思維模式採用隔離觀察比對的方法,更能夠真實地反映出被控商標所造成混淆的可能性和程度。將兩個商標放在一起進行比對,不同於消費者在市場中實際購買交易的情況,有可能使法官更關注兩個商標的不同點,不能准確地判斷消費者實際交易中可能產生的混淆。
E. 商標混淆理論是判斷商標侵權的唯一標准嗎
不是
根據《商標法》第六十七條規定,以下行為構成商標侵權:
1. 未經商標注冊人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
2. 偽造、擅自製造他人注冊商標標識或者銷售偽造、擅自製造的注冊商標標識
3. 銷售明知是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
F. 判定商標是否侵權的方式有哪些
你好,
《商標法》第五十二條規定了侵犯商標注冊專用權的各種行為,其中第一項規定未經商標注冊人的許可,在同一種商品或者類似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的行為,屬於侵權。其中對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判斷,是認定此類侵權行為的關鍵環節之一。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標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若干解釋》)第十條,認定商標相同或者近似按照以下原則進行:
(一)以相關公眾的一般注意力為標准;
(二)既要進行對商標的整體比對,又要進行對商標主要部分的比對,比對應當在比對對象隔離的狀態下分別進行;
(三)判斷商標是否近似,應當考慮請求保護注冊商標的顯著性和知名度。
掌握上述原則依法判斷商標相同或者近似,要注意把握以下幾個要點:
一、要以包括相關消費者和經營者的公眾的一般注意力為標准判斷。
商標的基本功能就在於使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服務時便於識別這些商品和服務,以及他們的來源。商標相同或者近似也一般發生在市場中,受影響的主要是相關的消費者和特定經營者。所以事後法官審判案件在認定甄別商標相同、近似時,判斷注意力也要回歸到此種情景,也要以相關消費者和特定經營者的注意力為標准。這種注意力不是該領域相關專家所具有的注意力,專家的注意力過於專業可能出現判斷標准過嚴的情況。但也不是一個與一般消費者有別的粗心大意的消費者的注意力,以他們的注意力判斷又可能施之過寬,可能出現漏掉已經構成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情形。要以前邊所提兩者中間選擇大多數相關公眾通常的、普通的、一般的注意力為標准。這就涉及到行為主體的一種行為能力的判斷,審判實踐中也稱為認定商標相同或近似的主觀標准。法官在分析判斷和採納有關證據作為定案依據和產生心證過程中,都要堅持以相關公眾一般注意力的標准。
二、准確地掌握對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整體、要部和隔離的比對方法。按照消費者在市場中對商標的感知規律,審判和行政執法實踐中常常運用商標整體、要部比對和將商標隔離開比對的方法,來判斷商標的相同,特別是商標的類似。
(一)整體比對,又稱為商標整體觀察比較,是指將商標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觀察,而不是僅僅將商標的各個構成要素抽出來分別進行比對。這是因為商標作為商品或者服務的識別標志,是由整個商標構成的,在消費者的記憶中留下的是該商標的整體印象,而不是構成該商標的某些單個要素。因此,當兩個商標在各自具體的構成要素上存在區別,但只要將它們集合起來作為一個整體,因此而產生的整體視覺,仍有可能使消費者產生誤認,就應當認定為近似商標。反之,如果兩個商標的部分組成要素可能相同,但是它們作為一個整體並不會使消費者產生誤認,即整體視覺不同,就不能認定為近似商標。
(二)要部比對,又稱為商標主要部分觀察比較,是指將商標中發揮主要識別作用的部分抽出來進行重點比較和對照,是對整體比對的補充。此種比對方法也是根據消費者在市場中對商標與商品的具體感受和記憶而採用的一種方法。一般地說,消費者對商標的感受和留下最深的記憶,是商標的主要部分或者稱要部,即商標中起主要識別作用的部分。當兩個商標的主要部分相同或者近似,就容易造成消費者的誤認,就可以判斷為商標近似。
(三)隔離比對,又稱為對商標的隔離觀察比較,是指將注冊商標與被控侵權的商標放置於不同的地點在不同的時間進行觀察比對,不是把要比對的兩個商標擺放在一起進行對比觀察。這是一種基本的商標比對方法,無論在進行整體比對還是要部比對時,都應當採用隔離比對的方式。一般地說,消費者尋找自己所要的商品,總是憑著以往頭腦中對某種商品或者服務的廣告宣傳所遺留的商標印象,在市場中尋找所感知的某種品牌的商品或者服務。在市場中,不同商標的商品一般也不是同時擺放在同一個櫃台中。在消費者的思維中,多數情況下不是兩種要比對的商標同時存在,而是存在以前見到過在頭腦中記憶的商標,與當前見到的商標的比較。
在事後的侵權判定中,利用消費者的此種思維模式採用隔離觀察比對的方法,更能夠真實地反映出被控商標所造成混淆的可能性和程度。將兩個商標放在一起進行比對,不同於消費者在市場中實際購買交易的情況,有可能使法官更關注兩個商標的不同點,不能准確地判斷消費者實際交易中可能產生的混淆。
所以,《若干解釋》該條規定的基本內容,是要求法官在認定商標相同或者相近時,應當綜合採用上述比對方法,關注商標的整體給消費者的感受,用時要比對商標的主要部分,並將被控侵權商標與注冊商標隔離比對。採用這樣方法,可以使法官更科學准確地判斷侵權行為,從而保障辦案的質量。
三、判斷商標近似中的注冊商標顯著性和知名度要素。根據商標法第九條的規定,注冊商標應當具有顯著特徵,便於識別。顯著性,又稱為識別性,是指將商標使用於商品或其包裝以及服務上時,能夠引起一般消費者的注意,並憑此與其他商品或者服務相區別。商標的顯著性,是注冊商標的構成要件,是對申請商標進行實質審查的重要方面。對於注冊商標來說,應當都具有顯著性,當實踐中,其顯著性仍舊存在大小程度不同之分。有的商標設計獨創性很強,如用文字、拼音字母等,可以組合成並未實際存在的文字字義,屬於生造的文字,被控商標的「搭車」近似,很容易認定。對於顯著性弱的商標,指控他人商標與自己商標近似就相對難以判斷。
希望能幫助到你望採納
G. 關於商標侵權中,商標近似的認定問題。「足以造成消費者的混淆和誤認」,有沒有人用什麼辦法操作過
「足以造成消費者的混淆和誤認」這句話中,「消費者」三個字很重要,所以審查人員不能以自己的看法作為定案依據。有專家曾為我支過一招,可以在街上隨機做一個測試,隨機找10個(或更多)路人,請他們看一下仿冒商標,如果造成超過一個以上的人誤認,就足以認定仿冒商標「造成消費者的混淆和誤認」。
H. 商標侵權怎麼判斷,怎麼才知道自己用的牌子沒有侵權
你好!判斷商標是否侵權主要從兩個方面來判斷,
1、首先,你要確定自內己的注冊商標是容注冊在什麼類別的商品上,他人的商標是使用在什麼商品上的,判斷是否在與自己注冊的商品相同,如果是相同或者類似商品,則進行下一步。
2、再判斷他人的商標是否一樣,兩者商標的相似度。如果以一般消費者看不出兩者的差別,容易引起消費者混淆的,即存在商標侵權。
在國內,商標如果不是完全相同,在判斷他人侵權的過程中,都是雙方在舌戰,打口水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