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誰能告訴我2則關於「法律就在我們身邊」的案例謝謝
先給你一則合同糾紛的案例(自己親自整理的哦)
服裝廠與紡織廠簽訂了一份布料購銷合同,約定紡織廠向服裝廠提供10000m米高檔布料,分兩次在3個月供貨,服裝廠收到全部貨物後向紡織廠支付 100萬元價款。紡織廠在提供了第一批布料後發現,服裝廠資產狀況嚴重惡化,涉及大量訴訟案件,已均系敗訴方,已無能力履行100萬元給付義務。而且,還發現服裝廠在不斷以低價向外轉移財產。
如果你作為紡織廠的老闆,你這時候該怎麼維護你的權益呢?
這時候作為紡織廠可以決定停止向服裝廠供貨,並要求其提供擔保。如果服裝廠不提供相應擔保,紡織廠可以解除合同,並要求服裝廠承當紡織廠的損失。
那有人問紡織廠那麼做的話是否構成違約呢?
我們的法律顧問給你解答:
紡織廠只要有足夠的證據證明服裝廠喪失了履行合同的能力,就可以根據合同法的規定行使不安抗辯權,中止履行合同,其行為不構成違約。
那具體該怎麼行使這個不安抗辯權呢?
不安抗辯權的行使必須遵循法律規定的程序要求,即紡織廠應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對方的償債能降低,才能通知對方暫時中止履行;中止合同後,可要求對方在合理期限內提供擔保。如果對方仍未恢復履行能力或者未提供適當擔保的,中止履行的一方才可以解除合同。
我國的《合同法》對不安抗辯權制度做出了如下規定:
「第六十八條 應當先履行債務的當事人,有確切證據證明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
(一)經營狀況嚴重惡化;
(二)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
(三)喪失商業信譽;
(四)有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情形。
當事人沒有確切證據中止履行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
第六十九條 當事人依照本法第六十八條的規定中止履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對方提供適當擔保時,應當恢復履行。中止履行後,對方在合理期限內未恢復履行能力並且未提供適當擔保的,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
二、現在離婚案件頻頻發生,對於離婚所涉及的夫妻之間的財產問題,很多人也不了解相關法律規定。我們要怎樣更大利益的維護自己的財產權益呢?現尋找相關案例供大家學習參考。
借條能夠證明共同債務的存在嗎?
【案情介紹】
杜某出生於農村家庭,大學畢業後留在了北京一個事業單位。由於杜某在單位踏實肯干,很快同一個單位的一個北京女孩田某喜歡上了杜某。1997年8月兩個人開始確立戀愛關系,並於1998年10月16日登記結婚。婚後,兩個人在田某父母的資助下很快買了一套三居室的房屋。兩人結婚後,剛開始的時候兩個人關系很好,夫唱婦隨,但是隨著杜某職務的提升,兩個人之間的感情出現了裂痕,杜某經常早出晚歸,於是兩個人的夫妻感情日益惡化。在這種情況下, 2005年8月29日,杜某訴至人民法院要求與田某解除婚姻關系。田某在庭審的過程當中,同意杜某的離婚訴訟請求,但是提出,買房屋的時候,杜某向自己的父母借過三十萬元,這三十萬元屬於共同債務,要求杜某償還。為了證明這筆債務的存在,田某向法院提交了杜某寫的借條一張,上面寫明了杜某於1999年5月18日借到岳父三十萬元購房款。對於此借條,杜某對其真實性表示認可,但是稱自己早就歸還了三十萬借款,但並沒有提供相應的證據證明。最終,人民法院在審查雙方提供的證據的基礎上依法認定杜某和田某雙方存在三十萬元的夫妻共同債務。
【關鍵證據】
借條。
【案情分析】
在家庭生活當中,由於一時經濟發生困難而對外借債應急是難免的,根據《婚姻法》的規定,個人債務應該由一方自己負責償還,但是如果是共同債務,則夫妻雙方應該共同承擔。不管當事人的離婚協議或者人民法院的判決書、裁定書、調解書是否已經對夫妻財產分割問題作出處理,債權人仍有權就夫妻共同債務向男女雙方主張權利,男女雙方對於共同的債務承擔的是連帶責任(但是在內部夫妻雙方承擔的是按份責任),債權人既可以起訴男方也可以起訴女方,還可以起訴男女雙方。一般情況下,不管是夫妻共同債務還是個人一方債務,在夫妻關系正常存續期間對於債務的償還不是一個大的問題,但是如果夫妻雙方離婚,一方對於對方借的債務往往拒絕償還。因此在男女雙方離婚時或者離婚後的債務承擔問題上,首先應該明確債務的性質,即債務到底是共同債務還是個人債務。由於一些當事人在離婚的時候通過與親朋好友合謀,採取製造虛假的借款等手法,製造有利於自己的情節,希望在離婚的時候能夠獲得有利於自己的財產分割結果。從而給人民法院審查債務是屬於共同債務還是個人債務增加了困難,也加大了人民法院處理債務的難度,那麼如何對於債務的性質進行判斷呢?
在本案當中,田某主張夫妻雙方存在著30萬元的共同債務,為了證明自己的主張,其提交了杜某親筆寫的借條。從法律上講,這張借條屬於書證,其內容只要是真實的,就可以確定地證明30萬元債務的存在。所以,面對這條借條,杜某不得不承認30萬元債務存在的事實。相反,如果該借條不是杜某寫的,而是田某自己寫的,在這種情況下,杜某如果否認債務存在的話,單靠田某自己寫的借條是無法認定30萬元共同債務的存在,因為存在造假的可能性。
那麼,在本案當中杜某提出已經歸還了30萬元的共同債務,人民法院是否應該採信呢?對此,根據「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杜某要證明自己的主張,必須提供相應的證據,比如田某父母寫的收條,等等。但是本案當中,杜某卻沒有提供相應的證據證明自己的主張,所以其抗辯人民法院無法採信。綜上人民法院根據雙方的證據情況依法認定雙方存在30萬元的夫妻共同債務。
所以,對於共同債務,一般要提交有配偶簽字或者夫妻雙方簽字的借條或者其他證據。否則單靠自己寫給自己親戚、朋友的借條,如果對方不承認的話,很難證明共同債務的存在。
第三則案例:
這則是真實發生在身邊的案例
問題是:如果他被燒死了,責任在誰?
有一個三十多歲的黃先生,在一個月前叫了一瓶氣,當時那個送氣員送過去瓶子挺新的液化氣,裝好,細心的檢查好,就走了。現在,氣還有一斤左右,熱水器還燒得起來,黃先生覺得氣味很重,黃先生就用打火機去點氣瓶的氣閥處,結果燒了起來,火不是很大,但是黃先生手忙腳亂,用水去潑,火沒有滅,又用水去潑,還是沒有滅,最後才記起來去關氣閥,黃先生的手燙傷了,頭發燒了一些,臉部也燙傷了,接著,他打電話給送液化氣的單位,要他們賠醫療費。。。。可是,送氣單位說,氣瓶是合格的,氣都快用完了,只願意賠500元。。。。
解答:
黃先生和送氣人所在的經營機構(非送氣的人)簽訂了供氣合同。從黃先生的歲數上看,已經具備了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所以就您提供的信息看,這個合同是合法有效的。送氣員履行的是送氣的買賣合同義務和安裝的附隨義務。
黃先生被燒傷產生的事實上看,形成的是民法上的侵權責任。我們現在要做到的是進行歸責。
我們應該先查明,液化氣泄漏是因何開始,是送氣公司的裝配或氣瓶本身存在缺陷還是黃先生使用上存在錯誤。應當根據雙方是否有過錯來認定各自的責任。
黃先生認為氣瓶有泄漏的可能,按照常規的操作,應該立即打開窗戶,關閉閥門,找專業的維修人員檢驗。所以,就黃先生引起的損失自己首先是有一定過錯的。所以對於侵權責任上,應該分擔一部分損失。
黃先生向液化氣公司主張自己的權利,必須證明液化氣氣瓶存在泄漏,或液化氣裝配工人存在職務上的過錯,導致漏氣,從民事訴訟法的角度上看,黃先生應該對此負舉證的義務。
建議:黃先生必須保存好醫療費、誤工費的相關票據。
如果尋找液化氣公司賠償,可以進行雙方協商,也可以找調解機構進行調解,或者自權利受到侵害之日起一年內直接向人民法院尋求法律救濟,起訴液化氣公司。
第四則案例,給你來個刑事案件。
一天甲發現一小偷正在偷自己的摩托車,然後馬上逃離,甲也立刻喊上兄弟乙,做上乙的摩托車沿途追趕小偷。後面追上小偷,但是高速行駛下,逼不停小偷,後面甲抽出皮帶,用力甩向小偷,想把小偷搞下來。後面小偷被皮帶頭砸到頭部,然後從車上甩了下來。等甲乙停下摩托的時候發現小偷一頭栽在馬路的花壇旁,已經死亡。問,這個甲對小偷的死該負怎樣的責任?刑事責任還是民事責任或者是不負責任?
這個案例涉及的是一個法律上的問題——正當防衛問題。當國家、集體、他人的利益受到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時,您能進行多大程度的防衛。
正當防衛的限度針對不同情況有所不同,如果針對正在實施的暴力型犯罪,如強奸、搶劫、危害公共安全等犯罪,其他人可以行使無限度的正當范圍,只要有必要,致犯罪者死亡都不為過。如果針對正在實施的一般性的犯罪,應該以阻止法律保護的利益不受侵害為尺度,如把截住小偷,暫時限制他的人身自由。用皮帶打高速行使的竊賊誠然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實施防衛的人要綜合考慮擊打竊賊會不會帶來嚴重的後果如小偷摔死或撞到行人,不要人家偷個瓜你把人家的腦瓜打稀爛,那樣同樣是不符合正義要求的。畢竟生命比任何財產都來的更為寶貴,充滿罪惡的生命也需要給他機會悔改,誰也不想自己一錯一生就沒機會了。
這種超過正當防衛限度的正當防衛,刑法上不認為是防衛過當,既然不認為是防衛過當,
當然不負刑事責任。這就是不認為是正當防衛過當的正當防衛行為。
根據這種情況,在刑法上對於防衛過當的一般認定為「過失致人死亡」。
已經很用心給你整理了。四個案例任君選購哦。
如果滿意記得加分哦O(∩_∩)O
⑵ 調查一下我們身邊發生的侵權事件
你的提問存在幾個問題:1、如果是你直接使用網路調查的源代碼,如果版代碼編寫者沒有標明公權開使用或者免費提供,按照法律角度來說是侵權。解決法是:可以將代碼顯示頁面或者部分內容進行修改,就可以直接使用,當然這個需要一點點網頁編輯能力;可以自己學一點或者請人幫忙編寫,但費用比直接編寫要便宜非常多。網路上代碼很多都是固定式的,侵權後取證或發現侵權都是非常難的。2、如果僅從問題和內容上使用,你可以適度進行修改,比如前後次序、部分內容、增加一些細節等,修改成比較符合你需求的內容。這裡面侵權不是很好確定,只要不是網上調查沒有寫版權所有,適當修改後一般不造成侵權。3、侵權問題沒有你想想那麼危險,可以採取本調查來源於網路,若侵權請及時通知等方式來規避部分權利。
⑶ 舉例並簡評發生在身邊的知識產權法現象
目前在我國出現的知識產權侵權領域和形式可謂五花八門。網吧、網回站經營企業未經許可下答載、編輯影視作品供網民觀看,為網民在線非法下載影視作品提供服務。印刷企業未經著作權人、商標權人許可,在印刷包裝製品時使用他人文字、美術作品或商標。廣告企業或廣告主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在製作廣告時使用他人攝影圖片。音像、書籍零售商或個人銷售未經著作權人許可的盜版碟片、書籍等。計算機軟體開發、銷售企業未經著作權人許可,銷售盜版游戲軟體,或發表、使用與其相同或近似的軟體作品等。自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國內企業因涉外知識產權糾紛引起的經濟賠償累計已超過10億美元。1998年至2004年,全國法院共審理知識產權民事一審案件達38228件。以中國馳名商標「長城」葡萄酒為例,僅山東一地生產銷售帶有「長城」字樣標識葡萄酒的廠家就有30多家。目前到國家商標局申請注冊帶有「長城」字樣,與「長城」商標近似的商標標識就達170多個。知識產權的侵權社會的影是惡劣的,不僅傷害權益人的利益,也欺騙廣大公眾,敗壞社會風氣。
⑷ 生活中的侵權與維權案例
沒有侵犯名譽權。所謂名譽權,是人們依法享有的對自己所獲得的客觀社會評價、排除他人侵害的權利。它為人們自尊、自愛的安全利益提供法律保障。名譽權主要表現為名譽利益支配權和名譽維護權。我們有權利用自己良好的聲譽獲得更多的利益,有權維護自己的名譽免遭不正當的貶低,有權在名譽權受侵害時依法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名譽侵權的形式 名譽侵權主要有下列幾種方式:侮辱,誹謗,泄露他人隱私等。 侮辱:是指用語言(包括書面和口頭)或行動,公然損害他人人格、毀壞他人名譽的行為。如用大字報、小字報、漫畫或極其下流,骯臟的語言等形式辱罵、嘲諷他人、使他人的心靈蒙受恥辱等。 誹謗:是指捏造並散布某些虛假的事實,破壞他人名譽的行為。如毫無根據或捕風捉影地捏造他人作風不好,並四處張揚、損壞他人名譽,使他人精神受到很大痛苦。 侮辱、誹謗是常見的名譽侵權行為,民法通則101條明令禁止用侮辱、誹謗的方式損害他人名譽。對法人名譽的侵害,主要表現在散布有損法人名譽的虛假消息,如虛構某種事實,誣說某工廠的產品質量如何低劣,以圖用不正當的競爭手段搞垮對方等等,這些都是侵害法人名譽權的侵權行為。 西餐廳貼有「衣冠不整者禁止入內」並不是針對小軍個人的行為,同時衣冠不整是一個事實表述,並不存在針對他人名譽的攻擊,所以個人認為不構成侵權。
⑸ 發生在身邊的維權故事
耿秋生和妻子劉金花自結婚以來,感情較好,但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劉金花和公婆經常為家務瑣事吵架,有時甚至會發生肢體沖突。每次吵架後,耿秋生便會遭到妻子和父母的雙份指責,耿秋生感到異常苦惱。有一次,劉金花和公婆又為一件小事大動干戈。耿秋生氣憤之餘,向劉金花提出離婚,劉金花一氣之下離家出走。 了解到情況後,受大夥所託,我找到了劉金花,多方安慰後,劉金花最終答應回家。幫劉金花整理好衣物,我帶著她回到家找到她公婆,當面給兩位老人道了謙,並保證做個孝順的好兒媳。小夫妻倆本來並沒有太大的感情上的不合,夫妻的問題也迎刃而解
⑹ 我們身邊的侵權事件,簡短的
案情:
1993年7月22日,原告農墾公司與被告住宅公司就農墾大廈的施工簽訂施工合同。合同載明,建築面積暫定43277平方米,工程分兩期實施,第一期工程細節在合同中明確予以規定,第二期工程則視情況另簽協議。1996年7月,農墾大廈一期土建工程完工。因建設資金問題,二期工程沒有繼續修建。
1997年7月7日,農墾公司取得農墾大廈的房屋所有權證,該證書「房屋狀況」載明了「商場、辦公」用途。一期工程完工後,農墾公司入住使用了一部分,出租給他人使用了一部分,住宅公司以工程款未支付完畢為由佔用了部分樓層拒絕撤出。2001年9月,農墾公司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住宅公司撤出施工現場。
重慶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於2002年7月29日終審判決住宅公司於判決生效後十日內將農墾大廈第二、三層房屋騰空交付給農墾公司。判決生效後,住宅公司於同年9月20日撤出所佔房屋。
2005年11月,農墾公司向重慶市第五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住宅公司賠償自2002年5月29日起至撤出農墾大廈期間佔用該房屋的經濟損失3407500元。住宅公司以其未構成侵權、未經綜合驗收(主要為消防)的房屋不能投入使用因而農墾公司沒有損失等理由拒絕原告的賠償請求。
分析:
第一,在私權與公共利益的利益衡量中,國家公權對私權行使的適度干預。
民事權利的行使因受國家公權力的限制而得不到法院的支持,這種情況在審判實踐中發生並不多。有觀點認為,民事權利之爭由民事法律調整,如果一方當事人有違公法,應由執行國家公法的具體行政機關對其進行行政上的處罰,不能因其有違行政法規而使其民事權利得不到保護。
第二,所有權權能具有可分性,侵犯不同的權能會產生不同的侵權後果,侵犯所有權的侵權責任承擔應與侵權後果相適應。
但本案判決可能引起的爭議在於,在本案判決之前,住宅公司佔用農墾公司房屋的行為已被重慶一中院(2002)渝一中民終字第2036號判決認定為侵權,而此案中農墾公司要求住宅公司承擔侵權責任予以賠償損失的訴求未獲支持,這與前案的認定是否存在矛盾?
對此,判決指出,關於住宅公司不構成侵犯農墾公司房屋「使用」權的認定,與重慶一中院(2002)渝一中民終字第2036號判決中關於住宅公司已構成侵權的認定並無矛盾。
(6)發生在身邊的侵權案例擴展閱讀:
侵權行為與違約區別:
一、侵權行為違反的是法定義務,違約行為違反的是約定義務;
二、侵權行為侵犯的是絕對權,違約行為侵犯的是相對權;
三、侵權行為的法律責任包括財產責任和非財產責任,違約行為的責任僅限於財產責任。
⑺ 一個發生在我身邊的真實案例,懂法律的進來談談。。。
刑事角度:
有兩種可能性,一種是過失致人死亡罪,一種是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罪。因為,一拳就打死在社會生活中並不常見,正常人一般無法預料。因此,犯罪行為人在實施該犯罪行為的時候,一般認為屬於毆打,而不是故意傷害。但是,由於被害人是老人,犯罪行為人打擊的部位可能是要害,因此,如果行為人的打擊強度非常大,是有可能認定為故意傷害的。如果是一般打擊,被害人本身的體質有問題,可以認為犯罪行為人的打擊行為不是故意傷害,而是一般毆打,只是因為被害人的特殊體質導致發生嚴重後果。
兩罪的後果是相去甚遠的。過失致人死亡罪(第233條)一般處3到7年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可以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即最低6個月有期徒刑。如果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是可以緩刑的。
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第234條第二款)致人死亡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
兩個罪名前者有可能緩刑(即不實際服刑),後者有可能死刑,天差地別!前者最高刑法只有7年有期徒刑,後者最低刑罰就有10年!
#####################
法律依據:刑法
http://www.people.com.cn/item/faguiku/xingf/R1010.html
(過失致人死亡罪)第二百三十三條過失致人死亡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第二百三十四條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
民事角度:你們可以通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提起民事賠償。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http://www.mslv.net/rssh/Article_Show.asp?ArticleID=67
第十七條 ....(略)
(第三款)受害人死亡的,賠償義務人除應當根據搶救治療情況賠償本條第一款規定的相關費用外,還應當賠償喪葬費、被扶養人生活費、死亡補償費以及受害人親屬辦理喪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費、住宿費和誤工損失等其他合理費用。
.............(略)
第二十七條 喪葬費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標准,以六個月總額計算。
第二十八條 被扶養人生活費根據扶養人喪失勞動能力程度,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和農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費支出標准計算。被扶養人為未成年人的,計算至十八周歲;被扶養人無勞動能力又無其他生活來源的,計算二十年。但六十周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一歲減少一年;七十五周歲以上的,按五年計算。
被扶養人是指受害人依法應當承擔扶養義務的未成年人或者喪失勞動能力又無其他生活來源的成年近親屬。被扶養人還有其他扶養人的,賠償義務人只賠償受害人依法應當負擔的部分。被扶養人有數人的,年賠償總額累計不超過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額或者農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費支出額。
第二十九條 死亡賠償金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准,按二十年計算。但六十周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一歲減少一年;七十五周歲以上的,按五年計算。
第三十條 賠償權利人舉證證明其住所地或者經常居住地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高於受訴法院所在地標準的,殘疾賠償金或者死亡賠償金可以按照其住所地或者經常居住地的相關標准計算。
被扶養人生活費的相關計算標准,依照前款原則確定。
.............(略)
#################
如果沒有當場死亡進行了救治的,還有該司法解釋中的醫療費等各種費用,你可以點擊我提供的鏈接進行查看。如果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可以向當地法律援助中心進行求助,可以減免律師費。
⑻ 有沒有一些侵權行為的案例
倪XX、王X訴中國國際貿易中心侵害名譽權糾紛案
一、事實概要
原告到被告下屬的超級市場購物,被告工作人員懷疑二原告偷拿東西,於是在公眾場合訓問二人,並根據市場內所貼無效公告,對被告進行搜查,未查到任何屬於市場所有的東西。原告起訴被告侵犯其名譽權。
二、裁判要旨
首先,公民或法人行使某一「權利」如果沒有法律的依據或者不符合法律的規定,都不能自認為有權利行使這樣的行為。法律從未賦予市場工作人員有盤 問顧客和檢查顧客財物的權利,因而被告無權張貼要求被告將自己的提包打開供被告工作人員查看的公告。
盡管此公告張貼在市場門口,但由於它沒有法律依據,因而是無效的,顧客有權不執行公告的規定。其次,被告工作人員在沒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在公眾場合用帶有貶義的話語詢問原告是否偷拿東西,並根據市場內所貼 無效公告對原告的包裹、衣服等進行搜查。
上述行為足以使原告感到自己的社會地位已遭貶低,而且也實際影響了對二原告的品德、聲望、信用等方面的社會評價。
原告的名譽因此而受到損害。被告的工作人員是在工作崗位上履行被告為其規定的工作職責時對二原告實施侵權行為的,因此,其侵權民事責任應由被告承擔(依據 民法通則第43條)。
三、法院判決(處理)及適用的法律
在法院查清事實、分清是非後,雙方自行和解。被告願向原告表示歉意並向兩原告各支付1000元的經濟損失和精神損害賠償,原告撤訴。
(8)發生在身邊的侵權案例擴展閱讀:
侵權行為,是指侵犯他人的人身財產或知識產權,依法應承擔民事責任的違法行為。侵權行為發生後,在侵害人與受害人之間就產生了特定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即受害人有權要求侵權人賠償損失。
行為人由於過錯侵害人身、財產和其他合法權益,依法應承擔民事責任的不法行為,以及依照法律特殊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其他侵害行為。
「一般認為,侵權行為首先是一種民事過錯行為,也就是說,侵權行為破壞了法律規定的某種責任——這種責任是在法律上嚴格規定不許被破壞;侵權行為同時又是對他人造成了傷害的行為,而加害人必須對被傷害人做出賠償。
構成要件
一、不可抗力
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
二、受害人的過錯
受害人的過錯,是指受害人對侵權行為的發生或者侵權損害後果擴大存在過錯。
三、正當防衛
正當防衛,是指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財產、人身或者其他合法權益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對不法侵害人所實施的不超過必要限度的行為。
四、緊急避險
緊急避險,是指為了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財產、人身或者其他合法權益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而不得已採取的致他人較小損害的行為。
五、受害人的同意
受害人的同意,是指受害人在侵權行為或者損害後果發生之前自願作出的自己承擔某種損害後果的明確的意思表示。
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
(一)過錯責任原則
(二)無過錯責任原則
(三)公平責任原則
⑼ 舉例發生在你身邊的違反公民道德規范的例子
這個很多啊。比如樓上長期往下亂丟垃圾、小區花園被破壞成了私人菜園子等等
⑽ 我們身邊發生的侵權事件
案情:
1993年7月22日,原告農墾公司與被告住宅公司就農墾大廈的施工簽訂施工合同。合同載明,建築面積暫定43277平方米,工程分兩期實施,第一期工程細節在合同中明確予以規定,第二期工程則視情況另簽協議。1996年7月,農墾大廈一期土建工程完工。因建設資金問題,二期工程沒有繼續修建。
1997年7月7日,農墾公司取得農墾大廈的房屋所有權證,該證書「房屋狀況」載明了「商場、辦公」用途。一期工程完工後,農墾公司入住使用了一部分,出租給他人使用了一部分,住宅公司以工程款未支付完畢為由佔用了部分樓層拒絕撤出。2001年9月,農墾公司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住宅公司撤出施工現場。
重慶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於2002年7月29日終審判決住宅公司於判決生效後十日內將農墾大廈第二、三層房屋騰空交付給農墾公司。判決生效後,住宅公司於同年9月20日撤出所佔房屋。
2005年11月,農墾公司向重慶市第五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住宅公司賠償自2002年5月29日起至撤出農墾大廈期間佔用該房屋的經濟損失3407500元。住宅公司以其未構成侵權、未經綜合驗收(主要為消防)的房屋不能投入使用因而農墾公司沒有損失等理由拒絕原告的賠償請求。
分析:
第一,在私權與公共利益的利益衡量中,國家公權對私權行使的適度干預。
民事權利的行使因受國家公權力的限制而得不到法院的支持,這種情況在審判實踐中發生並不多。有觀點認為,民事權利之爭由民事法律調整,如果一方當事人有違公法,應由執行國家公法的具體行政機關對其進行行政上的處罰,不能因其有違行政法規而使其民事權利得不到保護。
第二,所有權權能具有可分性,侵犯不同的權能會產生不同的侵權後果,侵犯所有權的侵權責任承擔應與侵權後果相適應。
但本案判決可能引起的爭議在於,在本案判決之前,住宅公司佔用農墾公司房屋的行為已被重慶一中院(2002)渝一中民終字第2036號判決認定為侵權,而此案中農墾公司要求住宅公司承擔侵權責任予以賠償損失的訴求未獲支持,這與前案的認定是否存在矛盾?
對此,判決指出,關於住宅公司不構成侵犯農墾公司房屋「使用」權的認定,與重慶一中院(2002)渝一中民終字第2036號判決中關於住宅公司已構成侵權的認定並無矛盾。
(10)發生在身邊的侵權案例擴展閱讀:
侵權行為與違約區別:
一、侵權行為違反的是法定義務,違約行為違反的是約定義務;
二、侵權行為侵犯的是絕對權,違約行為侵犯的是相對權;
三、侵權行為的法律責任包括財產責任和非財產責任,違約行為的責任僅限於財產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