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名譽侵權案件中,受害人對損害事實如何舉證
第一被告顧某,因其丈夫杜某向其提出離婚,而認為這是由原告車某插足造成,於2006年5月23日找到原告車某的工作單位找其論理,要求車某將丈夫還給她,雙方發生爭吵並相互扭打。顧某因此事被市公安局派出所處罰。第二天,顧某到丈夫杜某的辦公室處向其訴苦反被杜某打傷。同月28日,顧某向第二被告區婦聯求救,在婦聯的幫助下,顧某到第三被告某晚報社,向記者提供了車某寫給杜某的信、杜某寫給兒子的便條、顧某與杜某感情和家庭生活情況、顧某向區法院提交的離婚答辯狀。同年7月1日,第三被告某晚報社的記者根據第一被告顧某提供的上述材料和第二被告區婦聯提供的有關材料,采寫了題為《狠心丈夫欲娶二奶拋賢妻》的新聞報道,刊登於《××晚報》。主要內容是以化名披露丈夫杜某某與二奶車某某同居達5年之久,二奶不願打胎以死相逼時,丈夫才向一直蒙在鼓裡的妻子顧某吐露真情並逼其離婚。原告車某認為由於第一被告顧某捏造事實,造謠中傷和第二被告區婦聯的錯誤反映以及第三被告某晚報社的新聞報道嚴重失實,極大地侵害了其名譽權,要求三被告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並賠償精神損害費30萬元。
依法分析
本案的焦點就在於本案是否構成名譽侵權,以及受害人是否應對名譽損害事實承擔舉證責任,現就本案所涉及的這幾個問題分析如下:
1.第三被告文章有無侮辱他人人格,宣揚他人隱私的內容。侵權作品損害特定人名譽,一般是通過對特定人某一方面或某幾方面的社會表現的不當描述造成,所刊載的內容必須有特定的指向,這種指向並不限於指名道姓,如侵權作品中所用的稱呼或陳述的方式,或任何其他特徵和背景情況足以使一般人合理推知其所指為某一特定人時即可構成特定指向。文章《狠心丈夫欲娶二奶拋賢妻》中,雖未使用「車某」本人的真實姓名,採用姓相同名相近的化名「車某某」來描述,所描述的情節正是針對現實生活中特定的人物,使熟悉原告的讀者一看便知這個叫車某某的人物是影射原告。那種認為沒有擺出真實姓名的描述就不構成特定指向,而是受害人自己對號入座的觀點是錯誤的。本案中第三被告某晚報社所登載的這篇文章,其素材來源是第一被告顧某及第二被告振東區婦聯的口述及一些書面材料,文章內容提到丈夫和二奶同居5年,二奶不願打胎以死相逼等等,這些字眼和內容在客觀上造成了對原告名譽權的侵害。不能認為,只要說的、寫的都是真實的,就不構成名譽侵權。內容的虛假與否,不是名譽侵權的必要前提。關鍵在於所陳述的內容是否是法律所禁止的,是否有損於他人人格、名譽。如果內容明顯違法,有損於他人人格、名譽,涉及的事實起初也可能構成名譽侵權,甚至這種言論所涉及的事實越真實,越會侵權,損害後果可能越大。第三被告某晚報社的記者依據第一被告顧某與第二被告區婦聯提供的素材撰寫的這篇文章,不僅僅有侮辱的故意,且所涉及的內容正是最容易引起關注的個人隱私。故此,第三被告某晚報社因審查不嚴,發表了涉及他人隱私的文章,造成他人名譽受損,構成名譽侵權。
2.第一被告、第二被告是新聞源。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主動提供新聞材料,致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應當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第三被告發表的這篇文章性質上屬於新聞。第一被告顧某與第二被告區婦聯主動向被三被告提供的新聞材料,是明知、自覺的,是希望通過某晚報發表傳播出去的,因而對由此造成後果應當承擔責任。一審法院判決第一、二被告承擔名譽侵權的責任是正確的。
3.原告名譽受損害的舉證責任問題及精神損害賠償問題。新聞侵害名譽權的損害事實一般包括名譽損害、精神損害和財產損失。名譽損害是因侵害名譽權行為造成的特定人正當的社會評價的降低。這種損害事實不因特定人主觀精神痛苦的有無而獨立存在。名譽侵權案依其特殊性質,考慮到受害人承擔名譽侵權損害事實舉證困難,不能按照民事責任的一般原理損害事實由受害人負舉證責任,而應免除受害人對名譽損害事實發生的舉證責任,採用推定的方法確認損害事實的發生。對於自然人來說,只要侵權報道發表,就表明損害事實已經發生,而不用再提出侵權造成損害的其他事實與證據。某晚報刊登的該篇內容具有侮辱、宣揚隱私的文章已為多數人所知,且受害人車某本人更難以具體證明自己名譽受損的事實,所以更應推定損害結果的發生,不能因為車某不能提供這些具體證明,而否定名譽損害事實的存在。作為三位被告顧某、區婦聯及某晚報社,只能以該篇文章內容未刊出、內容未指向原告以及內容不具侮辱f生頃和隱私作為反證。
技巧提示
精神損害賠償如何計算?
受害人或者死者近親屬遭受精神損害,賠償權利人向人民法院請求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的,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予以確定。精神損害撫慰金的請求權,不得讓與或者繼承。但賠償義務人已經以書面方式承諾給予金錢賠償,或者賠償權利人已經向人民法院起訴的除外。
——引自延邊人民出版社《法律高手》
Ⅱ 環境侵權訴訟中證據收集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您好,《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六十六條規定了環境侵權案件的舉證責任分配問題,即,受害人即原告在提起訴訟時,必須對自已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賴的案件事實承擔的舉證責任主要為:(1)被告實施了污染損害行為;(2)自身遭受了污染損害,並因此遭受了損失。而加害人即被告若試圖辯駁受害人的請求,就必須在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舉證:(1)具有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或減輕責任情形,如不可抗力、受害人具有故意或重大過失以及第三者具有過錯等情形存在;(2)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
那麼在具體的環境侵權案件中,具體由哪一些人或單位應當收集哪一類型的證據證明案件事實,案件當事人為達到訴訟目的應當如何准備證據:
一、哪些主體能夠收集證據?
與傳統民事訴訟相同,環境侵權案件中證據的收集主體較為廣泛,與此同時環境類侵權案件的專業性、特殊性也使其收集證據主體具有相應的特點。
下列主體能夠收集證據1、環境侵權案件的當事人,包括受害者和排污者,當事人收集的證據最好進行證據公證。2、律師。3、行政執法機關。4、公安部門。5、檢察機關。6、人民法院。7、監測機構。8、司法鑒定機構。9、科學研究機構。
二、案件當事人應當收集哪些證據?
雖然在《民事訴訟法》和《證據規定》中確立了「誰主張,誰舉證」的舉證責任一般原則,但在環境侵權案件中,我國基於「保護弱者」「傾斜立法」的原則,在環境類立法和相關司法解釋中,對環境侵權構成要件的舉證責任方面實行「差別待遇」。具體體現在受害人在提起環境污染侵權訴訟時無需對環境污染行為的違法性、加害人是否有過錯進行舉證,實行舉證責任倒置或舉證責任轉換。因此在環境侵權案件中:
原告應收集的證據包括:1、開發建設活動和排污的證據。2、排放了何種污染物的證據。3、污染物濃度和數量證據。4、污染物去向的證據。5、受害者接觸(暴露)時間和濃度的證據。6、環境和產品質量證據(水質、空氣質量、土壤質量、海水質量、產品污染物含量等)。7、受害大小的證據。
被告應當收集的證據包括:1、不產生、未排放污染物或未排放致害污染物的證據。2、排放的污染物未到達受害地的證據。3、受害者未接觸或者未暴露於污染環境的證據。4、排放的濃度或數量不足以致害的證據。5、他人排放致害污染物的證據或第三者故意或過失的證據。6、他人排污超標和排放總量的證據。7、受害者對受害程度和損失大小弄虛作假的證據。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Ⅲ 污染損害賠償和一般民事賠償在訴訟中的舉證責任有何不
污染損害賠償和一般民事賠償在訴訟中的舉證責任有所不同。
不同點在於,由加害人就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及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四條下列侵權訴訟,按照以下規定承擔舉證責任:
(三)因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由加害人就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及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Ⅳ 侵權責任構成是損害賠償責任構成還是一般責任構成
民事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是指決定何人對侵權行為的結果負擔責任時應依據何種標准。歸責原則有三種:過錯責任原則、過錯推定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1、過錯責任原則,是以過錯作為價值判斷標准判斷行為人對其造成的損害應否承擔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一般的侵權損害賠償案件,應當由主觀上有過錯的一方承擔賠償責任。主觀上的過錯是損害賠償責任構成的基本要件之一,缺少這一要件,即使加害人造成了損害事實,並且加害人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也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過錯責任原則的性質是主觀歸責。這一原則要求在確定侵權行為人的責任時,要依行為人的主觀意思狀態來確定,而不是依行為的客觀方面來確定,依此,將過錯責任原則與無過錯責任原則以及其他客現責任區別開…… 過錯推定原則2、過錯推定原則是指,不是由受害人舉證證明,而是從損害事實本身推定加害人有過錯,並據此確定加害人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過錯推定,也叫過失推定,在侵權行為法上,就是受害人在訴訟中,能夠證明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的因果關系的情況下,如果加害人不能證明損害的發生自己沒有過錯,那麼,就從損害事實的本身推定被告在致人損害的行為中有過錯,並為此承擔賠償責任。 被害人不必舉證對方的主觀過錯的,而是直接從損害事實的客觀要件以及它與違法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中,推定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如果行為人認為自己在主觀…… 無過錯責任原則3、無過錯責任原則是指在法律有特別規定的情況下,以已經發生的損害結果為價值判斷標准,與該損害結果有因果關系的行為人,無論其有無過錯,都要承擔侵權賠償責任的歸責原則。簡單地說,有損害則有責任,無損害則無責任。在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歸責的情況下,一方面由於決定責任構成的基本要件是誰造成了損害結果,另一方面由於主觀過錯不再是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因而,決定責任構成的基本要件是因果關系。當違法行為和損害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的時候,侵權責任即為構成。只有在法律有特別規定的時候,才能適用無過錯……
Ⅳ 在交通事故的訴訟中,受害方承擔什麼舉證責任
你好! 一、一般規定:誰主張,誰舉證。 1、根據《證據規定》的一般規則,誰主張相應的事實,誰就應當對該事實加以證明,在該事實真偽不明時,沒有能夠證明這一事實的一方就要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 (1)合同糾紛案件 《證據規定》第5條,在合同糾紛案件中,主張合同關系成立並生效的一方當事人對合同訂立和生效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主張合同關系變更、解除、終止、撤銷的一方當事人對引起合同關系變動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 對合同是否履行發生爭議的,由負有履行義務的當事人承擔舉證責任。 對中國權發生爭議的,由主張有中國權一方當事人承擔舉證責任。 (2)侵權糾紛案件的一般規定 主張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的當事人應當對侵權責任構成要件承擔舉證責任。即對加害人行為違法、加害行為與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加害人有過錯、存在損害事實加以證明。 加害人如果就妨礙權利產生的事實主張予以抗辯時,加害人就應當對該事實的存在加以證明。 例:《民法通則》第123條,(因為法條知道不讓提交,可以自己去了解一下)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傷亡、財產損失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不足的部分,按照下列規定承擔賠償責任: (一)機動車之間發生交通事故的,由有過錯的一方承擔賠償責任;雙方都有過錯的,按照各自過錯的比例分擔責任。(二)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發生交通事故,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沒有過錯的,由機動車一方承擔賠償責任;有證據證明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有過錯的,根據過錯程度適當減輕機動車一方的賠償責任;機動車一方沒有過錯的,承擔不超過百分之十的賠償責任。交通事故的損失是由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故意碰撞機動車造成的,機動車一方不承擔賠償責任。 需要注意是,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八條(因為法條知道不讓提交,可以自己去了解一下),無論交通事故責任人有無過錯,保險公司均在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范圍內賠償,除非受害人故意造成損失。 二、特別規定:舉證責任的倒置。 1、對於依照法律要件分類說,本來應當由主張權利的當事人負責舉證的要件事實,改由否認權利的另一方當事人就該事實的不存在負證明責任。證明責任倒置必須有法律的規定,法官不可以在訴訟中任意將證明責任分配加以倒置。 2、特別需要注意《侵權責任法》中的舉證倒置,司法實務中經常用到。 3、勞動爭議案件證明責任的分配 《證據規定》第六條,在勞動爭議糾紛案件中,因用人單位作出開除、除名、辭退、解除勞動合同、減少勞動報酬、計算勞動者工作年限等決定而發生勞動爭議的,由用人單位負舉證責任。這也是舉證責任倒置的情形
Ⅵ 關於特殊侵權中的因果關系舉證責任問題
1、「在環境侵權中 與損害的因果關系由誰舉證? 」:由環境侵權中的受害人舉證。
2、「為何 與損害沒有因果關系 不能成為 環境侵權中的免責事由」:如果原告不能舉證證明損害結果與污染有因果關系,環境案件中的被告自然免責,這不先於「沒有因果關系不是環境侵權中的免責事由」。
3、只有在原告能舉證證明因果關系的情況下,被告才有義務在因果成立的情況下舉證證明有不可抗力、受害者故意、第三人過錯舉證:這三項免責事由,是在因果關系成立的情況下被告的舉證義務。
Ⅶ 過錯責任原則舉證是怎樣的
你好,
適用過錯原則時,一般按照民事訴訟法「誰主張,誰舉證」 的原則,由原告對被告具有侵權行為、損害事實、侵權行為與損害 事實具有因果關系、主觀過錯承擔舉證責任。一旦受害人無法向 法院提供符合上述要件的具體證據,在原告提出申請後,法院依職 權仍然無法調取足夠的證據證明受害人的上述主張,則應當依法 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對於故意來說,在實踐當中,通過對行為人行為的調查可以認 定行為人是否具有故意的心理狀態,例如,幾個人手拿棍棒毆打受 害人致其重傷這一行為本身就足以表明行為人具有故意的心理狀 態,受害人沒有必要就行為人是否故意再承擔舉證責任。另外,在 侵權行為人構成刑事犯罪的案件中,基於四個犯罪構成要件的考 慮,行為人的主觀方面由公訴機關予以證明。加之我國司法實踐 中多採用「先刑後民」的審理原則,一旦在先刑事判決已經認定行 為人具有主觀故意或者過失,受害人只需要向法庭提出申請,調取 相關刑事判決,即可完成對侵權行為人主觀過錯的舉證責任。
適用過錯責任原則的表現
綜觀合同法分則,涉及過錯問題的有下列幾類:
(1)債務人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損害的應當承擔責任。這類合同主要是無償合同,如《合同法》第189條、第191條、第374條,第406條規定的贈與合同、無償保管合同、無償委託合同等。
(2)因債務人過錯造成對方損害的,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例如《合同法》第303條和第320條的規定等。這些條文都明確規定,債務人有過錯才承擔責任,沒有過錯不承擔責任,而且直接出現了「過錯」的字樣。
(3)因債務人過錯造成對方損害,且在合同法的條文中未出現過錯字樣,但在主觀上確實存在過錯的。如《合同法》第374條、第394條的保管合同和倉儲合同中,保管人保管不善即相當於保管人有過錯,故應承擔違約責任。
(4) 因對方過錯造成的損失,違約方可不承擔責任。這種情形主要體現在《合同法》第302條、第311條和第425條等條文中,此條不是以違約方有無過錯作為違約方是否承擔責任的構成條件。而是在這種情形下,法律賦予違約方以抗辯權。違約方可以證明該違約後,果系對方過錯行為所致,而與自己的違約行為無關。嚴格來說,這不是過錯責任原則,只是違約的一種特殊情形。
Ⅷ 一般民事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和承擔責任的構成要件有那些
民事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是指決定何人對侵權行為的結果負擔責任時應依據何種標准。歸責原則有三種:過錯責任原則、過錯推定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
1、過錯責任原則,是以過錯作為價值判斷標准判斷行為人對其造成的損害應否承擔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一般的侵權損害賠償案件,應當由主觀上有過錯的一方承擔賠償責任。主觀上的過錯是損害賠償責任構成的基本要件之一,缺少這一要件,即使加害人造成了損害事實,並且加害人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也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過錯責任原則的性質是主觀歸責。這一原則要求在確定侵權行為人的責任時,要依行為人的主觀意思狀態來確定,而不是依行為的客觀方面來確定,依此,將過錯責任原則與無過錯責任原則以及其他客現責任區別開…… 過錯推定原則
2、過錯推定原則是指,不是由受害人舉證證明,而是從損害事實本身推定加害人有過錯,並據此確定加害人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
過錯推定,也叫過失推定,在侵權行為法上,就是受害人在訴訟中,能夠證明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的因果關系的情況下,如果加害人不能證明損害的發生自己沒有過錯,那麼,就從損害事實的本身推定被告在致人損害的行為中有過錯,並為此承擔賠償責任。 被害人不必舉證對方的主觀過錯的,而是直接從損害事實的客觀要件以及它與違法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中,推定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如果行為人認為自己在主觀…… 無過錯責任原則
3、無過錯責任原則是指在法律有特別規定的情況下,以已經發生的損害結果為價值判斷標准,與該損害結果有因果關系的行為人,無論其有無過錯,都要承擔侵權賠償責任的歸責原則。
簡單地說,有損害則有責任,無損害則無責任。
在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歸責的情況下,一方面由於決定責任構成的基本要件是誰造成了損害結果,另一方面由於主觀過錯不再是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因而,決定責任構成的基本要件是因果關系。當違法行為和損害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的時候,侵權責任即為構成。只有在法律有特別規定的時候,才能適用無過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