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誰能解釋侵權責任法二十八條規定損害是因第三人造成的,第三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兩個法律關系,樓頂的住戶是被你的太陽能侵權的。你不能免責,如果你有證據證明是太陽能水管被人破壞,你可以承擔了侵權責任後向破壞者追償,但如果找不到人那就沒有辦法!免責不了
『貳』 第三人實施脅迫,表意人對善意相對人撤銷契約,撤銷後表意人要不要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可撤銷的合同又稱可撤銷、可變更的合同,是指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因意思表示不真實,法律規定享有撤銷權的人通過行使撤銷權而使已經生效的合同歸於無效的合同。根據我國合同法的規定,可撤銷的合同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因重大誤解訂立的合同。
重大誤解是指行為人因對行為的性質、對方當事人、標的物的品種、質量、規格和數量等的錯誤認識,使行為的後果與自己的意思相悖,並造成較大損失的行為。重大誤解訂立的合同構成要件為:a、必須對合同主要內容發生了重大誤解。如果僅僅對合同的非主要條款發生誤解,並且不影響合同的目的及雙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則不構成重大誤解。b、行為人因為誤解作出了意思表示。即行為人的誤解與其意思表示之間具有因果關系。c、誤解是由行為人自己的過錯造成的,主觀上並非故意。
二、因顯失公平訂立的合同。
顯失公平,是指一方在緊迫或缺乏經驗的情況下而訂立的如果履行對其有重大不利的合同。顯失公平訂立的合同構成要件為:a、合同的履行對一方當事人有重大不利或明顯不公平,主要表現在一方要承擔更多的義務而享受極少的權利,或者在經濟利益上要遭受重大損失。而另一方則以較少的代價獲得較大的利益,承擔極少的義務而獲得更多的權利。b、一方獲得的利益超過了法律所允許的限度。c、受損失的一方是在輕率、缺乏經驗或緊迫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行為。
三、因欺詐訂立的合同。
欺詐,是指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虛假情況,誘使對方作出錯誤意思表示的行為。欺詐訂立的合同構成要件為:a、必須有欺詐的故意,即行為人明知自己告知對方的情況是虛假的,且會使對方陷入錯誤意思表示,而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 b、必須實施了欺詐的行為,即行為人將其欺詐故意表示於外部的行為。c、受欺詐人因欺詐而陷入錯誤,並基於錯誤而為意思表示。
四、因脅迫訂立的合同。
脅迫,是指因他人的威脅和強迫而陷入恐懼作出的不真實意思表示的行為。脅迫訂立的合同構成要件為:a、須脅迫人有脅迫的行為。b、脅迫人須有脅迫的故意。c、脅迫的本質在於對表意人的自由意思加以干涉。d、須相對人受脅迫而陷入恐懼狀態。e、須相對人受脅迫而為意思表示,即表意人陷入恐懼或無法反抗的境地,與意思表示之間有因果關系。
五、因乘人之危訂立的合同。
乘人之危,是指行為人利用對方當事人的急迫需要或危難處境,迫使其作出違背本意而接受於其非常不利的條件的意思表示。乘人之危訂立的合同構成要件為:a、須有表意人在客觀上正處於急迫需要或緊急危難的境地。b、須有行為人乘人之危的故意,即相對人明知表意人正處於急迫需要或緊急危難的境地,卻故意加以利用,使表意人因此而被迫作出對行為人有利的意思表示。c、須有相對人實施了足以使表意人為意思表示的行為。d、須相對人的行為與表意人的意思表示之間有因果關系。e、表意人因其意思表示而蒙受重大不利。
撤銷權的行使必須是享有撤銷權的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提起撤銷權之訴,而不能單方面直接向對方行使。如果具有下列情形,撤銷權消滅:a、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b、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知道撤銷事由後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放棄撤銷權。合同被撤銷後被撤銷後,因該合同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所受到的損失,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
『叄』 什麼是對第三人的侵權責任,什麼情形下產生這
一、什麼是對第三人侵權責任
所謂對第三人的侵權責任,是指因租賃物本身及其設置、使用、保管等造成第三人的財產損害或者人身傷害。
二、什麼情形下產生對第三人的侵權責任
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這種侵權責任通常有四種情形:
(一)產品責任
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二條的規定,租賃物因本身存在缺陷,造成他人人身和財產損害的,應由租賃物的供應商或者製造商承擔賠償責任。出租人雖非租賃物的製造商,但在承租人於租賃期滿行使留購選擇權時,出租人便成為銷售者。在這種情況下,出租人仍不負租賃物的產品責任。這是因為:第一,融資租賃的實質是出租人對承租人的融資,其經濟地位接近於金融業者,而異於商業銷售者,實質的買賣關系存在於承租人和出賣人之間。第二,在融資租賃中,出租人並不與租賃物發生直接聯系,不具備有關租賃物的商品知識、信息、檢測技術和手段等。
(二)高度危險作業責任
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三條的規定,從事高度危險作業的經營者對因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時,應承擔無過錯賠償責任。當租賃物為高度危險作業的設備時,該設備的經營者應對設備造成的損害後果承擔賠償責任。依民法學說,判斷經營者的標准有兩條:運行支配和運行利益。對高度危險作業的設備擁有支配權並享受運行利益的人為經營者,應對租賃設備造成他人損害負賠償責任。在融資租賃中,承租人對租賃物的運行擁有支配權,並享有運行利益,當然應作為經營者承擔賠償責任。而出租人並未實際佔有租賃物,對租賃物的運行沒有支配權,同時,出租人收取的租金與租賃物的使用收益並非對價關系,不存在租賃物的運行利益。因此,對租賃物屬高度危險作業設備而致第三人損害的情形,出租人不負損害賠償責任。
(三)建築物責任
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六條的規定,如果租賃物是建築物或者構成建築物的一部分,因倒塌、脫落等致人損害的,出租人作為租賃物的所有權人,承租人作為租賃物的管理人,均應承擔民事責任。但在融資租賃中,出租人對租賃物只擁有名義上的所有權,這種所有權實際上是出租人為保證其收回投資的一種抵押擔保物權,承租人則擁有租賃物的佔有權、使用權和收益權,因此應由承租人承擔賠償責任。
『肆』 同一個違反義務,一個當事人違約,第三人侵權,這個需要競合嗎
沒有辦法,去上班,高速,封了
『伍』 代理人脅迫被代理人以自己的名義進行行政訴訟承擔民事責任嗎
《民法通則》第六十三條公民、法人可以通過代理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代理人在代理許可權內,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實施民事法律行為。被代理人對代理人的代理行為,承擔民事責任。
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按照雙方當事人約定,應當由本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不得代理。
《民訴法》第五十八條當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託一至二人作為訴訟代理人。
綜上,代理人不能以自己的名義進行訴訟,只能以被代理人的名義進行訴訟!如果以自己名義訴訟須是該訴訟行為與自己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
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代理人在代理許可權內,應當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實施民事法律行為,我國民法規定的民事主體可以依法從事代理行為,所以一般應當是以被代理人名義來簽訂合同的。《民法通則》第六十三條公民、法人可以通過代理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代理人在代理許可權內,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實施民事法律行為。被代理人對代理人的代理行為,承擔民事責任。
但是不可以,只能以委託方名義,辦理指定的相關事務。
『陸』 受第三人脅迫與他人簽訂合同 合同是否有效
屬於可撤銷合同,在撤銷前合同有效。想撤銷的只能通過到法院提起民事訴訟提請撤銷,法院判決可以撤銷的合同才自簽訂之日起至此無效。
『柒』 在合同中 為何惡意串通損害第三人跟欺詐脅迫損害第三人的法律後果不一樣惡意串通——無效合同……
為您解答如下:
1、《合同法》第五十二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1)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2)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2、《合同法》第五十四條:下列合同,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3、具體分析:
(1)糾正您的說法,欺詐脅迫的對象並非第三方,而是合同當事人一方。
(2)理解該不同法律後果的切入點:不論是惡意串通還是欺詐脅迫,所簽訂合同當然無效是常態,但考慮到鼓勵交易,將欺詐脅迫的情形明細化:若損害的是國家利益,合同當然無效;若損害的並非國家利益,法律賦予被欺詐脅迫方選擇的權利,可繼續履行合同,也可主張撤銷合同,合同效力由被欺詐脅迫方決定。
『捌』 第三人可否向侵權人主張其因受害人受侵害而附帶遭受的經濟損失
您好。甲不可直接向丁主張賠償,丙也不可就這個間接損失向丁主張賠償 。如需幫助,請預約律師面談。祝好。
『玖』 因脅迫而撤銷的民事法律行為,可以對抗善意第三人。
如果是被脅迫的民事法律行為應該可以突破善意第三人
『拾』 在民事訴訟中,如何定義侵權人,是作為有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還是作為共同被告
民事訴訟中,共同被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在普通的共同訴訟中,法院根據原告提出申請,許可追加。但此種追加新被告必須要經過被告和擬新追加的被告明示同意,所以在實踐中發生爭議的較少。另一類是在必要的共同訴訟中,法院依照職權追加被告,(包括原、被告提出追加申請或建議,法院根據案件審理情況依職權追加被告)無須各方同意。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是指對他人之間的訴訟標的,主張獨立的請求權,而參加到原、被告之正在進行的訴訟的人。 (一) 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加訴訟的條件 1、對本訴原、被告爭議的訴訟標的,主張獨立的請求權。第三人主張獨立的請求權有兩種情形:一種是主張全部的實體權利,即主張雙方當事人爭執的民事權益,既不歸責原告所有,又不歸被告所有,而是全部歸自己所有。另一種是僅主張部分實體權利。 2、本訴在進行。本訴正在進行是時間方面的條件,它是指第三人慾參加的訴訟已經開始而尚未終結,具體是指法院受理訴訟後作出裁判前。 3、以提出訴訟的方式參加。 (二) 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的訴訟地位 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在訴訟中具有相當於原告的訴訟地位。 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雖然在提起訴訟時將本訴的雙方當事人均作為被告,但在參加之訴中,居於被告地位的本訴的原告與被告並非共同訴訟人,因為他們對訴訟標的具有對立的而不是共同的利害關系。 (一) 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加訴訟的條件 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是指因正在進行的訴訟的裁判結果與他具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而參加訴訟的人。 作為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加訴訟。必須符合以下條件: 1、與案件處理結果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法律上的利害關系是指民事實體法上的權利義務關系。第三人與案件處理結果是具有的法律上利害關系,包括兩種類型;其一是義務性關系。其二是權利義務性關系,即一方當事人敗訴會使第三人享有一定的權利和承擔一定的義務。 2、他人之間的訴訟正在進行。 3、申請參加訴訟或由法院通知其參加訴訟。 (二) 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的訴訟地位 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的訴訟地位既有從屬性的一面,又有獨立性的一面,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是參加一方當事人進行訴訟,參加訴訟的目的是為了幫助被參加的一方贏得訴訟,因而不得實施與參加人地位和參加目的相悖的訴訟行為,但另一方面,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作廣義的當事人,又享有一些獨立的訴訟權利。 在一定情況下,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還可以取得與被參加訴訟的當事人完全相同的訴訟地位,即「人民法院判決承擔民事責任的第三人,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義務。」 (三) 不得作為第三人通知其參加訴訟的幾種情形 最高人民法院於1994年12月頒發了《關於在經濟審判工作中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若干規定》明確規定不得將下列人員作為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通知其參加訴訟: (1)與原、被告雙方爭議的訴訟標的無直接牽連和不負有返還或者賠償義務的人; (2)與原告或被告約定仲裁或有約定管轄的案外人,或者專屬管轄案件的一方當事人; (3)產品質量糾紛案件中原、被告法律關系之外的下列人員:其一是證據已證明已經提供了合同約定或者符合法律規定的產品的;其二是案件中的當事人未在規定的質量異議期內向其提出異議的人;其三是案件中的收貨方已經認可向其提供產品的質量的; (4)已經履行其義務,或者依法取得了一方當事人的財產,並支付了相應對價的原、被告之間法律關系以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