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消費侵權賠償制度

消費侵權賠償制度

發布時間:2021-04-23 23:35:31

㈠ 食品侵權如何賠償

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經營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經營者要求支付價款十倍或者損失三倍的賠償金;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一千元的,為一千元。

㈡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雙倍賠償

1.關於違約賠償損失的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
2.關於違約和違約金的規定。《合同法》第114條規定:「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約定的違約金低於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適當的減少。當事人就遲延履行約定違約金的,違約方支付違約金後,還應當履行債務。」
3.肯定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關於雙倍賠償的侵權賠償制度。
4.明確了一個合同既有違約金,又有定金時如何適用的問題。現行合同法將違約金和定金的賠付制度作為一個選擇性的制度,當事人可以任意選擇用支付違約金的方式賠償損失,或者用雙倍返還定金的方法賠償損失。
5.當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違約的,應當向對方承擔違約責任。

㈢ 關於消費者侵權

隱瞞真實情況肯定算是侵權。
樓主還是消消氣,畢竟沒有造成重大損失。消協去也是調節促和。
消氣,消氣

㈣ 銷售者承擔產品侵權賠償責任什麼歸責原則

產品歸責原則的類型主要包括:

過錯責任原則、過錯推定責任原則、嚴格責任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與絕對責任原則。

(一)過錯責任原則, 是指追究致損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的損害賠償責任,以其主觀上存在過錯為前提條件,無過錯即無責任。

適用這一原則,損害賠償的構成要件包括(1) 產品提供者有過錯;

2) 產品使用者或他人因使用產品而受到人身傷害、財產損失;

(3)過錯的存在與人身傷害、財產損失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依據過錯責任原則的宗旨,作為受害者將要負擔起所有的舉證責任。

證明以上三個要件全部成立,才存在獲得損害賠償的可能性。

(4)消費侵權賠償制度擴展閱讀:

歸責原則是確定行為人民事責任的理由、標准或根據。歸責原則是由社會經濟生活條件為基礎的法律上用以確定行為人責任的指導思想的具體體現。

古代社會奉行加害原則,只要有損害發生,受害人即可要求加害人賠償,而不考慮後者的主觀因素。到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則完全奉行過錯責任原則,無過錯便無責任。

資本主義進入壟斷時期以後又出現了無過錯責任,即在某些法律規定的情況下不以行為人的過錯為歸責事由。

侵權賠償責任。

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受到行政機關或者行政機關工作人員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造成損害的。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單獨就損害賠償提出的請求,應當先由行政機關解決。

對行政機關的處理不服。

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賠償訴訟也可以適用調解。

㈤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賠償責任主體規定

第三十五條: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時,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要求賠償。銷售者賠償後,屬於生產者的責任或者屬於向銷售者提供商品的其他銷售者的責任的,銷售者有權向生產者或者其他銷售者追償。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因商品缺陷造成人身、財產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要求賠償,也可以向生產者要求賠償。屬於生產者責任的,銷售者賠償後,有權向生產者追償。屬於銷售者責任的,生產者賠償後,有權向銷售者追償。消費者在接受服務時,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服務者要求賠償。

第三十六條: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時,共合法權益受到損害,因原企業分立、合並的,可以向變更後承受其權利義務的企業要求賠償。

第三十七條:使用他人營業執照的違法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消費者可以向其要求賠償,也可以向營業執照的持有人要求賠償。

第三十八條:消費者在展銷會、租賃櫃台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或者服務者要求賠償。展銷會結束或者櫃台租賃期滿後,也可以向展銷會的舉辦者、櫃台的出租者要求賠償。展銷會的舉辦者、櫃台的出租者賠償後,有權向銷售者或者服務者追償。

第三十九條:消費者因經營者利用虛假廣告提供商品或者服務,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經營者要求賠償。廣告的經營者發布虛假廣告的,消費者可以請求行政主管部門予以懲處。廣告的經營者不能提供經營者的真實名稱、地址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㈥ 銷售者承擔產品侵權賠償責任實行什麼的歸責原則

產品歸責原則的類型主要包括:
過錯責任原則、過錯推定責任原則、嚴格責任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與絕對責任原則。
(一)過錯責任原則,
是指追究致損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的損害賠償責任,以其主觀上存在過錯為前提條件,無過錯即無責任。適用這一原則,損害賠償的構成要件包括(1)
產品提供者有過錯;(2)
產品使用者或他人因使用產品而受到人身傷害、財產損失;(3)過錯的存在與人身傷害、財產損失之間存在因果關系。依據過錯責任原則的宗旨,作為受害者將要負擔起所有的舉證責任,證明以上三個要件全部成立,才存在獲得損害賠償的可能性。
過錯責任原則在適用過程中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
(二)過錯推定責任原則,
即採取"舉證責任倒置"的方式,由生產者或銷售者提供合理的抗辯事由以證明自己在製造、銷售產品的過程中不存在過錯。若被告不能證明自己無過錯,便推定其有過錯。這樣一來,原告只需證明所受損害是因使用被告提供的產品所致即可,而不必再去證明產品提供者存在過錯。
(三)嚴格責任原則,
是指只要產品存在缺陷並對消費者或使用者具有不合理的危害,且因此使其人身或財產遭受損害,無論加害人主觀上是否具有過錯,均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與過錯責任原則、過錯推定責任原則相比,嚴格責任原則具有先進性。
(四)無過錯責任原則,
是指因產品缺陷造成的損害發生以後,不考慮行為人主觀是否有過錯,只要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行為人即要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無過錯責任原則已經不以「過錯」的存在做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的前提了,在抗辯事由上也更加嚴格,僅以受害人故意與第三人行為作為免責條件。

㈦ 當消費者受到侵權時怎麼辦銷售方不給予賠償怎麼辦

1、打12315向當地消委會投訴
2、准備好發票等相關證據,向法院起訴。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法律較多,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侵權責任法》、《民法通則》、《合同法》等。最主要依據是《消法》

㈧ 簡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的損害求償權和民法的侵權損害賠償的區別

消費者協會的主要職責

消費者協會是依法成立的對商品和服務進行社會監督,以保護消費者合法的社會團體。其主要職責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32條作了7項規定。具體是:

一、向消費者提供消費者信息和咨詢服務。為了幫助消費者正確購買和使用商品,各地消費者協會以刊物或設立咨詢站的方式為消費者提供服務。

二、參與有關行政部門對商品和服務的監督、檢查。工商、技監、衛生、標准、計量、物價等行政部門在對商品和服務進行監督檢查時,消費者協會有義務參與。

三、就有關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問題,向有關行政部門反映、查詢,提出建議。在商品和服務的監督檢查、受理消費者投訴中發現的問題,消費者協會應及時向有關行政部門反映,查詢有關事項,並建議有關行政部門予以盡快解決。

四、受理消費者的投訴,並對投訴事項進行調查、調解。這是消費者協會一項最重要的職責。

五、投訴事項涉及商品和服務質量問題的,可以提請鑒定部門鑒定。消費者的投訴往往涉及到一些技術性的問題。為了切實解決消費者的投訴事項,分清責任,消費者協會有權提請有關技術鑒定部門予以鑒定。有關鑒定部門有義務盡快做出鑒定,並告知鑒定結論。

六、就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支持受損害的消費者提起訴訟。消費者與經營者相對而言屬於弱者,所以有必要得到社會組織、團體的支持。如消費者的權益在受到侵害後,如投訴、申訴、調解等方法均不能如願,消費者協會作為社會團體,按我國民訴法的有關原則,支持消費者訴訟,以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七、對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通過大眾傳播媒介予以揭露和批評。大眾傳播媒介主要是指新聞輿論,消費者協會要充分利用新聞媒介,揭露和批評那些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和單位,加強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保護。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政府支持消費者協會開展消保工作和活動。消費者協會是社會組織,有組織優勢,可組織理事單位(相關行政職能部門、行業主管)開展活動並通過其查處案件,可依靠社會力量,通過調解、督促和社會監督等方式來發揮保護消費者權益的作用。

閱讀全文

與消費侵權賠償制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知識產權專利培訓心得 瀏覽:974
工商登記需要提供什麼資料 瀏覽:683
大連使用權房子辦產權需要花多少錢 瀏覽:630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
國家歌曲版許可權制 瀏覽:860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
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 瀏覽:706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