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舜帝陵廟景區的舜的傳說
舜,姓姚,名重華。生於諸馮,又稱姚墟(今山西省永濟市張營鄉舜帝村)。是我國4000多年前的原始社會末期部落聯盟領袖。歷史上被尊崇為五帝這一。建都蒲坂(今永濟市蒲州鎮)。又稱虞舜,據傳是其祖居住在今山西省平陸縣虞城一帶,舜登帝位的一。國號為有虞,按先秦時以國為氏的習慣,故稱有虞氏。
傳說堯40年,舜母握登氏遇大虹意感而生舜。舜體形異於常人,兩眼均為雙瞳子,掌心有花紋,如「褒」字,前額突,眉骨隆,頭大而圓,面黑而方,龍顏大口,圓天日角。父母十分疼愛,因見當地一種美麗的花卉名舜,故為子命名。舜出生後不久,孟門山洪水爆發,村人遷到今山西省垣曲縣同善鎮,當時稱負夏。村人遂將附近一座山取名諸馮山。這就是孟子所說「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
相傳舜家世寒微。雖是黃帝後裔,但五世為庶人。其父瞽瞍,懂樂理善觀天象,後雙目失明。舜兩歲時,母逝。父續娶壬女,又生弟象妹首。史書稱,舜「父頑、母囂、象傲」,常欲置舜於死地。然而舜對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順,與弟友善,沒有絲毫懈怠。在家裡人要加害時及時逃避,稍有好轉,馬上回到他們身邊,盡可能勸以幫助,所以是「欲殺,不可得;即求,嘗(常)在側(《史記》)。舜異母妹首聰慧、善良、擅畫,常幫舜脫離險境。舜以寬諒、孝敬、以德報怨的態度處理好了家庭關系,年20即以孝聞天下。
舜成年後,被父母趕出家門,曾在歷山耕田(山西省垣曲縣),在協澤捕魚(永濟市南雷首山下的湖泊),在河濱制陶器(永濟市蒲州鎮陶城村一帶)。舜耕田把好地讓人,捕魚把魚豐的漁城讓人,制陶質量好,還常常講道理解決人們的爭執糾紛。因此,人們都願意同他在一起。他居住的地方,一年成聚(村),二年成邑(城鎮),三年成都(四縣為都)。
舜30歲時,聲名遠揚。當堯向四岳(四方諸侯之長)征詢繼任人選時,四岳就推薦了舜。堯對舜考察,將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舜,以觀其德行,二女傾心舜,並十分孝敬公婆;堯讓舜參預政務,管理百官,百官服從,百業井然;讓舜接待四方諸侯,賓客很敬重他;讓舜獨自去山麓和森林經受考驗,舜在暴風雷雨中,不失態,不迷失。
堯還和他討論為政之道。堯問:如何治理天下?舜說:執一無失,行微無怠,忠信無倦,而天下自來。堯問:如何教育民眾?舜說:妻子具而孝衰於親,嗜欲得而信衰於友。此為天下根本問題,治則人治,反則世亂。
堯通過考察,對舜很滿意,決定選他為接班人,讓他攝政。
舜攝政28年間,不但將政事管理得井井有條,而且在用人上有所改進,起用了堯未能啟用的「八元」「八愷」賢人,流放了堯未處理的「四凶」惡人。懲治了九年治水無功的鯀,讓鯀的兒子大禹治水。根據禹治水勘察情況,劃疆哉為12州,均設州牧管理。同時作璣玉衡渾天儀,觀天象明四時,重新修訂了歷法。舉行祭天地山川大河大典,並不時巡狩四方。召見諸侯,考察民情。
堯帝崩後,舜守孝三年。讓帝位避堯之子丹朱於南之南。便天下人皆心向舜,有事不找丹朱而找舜。於是,舜乃於正月初一祭文廟登天子位,建都蒲坂,國號有虞氏,崇尚紅色。
舜62歲登帝位後,有一系列重大政治行動,一派勵精圖治的氣象。在廣泛聽取12州州長的意見基礎上,選賢任能,明確了官員的職責,命禹作司空,揆百官;棄作後稷,播百穀;契作司徒,敷五教;皋陶作士,明五刑;垂作共工,理百工;益作虞,治山澤;伯夷作秩宗,典三禮;典樂,教胃子;龍作納言,出納帝命。制定了五刑,推行五常,重定五信(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谷璧,男執蒲璧),統一五度(分、寸、尺、文、引),統一五量(侖、合、升、斗、斛),統一五權(銖、兩、斤、鈞、石),統一音律為十二律,制定君臣禮制,還規定五年一巡狩,三年一考察,以三次考察結果決定官員升遷去留等。由此可以看出,舜時期,已不再簡單是各氏族部落聯盟,國家的雛形已成,社會逐步文明。
舜生活閱歷豐富,本人多才多藝,猶擅詩歌。史載親自作詩歌五首,其中《南風歌》體現了舜濃厚的民本思想,成為千古絕唱。
舜晚年漸感體力難支,倦於勤政,便選定治水有功的禹作接班人。所不同的是,舜由四岳推薦給堯,而禹則是舜通過自己的考察選定的。舜95歲時,81歲的禹攝政。禹體察到舜帝有在故地休養之意,便在鳴條崗(運城市鹽湖區北相鎮曲馬村北)修建了一座牧宮,又稱離樂城;取離位享樂之意,供舜帝頤養天年。
舜49年居於鳴條,50年卒,遂葬於離樂城前。享年112歲。其孝行、品德、功績在中華民族千古流芳,萬世崇仰!
Ⅱ 求呂祖靈簽37簽
按簽條所說的確在奧運會期間,事情會好轉起來,但是運數天定,還需人力努力.所以面對幸運的到來,也要把挫折看作希望的開始.祝願好運!閤府覃吉!
Ⅲ 為什麼濟南這么多以舜命名的街
古史記載:舜耕於歷山,歷山即是千佛山的本名。而趵突泉畔,約在2000多年之前就建有娥皇女英廟(舜的兩個妻子),趵突泉流出的溪水,北魏地理名著《水經注》就己記載,名叫"娥英河"。傳說舜蒙難的井,也叫舜泉,即在濟南的舜井街。那末濟南的"泉文化"是導源於大舜的。古史記載:"舜陶於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粗)窳(不飽滿)",舜是善於製作精美的陶器的。大舜是新石器時代末期,即奴隸社會前夜的人,正與龍山文化相吻合。龍山文化遺址是"硬體",舜的事跡則是其"軟體",是其精神的內涵。濟南新建的優美的園林式賓館就名為舜耕山莊,它就在舜耕田地的原址之上,並鑄有大舜的銅像。另外,濟南還有以舜耕命名的中學和小學,有一條大路也叫舜耕路。
Ⅳ 為什麼濟南這么多以舜命名的街
古史記載:舜耕於歷山,歷山即是千佛山的本名。而趵突泉畔,約在2000多年之前就建有娥皇女英廟(舜的兩個妻子),趵突泉流出的溪水,北魏地理名著《水經注》就己記載,名叫"娥英河"。傳說舜蒙難的井,也叫舜泉,即在濟南的舜井街。那末濟南的"泉文化"是導源於大舜的。
古史記載:"舜陶於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粗)窳(不飽滿)",舜是善於製作精美的陶器的。大舜是新石器時代末期,即奴隸社會前夜的人,正與龍山文化相吻合。龍山文化遺址是"硬體",舜的事跡則是其"軟體",是其精神的內涵。
濟南新建的優美的園林式賓館就名為舜耕山莊,它就在舜耕田地的原址之上,並鑄有大舜的銅像。另外,濟南還有以舜耕命名的中學和小學,有一條大路也叫舜耕路。
Ⅳ 濟南為什麼用舜用的多
舜在濟南耕種過,生活過.歷山就是千佛山
Ⅵ 濟南為什麼用舜用的多
史載舜耕於歷山,但是歷山在國內有20來座同名者,山西、河南、湖南,以及山東菏澤等各地都有歷山,都聲稱是舜耕過的歷山。但是舜既是"東夷人也",歷山只能在東夷,濟南正是地處東夷之地。舜既是儒家所提倡標榜而知名的,儒家產生於齊魯,儒家心目中的舜的活動范圍就是泰山文化圈中的地域,所以舜首先祭的是岱宗(泰山),而耕在濟南的歷山了。北宋文學家曾鞏任齊州知州時在趵突泉畔修築了濼源堂和歷山堂,並作了《齊州二堂記》,專門辯正了這一問題,他說:"《史記》謂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於壽丘,就時於負夏。鄭康成釋『歷山在河東,雷澤在濟陰,負夏--衛地』。皇甫謐釋『壽丘在魯東門之北,河濱--濟陰賓陶西南陶丘亭是也』。以予考之,耕稼陶漁皆舜之初,宜同時,其地不宜相遠。二家所釋雷澤、河濱、壽丘、負夏,皆在魯衛之間,地相望,則歷山不宜獨在河東也。"曾鞏所據理由是充足的,舜所耕的歷山,必然是今日濟南之千佛山。
千佛山現有舜祠,我們站在千佛山四望,其南是舜所祭祀的岱宗,其北就是趵突泉邊的娥皇、女英祠(約創建於2000年前),又有祀堯、舜、禹的三聖宮。泉水流經之護城河,即是北魏時期的娥英河,河水東流,經過舜井街的南端,北為舜井。再越過趵突泉可望到大明湖,大明湖北有曾鞏建築的北渚亭(現正在重建中),令我們聯想起《楚辭·九歌》詠娥皇女英的詩句"帝子降兮北渚"的名句。如果再往東北遠眺,便可以指向城子崖--龍山文化遺址,也令人想起了制陶能手大舜了。濟南的名勝古跡都是在舜文化之中的。
濟南新建的優美的園林式賓館就名為舜耕山莊,它就在舜耕田地的原址之上,並鑄有大舜的銅像。另外,濟南還有以舜耕命名的中學和小學,有一條大路也叫舜耕路。
千佛山公園准備擴建舜廟,並在其旁新建一座舜裔祠,因為大舜的後裔很多,僅可考的就有30個多姓氏都是舜的後代,他們是"陳、田、車、靖、法、陸、光、孫、媯、姚、袁、爰、占、文、敬、司徒、虞、胡等。准備把各姓的初祖的牌位一齊供奉,以供海內外舜的後裔尋根追遠之需"。
在千佛山下建築的一座大舜石圖園,由雕塑家設計了九個圖騰石柱,上面分為神話、傳說、史跡三部分,雕刻大舜的事跡圖像,與山上的舜廟互相輝映。
大舜是東夷文化的產物,也是齊魯文化的代表,更是儒家文化的典型。他孕涵了豐富的中華精神文明,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在提倡精神文明、愛國主義的今天,更具有深遠的意義。
大舜文化是濟南景觀的主旋律,是濟南人民的驕傲,也是全國人民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