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樓上漏水 鄰里糾紛
不建議樓下的補救措施 ,因為樓上再次漏水會蔓延至你屋頂其他部位,屬於被動防水方式.徹底解決只有從樓上地面改造做防水才行。雙方協商解決為佳。
㈡ 我是一位50多歲的女同志,因鄰里糾紛被一個20.78大男人打成輕微傷。住院兩個多月後,身體出現一系
把事情解決好,報警了嗎?
若起訴,法院會主持公道,不必想太多,或擔心其它。反正打人是起因,逃脫不了懲罰。
㈢ 我跟樓下鄰居因裝修噪音發生爭執卻發現在公安檔案記錄為跟一個人發生了經濟糾紛,請問我如何維權要求更改
這有啥好維權的。。。糾紛本就不是公安機關管轄范圍內的,不管是經濟還是噪版音,公安都無權干涉權,只能調解,沒有強制權,這種報案都是簡單記錄,檔案有點出入很正常,又不是案件,對你個人沒有任何影響的,更不更改其實都沒多大的意義,你要先改,直接去派出所說明情況基本就可以改
㈣ 農村鄰里糾紛通過什麼部門或方法維權急,急,急。
發生了民事糾紛,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調解委員會、有關單位、有 關行政部門進行調解,也可以依法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人民調解委員會是在基層人民政府和基層人民法院指導下,調解民間糾紛的組織。人民調解委員會依照法律規定,根據自願原則進行調解。當事人對調解達成的協議應當履行;不願調解、調解不成或者反悔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
1、找村幹部調解。
村幹部對全村的情況最了解、最熟悉,對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比普通群眾了解多、理解深,是本地人,群眾容易找到,因此群眾有了矛盾糾紛最先想到的就是請村幹部出面調解。
2、找司法所調解。
對一些矛盾比較突出、情況復雜的糾紛,駐村幹部和村幹部調解無效情況下,群眾會請司法所人員進行調處。
3、打官司。
中國是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文化的國家,民間夙有「和為貴,不喜訟法」的傳統習慣,建議不到萬不得已還是不要打官司。
(4)鄰里糾紛意義擴展閱讀
民事糾紛解決機制,是指緩解和消除民事糾紛的方法和制度。
自力救濟是指糾紛主體依靠自身力量解決糾紛,以達到維護自己權益的目的。
調解是由第三者(調解機構或調解人)出面對糾紛的雙方當事人進行調停說和,用一定的法律規范和道德規范勸導沖突雙方,促使他們在互諒互讓的基礎上達成解決糾紛的協議。
仲裁是由雙方當事人選定的仲裁機構對糾紛進行審理並作出裁決。
㈤ 鄰里糾紛假如對方報警誇大事實導致我方受到損失
對方報警描述事實應該提供相應的證據,否則只要你不確認,派出所也沒辦法確實上述事實。其次,如果你有證據證明因為對方的原因導致了你的損失及損失金額,那麼你可以要求對方作出相應的賠償。建議雙方先協商,協商不成,可以向法院起訴。
㈥ 遇到市民求助怎麼辦如果處理鄰里糾紛,如何處理好良好的警民關系,文明執法
在日常生活中,相鄰人因相鄰不動產權利的行使必然會發生這樣或那樣的關系,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處理,必然會影響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嚴重的甚至會造成人身和財產損害,影響社會秩序的安定和諧。所以,正確處理好相鄰關系,有利於發揮財產的效益,有利於增強人們的守法觀念,有利於維護社會的安定團結,對於保護相鄰人的合法權益,樹立社會主義的道德風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而調解,則是處理相鄰關系糾紛最理想的方法。
1. 利於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發生相鄰關系糾紛後,如果在涉訟前能達成調解協議,則能免除當事人的訟累,避免產生訴訟成本。如果在訴訟中達成調解協議,則該調解協議的效力等同於判決書,同樣能使糾紛盡快了結,節約訴訟成本、時間、精力和司法資源。
2. 有利於當事人之間權利義務的實現
調解協議的達成是出於雙方當事人自己的意願,是雙方當事人共同協商的結果,可以在最大限度上保證雙方當事人的權益,使雙方實現「雙贏」。相對於強制性的法院判決來說,調解更容易為雙方當事人所接受,履行調解協議時相對也會比較順利。
3. 有利於促進當事人之間的團結
與法院判決相比較,以調解方式處理雙方當事人之間的相鄰關系糾紛,不僅可使雙方之間的對抗性減弱,而且有利於矛盾的徹底解決。法院判決則有可能激化當事人之間的矛盾及對抗情緒。這是因為調解是在第三方的主持下,當事人在互諒互讓的基礎上自願達成協議解決糾紛的方法,這就在消除矛盾、解決糾紛的同時,也促進了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團結。如果以法院判決的方式解決糾紛,由於糾紛主體一般是相互熟悉、居住多年的鄰居,往往不利於糾紛雙方關系的修復和彌合。
4. 有利於預防、減少糾紛
調解的過程也是辨明是非、明確責任,對當事人進行法制教育的過程。因為調解也是在查明事實、分清責任的基礎上進行,並依照法律原則解決糾紛,它能使當事人明白自身享有的權利和應負的義務,即可以使當事人知道什麼是法律禁止的和不應該做的,什麼是合法的並受到法律保護的,從而加強當事人的法制觀念,達到減少、避免糾紛的目的。
還有,警民關系是永恆的話題,怎樣處理好警民關系,就像如何處理好魚和水的關系一樣。警察是威嚴的職業,為了保護人民安全而存在,所以肯定要保留一點冷漠威嚴。作為人民的你不要氣餒,要迎難而上,用自己人民平凡的氣質,感動他、感化他,理性對待一切問題。記住一定要遵紀守法,心裡一直想著服務好人民群眾,這樣必然警民關系就如同如魚得水了。
㈦ 法律問題 因鄰里糾紛致人傷害
回答補充:是這樣的。你們可以請求查看傷情鑒定結論!先法院起訴!可專以申請法院調取鑒定結論屬。如對派出所沒有處罰對方或者處罰的太輕或者派出所明顯有偏袒行為顯示公平(需要你們舉證),可以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1.輕微傷的話,派出所會按照治安案件處理,派出所有權對其進行拘留,之後不再追究刑事責任。但對於打人者的民事賠償責任,你可以單獨起訴,請求人身損害賠償。具體賠償數額由《最高院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確定。(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交通費,住院伙食補助費等,由於地區差異,各地賠償標准不同)
《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三條 毆打他人的,或者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並處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
㈧ 鄰里糾紛法醫鑒定輕傷會判多少刑
我國《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條規定的故意傷害罪:」 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故意傷害罪,是指故意傷害他人身體健康的行為。
犯罪客觀方面表現為兩層含義:其一,行為人的行為必須是違法的,如果是合法的醫療行為,不能構成本罪;其二,必須使他人的身體健康受到損害,包括人身組織的損害和身體器官正常機能的損害兩個方面;損害的程度可以分為輕傷、重傷、致人死亡三個層次。實踐中,對於傷害結果的鑒定,應以傷害當時的傷勢同治療後的結果相結合起來進行綜合考量,同時也應兼顧受傷部位同被害人職業的關系等因素。本罪主體方面,根據《刑法》第十七條的規定,分為兩種情況:故意傷害致人輕傷的,已滿十六周歲的人應負刑事責任;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死亡的,已滿十四周歲的人就應負刑事責任。實踐中查明行為人主觀故意的內容對區分本罪與故意殺人罪有決定性意義。如果行為人在實施行為時,對他人是死是傷均是持放任態度,應當根據行為人使用的手段和工具、打擊的部位是不是致命等因素綜合考查,以確定行為人的故意內容是剝奪他人生命還是損害他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