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名譽侵權構成要件有哪些
1、受害人確有名譽被損害的事實。
新聞侵害名譽權必須以損害事實的客觀存在為依據,具有損害事實,才構成侵權責任。而名譽權不像財產權那樣直接有形,操作起來容易,從表面上就可以掌握。名譽權的損害是無形的,訴訟各方在理解上就會出現很大差異。楊立新在《如何判斷新聞報道是否侵害名譽權》中講到從社會評價、精神傷害、財產損失等三個方面作為判定依據。
2、行為人的行為違法。
在新聞侵害名譽權案件中,行為人就是新聞稿件的作者(記者、通訊員)和編輯,他們撰寫稿件、編輯稿件、發表稿件的行為具有違法性,違反了《憲法》、《民法通則》等保護公民、法人名譽權的各種法律法規,也違反了有關新聞宣傳紀律和新聞職業道德准則。
3、違法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有因果關系。
違法行為和損害後果之間,必須是一種因果關系。否則,不能構成侵權。有學者認為,這種因果關系還應當是必然的、直接的和主要的因果關系。反之,這種因果關系是偶然的,間接地,次要的則不能構成侵權要件。
4、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
新聞作者和新聞編輯在主觀上存在貶損他人,侮辱誹謗,不遵守有關法律法規,不履行自己應盡的義務,造成了對報道對象的名譽侵害,這就是主觀上有過錯。主觀上的過錯性也是構成新聞侵害名譽權的要件之一。
主觀上有過錯又可分為主觀故意的過錯和主觀過失的過錯。
主觀故意的過錯:應當預見到自己的報道行為會造成對他人名譽權損害的結果,但卻希望或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這是一種明知故犯,「明知不可而為之」 的過錯。希望後果發生是直接故意;放任結果發生,是間接故意。
主觀過失的過錯:應當預見自己的報道行為會造成對他人名譽損害的結果,由於疏忽大意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致使損害結果發生。前者可以稱作疏忽大意的過失,後者是自信的過失。主觀過失的過錯是無意的,是「不知其情而為之」的過錯。
B. 楊立新 侵權責任法
《侵權責任法》規定: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C. 楊立新:如何理解侵權責任法中網路侵權責任
《侵權責任法》規定的網路侵權責任的基本規則 《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規定了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利用網路實施侵權行為的責任,第二部分是網路用戶利用網路實施侵權行為網站承擔連帶責任的兩種情況。 (一)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的侵權責任 《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網路用戶、網路服務提供者利用網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這是一般侵權責任,適用過錯責任原則,與第三十六條第二款和第三款規定的網路服務提供者的連帶責任不同。 (二)網路服務提供者的連帶責任 網路服務提供者的連帶責任,是指網路用戶利用網路實施侵權行為後,網路服務提供者在法定情況下與網路用戶承擔連帶責任的網路侵權責任形式,《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規定了兩種規則: 1.提示規則。《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網路用戶利用網路服務實施侵權行為的,被侵權人有權通知網路服務提供者採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網路服務提供者接到通知後未及時採取必要措施的,對損害的擴大部分與該網路用戶承擔連帶責任。」對此,也有的將其叫做「通知與取下」規則。 提示規則的要點是:網路服務提供者不知道網路用戶利用其網路實施侵權行為,被侵權人知道自己在該網站上被侵權,有權向網路服務提供者提示,通知其網站上的內容構成侵權,要求其採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網路服務提供者在接到該提示之後,應當按照其提示,及時採取上述必要措施。如果網路服務提供者未及時採取必要措施,構成對網路用戶實施的侵權行為的放任,具有間接故意,視為與侵權人構成共同侵權行為,因此,就損害的擴大部分,與侵權的網路用戶承擔連帶責任。如果網路服務提供者未經提示、或者經過提示之後即採取必要措施,網路服務提供者就不承擔責任,即為「避風港」規則。 2.明知規則。《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第三款規定,「網路服務提供者知道網路用戶利用其網路服務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未採取必要措施的,與該網路用戶承擔連帶責任。」網路服務提供者的明知規則,就是網路服務提供者明知網路用戶利用其網路實施侵權行為,而未採取刪除、屏蔽或者斷開鏈接必要措施,任憑網路用戶利用其提供的網路平台實施侵權行為,對被侵權人造成損害,對於該網路用戶實施的侵權行為具有放任的間接故意,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規定的網路侵權責任應當理解和解釋的主要問題 依筆者所見,《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規定的網路侵權責任,尤其是網路服務提供者的連帶責任規則,在下述十個問題上需要進行正確理解和解釋。 1.網路服務提供者承擔連帶責任的范圍。按照《侵權責任法》第二條規定,確定侵權責任范圍的做法是確定侵權行為所侵害的客體即民事權益的范圍。在第三十六條規定網路侵權責任的規定中,也使用了「民事權益」的概念,即「利用其網路服務侵害他人民事權益」。對於此處的「民事權益」應理解為凡是在網路上實施侵權行為所能夠侵害的一切民事權益,包括人格權益以及知識產權特別是著作權。 2.網路服務提供者對網路用戶發布的信息有無審查義務。筆者認為,網路服務提供者對網路上發表的信息不負有事先審查義務,除非是自己發布的信息。網路服務提供者對於網路用戶在網路上發表言論沒有事先審查義務,這是與傳統媒體的根本區別。 3.網路服務提供者採取必要措施的條件。根據第三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筆者認為,網路服務提供者採取必要措施的條件是被侵權人通知,或者是知道網路用戶利用其網路服務侵害他人民事權益,而不是經過法院確認侵權。 4.網路服務提供者採取必要措施的時間要求。被侵權人提示之後,網路服務提供者應當及時採取必要措施。這里的所謂及時,是網路服務提供者在接到被侵權人通知後的適當時間內,或者是網路服務提供者接到侵權通知後的合理時間內。具體是否構成及時,需要法官根據案件的具體情形,例如技術上的可能性與難度具體分析確定。 5.對採取的必要措施的選擇問題。《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規定的必要措施是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例如停止服務的措施)。所謂必要,就是能夠避免侵權後果,且不限制他人的行為自由。這就是「必要」的界限。超出這個界限的,構成新的侵權行為。網路服務提供者應當自己決定採取何種必要措施。如果對必要措施是否必要發生爭議,則由法院在確定網路服務提供者是否承擔連帶責任的訴訟中作出裁決,由法官判斷。 6.被侵權人通知網路服務提供者採取必要措施應否設置必要的門檻。筆者主張在被侵權人提出通知要求採取必要措施的時候,應當設置必要的「門檻」,一方面可以限制無端主張網路服務提供者採取必要措施的人的濫用權利,妨害互聯網的發展;另一方面,可以增強被侵權人的責任感。 7.被採取必要措施的網路用戶提出侵權責任請求的反提示規則。反提示規則是網路服務提供者根據被侵權人的提示而採取必要措施之後,發布信息的網路用戶認為其發布的信息不構成侵權,而要求網路服務提供者予以恢復的規則。如果確認該網路用戶發布的信息不構成侵權,沒有侵犯提示人的人格權、著作權等權益,給反提示人造成損害的,提出提示的「被侵權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10.網路服務提供者承擔的連帶責任的性質。 第一,網路服務提供者應當與誰承擔連帶責任?這個問題是明確的,就是與利用網路實施侵權行為的網路用戶。但本條只規定了網路服務提供者承擔連帶責任,實際上利用網路實施侵權行為的網路用戶也是連帶責任人。如果被侵權人起訴兩個被告,即網路服務提供者和網路用戶,法院應當一並確定各自的賠償責任份額。但由於網路侵權行為的特點,被侵權人一般只知道侵權的網站,很難確切知道侵權的網路用戶是誰,在實踐中,被侵權人通常只起訴網路服務提供者,而不起訴或者無法起訴直接侵權人。這並不違反《侵權責任法》第十三條和第十四條規定的連帶責任規則。 第二,網路服務提供者為何與實施侵權行為的網路用戶承擔連帶責任?對此,有的學者解釋網路服務提供者因為實施了間接侵權行為。這樣界定網路服務提供者承擔連帶責任的侵權行為的性質是正確的,網路服務提供者對侵權行為沒有採取必要措施的行為是一個間接行為,並非直接侵權。 第三,一方的侵權行為為直接行為,另一方的侵權行為是間接行為,是否構成共同侵權?換言之,網路服務提供者承擔連帶責任,是基於共同侵權嗎?依我所見,並非是共同侵權行為,而是基於公共政策考量而規定的連帶責任。網路服務提供者的責任,由於實施侵權行為的網路用戶的隱匿性,被侵權人不易確定直接侵權人身份的特點,才規定為連帶責任,使被侵權人可以直接起訴網路服務提供者以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是給網路服務提供者苛加的一個較為嚴重的責任。 第四,既然是連帶責任,那麼就一定要有賠償責任份額的問題。對此,應當依照《侵權責任法》第十四條第一款規定,根據責任大小確定。網路服務提供者的行為由於只是間接行為,因而其承擔責任的份額必然是次要責任,而不是主要責任,應當根據網路服務提供者的行為的原因力和過錯程度,確定適當的賠償份額。 第五,網路服務提供者在承擔了連帶責任之後,有權向利用網路實施侵權行為的網路用戶追償。 楊立新,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
D. 有人介紹一下「人大極品男事件」
人大研究生在BBS上遭辱 被寫成猥瑣「極品男」
2006年09月05日 13:23:25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型大小 大 中 小】 【我要列印】 【我要糾錯】 【Email推薦: 】
[提要] 8月23日,一篇名為「我也碰到JP男了」(極品男,含貶義。)的轉帖文章占據了中國人民大學BBS「十大熱點話題」頭條。此文繪聲繪色地描寫了火車上遇到人大研究生王奔與鄰座女生搭訕的種種不堪情形,伴有侮辱性語言。得知此事的王奔決定為自己討個公道……
「我受到如此侮辱和傷害誰來負責?我該向誰討公道?」
今天上午,王奔(化名)終於來到中國人民大學保衛科正式報案。暑期一直在校擺攤勤工儉學的他,近些天已沒了打工的心情,因為網上轉貼到學校BBS上關於他的一系列帖子,他的精神已到了崩潰邊緣。他說這些帖子「已嚴重貶損了我的人格、影響了我的生活,對我的精神也造成了巨大傷害。」
王奔要求「這一『惡搞』和謠言的始作俑者要向我公開道歉,賠償損失,消除影響」,並要求追究相關網站的責任。
下午,王奔又聯系了院系的有關領導,鄭重希望通過黨團組織來解決此事,盡快刪除侵犯其權益的帖子,還網路一個干凈的討論空間。「也許轉帖者和一些罵我的跟帖者可能出於好奇並沒有惡意,但客觀上讓我受到了傷害」,王奔並不希望這件事波及到更多的人,「我希望能通過組織在學校解決,只要轉帖人道歉我並不打算深究」。
一個帖子引發的網上爭論和追查
8月23日,一篇名為「我也碰到JP男了」(作者註:JP,網路用語,是「極品」的拼音縮寫,意為世上少有,含貶義。)的轉帖文章占據了中國人民大學BBS「十大熱點話題」頭條。轉帖人是一個叫yyp0208的網友。此文繪聲繪色地描寫了火車上遇到人大研究生王奔與鄰座女生搭訕的種種不堪情形。該帖洋洋灑灑近萬字,其中多次描述了王奔的個人細節與特徵,還不時穿插大段評論,伴有侮辱性的語言。
尚處在暑期中冷冷清清的大學BBS一時間熱鬧起來。由於實行實名制,所以有權跟帖的都是人大本校的學生。不少人認為王奔的行為「猥瑣」、「丟人」、「糟蹋學校名聲」,也有人認為此事事實未明,不可妄下結論。
8月24日,論壇上出現一篇「王奔同學出名了」的帖子,追查真實人名的跟帖不斷,有人運用搜索引擎對王奔作搜索,還有人試圖找出王奔的照片來,最後逐步鎖定了真實的「王奔」,指責其「敗壞學校名聲」、「道德水平低下」的帖子也多了起來。
但還是有不少人懷疑轉帖的真實性。8月25日,一個注冊賬號為「astera」的網友發表了「我認為這篇文章的原作者涉嫌誹謗罪」的帖子,分析了帖子中的疑點,認為該文近萬字,描寫詳細,刻意而為的可能性較大,有散布謠言的嫌疑,並支持王奔用司法手段保護自己的權益。
26日,注冊賬號叫「xunren」的一個網友發表了「法學博士免費代理王奔追討公道」、「轉帖者可能會被作為共同侵權人而受到法律追究」等三個帖子。這個自稱是人大法學博士的網友認為該文已經侵犯了王奔的隱私權、名譽權,如果事實不屬實的話則涉嫌誹謗,指責不問青紅皂白幫腔謾罵者蔑視法律,缺乏人文關懷。
「我的心真的傷透了」
就在網上吵得不可開交的時候,位於風暴中心的王奔對此事還一無所知。
沒有電腦的王奔並不經常登錄BBS,在校園里擺攤勤工儉學的他只是覺得有的顧客看他的眼神有些異樣,還有一些人不買東西專門跑來看他。心中的疑團終於在一個同學的玩笑中解開,「王奔,你現在可是大名人了。」
用同學的電腦哆哆嗦嗦地打開了網頁,震驚、憤怒一起湧上了心頭,「我的腦子刷地一下全空了,懵了。」
生平第一次看到這么多辱罵自己的語言,王奔在電腦前坐了4個小時沒動,拿滑鼠的手都麻木了,手心裡全是汗水。他的第一感覺是「完了,天都塌了」,以後還怎麼在老師、同學面前抬頭啊?
王奔告訴筆者,這事已經成了他的一塊「心病」,吃不下飯,睡不好覺,這個平時為人熱情的小夥子現在見人就想低頭躲開。王奔最擔心的是有一些惡意評論跟帖。他說,同校一些同學的辱罵性語言讓自己難以置信,未經查實的事實竟有這么多人相信,並毫不顧忌當事人的感受隨意評論。
「我當時的確是在火車上,身邊的確也有個女生,但文中的事實是扭曲的,絕大部分根本是無中生有,我可以用人格來擔保。」
王奔回憶,在火車上曾經把飲料不小心灑在一男子身上,並與其發生了爭執,這名男子當時就說了一些威脅的話。「我懷疑這可能是整個事件的源頭。」他坦言自己性格直爽,辦事容易得罪人。但查找原帖來源,他發現已經過了幾次編輯:「就像一拳打到一團棉花上,不知道該向誰討說法。」
我是受害者,我不想息事寧人
在眾多同學及熱心網友的支持下,原本想息事寧人的王奔決定為自己討個公道:「我就是想告訴一些盲目的人不要不經過思考就對人口誅筆伐,也想鼓勵其他受害者拿出勇氣來。」
面臨畢業的王奔還擔心另一個問題,這件事如果不澄清,將會直接影響就業,「現在我已經是入黨積極分子,老師同學都知道了這件事,對我入黨的民主評議肯定是有影響的。」
人大法學院雙學士孫蘇認為,拋開事實真偽暫且不論,單是文中把個人姓名和院校等隱私公布於眾,就已經侵犯了個人名譽權。
網友「astera」的現實身份是人大國際法學專業2005級博士朱明江,他第一個發表對發帖人和轉帖人的質疑。在接受筆者采訪時說:如果我們從邏輯的角度來說,最嚴重的情況涉嫌刑事犯罪,如果一步步退,也可以說是民事侵權。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著名侵權法專家楊立新接受采訪時說:這類批評性的文章有時會有過多的激烈言辭和惡搞的成分,因此就有一個界限問題。如果是正常批評,盡管言辭激烈,也是正當的,並不夠成權利侵害;但如果出於惡意誹謗、侮辱他人,則構成侵權。具體到這件事情,如果碰到一個行為不檢點的人,進行批評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批評他人,不能泄露他人隱私。如果私下調查,並將調查的隱私情況公之於眾,就構成侵害隱私權的侵權責任。如果不是事實,而是虛構的事實,則構成侵權,侵害的是名譽權。
對轉帖者和BBS論壇,楊立新認為,轉帖者也構成了侵權,但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鮮有處理。網站應當擔負監管責任,發現侵權的帖子就應當刪除,受害者在提出侵權問題後,網站拒不刪除,應當承擔不作為的侵權責任。
曾經研究過網路流言的朱明江認為,在匿名的環境中,謠言是無處不在的。大部分網民都是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自己不分析不過濾信息是很可怕的,會一棒子把人打死,以偏概全。
令朱明江吃驚的是人大BBS論壇上的網友都是人大的本科生、研究生,他們受過嚴格的科學方法論的訓練,「思維的方式還是這么原始,這令我很失望」。朱明江說:「這比這個事件本身更重要。」
楊立新介紹,這其實不是一個個案,今年4月沸沸揚揚的「銅須門」事件與此很類似。有人在網路游戲論壇發帖說自己妻子「幽月兒」與「銅須」發生一夜情,並公布了「銅須」的QQ號碼和學校,經轉帖後,此文引起轟動,結果「銅須」遭到網友調查,真實身份被曝光。其親友與學校皆被牽涉進去。
他認為,網路雖然是一個虛擬的社會,但是也與現實社會密切相關,現實社會的法律,對於網路行為都是管用的,都是網路社會中網民行為的法律規范。在網路上違反法律,同樣要追究法律責任。
他說,很多人認為在網路上的行為並不要承擔責任,或者說,在網路上,網民都是虛擬的主體,是隱身的,因此,也不怕承擔法律責任。這些想法都是不對的。每一個網民在網路行為中,應當文明、有禮貌。憲法有一個規定,就是任何人在行使自己的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侵害他人的自由和權利。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網路社會中的網民的權利安全。
他呼籲,對於網站來講,惡搞和流言,應當受到法律的制裁,行為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網站也應當負起責任,對網路上發表的帖子的內容進行審查,盡到監管的責任,違法者應當承擔責任。只有這樣,才能夠端正網路風氣,保障個人的權利。
E.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司法解釋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若干問題的司法解釋。
一、侵權責任法施行後發生的侵權行為引起的民事糾紛案件,適用侵權責任法的規定。侵權責任法施行前發生的侵權行為引起的民事糾紛案件,適用當時的法律規定。
二、侵權行為發生在侵權責任法施行前,但損害後果出現在侵權責任法施行後的民事糾紛案件,適用侵權責任法的規定。
三、人民法院適用侵權責任法審理民事糾紛案件,根據當事人的申請或者依職權決定進行醫療損害鑒定的,按照《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人民法院對外委託司法鑒定管理規定》及國家有關部門的規定組織鑒定。
四、人民法院適用侵權責任法審理民事糾紛案件,如受害人有被撫養人的,應當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八條的規定,將被撫養人生活費計入殘疾賠償金或死亡賠償金。
(5)名譽權侵權楊立新擴展閱讀
2009年12月26日,《侵權責任法》經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解放軍軍事法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生產建設兵團分院將於2010年7月1日起實施《侵權責任法》。
並於2010年6月30日發布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若干問題的通知。
F. 急求楊立新關於隱私權概念的解釋!!!
關於隱私權及其保護的幾個問題
楊立新/文
近幾年,媒體對隱私權這個法律概念越炒越熱,甚至於成為街談巷議的話題。這樣的討論,對於普及隱私權的法律知識,更好地保護公民的隱私權,是有積極的意義的。但是,也不能不看到,在見諸於報刊等媒體的言論中,有很多對隱私權及其法律保護是沒有正確的理解的,甚至以訛傳訛,有謬種流傳之嫌,因此,有必要對有關隱私權及其法律保護的一些問題作進一步的闡釋,將隱私權的認識統一到法律所限定的范圍之內。
問題之一:中國法律不是對隱私權沒有作出規定,僅僅是在民法基本法上沒有規定隱私權
在報刊上最常見的一種說法,就是中國的法律對隱私權沒有作出明文規定。有些報刊還專門開辟專版,邀請有關專家學者發表言論,闡釋這樣的意見。我不知道這些專家和學者對隱私權的法律規定和司法解釋是怎樣理解的,總之,我認為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
應當承認,在1986年中國制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的時候,由於立法者對隱私權還沒有充分的認識,因而在這部法律中僅僅規定了生命健康權、姓名權、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等人格權,沒有將隱私權規定為公民的人格權。這是一個立法的疏漏。
在《民法通則》公布以後不長的時間里,人們就認識到了這個問題。在世界各國紛紛承認隱私權的當代社會,民事立法不規定隱私權,實在是一個嚴重的失誤,。可以這樣說,缺乏對隱私權的保護的民事立法,不管其他的內容是怎樣的完善,都不能說這樣的民事立法是一個完善的立法,對於完善地保護公民的人身權,都是有缺陷的。正是因為如此,國家在立法和司法上採取了一系列的補救措施,對這一立法疏漏進行補救。
首先,是在司法上採取措施,對隱私權的法律保護進行司法解釋。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中,採取變通的方法,規定對侵害他人隱私權,造成名譽權損害的,認定為侵害名譽權,追究民事責任。其第140條規定:「以書面、口頭等形式宣揚他人的隱私,或者捏造事實公然醜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公民名譽權的行為。」按照該條文的邏輯,就是「以書面、口頭形式宣揚他人的隱私,……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公民隱私權的行為。」應當說,這是一個對隱私權保護的重要的司法解釋。按照這樣的司法解釋,最高司法機關承認公民享有隱私權,只是在保護上,適用名譽權的保護方法進行保護。這就是所謂的見解保護方式。
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中,重申這一原則。按照這樣的司法解釋,在司法實踐中,對隱私權有了一定的法律保護。例如一名公司的副經理在經理出差時,將經理放在辦公桌抽屜中的日記取出,對經理的個人隱私內容摘抄、整理,發給公司人員討論、批判,嚴重侵害了這位經理的隱私權,造成了名譽權的損害。故當經理項法院起訴的時候,法院經過審理,判決這位副經理承擔侵害名譽權的民事責任,保護了這位經理的隱私權。
其次,立法機關在立法上採取措施,確認隱私權是公民的人格權。在《民法通則》以後頒布的一些新的法律中,幾乎凡是涉及到民事權利的,都有對隱私權的規定。這就是《未成年人保護法》、《婦女權益保障法》、《殘疾人保護法》和《消費者權益保障法》等。在這些法律中,對未成年人的隱私權、婦女的隱私權、殘疾人的隱私權以及消費者的隱私權,都作了明確的規定。按照這些法律的規定,只要是在這樣的場合,侵害公民的隱私權,就依法受到保護。
再次,在1979年的《刑事訴訟法》、1982年的《民事訴訟法》等程序法中,對隱私(陰私)的保護,都有具體的規定。
由此可見,這個的法律不是對隱私權的保護沒有規定,而僅僅是在民法基本法上,沒有作出一般性的規定。如果籠統地說中國法律沒有對隱私權作出規定,是不客觀的。
隱私權所保護的隱私,是私人信息、私人活動和私人空間,不能作任意的擴張或者限制的解釋
隱私權的客體是隱私。但是,對隱私究竟應當怎樣理解,說法卻大不相同。
實際上,隱私觀念是在人類在將自己的陰私部位用樹葉等遮擋起來時,就產生了的。以後隨著社會的進展和社會觀念的變化,隱私的概念不斷發展。在現代,陰私概念有了嚴格的界定。嚴格按照法律的要求解釋隱私,就是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個人私生活秘密,它所包容的內容,就是私人信息、私人活動和私人空間。
私人信息是有關個人的一切情報資料和資訊,諸如身高、體重、收入、生活經歷、家庭電話號碼,病患經歷,等等。私人活動,是一切個人的、與公共利益無關的活動,如日常生活、社會交往、夫妻之間的兩性生活、婚外性關系等。私人空間也稱為私人領域,是指個人的隱秘范圍,如身體的隱秘部位、個人居所、旅客行李、學生書包、日記、通信等均是。
有人認為,隱私的范圍受到國家法律的限制,如問女性的年齡,在國外是侵害隱私權,在中國問問一個人的年齡不僅不是侵害隱私,而且還是一種對人的關心的表現。因此,中國法律對隱私的范圍是限制較嚴的。其實並不是這樣。無論在任何國家,年齡和收入,都是都是隱私的內容,國家沒有任何法律規定這樣的問題不是隱私。當一個人詢問你的年齡或者收入,如果他沒有惡意,不能認為他是侵害你的隱私,因為隱私的支配權是在你的手中掌握,你可以不回答他。可以認為,凡是屬於上述私人信息、私人活動和私人空間范圍內的事情,都是個人隱私。
隱私權是維護隱私的權利,其核心內容是對自己的隱私依照自己的意志進行支配
隱私權是公民的人格權,它包括這樣幾種權能:一是隱私隱瞞權,公民對自己的隱私有權隱瞞,使其不為人所知;二是隱私利用權,權利人可以自己利用自己的隱私,滿足自己精神上和物質上的需要;三是隱私支配權,支配自己的隱私,准許或者不允許他人知悉或者利用自己的隱私;四是隱私維護權,當自己的隱私被泄漏或者被侵害的時候,有權尋求司法保護。
隱私權的這些權能的核心,是對隱私及其利益的支配。一個人對自己的隱私不願意讓人知道,而他人惡意進行探聽,是侵害隱私權的行為,因為該他人的行為違反了權利人對自己隱私及其利益的支配的意志。一個人願意將自己的隱私告知某人,但是只要是權利人沒有授權,他就不得將這種隱私進行宣揚或者泄漏,惡意宣揚或者泄漏者,為侵權行為。自己的日記是自己心靈的寫照,他願意讓他人看其內容,該他人就可以知悉日記的內容,不願意讓他人知悉,他人就不得翻閱。惡意翻閱他人日記,或者知悉他人日記的內容未經允許而予以宣揚或者泄漏,都是對隱私支配權的侵害,都是對隱私權的侵害。
按照法理,隱私權是人格權,性質是絕對權,任何人相對於他人的隱私權,都是義務人,都負有不得侵害的義務。違反這樣的義務,造成權利人隱私權的侵害,就構成侵權行為。有一位女青年與一名男青年談戀愛,出於忠誠,女青年將自己在大學期間與他人同居的情況告知男友。該男友與該女青年斷絕戀愛關系之後,心理還不能平靜,又把上述內容寫在明信片上,寄給女青年,使女青年所在單位的人都知道了這件事,受到了嚴重的精神損害。該男青年的行為就是嚴重的侵害隱私權的侵權行為。
對隱私權是直接保護還是間接保護:法律應當選擇前者
對隱私權的法律保護,是一百年以來的事情。當1890年美國法學家布蘭蒂斯和華倫在哈佛大學《法學評論》上發表《隱私權》一文之前,隱私並不是一個權利。只是在此之後,世界才逐漸認識了隱私權及其重要性,各國陸續認其為人格權,並加以嚴格的法律保護。
經過一百年的歷史發展,在各國的司法實踐中,對隱私權的保護形成了兩種模式,一是直接保護方式,即對侵害隱私權的行為直接認定為侵害隱私權的侵權行為,責令侵權行為人承擔精神損害賠償的責任。二是間接保護方式,即由於該國立法的原因,對於侵害隱私權的行為不是直接定為侵害隱私權的侵權行為,而是認定為其他類似的侵權行為,按照其他類似的侵權行為承擔民事責任。在我國,就是因為制訂《民法通則》時沒有規定隱私權,因而採用了目前的這種以侵害名譽權的保護方式保護隱私權的間接保護的方式。
實踐證明,採用間接保護的方式保護隱私權,是不完備、不周密的保護。按照我國司法解釋確定的對隱私權的保護方法,只有擅自公布、惡意宣揚他人隱私,造成名譽損害後果的,才能認定為侵害名譽權的侵權行為,追究行為人的民事責任;對於其他侵害隱私的行為,例如刺探他人私人情報信息,擅闖他人私人住宅,跟蹤私人活動,等等,就都無法追究民事責任。直至目前,法院還沒有一例對上述侵害隱私權的行為作出直接保護的判決。這里既有立法上的原因,也有法官和法院對法律理解的問題。事實上,在一些民法特別法中對隱私權的規定,是應當依照、可以參照的,直接按照侵害隱私權追究侵權行為人的民事責任,是完全有法律根據的。
對隱私權採用直接保護方式,既是隱私權自身的的要求,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既然隱私權是不容侵犯的個人人格權,既然採用直接保護的方式保護這種權利是歷史的必然,那麼司法機關在其中,就應當有所作為,推動這一歷程,使公民的隱私權受到更為完備的法律保護。
G. 如何判斷新聞報道是否侵害名譽權 楊立新
是合爭得當時人同意
H. 求楊立新對隱私權概念的解釋。
[編輯本段]隱私權的含義隱私權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收集、利用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而且權利主體對他人在何種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對自己是否向他人公開隱私以及公開的范圍和程度等具有決定權。
王利明教授在其主編的《人格權法新論》一書中認為:隱私權是自然人享有的對其個人的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個人信息、私人活動和私有領域進行支配的一種人格權。這種觀點已被不少學者所認可,並被許多論文和著作所引用。
在我國現行法律中,並無提及隱私權字眼的明文條款。
根據我國國情及國外有關資料,下列行為可歸入侵犯隱私權范疇:
1、未經公民許可,公開其姓名、肖像、住址和電話號碼。
2、非法侵入、搜查他人住宅,或以其他方式破壞他人居住安寧。
3、非法跟蹤他人,監視他人住所,安裝竊聽設備,私拍他人私生活鏡頭,窺探他人室內情況。
4、非法刺探他人財產狀況或未經本人允許公布其財產狀況。
5、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記,刺探他人私人文件內容,以及將他們公開。
6、調查、刺探他人社會關系並非法公諸於眾。
7、干擾他人夫妻性生活或對其進行調查、公布。
8、將他人婚外性生活向社會公布。
9、泄露公民的個人材料或公諸於眾或擴大公開范圍。
10、收集公民不願向社會公開的純屬個人的情況。 [編輯本段]相關條款經查找相關法律資料,我國法律涉及隱私權內容主要有如下條款: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三十八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
第三十九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第四十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護。除因國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機關或者檢察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對通信進行檢查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第一百條 公民享有肖像權,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第一百零一條 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
三、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
140.以書面、口頭等形式宣揚他人的隱私,或者捏造事實公然醜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公民名譽權的行為。
以書面、口頭等形式詆毀、誹謗法人名譽,給法人造成損害的,應當認定為侵害法人名譽權的行為。
141.盜用、假冒他人姓名、名稱造成損害的,應當認定侵犯姓名權、名稱權的行為。
四、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
七、問:侵害名譽權責任應如何認定?
答:是否構成侵害名譽權的責任,應當根據受害人確有名譽被損害的事實、行為人行為違法、違法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有因果關系、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來認定。
以書面或者口頭形式侮辱或者誹謗他人,損害他人名譽的,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
對未經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隱私材料或者以書面、口頭形式宣揚他人隱私,致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譽權處理。
因新聞報道嚴重失實,致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應按照侵害他人名譽權處理。
八、問:因撰寫、發表批評文章引起的名譽權糾紛,應如何認定是否構成侵權?
答:因撰寫、發表批評文章引起的名譽權糾紛,人民法院應根據不同情況處理:
文章反映的問題基本真實,沒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內容的,不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
文章反映的問題雖基本屬實,但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內容,使他人名譽受到侵害的,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
文章的基本內容失實,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
五、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四十五條 非法搜查他人身體、住宅,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司法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犯前款罪的,從重處罰。
第二百四十六條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前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第二百五十二條 隱匿、毀棄或者非法開拆他人信件,侵犯公民通信自由權利,情節嚴重的,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第二百五十三條 郵政工作人員私自開拆或者隱匿、毀棄郵件、電報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犯前款罪而竊取財物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四條的規定定罪從重處罰。
第二百五十三條之一 國家機關或者金融、電信、交通、教育、醫療等單位的工作人員,違反國家規定,將本單位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給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竊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獲取上述信息,情節嚴重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單位犯前兩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各該款的規定處罰。
六、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第三十一條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個人隱私。
對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記、電子郵件,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隱匿、毀棄;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依法進行檢查,或者對無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記、電子郵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代為開拆、查閱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開拆、查閱。 [編輯本段]結語隱私權應歸於民法范疇。嚴格的說,中國目前並無真正編纂的民法典,我們可以稱其為《民法通則》。但因為我國的《民法通則》是一部民事基本法,規范民事活動的基本准則,因此,也可以說《民法通則》就是形式意義上的民法。
1隱私的定義
個人隱私
是指個人生理、心理以及社會交往過程中的秘密。(個人獨特的生理特點、心理活動、日記、電話、信件以及在自己在住宅里從事的個人活動等)
2隱私權
隱私權作為一種基本人格權利,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搜集、利用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
3網路隱私權
網路空間的個人隱私權主要指「公民在網上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搜集、復制、公開和利用的一種人格權;也指禁止在網上泄露某些與個人有關的敏感信息,包括事實、圖像以及毀損的意見等。
我國關於隱私權的規定
我國法律沒有對隱私權進行規定,根據司法解釋,我國在法律實踐中,通常以保護名譽權的形式來保護個人的隱私權。
http://ke..com/view/49906.htm
I. 關於肖像權的法律法規
《中華抄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條規定:「公民享有肖像權,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39條規定:以營利為目的,未經公民同意利用其肖像作廣告、商標、裝飾櫥窗等,應當認定為侵犯公民肖像權的行為。
拓展資料
肖像權的內容
1、肖像製作專有權
就攝影而言,即通過照相將自然人外貌形象固定在一膠片、相紙或其他物質載體上,使自然人的形象轉化為肖像的全部過程。
2、肖像使用專有權
肖像一旦固定的一定的物質載體上(製作出來),使獨立於世,可以為人們所支配、利用。盡管肖像的利用價值有普遍的意義,但享有使用專有權的只能是肖像權人。
3、肖像利益維護權
肖像利益是公民專有的人格利益,他人不得干涉和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