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教唆無民事行為能力實施侵權行為的人是共同侵權行為人
A根據《民法通則》規定,教唆、幫助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侵權行為的人,為侵權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B.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侵權可以自己承擔責任嗎
侵權責任主體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時,會產生民法上的替代責版任。所謂替代責權任是一種特殊侵權責任,是指責任人為他人的行為和自己管領下的物件所致他人損害時負有的侵權賠償責任。限制行為能力人與無行為能力人侵權時,由於其識別能力存在缺陷且通常又沒有財產,所以因其侵權行為給他人造成損害通常應該由對其存在監護義務或其他監督管理義務的主體承擔一部分或全部責任,即承擔替代責任。同時,我國《民法通則》還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民事責任。監護人盡了監護責任的,可以適當減輕他的民事責任。 我國侵權責任法第32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侵權責任。監護人盡到監護責任的,可以減輕其侵權責任。有財產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從本人財產中支付賠償費用。不足部分,由監護人賠償。」
C. 一個九歲的小孩,即是完全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也是完全無法律行為能力人 如果他把別的小孩
9歲的小孩把人打成重傷,是侵權行為,但由於其未成年,構成阻卻事由,所以不夠成故意傷害致人重傷罪,但其應當承擔民事賠償義務。
D.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侵權行為屬於一般侵權行為還是特殊侵權行為
不一定,一般是一般侵權,由監護人承擔
E.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侵權的被告是誰
《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三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民事責任。監護人盡了監護責任的,可以適當減輕他的民事責任。有財產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從本人財產中支付賠償費用。不足部分,由監護人適當賠償,但單位擔任監護人的除外。」《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一百六十一條進一步規定:「侵權行為發生時行為人不滿十八周歲,在訴訟時已滿十八周歲,並由經濟能力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行為人沒有經濟能力的,應當由原監護人承擔民事責任。行為人致人損害時年滿十八周歲的,應當由本人承擔民事責任;沒有經濟收入的,由撫養人墊付;墊付由困難的,也可以判決或者調解延期給付。」因此,無(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的案件列被告,應該是法定代理人,如果無(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有財產,則無(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亦應該是被告。從理論上講,這樣的認識是正確的。 在司法實務中,卻出現了理論與實務相矛盾的狀況,在實踐中有三種不同的作法:一、列無(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為被告;二、列無(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為被告;三、列無(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本人及其監護人列為共同被告。 尤以第一種作法最為盛行,連最高法院公告公布的一些案例都是這樣做的,我們法院去年以前也都是這樣判的。直到今年重慶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召開民事審判工作座談後,現在才改為第二種作法,直接列無(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為被告。 第一種作法,列無(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為被告,主要是基於「誰侵權誰負責」的傳統侵權理論,但這種作法在判決時判決監護人——案件的法定代理人承擔民事責任,造成不是案件當事人卻成了賠償義務人,這種判決法理上根本站不住腳,因為法定代理人它只是案件的訴訟參加人,而不是案件的當事人。 第三種作法,將無(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本人及監護人列為共同被告,主要是借鑒國外大陸法的規定和台灣民法的作法,認為行為人與責任人之間應承擔連帶責任。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民一庭在「校園傷害案件理論與實務問題研究」一文種就持此種觀點。《台灣民法》第187條規定:「無行為能力人或限制行為能力人,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以行為時有識別能力為限,與其法定代理人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行為時無識別能力者,由其法定代理人負損害賠償責任。」前項情形法定代理人如其監督並未疏懈,或縱加以相當之監督,而仍不免發生損害者,不負賠償責任。」這種作法主要與我國現行法律的規定不一致,所以不能盲目採用。台灣民法以行為人有無識別能力為標准區分法定代理人的責任,民法通則規定以行為人有無財產為標准區分法定代理人責任。只有當無(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有財產時,才可以與法定代理人列為共同被告。 無(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的賠償案件如何列被告?其根本就是要正確把握法定代理人的侵權責任。 法定代理人侵權責任,也叫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的侵權責任,是指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因自己的行為致人損害,由他的父母和監護人等法定代理人承擔的替代賠償責任,這種特殊侵權責任的性質是替代責任。替代責任責任人相脫離,賠償的義務主體是責任人,而不是致害人。賠償權利人行使賠償請求權,只能向責任人提出,責任人才是合格的當事人,而不能直接向致害人提出賠償請求。 法定代理人侵權責任在我國的確立,有其深刻的歷史、文化背景。因為在中國二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家族制度根深蒂固,家長作為一家之主,支配一個家庭所有成員的利益,也支配一個家庭的全部財產。未成年人,精神病人與其他個人行為造成他人損害,家長也自然承擔一切責任,尤其是賠償責任。其中未成年家屬和精神病家屬致人損害,家長承擔賠償責任,就成了我國法定代理人替代責任的最早淵源。《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三條的立法規定建立了我國的法定代理人替代賠償責任制度。 法定代理人侵權責任的特點是: 一、法定代理人侵權責任是為他人的行為負責的替代責任。以此與為物件致人損害的替代責任相區別。 二、法定代理人侵權責任實行過錯推定原則。法定代理人的替代責任基於過錯而產生,以此與無過錯責任相區別,就行為人而言,因為其無民事行為能力或其民事行為能力受限制,不能或不能完全判斷行為的後果,因而無法或者不能判斷其主觀狀態是否有過失。法定代理人替代責任的過錯,表現在法定代理人的身上,主要是疏於監督、管護的責任,是不作為的形式。然而法定代理人可以證明自己盡了監護責任而減輕他的民事責任。 三、行為人有無財產對替代責任的成立有重要作用。法定代理人替代責任的承擔,受無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的行為人有無財產的制約。行為人自己有財產的,先應當從其自己的財產中支付,不足部分,由法定代理人承擔補償性的連帶責任,至於行為人的財產;可以是受贈的財產、繼承的財產,以及其他合法所得財產。行為人沒有財產的,由法定代理人自行承擔賠償責任。 通過對法定代理人侵權責任的分析,可以知道無(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的賠償案件應列法定代理人為被告,只有在行為人有財產時,才列行為人於法定代理人為共同被告。希望通過本文,盡早糾正過去的一些錯誤做法。
F. 一個基礎的法律問題:教唆、幫助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侵權行為的,是侵權人還是共同侵權人
教唆不滿14周歲的人和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版屬於間接正犯,以被教權唆的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所犯罪行定罪處罰,而被教唆者因無刑事責任能力而不構成犯罪,是教唆犯的工具。
教唆限制行為能力人,則未必是都是間接正犯。教唆已滿14不滿16周歲的人犯《刑法》第17條第一款規定之外的犯罪,屬於間接正犯;教唆已滿16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的,則屬於共同犯罪。
G. 侵權行為的主體必須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嗎
當然不是,在過錯責任原則下只要滿足四個要件就構成侵權,既侵權行為,結果,因果關系,過錯。非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也可以成為侵權人,但責任由其監護人承擔就是了!
H. 民事侵權涉及到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
小孩父母如果已經盡到合理監護義務的話,基於雇員損害賠償責任,這個責任應該由老闆承擔,然後老闆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向該營業員追償。但是小孩為什麼會到餐飲店去玩耍呢,孩子父母是不是由於自己的疏忽導致孩子自己跑進去的,這個最好說明清楚。如果孩子父母沒有盡到合理監護義務,那麼需要自己承擔一部分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