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偏差投訴變更

偏差投訴變更

發布時間:2021-04-18 18:02:38

1. 解析:投訴缺依據 監管部門怎麼處理

監管部門經過調查取證,認為B提供的材料真實有效,判定A「投訴缺乏事實依據」,駁回其投訴。不僅如此,A還因為這次「缺乏事實依據」的投訴,被監管部門列入不良行為記錄名單,勒令一年之內不許參加本地區政府采購活動。 A十分委屈,他們認為,《政府采購法》規定只要供應商「認為采購文件、采購過程和中標、成交結果使自己的權益受到損害」。均可以向監管部門提起投訴。為何自己的「合法」行為,卻受到了如此的「待遇」?因為這樣一件小事,就把自己排除在此地區的政府采購活動之外長達一年,這不是變相限制政府采購供應商進入當地政府采購市場嗎?可監管部門完全不同意A的看法,認為這樣做是為了讓供應商慎重投訴,更好地規范投訴,讓那些虛假的、查無實據的投訴徹底退出投訴的「舞台」。相反,如果供應商不管是否掌握了真實的證據,想投訴就投訴,無疑會增大投訴量,增加行政成本。 處理與法律相一致 《政府采購法》第二十六條規定:「投訴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虛假、惡意投訴,財政部門應當駁回投訴,將其列入不良行為記錄名單,並依法予以處罰:(一)一年內三次以上投訴均查無實據;(二)捏造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投訴材料的。」看來,法律把應列入不良行為記錄名單的投訴劃分為兩類,一類是「查無實據的」,另一類是「捏造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材料的」,也就平時所說的惡意投訴。 甘肅省財政廳政府采購辦公室副主任陳軍認為,案例中監管部門的處理,確實與法律不符,有失偏頗。法律對投訴查無實據這種情況進行了次數的限制,也就是說,只有供應商一年之內進行了三次查無實據的投訴才被列入不良行為記錄名單。但如果供應商捏造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材料,則當次就可以被列入不良行為記錄名單。 「法律這樣規定,是為了提高投訴的質量,限制那些帶有惡意的供應商進行無理投訴。但如果監管部門不充分領會法律的精神,懲罰過重的話,確實會起到不好的效果,而且也容易被供應商懷疑監管部門的行為另有用意。」陳軍說。 但是,有許多監管部門的工作人員表示,在實際工作中,供應商的投訴到底是屬於「查無實據」還是屬於「提供虛假投訴材料」不好界定。針對這種情況,陳軍說:「一般情況下,如果供應商投訴只是因為對程序不清楚,事實掌握不全面,或者對標書、法律理解有偏差,這種投訴都屬於『查無實據』的投訴;如果供應商為了排斥競爭對手,故意捏造事實,則屬於惡意投訴。總之,區分好動機是最重要的。」 證據不足不受理 在目前的投訴處理中,有很多地方採用了「投訴由供應商負責舉證,證據不足監管部門不予受理」的方法。 這是由民事法律中「誰主張誰舉證」的法律原則衍生而來。河北省財政廳副主任韓孟玉認為,在這種投訴處理原則下,供應商要進行投訴,自己必須拿出證據。監管部門的職責,只是檢查核實證據是否屬實,是否足夠為投訴事項提供支持。如果證據不足,或者證據不屬實,監管部門可以不受理投訴,不用做出任何投訴處理決定。「這樣,也就不存在供應商因『投訴缺乏事實依據』而被駁回投訴,繼而被監管部門列入不良行為記錄名單的情況了。」韓孟玉說。 韓孟玉也表示,有時,供應商付出了努力卻未中標,可能會感覺委屈,導致其「聽風是雨」,盲目投訴,但也並不一定是惡意。如果在這種情況下,直接把供應商列入不良行為記錄名單,有失偏頗,處罰有點過重。 監管部門此時的做法,應該是在發現投訴證據不足之後,不作出投訴處理決定,而是與供應商進行溝通。事隔幾日,供應商也相對冷靜了下來,當他發現事實情況並非自己想像那般,也許會主動撤訴。

2. 公務員對處分不服的向有關機關申訴受理機關應做出變更處分的包括哪些

您好,中公教育為您服務。
第九十條(第二款)對省級以下機關作出的申訴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作出處理決定的上一級機關提出再申訴。
解讀
申訴,是指公務員對機關作出的涉及本人權益的人事處理決定不服,向有關機關提出意見和要求。申訴的主體是權益受到侵害的公務員,申訴的客體是機關的人事處理決定。申訴的直接目的是為了通過復核或者申訴程序推翻原人事處理決定,維護公務員的合法權益。
1957年《國務院關於國家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暫行規定》對申訴制度作了規定:國家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對所受紀律處分不服的時候,可以向處理機關復議,並且有權直接向上級機關申訴;復議或者申訴期間,不停止處分的執行。1993年《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專章對申訴控告制度作了規定。公務員法基本沿用了《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的規定,並在申訴范圍、申訴程序和體制方面有所創新。公務員法確立了省級以下機關的二級申訴制度。規定對省級以下機關作出的申訴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作出處理決定的上一級機關提出再申訴。
二級申訴程序是:對於省級以下機關作出的申訴處理決定,公務員如果還不服,可以向作出申訴處理決定的機關的上一級機關提出再申訴。這是考慮到受理申訴工作中,有時會受到認識水平的影響,有時會受到一些環境因素的干擾,使處理結果出現偏差。需要注意的是,兩次申訴是有條件的,根據本條的規定,公務員對省級以下機關作出的申訴處理決定不服的,才可以向作出申訴處理決定的機關的上一級機關提出再申訴,就是說對省級機關如省政府、國務院組成部門等機關作出申訴處理決定不服的,不能再申訴。這樣規定,主要是避免將大量具體的人事爭議交由黨和國家的高級機關來處理,影響黨和國家高級機關作為領導和決策機關職能的發揮。
二級申訴制度給予公務員更多的申訴機會,上級受理申訴機關往往看問題更全面,處理問題更超脫,同時由於是受理再申訴,考慮問題會更慎重,因而會大大減少處理的偏差。受理機關對再申訴作出的處理決定為最終處理決定。這是公務員法對公務員申訴制度的一次改革。

如有疑問,歡迎向中公教育企業知道提問。

3. 制葯企業生產過程中的偏差和變更怎樣做文件求完整模板。

正因此苦惱中。。。。

4. 合同實施情況出現偏差時的調整措施有哪些

根據合同實施偏差分析的結果,承包商應該採取相應的調整措施,調整措施可以分為:
組織措施,如增加人員投入,調整人員安排,調整工作流程和工作計劃等;
技術措施,如變更技術方案,採用新的高效率的施工方案等;
經濟措施,如增加投入,採取經濟激勵措施等;
合同措施,如進行合同變更,簽訂附加協議,採取索賠手段等。

5. 制葯企業中,偏差與變更分別是什麼概念,何時偏差,還是先寫偏差再填變更

從定義上看,偏差:任何偏離生產工藝、物料平衡限度、質量標准、檢驗方法、操作規程等的情況均應當有記錄,均屬於偏差;變更:在原來通過GMP認證基礎之上,所有會影響或可能潛在影響產品質量因素的變化,如原輔料、包裝材料、質量標准、檢驗方法、操作規程、廠房、設施、設備、儀器、生產工藝和計算機軟體等變化,均屬於變更。綜上:偏差發生時,我們質量體系沒有改變;變更發生,我們質量體系要素會有所改變,變更批准後,我們需要按照變更後的方式執行。 從發生情況來看,偏差發生往往伴隨著對產品質量發生了影響或潛在影響,需要進行質量風險評估,得出對產品的處理結果,以及今後的預防措施;而變更發生起因可能來自於不同方面:來自偏差,因為發生偏差,我們需要對質量體系中軟體、硬體做出變更,以適應今後的生產,避免同樣的偏差發生;來自葯典、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等政策的新變化,如檢驗方法,新版葯典檢驗方法更新,我們應及時進行檢驗方法變更,以適應葯典標准;來自於我們本身硬體的升級換代,如購進新的檢驗儀器或者生產設備,以提升我們檢驗工作效率或者提升我們的產能,我們應及時進行變更。 所以發生偏差時不一定要進行變更;發生變更時也不一定是因為偏差。只有當偏差發生且我們質量體系要素不得不發生變更時,才要寫偏差並同時填變更,根據質量風險評估決定變更完成的時機。

6. 工程規劃驗線測量時出現偏差如何變更

《砌體工程施工及驗收規 范》(GB50203-98)基礎驗線時的允許偏差如下: 長度 L≤30m,允許偏差±5mm; 30m<L≤60m,允許偏差±10mm; 長度 60m<L≤90m, 允許偏差±15mm; 90m<L, 允許偏差±20mm。

7. 投訴缺依據 監管部門怎麼處理

監管部門經過調查取證,認為B提供的材料真實有效,判定A「投訴缺乏事實依據」,駁回其投訴。不僅如此,A還因為這次「缺乏事實依據」的投訴,被監管部門列入不良行為記錄名單,勒令一年之內不許參加本地區政府采購活動。 A十分委屈,他們認為,《政府采購法》規定只要供應商「認為采購文件、采購過程和中標、成交結果使自己的權益受到損害」。均可以向監管部門提起投訴。為何自己的「合法」行為,卻受到了如此的「待遇」?因為這樣一件小事,就把自己排除在此地區的政府采購活動之外長達一年,這不是變相限制政府采購供應商進入當地政府采購市場嗎?可監管部門完全不同意A的看法,認為這樣做是為了讓供應商慎重投訴,更好地規范投訴,讓那些虛假的、查無實據的投訴徹底退出投訴的「舞台」。相反,如果供應商不管是否掌握了真實的證據,想投訴就投訴,無疑會增大投訴量,增加行政成本。 處理與法律相一致 《政府采購法》第二十六條規定:「投訴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虛假、惡意投訴,財政部門應當駁回投訴,將其列入不良行為記錄名單,並依法予以處罰:(一)一年內三次以上投訴均查無實據;(二)捏造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投訴材料的。」看來,法律把應列入不良行為記錄名單的投訴劃分為兩類,一類是「查無實據的」,另一類是「捏造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材料的」,也就平時所說的惡意投訴。 甘肅省財政廳政府采購辦公室副主任陳軍認為,案例中監管部門的處理,確實與法律不符,有失偏頗。法律對投訴查無實據這種情況進行了次數的限制,也就是說,只有供應商一年之內進行了三次查無實據的投訴才被列入不良行為記錄名單。但如果供應商捏造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材料,則當次就可以被列入不良行為記錄名單。 「法律這樣規定,是為了提高投訴的質量,限制那些帶有惡意的供應商進行無理投訴。但如果監管部門不充分領會法律的精神,懲罰過重的話,確實會起到不好的效果,而且也容易被供應商懷疑監管部門的行為另有用意。」陳軍說。 但是,有許多監管部門的工作人員表示,在實際工作中,供應商的投訴到底是屬於「查無實據」還是屬於「提供虛假投訴材料」不好界定。針對這種情況,陳軍說:「一般情況下,如果供應商投訴只是因為對程序不清楚,事實掌握不全面,或者對標書、法律理解有偏差,這種投訴都屬於『查無實據』的投訴;如果供應商為了排斥競爭對手,故意捏造事實,則屬於惡意投訴。總之,區分好動機是最重要的。」 證據不足不受理 在目前的投訴處理中,有很多地方採用了「投訴由供應商負責舉證,證據不足監管部門不予受理」的方法。 這是由民事法律中「誰主張誰舉證」的法律原則衍生而來。河北省財政廳副主任韓孟玉認為,在這種投訴處理原則下,供應商要進行投訴,自己必須拿出證據。監管部門的職責,只是檢查核實證據是否屬實,是否足夠為投訴事項提供支持。如果證據不足,或者證據不屬實,監管部門可以不受理投訴,不用做出任何投訴處理決定。「這樣,也就不存在供應商因『投訴缺乏事實依據』而被駁回投訴,繼而被監管部門列入不良行為記錄名單的情況了。」韓孟玉說。 韓孟玉也表示,有時,供應商付出了努力卻未中標,可能會感覺委屈,導致其「聽風是雨」,盲目投訴,但也並不一定是惡意。如果在這種情況下,直接把供應商列入不良行為記錄名單,有失偏頗,處罰有點過重。 監管部門此時的做法,應該是在發現投訴證據不足之後,不作出投訴處理決定,而是與供應商進行溝通。事隔幾日,供應商也相對冷靜了下來,當他發現事實情況並非自己想像那般,也許會主動撤訴。

8. 2010版GMP提到偏差處理,在生產中如何避免偏差的產生,出現偏差時的糾正措施

1.目的
本文件規定了產品生產全過程和各經營工作中出現偏差的處理程序及要求,以加強對偏差的反饋處理,促進生產和經營工作正常進行。
2.范圍及職責
本文件適用於產品生產檢驗工作的全過程和各經營工作系統出現的偏差。在出現偏差時各部門應嚴格按此文件執行,本文件正式執行前由各部門經理負責培訓本部門員工。
3.定義
偏差:在生產、經營工作中不論什麼原因所發生的偏離標准(包括物料標准、質量標准、工作標准等);違反各項規程、規定的一切不正常現象,均為偏差。如:生產操作、產品檢驗、設備運行、產品銷售、物資采購等各方面。根據在生產、經營工作中發生偏差的現象,將其分為以下四類:
3.1物品管理工作中的偏差,如:物料的采購、驗收、儲存保管、領用發放,包括生產過程中的中間產品、半成品、成品,檢驗用試劑,留樣等各類物品的管理。
3.2儀器、設備、公用系統使用,操作運行中的偏差,如:各部門儀器,設備的使用、操作,空調制水系統的運行,作業環境潔凈度、溫濕度控制等。
3.3產品生產、檢驗中的偏差,如:工藝規程、工藝參數、檢驗規程的制定、執行,產品質量、收率偏離標準的現象等。
3.4業務工作中的偏差,如:工作差錯、失誤以及違反管理制度規定的工作現象。
4. 處理程序
出現偏差應立即進行處理,根據不同類別採取不同的處理程序。
4.1物品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偏差
4.1.1物資部庫管員在到貨驗收時發現不合格,及經質量檢定部門判定不合格時,按照《不合格物料的管理辦法及處理程序》進行處理。
4.1.2 各物品使用管理部門的庫管員,對其所管理的物品同樣要做好入庫物品品名、規格、數量等驗收,記錄等工作,如發現不符有權拒絕入庫。
4.1.3由於倉庫貯存條件達不到物料的貯存條件或發生突然變化時,庫管員應及時通知本部門領導和設備部、質保部,由質保部組織分析原因,可能產生的影響和解決措施,設備部負責具體的處理解決工作。對庫存物品需進行復檢的,由質檢部負責物品檢驗。
4.1.4各物品庫管員應經常檢查所保管物品情況,如:發現物品數量、質量等方面發生偏差,應及時報告本部門領導和質保部。質保部和本部門領導要及時組織、分析原因和解決措施,對物品質量可能發生變化的應進行檢驗。
4.2設備操作、公用系統運行中出現的偏差
4.2.1生產作業檢驗等工作中,儀器設備的使用操作者在操作中出現偏差時,操作者應及時報告本部門領導,同時根據該設備操作維護保養規程及時採取有效措施予以處理;對自己無法處理的情況應及時通知設備檢修人員,設備檢修人員應及時到達現場,了解故障情況、分析原因、採取措施予以解決,並做好相關記錄。
4.2.2對於生產過程出現象設備故障,導致停止生產作業等較重大故障,操作者除按上述報告之外,應及時報告質保部,質保部按規定程序組織處理。
4.2.3空調、制水等公用系統,出現偏差時,操作者應及時報告本部門領導,質保部和受其影響的相關部門,由質保部組織分析原因,制定解決措施及處理好相關工作。
4.2.4生產、檢驗、物品保管等,受公用系統影響的部門在發現其作業環境條件出現偏差時,應及時通知本部門領導,公用系統運行部門和質保部。質保部按規定程序組織解決處理。
4.3生產檢驗過程中的偏差
4.3.1生產操作人員,檢驗人員在作業前應認真核對作業指令,所加工對象,作業環境,使用儀器設備等是否符合要求,如發現偏差應及時報告本部門領導和有關部門。
4.3.2生產、檢驗人員在作業過程中,發生工藝參數出現偏差但又不能停止作業的,應根據工藝規程檢驗規程等指導,及時進行相應調整並在作業記錄中如實記載反映。在生產作業中能及時通知本部門領導和工藝技術部門的應及時報告,其他於班後報告。
4.3.3產品生產中各工序嚴格執行「工序質量標准」,對超出「質量標准」的偏差,各操作者除自己要認真總結分析外,要及時向本部門領導,工藝技術部質保部報告,由工藝技術部按規定組織處理。
4.3.4質檢部檢驗人員、審核人員應嚴格執行檢驗規程,確保檢驗報告的准確,如:發現檢驗數據、檢驗結果出現偏差,應及時進行復檢,不能將錯誤的檢驗報告提供生產。同時報告工藝技術部、質保部和相關部門。工藝技術部組織分析原因,改進完善檢驗方法,相關部門根據復檢時間,調整相應生產安排。
4.4產品銷售過程中的偏差
4.4.1產品出庫、發貨過程中保管員、發貨員及現場監控人員應認真核對《發貨申請單》確保品種、規程、數量、發貨地點等准確無誤並做好相關記錄,如發現偏差應及時向本部門領導報告,待明確有關事項後,再組織發貨。
4.4.2葯品發生退貨,庫管員應及時報告本部門領導和質保部、質檢部。並按《葯品退回管理制度》規定進行相關工作。
4.4.3葯品使用過程中出現用戶投訴、不良反應等偏差,銷售及相關部門應認真執行《用戶投訴,管理制度》《葯品不良反應管理制度》。
4.5業務工作中出現的偏差
4.5.1各部門業務工作人員應熟悉本崗位工作要求,認真執行各項規程、規定對本崗位工作中出現的偏差,應及時向本領導報告,對涉及到其他部門的或較重大的偏差應同時向質保部和相關部門報告。
4.5.2各部門的領導應經常或定期檢查所屬員工工作,對發現的偏差及時按規定處理解決。
5偏差的記錄
5.1出現偏差,責任人員及相關人員必須做好相關記錄,記載偏差發生和持續時間;偏差的具體表現(設備、人員物料、質量、工藝等各方面);所採取的措施辦法;可能引起偏差記錄可附於生產作業記錄設備操作記錄等工作記錄之中。影響以及對今後該方面工作的建議。
6.偏差的報告
6.1報告時間:各類偏差發現後,責任人(當事人)必須於發現後10分鍾內向本部門領導和主要處理解決部門口頭報告。
6.2白班作業於二小時之內,夜班作業於第二天9:00時之前,由當事人填寫後班組長向本部門和本文件規定的相關部門提交書面《偏差報告》。
6.3出現較重大偏差,如造成停產一天以上;產品質量超出標准偏差30%以上;產品收率連續二批低於標准30%以上;檢驗規程或檢驗結果出現較大偏差;產品銷售出現較大批退貨或不良反應等。責任部門和質保部應及時向公司主管領導及總經理報告。
6.4偏差的發生部門和接收部門都應建立「偏差登記表」(附表二),以便於偏差的匯總,處理解決的跟蹤和偏差的統計分析及其他的管理工作。
7.偏差的處理解決
7.1責任部門在發現偏差後要遵循「三不放過」的原則:①不查清原因不放過;②不查清責任者並按規定予以處罰不放過;③不落實改進的措施不放過。及時解決問題,不將故障帶到下次生產工作中。
7.2偏差處理解決的責任部門
7.2.1由於設備因素導致生產過程出現偏差的,由設備動力部負責組織處理解決。
7.2.2由於人為因素導致生產過程出現偏差的,由本部門負責組織處理解決。
7.2.3由於物料因素導致生產過程出現偏差的,由物資部負責組織處理解決。
7.2.4由於工藝因素導致生產過程出現偏差的,由工藝技術部負責組織處理解決。
7.2.5由於質量檢驗導致生產過程出現偏差的由質檢部負責組織處理解決。
7.2.6由銷售過程中出現的偏差,由銷售部門組織處理解決。
7.2.7上述各部門在組織處理解決偏差過程中,質保部要始終跟蹤了解情況,監督「三不放過」的具體貫徹落實情況。對較重大的偏差由質保部牽頭,會同責任部門共同組織處理解決。
7.3偏差處理過程中,偏差發生部門和處理責任部門應對此偏差進行追蹤檢查,直至使偏差回歸到正常范圍內,從管理工作上能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為止。
7.4偏差處理結束後,各責任部門應將從偏差發生、報告、責任,原因分析及解決措施等全過程資料整理匯總,並進行趨勢分析,形成偏差處理報告,由QA批准簽字後,完成文件修訂、人員培訓等後續工作。
8. 各部門應對偏差定期進行匯總,從中吸取教訓,積累經驗,將相關規程制度進一步完善,並作為員工培訓內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9.造成偏差的處罰
9.1生產操作過程,檢驗過程中造成偏差的直接責任人和相關負責人按《生產過程工藝參數管理制度》予以處罰。
9.2對於違反工藝規程、檢驗規程、操作規程等造成重大損失的按公司《生產事故》管理規定予以處罰。
9.3對於一般工作造成偏差的責任人及相關領導按公司《工作失職失誤處罰管理制度》予以處罰。
9.4對未認真執行本文件,造成或未及時發現,未及時報告偏差的當事人,每次處罰10-100元;當事人未按規定記錄偏差和提交偏差報告的每次處罰20-50元;
9.5偏差發生部門領導未按規定組織相關報告、分析、處理工作的,每次處罰部門領導50-100元;
9.6偏差處理責任部門的處理責任人和部門領導未按規定組織分析、處理工作,或工作不完善,沒有跟蹤檢查處理結果的,每次處罰50-100元;
9.7質保部生產現場監控員和各部門工作監控員,未及時了解所負責部門偏差,並參與或組織,跟蹤偏差處理解決結果的,每次處罰20-50元;
9.8對較重大偏差,質保部未引起重視,組織有關部門研究處理措施處罰意見的,每次處罰部門負責人200-500元;
9.9對發生較重大偏差,未按規定及時報告公司主管領導和總經理的,每次處罰偏差處理責任部門和質保部負責人500-1000元;
9.10對較重大偏差未及時組織質保部和責任部門研究處理解決的公司主管領導,每次處罰1000-2000元。
10.為更好地貫徹本制度,各部門應結合本部門工作實際,制定具體的實施細則,在充分征詢部門員工意見和質保部、主管領導意見後,頒布執行。形成與本制度相配套的系統文件。

9. 會計差錯變更問題

會計政策變更只會對遞延所得稅產生影響而不會對當期所得稅產生影響,但是前期差錯更正(可能)會對兩者都產生影響。
之所以這么說,具體分析如下:
1、當期所得稅是指根據稅法口徑算出來的所得稅費用,和會計政策無關。遞延所得稅是根據會計口徑算出來的和根據稅法口徑算出來的所得稅費用中間的差異,受會計政策和稅法兩方面影響。會計政策變更,不會改變稅法,所以,當期所得稅不會有影響。
舉例:企業買了個固定資產,根據會計准則,用雙倍余額遞減法提折舊,年限3年;而稅法規定要用年限平均法提折舊,年限5年。
中間的資產計稅價值和賬面余額的差額,就會產生可抵扣或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從而產生遞延所得稅。
2、會計政策變更的情況,比如這一年會計准則修訂,要求企業在這樣的情況下都改用年數總和法提折舊,年限10年。但是這個時候稅法沒變,還是直線法5年。所以,每一期按照稅法口徑要交的稅不變,而會計折舊變了,那麼就影響到了遞延所得稅。
差錯更正的情況,比如企業發現這個固定資產入賬價值應該是100萬而不是企業之前計的120萬,那麼中間的20萬差異,是會影響到稅法口徑所得稅計算的,所以,同樣影響到了當期所得稅。

10. 投訴時有些內容不符投訴人要承擔相應後果嗎

舉報人會承擔什麼後果,要認定是否是惡意舉報。如不是,則不需要負法律內責任;如果是惡意舉報容,被舉報的一方可以起訴舉報人誣告陷害罪。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條規定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意圖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犯前款罪的,從重處罰。

不是有意誣陷,而是錯告,或者檢舉失實的,不適用前兩款的規定。

閱讀全文

與偏差投訴變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國培預期研修成果 瀏覽:151
知識產權專利培訓心得 瀏覽:974
工商登記需要提供什麼資料 瀏覽:683
大連使用權房子辦產權需要花多少錢 瀏覽:630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
國家歌曲版許可權制 瀏覽:860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
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 瀏覽:706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