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房屋買賣合同糾紛中,購房合同涉及無權代理的如何解決
在這種案件中,一般存在三方,一是合法佔有人、一是無權代理人、一是受讓人,有些還有中介什麼的。根據處於不同角色結合具體事實處理模式是不同的
㈡ 合同糾紛
《合同法》
第二百二十九條租賃物在租賃期間發生所有權變動的,不影響租賃合同的效力。
這是法律「買賣不破租賃」的原則。對租賃房屋買賣的,租賃合同對房屋受讓人有效。
還有房東妹妹代替房東簽合同的問題:
要看房東對該出租行為是否明知,如果知道的話,無論當時是否有對其妹妹的授權,租賃合同都有效。
如果房東不明知租房行為的話,房東妹妹的行為構成無權代理,租賃合同無效,由房東妹妹對承租人承擔責任。
相關法條:
《合同法》
第六十六條 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的行為,只有經過被代理人的追認,被代理人才承擔民事責任。未經追認的行為,由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義實施民事行為而不作否認表示的,視為同意。
代理人不履行職責而給被代理人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代理人和第三人串通,損害被代理人的利益的,由代理人和第三人負連帶責任。
第三人知道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已終止還與行為人實施民事行為給他人造成損害的,由第三人和行為人負連帶責任。
㈢ 因無代理權簽訂的合同是否有效
因無代理權簽訂的合同是否有效呢?根據《合同法》第48條第一款規定,無權代理行為人簽訂的合同被代理人未予追認的,對被代理人不發生效力,無權代理行為人須承擔後果;該條第二款規定了相對人的催告權和撤銷權,即相對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在一個月內追認本合同,相對人如屬善意可以在被代理人追認之前撤銷合同。該條規定強調了對被代理人利益的保護,也注意了對相對人、特別是善意相對人利益的保護。但在適用該條規定時,亦不能忽略被代理人所承擔的義務,不能忽略對無權代理行為人利益的保護,以與當今民商法律保護交易安全、促進流通效率的價值觀念相合。適用《民法通則》第66條和《合同法》第48條應當注意的幾個問題。一、被代理人的義務。在無權代理簽訂的合同關系中,被代理人的最基本、最實質性的權利是對合同的追認權。或曰,被代理人有權對合同不予追認,使自己置身事外,避免合同效力及於自身。被代理人被冒名訂約,是權利受到侵害的受害人,法律對此充分考量,賦予其對無權代理人簽定的合同或追認或不予追認的權利,以之為其提供了足夠的保護。但應當注意的是,權利受到充分保護的被代理人亦須適當履行義務,這對於合理保護其他當事人利益、維護正常的交易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義務之一:在特定情形以明示方式表示其對合同的追認或否認。《民法通則》第66條規定,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義實施民事行為而不作否認表示的,視為同意,即被代理人在已經知道無權代理行為時的沉默應被認定為對合同的默示追認。該條規定在合同實務中適用時殊顯單薄,難以涵蓋無權代理行為發生的復雜情勢;《合同法》第48條關於相對人撤銷權和催告權的規定,表露了立法者對於本人的沉默可能使他人對其意思的理解產生歧義的擔心。因此,在具體適用《民法通則》第66條規定的時候,應該注意在特定情形被代理人有義務以明示方式向相對人傳達其追認或否認的意思表示。相對人已經履約或開始履約,合同標的或部分標的已經為被代理人所佔有時(合同中被代理人為買方),或被代理人之貨物已經由無權代理行為人交付而為相對人佔有時(合同中被代理人為賣方),對合同的否認必須以明示方式作出。被代理人對於無權代理行為是否明知,是判斷其默示是否構成追認意思表示的關鍵。在當事人已經履約、對合同標的物的佔有已經轉移時,應可推定被代理人對無權代理行為的明知,此時的沉默,當屬《民法通則》第66條規定的「視為同意」 的追認,其欲否認合同當然須以明示方式通知相對人。善意相對人了解到代理行為人的行為乃無權代理而尚未履約時,被代理人對於合同的追認應以明示方式送達對方,而不應消極等待。亦即被代理人如果追求合同履行的效果,即應明確通知相對人,或以其他明示方式(如作為賣方實際交貨)對合同予以追認,否則,相對人可以行使《合同法》第48條規定的權利將合同撤銷。問題在於,如果相對人既未以明示方式行使撤銷權,被代理人對於合同的效力也保持沉默,此時,若相對人不履約,被代理人可否援引《民法通則》第66 條,主張其沉默應被理解為對合同的追認,而要求相對人承擔違約責任?筆者認為不可。相對人既已知悉合同為無權代理行為的產物,即為明知被代理人並無訂約的意思,只有在被代理人明示追認合同之後,在相對人與被代理人之間才形成實質上的意思表示一致。否則,相對人可以合理地推定被代理人的沉默為未作出與其建立合同關系的意思表示。在無權代理合同關系中,善意相對人與被代理人一樣是無辜的,依據平衡當事人的權利義務的原則,後者既可在合同實際履行之後,以默示方式追認合同,前者亦當可以在未履約時默示撤銷。因此,相對人應可以不作為的方式(不履約、不通知)行使撤銷權。如果相對人不希望履約而擔心被代理人追認時,則應在對方追認合同之前將其撤銷合同的意思通知對方。相對人以明示方式通知撤銷合同的效果是阻卻了被代理人對合同的追認。綜上,應視合同是否履行,確定被代理人的「默示」所表達的意思。《民法通則》第66條規定的被代理人的「默示」只是在相對人已經履約或開始履約、合同標的物或部分標的物已經交付時,方才產生追認的效果;相對人未履約、亦即對合同標的物的佔有尚未在被代理人與相對人之間發生轉移時,被代理人的沉默可被合理地理解為未對合同予以追認,如相對人逕行履約則可能承擔對方否認合同的不利後果。簡言之,在前一情形,被代理人對合同的否認須明示,在後一情形,其對合同的追認須明示。義務之二:在合理期間內對合同做出追認或否認的意思表示。相對人履行合同、交付標的物之後,或在無權代理行為人將被代理人所有的合同標的物向相對人交付之後,若被代理人保持沉默,持續多長時間可以被認定為「默示追認」?亦即,在保持沉默多長時間之後,被代理人即無權再以明示方式對合同效力予以否認?在相反情形,合同尚未履行時,若被代理人慾追認合同,應在多長的期間內做出追認的意思表示方為有效?現行法律沒有明文規定,在合同實務和司法審判中容易產生混淆。筆者認為合理期限的確定應注意以下幾點。首先,期限的起算點應為被代理人知悉無權代理行為的時間。在合同已經履行或開始履行的情形,被代理人知悉的時間應該不難確定。如本案,甲出差歸來即查詢自己的賬戶,發現其資金均已被用於購買了A股票,其查詢帳戶之日即為知悉無權代理行為的日期。在合同尚未履行的情形,被代理人知悉時間的確定則較為復雜,其主要決定於無權代理行為人向其告知的時間。但是,無權代理行為人可能因某種原因不予告知或不及時告知;抑或被代理人可能從其他途徑知悉無權代理行為的存在。相對人在得知合同的簽定乃無權代理行為之產物時,若能夠同時確定被代理人亦已知悉,自可酌情以默示方式或以明示方式撤銷合同,或催告被代理人追認合同;若不能確定被代理人是否知悉或何時知悉,其若欲撤銷合同當以明示方式通知對方為妥,否則,發生糾紛時其應承擔證明被代理人知悉及其知悉時間的舉證責任。其次,須確定合理期限的長短,法律對此沒有具體規定。筆者認為,在一般情況下,可參照《合同法》第48條的規定將這個期限確定為一個月。以無權代理行為簽定的合同是一種不穩定的合同,對於合同的當事人而言,合同關系長期不穩定,無疑會影響其正常的經營和發展;而當今社會經濟活動節奏迅捷、聯系緊密,任何一個合同的不穩定、不確定都可能使一個或多個交易鏈條面臨斷裂的危險。因此,被代理人有義務及時對合同作出評價。《合同法》第48條規定的相對人的催告權,應理解為在不能確定被代理人是否或者何時知悉無權代理行為的情況下,相對人通過催告告知對方無權代理行為的存在,既確定了期限的起算點,也給對方的追認限定了期限的長度。(應該指出,一個月的規定是一種任意性而非強制性的規范,當事人可以根據合同的具體情況限定長於或短於一個月的期限,法律亦應認定其效力。)《合同法》作如此規定,是因為一個月的時間,對當事人而言,其根據具體情況做出追認或否認合同的決定已足夠長,而對防止因合同關系的不穩定對交易秩序產生負面影響而言,亦足夠短。因此,在一般情況下,可依此確定當事人以默示方式表示意思的合理期限:在合同已經履行或開始履行的情況下,若被代理人在一個月內保持沉默,未作否認的表示,即可認定其對合同已經追認,此後再對合同表示否認者無效;若合同沒有履行,被代理人在知道無權代理行為之日起一個月內未作任何錶示的,則可合理地認定其對合同未予追認,此後再對合同表示追認者相對人可不予接受。第三,特殊情況下合理期限的確定。特殊情況主要有二,一個是標的特殊,一個是行情特殊。有些貨物屬時令產品,或保鮮要求高,或季節性強。還有一些貨物行情變化幅度較大,其價格可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出現陡峭的漲跌。以這類特殊貨物作為合同標的時,要求當事人履約及時,周轉快捷。無權代理行為人簽訂合同買賣這類商品的,被代理人應根據貨物的時令特徵,或其他具體情況,在合理的短時期內做出追認或否認合同的意思表示,而不能以一般情況下的「一個月」的時間作為合理期限。
㈣ 無權代理合同引起糾紛如何處理
無權代理主要有四種情況: (1)根本無權代理;
(2)授權行為無效的代理; (3)超越代理權范圍進行的代理; (4)代理權消滅以後的代理。
這些無權代理行為雖然具有代理行為的表面特徵,但由於行為人缺乏代理權,因而並不符合有權代理的要件。 無權代理人以本人名義與他人訂立合同,是一種效力待定的合同,而不是絕對無效的合同。這類合同盡管因代理人缺乏代理權而存在著瑕疵,但此種瑕疵是可以修補的,也就是說,本人的追認可以使無權代理行為有效。《合同法》第48條規定,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以被代理人名義訂立的合同,未經被代理人追認,對被代理人不發生效力,由行為人承擔責任。法律之所以規定無權代理行為可因本人的承認而有效,主要原因在於:一方面,無權代理行為並非都對本人不利,有些無權代理活動對本人可能是有利的。另一方面,無權代理行為也具有代理的某些特徵,如無權代理人具有為本人訂立合同的意思,第三人也有意與本人訂立合同。問題的關鍵在於,無權代理人並無代理許可權,如果本人事後承認該代理行為,實際上是事後補授代理權,從而可以使代理行為有效,如果本人認為無權代理行為對其不利,自然可不予承認。尤其應當看到,因無權代理行為所訂立的合同並不一定對相對人不利,相對人與無權代理人訂立合同通常並非旨在追求合同無效的後果,相反他常常希望合同有效而使其能與本人之間形成合同關系。所以,經過本人追認而使合同有效,也有利於維護交易秩序及保護相對人的利益。
(二)本人的承認權 根據《民法通則》第66條和《合同法》第48條的規定,無權代理行為只有經過本人追認才能使本人承擔民事責任。所謂追認,是指本人對無權代理行為在事後予以承認的一種單方意思表示。承認的意思表示應當以明示方式向相對人作出,如果僅向無權代理人作出這種表示,則必須使相對人知曉才能產生承認效果。一旦作出承認,在性質上視為補授代理權,從而使無權代理具有與有權代理一樣的法律效果。承認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也就是說,一旦承認,因無權代理所訂立的合同從成立之時開始即產生法律效力。 在法律上,本人是否作出承認,是本人所享有的權利,學者常常稱其為「承認權」,它在性質上屬於形成權之一種。承認既然是本人所享有的一種權利,那麼本人有權作出承認,也有權拒絕承認。如果本人明確表示拒絕承認,則無權代理行為自始無效,因無權代理所訂立的合同不能對本人產生法律效力。
(三)相對人的撤銷權與催告權 對因無權代理而訂立的合同,相對人享有催告權。 所謂催告,是指相對人催促本人在合理的一定期限內明確答復是否承認無權代理行為。 《合同法》第48條規定:「相對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在一個月內予以追認。被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可見,相對人有權要求本人必須在一個月內予以追認,催告的意思必須向本人或其法定代理人作出。如果本人在一個月內拒不作出答復,則應視為承認。在此情況下,可認為本人明知他人以自己名義從事代理行為而不作否認的意思表示,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視為同意。 因無權代理而訂立的合同在本人沒有作出承認之前,其效力處於待定狀態。法律為保護相對人的利益,除規定相對人享有催告權以外,還應允許其享有撤銷權。
所謂撤銷權,指相對人在本人未承認無權代理行為之前,可撤銷其對無權代理人作出的意思表示。《合同法》第48條規定:「合同被追認之前,善意相對人有撤銷的權利。撤銷應當以通知的方式作出。」可見撤銷必須是在本人沒有作出追認以前作出,且必須通知本人。
㈤ 無權代理簽訂的合同糾紛怎樣處理
無權代理是指行為人無代理權而以他人名義做出法律行為。 合同一方當事人無權代理而與對方簽訂的合同為無權代理合同,這類合同為效力待定合同,需要經過被代理人追認,合同才發生效力。被代理人對無權代理的合同拒絕追認的,合同確定無效;無權代理合同的相對方在知道簽訂的合同為無權代理合同時,可以催告被代理人行使追認權,如果被代理人在催告後,1個月內未作出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合同確定無效。如果被代理人追認的,自追認生效時,合同自始發生效力。無權代理合同的相對人,如果在訂立合同時,不知道或者也不可能知道合同一方當事人為無權代理人的,那麼該相對人就為善意相對人。善意相對人享有撤銷權,可以在被代理人追認前,通知相對人撤銷合同,通知到達相對人的,合同確定無效。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四十八條【無權代理人訂立的合同】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以被代理人名義訂立的合同,未經被代理人追認,對被代理人不發生效力,由行為人承擔責任。相對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在一個月內予以追認。被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合同被追認之前,善意相對人有撤銷的權利。撤銷應當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㈥ 法人代表沒有委託他人合同簽字,而他人簽訂了合同產生糾紛,法人代表有責任嗎
如果合同該由公司的公章或者合同專用章,法人要履行合同義務的。制約他人的無權簽訂合同行為法人可以追認,如果因此給法人造成經濟損失,可以向他人主張損害賠償權利
㈦ 一個關於民法冒名行為/無權處分/無權代理的問題
這么簡單的問題,明顯和代理沒半毛錢關系。
首先,這是一個冒名行為,其次這明顯是一個無權處分。
是否構成善意取得,你看善意取得的四個要件是否滿足啊,受讓人為善意,且進行了公示,支付了合理的價格。
合同有效是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嗎?
不是。
所以你提的什麼問題啊,善意取得和合同無效怎麼就發生沖突了啊。
至於無權處分影不影響合同效力,在司法實務中有爭議。《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三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以出賣人在締約時對標的物沒有所有權或者處分權為由主張合同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樓上還法律團的?這都是最簡單最基礎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