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群體性糾紛案件

群體性糾紛案件

發布時間:2021-04-17 08:39:47

⑴ 如何正確處理群體性事件

要做好預防工作,任何群體事件都是因為矛盾產生的,但是矛盾也不是憑空發生的,而是有一個發生、加深、轉化、爆發的積累過程,這就需要強化情報信息隊伍建設,能夠在群體事件爆發之前獲得充分的事件處理。

特定群體或不特定多數人聚合臨時形成的偶合群體,以人民內部矛盾的形式,通過沒有合法依據的規模性聚集、對社會造成負面影響的群體活動、發生多數人語言行為或肢體行為上的沖突等群體行為的方式,或表達訴求和主張,或直接爭取和維護自身利益,或發泄不滿、製造影響,因而對社會秩序和社會穩定造成重大負面影響的各種事件。

(1)群體性糾紛案件擴展閱讀:

群體性事件大多採取較為平和的表現方式,從本質上看是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矛盾,但暴力性、破壞性群體性事件逐漸增長,出現激化現象,對抗程度加劇。

總體上看,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濟體制的轉型和社會結構轉型,社會利益格局的調整,新問題、新矛盾不斷增多,我國群體性事件次數和參與人數均呈上升趨勢,參與人員常常達到了成百上千直至上萬人參與的在全國也已經是屢見不鮮。群體性事件所涉及行業越來越多,主體成分也呈多元化。

而引起群體性事件的原因更是涉及方方面面。既有一般性問題,也有特殊性問題;既有經濟領域問題,也有社會領域問題;既有歷史累積的問題,也有現實中新產生的問題;既有國內因素,也有國際影響。

這些矛盾和問題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相互作用,進一步增加了社會穩定形勢的復雜性,加大了維護社會穩定工作的難度。

⑵ 什麼是群體訴訟模式

轉帖:

現代社會工商業發達,公害、事故、商品瑕疵或其他本於同一原因事實而被害之事件,受害人有時可能多達千百人,設由其全體起訴,難免影響訴訟之遲緩,並增加訴訟費用,且此類損害多屬小額,若由受害人個別起訴,亦有違訴訟經濟之原則,受害人更有不知如何謀求救濟,以致產生社會大眾權益受損而無從補償之弊[1],為保護這些「易腐權利」,被稱為現代型訴訟的群體訴訟便應運而生了。本文所稱的群體訴訟是泛指各國為解決多數人糾紛的一種訴訟制度,如美國的集團訴訟、英國的代表訴訟,德國和法國的團體訴訟、日本和台灣的選定當事人制度,我國大陸的代表人訴訟等。

一、群體訴訟的模式劃分

(一)群體訴訟模式的劃分依據

我們以保護權利說作為民事訴訟的目的,來考察群體訴訟的目的。可以看出,世界各國的群體訴訟目的可大致劃分為兩類:一類是保護個人利益,另一類是保護社會利益。群體訴訟也據此可劃分為兩種模式:私益型群體訴訟模式和公益型群體訴訟模式。

早在古羅馬時期,就有了私益訴訟和公益訴訟的區分,前者乃保護個人所有權利的訴訟,僅特定人才可提起;後者乃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的訴訟,除法律有特別規定外,凡市民均可提起[2]。個人利益、社會利益、國家利益三者不是截然分開的,它們之間的界限是非常模糊的,「私法公法化和公法私法化」是這一認識的反映。作為權利的救濟手段也表現出這一趨勢。當侵犯的個人利益非常小時,依照民事訴訟傳統的訴權理論和既判力理論,個人享有處分權和通過民事訴訟獲得救濟的權利;當侵犯的利益非常大時,就認為同時侵犯了社會利益和國家利益,由檢察官代表國家通過刑事訴訟提起公訴來救濟;當侵犯特定個人利益不太大時,則賦予個人享有自訴權;當侵犯的每個人的利益非常小,但被侵犯的人數非常多時,被侵犯利益的總和是非常大的,按照「有權利必然有救濟」原則,必須為這種情況設定一種救濟方式,以維護社會正義和社會秩序。由於加害方所獲得的「非法利益」總額非常大,而受害方則是「小額多數」,如按傳統的一對一訴訟顯然對受害方不利;如按訴訟信託理論,由受害方明示授權代表人起訴,則許多受害人可能會忍氣吞聲地使「易腐權利」真的腐爛,因為他們大都會理性地算一下成本和收益。這樣,即使加害方敗訴賠償,很可能還有「盈餘」,還會變本加厲地侵害不特定的個人利益,此時,實質上已構成了對社會利益的侵犯。是保護私人利益呢,還是保護社會公共利益呢?我國的代表人訴訟、日本的選定當事人訴訟都是按訴訟信託理論,由受害人明示授權,其目的是保護私人利益。美國的集團訴訟制度,只要受害人不明示退出集團,就認為是賦予了代表人代表自己起訴的權利,其目的是通過制裁加害方,以保護社會利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是按「小政府、大社會」的模式運行的,再者交易是否公平只有交易雙方清楚,況且交易方還享有處分權,因此,政府對「小額多數」的現代型糾紛無能為力,只能要麼通過利用那些「私設檢察官」及其律師的利益動機來實現一定的公共目的或公共政策,要麼特別授權某些團體享有一定的訴權。

私益型群體訴訟模式和公益型群體訴訟模式二者目的不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代表權方面,前者是明示授權,後者是默示授權或立法授權(團體訴訟等);第二,在既判力方面,前者判決只約束明示授權起訴或被訴的人,後者判決則約束未明示退出集團的人,或由法律直接規定約束范圍;第三,在訴訟激勵方面,前者對代表人沒有什麼激勵機制,後者則對代表人起訴有許多激勵,如法院、律師免收或墊付訴訟費、律師費,甚至還有獎金;第四,在勝訴財產分配方面,前者以分到勝訴財產為目的,後者以使對方吐出非法所得,受到制裁不敢再犯為主要目的;第五,賠償金計算,前者以所有明示起訴的當事人所受侵害為依據,後者則以侵害方的整個非法所得或所有侵害來計算,除非受害方有人明示退出集團。

美國、加拿大魁北克省的集團訴訟屬典型的公益型群體訴訟模式。英國、澳大利亞等英聯邦國家的代表訴訟、我國的代表人訴訟、日本和台灣的選定當事人制度等都屬私益型群體訴訟模式。德國、法國、泰國等國的團體訴訟和英國的公共利益訴訟,通過特別立法,往往需要藉助行政力量,其本質雖不是群體訴訟,但它是解決群體性糾紛的一種方式,故也可以歸入公益型群體訴訟模式。也有學者認為它是介於二者之間的一種模式:團體訴訟立於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之間,為實現他人利益之訴訟手段,亦即其以團體為他人利益之代表或代辦人來操作訴訟程序,非若一般訴訟程序由各個人為自己之利益而為訴訟行為[3]。

(二)私益型群體訴訟模式

集團訴訟制度最早產生於英國,後傳入美國。有學者認為美國集團訴訟制度始於1938年9月1日實施的《美國聯邦民事訴訟法》第23條[4];1848紐約州《菲爾德民事訴訟法典》是最早推行代表訴訟的法律文件[5]。但也有學者認為《菲爾德法典》已將衡平法所創制的集團訴訟制度肯定了下來。1853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第一次公開判定了集團訴訟案件——史密斯對斯沃思德特的訴案,由此,集團訴訟制度在美國正式確立起來[6]。美國集團訴訟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從19世紀到20世紀60年代為第一階段;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為第二階段。第一階段是集團訴訟產生、發展的低級階段,第二階段是結構日趨完善的較高級階段。由於美國是典型的判例法,因此按法典來劃分階段是不準確的,只可作為參考。集團訴訟在普通法時期是在當事人太多而無法使全體成員作為訴訟當事人參加訴訟的情況下,衡平法院所採用的程序,在法典時期也有集團訴訟的規定,但那時只是作為訴訟合並,規定也很簡單。聯邦民事訴訟規則最初規定也比較簡單,只准許在集團成員太多而使全體成員成為當事人實際上不可能的情況下,承認集團訴訟並規定成為代表當事人的人必須確保公平地代表全體當事人的利益。但這種共同訴訟型的集團訴訟的規定,不能救濟像消費者訴訟那樣,雖然是以群體看待,但並不屬於共同訴訟型的新型訴訟。

在大陸法系國家,傳統的當事人個人主義概念一直追溯到羅馬法,如法諺:「沒有利益就沒有訴訟」;「沒有人能通過代表打官司」。在英美法系內部,歷史上的普通法法院同樣反對當事人代表,判決只能涉及主動爭取判決並有直接利益的人,對不參加訴訟的主體沒有約束力,但依衡平法,如果「必要當事人」是一大批單獨的個體,而這些當事人又具有不可分割的共同利益,但所有訴訟主體又不能共同進行訴訟,就要在必要共同訴訟的目的下,採取集團訴訟方式解決這一問題,允許團體的一名成員或幾名成員代替所有團體人員進行訴訟。但由於受正當程序觀念的影響,在衡平法早期的實踐中,無論是《菲爾德法典》還是《聯邦民事訴訟規則》,都沒有明確訴訟判決對未出庭的團體成員有約束力,判決的既判力不主動擴張至未明確表示起訴的人,既不考慮這些人是不願起訴,還是由於「易腐權利」的特點使他們起訴不經濟。也不考慮是否使加害人受到了應有的懲罰,足以迫使其不敢再侵害其他不特定的人。可見,這時的集團訴訟目的是建立在正當程序基礎之上,保護依照「訴訟信託」理論明確授權給代表人進行訴訟的集團成員的私人權益。

日本的選定當事人制度也屬於私益型群體訴訟模式,其目的也是保護個人利益。選定當事人制度的適用應具備如下要件:第一,須有共同利益的多數當事人存在。第二,沒有代表人或管理人的非法人團體,不得選定當事人的方式進行。第三,由有共同利益的多數人選定其中一人或數人為原告或被告。所以,訴訟實施權是屬於選定當事人的,但訴訟實施權的授予來源於當事人全體,並且在訴訟程序中通過更換選定當事人的方式,使當事人全體的意志和利益在訴訟程序中得到反映。選定當事人制度較多地具有共同訴訟的一般性,從而兼顧了與民事訴訟原有理論體系的協調。因此,選定當事人請求損害賠償,要以特定受害者及具體權利內容為要件。至於不作為請求訴訟的提起,非常困難,尤其以預防目的對侵權行為提起不作為請求訴訟,因無實定法上的根據,往往不被允許。日本學者上林明廣認為:日本的選定當事人制度尚未從保護個人利益訴訟邁向為保護一般的權益而運用的「集團利益訴訟」。這也是大陸法系國家共同存在的問題,因為它們太注重傳統的訴權理論和既判力理論。

(三)公益型群體訴訟模式

1966年美國全面修改了《美國聯邦民事訴訟規則》第23條關於集團訴訟的規定[8]。使美國集團訴訟的目的由保護個人利益演變為保護社會利益。波斯納在談到集團訴訟時說:假設牙刷製造商們已合謀實行價格壟斷,數以百萬計的消費者因此而受到利益損害,累計成本可能是巨大的,而每個消費者所受的損失可能只有幾分錢,如果將所有這些權利請求聚合成一個集團訴訟,集團訴訟的標的是足以支付訴訟成本的。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最為重要的是要使違法者承擔違法成本——這就達到了訴訟的分配宗旨——而不是要求他向其受害者支付損害賠償,因為集團成員取得賠償的實際成本可能是極高的,而且在某些案件中可能超過訴訟所產生的威懾收益,不足以吸引任何受害人承擔任何取得法律救濟的成本[9]。我國台灣學者對此也有論述:集團訴訟使得原本微不足道的賠償要求,匯成一巨額的賠償,使大部分受害人能與違法行為之大企業相對立,而得以獲取相當之賠償,不再是被屏棄於法院之外,而忍氣吞聲地置視權利遭腐化,此亦為集團訴訟所具有之「請求金額之合算」與「訴訟之合算」等妙味所在[10]。

由於受害者損失數額通常較小,對起訴一般都漠不關心,甚至勝訴後由於得不償失也不去領取應得份額,因此為達到通過制裁加害者以保護社會利益的目的,不得不著重考慮在訴訟費用、律師費用、獎勵措施、舉證責任、司法權介入等方面採取監督機制和激勵機制並用,使得集團訴訟制度能有效運行。近年來,雖然仍有些問題未能解決,但在激勵機制和監督機制方面都得到了改善,使這一制度基本能有效運行。美國為了獎勵個人訴諸司法救濟而實行兩倍、三倍賠償,議會在大約70個聯邦法律中都賦予法院裁定勝訴原告的律師費用由敗訴方支付的權力,聯邦法院基於私設司法長官理論,即使缺乏法定根據時,也有權判令被告支付勝訴原告的律師費用[11](p.70-74)。在通知方式和勝訴財產分配上,也採取了較為靈活的方式以降低費用。在監督機制方面,包括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內部監督就是受害人作為集團成員對代表集團起訴的代表人的訴訟行為進行監督。外部監督就是法院採取「司法積極主義」,對集團訴訟進行職權干預。包括決定是否許可以集團訴訟方式進行訴訟,對集團訴訟進行初步審查,看集團方是否有勝訴可能,對代表人的訴訟行為進行監督,對集團方勝訴後的財產分配進行監督等。

上述分析表明,現行美國集團訴訟的目的已不僅僅是保護明確表示起訴的受害人的私人權益,而重在保護社會公共利益,判決的既判力主動擴張至未明確表示退出集團的所有集團成員。美國集團訴訟的背景是傳統的理想主義和實用主義,實質是利用個人及其律師的利益動機,來實現一定公共目的或公共政策。這一制度與其說是為了救濟已受侵害的權利並挽回損失,還不如說是基於讓侵害者吐出不法取得的利益並不敢再犯[12](P.192)。換言之,其主要著眼點不是利用集團訴訟來挽回受害者的損失,而是依靠法院的禁止令狀或宣言性判決來影響和改變公共政策,以制裁加害者和保護社會公共利益。

⑶ 由民事糾紛引起的雙方群體性打架,造成兩個輕微傷,屬於治安案件還是刑事案件

你好

如果只是輕微傷,屬於治安案件,不是刑事案件,雙方可以調解處理,調解成功的,派出所不會處罰,如果調解不成,雙方都可能拘留。

⑷ 什麼是群體性訴訟

集體訴訟又稱集團訴訟,還稱群體訴訟,最早產生於英國,是主要適用於訴訟當事人一方或雙方人數眾多的一種訴訟。「人數眾多」的標准一般在十人以上。它作為民事訴訟的一種特殊方式,在傳統民事訴訟中並不具有突出的地位。包括集體民事訴訟、集體行政訴訟。集體民事訴訟如集體侵權訴訟、集體經濟合同訴訟、集體拆遷訴訟等等。

如果一方當事人或者雙方當事人的人數眾多的案件需要提起仲裁,那麼這個案件性質就屬於集體仲裁。包括集體勞動仲裁、集體人事仲裁、集體經濟合同案件仲裁等等。

集體訴訟、仲裁一般具有以下特徵:

(1)一方或者雙方的群體性。必須至少有一方當事人是十人(或者其他主體)以上,否則無法稱其為集體案件;

(2)一般「集體」中個體間具有一定的聯系性。雖然集體案件中每個個體都單獨成訴,但一般來說,每個個體自已很清楚如果自已去訴、去裁影響很渺小、力量很薄弱、信息很閉塞、成本很高昂,當然勝算更要大打折扣,所以每個個體都期望藉助群體的影響、力量、信息、資金等優勢,從而讓案件的進展對自已最為有利,取得對自已最期望的結果。基於這種想法,每個人會積極參加這個集體,並與集體保持最密切聯系。集體數目的不斷膨脹會增長集體中個體的信心,這也正是集體案件個體人數很容易迅速增大的原因。

(3)集體「意志」薄弱性。每個集體成員其實都是獨立的個體,僅僅是因為這個相同的案件、相同的利益關系才聯合在一起,他們有權決定自已的去與留,他們有自已的「小算盤」,每個個體都有或多或少的利益差別,想讓他們加在一起象一個人一樣是不現實的。所以集體中的個體容易被分化。有一則很有名的寓言是「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其實也正反映了群體意志分散性和薄弱性的弊病。

所以,集體訴訟、仲裁必須有強有力的組織者才能真正聯合在一起,而且組織者必須具有很強的公信力才行!

⑸ 集體勞動爭議案例

一起重大集體勞動爭議案件成功解決
日前,我市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牽頭,與市勞動監察科、市勞動法制科、市勞動監察支隊共同為一家外資企業的81名員工追索勞動報酬、賠償金共計69.31萬元,並為81名員工補繳欠繳的養老、醫療、失業保險費。
2008年3月28日,由於該外資企業部分車間進行車間設施大修,遂做出排產調整,決定安排該企業的81名員工放假,並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為81名員工發放休假工資544元/月。可是,單位從2008年4月至2009年底,未為該81名員工發放休假工資。為此,該81名員工於2009年12月5日向包頭市勞動仲裁委提請仲裁,請求單位為其發放休假工資、因欠付工資引發的賠償金及補繳養老、醫療、失業保險費。
市勞動仲裁委接到該案後,考慮到該案是一起典型的群體性欠薪欠保案件,市勞動仲裁委當即會同相關部門共同協商研究決定,該案由市勞動監察支隊調查處理。經勞動監察部門調查督促,該外資企業承諾於2009年年底前為81名員工支付相關待遇。因該外資企業未能按約定期限履行承諾內容,2010年7月30日,81名員工再次向市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和市勞動監察支隊提出申請,要求協調解決此事。經過調解,今年8月4日,81名員工與該外資企業雙方再次就爭議內容達成調解意見。根據《勞動人事爭議仲裁辦案規則》第四十二條規定:當事人申請仲裁後,可以自行和解。達成和解協議的,可以撤回仲裁申請,也可以請求仲裁庭根據和解協議製作調解書。經81名員工申請,市勞動仲裁委員會工作人員加班加點,為當事人製作324份調解書,並及時為雙方當事人送達了調解書。該案共為申訴員工追索生活費69.31萬元,並為81名員工足額追繳欠繳的養老、醫療、失業保險費。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和勞動監察支隊在辦案過程中,想當事人所想,急當事人所急,多措並舉,著力打造勞動爭議維權的「綠色通道」,大力促進勞資雙方的和諧穩定。

⑹ 多少人以上才算群體性的勞動爭議案件

10人以上的,屬於集體案件,可以委託2到3人作為代理人參加仲裁活動。

《勞動人事爭議仲裁辦案規則》

第六條 發生爭議的勞動者一方在十人以上,並有共同請求的,勞動者可以推舉三至五名代表人參加仲裁活動。

⑺ 作為律師怎麼看待群體性案件,會不會接

律師不是各種類型的案件都可以接的,也不是多面手。
法學分科很細的,沒有律師能夠做到各個部門都熟悉,更談不上精通了。比如:有的律師擅長打刑事官司,有的就擅長民事官司;進一步細分有的擅長做貪污賄賂案件,有的擅長做搶劫殺人案件,有的擅長打債權糾紛,有的擅長打物權案件等等。在中國沒有具體的律師分類,而是要當事人自己去了解。如果在法律界認識一些朋友,要向這些朋友多打聽打聽某律師的水平和長處,千萬不要輕信律師的一面之詞。
律師執業資格上的分類。
1、執業律師:也就是通常意義上的律師,按照《律師法》的定義就是「依法取得律師執業證書,接受委託或者指定,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的執業人員。「執業律師可以對外承接案件並且收費。
2、公司律師:根據《司法部關於開展公司律師試點工作的意見》(司發通[2002]80號)文件設立的一種律師類別。簡單來說,就是企業內部的而非外聘的律師。公司律師屬於企業內部人員,可以律師身份代理本企業法律事務,但不得以律師身份對外執業。當前公司律師主要是集中在國企和金融機構,不過已經有了一些大型民營企業建立了自己的公司律師隊伍。
3、公職律師:根據《司法部關於開展公職律師試點工作的意見》(司發通[2002]79號)文件設立的一種律師類別。和公司律師的差別在於,公職律師必須是公務員(參公管理的事業單位都不行),其他基本一致。目前設置公職律師比較多的機構包括公安局、工商局、政府法制辦等,另外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裡的專職法律援助律師也屬於公職律師。

⑻ 群體性勞動爭議中勞動者可以相互作證嗎

群體性勞動爭議中勞動者可以相互作證。10人以上的,屬於集體案件,可以委託2到3人作為代理人參加仲裁活動。
《勞動人事爭議仲裁辦案規則》
第六條 發生爭議的勞動者一方在十人以上,並有共同請求的,勞動者可以推舉三至五名代表人參加仲裁活動。
《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民事訴訟證據有以下幾種:
(1)書證。凡是用文字、符號、圖畫在某一物體上表達人的思想,其內容可以證明待證事實的一部或全部的,稱為書證。
(2)物證。凡是用物品的外形、特徵、質量等證明待證事實的一部或全部的,稱為物證。
(3)視聽資料。凡是利用錄像、錄音磁帶反映出的圖像和音響,或以電腦儲存的資料來證明待證事實的證據,稱為視聽資料。
(4)證人證言。訴訟參加人以外的其他人知道本案的有關情況,應由人民法院傳喚,到庭所作的陳述,或者向人民法院提交的書面陳述,稱為證人證言。
(5)當事人陳述。當事人在訴訟中向人民法院所作的關於案件事實的敘述,稱為當事人陳述。
(6)鑒定結論。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對某些專門性問題,指定具有專業知識的人進行鑒定,從而作出科學的分析,提出結論性的意見,稱為鑒定結論。
(7)勘驗筆錄。人民法院審判人員為了查明案情,對與爭議有關的現場或者物品,親自進行勘查檢驗,進行拍照、測量,將勘驗情況和結果製成筆錄,稱為勘驗筆錄。

閱讀全文

與群體性糾紛案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國培預期研修成果 瀏覽:151
知識產權專利培訓心得 瀏覽:974
工商登記需要提供什麼資料 瀏覽:683
大連使用權房子辦產權需要花多少錢 瀏覽:630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
國家歌曲版許可權制 瀏覽:860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
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 瀏覽:706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