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抵押借款合同糾紛案例

抵押借款合同糾紛案例

發布時間:2021-04-16 15:03:45

㈠ 抵押借款合同糾紛 約定管轄有用嗎

依據民事訴訟法第三十四條,「合同或者其他財產權益糾紛的當事人可以書面協議版選擇被告住所地權、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等與爭議有實際聯系的地點的人民法院管轄,但不得違反本法對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的規定。」雙方可以約定管轄法院,但不得違反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的規定。

㈡ 民事糾紛借款合同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十三條的規定:「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專訟,由屬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因此,借款合同糾紛案件可以在借款合同履行地起訴。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如何確定借款合同履行地問題的批復》:「除當事人另有約定外,應確定貸款方所在地為合同履行地」。因此,如果沒有特別約定,借款合同糾紛案件的合同履行地為原告(貸款方)所在地。
綜上所述,借款合同糾紛案件可以在被告(借款方)所在地法院起訴,也可以在原告(貸款方)所在地法院起訴。

㈢ 個人借款抵押合同糾紛

只要沒有來違反法律強制源性規定,合同就是有效的,涉及房屋抵押借款的,應當辦理抵押登記。在借款到期後,你是有權通過拍賣變賣等方式實行抵押權,你在變現款中優先受償。如果雙方為此發生爭議,可以協議解決糾紛的方式,可以約定仲裁解決,如果能夠達成仲裁解決糾紛協議,可以向合同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如果不能達成協議,就直接到法院起訴解決糾紛。

㈣ 借款合同糾紛訴訟案對存單質押銀行怎麼實現質權

質押,就是債務人或第三人將其動產或權利移交債權人佔有,將該動產或權利作為債權的專擔保,當債務屬人不履行債務時,債權人有權以該動產或權利折價或者以拍賣、變賣該動產的價款優先受償。

質押合同訂立並生效後,債權人成為質權人,對出質的財產享有質權。擔保法規定,質權與其擔保的債權同時存在,債權消滅的,質權也消滅,也就是說只要主債權存在,質權也同時存在。因此,質押合同不需要約定質押期限
質押是指債務人或第三人將其特定財產移交給債權人佔有、作為債權的擔保,在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債權人有權依法以該財產折價或拍賣、變賣該財產的價金優先受償的物權。該財產稱之為質物,提供財產的人稱之為出質人,享有質權的人稱之為質權人。質押擔保應當簽訂書面合同,質押合同自質物或質權移交於質權人佔有時生效,質押合同的內容與抵押合同的內容基本相同。

㈤ 借款合同擔保糾紛,已經調解,但是我後悔了,對本案不服,我是擔保人,想翻案怎麼辦請明見謝謝

1、既然已經結案,就不能再申請增加擔保人為共同被告了。
2、在案件回審理結束之時答,就可以視為原告已經主動放棄了對擔保人的擔保責任。
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四條 規定:保證人為借款人提供連帶責任保證,出借人僅起訴借款人的,人民法院可以不追加保證人為共同被告;出借人僅起訴保證人的,人民法院可以追加借款人為共同被告。
保證人為借款人提供一般保證,出借人僅起訴保證人的,人民法院應當追加借款人為共同被告;出借人僅起訴借款人的,人民法院可以不追加保證人為共同被告。
4、《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六十六條: 因保證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債權人向保證人和被保證人一並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應當將保證人和被保證人列為共同被告。保證合同約定為一般保證,債權人僅起訴保證人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被保證人作為共同被告參加訴訟;債權人僅起訴被保證人的,可以只列被保證人為被告。

㈥ 請高手給我提供一個關於借款的民事小案例及分析

民事借款案例分析
(1)甲乙簽訂了一份借款合同,甲為借款人,乙為出借人,借款數額為500萬元,借款期限為兩年。

丙、丁為該借款合同進行保證擔保,擔保條款約定,如甲不能如期還款,丙、丁承擔保證責任。戊對甲乙的借款合同進行了抵押擔保,擔保物為一批布匹(價值300萬元),未約定擔保范圍。請回答下列問題:

1、設甲、乙均為生產性企業,借款合同的效力如何?為什麼?

2、設甲、乙均為生產性企業,甲到期無力還款,丙丁應否承擔責任?為什麼?

3、設甲、乙之間的合同有效,甲與乙決定推遲還款期限1年,並將推遲還款協議內容通知了丙、丁、戊,丙、丁、戊未予回復。丙、丁、戊是否承擔擔保責任?為什麼?

4、設甲、乙決定放棄戊的抵押擔保,且簽訂了協議,但未取得丙、丁的同意。則丙、丁是否承擔保證責任?為什麼?

5、設甲到期不能還款,乙申請法院對戊的布匹進行拍賣,拍賣價款為550萬元,扣除費用後得款520萬元,足以償還乙的本金、利息和費用。乙能否以拍賣所得清償自己的全部債務?為什麼?

6、設戊的布匹因不可抗力滅失;丙被宣告失蹤,其財產已由庚代管。現甲不能償還到期債務,丁償還了乙的全部債權,丁的追償權可向誰行使?為什麼?

民事借款案例分析
1、無效。借款合同屬於違法資金拆借行為,合同無效。

2、不承擔保證責任,但應承擔過錯賠償責任。該過錯賠償責任為不能還款數額的三分之一。主合同無效,擔保合同無效。但債務人、擔保人、債權人有過錯的,應當根據各自相應的過錯承擔責任。

3、保證人丙丁不承擔保證責任,但抵押人戊仍應承擔擔保責任。保證合同未約定保證期限的,為主債務履行屆滿之日起六個月,現甲乙推遲還款期限一年,未取得保證人的書面同意,保證人只在原保證期限內承擔保證責任。因超出了六個月的保證期限,故保證人不承擔保證責任。而抵押權消滅的期間為主債務訴訟時效屆滿之日起兩年。雖然甲乙推遲還款期限一年,仍未超出抵押權的消滅期間,故戊應承擔抵押擔保責任。

4、保證人丙丁仍應承擔200萬元的保證責任。因為債權人放棄物保的,保證人在放棄物保的范圍內免除保證責任。

5、可以。同一債權既有第三人提供的保證,又有第三人提供的抵押且未約定擔保范圍的,債權人可向任一擔保人請求全部清償。

6、可向債務人甲和財產代管人庚追償。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後就取得了對債務人的追償權。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後,就取得對其他擔保人的應承擔份額的追償權。戊作為抵押擔保人,其抵押物滅失,抵押權消滅。故其喪失抵押擔保人的身份,丁不能向戊追償。丙已失蹤,其財產由庚代管,財產代管人在訴訟中可為訴訟當事人。故可向庚追償

(2)1998年春,某燃料公司實行內部抽本租賃承包,根據企業的清產核資情況確定出各單位的承包標的及應上崗職工人數,然後選定承包人,再由承包人根據所核定員數在公司全部員工中組合職工,實行雙向選擇。
承擔抽本金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承包人個人承擔,另一種是承包人與被組合人員共同承擔。
職工盧某通過競標承包了商場副食部後,又將其中的糖茶部轉包給來某,兩人分別作為副食部和糖茶部代表簽訂了承包合同,約定糖茶部定員4人,抽本金一次付清,承包期限為兩年。
1998年4月3日,來某交給盧某一次性抽本金14485.18元,盧某將上述抽本金交給公司。來某按照公司要求,組合了李某等三人為營業員,為解決資金周轉困難,向李某等三人每人集資4000元。1998年4月30日,來某收到李某的錢後,給李某出具了收據一份,內容如下:「收到李某集資4000元正。」。在經營糖茶部期間,來某與李某等四人的工資均是按照公司的檔案工資標准,由糖茶部自行發放,交納了養老金、住房公積金、失業保險金等費用後,四人的工資均在210元-250元/月左右,除工資外無其他利潤分紅。2000年3月26日,糖茶部停止經營,但未對經營期間的盈虧進行清算。後雙方因集資款的返還問題發生爭議,李某訴至一審法院,要求來某付還借款4000元。
〔判決〕一審法院認為:來某承包某燃料總公司糖茶部,有其與盧某簽訂的承包租賃合同及交納的抽本金為據,在經營期間,以集資方式向李某借款4000元作為周轉金使用,並約定了使用期限,雙方應按約履行。李某請求來某返還借款,事實清楚,證據充分,有理有據,應予支持;判令來某於判決生效後十日內付還李某借款4000元,訴訟費用由來某負擔。
一審宣判後,來某不服判決,向二審法院提起上訴。
二審法院審理後認為:來某收到李某的4000元錢,給李某出具的是集資款收據,而不是借款收據。在來某與盧某簽訂的承包合同中,來某是作為糖茶部代表的身份簽訂的合同,而不是以其個人身份簽訂。另根據來某與李某等四人的工資發放情況可看出,四人均按統一標准發放工資,來某比其他人並無額外收入。而燃料公司出具的證明中亦證實商場各部門均採取集體抽本共同經營方式,上述證據能夠相互認證,證實來某與李某之間是合夥關系,在共同籌集資金將糖茶部的貨物價款向公司交齊後,共同經營,共享利潤,共擔風險。雙方當事人之間不存在借款關系,李某的訴訟請求不能成立,不予支持。判決撤銷一審判決,駁回李某的訴訟請求。
二審判決生效後,李某不服,申請檢察機關抗訴。檢察機關認為二審法院認定李某與來某之間系合夥關系並據此判決駁回李某的訴訟請求的主要證據不足,請求再審。
〔再審〕本案在再審過程中,合議庭均認為認定來某與李某等三人合夥經營的證據不足。但在法律適用上,存在兩種不同的意見。
一種意見認為:來某向李某收取的4000元錢,是以集資的形式實施的借款行為。集資行為必須符合國家法律、法規的規定,來某向職工收取集資,未經管理機關批准,違反了《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加強企業內部集資管理的通知》等有關規定,是一種無效的民事行為;根據《民法通則》第六十一條「民事行為被確認無效或者被撤銷後,當事人因該行為取得的財產,應當返還給受損失的一方」之規定,應當判令來某返還該款;一審按有效的借款行為處理不當,但判決來某返還4000元人民幣,處理結果正確,應撤銷二審判決,維持一審判決。
另一種意見認為:雖然二審認定雙方合夥經營的證據不足,但因李某與來某之間並不存在借款關系,其要求來某返還借款的訴訟請求不能成立,應維持二審判決。
〔評析〕該案處理的關鍵是對來某給李某出具的集資收條的性質如何認定。來某以糖茶部負責人的身份簽訂了承包合同後,向職工李某收取4000元集資款,並給李某出具了收據屬實,其主張與李某等三人系合夥關系,但雙方既沒有書面合夥協議,又沒有兩個以上無利害關系人證明存在口頭合夥協議,二審認定來某與李某等三人集體抽本合夥經營的證據不夠確鑿充分,檢察機關關於「二審認定來某與李某合夥關系證據不足」的理由成立,應予採納;本案中李某提供的最直接、最主要的書面證據是來某給其出具的集資收條,該收條上載明所交款的性質為「集資」而非「借款」。李某接收該收條,表明其對收條內容的認可,其未能提供證據證明該收條是來某以欺詐、脅迫或者乘人之危的手段實施的民事行為,也未能提供證據證明存在重大誤解或者顯失公平的情形,對該集資收條,應予確認;李某在一審中處於原告地位,在再審中處於申請抗訴人地位,根據「誰主張,誰舉證」的證據規則,應當對自己主張的雙方存在借貸關系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但其沒有提供確鑿充分的證據證明自己的主張,應當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後果;雙方當事人之間的爭議,實系因返還集資款而非返還借款引起的,李某要求來某返還借款的訴訟請求不能成立,不予支持,其應當依據來某收取集資的事實另行主張權利。
綜上,雖然二審認定雙方合夥經營的證據不足,但因李某不能提供證據證明其與來某之間存在借款關系,判決駁回其訴訟請求並無不當。
需要說明的是,該案是再審案件,應當根據當事人的原訴訟請求進行審理。如該案是在一審訴訟過程中,當事人主張的法律關系的性質或者民事行為的效力與人民法院根據案件事實作出的認定不一致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當事人可以變更訴訟請求,並根據變更後的請求依法裁判

㈦ 金融借款合同糾紛屬於什麼責任

1、一方主體特定,起訴方多為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建設銀行相對較少。這里所指的金融借款合同不包括一般意義上的民間借貸合同,貸款人是指銀行或信用社,因此原告是特定的,被告則多為自然人。在所審理的案件中,農村信用社向法院起訴的占借款合同糾紛案件總數的85%;個人借款的占整個借款案件的99%,且多用於購房或做生意。
2、貸款的期限較短,貸款標的額大,均有擔保人。借款人借款多是急需現金,貸款的期限不長,少則一年,多則兩年,最長的也不超過兩年,同時簽訂《借款擔保合同》,並且擔保人人數為兩人以上,均為連帶擔保,擔保期限為貸款到期後兩年或三年。
3、金融部門不及時起訴、貸款續貸轉貸的現象多,貸款被拖欠的時間長。在所審理的金融借款合同糾紛案件中,有部分被告多是利用與銀行、信用社內部工作人員的熟人關系取得貸款,因此,很多銀行、信用社對借款人逾期拖欠貸款不還的情況,不能及時訴諸法院、通過訴訟程序解決糾紛,而是通過不適當的轉貸、續貸方法解決,有的轉貸、續貸多次。有的貸款到期後,而借款人遲遲不還,金融部門在訴訟時效內也不向借款人和擔保人催收,而是逾期後,向借款人或擔保人發催收通知,要求借款人或擔保人簽名確認。在庭審中,絕大部分當事人提出簽字認可是在信貸人員的欺騙下由於自已不懂法簽的名,這類案件的審理難度比較大,法院判決後,當事人不服,上訴的也佔一部分。
4、《借款擔保合同》的內容完備,手續齊全。在所審理的案件中,借款人、擔保人與貸款人之間均有書面合同,合同的內容均寫明了借款的種類、用途、數額、利率、期限(包括擔保期限)和還款方式等條款。此外,借款人、擔保人均提交了身份證明、擔保承諾書等相關手續,沒有擔保人的,用房產設置了抵押。

㈧ 關於一般借款合同糾紛案件中幾種具體問題的處理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相關規定,借款合同主要有四種類型:一般借款合同、(金融機構)同業拆借合同、企業之間的借款合同、民間借貸合同。金融機構在進行經營業務當中涉及的是一般借款合同。而一般借款合同即是指金融機構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之間因借款合同而產生的糾紛。簡單的從形式上看,借款合同糾紛的法律關系並不復雜,但對個案來說則不然,若借款中還涉及擔保的話,則更為繁雜。近年來,在我們的司法實踐中,借款合同中存在一些普遍性的問題。下面就金融機構在借款合同糾紛案件中存在的問題談一談處理辦法及意見。 一、關於以貸還貸的認定問題以貸還貸是指金融機構與借款人約定以新貸款歸還已經到期而借款人尚未歸還的貸款的行為。以貸還貸行為的認定,存在兩個要素:一是金融機構與借款人之間主觀上有以貸還貸的共同意思表示,二是客觀上借款人有將新貸款償還舊貸款的行為。在法律上如何認定以貸還貸合同的效力,過往是有爭論的。一種觀點認為:以貸還貸不是真實的貸款。而是規避國家關於貸款規模控制,與中國人民銀行《貸款通則》的規定是相違背的,應當認定為無效。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對以貸還貸行為沒有強制性的禁止規定,該行為是否損害國家的利益也不好確認,如果以貸還貸行為確屬雙方當事人真實意思的表示,則應當認定為有效,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以貸還貸是一個普遍現象,如果認定為無效,則反而危害金融安全。因此也逐漸形成現在司法實踐中的統一作法。另外應特別注意,以貸還貸行為對擔保合同的影響,應按《擔保法》第24、25、26條以及《擔保法司法解釋》的相關規定認定和處理。即《擔保法司法解釋》第39條規定的,主合同當事人雙方協議以新貸償還舊貸,除保證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的外,保證人不承擔民事責任;新貸與舊貸系同一保證人的,不適用前款的規定。對以貸還貸的問題的審理原則是:以貸還貸的借款合同不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合同有效;如果前後兩個合同均為同一保證人,推定明知或應知,保證人不能免除保證責任;如果前一合同無保證人或前後兩個合同並非同一保證人,保證人對以新貸還舊貸不知或不應知情況下方可免除保證責任。二、保證人保證資格的認定問題 保證本質上為人保,也就是說以保證人的信用擔保債權的實現,其實質是以保證人所有的財產為限提供擔保,因此法律上要求保證人具有代替債務人清償債務的能力。《擔保法》規定,具有代為清償債務能力的法人、其他組織或公民,可以作為保證人。《擔保法》及其司法解釋同時還規定:學校、幼兒園、醫院等以公益為目的的民事主體不得為保證人;企業法人的分支機構、職能部門不得為保證人;國家機關不得為保證人(經國務院批准為使用外國政府或者國際經濟組織貸款進行轉貸的除外)。 1、企業分支機構的保證人資格的認定問題。 在實踐中存在著以企業分支機構作為保證人的情形。企業分支機構是指不具有法人資格,在一定范圍內從事經營活動的部門。法人分支機構包括依法領取營業執照,在核準的范圍內可以從事經營活動的分支機構、雖依法設立,但沒有領取營業執照的分支機構和非法設立的分支機構。一般情況下,企業的分支機構不能作為保證人,但在有法人授權的情況下,依法設立的企業分支機構可以對外從事民事活動,並以法人撥付其經營管理的財產對外承擔民事責任。因此,如果有法人書面明確的授權,法人依法設立的分支機構可以對外提供保證。法人有事後追認行為,也應認定為擔保有效。 2、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的保證人資格的認定問題。 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是否可以作為保證人?在司法實踐中也有爭議。《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明確規定,村民委員會是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村民委員會辦理本村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村民委員會依據法律規定,管理本村屬於村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財產。《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也明確規定,居民委員會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其任務是辦理本居住地區居民的公共事務的公益事業。居民委員會管理本居民委員會的財產,任何部門和單位不得侵犯居民委員會的財產所有權。由上述規定可以肯定,村民委員會與居民委員會是從事公益事業的自治組織,其不具備保證人資格,不應作為保證人。 3、私立學校、醫院、幼兒園等民辦非企業單位的保證人資格的認定問題。學校、醫院、幼兒園多為國家開設,其公益事業的目的也很明顯。但隨著多種經濟形式發展政策的深入,私立學校、醫院、幼兒園等民辦非企業單位等也逐漸增多,而這些主體是否可以作為保證的主體,在《擔保法》第9條有規定:學校、幼兒園、醫院等公益為目的的民事主體不得為保證人。即使學校、醫院、幼兒園等民事主體具有代償能力,因為其具有公益性,承擔著公益目的,其充當保證人在承擔保證責任時會損害公共利益,因此有了上述的規定,另外,《擔保法》司法解釋規定:學校、幼兒園、醫院等以公益為目的的事業單位以及社會團體,以其教育設施、醫療衛生設施和其他公益設施以外的財產作為自身債務設定抵押的,可以認定抵押有效。關於教育設施的認定問題,既然法律禁止以教育設施抵押的目的是為了無損於公益事業,所以應以實際用途作為判斷標准。應注意的是即使是公益性單位的財產,如果不是以公益目的而存在,則可以作為抵押物,如學校校長乘坐的小轎車、醫院專用於出租收取租金的房屋等。而關於上述主體違反規定作為保證人後,民事責任的承擔問題,《擔保法》第29條規定:企業法人的分支機構未經法人書面授權或者超出 授權范圍與債權人訂立保證合同的,該合同無效或者超出授權范圍的部分無效,債權人和企業法人有過錯的,應當根據其過錯各自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債權人無過錯的,由企業法人承擔民事責任。對於主合同有效,擔保合同無效的處理原則是:《擔保法》第5條、《擔保法》司法解釋第7、8條的規定,主合同有效而擔保合同無效,債權人無過錯的,擔保人與債務人對主合同債權人的經濟損失,承擔連帶責任;債權人、擔保人有過錯的,擔保人承擔民事責任的部分,不超過債務人不能清償部分的二分之一;主合同有效,而導致擔保合同無效,擔保人無過錯的,擔保人不承擔民事責任;擔保人有過錯的,擔保人承擔民事責任部分,不應超過債務人不能清償部分的三分之一;主合同無效,保證合同也無效,因保證人承擔的是過錯責任,故不受保證責任期間限制。擔保人提供抵押擔保的,如果未辦理抵押登記,《擔保法》規定抵押合同未生效,《物權法》規定只是不產生物權效力,不能對抗第三人,從而明確賦予未登記的抵押合同對合同雙方當事人有約束力。三、保證方式和保證責任的承擔問題1、保證方式的約定問題。依據我國的《擔保法》及其司法解釋的規定,保證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般保證和連帶責任保證。1、一般保證的概念:當事人在保證合同中約定,債務人不能履行債務時,由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為一般保證。2、一般保證承擔責任的方式:一般保證保證人對主債務承擔的是補充賠償責任,也就是說:一般保證的保證人在主合同糾紛未經審判或者仲裁,並就債務人的財產依法強制執行仍不能履行債務前,對債權人可以拒絕承擔保證責任。該權利被稱為先訴抗辯權或檢索抗辯權。3、對債權人的限制:《擔保法》司法解釋對債權人一般保證責任進行了一定的限制,即一般保證的保證人在主債權履行期間屆滿後,向債權人提供了債務人可供執行財產的真實情況的,債權人放棄或者怠於行使權力致使該財產不能被執行,保證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在其提供可供執行財產的實際價值范圍內免除保證責任。4、對保證人的限制:《擔保法》司法解釋又對一般保證人的先訴抗辯權的形式進行了限制,即規定,在下列情況下保證人不能行使先訴抗辯權:(1)債務人住所變更,致使債權人要求其履行債務發生重大困難的,包括債務人下落不明,移居境外,且無財產執行等情況。(2)法院受理債務人破產案件,中止執行程序的。(3)保證人以書面方式放棄前款規定的權利的。連帶責任保證是指當事人在保證合同中約定保證人與債務人對債務承擔連帶責任保證。連帶責任保證的債務人在主債務履行期間沒有履行債務的,債權人可以要求債務人履行債務,也可以要求保證人在其保證范圍內承擔保證責任,連帶保證人不享有先訴抗辯權,不論主合同債務人是否具有履行能力,只要主合同債務人未依約定履行合同義務,保證人即承擔保證責任。實踐中,對保證方式的認定,其依據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涉及擔保糾紛案件的司法解釋的適用和保證責任方式的認定問題的批復》[2002]法釋38號第2條的規定:擔保法生效之前訂立的保證合同中對保證責任方式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的,應當認定為一般保證。保證合同中明確約定保證人在不能履行債務時始承擔保證責任的,視為一般保證;保證合同中明確約定保證人在被保證人不履行債務時承擔保證責任,且根據當事人訂立合同的本意推定不出為一般保證責任的,視為連帶責任保證。四、多重擔保並存的處理順序問題《物權法》第176條規定:被擔保的債權既有物的擔保,又有人的擔保的,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或者發生當事人約定的實現擔保物權的情形,債權人應當按照約定實現債權;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債務人自己提供物的擔保的,債權人應當先就該物的擔保實現債權;第三人提供物的擔保的,債權人可以就物的擔保實現債權,也可以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提供擔保的保證人承擔擔保責任後,有權向債務人追償。《擔保法》司法解釋第38條:同一債權既有保證又有第三人提供物的擔保的,債權人可以請求保證人或者物的擔保人承擔擔保責任。當事人對保證擔保的范圍或者物的擔保的范圍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的,承擔了擔保責任的擔保人,可以向債務人追償,也可以要求其他擔保人承擔應當分擔的份額。實踐中的處理原則是:被擔保的債權既有物的擔保,又有人的擔保的,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或者發生當事人約定的實現擔保物權的情形,債權人應當按照約定實現債權;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債務人自己提供物的擔保的,債權人應當先就該物的擔保實現債權;第三人提供物的擔保的,債權人可以就物的擔保實現債權,也可以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

㈨ 簽署民間借款合同 有抵押 發生糾紛,應該告誰是只告借款人嗎案由是什麼

案由為民間借貸
起訴債務人和抵押人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建議帶著借款合同到律師事務所咨詢專業律師

閱讀全文

與抵押借款合同糾紛案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國培預期研修成果 瀏覽:151
知識產權專利培訓心得 瀏覽:974
工商登記需要提供什麼資料 瀏覽:683
大連使用權房子辦產權需要花多少錢 瀏覽:630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
國家歌曲版許可權制 瀏覽:860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
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 瀏覽:706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