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醫療糾紛的表現形式有哪些
1、和解所謂和解是沒有第三方介入,雙方當事人自己協商談判,對各版自訴訟權利和實權體權利的處分。可分是訴訟前或訴訟中和解。如果是訴訟中和解的,應由原告申請撤訴,經法院裁定撤訴後結束訴訟,雙方當事人再達成和解協議。2、調解調解是指在衛生行政機關、第三方法人或自然人,或著在法院的主持下,對當事人之間的醫療糾紛進行裁決的活動。3、訴訟民事訴訟是在案件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與下經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查明事實、適用法律,對醫療糾紛進行裁決的活動。
② 一起從1994年因手術問題導致的醫療糾紛,患者於2010年死亡,現考慮賠償問題,應如何計算
誤工費賠償標准
「患者有固定收入的,按照本人因誤工減少的固定收入計算,對收入高於醫療事故發生的上一年度職工平均工資3倍以上的,按照3倍計算;無固定收入的,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計算。」 誤工費計算方式按患者有無固定收入分為兩種。
1、固定收入,是指在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工作的人員本應按期得到的、卻因醫療事故就醫造成耽誤工作而喪失的工資、獎金、津貼、特殊工種的補助費等合法收入。一般以單位出具的收入證明和工資表為准,獎金以患者上年度的單位人均獎金計算,超過獎金稅起征點的以起征點為限。需要注意的是,個人獨資、合夥企業等私營企業以及財務不健全的有限公司出具的特別是證明患者「固定收入」高於上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3倍以上的收入證明,不到單獨作為認定依據,須結合稅務機關的個人所得稅納稅證明等材料方能認定。受害人不能舉證證明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狀況的,可以參照受訴法院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行業上一年度職工的平均工資計算。
2、無固定收入包括兩類人員,一是從事農、林、牧、漁業生產的農村村民;二是有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或者有關憑證,在醫療事故發生前從事某種勞動,其收入能維持本人正常生活的,包括承包經營戶、城鄉個體工商戶、打工者(散工、短工、臨工)、家庭勞動服務人員等。均按醫療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計算。
3、誤工日期的認定。根據最高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43條「誤工日期應當按其實際損害程度、恢復狀況並參照治療醫院出具的證明或法醫鑒定等認定」的規定,誤工日期由患者的住院天數和出院後治療醫院出具證明的休養天數兩部分組成, 從醫療事故發生的當日開始計算,遇國家法定節假日均不扣減。治療終結後無正當理由拒不出院或無相關證明擅自休養的,不予計算誤工費。醫療事故造成患者殘疾的,自專家鑒定組出具《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書》後不再計算誤工費,即殘疾者定殘之後不再賠償誤工費。
4、患者依法從事第二職業的,其實際減少的收入,應予以合理賠償。患者系未成年人等本身無勞動收入而要求賠償誤工費的,不予支持。
5、 離退休人員的誤工費計算。對此,國家現行法律沒有明確規定,部分地方法院的「工作指導意見」中有相關內容。如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規定,受害人是另謀職業的離退休人員,其因誤工而減少的收入區別以下情況處理:法律、政策明確認可的,按照實際減少的收入予以賠償;法律、政策未明確認可,也未明令禁止的,參照原在崗工資標准予以賠償,但新的收入低於在崗工資的,按照新的收入予以賠償;違反法律、政策規定而減少的收入,不予賠償。
6、《條例》規定與最高法院《若干意見》有一定的差異。前者的計算標准已如上所述,而後者是這樣規定的:受害人誤工費賠償費用的標准,可以按照受害人的工資標准或者實際收入的數額計算。受害人是承包經營戶或者個體工商戶的,其誤工費的計算標准,可以參照受害人一定期限內的平均收入酌定。最高人民法院《若干意見》的賠償標准高於《條例》規定。由於《條例》僅僅是國務院頒布的行政法規,因此,人民法院在確認該項賠償額時有可能按照《民法通則》和最高人民法院《若干意見》進行審理。同時,醫院還應注意部分省市高級人民法院對此項賠償額的計算有專門的規定。
7、誤工費賠償金額=誤工時間×收入標准(患者因誤工減少的固定收入)
③ 哪個知道醫療糾紛是怎樣形式去處理求盼!
醫療糾紛如何處理
(一) 依法處理醫療糾紛 1、區分是否為醫療事故。 2、依靠衛生行政部門協助處理。 3、按法律程序處理。 4、關於醫療糾紛的經濟賠償。
原則:事實為依據,法律為准繩,病歷為證據。 依據:專家會診結論,即:有錯則賠償,無措則勸導。
標准:參照法律標准,專家集體決定,採取攻心策略,達到少賠目的。 談判方式:法律標准、堅持原則、感情投入、模糊協商、利我價位、適度賠償。
談判技巧:心平氣和,堅持原則。
處理程序:專家會診-專家反饋-雙方協商-鑒定-訴訟 合法途徑:協商-調節-鑒定-民事訴訟 (二)醫療糾紛發生後的處理方法
1、把握好處理醫療糾紛的主動性,不躲避接待,不迴避矛盾,組織相關部門接待處理。 遵循「小、慎、快」的原則:
「小」 :就是努力將事態程度控制在最小,將知曉范圍控制在最小,將傷害程度控制在最小。
「慎」 :就是處理糾紛要謹慎,說話要謹慎,表態要謹慎,留有餘地,不許願,不承諾。
「快」 :就是要果斷、及時,盡快與患方接觸,在最短的時間內妥
2014年全國注冊建造師考試 建設工程造價管理 建設工程計價 建設工程造價案例分析 建設工程技術與計量
善處理好,把握主動性和有利時機。既不能久拖不決,又不能急於求成。
2、依法做好醫療糾紛處理工作
發生醫療缺陷、隱患、糾紛或醫療事故處理程序: 一是層層報告:當事人→科主任→協調辦公室→院領導; 二是封存病歷:封存病歷資料,嚴禁塗改、 偽造、隱匿和銷毀; 三是封存實物:疑似輸液、輸血、注射、葯物引起不良後果的,也及時對實物進行封存;
四是調查接待:協調辦公室接到報告後,迅速調查、核實,將調查結果及時向醫務部和院領報導報告,並向病及家屬通報、做好解釋、勸導工作;
五是討論處理:組織專家進行討論分析,提出初步處理意見,及時向患方反饋。堅持有理有節原則,既理解患方的感情,又不放棄原則。 3、控制好「對話」局面
原則:保持冷靜,把握進程,巧妙應對,適當妥協。妥協不是出賣原則,而是在戰略制勝前提下的戰術妥協。具體為:遇尖刻,忌立即反駁;主動時,忌貪圖「全勝」;不能盛氣凌人,出語傷人。
戰術上要做到:它進我退、它燥我穩、它退我攻、它疲我勝;推出去、拉回來、談的攏、操勝券。
效果上要達到:讓對方在不失顏面的情形中放棄初衷,心悅誠服的接受我方意見。最終目的:向我靠攏 (三)協商解決醫療糾紛的原則
解決糾紛有4種途徑,但大部分是醫患雙方協商解決,可以說,
醫患協商是解決醫療糾紛的主要方式。 1、 醫療糾紛協商的前提 1)、醫患雙方均有協商的意願;
2)、醫患雙方在各項條款上均達成一致意見。 2、 合法協商的條件 1)、患方合法主體:
一是患者本人或其授權代理人; 二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
三是無民事行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患者的監護人; 四是死者的合法繼承人;
2)醫方合法主體:建立醫患關系的醫療機構或其法人; 3)協議為雙方自願,不得有欺詐、脅迫等行為; 4)協議條款不違背我國法律。 3、無效的協商協議 1)患方簽約的主體不合法:
如患者本人為18周歲以上的成人,但協議由其父母簽署,且患者不予認可的,則協議無效;
2)醫方簽約的主體不合法:如協議為醫師個人簽署;
3)有脅迫、欺詐行為:如醫療機構法人在被脅迫的情況下簽署的協議;
4)協議內容違背法律:如為獲得保險賠償而虛構醫療糾紛賠償。
④ 丟了性命的醫療糾紛
中國十大律師排名:
NO.1 郭建梅
LawFirm50專家評語:「12年如一日,不但踐行了公益律師的神聖責任,而且讓更多人的人認識、理解了公益律師這個職業。」
郭建梅律師,現為中國法學會婚姻家庭法研究會理事,北京大學法學院婦女法律研究與服務中心執行主任,2009年9月創辦北京市千千律師事務所。先後榮獲《南風窗》雜志「2005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獎、中國第三屆公益事業發展論壇頒發的「公益楷模」獎章、「中國法律界2007十大社會公益人物獎」、美國重要之聲組織頒發的「2007全球女性領導者」等獎項。
公益援助領域:婦女權益保護、勞動者權益保護等
代表性成果:其領銜的北京大學法學院婦女法律研究與服務中心12年來,提供免費法律咨詢7萬多人次,代理案件2000餘件,提交法律提案或調研報告70多份。NO.2 佟麗華
LawFirm50專家評語:「他提供的公益法律援助的廣度和深度,迄今難以逾越。」
佟麗華律師,現任北京市致誠律師事務所主任、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農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主任,擔任全國律師協會法律援助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和未成年人保護專業委員會主任、北京市未成年人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先後榮獲司法部「全國法律援助先進個人」、 「中國保護未成年人十大傑出公民」、 「十大法治人物」、 「第五屆中國優秀青年衛士」等。
公益援助領域:未成年人權益保護、農民工權益保護等
代表性成果:在佟律師的推動下,2003年5月中華全國律協成立了未成年人保護專業委員會,佟律師被任命為主任至今。在全國律師協會的支持以及佟律師的努力下,截止現在,全國共有24個省、市、自治區成立了未成年人保護專業委員會。他所推動成立的「中國律師未成年人保護志願協作網」成員已經發展到4000 多人,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未成年人保護志願律師協作網路;2005年9月8日,創辦北京市農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年提供援助案件超過1000起,挽回農民工損失超過千萬,出版《農民工普法手冊》、《誰動了他們的權利——中國農民工維權案例精析》等書籍。
NO.3 陳岳琴
LawFirm50專家評語:「她開啟了中國法律碩士的時代,她正在奏響公益律師的時代琴音。」
陳岳琴律師,博士學位,現任北京陳岳琴律師事務所主任、北京市律師協會公益事務專門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經濟法學研究中心副主任等職。
公益援助領域:環境與動物保護、業主維權等
代表性成果:成功阻止北京動物園搬遷案,並促成建設部修改《城市動物園管理規定》;商品房小區配建防空地下室確權案,並向國務院和北京市人大提出關於廢止相關法律規定的違憲審查建議、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物權法》草案立法建議;中消協關於阜陽毒奶粉受害者維權方案設計,等。
NO.4 賀海仁
LawFirm50專家評語:「積萬眾之私,成天下之公,東方公益的意義遠大於『公益』二字。」
賀海仁律師,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北京東方公益法律援助律師事務所主任等。
公益援助領域:公益訴訟等
代表性成果:在電動自行車上書案、黃金榮訴北京鐵路局侵犯消費者知情權案、徐志鳴等三名職工訴揚州市人民政府國有股權轉讓批復案等公益案件中擔任主要律師。其領銜的東方公益法律援助律師事務所是我國首家公益律師事務所,已經提供數千起法律援助案件,提交立法建議數百件,社會影響深遠。
NO.5 孔維釗
LawFirm50專家評語:「他用法律為武器,托起明天的太陽。」
孔維釗律師,安徽震一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全國律協未保委副主任、安徽律協未保委主任。先後獲全國未成年人保護特殊貢獻律師、中國十佳維權衛士、安徽青年五四獎章、安徽省法律援助先進個人、安徽省優秀青年律師等。
公益援助領域:未成年人權益保護
代表性成果:未成年人煙草公益訴訟案件、劣質柴油燒傷男童案件、阜陽劣質奶粉案件、昔日支教明星殷某猥褻男童案件,等。
NO.6 劉丕峰
LawFirm50專家評語:「生而為職工維權,這條路上,他越過了一座又一座高峰。」
劉丕峰律師,博士學位,現任山東舜天律師事務所主任、山東省農民工維權工作站站長。先後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維護職工權益傑出律師」、 「山東省優秀律師」等榮譽。
公益援助領域:勞動權益保護
代表性成果:王文進等十名農民工拖欠工資糾紛案、湖南籍農民工段海文工傷糾紛案、韓乃花等8名養路工工資糾紛案等;其領銜的山東省農民工維權工作站已免費接待電話咨詢近萬件,接待咨詢人數8463人,受理案件328件,為農民工討薪220萬元。
NO.7 吳冬
LawFirm50專家評語:「小訴訟挑大變革,不積跬步,法治何以至千里。」
吳冬律師,現任上海市匯業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上海律協公司法律研究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律協青年律師工作委員會委員、上海消保委汽車專業辦公室專家組成員等。
公益援助領域:消費者權益保護、未成年人權益保護
代表性成果:鄧維捷訴中國銀聯、交通銀行、建設銀行、工商銀行跨行查詢收費案;東芝筆記本電腦欺詐中國消費者集團訴訟案;上海車主狀告德國賓士汽車(BENZ)、寶馬汽車(BMW)、英國美洲豹汽車(JAJUAR)、美國別克汽車(BUICK)、澳大利亞霍頓汽車(HOLDEN)等一系列汽車產品質量糾紛案,等。
NO.8 丁強
LawFirm50專家評論:「以時代的精神,擔負起中國律師的責任。」
丁強律師,現任江蘇揚州尚鼎律師事務所主任、江蘇省律師協會未成年人保護業務委員會主任,江蘇省青年聯合會委員,先後榮獲江蘇省十大傑出青年律師、第二屆全國法律援助先進個人、全國未成年保護特殊貢獻律師、全國優秀律師、第7屆中國時代新聞人物等獎項。
公益援助領域: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消費者權益保護等
代表性成果:「小朱遜葯物致聾損害賠償案」,「小皓天輸血感染丙肝案」等。
NO.9 田坤
LawFirm50專家評論:「沒有驚天大案,卻獲得了社區街頭每一個老百姓最誠摯的尊敬。」
田坤律師, 現任北京泰福律師事務所律師、北京市社區服務中心法律志願者。榮獲第四屆「全國十大社會公益之星」
公益援助領域:普法教育
代表性成果:2004年至今,田坤到北京市社區服務中心進行志願法律咨詢,接聽咨詢電話1200餘個,接待面對面咨詢100餘人次,此外,累計服務12355北京市青少年法律與心理咨詢熱線時間超過9300分鍾。
NO.10 周立太
LawFirm50專家評論:「他在為無數人的權益奔走,我們又能為他的權益做點什麼呢?」
周立太律師,重慶立太律師事務所主任。2000年、2001年十大新聞人物及十大風雲人物。2003,2004年被司法部,中國殘聯評為殘疾維權先進個人、「公益之星」和第二屆法律援助先進個人。
公益援助領域:勞動者權益保護
代表性成果:目前已受理來自於全國的工傷賠償及勞動爭議案件達5000餘件,通過一系列的訴訟,創造了中國工傷賠償假肢更換費的先例,並推進了廣東及深圳市的立法;曾代理國內最大工傷賠償案件劉濤訴深圳金龍毛絨布織造有限公司工傷賠償案件,獲得158萬元的賠償;曾辦理的吳雪等56名女工狀告深圳市龍崗區坑梓寶洋產業製品廠非法搜身案,使女工獲得了賠償,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
祝您好運!
⑤ 醫療糾紛訴訟的絕對時效是幾年
醫療糾紛訴訟時效有效期為三年。這是依據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內總則》第一百八容十八條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
第一百八十九條當事人約定同一債務分期履行的,訴訟時效期間自最後一期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計算。
第一百九十條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對其法定代理人的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該法定代理終止之日起計算。
第一百九十一條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受害人年滿十八周歲之日起計算。
第一百九十二條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的,義務人可以提出不履行義務的抗辯。
訴訟時效期間屆滿後,義務人同意履行的,不得以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為由抗辯;義務人已自願履行的,不得請求返還。
第一百九十三條人民法院不得主動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⑥ 求助一篇,醫療糾紛的議論文2000字
2012新作文素材:醫患關系
2012新作文素材:醫患關系
人民日報:醫患關系再也「傷不起」
2012-03-27 來源: 人民日報
一起惡性的醫患沖突事件,讓許多人無法享受周末的輕松。3月23日,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患者持刀行凶,致一死三傷。遇害的實習醫生剛剛接到香港一大學的博士錄取通知……
輿論一片唏噓。罵行凶者喪心病狂者有之,嘆醫生沒有溝通技巧、不諳患者心理者有之,怨醫生已成低收入高風險職業者有之,盼醫生有尊嚴地活著者有之,憂未來病無所醫者亦有之……甚至竟有零星的叫好聲,讓行醫者更添痛楚,身心受傷。
盡管我們大力提倡醫患和諧,但醫患沖突在近年來依然時有所聞,醫患關系緊張的憂慮依然揮之難去。「醫者父母心」,中國傳統曾最受人尊敬、並與人倫至尊父母相提並論的職業,屢屢因沖突事件受傷,令人深思。
其實,不管在哪個國家,總有病重不治者、鋌而走險者,也總有缺乏溝通技巧的醫者,醫患沖突何以在今天令人震驚?這次哈爾濱被殺的醫生,和兇手並無直接接觸,受傷的醫生在替誰挨刀?
經濟高速發展的中國,在社會保障事業方面積累了不少欠賬,而「教育」和「醫療」就是被拖累的兩個大戶。今年,我們終於有望實現一個承諾近20年的目標——教育投入佔GDP的4%。然而,政府醫療衛生的財政投入也是一個長期低迷、至今仍未引起重視的指標。2011年,我國政府的醫療衛生支出僅佔GDP的1.35%,低於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而發達國家的政府衛生支出佔GDP比例一般為6%—8%,發展中國家大部分是2%—6%。
投入偏低,造成醫療保障水平偏低,城鄉與東西部醫療資源配置失衡,醫葯不分家帶來的「以葯養醫」、大處方等亂象,醫葯市場監管不力帶來的醫托作祟、假葯橫行……這一切恰與國民物質生活的日漸富裕形成反差。百姓在溫飽之後,健康長壽的慾望激增,求醫問葯時卻殫精竭慮。人命關天,一些非理性患者便將怨氣宣洩到了一線臨床醫生頭上。
醫務工作者的道德水準絕不會低於社會平均水平,相反大多數都是醫者仁心。對13億人而言,這是接觸最多、依賴最深、受益最大的職業之一。絕大多數醫生護士,都在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地支撐著13億人的健康大業,為了治病救人,他們拿著低工資,「白加黑」地工作,承受著超乎常人想像的心理壓力,以及被一些無良同行倒出的、潑向這個職業的污泥濁水,甚至還得挨上雖然個別、卻令人痛心的無妄之刀,承受直接傷害。
醫生和患者,本該是同一戰壕的戰友,攜手迎擊共同的敵人——疾病。處於對立的兩極,只會兩敗俱傷。因此,請將手術刀對准制度之弊,請像提升教育投入一樣,為提升醫療投入而呼籲努力。
這,才是讓醫生再不挨刀的治本之策。
2012新作文素材:醫患關系
實習醫生命喪患者刀下醫患沖突何時休
來源:青年導報網 2012-3-27
3月23日下午,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發生一起患者在醫院內刀捅醫生的惡性傷害事件。一名來該院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男患者,在看病後因對醫生醫療建議不滿,手持水果刀闖進醫生辦公室,造成一人死亡、三人受重傷。(03月25日《廣州日報》)
又是一起患者在醫院內刀捅醫生造成一死三重傷的惡性傷害事件。3月23日下午,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一名來該院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男患者,在看病後因對醫生醫療建議不滿,手持水果刀闖進醫生辦公室,造成一人死亡、三人受重傷,這恐怕是大家都不願意看到的新聞。然而,這樣的悲劇卻時常是我們的生活中上演,為此,筆者想問:是誰讓我們這個社會布滿了「戾氣」?又是誰讓患者走極端將怒火撒在醫生的身上?這背後到底是誰惹的禍?是醫院、醫生太「黑」,逼患者過度防禦喪失理性,還是我們的社會風氣和醫療體制要需要反思?
說實話,看過這則報道後,只能說是這位患者太不理性了,做出如此非理性的暴行,實在是讓人痛心!要知道,你這樣針對醫生個體的非理性的暴行,只能是挫傷年輕一代醫生服務病患的熱情,最終受損的還是普通公眾,因為咱百姓的健康最終還是要託付給有尊嚴感的醫護人員。但是,如今「醫患沖突」事件的頻發,總還是事出有因的!曾幾何時,在我們的記憶里,醫生和病人之間是那麼的融洽,而今天,造成年輕醫生王浩之死的原因,不僅是患者的極端自私,可以說也是國內醫療體制改革不健全帶來的惡果。
針對此案的發生,可以說是醫患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和信任惹的禍。大家也知道,人類在社會的交往中,做任何事情70%靠交流,就更不要說「醫患之間」了。如今在醫患之間的糾紛中,其實有很大一部分是由醫患缺乏溝通造成的。醫生和患者可能就差了那麼一句話,這句話可能是一句解釋,可能是一句安慰,也可能是一句道歉……然而有很多的醫生覺得醫學知識很復雜,很難也沒必要向患者解釋得太清楚。正是由於醫患信息間的不對稱,再加上一些醫生高高在上的態度,讓病人及其家屬對醫生產生了極大的不信任感。
另外,醫患沖突還有著復雜的經濟和社會根源。筆者在網上看到,有專家針對此事的總結:「如今的醫療服務提供能力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要之間存在矛盾;醫療機構的公益性要求與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之間存在矛盾;醫學技術發展的有限性與患者期望值的無限性之間存在矛盾;醫療行業的高風險性與缺乏有效的醫療風險分擔機制之間存在矛盾;醫療糾紛處理機制的不完善與人民群眾的訴求需求之間存在矛盾。」可以說,正是由於這些矛盾的日積月累,才造成今天「醫患矛盾」緊張的局面!
其實,醫患關系的實質應該是「利益」的共同體,是共同對抗病魔的朋友,而不是敵人。大家知道,我們到醫院看病既要靠醫生精湛的醫術,又要靠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和積極配合。但現在醫患為何水火不容?多年來「醫療市場化」的體制改革,政府對醫療衛生投入不足,把醫院推向市場,醫生要創收謀利,而病人看病也從以前的「政府全包」變成「自己掏錢」,醫患的利益沖突越來越直接,矛盾沖突也就越來越突出。筆者認為,要改變現狀,就必須改革醫療衛生體制,政府加大對醫療衛生事業的投入和監管,讓醫生不再為創收苦惱,讓病人看病基本能報銷,這樣才能從根本上緩解醫患矛盾。
由此看來,這次事件的發生,雖說尤其偶然性,但事實上是個嚴重的社會問題!他暴露出社會公德與法律的欠缺,事實上患者不能以犧牲醫生的身體來換回自己的利益。同時,筆者認為,社會各界關注當前嚴峻的醫患矛盾和醫院工作者嚴峻的職業環境。院方和患方都有自己的合法權利可以維護,院方有正常工作不受干擾的權利,醫護人員有身體和健康不受侵犯的權利;患方對治療方案、可能發生的後果以及醫療事故的處理規定享有知情權和選擇權。但是,不管哪一方都應採取合法的方式和途徑維護自己的權益。
最後,筆者想說的是,我們在為這28歲年輕的生命逝去感到悲痛的同時,我們的社會是不是需要徹底反思?究竟是誰惹的禍?如今,在這「醫患沖突」中,年僅28歲的實習醫生,能否用自己年輕的生命喚醒社會的良知?醫患之間的和諧之風何時能吹到?我們翹首以待……
2012新作文素材:醫患關系
哈醫大醫患沖突釀命案65%網友「高興」憐憫心何在?
2012-03-27 | 來源:福音時報
核心提示:黑龍江某醫院發生了一起醫患沖突惡性傷害案件。案發後,行凶者自殺未遂,被趕到的警察抓捕當場。消息傳出舉國震動,主流媒體均對悲劇中逝去的年僅28歲的實習醫生表示哀悼,亦對該未成年人行凶殺人的行為給予譴責。
(福音時報) 3月23日,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發生了一起醫患沖突惡性傷害案件:一名年僅17歲未成年患者因不滿醫生的治療建議,持刀闖入醫生辦公室砍人,最終造成1死3重傷的慘烈後果。案發後,行凶者自殺未遂,被趕到的警察抓捕當場。消息傳出舉國震動,主流媒體均對悲劇中逝去的年僅28歲的實習醫生表示哀悼,亦對該未成年人行凶殺人的行為給予譴責。
然而主流之下暗藏逆潮,某網調查,6000多人次參與,竟有4000多人次選擇「高興」;23日下午悲劇發生,當晚23點多有網友發帖「應該舉國歡慶啊,喝點小酒,放起鞭炮……」而3萬多人參與此帖評論,轉發量5000多次。
知名節目支持人白岩松對此幾欲掉淚,表示「這社會病重了」。
著名音樂人李光平先生對此沉痛地說:「哭吧,沒有信仰的社會,讓我們永遠不知道什麼叫對生命的尊重、愛與寬恕;只有仇恨、兇狠與殘忍!」
誠然當前我國社會在醫患沖突中有緊張之處,這是國家和民眾都在努力改變的一個事實。只是在本案之中,輿論不當成為擴散仇恨的道具,人之所以為人,就當有對生命最基本的尊重,無論是死去的,還是活著的生命,都當有一種本能的敬畏之心。
生命因愛而存在,若是失去了愛,那麼我們就算社會再如何的發展完善,人活著什麼意義呢?對於失去的年經醫生,每一個國民都當秉承良心表達自身的哀傷,這不是一種強加於眾的情緒,乃是同為人者的一種同悲之情。缺乏這樣的心者,談何去解決處理其他的現實問題!
古人說「知我罪我,其惟春秋」。對於當前社會上出現的各種現實問題,自有歷史來進行最終評議,我們要確信的是都有其解決的時候時期,無須把自我一時的情緒宣洩在個別事件之上以表達自己對整個現實社會的不滿,這是非常不明智和不可取的作為。當問題出現,不是情緒表達的時候,而是在信心和愛的層面上,我們的理性要真正發動起來的時候,這樣才有利於推動並更快更好的解決問題。
沒有慈悲心的人和社會最終只能走向毀滅與倒退。聖經勸勉世人說:「你們要慈悲,像你們的父慈悲一樣。(《聖經·路加福音》6章)」
一網友為此呼籲說:只求主憐憫這世代,他們所做的他們不知道,他們所說的他們不知道,我們知道的是不是足夠讓他們知道誰是真理和生命呢?悔改吧,耶穌是神!
2012新作文素材:醫患關系
南方日報:沒有權利保障,醫患都是弱者
洪 丹
3月23日,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發生患者捅死1人、致傷3人事件,一名前程似錦的實習醫生無辜慘死於患者手中。這是一起讓人悲哀的事件,但更悲哀的在於,騰訊網轉載的此事件新聞報道後面,竟然有4018人次在網站設置的「讀完這篇文章後,您心情如何」的投票中選擇了「高興」,佔到所有6161投票人次的65%。
很多人都認為把這起事件歸結為「醫患矛盾」是不正確的。確實,在這起悲劇中,我們並沒有看到當事醫生太多的過錯,而受傷死亡的醫生亦非就診醫生。我們不能排除有些人性格偏執、沖動易怒,恰如那個拿著尖刀胡亂揮斬、完全喪失理智的17歲少年,殘忍奪人性命只因為自認為醫生「故意刁難」自己。但也正因如此,我們才更加震驚,如今的醫患關繫到底對立到了何等地步?一個萍水相逢的人竟成了緊張醫患關系下的犧牲品,實在讓人誠惶誠恐。而這種讓平常人感到惶恐的新聞,居然成就了某些人心中的「高興」,幸災樂禍之情溢於言表,讓人震驚!
一些醫生收回扣、收紅包、開大處方、過度檢查等黑幕早已被輪番曝光,莫說一些精神偏執的人容易走向極端,就是普通人來到醫院、見著醫生,對於醫生開出的各種處方用葯檢查,都總不免作出戒備、以疑惑之心看待。鍾南山院士日前公開批評一些醫務人員「連基本的道德底線都沒有」,網上支持者眾。許多醫療糾紛表面上看是患者對就診醫生不滿,但實際上已超出對具體醫療人員的意見,他們是對醫療行業、相關政策和制度甚至整個社會體制不滿意。於是,那些「沒有基本道德底線」的醫務人員咎由自取,即便醫患間信息嚴重不對稱,但患者也絕不是傻子,任你擺布;而另外那些心懷醫德的醫務人員就為這些害群之馬的惡行以及整個不完善的醫療制度埋單,甚至付出血的代價,成為「替罪羔羊」。
醫患矛盾存在這樣一種現象:雙方都「搶著」表明自己是弱勢一方。站在專業知識的層面上,醫生一方無疑是佔領高地的,正因此,一些無良醫生才有可能憑借各種大處方大賺昧心錢。這就涉及醫生群體自律與他律的問題,包括醫生真正濟世救人、心懷父母心,主動排除各種金錢利益的干擾;也同樣包括監管部門對這種黑暗現象決不姑息,遇一例嚴厲查處一例,堅決把害群之馬清除出醫療隊伍。目前看來,一些醫院與監管部門對於一些「沒有道德底線」的醫務人員仍然睜隻眼閉隻眼,放任、縱容甚至同流,大有大貪,小有小貪。
事實上,沒有相應的權利保障,醫生與患者註定都是體制下的弱者。要做一個有醫德的醫生,意味著必須恪守清貧、耐住寂寞。在現有體制下,醫生的專業能力與知識處於一種被嚴重低估的狀態,因此,一些醫生才會耍各種小動作,自甘墮落。除了政府對於醫療系統加大投入以改變現狀之外,醫療費用的合理性、醫療行為的安全性、醫療流程、醫療事故的鑒定、賠償都應該有規范的法律體制來保障,而這些同樣是政府責任。目前看來,政府所做的仍不足夠。但如果任由醫患關系緊張,必然導致弱者繼續相殘,最終結果便是「叢林規則」——誰擁有暴力,誰「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