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散文《風陵渡》
風陵渡口初相遇,一遇楊過誤終身。
⑵ 風陵渡口初相遇 一見楊過誤終身的意思
現在用來形容對某人一見鍾情不能自拔。
原是說郭靖的女兒郭襄在風陵渡口與楊過初次見面,便對楊過一見鍾情,但是卻是單相思。楊過只喜歡小龍女,所以他們沒有結果。但郭襄卻用一生守住了這份相思,終其一生都不能釋懷,終身未嫁。
出自金庸先生的小說《神鵰俠侶》。
風陵渡口初相遇,
一見楊過誤終身。
只恨我生君已老,
斷腸崖前憶故人。
(2)風陵兒投訴擴展閱讀:
楊過與郭襄
郭襄在風陵渡郭襄聽到神鵰俠事跡,想見楊過。而後史叔剛需要黑龍潭的九尾靈狐治傷,便跟隨楊過,幫他們去捕捉。
楊過帶郭襄來到黑龍潭遇見了此處主人瑛姑,並說明來意,但瑛姑不答應,一燈和慈恩出現,最後說把在百花谷的周伯通領來才可答應。
而後楊過就帶郭襄經過一番波折,把周伯通帶來,使周伯通瑛姑二人重逢,瑛姑交出靈狐。
楊過知道了郭襄的身份,並想到十六年前的往事,給郭襄三枚金針說可以幫郭襄實現三個願望。
郭襄第一個願望就是想看神鵰大俠的相貌,楊過揭開面具後,郭襄被楊過的風貌所傾慕。於是提出第二個願望希望楊過可以參加自己的十六歲生日,到襄陽相見,楊過在答應後,郭襄心滿意足地離開了。
楊過在她十六歲生日之前召集眾江湖群豪為其置辦生日賀禮;並在其生日當天親率江湖群豪到場為其祝壽,郭襄對楊過更是敬佩了。那祝壽的煙花與戲台更是將郭襄的心緊系在楊過身上。但郭襄深知楊過與小龍女情深義重,便把愛慕藏於心中,只祝福楊龍夫婦。
後郭襄行走江湖,自北而南,又從東至西,幾乎踏遍了大半個中原,希望能與楊過碰面;卻始終沒聽到有人說起神鵰大俠楊過的近訊,更沒能再見一面。
這其間宋亡元興,花落花開,不知經歷了多少人事滄桑。郭襄在四十餘歲那年,突然大徹大悟,在峨嵋山絕頂剃度出家,精研武功,其後收門徒,成為武學中峨嵋一派。
⑶ 風陵渡口 由來是什麼真實存在過的地名
風陵渡在如今的山西省芮城縣西南端。風陵渡是金庸小說《神鵰俠侶》中郭襄與楊過最初相遇的地方,也是導致郭襄「一見楊過誤終身」命運開始的地方。
風陵渡地處山西。陝西、河南三省的交通要塞,自古以來就是黃河上最大的渡口,千百年間一直是黃河的要津。風陵渡作為兵家必爭之地,曾發生過很多戰爭。
在《神鵰俠侶》中的風陵渡,作為郭襄與楊過的初遇之地,給郭襄留下了抹不去的記憶,就是在風陵渡口,郭襄遇見了她一生的大哥哥,一生的執念。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視劇中,我們看到的風陵渡一定是美麗的,迷人的,就如16歲少女的初心萌動,也正是在劇中「風陵渡口初相遇,一見楊過誤終身」這句話,吸引著無數人前往風陵渡。
風陵渡對於郭襄來說具有很深的意義,甚至在她漫長尋找楊過的半生中,還去過風陵渡,期望在風陵渡口再次遇見大哥哥,就如當年一樣,就如金庸先生在書中寫的:「終南山古墓長閉,萬花坳冷月無聲,絕情谷空山寂寂,風陵渡凝月冥冥」,不見楊過的風陵渡只是徒留寂寞。
「風陵渡口初相遇,一見楊過誤終身。只恨我生君已老,斷腸崖下思故人」,就是郭襄一生的寫照。追尋半生的她終於頓悟,開創峨眉派,將一生執念放下,不過,風陵渡這個地方依舊是她心底最美的回憶,從她的徒弟風陵師太的名字就能看出,風陵是郭襄親自取名。
(3)風陵兒投訴擴展閱讀
郭襄對著楊過莞爾一笑,說道:「我姓郭,單名一個襄字」。楊過知道了跟在他身後的小姑娘就是郭靖與黃蓉的小女兒郭襄,記得小時候還曾抱過她,怕她遇到困難便給了她三根銀針許她三件事。
沒想到郭襄立即拿出一根銀針說了第一件事就是要見見楊過廬山真面目。楊過覺得這樣浪費一根銀針,太草率了,郭襄卻認為沒見過面怎能算認識,這是大事。於是楊過便答應郭襄,揭下了面具。
原著中對楊過的描寫為: 劍眉入鬢,鳳眼生威,顏如冠玉,五官秀挺,眉目如畫,風流儒雅。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五官俊秀,舉手投足間散發著卓爾不凡的英挺之氣。
郭襄是郭靖的小女兒,生性灑脫,不拘一格,結交了許多江湖好友,然而自從在風陵渡口遇到楊過之後,就深深的喜歡上了這個斷臂的神鵰大俠。但知道大哥哥心中只有龍姐姐,便把這份愛埋在心裡,直到後來楊過與小龍女隱居,郭襄才發現離開他不行,所以踏遍大江南北去尋。
就是那摘掉面具後的驚鴻一瞥,定格了她的一生韶華。郭襄遍尋楊過無果,於40歲那年建立了峨眉派,還將自己的弟子取名「風陵」,以此懷念楊過。
那天風陵渡口風很大,水裡的漣漪折皺了天上的霞光,那是我一生中最美麗的風景;那時我見到了你,和你閃亮的眼睛。
自此便有了「一見楊過誤終身」的說法。對於郭襄來說這確實是場劫,終是沒有渡過。
⑷ 山西省芮城縣風陵渡鎮的歷史由來
【名稱由來】
傳說之一:
名字是因附近的風後陵而取的。軒轅黃帝和蚩尤戰於琢鹿之野,蚩尤作大霧,黃帝部落的將士頓時東西不辨,迷失四方,不能作戰。這時候,黃帝的賢臣風後及時趕來,獻上他製作的指南車,給大軍指明方向,擺脫困境,終於戰勝蚩尤。可惜風後在這場戰爭中被殺,埋葬在這里,後來建有風後陵。風後陵,在趙村東南,高二米余,周圍30米,故稱風陵關。因唐代聖歷元年(689)在此置關,又稱風陵津,是黃河南泄轉而東流之地。津即渡口,所以後稱風陵渡。
傳說之二:
女媧的陵墓就是風陵渡,女媧為風姓,故稱風陵。在風陵渡附近趙村東南,有女媧墓,冢高2米,周邊 30米。墓前原有明萬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重建風後祠及碑記,可惜已毀。
「風陵渡」的由來
上午十點,在辦公室。
接到哥的一條簡訊:「我到虎牢關了,所謂馬中赤兔人中呂布,古人誠不欺我。家中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這才想起,前些日子打電話,哥說這周可能去趟甘肅,開越野車去,從濟南出發,第一站先在西安駐蹕。呵呵,給人感覺,倏忽就到虎牢關下了。
我明白,西北的獰厲,大漠的風光是我們哥倆幼讀武俠時一直嚮往的。哥償所願了,呵呵,我代為高興。從簡訊中就能看出,他興致很高。是啊,放馬西北,奉調陝甘;黃沙萬里,任馬由韁。想到這兒,我心胸都為之一暢。於是我發簡訊和之:「虎牢關前起烽煙,
血色染紅半邊天。
十萬聯軍難撼動,
赤兔化戟呂奉先。」
誰知他又發簡訊過來:「虎牢已經不在話下了,今天我要橫穿陝北入渭城,西出陽關。可憐無定河邊骨,尤是春閨夢里人。」呵呵,萬古豪情溢於言表!我回說:「應暢聽一曲陽關三疊,以壯行色」。
中午吃飯時,他又來一條簡訊:「我准備在潼關吃飯,那裡有個鎮子大大的有名,就是風陵渡」!我聞言大大驚喜,呵呵,我這網名有來處了。
當時起這個網名是為了紀念《神鵰俠侶》中郭襄和楊過初見面的地方就是風陵渡。卻不曾想原來這個地方就在潼關,而且哥現在就在那裡。愈覺人生際遇,還是玄妙的。想想這些年,一直也沒怎麼出去轉轉。越來越覺得旅旅遊是人生的一大樂事。訪名山大川,觀地理人文,也能開闊心胸,暢想歷史,覺古今變換之道,思千年浮沉之理。合適的話,就在這個暑假,結三五好友,攜游於或江南、或漠北!
又想起熊寶寶揚言暑假要游西藏,曾自薦要鞍前馬後,伺候於左右。無奈被「體質太差,沒准兒反成累贅」雲雲拒掉,憾甚!
風陵渡的由來
風陵者, 風後之冢也.風 後:相傳是解州(今山西省運城市)人,賢而有才。據《帝王世紀》載:「黃帝夢大風吹天下之塵垢皆去,……帝寤而嘆曰:『風為號令,執政者也。垢去土,後在也,天下豈有姓風名後者哉?……』於是依二占而求之,得風後於海隅,登以為相。」明代人王三才在《創建風陵享殿記》中記載,風後輔佐黃帝「紀天周地,造律制裳,刳竹作室,經土設井,……淳化鳥獸,為萬世程。鼻祖至今,籍其神澤不衰。」又據《漢書·藝文志》載:風後著有「兵法十三篇,圖三卷……」。風後死後,軒轅黃帝把他葬於山西省芮城縣城以西35公里處黃河渡口。地隨人名,由是稱之為「風陵渡」。
⑸ 風陵渡口初相遇,一見楊過誤終身.出自哪裡
出自金庸小說《神鵰俠侶》,原文為,
風陵渡口初相遇,
一見楊過誤終身。
只恨我生君已老,
斷腸崖前憶故人。
是郭靖的女兒郭襄在風陵渡遇到了楊過後,一見鍾情,但是是單相思。楊過只喜歡小龍女,所以他們沒有結果。但郭襄卻用一生守住了這份相思,終身未嫁。
(5)風陵兒投訴擴展閱讀:
《神鵰俠侶》是作家金庸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
郭襄,金庸小說《神鵰俠侶》和《倚天屠龍記》中的人物。郭靖和黃蓉的二女兒,與郭破虜是龍鳳胎,郭芙的妹妹。外貌又三分像黃蓉,七分似外婆。名字出於父母鎮守襄陽城的信念。自打出生起便歷經危險,是喝豹奶養大的。她幼年便天真膽大,喜結江湖人士,不存偏見,不拘小節,行事縱性,與外祖父東邪黃葯師相類,遂有"小東邪"之稱。
十六歲時遇到楊過,楊過送她三枚金針,並為她在丐幫盛會中大辦生日,使她終生難忘。郭襄因和家人志向不同,18歲離家出門游歷,一生追尋神鵰俠未果。少林派覺遠大師圓寂之際,模糊地囈語部分《九陽真經》經文,郭襄默記了部分。襄陽城破時,家人殉亡,她持倚天劍逃生。四十歲頓悟出家為尼,終生不嫁。後來成為峨嵋派的創派祖師。
⑹ 郭襄十六那年風凌渡口表達什麼意思
對許多金庸迷而言,郭襄可算是最受歡迎的女性角色了,且金庸的小說射鵰三部曲中,倚天和神鵰中間存留了將近80年間的時間空白,其中關系隱晦微妙,在這缺失的八十年裡,分量最重的就是,郭襄的一生沉浮。
郭襄。在搜狗輸入法下,打出這兩個字,只需要敲擊鍵盤八下,卻能柔軟地擊中許多人的心。
-ONE-
金庸的小說射鵰三部曲中,倚天和神鵰中間存留了將近80年間的時間空白,其中關系隱晦微妙。
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兩部著作有哪些聯系?除了朝代更迭,我想簡單地從幾個人物說起。
1、楊過將此玄鐵重劍送給了郭襄。襄陽城破前,郭靖、黃蓉夫婦請高明工匠熔之鑄成倚天劍、屠龍刀,並藏《九陰真經》、《降龍十八掌掌譜》、《武穆遺書》於其中。
2、襄陽城破,郭破虜身死,屠龍刀流入江湖,百年來爭奪不斷,郭襄則帶著倚天劍浪跡天涯。
3、郭襄在四十歲大徹大悟,出家為尼,創下峨嵋一派。她的徒弟是風陵師太,法號為郭襄所取,以紀念第一次在風陵渡口結識楊過。
4、南帝一燈大師的四位弟子漁樵耕讀,耕讀為武三通和朱子柳,武烈、武青嬰是武三通的後人,朱長齡和朱九真是朱子柳的後人,他們兩家組成朱武連環庄。在倚天裡面,兩家人可謂是卑鄙無恥,機關算盡反誤了唧唧性命。
5、黃衫女子——楊姐姐在倚天中出現過兩次,一次解救丐幫危機,一次教訓周芷若做人。留下一句,「鍾南山下,活死人墓,神鵰俠侶,絕跡江湖。」多方猜測是楊過與小龍女的後人。
6、《神鵰俠侶》的最後,尹克西與瀟湘子一起到少林寺盜得《九陽真經》後,將經書縫入隨身白猿腹中(後來張無忌掉下山崖,遇到的那隻)。看守經書的覺遠大師和張三豐師徒二人死死想追,但無果而終。後來覺遠大師圓寂之前背誦《九陽真經》,當時在場聽到的三個人是張君寶、郭襄和少林的無色禪師,此後百年間,武當、峨嵋和少林三派武功大進,遂成大家。
在此期間,郭靖和黃蓉的白首相依,以玄鐵重劍鑄造倚天劍和屠龍刀,並藏以絕世武學和武穆遺書。郭破虜子承父業,豪情萬丈,堅守襄陽,城破而身死。張三豐一生放盪不羈,履歷險奇,楊過和小龍女的飄忽婉轉行蹤不定,倚天屠龍的輾轉流傳等等。
當然,在這缺失的八十年裡,分量最重的就是,郭襄的一生沉浮。
-TWO-
郭襄出生在武林世家,名門之後。上有大姐郭芙,下有小弟破虜。從小天資聰穎,受到良好的教育。家庭壓力小,犯錯有大姐頂著。
因為有郭芙這個教育的失敗品擺在那裡,郭靖夫婦既不會對她溺愛,又不會疏於管教。
郭襄是在《神鵰俠侶》離結束還有四分之一時才出場,卻當仁不讓的成為了全書的第二女主角,甚至比女主角小龍女個性鮮活的多,故此給人印象好的多。
郭襄在十六歲那年就氣質非凡,頸掛一串明珠,身著淡綠衣衫。有了她娘的冰雪聰明淘氣機靈,也有了他爹的江湖正氣心地善良,真是集郭靖黃蓉的優點於一身。
全書也從悲痛中轉換為一個明快輕松的節奏,讀起來猶如春風拂面,可謂是神來一筆。
說到這兒,就不得不說說她姐姐郭芙。郭芙絕對是神鵰中最惹人嫌的角色,真的是把郭靖黃蓉的缺點給湊齊了,惡心指數遠超金輪法王、趙志敬、霍都之徒。
作為一個失敗典型,郭大小姐實在是比較成功!因為她並非大奸大惡之徒,做到這樣令人生厭的境界,確實得有一番功夫。
但是,全世界都喜歡的郭襄,偏偏她喜歡的楊過不能和她在一塊,最後一生未嫁,終老峨眉;
全世界都嫌棄的郭芙,偏偏前有大武小武獻殷勤,後有耶律齊的千恩百愛。
故事的一切來源於,十六歲那年,風陵渡口。
酒店裡面,郭襄與草莽英雄敞開心胸,把酒言歡,聽聞神鵰俠的事跡,心生愛慕。就和西山一窟鬼,來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之後見到了神鵰大俠。
郭襄愛上楊過,與現在少女愛上大叔的愛情故事如出一轍。大叔積攢了年齡紅利,集閱歷、才華、資源於一身,可以說應有盡有。
楊過那時已經是處於一個男人的巔峰時期,名滿江湖。
更何況,他還痴情。
這就滿足了一個少女關於靈魂伴侶的所有想像。
楊過給了她三根金針,可以滿足她三個願望。
她想都不想就用了兩根,只為看楊過的面目和邀請楊過跟自己過生日
在楊過揭下他面具的那一刻,她的青春也就由此定格。
倚天裡面也有類似的情節,就是張無忌答應滿足趙敏不違背江湖道義的三個要求。
同樣是三個願望,趙敏用它贏得了自己的愛情,郭襄卻沒有。
若是郭襄以此換取楊過的愛情,她就不是郭襄,楊過若是因此放棄小龍女,接受郭襄,他也不再是楊過。
-THREE-
倚天里有一段:宋青書和滅絕師太拆招,被她在第五招上使一招「黑沼靈狐」,將宋青書的長劍震上了天空。
這一招是峨嵋派祖師郭襄為紀念當年楊過和她同到黑沼捕捉靈狐而創。
那一天,應該是她最快樂的時光之一。
楊過拉著小郭襄的手,在黑沼上滑行,就像在雪地里滑雪一樣。
然而,十六歲那年的煙花太美,燃盡了此後的二十四年的年華。
積攢了年齡紅利的大叔楊過拿出了應有的氣場,第一件賀禮,滅蒙古前鋒,砍下兩千隻耳朵;
第二件賀禮,燒蒙古糧草,送上絢爛煙花;第三件賀禮,除去丐幫奸細,承上打狗棒。
這三件禮物,只有楊過做的出來。
仔細一想楊康真是厲害,雖然武功際遇都沒有郭靖好,但是連同他兒子一塊把郭家弄得是「雞犬不寧」啊。
哪幾個姑娘能夠受到了這般大禮?哪怕是個男的,當場也得從了。
自此,小郭襄情根深重。
在蒙古軍營中,小郭襄有段獨白,碎碎念道:
可惜我遲生了二十年。倘若媽媽先生我,再生姊姊,我學會了師父的龍象般若功和無上瑜珈密乘,在全真教道觀外住了下來,自稱大龍女,小楊過在全真教中受師父欺侮,逃到我家裡,我收留了他教他武功,他慢慢的自會跟我好了。他再遇到小龍女,最多不過拉住她手,給她三枚金針,說道:小妹子,你很可愛,我心裡也挺喜歡你。不過我的心已屬大龍女了。請你莫怪!你有甚幺事,拿一枚金針來,我一定給你辦到。
好像是童言無忌,好像是痴情無比。
有人說,郭襄愛的是那個大叔神鵰俠,而不是屌絲楊過。想想,似乎有點道理。
假如郭襄早生二十年,說不定就和郭芙一樣無比任性,也去砍掉楊過左臂。
假如郭襄早生二十年,說不定就和楊過青梅竹馬,在桃花島快樂一生。
但是,哪有那麼多的假如呢。
-FOUR-
在絕情谷,小郭襄用了第三根金針,求楊過不要輕生。
楊過這時苦等十六年未果,死意已決,縱身一躍。
郭襄幾乎想都沒想,隨他而去。
別人說郭襄僅僅是仰慕也好,年紀輕輕不成熟不理智也好。
我只知道,這種愛,無法歸類,沒有雜質。
我只知道,郭襄在戰亂中見到自己的」情敵「小龍女的時,她說:楊大嫂,你真美。
我們都知道,楊過和郭襄不能也不會在一塊,因為楊過等了十六年小龍女最後愛上一個小妹妹,他得被千萬的讀者問候祖宗十八代,還有郭襄爹媽那一關也不好過。
等等,於情於理,他們都不可能白頭偕老。
但是,我們內心似乎都有點希望,楊過和郭襄能夠在一塊。
因為,在郭襄的身上,我們都能看到那個對愛情無比執著的自己。
在神鵰俠侶的最後,楊過朗聲說道:「今番良晤,豪興不淺,他日江湖相逢,再當杯酒言歡。咱們就此別過。」說著袍袖一拂,攜著小龍女之手,與神鵰並肩下山。
其時明月在天,清風吹葉,樹巔烏鴉呀啊而鳴,郭襄再也忍耐不住,淚珠奪眶而出。
我本來想,金庸老先生也真是的,加一句「祝你幸福」不就能稍微高興一點收尾了。
轉念一想,誰又真能如此大度?該掉的眼淚,一顆都不能少。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那一年襄陽城破了,父母在那慘烈的最後一戰中離她而去,弟弟也死了,她徹底在世界上孑然一身。
有個人曾說過,小妹子,你爹媽都是當代大俠,人人都十分敬重,你有甚麼事,自也不用我來效勞。但世事多變,禍福難言。你若有不願跟你爹媽說的緩急之情,要甚麼幫手,盡管帶個訊來,我自會給你辦得妥妥貼貼。
這一句承諾,遠比行動重要的多。
所以,她始終也沒有去找他。
終南山古墓長閉,萬花坳花落無聲,絕情谷空山寂寂,風陵渡凝月冥冥。
終南山在陝西,風陵渡在山西,萬花坳疑在山西,絕情谷在湖北。
郭襄開始了浪跡天涯,在二十四年裡去了無數次以上的四個地方,此間輾轉反側,不能忘懷。
小東邪郭襄也不負」邪」這個字。
想當年東邪黃島主帶著小黃蓉也不容易,一把屎一把尿的拉扯大。
你敢和他說,唉,你姑娘都這么大了,你一個人也不容易,找個人續續弦吧。
看黃老邪不挑斷你的手筋腳筋。
但是他們的「邪」倒是正氣盎然,邪的痴情一生。
莫道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FIVE-
這世上假如沒有辜負就好了,我喜歡你,而你也喜歡我。
四十歲那年,她在峨眉山底下,遇到一個說書人。
他說起一個很老的故事:有兩條魚,生活在大海里,某日,被海水沖到一個淺淺的水溝,只能相互把自己嘴裡的泡沫喂到對方嘴裡,這樣才能生存,這叫相濡以沫。
海水最終要漫上來,兩條魚即將分別,最終要回到屬於它們自己的天地,不去打擾彼此。這叫相忘於江湖。
郭襄聽完大笑而去,聽完痛哭一場。
峨嵋山上,白雲朵朵,煙熏霧繞。
君應有語,渺萬裏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二十四年,少女的容顏已老,青絲也已經熬成白發。
古佛清燈的歲月,從那一刻開始。
在倚天裡面,輕描淡寫的一句:
俞蓮舟道:「恩師(張三豐)與郭女俠在少室山下分手之後,此後沒再見過面。恩師說,郭女俠心中念念不忘於一個人,那便是在襄陽城外飛石擊死蒙古大汗的神鵰大俠楊過。郭女俠走遍天下,找不到楊大俠,在四十歲那年忽然大徹大悟,便出家為尼,後來開創了峨嵋一派。」
楊過給她開了個好頭,等了小龍女十六年,郭襄則用了二十四年,大徹大悟。
念念不忘,但是二十四年都找不到。真的找不到嗎?
我覺得,應該是那句,相見不如懷念吧。
金庸里大情大悲的橋段很多,若論最微妙、最隱晦同時也最讓人感嘆的,莫過於倚天第二十七章。滅絕師太告訴張無忌,郭襄祖師的徒兒叫做風陵師太。初讀不以為意,再思之,如有牛毛細針刺入心中,隱隱小痛,卻移不走,撫不平。
郭襄此生已削發為尼,按道理已經是大徹大悟,不該有世俗之戀。
我想了好久才明白,原來大徹大悟不是將一切拋諸腦後,而是能夠拿得起放得下,拿捏自如,舉重若輕。
我忽然想到趙敏在張無忌婚禮上說的那句:我偏要勉強。
我想,郭襄也是這般倔強的一個女孩,用自己的一生去愛了不可能相愛的一個人。
所謂勉強,該是勉而不強。不是所有的愛戀,都要以戀愛收場。
風陵渡口初相遇,一見楊過誤終身。大概如此。
郭襄雖然單戀,雖然終身不嫁,但依然是幸福的。
因為,世界上有種幸福,不是有人把你捧在手心愛你,而是有人值得你全心全意地去愛。
附上一首小詩(轉自網路),以此作結。
我走過山時,山不說話,
我路過海時,海不說話,
小毛驢滴滴答答,
倚天劍伴我走天涯。
大家都說我因為愛著楊過大俠,
才在峨嵋山上出了家,
其實我只是愛上了峨嵋山上的雲和霞,
像極了十六歲那年的煙花。■
⑺ 」風陵渡口初相遇,一見楊過誤終身.「,這句話出自哪裡
這兩句詩出自於金庸先生所撰寫的小說《神鵰俠侶》,寫的是小說中的人物郭襄,詩的全文如下:
風陵渡口初相遇,一見楊過誤終身。只恨我生君已老,斷腸崖前憶故人。
郭襄,金庸小說《神鵰俠侶》的人物,也出現在《倚天屠龍記》開端。名字出於父母鎮守襄陽的信念,雙生兄弟是郭破虜。郭襄秀美豪邁,容貌三分像黃蓉,因處事風格亦正亦邪,江湖人稱「小東邪」。
郭襄15歲時遇到楊過,楊過送她三枚金針,並為她在丐幫大會中大辦生日宴,使她終生難忘。郭襄18歲離家出門游歷,一生追尋神鵰俠未果。少林派覺遠大師圓寂之際,模糊地囈語部分《九陽神功》經文,郭襄默記了部分。襄陽城破時,家人殉亡,她持倚天劍逃生。40歲頓悟出家為尼,終生不嫁。後在四川創立峨嵋派,傳下弟子有風陵師太、滅絕師太、周芷若等人。
(7)風陵兒投訴擴展閱讀:
郭襄行走江湖,自北而南,又從東至西,幾乎踏遍了大半個中原,希望能與楊過碰面,卻始終沒聽到有人說起神鵰大俠楊過的近訊,更沒能再見一面,這其間宋亡元興,花落花開,不知經歷了多少人事滄桑。郭襄在四十餘歲那年,突然大徹大悟,在峨嵋山絕頂剃度出家,精研武功,其後收門徒,成為武學中峨嵋一派。
金庸先生評價郭襄:郭襄看似八面玲瓏,有父親的善良、慷慨、好客,有母親的機變、俏皮,不依賴父母、結交江湖人士、對所有人一視同仁、不歧視身材矮小之人、與動物們都相處甚好、極少生氣。她曾被綁上高台,在生與死之間,她選擇了不怕死,是一個有民族氣節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