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民事訴訟健康權糾紛案件
既然大家都搖號選定鑒定機構,就應當做鑒定,畢竟原告單方面花錢做的,誰花錢往往鑒定有利於誰,搖號就是為了求得公正,雖然我不認同二審法院的認定,但畢竟案件在二審法官手中。
2. 什麼是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糾紛
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糾紛是指他人實施侵害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行為而引起的糾紛。生命權是指以自然人的生命安全利益為內容的權利。生命權是法律保護的最高權利形態。生命的喪失是侵害生命權的結果。
1、生命權是公民依法享有的生命不受非法侵害的權利。生命是公民作為權利主體而存在的物質前提,生命權一旦被剝奪,其他權利就無從談起,所以,生命權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權。保護公民的生命權不受非法侵害,是我國法律的首要任務。
生命權,是以自然人的性命維持和安全利益為內容的人格權。我國《民法通則》第98條規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權」,《民法通則》里所表述的生命健康權,實際上是生命權、健康權與身體權的總稱。
人身不受傷害和殺害的權利或得到保護以免遭傷害和殺害的權利,取得維持生命和最低限度的健康保護的物質必需的權利。生命權是人權最基本的權利。
2、健康權是公民依法享有的身體健康不受非法侵害的權利。身體健康是公民參加社會活動和從事民事活動的重要保證。保護公民的健康權,就是保障公民身體的機能和器官不受非法侵害。對於不法侵害公民健康權的行為,不僅要追究其民事責任,有時還要追究其刑事責任。
3、身體權是指自然人保持其身體組織完整並支配其肢體、器官和其他身體組織並保護自己的身體不受他人違法侵犯的權利。身體是生命的物質載體,是生命得以產生和延續的最基本條件,由此決定了身體權對自然人至關重要。
身體權與生命權,健康權密切相關,侵害自然人的身體往往導致對自然人健康的損害,但是生命權以保護自然人生命的延續為內容,身體權所保護的是身體組織的完整及對身體組織的支配。
(2)四族法庭審理健康侵權案件擴展閱讀:
侵犯生命權的法律後果有特殊性:
第一,被侵權人不再是侵權請求權的主體。被侵權人死亡後,權利能力消滅,根據《侵權責任法》的規定,此時應當由其近親屬對侵權人主張侵權責任。
第二,生命雖然是法律保護的最高利益,但是生命喪失本身並不能獲得賠償,所謂的死亡賠償金,並非對「命價」的賠償,而是對財產損害的賠償。關於生命權,通說認為,它是以民事主體的生命利益為客體的權利,是一種人格權。
在生命權的內容問題上,有人認為其由自衛權和請求權兩項構成,有人則認為還包括生命支配權。
3. 法律規定侵權案件的范圍有哪些
《侵權責任法》復第二條:制
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
本法所稱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
4.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誤工費與城鄉沒有差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二十條誤工費根據受害人的誤工時間和收入狀況確定。
誤工時間根據受害人接受治療的醫療機構出具的證明確定。受害人因傷致殘持續誤工的,誤工時間可以計算至定殘日前一天。
受害人有固定收入的,誤工費按照實際減少的收入計算。受害人無固定收入的,按照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計算;受害人不能舉證證明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狀況的,可以參照受訴法院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行業上一年度職工的平均工資計算。
5. 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解釋第九條和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五條的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九條專 雇員在從事屬僱傭活動中致人損害的,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雇員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的,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可以向雇員追償。
前款所稱「從事僱傭活動」,是指從事僱主授權或者指示範圍內的生產經營活動或者其他勞務活動。雇員的行為超出授權范圍,但其表現形式是履行職務或者與履行職務有內在聯系的,應當認定為「從事僱傭活動」。
《侵權責任法》
第三十五條 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自己受到損害的,根據雙方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
侵權責任法性質是法律,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人身損害賠償解釋屬於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在法律上的位階上法律高於司法解釋。關於僱主責任的部分依照侵權責任法的規定,在侵權責任關系中僱主無法追償,僱主只能根據雙方的勞動合同或者勞務合同另行主張,但是在實務中很難得到支持。
6. 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糾紛和侵權糾紛的區別
一個有活著的權利,就是生命權。一個人有保持健康的權利,就是健康權。一個人有保持身體完成的權利,就是身體權。
7. 如何提起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糾紛訴訟
因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糾紛提起的訴訟,多為侵權之訴,根據《民事訴訟法》第29條的原則規定,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該條規定的「侵權行為地",包括侵權行為實施地、侵權結果發生地。《民事訴訟法》第30條還規定,因鐵路、公路、水上和航空事故請求損害賠償提起的訴訟,由事故發生地或者車輛、船舶最先到達地、航空器最先降落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根據最髙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有關規定,因產品質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財產、人身損害提起的訴訟,產品製造地、產品銷售地、侵權行為地和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皖都有管轄權。鐵路運輸合同糾紛及與鐵路運輸有關的侵權糾紛,由鐵路運輸法院管轄。
處理此類糾紛的法律依據主要是《民法通則》、《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關規定,以及《鐵路法》第58條、《民用航空法》第157條、《醫療事故處理條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觸電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等相關規定。
2008年《規定》在「人格權糾紛」項下列舉了「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糾紛,醫療損害賠償糾紛,工傷事故損害賠償糾紛,水上運輸人身損害賠償糾紛,航空運輸人身損害賠償糾紛,航空器對地、水面上第三人損害賠償糾紛,觸電人身損害賠償糾紛」等7個第四級案由。考慮到這些糾紛類型不僅僅侵害人格權,往往還侵害了財產權,加之《侵權責任法》已經將相關侵權責任類型化,故修改後的《規定》刪去了這7個第四級案由,將其分別歸於後續的案由體系中。
長期以來,我國審判實踐中一般將「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糾紛」稱為「人身損害賠償糾紛」。《規定》棄用「人身損害賠償糾紛」,將「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糾紛」作為第三級案由,考慮有二:一是根據《民法通則》和《侵權責任法》的相關規定,「損害賠償」只是承擔侵權責任方式的一種方式,單就侵害人格權的責任方式,除了賠償損失以外,還可能要承擔「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賠禮道歉、消除影響、恢復名譽」等多種方式。
「人身損害賠償糾紛」顯然不能涵蓋以上各種責任方式;二是「人身損害賠償糾紛」之「人身」二字,易與『『人格權、身份權」的上位概念「人身權」之「人身」二字相混淆。今後的審判實踐中,從規范民事審判工作、提高司法統計科學性、准確性出發,各級人民法院應當統一適用「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糾紛」案由,停止適用「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由。
關於「人格權糾紛」、「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糾紛」案由與其他具體侵權責任糾紛案由的協調問題。在確定侵權責任糾紛具體案由時,應當先適用第九部分「侵權責任糾紛」項下根據《侵權責任法》相關規定列出的具體案由。沒有相應案由的,再適用「人格權糾紛」項下的案由。如機動車交通事故可能造成人身損害和財產損害,確定案由時,應當適用第九部分「侵權責任糾紛」項下「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案由,而不應適用第一部分「人格權糾紛」項下的「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糾紛」案由,也不應適用第三部分「物權糾紛」項下的「財產損害賠償糾紛」案由。
還有,對於案由名稱中出現頓號(即「、」)的部分案由,應當根據具體案情,確定相應的案由,不應直接將該案由全部引用。如「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糾紛」案由,應根據侵害的具體人格權益來確定相應的案由。
8. 生命健康權和名譽權案例各一個.要求分經過,審判依據,審判結果,啟示四段
為在審理民事侵權案件中正確確定精神損害賠償責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等有關法律規定,結合審判實踐經驗,對有關問題作如下解釋:\r\n第一條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權利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精神損失費賠償標准]\r\n(一)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r\n(二)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r\n(三)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r\n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侵害他人隱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r\n第八條因侵權致人精神損害,但未造成嚴重後果,受害人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一般不予支持,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形判令侵權人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r\n因侵權致人精神損害,造成嚴重後果的,人民法院除判令侵權人承擔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等民事責任外,可以根據受害人一方的請求判令其賠償相應的精神損害撫慰金。\r\n第十條精神損害的賠償數額根據以下因素確定:\r\n(一)侵權人的過錯程度,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r\n(二)侵害的手段、場合、行為方式等具體情節;\r\n(三)侵權行為所造成的後果;\r\n(四)侵權人的獲利情況;\r\n(五)侵權人承擔責任的經濟能力;\r\n(六)受訴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精神損失費賠償標准]\r\n法律、行政法規對殘疾賠償金、死亡賠償金等有明確規定的,適用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