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省際糾紛

省際糾紛

發布時間:2021-04-14 09:01:28

⑴ 林權糾紛到底有你部門來解決為什麼都不管

法律確認的對森林所享有的權利。包括對森林的所有權、使用權和處理權。中國森林主要屬於國家所有和集體所有。機關、團體、部隊、學校、廠礦、農場、牧場等單位,在當地人民政府指定的地方種植的樹木,歸種植單位所有。全民所有制單位營造的林木,由營造單位按照國家規定支配林木收益。集體所有制單位營造的林木,歸該集體所有。農民在房前屋後、自留地、自留山和集體組織指定的地方種植的樹木,歸農民個人所有。集體或者個人承包全民所有和集體所有的宜林荒地造林,承包合同另有規定的,按照合同規定執行。國家所有、集體所有的山林樹木,或個人所有的林木和使用的林地,以及其他部門、單位的林木,由縣或縣以上人民政府頒發林權證書,登記造冊,確定和保障其所有權。 穩定林權對發展林業和調動人民植樹造林的積極性有重要作用。中國的林權以土地改革時確定的權屬為基礎,以政府頒發的土地證為主要憑證;沒有土地證的,參考土地改革時的土地清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舊契約不能作為山林權屬的依據。凡土地改革時已經分配的山林,權屬一律不再變動。土地改革時有山林權爭議的雙方重復分配的山林,凡都能提出確鑿證據的,其權屬應本著有利於生產管理和兼顧雙方利益的原則,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原則上按雙方各半並結合自然地形劃分;但土地改革後新造的人工林,林權誰造誰有,山權按各半的原則處理。土地證上記載的山林四至與面積不符的,以四至為准確定權屬;四至不準確的,協商解決。山林權屬爭議雙方都沒有進行土地改革,或者土改了但拿不出憑證的山林,屬國營單位間的爭執,如省、自治區的行政區域界限清楚,以行政區域界限為界,劃分權屬;屬集體單位間或國營單位與集體單位間的爭執,凡是人工林,其山權、林權均歸造林一方所有;天然林和荒山荒地,土地改革根據歷史和現實的經營狀況,兼顧雙方利益,協商解決。 在土地改革、合作化時期,為幫助少數民族社隊發展生產,漢族社隊劃歸少數民族社隊的山林,權屬不再變動。在土地改革以後合作化以前,因遷居、嫁娶隨帶的或贈送他人的山林,凡已在接受一方辦理入社手續的,屬接受一方鄉村集體所有;沒有辦理入社手續的,仍歸原鄉村集體所有。合作化以後遷居、嫁娶隨帶的或贈送他人的山林,其權屬仍歸原鄉村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確屬越界在對方土地上營造的人工林,應當按照山權不變,林權歸造林者所有,適當照顧山權一方利益的原則,協商解決。對於省、自治區行政區域界線有爭執的,按國務院發布的《行政區域邊界爭議處理辦法》的規定,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歷史狀況和自然地形,由雙方協商確定,並按照行政區域變更的有關規定,辦理報批手續。省際山林權糾紛已經雙方協商達成過協議,或經上級政府、司法機關裁決過的,雙方都維護原來的協議和裁決,不得以任何借口單方面修改或推翻。對於同一糾紛有數次協議和裁決的,以最後一次協議或裁決為准。全民所有制單位間、集體所有制單位間以及全民所有制單位與集體所有制單位間發生林木、林地權屬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個人間、個人與全民或者集體所有制單位間發生的林木、林地所有權爭議,由當地縣級或者鄉級人民政府處理。當事人對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通知之日起一個月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⑵ [民安[1984]2號]文件

【全文】 批轉林業部、民政部等部門關於調處省際山林權糾紛問題的報告的通知 國發〔1984〕95號
同意林業部、民政部、公安部、部和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關於調處省際山林權糾紛問題的報告》,現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各地區要把這項工作擺到議事日程上來,加強領導,作出具體部署。毗鄰省、區雙方要主動聯系,協調行動,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工作,爭取在今明兩年內,把現有山林權糾紛處理好,以增進邊界地區各族人民的團結,推動建設事業的發展。
關於調處省際山林權糾紛問題的報告
近幾年來,省與省之間的山林權糾紛問題十分突出,造成人民生命財產和森林資源的嚴重損失,影響安定團結。為此,我們深入重點地區作了調查,並和部分省、區研究了解決意見,現報告如下: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對解決山林權屬問題非常重視。一九八一年三月,中共中央、發出了《關於保護森林發展林業若干問題的決定》,要求各地抓緊做好落實山林權和林業生產責任制工作,積極解決山林權屬糾紛。一九八二年十月,中共中央、在《關於制止亂砍濫伐森林的緊急指示》中,再次強調要抓緊處理這個問題。三年來,各地認真貫徹黨中央和的指示,在林業「三定」中狠抓了山林權糾紛的調處工作。據統計,全國一百四十多萬起糾紛已解決了一百二十八萬多起。但是,省際山林權糾紛大都沒有解決,至今全國還有一千三百六十多起,爭執面積達一百四十多萬畝,糾紛較多的是南方各省。省際山林權糾紛的原因主要是:(一)山林權屬不清。一些地區山林權歷經變動,工作粗糙,造成權屬混亂。(二)省、區之間的行政界線不清。有的地方過去沒有劃過或沒有劃清省、區界線,糾紛雙方掌握的行政區劃圖省、區界線不一致,各執己圖,爭要山林。(三)有些幹部、群眾受無主義、本位主義和封建宗族思想的影響。
省際山林權糾紛調處工作,長期以來沒有統一的政策,行動不統一,使許多糾紛久拖不決。不少地方經常發生爭佔山林、濫伐林木的事件,甚至引起大規模械鬥,不僅造成生命財產和森林資源的嚴重損失,而且破壞了邊界地區安定團結和民族團結,影響生產建設,亟需妥善解決。

調處省際山林權糾紛,必須從有利於安定團結、民族團結,有利於保護森林、發展林業,有利於群眾生產生活和四化建設出發,教育幹部和群眾,發揚共產主義風格,克服本位主義,互諒互讓,通過協商解決問題。在調處工作中,應掌握以下政策原則:
(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有關規定,解放前的舊契約不能作為確定山林權屬的依據。
(二)山林權屬應以土地改革時確定的權屬為基礎,以人民頒發的土地證為主要憑證;沒有土地證的,可參考土地改革時的土地清冊。凡土地改革時已經分配的山權,其權屬一律不再變動。
土地改革時雙方重復分配的山林,凡都能提出確鑿證據的,其權屬應本著有利於生產管理和兼顧雙方利益的原則,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原則上按雙方各半並結合自然地形劃分,但如屬土地改革後新造的人工林,林權誰造誰有,山權仍按各半的原則處理。
土地證上記載的山林四至與面積不符的,以四至為准,確定權屬;四至不準確的,協商解決。
雙方都沒有進行土地改革,或者土地改革了但都拿不出憑證的山林,
屬國營單位之間的爭執,如省、區的行政區域界線清楚,以行政區域界線為界,山林座落在哪一個省、區就歸那一個省、區所有;屬集體單位之間或國營單位與集體單位之間的爭執,凡是人工林,其山權、林權均歸造林一方所有;天然林和荒山荒地,則應根據歷史和現時的經營狀況,兼顧雙方利益,協商解決。
在土地改革、合作化時期,為幫助少數民族社隊發展生產,漢族社隊劃歸少數民族社隊的山林,其權屬不再變動。
(三)在土地改革以後合作化以前,因遷居、嫁娶隨帶的或贈送他人的山林,凡已在接受一方辦理入社手續的,屬接受一方社隊集體所有;沒有辦理入社手續的,仍歸原社隊集體所有。合作化以後遷居、嫁娶隨帶的或贈送他人的山林,其權屬仍歸原社隊集體所有。
(四)解放以後,確屬越界在對方土地上營造的人工林,應當按照山權不變,林權歸造林者所有,適當照顧山權一方利益的原則,協商解決。
(五)對於省、區的行政區域界線有爭執的,應按照有關規定,參照解放後的歷史狀況和自然地形,由雙方協商確定,並按照行政區域變更的有關規定,辦理報批手續。
(六)省際山林權糾紛已經雙方協商達成過協議,或經上級、機關裁決過的,雙方都要維護原來的協議和裁決,不得以任何借口單方面修改或推翻。對於同一糾紛有數次協議或裁決的,以最後一次協議或裁決為准。
(七)發生省際山林權糾紛,當地雙方應主動協商解決,也可以報請上級或有關部門調解處理。在糾紛解決之前,必須維持現狀,任何一方都不準進入爭執地區砍伐林木和從事基本建設或其它生產活動;也不準發放山林權證,已發放的一律無效。
省際山林權糾紛一經雙方協商達成協議或經上級有關部門調解、裁決處理,都要有協議書或裁決書,繪制山林位置圖,並由山林座落所在地的縣(市)人民據以發給山林權證,由雙方共同設置永久性界標。
(八)有省際山林權糾紛的地區,雙方可根據以上政策原則,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協商制定解決糾紛的雙邊規定。糾紛雙方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協商簽訂的協議,亦應承認有效。
以上政策原則,只適用於調處省際山林權糾紛,省、區內的糾紛,仍按各省、區自己原來的規定處理。


調處省際山林權糾紛,是一項涉及面廣、政策性強的工作,必須加強組織領導,採取正確的工作方法。(註解:調處省際山林權糾紛問題,改按一九八四年九月二十日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的有關規定執行。)
(一)堅持雙方主動協商,上級幫助,把糾紛解決在基層。省際山林權糾紛,實際上是兩個省、區基層單位的糾紛,應當主要依靠糾紛雙方自己協商解決。經雙方反復協商達不成協議的,提請縣人民或機關調解;兩縣確實解決不了的,由省、自治區或行署、自治州協助處理。經各級調解均解決不了的,由省、區人民各自將糾紛的情況及解決的具體意見、方案,提請主管部門協調,確實協調不了的,由主管部門提出意見報決定。各地在調處工作中要注意充分發揮省際護林聯防組織的作用。
(二)做好糾紛地區幹部的思想工作,嚴格執行法紀。在調處工作中,雙方有關領導要顧全大局,以身作則,並教育各自一方的幹部,嚴格按照國家的有關政策、法律辦事,堅決反對本位主義、無主義和封建宗族思想。對偽造、塗改證據,或以其他借口蓄意製造糾紛或阻撓糾紛解決的人,要嚴肅處理。對挑起械鬥,破壞森林,造成人民生命財產嚴重損失的直接責任者,要予以追究,觸犯刑律的要依法懲辦。
(三)加強組織領導。省際山林權糾紛,大都包含有行政邊界和其他資源的爭執,有些涉及民族關系。建議省際山林權糾紛較多的省、區人民,組織林業、民政、公安、和民族事務等有關部門,協調行動,共同做好調處工作,促進糾紛的解決。
以上報告如無不妥,請批轉各地遵照執行。

⑶ 醫療糾紛可以請律師嗎

本人浙江執業的律師,原三甲醫院ICU醫生十餘年,我來說句實話。
首先,遇到醫療糾紛其實很多情況下打官司不是個好選擇,醫療官司各種成本真的太高,你隨便去搜索一個醫療侵權訴訟的判決書,仔細讀一下就會發現,從醫療損害發生的時間點,到拿到判決書的時間點,平均都過去2-5年不等,算上二審、再審,還有更長的。我平時接到各種醫療糾紛咨詢,大概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不適合打官司的,我會告訴當事人。有的一聽情況就知道,有的看當事人拿來的資料就可以判斷,明明醫院沒過錯的案子,你就是神仙來代理打官司也是不會贏的。但是當事人拿來的醫療資料是不是完整、真實,可以用於分析,這個倒是關系很大的。如果根本就不適合打官司,律師為了賺全程委託訴訟的錢,就支持當事人去打,最後當事人只能打落牙齒和血吞,這種手段一般不專業的、急功近利的律師會搞,還有一種就是司法黃牛,根本不是正經律師。
其次,有些案子是明顯的醫方過錯,我打個比方,你如果有證據能證明患者出現危象,而值班醫生不在場,患者得不到搶救死亡的,這種官司當事人自己直接去法院起訴就好了,只要態度堅決,法官那裡跟的緊一點,多問問,法官也會大概教你一些流程的知識的,一般都能拿到相對公正的結果,或者在醫方過錯明確的情況下法官會組織調解。這種情況請專業律師,或者不請專業律師光是請個萬金油律師,或者直接自己上,都差不多的,犯不著浪費那個錢,誰的錢都不是大風刮來的。我說句實在話,當事人畢竟是弱勢群體,自己去法院打官司,法官也不敢隨便亂來,昧著良心做事情是會被當事人盯牢的。
最後,當損害結果很嚴重,醫療過程確有蹊蹺,但是你苦於沒有專業知識,沒有能力與醫院在法庭和鑒定機構抗衡時,你才真正需要一個專業的醫療律師。你可以通過網路、通過熟人朋友介紹,這些都是用來建立一個初步入選律師名單庫的可行方法,然後別忘了現在是大數據的時代,你可以登錄中國裁判文書網,通過輸入律師名字查詢這個所謂「專業律師」有沒有一些擺得上檯面的醫療勝訴案例,有沒有真正給當事人賠到過錢,這個才是完全做不了假的。
專業醫療律師全國范圍內都很稀缺的,如果你能在本地,或者說省際范圍內吧,找到一個真正靠譜的專業醫療律師,那恭喜你邁開了成功維權的第一步。

⑷ 有林權糾紛對方一直不回來處理在法律上可以管多久司法部就可以自行處理

法律確認的對森林所享有的權利。包括對森林的所有權、使用權和處理權。中國森林主要屬於國家所有和集體所有。機關、團體、部隊、學校、廠礦、農場、牧場等單位,在當地人民政府指定的地方種植的樹木,歸種植單位所有。全民所有制單位營造的林木,由營造單位按照國家規定支配林木收益。集體所有制單位營造的林木,歸該集體所有。農民在房前屋後、自留地、自留山和集體組織指定的地方種植的樹木,歸農民個人所有。集體或者個人承包全民所有和集體所有的宜林荒地造林,承包合同另有規定的,按照合同規定執行。國家所有、集體所有的山林樹木,或個人所有的林木和使用的林地,以及其他部門、單位的林木,由縣或縣以上人民政府頒發林權證書,登記造冊,確定和保障其所有權。

穩定林權對發展林業和調動人民植樹造林的積極性有重要作用。中國的林權以土地改革時確定的權屬為基礎,以政府頒發的土地證為主要憑證;沒有土地證的,參考土地改革時的土地清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舊契約不能作為山林權屬的依據。凡土地改革時已經分配的山林,權屬一律不再變動。土地改革時有山林權爭議的雙方重復分配的山林,凡都能提出確鑿證據的,其權屬應本著有利於生產管理和兼顧雙方利益的原則,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原則上按雙方各半並結合自然地形劃分;但土地改革後新造的人工林,林權誰造誰有,山權按各半的原則處理。土地證上記載的山林四至與面積不符的,以四至為准確定權屬;四至不準確的,協商解決。山林權屬爭議雙方都沒有進行土地改革,或者土改了但拿不出憑證的山林,屬國營單位間的爭執,如省、自治區的行政區域界限清楚,以行政區域界限為界,劃分權屬;屬集體單位間或國營單位與集體單位間的爭執,凡是人工林,其山權、林權均歸造林一方所有;天然林和荒山荒地,土地改革根據歷史和現實的經營狀況,兼顧雙方利益,協商解決。

在土地改革、合作化時期,為幫助少數民族社隊發展生產,漢族社隊劃歸少數民族社隊的山林,權屬不再變動。在土地改革以後合作化以前,因遷居、嫁娶隨帶的或贈送他人的山林,凡已在接受一方辦理入社手續的,屬接受一方鄉村集體所有;沒有辦理入社手續的,仍歸原鄉村集體所有。合作化以後遷居、嫁娶隨帶的或贈送他人的山林,其權屬仍歸原鄉村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確屬越界在對方土地上營造的人工林,應當按照山權不變,林權歸造林者所有,適當照顧山權一方利益的原則,協商解決。對於省、自治區行政區域界線有爭執的,按國務院發布的《行政區域邊界爭議處理辦法》的規定,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歷史狀況和自然地形,由雙方協商確定,並按照行政區域變更的有關規定,辦理報批手續。省際山林權糾紛已經雙方協商達成過協議,或經上級政府、司法機關裁決過的,雙方都維護原來的協議和裁決,不得以任何借口單方面修改或推翻。對於同一糾紛有數次協議和裁決的,以最後一次協議或裁決為准。全民所有制單位間、集體所有制單位間以及全民所有制單位與集體所有制單位間發生林木、林地權屬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個人間、個人與全民或者集體所有制單位間發生的林木、林地所有權爭議,由當地縣級或者鄉級人民政府處理。當事人對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通知之日起一個月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⑸ 有誰知道國務院(1984)95號文件的原文

【全文】 國務院批轉林業部、民政部等部門關於調處省際山林權糾紛問題的報告的通知 國發〔1984〕95號
國務院同意林業部、民政部、公安部、司法部和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關於調處省際山林權糾紛問題的報告》,現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各地區要把這項工作擺到議事日程上來,加強領導,作出具體部署。毗鄰省、區雙方要主動聯系,協調行動,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工作,爭取在今明兩年內,把現有山林權糾紛處理好,以增進邊界地區各族人民的團結,推動建設事業的發展。
關於調處省際山林權糾紛問題的報告
近幾年來,省與省之間的山林權糾紛問題十分突出,造成人民生命財產和森林資源的嚴重損失,影響安定團結。為此,我們深入重點地區作了調查,並和部分省、區研究了解決意見,現報告如下: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對解決山林權屬問題非常重視。一九八一年三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了《關於保護森林發展林業若干問題的決定》,要求各地抓緊做好落實山林權和林業生產責任制工作,積極解決山林權屬糾紛。一九八二年十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於制止亂砍濫伐森林的緊急指示》中,再次強調要抓緊處理這個問題。三年來,各地認真貫徹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指示,在林業「三定」中狠抓了山林權糾紛的調處工作。據統計,全國一百四十多萬起糾紛已解決了一百二十八萬多起。但是,省際山林權糾紛大都沒有解決,至今全國還有一千三百六十多起,爭執面積達一百四十多萬畝,糾紛較多的是南方各省。省際山林權糾紛的原因主要是:(一)山林權屬不清。一些地區山林權歷經變動,工作粗糙,造成權屬混亂。(二)省、區之間的行政界線不清。有的地方過去沒有劃過或沒有劃清省、區界線,糾紛雙方掌握的行政區劃圖省、區界線不一致,各執己圖,爭要山林。(三)有些幹部、群眾受無政府主義、本位主義和封建宗族思想的影響。
省際山林權糾紛調處工作,長期以來沒有統一的政策,行動不統一,使許多糾紛久拖不決。不少地方經常發生爭佔山林、濫伐林木的事件,甚至引起大規模械鬥,不僅造成生命財產和森林資源的嚴重損失,而且破壞了邊界地區安定團結和民族團結,影響生產建設,亟需妥善解決。

調處省際山林權糾紛,必須從有利於安定團結、民族團結,有利於保護森林、發展林業,有利於群眾生產生活和四化建設出發,教育幹部和群眾,發揚共產主義風格,克服本位主義,互諒互讓,通過協商解決問題。在調處工作中,應掌握以下政策原則:
(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有關規定,解放前的舊契約不能作為確定山林權屬的依據。
(二)山林權屬應以土地改革時確定的權屬為基礎,以人民政府頒發的土地證為主要憑證;沒有土地證的,可參考土地改革時的土地清冊。凡土地改革時已經分配的山權,其權屬一律不再變動。
土地改革時雙方重復分配的山林,凡都能提出確鑿證據的,其權屬應本著有利於生產管理和兼顧雙方利益的原則,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原則上按雙方各半並結合自然地形劃分,但如屬土地改革後新造的人工林,林權誰造誰有,山權仍按各半的原則處理。
土地證上記載的山林四至與面積不符的,以四至為准,確定權屬;四至不準確的,協商解決。
雙方都沒有進行土地改革,或者土地改革了但都拿不出憑證的山林,
屬國營單位之間的爭執,如省、區的行政區域界線清楚,以行政區域界線為界,山林座落在哪一個省、區就歸那一個省、區所有;屬集體單位之間或國營單位與集體單位之間的爭執,凡是人工林,其山權、林權均歸造林一方所有;天然林和荒山荒地,則應根據歷史和現時的經營狀況,兼顧雙方利益,協商解決。
在土地改革、合作化時期,為幫助少數民族社隊發展生產,漢族社隊劃歸少數民族社隊的山林,其權屬不再變動。
(三)在土地改革以後合作化以前,因遷居、嫁娶隨帶的或贈送他人的山林,凡已在接受一方辦理入社手續的,屬接受一方社隊集體所有;沒有辦理入社手續的,仍歸原社隊集體所有。合作化以後遷居、嫁娶隨帶的或贈送他人的山林,其權屬仍歸原社隊集體所有。
(四)解放以後,確屬越界在對方土地上營造的人工林,應當按照山權不變,林權歸造林者所有,適當照顧山權一方利益的原則,協商解決。
(五)對於省、區的行政區域界線有爭執的,應按照有關規定,參照解放後的歷史狀況和自然地形,由雙方協商確定,並按照行政區域變更的有關規定,辦理報批手續。
(六)省際山林權糾紛已經雙方協商達成過協議,或經上級政府、司法機關裁決過的,雙方都要維護原來的協議和裁決,不得以任何借口單方面修改或推翻。對於同一糾紛有數次協議或裁決的,以最後一次協議或裁決為准。
(七)發生省際山林權糾紛,當地雙方應主動協商解決,也可以報請上級政府或有關部門調解處理。在糾紛解決之前,必須維持現狀,任何一方都不準進入爭執地區砍伐林木和從事基本建設或其它生產活動;也不準發放山林權證,已發放的一律無效。
省際山林權糾紛一經雙方協商達成協議或經上級有關部門調解、裁決處理,都要有協議書或裁決書,繪制山林位置圖,並由山林座落所在地的縣(市)人民政府據以發給山林權證,由雙方共同設置永久性界標。
(八)有省際山林權糾紛的地區,雙方可根據以上政策原則,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協商制定解決糾紛的雙邊規定。糾紛雙方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協商簽訂的協議,亦應承認有效。
以上政策原則,只適用於調處省際山林權糾紛,省、區內的糾紛,仍按各省、區自己原來的規定處理。


調處省際山林權糾紛,是一項涉及面廣、政策性強的工作,必須加強組織領導,採取正確的工作方法。(註解:調處省際山林權糾紛問題,改按一九八四年九月二十日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的有關規定執行。)
(一)堅持雙方主動協商,上級幫助,把糾紛解決在基層。省際山林權糾紛,實際上是兩個省、區基層單位的糾紛,應當主要依靠糾紛雙方自己協商解決。經雙方反復協商達不成協議的,提請縣人民政府或司法機關調解;兩縣確實解決不了的,由省、自治區或行署、自治州協助處理。經各級調解均解決不了的,由省、區人民政府各自將糾紛的情況及解決的具體意見、方案,提請國務院主管部門協調,確實協調不了的,由主管部門提出意見報國務院決定。各地在調處工作中要注意充分發揮省際護林聯防組織的作用。
(二)做好糾紛地區幹部的思想工作,嚴格執行法紀。在調處工作中,雙方有關領導要顧全大局,以身作則,並教育各自一方的幹部,嚴格按照國家的有關政策、法律辦事,堅決反對本位主義、無政府主義和封建宗族思想。對偽造、塗改證據,或以其他借口蓄意製造糾紛或阻撓糾紛解決的人,要嚴肅處理。對挑起械鬥,破壞森林,造成人民生命財產嚴重損失的直接責任者,要予以追究,觸犯刑律的要依法懲辦。
(三)加強組織領導。省際山林權糾紛,大都包含有行政邊界和其他資源的爭執,有些涉及民族關系。建議省際山林權糾紛較多的省、區人民政府,組織林業、民政、公安、司法和民族事務等有關部門,協調行動,共同做好調處工作,促進糾紛的解決。
以上報告如無不妥,請批轉各地遵照執行。

⑹ 省際交通建設拆遷是否歸屬國有土地上拆遷安置方案

文號:寧政發[2007]61號發文單位:南京市人民政府發文日期:2007-2-28各區縣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局,市各直屬單位:《南京市征地房屋拆遷補償安置法》已經市政府研究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遵照執行。二○○七年二月二十八日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加強征地房屋拆遷管理,保障建設順利進行,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江蘇省土地管理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和規定,結合《南京市征地拆遷補償安置法》(寧政發〔2004〕93號)執行情況,制定本法。第二條凡在本市玄武區、白下區、秦淮區、建鄴區、鼓樓區、下關區、雨花台區、棲霞區(以下簡稱「江南八區」)范圍內的征地房屋拆遷補償安置,適用本法。撤組剩餘國有土地上原建於集體土地上房屋被拆遷的,以及撤組後原宅基地上依法翻建或改建的房屋被拆遷的,不論被拆遷人是否領取國有土地使用證和房屋產權證,均適用本法。臨時使用土地涉及農民房屋拆遷的,按本法規定實施拆遷。第三條本法所稱征地房屋拆遷補償安置,系指國家為了公共利益及實施規劃的需要,依據法律規定的程序和批准許可權,將農民集體所有土地轉為國有土地,需實施征地房屋拆遷,並依法給予被拆遷人合理補償安置的行為。第四條本法所稱征地房屋拆遷,包括住宅房屋拆遷和非住宅房屋拆遷。住宅房屋拆遷包括居住房屋拆遷及其附房和披房拆遷。非住宅房屋拆遷包括營業用房拆遷和非營業用房拆遷及其附房和披房拆遷。第五條征地房屋拆遷補償安置方式,分為貨幣補償、統拆統建兩種。住宅房屋拆遷實行貨幣補償的,被拆遷人可以申購拆遷安置房,實施產權調換,被拆遷人放棄申購拆遷安置房並經公證的,可以領取貨幣補償款;住宅房屋拆遷不具備實行貨幣補償條件的,實行統拆統建。第六條拆遷安置房原則上由各區政府在本轄區內按照「相對就近」的原則,根據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和城鎮建設規劃,負責建設、供應和管理;確因規劃、土地等原因需跨區建設的,必須報市政府批准。拆遷安置房享受經濟適用住房政策。拆遷安置房建設、供應和管理的具體法,由市房屋管理部門另行制定。第七條拆遷安置房實行基準價格區間制度。基準價格區間由市物價局會同市國土資源局,參照經濟適用住房定價體系,根據不同區域實際情況,適時制定並公布。具體拆遷安置房項目供應的基準價格,由項目所在區政府在前款公布的拆遷安置房基準價格區間內確定,報市物價局和市國土資源局備案;確需超出前款公布的拆遷安置房基準價格區間的,須經市物價局和市國土資源局初審後報市政府審定。具體拆遷項目實施前,由所在區政府負責及時向被拆遷人公告供應該項目的拆遷安置房的基準價格。第八條南京市國土資源局是本市征地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門,對本市征地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工作實施監督管理。南京市集體土地房屋拆遷管理公室具體負責本市征地房屋拆遷補償安置日常管理工作,承拆遷方案審核、業務培訓指導、政策咨詢服務、拆遷糾紛協調、上訪矛盾處理等事務。第九條建設、規劃、房產、物價、監察、審計、信訪、公安、宣傳、司法行政、發展改革、行政執法、勞動保障、農村經濟、市政公用、民政、工商、稅務、教育、衛生、商貿、建工、郵政、電信、供電等部門和單位,以及有關街道事處,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共同做好相關工作。第十條征地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工作實行屬地負責制。江南八區政府是本區征地房屋拆遷補償安置責任單位,負責本轄區內征地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工作,落實具體的政府部門作為拆遷實施單位,承本區征地房屋拆遷補償安置事務。第十一條建立征地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工作績效考核制度。市政府對各區政府征地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工作實行綜合目標考核,具體考核工作由市集體土地房屋拆遷管理公室承。第二章拆遷管理第十二條征地公告後,有關部門、單位和個人應在征(用)地范圍內暫停下列事項:(一)新批宅基地和其他建設用地;(二)審批新建、改建、擴建房屋;(三)入戶或分戶,但因婚姻、出生、回國、士兵退伍、經批准由外省市投*直系親屬以及刑滿釋放、解除勞動教養等情況必須入戶或分戶的除外;(四)核發工商營業執照;(五)批准房屋、土地流轉;(六)變更房屋、土地用途。征地公告後,擅自本條所列事項的,征地房屋拆遷時不予認定。第十三條因建設徵收土地,需實施征地房屋拆遷的,拆遷實施單位應當依據本法對拆遷總費用進行測算,並在徵求拆遷人意見、報市集體土地房屋拆遷管理公室審核後,與拆遷人簽訂《拆遷事務協議》,按協議約定履行拆遷責任。第十四條征地房屋拆遷實施前,拆遷實施單位應將征地房屋拆遷方案報市集體土地房屋拆遷管理公室審核,經批準的應將《南京市征地房屋拆遷方案批准通知書》在被拆遷房屋所在街道、村進行公告,公告期不得少於7天,並按經批準的方案實施拆遷。第十五條拆遷實施單位申請審核征地房屋拆遷方案時,應提供以下材料:(一)征(用)地批准文件及經核準的用地范圍圖;(二)征地房屋拆遷方案申請表及附表;(三)由存款業務的金融機構出具的已專項收存拆遷實施單位不少於拆遷補償款總額80%的資金證明;(四)與拆遷人簽訂的《拆遷事務協議》及市集體土地房屋拆遷管理公室對拆遷總費用的審核意見書;(五)拆遷撤組剩餘國有土地上原建(或依法翻建、改建)於集體土地上的房屋的,需提供相應的土地權屬證明材料;(六)拆遷安置房落實材料;(七)其它需要提交的材料。第十六條《南京市征地房屋拆遷方案批准通知書》有效期為4個月。超過規定時間仍未完成拆遷的,拆遷實施單位應在期滿10日前向市集體土地房屋拆遷管理公室申請續期,一次續期不得超過3個月。拆遷項目結束後,拆遷實施單位應當向市集體土地房屋拆遷管理公室報結。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偽造、塗改、轉讓《南京市征地房屋拆遷方案批准通知書》。第十七條拆遷實施單位在領取《南京市征地房屋拆遷方案批准通知書》後7個工作日內,應當將不低於拆遷費用總額的30%資金先行支付給拆遷安置房建設方,作為拆遷安置房建設的啟動資金,並與拆遷安置房建設方簽訂相關協議。第十八條拆遷實施單位應當與被拆遷人依照本法規定就補償、搬遷等事項簽訂《拆遷補償安置協議》。第十九條征地房屋拆遷工作人員須經業務培訓,經考核合格後,由市集體土地房屋拆遷管理公室核發《南京市征地房屋拆遷上崗資格證書》,取得資格後方可上崗從事征地房屋拆遷工作。第三章拆遷補償第二十條被拆遷人持有宅基地集體土地使用證(含撤組剩餘國有土地使用證,下同)和房屋產權證(含建房許可證,下同)的,按本法給予補償。拆遷補償以前述兩證所載的合法房屋建築面積為測算依據。宅基地集體土地使用證和房屋產權證均不具備的,屬於違法建築,不予補償。征地公告後,突擊建設的建(構)築物,不予補償。第二十一條住宅房屋實行貨幣補償的,其拆遷補償款由原房補償款、購房補償款和區位補償款三部分組成。拆遷住宅房屋的附房、披房只支付原房補償款。被拆遷人原合法住宅房屋建築面積超過220平方米的,超出部分只支付原房補償款。第二十二條被拆遷人僅有一處住房(一處住房的認定,以一個土地使用證為准;沒有土地使用證的,以一個房屋產權證為准;土地使用證和房屋產權證均不具備的,按有關規定處理),且獲得的貨幣補償款低於供應該項目最小套型拆遷安置房總價的,拆遷實施單位應按照以基準價格測算的供應該項目的最小戶型拆遷安置房總價對被拆遷人進行貨幣補償。第二十三條住宅房屋實行統拆統建的,其拆遷補償款由原房補償款和建房補助款兩部分組成。拆遷人在此基礎上,應當增加拆遷補償款總額的25%作為公用設施配套費,由所在街道事處包干使用,專項用於公用設施配套建設。統拆統建的新宅基地使用農用地的,拆遷人還應當支付農用地轉用手續等有關費用。統拆統建的新宅基地面積,每戶不得超過135平方米,由街道事處統一規劃、統一安排,宅基地用地手續須按規定程序報批。第二十四條非住宅房屋拆遷,對用地與建設手續合法、具備工商營業執照的產權人,按下列規定進行貨幣補償:(一)拆遷非住宅房屋,拆遷補償款由原房補償款、區位補償款兩部分組成;拆除非住宅房屋中的附房、披房只支付原房補償款。(二)拆遷具有區域功能性的學校、醫院、敬老院,按非住宅房屋拆遷補償費標准1.5倍計算,拆遷人不承擔另行復建責任。(三)拆遷營業用房,其設施搬遷費用,由拆遷實施單位按照不超過拆遷補償款2%給予補償;拆遷非營業用房中的生產用房,其設備的拆除、安裝和搬遷費用,由拆遷實施單位按照不超過拆遷補償款8%給予補償;拆遷其他非營業房屋的設施搬運費用,由拆遷實施單位按照不超過拆遷補償款4%給予補償。(四)拆遷非住宅房屋造成停業的,屬於營業用房的,拆遷實施單位應當給予不超過拆遷補償款8%的補償;屬於非營業用房的,應當給予不超過貨幣補償金額5%補償。(五)拆遷非住宅房屋,對拆除後無法進行搬遷和再次安裝使用的設備的補償,由拆遷實施單位按照重置價結合成新測算,徵求拆遷人意見後,報所在區政府審定。(六)被拆遷人將房屋出租的,拆遷實施單位僅對被拆遷人進行補償,其中,對承租人因停業、設備拆除、安裝和搬遷造成的損失補償,由被拆遷人支付給承租人。被拆遷人與承租人的出租協議對前款所述的損失補償有約定的,由雙方按協議約定處理;雙方沒有出租協議或出租協議對之未約定的,由被拆遷人與承租人根據實際情況自行協商解決。第二十五條拆遷個體工商戶自有營業用房及連家店的,被拆遷人必須提供土地使用證、房屋產權證、工商營業執照,按以下規定補償:(一)貨幣拆遷的,如其土地使用證上所載明的土地用途為宅基地的,按住宅房屋貨幣補償標准支付拆遷補償款,但其原房補償款部分按1.2倍計算,不再另行安置和支付停業損失等其它補償;如其土地使用證上所載明的為其它用途的,按非住宅房屋實行拆遷。(二)統拆統建的,按住宅房屋統拆統建標准支付拆遷補償款,但其原房補償款部分按1.2倍計算,不再另行安置和支付停業損失等其它補償。第二十六條住宅房屋實行貨幣拆遷或統拆統建的,拆遷實施單位應當向被拆遷人支付搬家費、過渡費、原房電話、空調、有線電視等設備拆移補償費、拆除管道煤氣補助費和電增容工料費等費用;被拆遷人的原房有裝修的,拆遷實施單位應當支付裝修補償費。第二十七條住宅房屋被拆遷人提前搬遷的,拆遷實施單位應當給予獎勵費,其標准和期限參照同時期市政府公布的國有土地上城市房屋拆遷規定執行。提前搬家獎勵費以一個產權戶為單位核計,一個產權戶的認定,以一個土地使用證為准;沒有土地使用證的,以一個房屋產權證為准;土地使用證和房屋產權證均不具備的,按有關規定處理。被拆遷人申購拆遷安置房的,同一項目按搬遷先後順序參加選房。第四章拆遷安置房申購第二十八條住宅房屋被拆遷人申購拆遷安置房,實施產權調換的,其可申購面積按以下規定執行:(一)被拆遷人申購拆遷安置房時,購房款由被拆遷房屋合法建築面積的原房補償款、購房補償款和區位補償款三部分組成,且必須在購房款總額內申購拆遷安置房,不得使用其它補償費用和被拆遷人其它自有資金。(二)每產權戶可申購拆遷安置房的最大面積不得超過220平方米。每產權戶認定以一個土地使用證為准;沒有土地使用證的,以一個房屋產權證為准;土地使用證和房屋產權證均不具備的,按有關規定處理。(三)住宅房屋被拆遷人因同一戶籍家庭人口較多、住房特別困難等原因,確需超過本條第(一)款規定的面積進行申購的,必須經拆遷實施單位審核同意,並報區、市拆遷安置房管理部門批准。每產權戶被拆遷人申購面積人均最多不能超過30平方米,總申購面積不得超過本條第(二)款規定的220平方米。同一戶籍家庭人口為征地公告前戶口實際存續、實際居住並在他處無住房的人員。該部分人員由被拆遷人取得所在街道和村組證明後經拆遷實施單位審核產生,並在被拆遷人所在村組公示5天,無異議的,方可列入人口基數計算。(四)被拆遷人必須同時滿足前述第(一)款、第(二)款、第(三)款規定的條件,申購拆遷安置房。第二十九條住宅房屋被拆遷人申購拆遷安置房,實施產權調換的,其購房款支付按以下規定執行:(一)被拆遷人按所購拆遷安置房基準價格為基礎支付購房款,該款項由拆遷實施單位從被拆遷人的拆遷補償款中直接支付給拆遷安置房建設方,被拆遷人的拆遷補償款如有結余的,由拆遷實施單位支付給被拆遷人。(二)因房屋樓層、朝向等原因產生的拆遷安置房價格差異,由被拆遷人在拆遷安置房選房時與拆遷安置房建設方結算,多退少補。(三)因房屋結構、套型等原因,造成被拆遷人實際購買的拆遷安置房總面積超過其可申購面積的,或被拆遷人按照本法第二十八條第(三)款規定經批准超面積申購的,被拆遷人按照下述標准支付超面積的購房款:超出面積在10平方米(含)以內的,超面積部分按所購拆遷安置房基準價格計算購房款;超出面積大於10平方米的,全部超面積部分(含0—10平方米超出面積)按所購拆遷安置房基準價格上浮50%計算購房款。第三十條住宅房屋被拆遷人申購拆遷安置房,實施產權調換的,其申購的法按以下規定執行:(1)被拆遷人必須提供拆遷補償安置協議、原土地使用證、房屋產權證和戶籍證明材料,並如實填寫《南京市拆遷安置房申購表》,報拆遷實施單位審核;(2)拆遷實施單位應對被拆遷人提供的申購材料進行嚴格審核,並簽署審核意見,按項目匯總明細,附具相關材料,報區、市拆遷安置房管理部門審查;(3)區、市拆遷安置房管理部門審查後,符合條件的,發放《南京市拆遷安置房購買通知書》,由拆遷實施單位交被拆遷人作為選房憑證,同時,拆遷實施單位應按項目匯總明細,報市集體土地房屋拆遷管理公室備案。第五章拆遷裁決第六章法律責任第七章附則第四十三條本法所涉及征地房屋拆遷補償費標准,除購房補償款外,按照市物價局、市國土資源局《關於印發〈南京市征地拆遷補償安置標准〉的通知》(寧價房〔2004〕61號、寧國土資〔2004〕92號)文件規定執行,市物價局會同市國土資源局,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適時進行調整。供應拆遷項目的拆遷安置房位於現有繞城公路以內的,住宅房屋拆遷補償款中的購房補償款標准,按供應該項目拆遷安置房基準價格的70%確定;供應拆遷項目的拆遷安置房位於現有繞城公路以外的,住宅房屋拆遷補償款中的購房補償款標准,按供應該項目拆遷安置房基準價格的80%確定。統拆統建的房屋補償費按寧價房〔2004〕61號、寧國土資〔2004〕92號文件中自拆自建房屋補償費標准執行。第四十四條在職職工因征地房屋拆遷搬家,憑拆遷實施單位出具的證明,所在單位應當給予兩天公假。第四十五條被拆遷人申購拆遷安置房的,購房款中拆遷補償款部分可以免繳契稅。第四十六條本法涉及的術語,按下列規定解釋:拆遷人,是指征(用)地單位。拆遷實施單位,是指各區政府指定的實施征地房屋拆遷工作的具體部門。被拆遷人,是指對被拆遷房屋擁有所有權的單位和個人。營業用房,是指服務對象接受服務,直接用於商業活動的房屋,包括金融、娛樂、餐飲、服務等類型的房屋。非營業用房,是指除營業用房以外的其他類型的房屋,包括工廠、站場碼頭、倉庫堆棧、公、學校、醫院、福利院、公共設施用房等。

⑺ 處置糾紛機制從哪裡入手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機制建設,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加強源頭治理,努力將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需要各地繼續重點關注和推動解決。如何更好構建社會矛盾的化解機制?怎樣讓調解變得更及時、發揮更大作用?記者日前在湖北、河北等地采訪調研。

聯防聯調,跨界矛盾共同管

腳手架斷裂傷人命,當事三方各執一詞,死者親屬情緒失控……鄂皖兩省邊界,一起糾紛一觸即發,極易釀成群體性事件,兩地人民調解委員會直面考驗。

事發去年1月,湖北省英山縣石頭咀鎮新店村村民賀某應鄰居梅某邀請,到一崗之隔的安徽省霍山縣上土市鎮村民吳某家中建豬舍。不料,在豬舍木樑架設過程中,賀某製作的用作「腳手架」的木凳腳榫突然斷裂,賀某摔落地面,頭部受傷,後經搶救無效死亡。

實時上傳,糾紛上報「點對面」

河北石家莊市欒城區,剛吃過午飯的柳林屯司法所所長劉增彥打開「民調通」,看到夏涼村人民調解委員會主任劉鎖柱上傳了一條信息:一名外地女子因債務糾紛持刀去了村民劉某家。劉某已經幾年沒回家了,家裡只有劉某的妻兒。

「有可能是傷人,也可能是自殺,必須趕快制止!」劉增彥立即向欒城區司法局主管領導匯報,接著聯系派出所民警、鄉鎮包村幹部等趕到夏涼村。他們和劉鎖柱一起先穩住女子情緒,而後和劉某的長輩共同商量解決方法。經過一番入情入理的調解,最後雙方達成和解協議,劉增彥和村幹部送女子坐上了回家的汽車。

「可別小瞧了這個手機程序,它就像是指尖上的『調解員』,在基層矛盾糾紛調解中派上了大用場。」劉增彥說。為了優化人民調解的程序和效率,河北省司法廳自2014年以來研發推廣了人民調解工作信息化管理軟體,探索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推動人民調解工作。

河北省司法廳基層工作指導處處長高道沖介紹,整個系統由3個部分組成:「民調通」手機軟體,由人民調解員使用,具有糾紛排查、調解信息上報以及信息查詢等功能;「領導通」手機軟體,安裝在司法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手機上,可以隨時了解轄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和隊伍情況,指揮調解工作;「管理平台」,可以為上級決策、協調、指揮人民調解工作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劉鎖柱說,使用「民調通」不用輸入很多文字,耗時僅一兩分鍾,發現矛盾糾紛苗頭就實時上傳,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不同於電話報告情況的『點對點』,通過『民調通』上報情況是『點對面』,相關部門領導都能夠查看上報情況,而且留有操作痕跡,進而倒逼職能部門履行職責。」欒城區司法局副局長郭會斌說。

截至2017年10月,河北省170個縣市區已經實現了「民調通」全覆蓋,入網用戶5萬多部。

敢於創新,直面痼疾破難題

現實中,在面對群眾的利益糾紛時,一些部門與部門之間、地方與地方之間存在相互推諉、不敢作為的情況,使得群眾內部的矛盾糾紛得不到及時化解,影響社會穩定。

武漢城市圈建立聯防聯調機制以來,邊界矛盾糾紛解決成功率大幅提高。最近兩年來,共處理矛盾糾紛1285件,調解成功1260件,成功率超98%。「聯防聯調機制是實現社會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的重要制度創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楊燦明表示,「這種機制使邊界之間的矛盾糾紛解決在萌芽狀態中,在社會治理層面滿足了不同城市邊界地區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需要。」

記者調研時發現,基層需要調解的案件數量龐大,依靠傳統方式調解,分析研判周期長,並且耗費大量人力物力。隨著社會發展,矛盾糾紛突發且日益多樣、復雜,對人民調解的協調聯動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據介紹,如今的「民調通」,已經成為人民調解的資料庫,可以對矛盾糾紛數據進行深入分析研判,對沒有調解成功甚至有可能激化的矛盾及時進行指導,及時向當地黨委政府匯報跨地域、跨部門等疑難問題,有效實現了民間矛盾糾紛的預測預警預防。

內容來源於《 人民日報 》

⑻ 環保局的電話是多少

環保局(總稱:國家環境保護部)的電話是12369。

環保局是政府職能部門版,最高機關系國家權環保部,隸屬於國務院管理。主要負責:擬定國家環境保護的方針、政策和法規,制定行政規章;指導和協調解決各地方、各部門以及跨地區、跨流域的重大環境問題;負責環境監測、統計、信息工作;制定環境監測制度和規范等等。

(8)省際糾紛擴展閱讀

向環保局舉報的程序

1、看到污染拍照留下證據(避免口說無憑)。

2、撥打12369,向接線員說清楚所舉報的污染事件的時間、地點(參考物或地理坐標)、排污情況描述(切忌誇張描述或描述不清晰,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以描述周邊有哪些生產企業,告知企業名稱)。

3、跟接線員確認你舉報污染信息。

4、向接線員提出希望在15個工作日內回復處理結果的要求。

⑼ 林權糾紛、為什麼可以不以事實為依據

這個不以事實為依據的話,可能是政府有他自己那一方面的考慮

⑽ 高分懸賞求黃河基礎知識的有關教材!!

http://www.51test.net/show.asp?id=3082
http://iask.sina.com.cn/b/14347498.html?from=zzsy02
一共兩個網,給點分吧!

閱讀全文

與省際糾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國培預期研修成果 瀏覽:151
知識產權專利培訓心得 瀏覽:974
工商登記需要提供什麼資料 瀏覽:683
大連使用權房子辦產權需要花多少錢 瀏覽:630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
國家歌曲版許可權制 瀏覽:860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
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 瀏覽:706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