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處理醫患糾紛
處理醫患糾紛,具體做法如下:
1、分析事件的性質
有的醫療糾紛,醫務人員在診療過程中有過失,這是要承擔責任的。有的醫療糾紛,醫務人員在診療過程中沒有過失,醫院不會承擔責任。醫療糾紛的發生後,應該盡快弄清診療過程中是否有過失,分析事件的性質,以便採取相應策略,應對醫療糾紛。
2、分析患方動機
醫療糾紛的發生,患者一方有多種不同的動機,患方動機有以下幾方面:
對不良後果無法接受,尋機索理。這實際上是患者或者親屬的挫折心理反應,患者及家屬都希望來醫院後,能在醫務人員的精心治療下盡快祛除疾病、恢復健康。一旦患者及家屬期盼的目的未實現,患者及家屬在心理上受到打擊,產生挫折感,向醫院索理。
對醫療服務不滿的發泄。患者對醫院或者醫務人員的服務不滿意,有意見,尋機造醫院發泄,以釋放心中的不滿。
對醫療行為是否有過失進行試探。患者對醫院的醫療服務究竟有無過失不清楚,受他人或者媒體的影響,向醫院提出索賠要求,「拋個石頭試水深」。
對醫療過失較為強烈索理索賠強烈。患者及其親屬對醫院及其醫務人員的醫療服務極不滿意,堅定認為醫療服務有過錯,要求醫院予以賠償。
3、穩定投訴者,緩沖矛盾
醫療糾紛後,醫院及其醫務人員要正確對待。首先要作的工作是穩定投訴者的情緒,緩沖矛盾,對醫療糾紛實行「冷處理」,做到「人躁我靜、人急我緩」,千萬不要激化矛盾。待患者或者親屬冷靜下來後,再行商議解決辦法,有利於醫療糾紛的解決。對那些無理取鬧的患者及其親屬,如果做工作無效、嚴重影響醫院正常工作秩序的,應該積極給上級主管部門匯報,必要時請公安部門維護醫院的正常工作秩序。
4、作好說服工作,爭取理解
對初步分析醫院在醫療活動中沒有過失,醫療糾紛的發生是由於患者或者親屬缺乏醫學知識,對醫務人員的診療行為不理解造成的醫療糾紛,要盡量耐心解釋,爭取患者的理解。對一時難以分清一責任或通過初步調查分析醫療過程中有過錯的,告知患者或者親屬按照現行的醫療糾紛處理程序進行,決不能通過取鬧事來解決。
② 如何看待醫患糾紛
這個就是消費者商家有糾紛差不多,只不過醫療這種服務比較特殊,涉及到人的生命,更容易導致矛盾發生,今年因為COVID-19發生,大傢伙對醫務工作者又有了新的認識,可能醫患糾紛會比過去好許多
③ 醫患沖突的表現與特點
當前我國醫患沖突的表現和特點主要是:
第一,療效和患方的期望值反差大。患者和其親屬認為「既然自己出了錢,就希望得到應有的服務。」只要疾病得到了治癒或緩解,即使花了較多的錢,多數病人也是能夠承受的,且一般不釀成醫患沖突。但是,當病人的較大經濟耗費未能得到自己期盼的「理想」醫療效果時,患者心態不平衡,這種利益沖突就會爆發出來。
第二,醫療成本居高不下,患者不堪負重。盡管國家採取了一些措施(如降低一些葯品的價格),但醫療成本仍居高不下,除少數富裕階層外,工人、農民、普通的工薪階層,日益不堪治病的重負。普通公民對醫療機構追求商業利潤的行為,怨聲載道。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利益的多元化,醫療機構及相關部門(如葯行)自然要考慮自身利益,而「利益」的淵源最終還是患者。「白衣天使」的形象和感情淡化了,醫患間的敵對情緒嚴重。
第三,我國醫療體制改革沒有很好地考慮中低收入者承受能力,社會上相當多的醫療機構熱衷於追求高標准、超豪華,「富人保健」「富人醫療」趨勢嚴重。、顯然,其收入差別大,享受的醫療保健服務方面的實際待遇反差較大。滿足不同利益群體之需要,社會上相當多的醫療機構從自身利益出發,熱中於追求醫療環境的高標准、超豪華,「富人保健」「富人醫療」趨勢嚴重。醫院在所謂成本核算、自負盈虧的壓力下,追求、利潤也不擇手段。醫生救死扶傷的仁術變成了待價而沽的商品。醫療機構公益性、福利性光環的消失,使人們在心理上難以承受。
第四,醫療保障制度建設滯後,國家不能及時、有效地化解矛盾,醫患沖突更加復雜化。
第五,醫患雙方維權意識不斷增強,患方強調保護自己的隱私權、知情同意權,而醫方也需要全面了解病史、正確把握病症。醫患間戒備心理嚴重。
④ 如何看待醫患糾紛問題
醫患糾紛是很難過的事情,醫生在治病救人從死神手中搶人,經歷了一番折騰,最後可能被患者家屬發泄怒氣,很讓人心涼。不過這次疫情之後應該會好很多了。
⑤ 醫患糾紛的現狀及其危害(詳細些)
現狀:錢不夠,不給治;態度惡劣,火上澆油;用假冒偽劣葯,用貴葯,小病重治,搞提成,版搞創收權;重點城市醫院好,其他城市不行,三甲醫院分布不均;有特權,有的醫院病床常年空置,只等特權人物; 危害:醫生,病人都成犧牲品,長此以往,民怨越積越深,對社會危害大。
⑥ 如何理解醫患糾紛
一方面來是政府過度源干預,制定醫療服務的價格以及醫務人員的工資。我們知道,價格取決於供需,按照當今醫療供給與醫療需求差距來說,政府定價相對過低,那麼醫院的激勵便是:高葯價和盡量多的甚至不必要的醫療服務。醫生的激勵便是收紅包。於是,這構成了醫患矛盾的直接原因。
⑦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醫患糾紛已經嚴重到今天這樣的地步
根本上講是醫療衛生制度內在問題在醫患關系方面,社會對醫療糾紛中對患者及家屬的過度容忍或縱容,所以產生比較多的醫療糾紛及比較嚴重的醫療糾紛行為。
在出現醫療糾紛時,往往會出現患者治療效果不好而出現醫生也不願意看到的患者病情加重或死亡等嚴重情況,面對這種情況,社會上的老百姓不明真實情況往往同情患者及家屬,在患者家屬大鬧醫院時,社會和政府有意無意袒護或縱容患者及家屬,長期如此,也形成一種惡性循環,醫生不敢給患者看病,患者對醫生和醫院的信任也越來越低。
⑧ 醫患沖突主要表現為哪些
當醫院和醫生都希望病人越多越好,患的病越嚴重越好的時候,我不再覺得醫院是個真心治病救人的地方, 現在的醫療走入了很大的誤區,極少能讓病人真正治癒, 一、 主觀方面 (一)我們國家倡導平等的人道主義,白求恩精神,確實在衛生戰線有相當多的這樣的模範。他們奉公廉潔、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但隨著市場經濟的全面建立和深入發展,人們的商品意識增強了,物質水平提高了。少數醫務人員以行醫作為謀私利的手段,坑害病人,導致病人意見很大,有的花了很多錢,醫不好病,在心理上很不平衡,與醫護人員發生沖突,此其一。其二,由於客觀上正常收入不能滿足醫生物質需要,少數醫生趁治病機會搞行業不正之風: 「回扣」、「紅包」,損害了患者利益。其三:部分醫務人員職業道德修養不夠高,對患者冷、硬、推、頂,使患者發生不滿心理,沖突、糾紛不可避免發生。這是由於部分醫務人員存在封建恩賜思想:你來求醫,是在求我,你得聽我的,這種沒有絲毫同情心的思想,不導致醫患關系緊張才怪。其四:部分醫生愛病不愛人,只關心對己之科研、課題有用病人,對其他病人愛理不理,這對於敏感的病人無疑是一個打擊,肯定會發生糾紛。 (二)在管理方面,醫院管理不著力也有一定原因:(1)制度不健全,沒有一套完整的管理監督機構,使少部分醫務人員有機可乘。管理混亂使醫療活動失去准繩,醫院整體醫護素質差,所以當前我院有目的及時開展了以「病人為中心」,「內強素質、外樹形象」,「仁心仁義、方便為懷」的措施有一定效果,對於改善當前較為不滿意的醫患關系有一定好處。(2)部分醫院經營思想偏差。由於客觀上存在激烈的醫療市場競爭。醫院在兩個效益上更注意經濟效益。特別是科室經濟獨立核算後,科室自負盈虧了,只能打經濟算盤,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的不良風氣,給患者造成不良心理影響,認為社會主義國家醫院快變成「醫療交易所了」,逐漸變味了! 二、患者方面 在醫患雙方矛盾問題上,醫方固然有責任,但患者有時也是沖突主要挑起者。主要表現在:(1)有些患者對醫療期望值過高,認為是小病應治癒,有的是道聽途說,這種病怎麼醫成這種樣子,產生不滿心理。在醫院鬧了起來。有些修養較差的家屬侮辱醫生。(2)不信任心理:有些患者希望老資格醫生為其治病,一旦得不到滿足,出了一些合並症,將認定是年輕醫生造成的,發生糾紛。(3)有些病會產生不良心理影響,如癌症、慢性病、長期不愈,患者發生不滿,絕望心理,將會遷怒於醫務人員。 (1)要提高醫務人員的職業道德修養和技術水平,改善服務態度,本著同情、安慰的心理醫治患者,特別在今天已是生物心理社會模式的情況下,對醫生的要求更高了,既要醫好患者的病,更要了解、疏通病人的心理狀態,滿足病人的合理要求,使患者感到住院時有一個良好的心境,配合醫生治療,我們感得「將心比心」是很有說服力的,當你無視病人的痛苦時,多想一想,要是你生病,希望醫生怎麼對你,另外,醫學科技迅猛發展,醫務人員要有「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事業心,努力掌握先進的醫學科技,為患者服務。在儀表上、行動上、語言上、醫療工作過程中,使患者放心、滿意、高興,這對醫院的兩個效益很有好處。 (2)患者方面:在醫院裡面,患者相對是弱者。需要醫生的關心、愛護。我們認為,只要醫護人員對得起患者,便幾乎沒有患者對不起醫生的。要加強對患者的宣教活動,包括醫學方面的常識,醫院的規章制度。使患者慢慢與醫生配合,互相尊重,互相關心的重要性。 (3)管理防腐:繼續執行黨的衛生方針政策,採取有力的措施,改變醫患雙方的緊張局面。 (4)澄清媒體對衛生系統的不良炒作,多宣傳社會主義國家醫院的面東西,使社會上群眾感到社會主義制度醫療保障。學習國內外、兄弟醫院的先進管理經驗、取長補短。 (5)在本系統內開展行風評議,自我剖析,在政治思想上內強素質,提高醫護人員服務素質、態度質量。與晉升、獎罰掛鉤。用組織紀律約束醫護人員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