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華人民共和國關於非法扣押與經濟糾紛無關第三方車輛是否構成犯罪
非法扣押第三方車輛,此為構成非法處置扣押財產罪,嚴重侵害了司法機關的正常活動。
凡非法扣留人質、車輛、車輛牌照、貨物和當事人的有關證件的,由公安機關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給予處罰。
⑵ 因為經濟糾紛,我的車被別人非法扣押,我應該怎麼辦
普通公民無法律受權,擅自使用非法的手段搶奪他人車輛的,涉嫌搶奪罪(或搶劫罪)。可以向警方報警。警方在查明情況後,一般不以犯罪論處,警方將責令對方迅速歸還財產,同時建議對方合法維權,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
一、報警時,警方可能以民事經濟為由,拖延處理;事實上,無法律授權,強行奪取他人財產的,已經涉嫌犯罪。
二、作為債務人,應當及時履行義務。如果對方及時起訴至法院的,你的車輛將被依法扣押或查封。敗訴後仍不履行義務的,法院可以拍賣車輛。
事實上,在起訴前後,對方都可以向法院申請財產保全,法院可以將車輛查封、扣押。可以保證勝訴後,能得到及時的執行。
1、訴訟保全,《民事訴訟法》第一百條 人民法院對於可能因當事人一方的行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決難以執行或者造成當事人其他損害的案件,根據對方當事人的申請,可以裁定對其財產進行保全、責令其作出一定行為或者禁止其作出一定行為;當事人沒有提出申請的,人民法院在必要時也可以裁定採取保全措施。
2、訴前保全,《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一條 利害關系人因情況緊急,不立即申請保全將會使其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可以在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前向被保全財產所在地、被申請人住所地或者對案件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採取保全措施。申請人應當提供擔保,不提供擔保的,裁定駁回申請。
建議:再與對方溝通,警告對方將報警,勸其及時歸還車輛;同時,本人也應當認識到及時償還債務也是你的法定義務。
⑶ 非法扣押他人財產抵債款為什麼是違法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六條規定,"採取對妨害民事訴.訟的強.制措施必須由人.民法.院決定。任何單位和個人採取非法拘.禁他人或者非法私自扣.押他人財產追索債務的,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或者予以拘.留、罰款"。
非法私自扣.押財產罪是指行為人非法扣.押他人財物,情節嚴重或者是造成嚴重後果的行為。
首先,從犯罪的主觀方面看,國.家、集體、個人的財產受國.家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沒有非法侵犯他人財產的權力,即使是在發生債權糾紛時。債權人採取非法私自扣.押他人財產這一法.律禁止的方法,顯然是一種故意行為,即主觀上具有明知採取手段的非法性和佔有屬於他人的合法財產的行為的非法性。從違法或犯罪的客觀方面分析,行為人實施了非法私自扣.押他人財物的行為,造成嚴重的損害後果或情節嚴重。非法私自扣.押他人財產追索債務具有很大的社.會危害性。一方面擾亂.了社.會秩序,形成社.會不安定因素,另一方面侵犯了他人的財產權.利。尤其是未經當事人承認,有關部門處理或法.院裁決不能確認債的實際存在和欠債金額時,有的單位和個人基於對事實和法.律的錯誤理解,以債權人自居,非法扣.押他人財產以達到促進糾紛解決而實現假想債權的目的,這勢必會給擬定的債務人造成一定的財產損失。同時,有的債權人因小額債權而扣.押債務人.大量財物,造成重大的財產損失。有的對生產、經營過程中的財產,如汽車等進行扣.押,造成生產、經營停止,特別是近幾年的收賬公.司的出現,使這種情況愈演愈烈,造成嚴重後果後,行為人得不到應有的打擊,助長了這種行為的發生。上述幾種情況,如果僅按侵權處理,往往是贏了官司,而損失很難挽回,有的連被非法扣.押的財產也不能追回。社.會經濟秩序包括權.利主體權.利的產生、享有、行使和救濟秩序,如果權.利人不按法.律秩序行使權.利,社.會經濟秩序就將受到破.壞。從違法或犯罪客體來看,非法私自扣.押他人財產追索債務的行為侵犯的是多種客體。首先,非法私自扣.押他人財產的行為破.壞了社.會管理秩序,尤其是司法秩序。
其次,由上述分析可以得知,非法私自扣.押他人財產的行為主要是侵犯了他人的財產權.利。違法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既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單位。既可能是合法的債權人,也可能是存在經濟糾紛自認為是債權人,而實際上並非真正債權人的人。如果根本就沒有產生債權債務的事實,而以追索債務為名扣.押他人財產,則構成其他犯罪。因此,非法扣.押他人財產追索債務的行為具有刑事違法性,情節嚴重或造成嚴重後果時,就構成非法私自扣.押他人財產罪並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對情節輕微的,則按治安管理予以拘.留、罰款或按妨害民事訴.訟予以處理。非法扣.押他人財產追索債務的情節嚴重的判斷標准,可以從非法扣.押財產的手段,造成損害後果的大小等幾個方面來考慮。
非法私自扣.押他人財產追索債務同債權人行使留置權的區別,我們要嚴格依法追究非法私自扣.押他人財產追索債務的法.律責任,又要防止濫用權.利,首要就要把非法私自扣.押他人財產追索債務與債權人行使留置權嚴格區分開來。留置是擔保的一種方式,指債權人按照合同約定佔有債務的動產,債務人不按照合同約定的期限履行債務的,債權人有權留置該財產,以該財產折價或者以拍賣、變賣該財產的價款優先受償。留置權僅在法.律有明文規定的如保管合同、運輸合同、加工承攬合同等發生債務糾紛時適用。留置是法.律賦予當事人的合法權.利,不能與非法私自扣.押他人財產追索債務等同。
⑷ 因為經濟糾紛,我的車被別人非法扣押,我應該怎麼辦
經濟糾紛車被別人扣押這種情況那麼你先把欠別人的錢給還了呀,實在不行你就撥打110報警吧。
⑸ 因經濟糾紛車輛被對方非法扣押警察有權利制止或追回嗎
因經濟糾紛被扣押車抄輛的,不屬於襲公安機關管轄范圍,公安機關是不予受理的,公安部明令禁止公安機關的人民警察參與經濟糾紛。公安機關也沒有義務要車。
這屬於法院管轄,雙方協商不成的,需要到法院提起訴訟,經濟糾紛和扣押車輛一起解決,對於因扣押車輛造成的損失,有權要求對方賠償。
⑹ 經濟糾紛非法扣押車輛
如果是分期的車輛,車輛所有權應該不屬於現有的使用人,應該履行債務的繼續履行,非法扣留的可以行使正當的權利取回。
⑺ 非法扣押,佔有他人財物一定時候違反什麼法構成什麼罪
非法扣押,佔有他人財物一定時候違反《刑法》第270條規定的侵佔罪。被侵佔期間的收益歸所有人所有,造成的損失由侵佔方負擔。對數額沒有要求,界定要求以非法佔有為目的。
其犯罪對象僅限於三種財物:一是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二是他人的遺忘物;三是他人的埋藏物。
侵佔罪與其他侵犯財產犯罪的一個關鍵區別在於侵佔包括兩個密不可分的行為特徵,即合法持有+非法侵吞:行為人將自己業已合法持有的他人財物非法轉歸為己有,並且拒不交出、拒不交還的。
刑法第二百七十條明文規定,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將代為他人保管的財物、他人的遺忘物、埋藏物占為己有,拒不退還的是侵佔罪。可見除了要佔有他人財物之外,還必須具備「拒不退還」的行為才構成侵佔罪。然而,在司法實踐中,什麼是「拒不退還」有著很大分歧。
一種觀點認為,財物所有人發覺財物被侵佔後,要求佔有人退還而不退還的就是拒不退還。
第二種觀點認為,拒不退還是指財物所有人向法院起訴前多次向佔有人索要而不退還的行為。
第三種觀點主張,拒不退還是指在一審判決做出前,佔有人仍不退還的行為。
《刑法》第二百七十條將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退還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將他人的遺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交出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本條罪,告訴的才處理。
(7)糾紛非法扣押擴展閱讀:
非要扣押他人財物追索債務的案件
2017年11月28日,某投資擔保有限公司的總經理管某安排社會人員王某、朱某等5人到某縣「收取」一輛分期付款但未按時還貸的白色奧迪Q3越野車,王某、朱某等人找到該車輛後,未對車上人員說明情況。
以推、拉、抬、抱等方式強行將車輛駕駛人饒某寶以及車上乘坐人員饒某從車內趕出。在強行「收車」過程中,饒某寶與饒某兩人受輕微傷。當地公安機關接到報警後,以涉嫌尋釁滋事罪立案偵查,並將朱某等人刑事拘留,並提請審查逮捕。
當地檢察機關在審查認為當事人之間存在經濟糾紛,不構成犯罪,未批准逮捕,並要求當地公安機關撤銷案件。該案件中公安機關與檢察機關的處理意見不一的情況,其實也是我國司法實踐中,處理非法扣押他人財物追索債務案件的現狀。
在實務中,沒有統一處理標准,有的按民事糾紛處理,有的以違反治安管理進行行政處罰。2017年1月23日安徽省蕪湖市公安局在《人民公安報》第05版實務周刊中刊登了題為「收不回款扣押對方車輛,是債務糾紛還是搶劫?」一文。
文中闡明男子胡某與女子曹某存在債權債務關系,到了還款日期,曹某卻無力償還,經胡某多次催要後仍以各種理由搪塞,且故意躲避胡某。一次偶然機會,胡某發現曹某在南陵縣經濟開發區附近駕駛一輛寶馬轎車,待曹某停車後,胡某便上車要求曹某還款。
遭拒絕後,胡某明知汽車非曹某所有,卻將車鑰匙拔走後離開。基於案件事實,本案亦存在兩種爭議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曹某與胡某之間屬於民間借貸糾紛;第二種觀點認為胡某的行為涉嫌搶劫罪。
安徽省蕪湖市公安局認為胡某未對曹某施以暴力或威脅手段,不具有非法佔有的目的,且胡某扣押車輛後未進行處分,故不構成搶劫罪,遂定性為債務糾紛,不予立案。
筆者以為,在我國刑法現行的罪名框架下,胡某的行為雖不符合搶劫罪的犯罪構成要件,但胡某在明知汽車為他人所有的情形下,無視我國法律規定與社會秩序,依然私自扣押他人車輛,若以存在民事糾紛為由,不予立案,他人合法財產又如何得到有效的保護?
私自扣押他人車輛輕則擾亂社會秩序、侵犯他人財產所有權,重則嚴重傷害他人身體健康,非法扣押他人財物追索債務的行為顯然具有違法性,不應按民事糾紛處理了之。
對於如何處理非法扣押他人財物追索債務的行為,江蘇省南通市中級人民法院在(2017)蘇06行終503號行政判決中表達了不同的觀點。
2016年2月16日王平駕駛一輛奧迪小型越野車與龔某、高某等人在啟東市呂四法庭門口發生爭執,啟東市公安局接到龔某報警後,立即指派民警出警,經調查了解,王平與龔某、高某等人存在經濟糾紛,於是當地公安機關以情節輕微,雙方互不追究法律責任處理了之。
當晚,龔某等人為防止王平將車開走,將王平停在呂四法庭門口的奧迪小型越野車的輪胎放氣。王平發現輪胎氣被放後,遂開車至某汽修廠充氣,高某、龔某等人知曉後,趕赴該汽修廠,意圖阻止王平派去開車的人將車開走。
並在該車輛行駛至水產路時,龔某等人用汽車將王平的車前後圍堵,王平的外甥見此情形,立即報警,出警民警以告知雙方通過法律途徑解決了之。次日王平派人去水產路開車時,發現車輛被搶走。
王平便報警,當地公安經調查發現,該車系被高某等人扣押,且車輛後輪被卸掉。當地公安以雙方存在經濟糾紛,高某等人扣押車輛是為了王平能夠出面解決雙方的經濟糾紛為由,不予立案。當王平再次向啟東市公安局提出刑事立案要求時,啟東市公安局以雙方存在經濟糾紛。
高某等人沒有犯罪事實為由出具不予立案通知書。由於啟東市公安局以雙方存在民事糾紛為由不予介入,王平的車輛一直被高某等人扣押,王平遂要求啟東市公安局對高某等人的非法扣押行為予以行政處罰,啟東市公安局再次以雙方存在經濟糾紛為由,告知王平通過民事訴訟途徑解決。
王平不服提起行政訴訟。啟東市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啟東市公安局以存在經濟糾紛為由對王平車輛被扣未做處理的行為,構成行政不作為。啟東市公安局不服一審判決,上訴至江蘇省南通市中級人民法院。
二審法院認為存在民事糾紛並不構成公安機關履行保護公民財產權這一法定職責的障礙。高某等人以私力強占方式實施的自我救濟行為,侵犯了王平的財產權,且扣押行為不具有合法性,存在民事糾紛並不成為當事人可以實施違法行為的正當理由。
亦不構成公安機關履行治安管理職責的障礙。由於社會經濟生活的迅速民事化,公安機關對民間糾紛案件有義務從防範公共安全風險和維護民事生活和社會秩序的角度進行及時和必要的干預,以壓抑頻繁出現的不正當私力救濟。
⑻ 非法扣留他人車輛該如何定性處理
公安部法制司對浙江省公安廳法制處《關於非法扣留他人車輛該如何定性處理的請示》批復明確對經濟糾紛的當事人非法扣留與經濟糾紛無關的第三者所有的機動車輛的行為,公安機關應當依法懲處,堅決制止對行為人分別不同情況予以處罰,所扣車輛應當無條件返還給所有人或使用人。
答復針對具體的非法扣押車輛的情形和方式分別依照破壞交通秩序、搶奪、搶劫、敲詐勒索追究刑事責任,情節輕微,尚不夠刑事處罰的給予治安處罰。對被扣車輛造成損毀的,由非法扣留者負責賠償。
該答復同時要求公安機關的治安部門、刑偵部門、交通管理部門或者巡邏警察接到此類案件報案的,都應當及時受理,然後根據案件情況,移交主管部門管轄。
以上所列情形,經公安機關責令,能及時返還車輛,賠償損失的,可以根據情節從輕、減輕或免除處罰。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尋釁滋事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1條第三款規定:「行為人因婚戀、家庭、鄰里、債務等糾紛,實施毆打、辱罵、恐嚇他人或者損毀、佔用他人財物等行為的,一般不認定為『尋釁滋事』,但經有關部門批評制止或者處理處罰後,繼續實施前列行為,破壞社會秩序的除外。」
上述可以概括為「拒不改正型」尋釁滋事。也就是說,一些事出有因的行為也可能構成尋釁滋事。這里包含了債務糾紛引起的佔用他人財物的行為,經有關部門批評制止或者處理處罰後,繼續實施前列行為,破壞社會秩序的有可能構成尋釁滋事。
債務糾紛是生活中常見的,特別是基於積怨,盡管由此導致的過度私力救濟及侵權行為仍具有非法性,一般情況下不宜認定為具有尋釁動機。
但是公安機關遇到此類警情必須批評制止或者處理處罰,如果拒不改正繼續實施前列行為,破壞社會秩序的,說明在有關部門批評制止後,行為人應當明知行為的非法性,再次實施不法行為,表明行為人存在藐視和挑戰社會一般交往規則的意圖,可以認定行為人具有尋釁動機。
(8)糾紛非法扣押擴展閱讀:
相關案例
非法扣車釀糾紛巡迴調解化矛盾
非法扣留他人車輛,不僅沒有維護自己的權益,反而觸犯了法律。3月27日,河南省武陟縣人民法院通過巡迴的方式調解了這起返還原物糾紛案,雙方達成調解協議。
2017年12月25日,原告宋某所有的營運貨車被被告原某甲、原某乙扣押,扣車原因是該車原車主劉某拖欠二被告修車費和借款,原告就扣車向派出所報警,後又多次找二被告協商扣車事宜,但被告就是扣著車不放,並扣了兩個月。
此案中,原告宋某和被告原某甲、原某乙是同村,為了能妥善化解雙方的矛盾,該院法官決定在二名被告的修車廠內,對此案進行巡迴調解。調解剛開始,原被告雙方劍拔弩張,尤其是被告方,聲稱扣車是為了維護自己的權益,堅決不還車。
法官耐心對二名被告釋法明理,引導他們要通過合法途徑解決問題。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耐心調解,雙方的氣焰終於消散,達成了調解協議,二名被告當場將扣押的車輛返還給了原告,並支付停運損失13000元,雙方也握手言和。
⑼ 因經濟糾紛而引發旳非法扣押財物是否違法犯罪
因經濟糾紛復而引發旳非法扣押財物,既制然是非法扣押財物,肯定屬於違法行為。
但是,如果扣押財物一方確實是債權人,並且扣押的財物並沒有明顯超出享有的債權,在沒有使用暴力等手段的前提下,公安機關通常沒有作為刑事案件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