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是質量問題商家怎麼賠償
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侵權責任法》可要求其實行所謂的「三包」(包修、包退、包換),如果商家知道存在質量問題而故意賣出,構成欺詐行為的,實行「1+1」的賠償辦法(雙倍賠償)。或者根據其出現的質量問題,對消費者造成的傷害,要求其實行承擔侵權責任。
② 雙倍賠償的雙倍賠償制度在具體實踐中的問題
《消法》第49 條雖說有了雙倍賠償的規定,但不同地區的法院對相似案件常會有截然不同的判決結論,這折射出當前該項立法中存在的諸多問題。
(一)「知假買假」案件是否適用雙倍賠償
今年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在商業界發生了多起消費者買假索賠或知假買假的所謂「王海」案件,此現象在社會上引起較大反響。
以梁慧星先生為代表的學者們的反對給予「知假買假者」雙倍賠償。一方面,從主體資格上考慮:他們認為「知假買假者」不是消費者,因為其不是以生活消費為目的,而是以營利為目的,不符合《消法》第2條的規定。至於如何判定「知假買假者」不是「為生活消費的需要」購買商品,梁先生認為憑一般人的社會經驗來確定,他舉例說按一般人的社會生活經驗,一次購買使用1 部手機的是為生活所需要,如一次購買6、7部手機,就不是為生活所需要。還有學者從《消法》的立法價值取向出發,認為《消法》的立法目的是為了維護作為弱者的消費者的利益而制定的。《消法》所保護的消費者總是處在弱者的地位,而知假買假者則不同,他們在購買商品前已經了解經營者出售的商品的真實情況,有時他們在某些方面的知識比經營者還要多,因而在買賣關系中並不處於弱者的地位,而且對打假者來說,將其認定為消費者,適用雙倍賠償條款,可能會使其獲得與其勞動付出不相符的收益,有悖公平原則,所以知假買假者不應認定為消費者。另一方面,「知假買假者」在消費過程中並非欺詐的受害者,因而也不能獲得雙倍賠償。
但筆者認為使用或者利用商品是消費,購買或者接受某種服務也是消費,知假買假者只要是購買或者接受服務,就是消費者,就應當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的規定。並且《消法》對弱者進行特殊保護的立法宗旨,其目的是為了保護在整體上處於弱勢地位的消費者群體,而不是某些具體的處於弱勢地位的消費者。如果按此理解,計算機專家在市場上購買自己使用的計算機也不是消費者,因為其對計算機方面的知識可能比商家還要多,在買賣關系中也不處於弱者地位。如果其買到的計算機是假貨,也不能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的雙倍賠償條款。顯然,這種理解是荒謬的。從邏輯角度出發,將「知假買假」者認定為非消費者,在邏輯上存在著一個悖論。因為「知假買假」者若不是消費者,他就沒有資格依《消法》要求退貨,那麼他就只能使用它,而這樣一來,他又成了不折不扣的消費者。在我國當前假冒偽劣產品屢禁不止,欺詐消費者的行為時有發生的情況下,單靠政府等部門的力量打假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介入。怎樣才能調動人民群眾的打假積極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引入利益機制,使人民群眾打假能夠有所收益。因此,對「消費者」的含義應作廣義的理解,將知假買假者作為消費者進行特殊保護,適用雙倍賠償條款,利用利益機制促進其打假的積極性,對於杜絕假冒偽劣商品的泛濫,凈化市場,無疑有著重要的意義,其最終受益的還是廣大的消費者。「王海」們事前「知假買假」帶有「營利」性質,那經營者「知假作假」、「知假賣假」又豈不是「營利」行為?與經營者「知假賣假」的「盈利」相比「王海」們的「知假買假」的「盈利」又有幾何?經營者既然敢冒「知假賣假」之危,追求「知假賣假」之利,不是巨大的利潤空間所導致的結果嗎?對經營者「知假賣假」的巨大利潤視而不見,而對「王海」們「知假買假」的一些「利潤」錙銖必較,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不公平的評價標准。另一方面,消費者是否陷於錯誤認識不能作為《消法》上欺詐的構成要件。經營者的行為只要具備了主觀上的過錯與客觀的現實性,其行為性質就不應當因為他人的主觀認識而有所不同,這正如盜竊者不能因為未被發現就不再是盜竊者一樣。《消法》的立法目的還在於通過對欺詐的懲罰,減少甚至消滅欺詐,保護交易安全。如果欺詐者存在欺詐的過錯及行為,但由於對方當事人沒有陷於錯誤認識而認定該行為不是欺詐。那麼,就會縱容欺詐行為,交易安全就無從談起。因此,只要有欺詐的過錯及行為,欺詐者就應當承擔欺詐的後果,而不應當考慮欺詐相對方的主觀態度,故應獲得雙倍賠償。
(二)購房者可否為受《消法》保護的消費者
《消法》第四十九條的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的服務的費用的一倍。」司法實踐中,多數法院在商品房交易上不適用《消法》第四十九條,最主要的原因是,商品房買賣合同金額巨大,動則數十萬、上百萬,判決雙倍賠償會導致雙方利害關系失衡。但也有個別法院適用,畢竟,在商品房買賣中,被騙幾十萬、上百萬的消費者大有人在,不適用《消法》第四十九條仍將導致雙方利害關系失衡。
在學理上,反對在商品房交易上適用《消法》第四十九條的學者,比如民法學家梁慧星教授,所給出的最強有力的理由是:「消法制定時,所針對的是普通商品市場嚴重存在的假冒偽劣和缺斤短兩的社會問題,所設想的適用范圍的確不包括商品房在內。同時制定的產品質量法明文規定不包括建築物,可作參考。」梁先生是《消法》的起草者之一,他所說的也許是真的,但其之所以能是真的,決不是因為梁本人是起草者之一,因為其他起草者及討論者完全有可能持不同意見,而是因為從法條解釋看,《消法》第四十九條所包括的商品傾向於把商品房排除在外,具體分析如下:
按《消法》第四十九條前半部分的規定,雙倍賠償應該是消費者「受到的損失」的加倍,這也許是《消法》第四十九條的本意。但《消法》第四十九條後半部分規定「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的服務的費用的一倍」,這即意味著《消法》第四十九條認為消費者「受到的損失」等於「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的服務的費用」。換言之,《消法》第四十九條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全部為假冒偽劣,毫無價值,全部是消費者的損失。這對於其他商品也許是真的,但對於商品房而言,則往往不是真的。因此,梁先生說《消法》「所設想的適用范圍的確不包括商品房在內」是有道理的。這實際上也是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關於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在說明其制定依據時,並未指明包括《消法》在內的原因。
但是,雖然商品房不太可能全部為「假冒偽劣」(工程質量不合格實際上是可能的),但其中的「缺斤短兩」仍是存在的,部分為「假冒偽劣」也仍是存在的。這與普通商品並無實質上的不同。況且,如果嚴格推定《消法》第四十九條適用的前提是消費者「受到的損失」等於「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的服務的費用」,則幾乎沒有任何商品可以適用《消法》第四十九條,因為任何商品即便全部為「假冒偽劣」,也有其廢物價值。更加主要的是,既然《消法》沒有像《產品質量法》那樣將建築工程明文排除在外,那麼除非出台相應的有權解釋,就沒有任何理由假定《消法》的其他條文所規定的消費者的權利可以適用於商品房的買受者,獨第四十九條不適用。(最高院的《解釋》可作「事實上」的反證。在此強調是「事實上」的,即不排除可能會出台相應的立法解釋,將商品房交易中的雙倍賠償明文排除在《消法》之外。但此時應注意,最高院《解釋》中關於雙倍賠償的規定仍然有效。)因此,筆者以為,《消法》第四十九條原則上應是適用於商品房交易的,僅是適用的原則及具體的適用范圍還有待廓清。
③ 《新消法》第55條懲罰性賠償3倍金額包括損失金額嗎
退一賠三,也就是總共賠到手是四倍。懲罰性賠償是不包括損失金額在裡面的。內
(3)產品質量侵權雙倍賠償擴展閱讀
第五容十五條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經營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務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費者提供,造成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受害人有權要求經營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條、第五十一條等法律規定賠償損失,並有權要求所受損失二倍以下的懲罰性賠償。
④ 因產品質量導致的人身損害,請求法院按照消法支持人身損害賠償和三倍的懲罰性賠償,法院說一事不兩賠,有
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知假售假將退一賠三
新京報訊 昨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閉幕。會議表決通過了關於修改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決定。這是消保法實施近20年來的首次大修。新法將於2014年3月15日開始實施。
欺詐消費者的懲罰性賠償提至三倍
修改後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網路購物、霸王條款、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懲罰性賠償等方面都有了更完善的規定。其中,最受關注的是網路購物的7日內無理由退貨,以及對造成消費者人身傷害的懲罰性賠償。
據介紹,按照新法規定計算,如果因為商品和服務存在缺陷,造成死傷的,北京地區消費者最高可獲賠210萬,上海將達240萬。
現行的消法規定,經營者有欺詐的,懲罰性賠償是一倍,新修改的消保法提高到三倍。對此,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民法室主任賈東明介紹說,最初的草案寫過兩倍,根據審議意見,又增加了數額。
消費致死傷 受害人可索雙倍懲罰性賠償
新消保法的亮點在於,經營者明知商品或服務存在缺陷,造成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受害人有權要求經營者賠償損失,並有權要求所受損失二倍以下的懲罰性賠償。
賠償數額到底定多少,相關部門進行了研究。賈東明表示,美國早期適用賠償性賠償沒有具體的上線標准,但是過高的懲罰性賠償,給經營者造成過重的負擔,經營者也會把懲罰轉換為成本,加到消費者身上。這些年美國的一些州都有了上限的規定。
根據賈東明計算,如果造成消費者死亡,賠償包括人身傷害損失、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誤工損失、喪葬費和死亡賠償金,以及財產損失和精神損害賠償。
賈東明說,對死亡賠償金的確定,要根據上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計算。2012年全國平均數是24500多元,如果乘以20,也就是49萬,如果再加兩倍那就是將近150萬。發達地區更高一點,上海會達到240多萬,北京達到210多萬,一些欠發達地區比如雲南可以到120萬,青海為100萬左右。「從數額來看,就我們國家目前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來看,這個賠償額已經比較高了。」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重要修改(部分)
●經營者提供的機動車、計算機、電視機、電冰箱、空調器、洗衣機等耐用商品或者裝飾裝修等服務,消費者自接受商品或者服務之日起六個月內發現瑕疵,發生爭議的,由經營者承擔有關瑕疵的舉證責任。
●經營者採用網路、電視、電話、郵購等方式銷售商品,消費者有權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內退貨,且無需說明理由,但下列商品除外:消費者定作的;鮮活易腐的;在線下載或者消費者拆封的音像製品、計算機軟體等數字化商品;交付的報紙、期刊。
●消費者退貨的商品應當完好。經營者應當自收到退回商品之日起七日內返還消費者支付的商品價款。退回商品的運費由消費者承擔;經營者和消費者另有約定的,按照約定。
●經營者及其工作人員對收集的消費者個人信息必須嚴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經營者未經消費者同意或者請求,或者消費者明確表示拒絕的,不得向其發送商業性信息。
●對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中國消費者協會以及在省、自治區、直轄市設立的消費者協會,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
●經營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務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費者提供,造成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受害人有權要求經營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條、第五十一條等法律規定賠償損失,並有權要求所受損失二倍以下的懲罰性賠償。
■ 解讀
昨天上午新法通過後,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等有關負責人解讀了消保法此次大修過程。
人大調研與淘寶店主面對面
賈東明表示,修訂後的消保法,對新的消費方式,特別是網路購物的方式專門作了規定,對網路交易平台的責任也進行了完善和補充。
他提供的數據顯示,網路銷售交易額,2006年是263億人民幣,2012年是1.3萬億,6年增加了49倍。網路銷售的總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也從2006年的0.3%提高到2012年的6.3%,網路購物已經成為重要的交易方式。
此次修改法律,涉及網路購物的內容包括,7天之內可以無理由退貨。很多人擔心,此舉可能大大加大賣家負擔,甚至導致他們無法經營。
賈東明介紹說,他們在調研當中,專門與淘寶網的幾位店主面對面交流。店主們表示,加入了無理由退貨承諾後,營業額增長了20%至30%,而退貨的比例只佔到3%左右,而且多集中在鞋類產品。因此,新法不會對賣家產生很大負面影響。
消協可公益訴訟霸王條款
新消保法規定,對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可以提起公益訴訟。訴訟的主體限定為中國消費者協會以及在省、自治區、直轄市設立的消費者協會。
賈東明表示,公益訴訟是一種賦予消費者權益救濟的補充途徑,如果消費者個人受到損害,自己可以到法院起訴,如果有一些消費者受到侵害,他們也可以推選代表人向法院提起訴訟,大多數糾紛都是要通過這個途徑解決。
賈東明介紹說,有些大家比較關注的事情,比如不公平、不合理的格式條款、格式合同,侵害的是眾多且不特定的消費者的利益,應該可以提起公益訴訟。
他說,還有一些虛假廣告和虛假宣傳,侵害的對象也是眾多且不特定,這些都是可以由消費者協會根據法律的規定向法院提起公益訴訟的,維護廣大消費者的利益和社會公眾的利益。
處理「知假買假」未作規定
按照現行的法律,買到假貨,可要求雙倍賠償。這是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但是也出現了一些人,他們知假買假,並要求雙倍賠償。對他們應不應該同樣給予雙倍賠償?各方爭議很大。新修訂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此有沒有明確?
對此,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民法室副主任杜濤介紹說,在這次修法過程中,各方面對此很關注,法工委也作為一個重要問題進行了調研,反復考慮。但是在法律修改中,各方面爭議非常大,「連一個相對多數的意見都難以形成」。
杜濤說,因此,這次修改消保法沒有對這個問題專門作出規定,等以後這個問題有一個相對的共識,如果有必要再通過法律加以明確。
對相關案件,杜濤認為,行政部門和司法機關,在處理有關知假買假糾紛時,要根據法律規定,結合具體案件實際情況作出處理。
⑤ 買到假貨,是獲得「雙倍賠償」「三倍賠償」還是「十倍
買到的假貨是一般物品,可以獲得三倍賠償。如果是食品,可以要求十倍賠償。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2條規定,消費者為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其權益受本法保護。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55條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148條規定,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經營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經營者要求支付價款十倍或者損失三倍的賠償金;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一千元的,為一千元。
(5)產品質量侵權雙倍賠償擴展閱讀:
網購買到假貨的維權:
1、網站投訴。
各個大型購物網站有自己的客戶服務部門,處理各種交易糾紛。消費者可向網站提供假冒偽劣產品照片、聊天記錄、交易記錄等相關記錄,進行投訴或舉報。有刑事犯罪嫌疑的,各個大型購物網站還將向公安機關及時反映情況。
2、網上報案。
一旦遇到網購詐騙,應及時向公安部門報案,為避免更多消費者上當受騙,已受騙的消費者要及時向公安部門報案,請求公安部門去查封網站和騙子的手機電話及銀行賬號。消費者可向各地公安局網監處報案,也可電話報警。
3、消協投訴。
與普通商品一樣,網上購物的商品發生消費糾紛,也可向省、市消協投訴,維權熱線12315。
對於網上購物,要盡量索取購物憑證或保存交易協議(包括電子版)等相關證據,網上購物的實際經銷商大多數是外地公司,收貨時要留意查看票據的公章。如果已購商品發生糾紛,應按屬地管轄原則,向票據蓋章單位所在地的有關部門投訴。
⑥ 這是否可以獲得雙倍賠償
不可以~!產品如果有質量問題你可以要求雙被賠償~!但現在的情況是經銷商的過錯~
我認為你是可以要求經銷商雙倍賠償你的差額的~!
⑦ 產品質量問題賠償
我個人認為你如果用《消法》來維權會更好,直接撥打工商舉報電話,理由就是明知是質量低劣的產品還銷售給消費者,要求雙倍賠償。
如果依據《產品質量法》你要因為這個產品給你造成人身或者財產損失才能賠償。
⑧ 產品出現質量問題一般如何賠償
如果是消費品,按照消費者權利保護法應當雙倍賠償。其他產品適用維修、更換、退款等方式處理。
⑨ 產品質量有問題,幾倍賠償
產品質量有問題,銷售者負責修理、更換和退貨,只有購買產品對消費者造成損失的,才給予賠償。
根據《產品質量法》第四十條 售出的產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銷售者應當負責修理、更換、退貨;給購買產品的消費者造成損失的,銷售者應當賠償損失:
(一)不具備產品應當具備的使用性能而事先未作說明的;
(二)不符合在產品或者其包裝上註明採用的產品標準的;
(三)不符合以產品說明、實物樣品等方式表明的質量狀況的。
銷售者依照前款規定負責修理、更換、退貨、賠償損失後,屬於生產者的責任或者屬於向銷售者提供產品的其他銷售者(以下簡稱供貨者)的責任的,銷售者有權向生產者、供貨者追償。
銷售者未按照第一款規定給予修理、更換、退貨或者賠償損失的,由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責令改正。
生產者之間,銷售者之間,生產者與銷售者之間訂立的買賣合同、承攬合同有不同約定的,合同當事人按照合同約定執行。
(9)產品質量侵權雙倍賠償擴展閱讀:
《產品質量法》第四十二條 由於銷售者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財產損害的,銷售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銷售者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生產者也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供貨者的,銷售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四十三條 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財產損害的,受害人可以向產品的生產者要求賠償,也可以向產品的銷售者要求賠償。屬於產品的生產者的責任,產品的銷售者賠償的,產品的銷售者有權向產品的生產者追償。屬於產品的銷售者的責任,產品的生產者賠償的,產品的生產者有權向產品的銷售者追償。
第四十四條 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人身傷害的,侵害人應當賠償醫療費、治療期間的護理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等費用;造成殘疾的,還應當支付殘疾者生活自助具費、生活補助費、殘疾賠償金以及由其扶養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費等費用;造成受害人死亡的,並應當支付喪葬費、死亡賠償金以及由死者生前扶養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費等費用。
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財產損失的,侵害人應當恢復原狀或者折價賠償。受害人因此遭受其他重大損失的,侵害人應當賠償損失。
⑩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上講的雙倍賠償指賠償的是原價款的多少倍1倍還是2倍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上講的雙倍賠償是指按原購買價的兩倍進行賠付。通常是雙倍現金支付,也有的是用兩個原購買物對消費者所購買的物品進行調換。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規定:
第五十五條 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經營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務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費者提供,造成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受害人有權要求經營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條、第五十一條等法律規定賠償損失,並有權要求所受損失二倍以下的懲罰性賠償。
(10)產品質量侵權雙倍賠償擴展閱讀
消費者享有的基本權利:
1、依法求償權
消費者因購買、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受到人身、財產損害時,依法享有的要求獲得賠償的權利。
2、安全保障權
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時,所享有的保障其人身、財產安全不受損害的權利。具體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人身安全權,二是財產安全權。
3、知悉真情權
消費者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
4、自主選擇權
消費者享有自主選擇商品或者服務的權利。
5、公平交易權
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時所享有的獲得質量保障和價格合理、計量正確等公平交易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