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五年級下冊關於李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文
李姓起源
一、 尋根溯源:
李姓是當今中國第一大姓,也是世界頭號大姓。人口大約有八千七百多萬,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7.94%。就地區而言,李姓在北方諸省中所佔比例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諸省中所佔比例則少於8%,尤其在東南沿海諸省,比例僅在4%左右。在台灣排名第五位。若世界上所有姓李的人並排站在一起,能夠環繞地球一圈半。
李姓起源於今河南鹿邑。鹿邑古稱苦縣,春秋時先屬陳國,後歸楚國,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即李姓始祖老子(李耳)的出生地。從遠祖皋陶到大唐脈裔是李姓由萌芽到壯大的歷程。李姓血脈中的12個政權(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順),58個帝王,無數將相名臣,是中國歷史上所建的政權最多的姓氏。李姓為唐代國姓,唐以後蕃衍興旺,蔚為望族。
考李姓的起源和得姓始祖,歸結起來,主要有九:
第一種說法: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木子」救命成李姓。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征,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理利貞逃到陳國苦縣,為躲避紂王的追殺,利貞母子隱姓埋名一路乞討。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因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得姓始祖為李利貞,至利貞十六孫李乾,字敬一,又名元果、其野。任周御史大夫,妣益壽氏,生子耳(即老子)。這種說法最早由唐朝李延壽提出。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第二種說法:指李為姓說。《史記·正義》引《玄妙內篇》雲:"李母懷胎八十一載,逍遙李樹下,乃割左腋而生。"此說以老子為李姓得姓始祖。今鹿邑仍有民間傳說,李母懷胎81年,在李樹下分娩,李耳誕生時已是白發蒼蒼的老人,李母呼道:"我的老兒子",因而名之"老子",老子一誕生就用手指著李樹,自認李姓。
第三種說法: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復姓叱李氏,漢化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第四種說法: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勛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於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第五種說法:李樹圖騰說。直至今天,在我國個別少數民族中仍可找到以氏族圖騰為姓的事例。如雲南克木人中的野貓氏、水鳥氏和虎氏等。《東夷源流史》:"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為理,後因理徵避難以木子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為野生李,故由理氏培育成為家生李樹,並以李樹為神樹,亦即圖騰樹。故凡李氏子孫,常於宅旁種李以為象徵,至今還保存這個習慣。如李白家有桃李園,唐朝皇宮苑園多植李樹。"
第六種說法:源於虎圖騰說。此種觀點認為李氏圖騰不是李樹,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陳楚地區的圖騰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語"老虎"。龔維英著《原始崇拜綱要》中說:李耳亦楚語,即虎。老子故國陳,滅於楚,故得為楚人。陳屬淮河流域,正呼虎作"李耳"。老子之亦名李耳,理由在此。李耳應是陳楚民間對虎的俗稱。今陳地民間相傳,老子生於庚寅年,屬虎。當時苦縣一帶方言稱虎為"狸兒",故親鄰戲呼老子為狸兒,後漸演變為"李耳"。
第七種說法:源於老姓說。這種說法主要源於對老子姓氏的考證,認為老子不姓李而姓老,李姓源於老姓。古文字學家唐蘭認為,老子姓李名耳的說法不確實,郭沫若、馬敘倫、陳獨秀等人同意唐蘭之說。高亨進一步考證,當時稱子的,像孔子、曾子、墨子、孟子、莊子、惠子等人皆舉其姓,獨於老子則稱"老聃"而不稱"李聃";稱"老子",而不稱"李子",所以"明見老子原姓老矣。"
第八種說法:少數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邊朝鮮族常見姓氏有李姓。
第九種說法:為北魏代北復姓所改。北魏時有代北復姓叱李氏、高護氏,隨孝文帝入中原後,改為單姓李氏。見《魏書官氏書》、《通志.氏族略》。
二、 遷徙分布
縱觀歷史,李姓人氏大體形成兩大系源。一支在隴西,即今甘肅省境,一支在趙郡,即今河北省境。以這兩支為主,形成了中國李姓的源流,不斷向全國各地播遷。據《李氏族譜》記載,在隴西這一源系中,出了李淵一家。他們建立唐王朝之後,隨唐王朝的強盛,李姓也日趨強盛。源於趙郡的那一源系,繁衍情況更甚,在不幾代的時間里,就成為當地的盛族,高居張、王、劉、趙諸大姓之上。以後,河北這支李姓家族,先後分成三組,西到山西,東到山東、安徽,南到河南、湖廣,擴遷到更大的范圍。
唐代李氏南遷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遷,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於唐高宗時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亂"時,有不少李氏子孫遷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時,因動亂,李氏有遷往福建、莆田、晉江等地定居的。
從明末開始,閩、粵李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李氏遷徙至海外,始於明朝初年,去琉球國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國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許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華人。
三 郡望堂號
(一)郡望:
隴西郡:戰國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司徒李曇長子李崇。
趙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次子李牧。
頓丘郡:西晉時置郡。此支李氏隴西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名將李廣世孫李忠。
中山郡:漢高帝置郡。此支李氏為趙郡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李璣第三子李齊。
廣漢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為隴西李氏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李尚(李廣之父)。
(二)堂號
"隴西堂",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
四、歷史名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學家,道家的創始人。著有《老子》,又稱《道德經》。 傳說老子活了200多歲,是因為修道養壽的結果。後人紛紛效仿,求仙問道成為歷朝歷代許多皇帝和大臣的頭等大事,道教由此興盛。老子也被奉為教主,稱「太上老君」。
李冰:戰國時期水利家。被秦昭王任為蜀郡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馳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為國家農業生產、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貢獻,被後世奉為川神。
李世民:即唐太宗,唐高祖李淵的次子,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有作為的皇帝。創造了"從諫如流,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貞觀盛世。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他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極其崇高的地位,人稱"詩仙"。
李廣:西漢名將,多次參加反擊匈奴的戰爭,以勇敢善戰著稱。在任右北平太守時,匈奴數年不敢攻擾,稱之為"飛將軍"。
李煜: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鍾隱,又號蓮峰居士,五代時南唐國主,著名詞人,世稱李後主。李煜不僅擅長詩文、音樂,而且書法極佳,寫字用顫筆作扭曲之狀,十分遒勁,狀如寒松霜竹,取名為「金錯刀」。
李清照:南宋女詞人。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
李時珍:明代傑出醫葯學家。著有《本草綱目》,聞名於世。
李自成:本名鴻基,陝西米脂人,明末農民起義領袖。 被稱為「闖王」。
當然,現代還有:李嘉誠,李光耀,李小龍、李敖等。
五、勝跡:福建永定李氏宗祠
朋友 你姓李嗎?
那你可真幸運
好多為人都姓李
李大釗
李時珍
李清照......
等..
2. 中國第一大姓「李」的由來
李姓是當今中國第一大姓,也是世界頭號大姓。人口大約有八千七百多萬,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7.94%。就地區而言,李姓在北方諸省中所佔比例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諸省中所佔比例則少於8%,尤其在東南沿海諸省,比例僅在4%左右。在台灣排名第五位。若世界上所有姓李的人並排站在一起,能夠環繞地球一圈半。
李姓起源於今河南鹿邑。鹿邑古稱苦縣,春秋時先屬陳國,後歸楚國,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即李姓始祖老子(李耳)的出生地。從遠祖皋陶到大唐脈裔是李姓由萌芽到壯大的歷程。李姓血脈中的12個政權(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順),58個帝王,無數將相名臣,是中國歷史上所建的政權最多的姓氏。李姓為唐代國姓,唐以後蕃衍興旺,蔚為望族。
考李姓的起源和得姓始祖,歸結起來,主要有九:
第一種說法: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木子」救命成李姓。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征,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理利貞逃到陳國苦縣,為躲避紂王的追殺,利貞母子隱姓埋名一路乞討。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因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得姓始祖為李利貞,至利貞十六孫李乾,字敬一,又名元果、其野。任周御史大夫,妣益壽氏,生子耳(即老子)。這種說法最早由唐朝李延壽提出。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第二種說法:指李為姓說。《史記·正義》引《玄妙內篇》雲:"李母懷胎八十一載,逍遙李樹下,乃割左腋而生。"此說以老子為李姓得姓始祖。今鹿邑仍有民間傳說,李母懷胎81年,在李樹下分娩,李耳誕生時已是白發蒼蒼的老人,李母呼道:"我的老兒子",因而名之"老子",老子一誕生就用手指著李樹,自認李姓。
第三種說法: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復姓叱李氏,漢化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第四種說法: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勛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於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第五種說法:李樹圖騰說。直至今天,在我國個別少數民族中仍可找到以氏族圖騰為姓的事例。如雲南克木人中的野貓氏、水鳥氏和虎氏等。《東夷源流史》:"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為理,後因理徵避難以木子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為野生李,故由理氏培育成為家生李樹,並以李樹為神樹,亦即圖騰樹。故凡李氏子孫,常於宅旁種李以為象徵,至今還保存這個習慣。如李白家有桃李園,唐朝皇宮苑園多植李樹。"
第六種說法:源於虎圖騰說。此種觀點認為李氏圖騰不是李樹,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陳楚地區的圖騰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語"老虎"。龔維英著《原始崇拜綱要》中說:李耳亦楚語,即虎。老子故國陳,滅於楚,故得為楚人。陳屬淮河流域,正呼虎作"李耳"。老子之亦名李耳,理由在此。李耳應是陳楚民間對虎的俗稱。今陳地民間相傳,老子生於庚寅年,屬虎。當時苦縣一帶方言稱虎為"狸兒",故親鄰戲呼老子為狸兒,後漸演變為"李耳"。
第七種說法:源於老姓說。這種說法主要源於對老子姓氏的考證,認為老子不姓李而姓老,李姓源於老姓。古文字學家唐蘭認為,老子姓李名耳的說法不確實,郭沫若、馬敘倫、陳獨秀等人同意唐蘭之說。高亨進一步考證,當時稱子的,像孔子、曾子、墨子、孟子、莊子、惠子等人皆舉其姓,獨於老子則稱"老聃"而不稱"李聃";稱"老子",而不稱"李子",所以"明見老子原姓老矣。"
第八種說法:少數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邊朝鮮族常見姓氏有李姓。
第九種說法:為北魏代北復姓所改。北魏時有代北復姓叱李氏、高護氏,隨孝文帝入中原後,改為單姓李氏。見《魏書官氏書》、《通志.氏族略》。
二、 遷徙分布
縱觀歷史,李姓人氏大體形成兩大系源。一支在隴西,即今甘肅省境,一支在趙郡,即今河北省境。以這兩支為主,形成了中國李姓的源流,不斷向全國各地播遷。據《李氏族譜》記載,在隴西這一源系中,出了李淵一家。他們建立唐王朝之後,隨唐王朝的強盛,李姓也日趨強盛。源於趙郡的那一源系,繁衍情況更甚,在不幾代的時間里,就成為當地的盛族,高居張、王、劉、趙諸大姓之上。以後,河北這支李姓家族,先後分成三組,西到山西,東到山東、安徽,南到河南、湖廣,擴遷到更大的范圍。
唐代李氏南遷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遷,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於唐高宗時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亂"時,有不少李氏子孫遷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時,因動亂,李氏有遷往福建、莆田、晉江等地定居的。
從明末開始,閩、粵李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李氏遷徙至海外,始於明朝初年,去琉球國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國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許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華人。
三 郡望堂號
(一)郡望:
隴西郡:戰國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司徒李曇長子李崇。
趙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次子李牧。
頓丘郡:西晉時置郡。此支李氏隴西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名將李廣世孫李忠。
中山郡:漢高帝置郡。此支李氏為趙郡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李璣第三子李齊。
廣漢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為隴西李氏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李尚(李廣之父)。
(二)堂號
"隴西堂",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
四、歷史名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學家,道家的創始人。著有《老子》,又稱《道德經》。 傳說老子活了200多歲,是因為修道養壽的結果。後人紛紛效仿,求仙問道成為歷朝歷代許多皇帝和大臣的頭等大事,道教由此興盛。老子也被奉為教主,稱「太上老君」。
李冰:戰國時期水利家。被秦昭王任為蜀郡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馳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為國家農業生產、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貢獻,被後世奉為川神。
李世民:即唐太宗,唐高祖李淵的次子,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有作為的皇帝。創造了"從諫如流,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貞觀盛世。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他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極其崇高的地位,人稱"詩仙"。
李廣:西漢名將,多次參加反擊匈奴的戰爭,以勇敢善戰著稱。在任右北平太守時,匈奴數年不敢攻擾,稱之為"飛將軍"。
李煜: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鍾隱,又號蓮峰居士,五代時南唐國主,著名詞人,世稱李後主。李煜不僅擅長詩文、音樂,而且書法極佳,寫字用顫筆作扭曲之狀,十分遒勁,狀如寒松霜竹,取名為「金錯刀」。
李清照:南宋女詞人。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
李時珍:明代傑出醫葯學家。著有《本草綱目》,聞名於世。
李自成:本名鴻基,陝西米脂人,明末農民起義領袖。 被稱為「闖王」。
當然,現代還有:李嘉誠,李光耀,李小龍、李敖等。
五、勝跡:福建永定李氏宗祠
3. 越劇培訓趙氏藝教多少錢一節課
越據培訓,趙詩意教多少錢一節課?應該也是很貴的吧?
4. 姓氏「李」的由來
有以下4種關於李姓的源流和得姓始祖:
1、源出嬴姓說。
即認為李氏源出嬴姓,血緣先祖為東夷族首領皋陶(一作咎繇,偃姓或贏姓),皋陶曾被任命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先為理氏,後為李氏。得姓始祖為李利,李耳為十一世。
2、李樹圖騰說。即認為李姓起源於圖騰崇拜, 以李樹為圖騰。
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為理, 後因理徵避難以木子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為野生李, 故由理氏培育成為家生李樹, 並以李樹為神樹, 亦即圖騰樹。故凡李氏子孫, 常於宅旁種李以為象徵, 至今還保存這個習慣。入李白家有桃李園, 唐朝皇宮苑園多植李樹。
3、源出姬姓(虎圖騰)說。
商朝時期,有周的同姓後裔,名巴人,居鍾離山(今湖北長陽西北一帶)。周武王滅商後,封巴人於巴(今重慶的巴南區)稱巴子國。公元306年,巴人在四川建立大成國,史稱成漢,這是李姓在中國所建的第一個王朝。
有一種觀點認為李氏圖騰不是李樹,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陳楚地區的圖騰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語「老虎」。巴人以虎為圖騰,巴語讀虎為李,當虎圖騰演化為姓時,巴人崇仰漢人之姓,遂依音用李姓。
4、源於封賞賜姓與恢復李氏。
蜀漢時期,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
漢晉時期,北方游牧的少數民族內附,部分匈奴人和鮮卑人隨之被賜為劉、李等姓;
北魏時期,孝文遷都洛陽後,實行文化上全面漢化政策,鮮卑族有復姓叱李氏被封為李氏。北魏皇室鮮卑拓跋氏實為漢將李陵後裔。
西夏皇室拓跋李氏,唐末時被賜為李氏,名義上是賜姓,實際是恢復李姓,因為西夏皇族拓跋氏為漢將李陵後裔。
唐朝時期,皇室賜予大臣或武將為國姓,先是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鮮於、張、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羅等氏,因建國有功從李唐皇族姓李,稍後大食國人李訶末將軍、李彥升和波斯人李鉉、李珣均被王侯賜姓,再後來沙陀、氐、回紇、契丹、高車、吐蕃以及猶太、安息、高句麗、黨項等外來少數族裔因功或者內附,多被封賞為李姓。
李姓,據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結果顯示,中國大陸李姓人口多達9500餘萬,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7.9%。
在中國歷史上,李姓稱帝王者多達60餘人,先後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順等政權。
(4)樂培氏投訴擴展閱讀:
名人頻率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歷代李姓名人2251名,占總名人數的4.95%,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二位;李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5.3%,排在第二位;李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4.13%,排在第四位;李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的4.73%,排在第三位。中國李姓源遠流長,在歷史的長河中表現不凡。單單李姓稱帝先後建立的政權就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順等12個,從道家學派創始人李耳為開始,李姓英才輩出。
名門望族
隴西李氏,是中國歷史的中古時代一個以隴西郡為郡望的李姓家族。
魏晉時期,隴西李氏在亂世中興起,李暠建立西涼割據一方,西涼滅亡後,李暠之孫李寶歸順北魏,受到重用,其六子除一人早逝外,其餘五子均在北魏出仕,李寶第六子李沖官至尚書僕射,最受寵信。在李沖的積極參與和謀劃下,清河崔氏、范陽盧氏、太原王氏、滎陽鄭氏得以與北魏皇室締姻,成為後族,被魏孝文帝定為四姓,隴西李氏也成為與「四姓」並稱的「五姓」。在後世,發展為七姓十家。
因為唐朝皇帝聲稱出於隴西李氏,唐太宗修《氏族志》時,將皇族置於諸士族姓氏之首,更將有功之臣賜姓李,從此隴西李氏由一個血緣系統的宗族演變成為一個「多元一體」的龐大世族。
唐《姓氏譜》載「李氏凡十三望,以隴西為第一」。到南宋鄭樵編《元和姓纂》時,「言李者稱隴西」。隴西李氏從秦代開始就是著名的武將軍人世家。這個家族涌現過西漢飛將軍李廣、秦國名將李信等著名將軍。
5. 課文,關於李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要課文內容
一、 尋根溯源:
李姓是當今中國第一大姓,也是世界頭號大姓。人口大約有八千七百多萬,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7.94%。就地區而言,李姓在北方諸省中所佔比例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諸省中所佔比例則少於8%,尤其在東南沿海諸省,比例僅在4%左右。在台灣排名第五位。若世界上所有姓李的人並排站在一起,能夠環繞地球一圈半。
李姓起源於今河南鹿邑。鹿邑古稱苦縣,春秋時先屬陳國,後歸楚國,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即李姓始祖老子(李耳)的出生地。從遠祖皋陶到大唐脈裔是李姓由萌芽到壯大的歷程。李姓血脈中的12個政權(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順),58個帝王,無數將相名臣,是中國歷史上所建的政權最多的姓氏。李姓為唐代國姓,唐以後蕃衍興旺,蔚為望族。
考李姓的起源和得姓始祖,歸結起來,主要有九:
第一種說法: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木子」救命成李姓。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征,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理利貞逃到陳國苦縣,為躲避紂王的追殺,利貞母子隱姓埋名一路乞討。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因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得姓始祖為李利貞,至利貞十六孫李乾,字敬一,又名元果、其野。任周御史大夫,妣益壽氏,生子耳(即老子)。這種說法最早由唐朝李延壽提出。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第二種說法:指李為姓說。《史記·正義》引《玄妙內篇》雲:"李母懷胎八十一載,逍遙李樹下,乃割左腋而生。"此說以老子為李姓得姓始祖。今鹿邑仍有民間傳說,李母懷胎81年,在李樹下分娩,李耳誕生時已是白發蒼蒼的老人,李母呼道:"我的老兒子",因而名之"老子",老子一誕生就用手指著李樹,自認李姓。
第三種說法: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復姓叱李氏,漢化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第四種說法: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勛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於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第五種說法:李樹圖騰說。直至今天,在我國個別少數民族中仍可找到以氏族圖騰為姓的事例。如雲南克木人中的野貓氏、水鳥氏和虎氏等。《東夷源流史》:"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為理,後因理徵避難以木子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為野生李,故由理氏培育成為家生李樹,並以李樹為神樹,亦即圖騰樹。故凡李氏子孫,常於宅旁種李以為象徵,至今還保存這個習慣。如李白家有桃李園,唐朝皇宮苑園多植李樹。"
第六種說法:源於虎圖騰說。此種觀點認為李氏圖騰不是李樹,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陳楚地區的圖騰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語"老虎"。龔維英著《原始崇拜綱要》中說:李耳亦楚語,即虎。老子故國陳,滅於楚,故得為楚人。陳屬淮河流域,正呼虎作"李耳"。老子之亦名李耳,理由在此。李耳應是陳楚民間對虎的俗稱。今陳地民間相傳,老子生於庚寅年,屬虎。當時苦縣一帶方言稱虎為"狸兒",故親鄰戲呼老子為狸兒,後漸演變為"李耳"。
第七種說法:源於老姓說。這種說法主要源於對老子姓氏的考證,認為老子不姓李而姓老,李姓源於老姓。古文字學家唐蘭認為,老子姓李名耳的說法不確實,郭沫若、馬敘倫、陳獨秀等人同意唐蘭之說。高亨進一步考證,當時稱子的,像孔子、曾子、墨子、孟子、莊子、惠子等人皆舉其姓,獨於老子則稱"老聃"而不稱"李聃";稱"老子",而不稱"李子",所以"明見老子原姓老矣。"
第八種說法:少數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邊朝鮮族常見姓氏有李姓。
第九種說法:為北魏代北復姓所改。北魏時有代北復姓叱李氏、高護氏,隨孝文帝入中原後,改為單姓李氏。見《魏書官氏書》、《通志.氏族略》。
二、 遷徙分布
縱觀歷史,李姓人氏大體形成兩大系源。一支在隴西,即今甘肅省境,一支在趙郡,即今河北省境。以這兩支為主,形成了中國李姓的源流,不斷向全國各地播遷。據《李氏族譜》記載,在隴西這一源系中,出了李淵一家。他們建立唐王朝之後,隨唐王朝的強盛,李姓也日趨強盛。源於趙郡的那一源系,繁衍情況更甚,在不幾代的時間里,就成為當地的盛族,高居張、王、劉、趙諸大姓之上。以後,河北這支李姓家族,先後分成三組,西到山西,東到山東、安徽,南到河南、湖廣,擴遷到更大的范圍。
唐代李氏南遷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遷,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於唐高宗時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亂"時,有不少李氏子孫遷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時,因動亂,李氏有遷往福建、莆田、晉江等地定居的。
從明末開始,閩、粵李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李氏遷徙至海外,始於明朝初年,去琉球國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國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許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華人。
三 郡望堂號
(一)郡望:
隴西郡:戰國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司徒李曇長子李崇。
趙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次子李牧。
頓丘郡:西晉時置郡。此支李氏隴西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名將李廣世孫李忠。
中山郡:漢高帝置郡。此支李氏為趙郡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李璣第三子李齊。
廣漢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為隴西李氏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李尚(李廣之父)。
(二)堂號
"隴西堂",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
四、歷史名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學家,道家的創始人。著有《老子》,又稱《道德經》。 傳說老子活了200多歲,是因為修道養壽的結果。後人紛紛效仿,求仙問道成為歷朝歷代許多皇帝和大臣的頭等大事,道教由此興盛。老子也被奉為教主,稱「太上老君」。
李冰:戰國時期水利家。被秦昭王任為蜀郡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馳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為國家農業生產、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貢獻,被後世奉為川神。
李世民:即唐太宗,唐高祖李淵的次子,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有作為的皇帝。創造了"從諫如流,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貞觀盛世。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他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極其崇高的地位,人稱"詩仙"。
李廣:西漢名將,多次參加反擊匈奴的戰爭,以勇敢善戰著稱。在任右北平太守時,匈奴數年不敢攻擾,稱之為"飛將軍"。
李煜: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鍾隱,又號蓮峰居士,五代時南唐國主,著名詞人,世稱李後主。李煜不僅擅長詩文、音樂,而且書法極佳,寫字用顫筆作扭曲之狀,十分遒勁,狀如寒松霜竹,取名為「金錯刀」。
李清照:南宋女詞人。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
李時珍:明代傑出醫葯學家。著有《本草綱目》,聞名於世。
李自成:本名鴻基,陝西米脂人,明末農民起義領袖。 被稱為「闖王」。
當然,現代還有:李嘉誠,李光耀,李小龍、李敖等。
五、勝跡:福建永定李氏宗祠
朋友 你姓李嗎?
那你可真幸運
好多為人都姓李
李大釗
李時珍
李清照......
等..
6. 呂後在劉邦父子死了以後,是怎麼打造出專政的呂氏春秋的
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劉邦逝世,他的長子漢惠帝劉盈繼位。然而,漢惠帝是個福大命不大之人,七年後,也就是公元前188年八月十二日,劉盈病逝。劉盈英年早逝後,朝中陷入一片悲傷的海洋中。幾乎所有人都為這個善良而純潔的皇帝感到惋惜和悲憫,唯獨呂後心中有悲卻說不出口。對於呂後來說,她在悲痛兒子時,更擔心的是朝中政權的穩定啊!
就這樣此消彼漲,太後通過培養呂氏子弟為親信,達到獨攬大權的目的,權傾朝野的「呂氏春秋」逐漸浮出了水面。
7. 姓李的人是不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後代
李姓是中國的大姓,但不全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後代。李姓由來有幾種說法:
1、出自贏姓,李氏的遠祖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五帝」時代的高陽氏顓項,出自贏姓。
2、出自姬姓。商朝時期,居武落鍾離山的巴人,巴人以虎為圖騰,巴語讀虎為李,當虎圖騰演化為姓時,巴人崇仰漢人之姓,遂依音用李姓。公元前303年,巴人李姓在四川建立大成國,史稱成漢,這是李姓在中國所建的第一個王朝,後滅於東晉。
3、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復姓叱李氏,漢化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4、唐王賜姓。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勛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於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7)樂培氏投訴擴展閱讀:
蜀漢時期,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
漢晉時期,北方游牧的少數民族內附,部分匈奴人和鮮卑人隨之被賜為劉、李等姓;
北魏時期,孝文遷都洛陽後,實行文化上全面漢化政策,鮮卑族有復姓叱李氏被封為李氏 。北魏皇室鮮卑拓跋氏實為漢將李陵後裔。
宋朝時期,李姓大約有56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7.2%,排在王姓之後,為宋朝第二大姓。李姓第一大省是河北,約佔全國李姓總人口的11.6%。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河北、四川、河南、山東,這四省李姓大約佔全國李姓總人口的44%。
明朝時期,李姓大約有51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5.5%,僅排王、張之後,為明朝第三大姓。宋元明時期,李姓人口不但沒有增長,反而減少,600年中李姓總人口減少了10%。這與北方地區長期戰亂,尤其是元朝的野蠻統治有密切關系。
當代李姓的人口已達9200多萬,大約佔全國人口的7.38%。從明確至今500年中李姓人口由510萬激增到近9200萬,近18倍。李姓人口的增長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河南、山東、四川、河北四省,大約佔全國李姓總人口的32%。
8. 為什麼培氏益生菌沒有批准文號
這位知道好友這個有幾方面原因!
第一產品合格,剛剛投放市場!
第二就是相反產品不合格拿不到!
第三產品在研發投放看市場效果!
還有就是在申請還沒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