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民商事審判工作取得的成績,經驗存在的困難問題,採取的工作措施
先回答你的工作職責,你做了哪些事情,什麼工作就有不同的職責,然後遇到的問題,主要是回答這個問題的核心是:結合具體應聘崗位的性質,崗位職責與任職資歷的要求,結合自己過往工作中的實際案例來予以回答,同時要說明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技能。回答時要注意下面3個方面:
1.心態要平和。需要向面試官展示的是——你是一個遇事不慌不忙,沉著冷靜的人,會分析問題,能解決問題。
2.展現你的綜合能力。包括面對困難時的應變能力,工作事務的處理能力,管理能力,思維方式等等,同時也有人際關系的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跨部門合作能力等等。
3.自我分析總結與反思。舉例說明是否有吸取經驗不斷改進,以及如何避免同樣的一個錯誤犯兩次等。
② 作為原告,在打版權官司時原告應注意什麼問題
.訴訟時效。應在訴訟時效(兩年)內提起訴訟。如果超過了兩年,即從知道或應當得知侵權行為之日起超過了兩年,則應提出我方向侵權人提出過要求。侵權人曾經答復要承擔責任或者就侵權事宜向有關機關請求並作過調解等事實,使訴訟時效因這些原因而中斷並從這些事實發生之日起重新計算,這樣就可重新獲得法院的保護。
.掌握對方侵權的充分證據。在打官司中,一切主張均依靠證據來支持。作為原告要想打贏官司,就必須提出充分有效的證據。在打官司時即使於情於理都應打贏,但若缺乏證據,則法院是難以支持的。特別是在損失賠償額上,應掌握對方侵權行為所獲利潤的證據。在經濟權利的賠償上,一般是採用被侵權者的損失(費用的增加,收入的減少)或侵權者的所得來確定賠償額的。因此在提出賠償要求時,應根據已掌握的證據確定賠償額,在打官司中掌握有新的證據時再變更賠償額擴大戰果。
.聘請律師。律師無論在專業法律知識上還是在調查取證上,都比一般的當事人優越。聘請律師後,可以節約原告的精力,集中在提供事實方面作工作,並可根據律師的意見和建議從事各方面的有的放矢的工作,對打贏官司起到一定的作用。
.在著作權人集體管理機構建立健全後,可由該機構作為原告來打官司,其優越性在於:
具有豐富的版權工作經驗和版權法律知識,掌握國內外的信息;具有較強的地位,不象著作權人作為個人,無論在財力、影響上處於不利的地位:
有時間和精力專門對付侵權人。
打版權官司時被告應注意什麼問題.訴訟時效。若對方的起訴已超過訴訟時效而無任何中斷事實,則可依此而抗辯,使原告失去勝訴的可能。
.如果確已構成侵權,又無訴訟時效期滿的情況,則應主動採取和解措施、賠禮道歉、賠償損失、消除影響,以換得對方撤訴或避免法院作出判決。因為既然侵權人敗局已定,則應盡可能減少不利後果,如經濟上少承擔一些,名譽上盡量縮小影響范圍。如果不和解則法院將在判決中詳細列出事實,嚴格按照法律,判處被告應當承擔的責任,而無任何協商的餘地,這顯然對侵權行為人不利的。
.如果確不屬侵權,則應從下列幾方面著手;合理使用。《著作權法》規定了13種合理使用的內容,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也可以不付報酬,而合理使用的有些界限國內法律尚未明確規定,被告可從《著作權法》的原則、理論來辯解;轉嫁責任。有些侵權行為,被告並無任何過錯,而是他人過錯造成的,這時應向法院提出追加或更換被告,從而使自己得到公平的對待;反駁原告證據。版權官司大量問題都取決於事實,而事實需要證據來證明,若對方提供不了證據,或提供的僅是孤證(即孤立的證明,如只有對方一人的說法而沒有其他證據共同證明),則可通過反駁證據、指控其證據難以成立而使原告主張不能成立。
③ 法院已開庭審判傢具外觀設計專利侵權案件38天了,為什麼還沒有收到判決書
這個比較難界定
通常A向法院提出B侵權的訴訟時
B會提出A的專利無效(以我在專利事務所專至今屬的工作經驗 99%會這么做)
這時法院會判斷是否暫停審理,等待復審委員會對專利無效做出的判決
這個通常在10個月左右(發明專利)
如果判決專利無效,則侵權不成立。
如果判決專利有效,則開始審理是否侵權。
今年4月1日起,執行對法條的解釋的第二版,可能會提升受理時間,但是具體仍不清楚
④ 和侵權有關的法庭審判
案例1 商標「皇城老媽」與字型大小「皇蓉老媽」之爭
案情: 成都市皇城老媽酒店有限公司(下稱原告)是一家從事餐飲業的企業,並為餐館分別注冊了美術體和圖文組合的「皇城老媽」.被告北京皇蓉老媽火鍋店於2001年從來後,即在其店面外懸掛的大型廣告燈箱上使用了「皇蓉老媽」字型大小,並且突出使用了「皇蓉老媽」四字,其字體與原告的注冊商標「皇城老媽」相同.原告於是以商標侵權為由將被告訴至北京市一中院.被告辯稱,其「皇蓉老媽火鍋店」是依法登記取得的企業名稱,並且與原告的商標既不相同,也不近似,不會引起消費者的混淆,請求法院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法院審理認為,雖然被告所使用的字型大小「皇蓉老媽」與原告的「皇城老媽」不同,但兩者僅僅是一字之差,並且使用的字體相同,所以字型大小與商標相似,足以構成商標法意義上的近似,特別是被告實際在燈箱上使用字型大小時,突出「皇蓉老媽」四字,事實上起到商標的區別商品來源的作用,從而構成商標法意義上的使用.另外,原被告均從事餐飲業,在消費者施加一般的注意力的情況下,容易將二者混淆,因此,認定被告的行為構成商標侵權(此案還同時判定被告的其他行為構成著作權侵權).
啟示:1.在判斷企業名稱是否對商標構成侵權時,要看企業名稱中字型大小的具體使用方式是否是善意的,或者是否是正常的使用.要從字型大小與企業名稱中的其他部分的字體、大小、顏色等等具體使用方式來分析判斷,是否突出使用了字型大小。2.不僅僅將與他人的商標相同的文字作為字型大小突出使用,可能會被制止,而且將與他人的商標近似的文字作為字型大小突出使用,也可能會被制止,如本案的「皇蓉老媽」與「皇城老媽」,以及另一案中的法院認定「中信興業」(字型大小)對「中信」(馳名商標)構成商標侵權
案例2 「FINE TIDE」是否對於「FIDE」構成侵權?
案情簡介:「TIDE」是美國寶潔公司在我國的注冊商標,使用在肥皂、洗滌劑等商品上。注冊人投訴四川某企業在相同商品上使用了「FINE TIDE」商標。商標局認定該企業的使用構成商標侵權。
啟示:(1)「TIDE」是「潮」的含義,「FINE」是好的含義,是用來修飾「TIDE」的,「FINE TIDE」的主體在「TIDE」,應當認定「FINE TIDE」與「TIDE」構成近似,而兩商標又使用在相同的商品上,因此,構成商標侵權行為;(2)「FINE TIDE」還有好過「TIDE」之義,或者是「TIDE」的升級產品,同樣也會造成商品來源的混淆,也應當視為商標侵權行為。
案例3 「HERB」與「HERD」的使用對「HERO」構成侵權嗎?
案情簡介:上海市工商局1992年認定上海市川沙孫橋玉蘭金筆廠生產的鋼筆筆尖上使用的「HERB」與「HERD」商標,侵犯了上海市英雄金筆廠在台筆、筆尖上使用的「HERO」注冊商標。同時,上海市川沙孫橋玉蘭金筆廠還在鋼筆筆尖上使用了「HERO」商標。
啟示:(1)本案當事人的行為屬於《商標法》所述的,未經商標注冊人許可,在同一種商品或者類似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的行為。(2)判斷商標近似應從外觀、發音、含義幾個方面考察。本案中,兩文字「HERB」與「HERD」均與注冊商標「HERO」相差僅僅一個字母,因此,外形近似。但兩文字「HERB」、「HERD」與「HERO」的發音不近似。在含義上,「HERB」含義為「草本植物」、「香草」,而「HERO」的含義為「英雄」,因此,也完全不同。雖然上述兩商標與注冊商標之間,在發音與含義上均不近似,但考慮到我國國民的英文水平不高,普通消費者可能更多會按字母形狀來識別商標間的差別,特別是考慮到我國漢字是象形文字,公眾比較習慣與用字的形狀區別不同文字。因此,本案的認定是比較公正合理的。同時,可以看出,判斷商標近似,雖然要從形、音、義三個方面考察,但並不要求三個要素都要滿足,才能構成近似,有時一個條件滿足就可以判定為近似。(3)本案中,當事人同時使用他人注冊商標「HERO」也證明其使用「HERB」與「HERD」的行為存在故意的企圖,也為認定近似和構成商標侵權行為提供了佐證。
⑤ 從審判實踐看如何完善《侵權責任法》第35條的規定
在民事案件審理中,類似僱工建造房屋、請鄰居或朋友幫工以致於出現人身損害的情況時有發生,對於雙方法律關系的認定成了案件審理的難點。在《侵權責任法》實施之前,難點多存在於僱傭關系與承攬關系的區分上。隨著《侵權責任法》的正式實施,特別是《侵權責任法》第35條規定了個人勞務關系,加上目前學界對勞務關系的理論研究較少,因此如何處理因個人勞務關系產生的糾紛成了一個急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對《侵權責任法》第35條進行研究很有必要。 一、《侵權責任法》第35條與《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下稱《解釋》)與個人勞務關系相關的法律規定 (一)與個人勞務關系相關的法律條文: 1、《侵權責任法》第35條規定: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提供勞務的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自己受到損害的,根據雙方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 2、《解釋》第9條規定:雇員在從事僱用活動致人損害的,僱主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雇員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的,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可以向雇員追償。第11條規定: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僱傭關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員人身損害的,賠償權利人可以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也可以請求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因安全生產事故遭受人身損害,發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接受發包或者分包業務的僱主沒有相應資質或者安全生產條件的,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第13條規定:為他人無償提供勞務的幫個人,在從事幫工活動中致人損害的,被幫個人應當承擔幫工責任。被幫個人明確拒絕幫工的,不承擔幫工責任。幫工人存在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賠償權利人請求幫個人和被幫工人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應當支持。第14條規定:幫工人因幫工活動遭受人身損害的,被幫工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被幫工人明確拒絕幫工的,不承擔幫工責任;但可以在受益范圍內給與適當補償。幫工人因第三人侵權遭受人身損害的,由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第三人不能確定或者沒有賠償能力的,可以由幫工人予以適當補償。 二、與《解釋》相比,《侵權責任法》第35條的不足之處 (一)《解釋》的規定更全面、更具可操作性。《解釋》第9條及第11條規定的是僱主責任,該規定包括了:1、僱主責任的歸責原則為無過錯責任。2、僱主的追償權。《解釋》第13及14條規定了無償幫工關系,包括:1、對被幫工人適用無過錯責任歸責原則。2被幫工人的免責事由。被幫工人明確拒絕幫工的,可以不承擔責任。3、致人損害時的連帶責任:在致人損害的情況下,如果幫工人存在故意或重大過失,應與被幫工人承擔連帶責任。相反《侵權責任法》第35條對個人勞務關系的規定,可以概括為兩種情形:1、在提供勞務的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時,由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此種情形適用了無過錯責任的歸責原則,且沒有規定例外情形,2、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自己受到損害的,則適用過錯責任的歸責原則,雙方根據各自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該規定過於簡單,對無償幫工、僱主的追償權都沒有規定,在實踐中不如《解釋》更具操作性。 (二)《侵權責任法》第35條首次提出勞務關系這一概念但未對其進行明確,進一步增加了審判實踐的困擾。表面上看,僱傭關系、無償幫工關系與個人勞務關系的法律規定好像很是明確。但對於從事民事審判工作的審判人員來說,無論僱傭還是幫工,都是提供勞務的過程,勞務關系實際是一個相當寬泛的概念。面對一個具體的案例時,如何對勞務關系做出認定,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課題。特別是《解釋》經施行多年,群眾對僱傭關系這一概念較為熟知,審判人員亦對如何認定僱傭關系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之後,又提出了勞務關系這一概念,徒增司法實踐的紛擾。 (三)《侵權責任法》第35條中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自己受到損害的,根據雙方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的規定採用過錯原則有一定的合理性,因為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時,有認真完成僱主所指示的工作的義務,同時應負有照顧自已的義務,否則一旦因勞務自己受到損害的,不問提供勞務一方是否有過錯,接受勞務一方都得承擔責任,顯失公平。但該條並未規定接受勞務一方對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他人損害的提供勞務一方享有追償權,存在不足。同時該條亦未規定勞務關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提供勞務的一方人身損害的,賠償權利人的追索選擇權,亦未明確接受勞務的一方承擔賠償責任後,是否可以向第三人追償以及發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接受發包或者分包業務的接受勞務的一方沒有相應資質或者安全生產條件的如何承擔責任的問題。而實踐中這種情形是非常多見的。 (一)應明確個人勞務關系的概念。 《侵權責任法》第35條是第一次在正式立法中採用勞務及勞務關系的術語 ,但對於勞務關系的概念,目前仍沒有明確統一的法律定義。因此立法對個人勞務關系的定義做出明確,對審判實踐無疑具有指導意義。筆者認為,勞務關系大致具有如下特徵,首先勞務關系的主體具有平等性。在《侵權責任法》第35條中,規定的是個人勞務關系,因此可以理解為公民個人之間關於提供勞務而形成的法律關系。其次,勞務合同標的和履行標的具有特殊性。勞務合同的標的是一方當事人向另一方當事人提供勞務。勞務合同是以勞務為給付標的的合同,只不過每一具體的勞務合同的標的對勞務行為的側重方面要求不同而已,或重於勞務行為本身即勞務行為的過程,如運輸合同;或側重於勞務行為的結果即提供勞務所完成的勞動成果,如承攬關系。 (二)應借鑒《解釋》第9、11條的規定,明確:提供勞務的一方從事勞務活動致人損害的,接受勞務的一方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提供勞務的一方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的,應當與接受勞務的一方承擔連帶賠償責任。接受勞務的一方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可以向提供勞務的一方追償;提供勞務的一方在從事勞務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接受勞務的一方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勞務關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提供勞務的一方人身損害的,賠償權利人可以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也可以請求接受勞務的一方承擔賠償責任。接受勞務的一方承擔賠償責任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提供勞務的一方在從事勞務活動中因安全生產事故遭受人身損害,發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接受發包或者分包業務的接受勞務的一方沒有相應資質或者安全生產條件的,應當與接受勞務的一方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三)應借鑒《解釋》第13、14條規定,明確為他人無償提供勞務的幫工人,在從事幫工活動中致人損害的,被幫個人應當承擔幫工責任。被幫工人明確拒絕幫工的,不承擔幫工責任。幫工人存在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賠償權利人請求幫個人和被幫工人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當支持;幫工人因幫工活動遭受人身損害的,被幫工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被幫工人明確拒絕幫工的,不承擔幫工責任;但可以在受益范圍內給與適當補償。幫工人因第三人侵權遭受人身損害的,由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第三人不能確定或者沒有賠償能力的,可以由幫工人予以適當補償。 作者單位:北海海事法院
⑥ 商標侵權審判流程
商標侵權訴訟准備工作
一、證據收集。
a、被侵權人的在先權利證明文件。(包括商標注冊證、專利證明、版權登記證明、與案件有關的獲獎情況證明等)
b、被侵權人的產品樣本。
c、侵權產品樣本。
d、購買侵權產品的證明。這里主要是指購買發票。在發票上一定要註明,侵權產品名稱、購買侵權產品的地點、侵權產品的價格、銷售人的名稱等事項。
二、咨詢法律專業人士
三、製作投訴書或起訴書
商標侵權訴訟流程
1、起訴:向有管轄權的法院立案庭遞交訴狀。
2、立案:法院經立案審查認為符合立案條件的,通知當事人7日內交訴訟費,交費後予以立案。
3、受理後法院5日內將起訴狀副本送達對方當事人,對方當事人15日內進行答辯。
4、證據交換。
5、開庭審理。
6、合議庭合議作出裁決,不服裁定的,自送達之日起10日內向上級人民法院提出上訴;不服判決的,自送達之日起15日內向上級人民法院提出上訴。
⑦ 人民法院的作用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審判機關。根據憲法和人民法院組織法規定,國家設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人民法院代表國家統一行使審判權。人民法院依法審判各類案件,解決民事糾紛、行政爭議,懲治違法犯罪活動,維護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和法律制度,保護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合法權益。各人民法院對產生它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負責並報告工作。人民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團體和個人的干涉。在審判案件時,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對公民在運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依法實行合議制、迴避制、兩審終審制;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一律公開審判,最高人民法院監督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上級人民法院監督下級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
⑧ 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主要通過()進行
審判員。
1、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或由審判員和人民陪審員組成合議庭進行;簡單的民事案件、輕微的刑事案件和法律另有規定的案件,可以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判。
2、人民法院審判案件,實行兩審終審制。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第一審案件的判決和裁定,當事人可以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向上一級人民法院上訴,人民檢察院可以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抗訴。
3、各級人民法院設立審判委員會,實行民主集中制。審判委員會的任務是總結審判經驗,討論重大的或者疑難的案件和其他有關審判工作的問題。
(8)侵權審判工作經驗擴展閱讀:
審判員:1、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年滿23歲且又沒有被剝奪過政治權利的公民,經業務考核有能力擔任審判工作的,可以被任命為審判員。
2、審判員有兩種:第一種是由同級人大常委會任命的;第二種是由其所在法院院長任命的,又稱助理審判員。
3、設立審判員的根本目的就是完成人民法院的工作職責,審判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
⑨ 最高人民法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是什麼
最高人民法院監督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上級人民法院監督下級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
基層人民法院的職權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①一審管轄權,審判除法律規定由上級人民法院管轄的案件外的所有一審案件;②庭外處理權,處理不需要開庭審判的案件;③調解指導權,指導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