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旅遊者就旅遊消費糾紛以旅行社為被告提出訴訟屬於什麼訴訟
旅遊者與旅行社之間出遊前都簽訂了合同,約定了行程、消費、安全保險等相關事宜,如果發生糾紛,也是合同糾紛,以合同糾紛為由向法院提起訴訟。
㈡ 「旅遊+」存在哪些消費糾紛
據統計,2017年我國居民國內旅遊達50億人次,出境游近1.3億人次,已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遊客源國地位。旅遊經營者除了提供傳統旅遊產品之外,還附加提供大到旅遊房產、醫療教育,小到預訂民宿、購買門票等服務。
審判實踐和案例顯示,一些民宿並沒有營業執照,臨時漲價,不少遊玩項目是毫無經營權的民設景點;游學旅遊魚龍混雜,國外游學產品經過國內的層層代理價格虛高;分時度假甚至產生了以度假為名的集資、詐騙亂象,消費者無法維權。北京西城法院受理的新類型旅遊糾紛同比上升30%。針對「旅遊+」產生糾紛的共性問題,法官提示,旅行社在提供「旅遊+」服務中普遍存在著角色模糊的問題,與消費者直接進行接洽、銷售、簽約、履約的一般都是旅行社,但實際提供最終服務或附加服務的又是第三方,因此合同履行中一旦出現糾紛,旅行社常常會以其只是居間方為由進行抗辯,造成消費者維權難、法院認定難的問題。為避免消費者在「旅遊+」的旅行過程中權利受到侵害,北京西城法院特向社會發出「三步走」提示:第一步,審查合同主體。第二步,細化約定內容。第三步,明確違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