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侵權責任法 (法律專業回答)
一、無過錯責任是指不以行為人的過錯為要件,只要其活動或者所管理的人活著是物損害了他人的合法民事權益,法律規定應當承擔責任的,行為人就要承擔侵權責任。
二、無過錯責任並不是絕對責任,在使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的在案件中,行為人可以向法官主張法定的不承擔責任或者減輕責任的是由。在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的侵權案件中,只是不考慮行為人的過錯,並非不考慮受害人的過錯,如果受害人對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的,在有的情況下可以減輕甚至是免除行為人的侵權責任。
B. 侵權責任法規則原則是什麼
一、過錯抄責任原則
首先是過錯責襲任原則,過錯責任原則就是第六條第一款所規定的原則。它的含義是指行為人因過錯而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依法承擔侵權責任。這個表述首先是強調過錯責任的歸責依據是過錯,不是損害或者其它的因素。
二、過錯推定責任原則
過錯推定就是說根據一定的基礎事實,直接推定行為人有過錯,並採用舉證責任倒置的方法。如果行為人不能反證證明自己沒有過錯,那麼就應當承擔責任。機動車事故損害賠償中90﹪范圍內適用過錯推定。發生機動車事故,機動車一方把人撞了,可以從機動車撞人這個基礎事實推定機動車一方是有過錯的,然後要由機動車一方來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如果機動車一方證明的事由是法律上承認的減輕或者免除責任的事由,則在90﹪的范圍之內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責任。但是你要證明不了,就要你來負責,這就是過錯推定的含義。
三、嚴格責任原則
第七條關於無過錯責任或者說嚴格責任的規定。所謂嚴格責任就是指,行為人損害他人民事權益以後,不管行為人有沒有過錯,依據法律規定要承擔責任的,仍然要承擔責任。
C.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的內容
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是為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明確侵權責任,預防並制裁侵權行為,促進社會和諧穩定,而制定的法律。由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審議於2009年12月26日通過,自2010年7月1日起實施。
D. 侵權責任法的通過 , 有利於為公民權利提供什麼保障,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在行使什麼權利
當然是提供法律保障。
人大是行使立法權
E. 侵權責任法由全國人大常委會什麼時候通過什麼時候施行
2009年12月26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通過
2009年12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二十一號公布
自2010年7月1日起施行
F. 侵權責任法 為什麼由人大常委會通過
我國憲法規定,所有的法律法規都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通過。
G. 侵權責任法是什麼
侵權責任法是為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明確侵權責任,預防並制裁侵權行為,促進社會和諧穩定,而制定的法律。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一條為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明確侵權責任,預防並制裁侵權行為,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制定本法。
第二條 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本法所稱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
第三條 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
第四條 侵權人因同一行為應當承擔行政責任或者刑事責任的,不影響依法承擔侵權責任。因同一行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和行政責任、刑事責任,侵權人的財產不足以支付的,先承擔侵權責任。
(7)侵權責任法由什麼通過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二條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侵權責任。監護人盡到監護責任的,可以減輕其侵權責任。有財產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從本人財產中支付賠償費用。不足部分,由監護人賠償。
第三十三條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對自己的行為暫時沒有意識或者失去控製造成他人損害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沒有過錯的,根據行為人的經濟狀況對受害人適當補償。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因醉酒、濫用麻醉葯品或者精神葯品對自己的行為暫時沒有意識或者失去控製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H. 侵權責任法的通過,有利於公民權利提供提供什麼保障
12月26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高票表決通過了《侵權責任法》。這部與《物權法》一樣,核心在於保障私權、在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起支架作用的法律,跨兩屆人大、歷經4次審議後終於面世。有法學專家評價稱,《侵權責任法》是繼《合同法》、《物權法》之後,我國民事領域的又一部重要法律,它是法治社會中一部重要法律,也是構建法治社會的基礎。
——第一次明確規定了精神損害賠償。關於精神損害賠償怎麼認定,什麼情況下構成精神損害賠償,以及精神損害賠償究竟賠多少,有過很大爭論。侵權責任法第一次明確了精神損害賠償嚴格限制在侵害人身權益上。侵害人身權益是指侵害生命權、健康權、名譽權、隱私權等,但不包含侵害財產權,如果侵害了財產權益,就要根據財產的損失給予賠償。此外,什麼情況下構成精神損害,通過的《侵權責任法》用了「嚴重精神損害」這個詞語。
——確立了同命同價賠償原則,體現了權利平等。長期以來,計算死亡賠償金往往因為死者城鄉身份、收入高低、地區差異和其他因素的不同而相差數倍,不時引發「同命不同價」的爭論。侵權責任法規定在處理重大交通故事、礦山事故時可以不考慮個人差異,而採用「一攬子」賠償方案,以同一數額確定死亡賠償金。有關專家表示,這一新增條款,從「同命不同價」到「同命同價」,展現的則是權利的平等、生命的尊嚴。 ——對解決長期存在的醫患糾紛有積極意義。「要保護患者的合法權益,同時也要保護醫院和醫護人員的合法權益,還要有利於醫學科學的發展。」王勝明表示,法律明確規定因為葯品、醫療器械的缺陷產生的糾紛,患者可以找生產廠家,也可以找醫療機構。此外,醫療機構如果賠償後損害是生產廠家造成的,醫療機構賠償相當於墊付,醫療機構可以向負有責任的生產廠家追償。
——明確學校、幼兒園事故責任區分。《侵權責任法》根據未成年人的年齡、民事行為能力及幼兒園、學校是否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等不同情況,作出明確的責任劃分: 1、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應承擔賠償責任,但能夠證明已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除外。 2、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承擔相應賠償責任。 3、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來自幼兒園、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以外的人員的人身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幼兒園、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管理職責的,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虛擬網路侵權的監管和擔責。《侵權責任法》規定:網路用戶、網路服務提供者利用網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網路用戶利用網路服務實施侵權行為的,被侵權人有權通知網路服務提供者採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網路服務提供者接到通知後未及時採取必要措施的,對損害的擴大部分與該網路用戶承擔連帶責任。網路服務提供者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網路用戶利用其網路服務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未採取必要措施的,與該網路用戶承擔連帶責任。 專家分析說,《侵權責任法》對於網路侵權事件採用了兩個規則:一個是提示規則,網上發布的信息是否構成侵權,作為網路經營者可能並不知道,也難以判斷,這就必須要由受害人先提出來,要求網路經營者刪除、屏蔽、斷開鏈接。如果在一個合理的時間內網路經營者沒有採取這些措施,那就要承擔侵權責任。 另一個是明知規則,網路經營者明知道這個信息已經構成侵權,還不採取措施,放任它發表傳播,那根本不需要提示,就要承擔責任,比如有人在網上發布別人的裸照,網站經營者明知這種行為構成了侵權,就應當及時刪除這些侵犯他人隱私的信息。 對頻頻出現的「人肉搜索」事件,只要被搜索者的名譽權和隱私權被侵犯,進行「人肉搜索」者和提供「人肉搜索」的網站就應當承擔責任。 ——誰建了豆腐渣工程誰要負責。《侵權責任法》規定,「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倒塌造成他人損害的,由建設單位與施工單位承擔連帶責任」、「建設單位、施工單位賠償後,有其他責任人的,有權向其他責任人追償」、「因其他責任人的原因,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倒塌造成他人損害的,由其他責任人承擔責任」。這就意味著今後如果再出現像「樓歪歪」這樣的直接危及民眾生命財產安全的「豆腐渣」工程,並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開發商作為建設單位,建築公司作為施工單位,應承擔連帶責任。 《侵權責任法》將於2010年7月1日起施行。有關專家認為,這部法律的通過意味著中國向形成民法典又邁進重要一步。 專家表示,繼物權法之後,侵權責任法是民法典中另一部重要的支架性法律,對保護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明確侵權責任,預防並制裁侵權行為,化解社會矛盾,減少民事糾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要意義。 這部包括12章節的法律,涉及了民事權益的諸多方面——生命權、健康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有關專家認為,侵權責任法對於日常生活十分重要,因為侵權責任法是在「動態」地保護公民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