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急急急 一道民事案例分析題 各位前輩出山吧!(答的詳細點)
如仲裁機構已經受理,法院不予受理,由仲裁機構裁決
❷ 民事訴訟法案例分析
一
1 以建設公司為被告 汽車隊所屬單位為第三人
2 不能 迴避不影響管轄
3 中止訴訟 查明貿易公司版的權利義務繼權受人後恢復.如果沒有就駁回起訴.
4 不能 與本案無關
5 傳喚 不到庭可以缺席判決
6 二審僅應在上訴訴求范圍內審查,不能超越范圍,也不存在依法改判的情形.
二
1 離婚案件不能適用簡易程序 不能由陪審員一人獨任審判 也不能在一方未出庭的情況下直接判決離婚(調解是必經程序)
2 中止離婚訴訟.待宣告失蹤案件終結後恢復
3 不能受理.失蹤還未到兩年.婚姻關系仍然有效
❸ 合同糾紛案件中,當事人一方有理由認為合同無效的,是否需要另案訴訟,來證明合同無效
可以直接在本案中提出。
上述分析供參考,需要具體幫助,建議帶材料找律師具體溝通分析。咨詢完畢請及時採納結束咨詢。
❹ 民事訴訟法案例
1,本案中,一對夫婦死亡,因其遺產繼承問題而發生糾紛,夫婦二人有已出嫁長女李梅、次子李可、長子李明、長女李梅、次女李娜數位法定繼承人,次子李可起訴請求分割父母的遺房,長女李梅明確表示放棄繼承權,次女李娜不明確表示棄權,又不願參加訴訟.另有案外人於某主張自己是房屋的共同所有權人.
2,本案焦點在於長女李梅、次女李娜二位繼承人應如何處理,李娜則既不明確表示棄權、又不願參加訴訟的行為應如何認定,於某的要求能否為法院認可,他們在本案中訴訟地位該如何列明.
3,本案法律適用主要<<民訴意見>>第58條之規定,<<民事訴訟法>>第56條之規定
4,本案李可是原告,李明之妻張麗為被告,長女李梅、次女李娜為必要必要共同訴訟人.民事訴訟法規定,應當追加的原告,已明確表示放棄實體權利的,可不予以追加,因李梅明確表示放棄繼承權,所以,法院可以不予以追加.對於次女李娜,既不明確表示棄權,又不願參加訴訟,民事訴訟法規定應視為沒有放棄權利,應當予以追加.對於某,應其對房屋有獨立的實體權利,為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人民法院應予追加,在本案中,其訴訟地位應為參加之訴訟的原告.
❺ 離婚案件中能否成立反訴
離婚案件中,有時會有這種情況產生:被告同意離婚,但由於財產分割等問題雙方談不攏,原告在開庭審理後,最終選擇撤訴處理,這種情況下其實往往夫妻感情已經破裂,若庭審過程中雙方爭執再比較激烈,原告的撤訴必定引起被告的強烈不滿,向法院表示堅決要求離婚並處理財產等相關問題,這就帶來了的問題。 在理論中,有人提出離婚訴訟中可以也應該存在反訴。其理由是:確定離婚訴訟中被告的反訴有利於保護被告,實現當事人的訴權平衡,且離婚訴訟中的反訴符合反訴的提起要件。 雖然離婚案件中反訴若能成立,程序上似乎更加便捷,節約了司法資源,但從現有的法律規定和法學理論來看,離婚案件中反訴成立的依據並不充足,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分析: 從離婚糾紛的性質來看,離婚糾紛屬於訴的合並,是一種復合訴訟。每個離婚案件都需要圍繞婚姻關系、子女撫養、財產分割這三大內容進行審查,另外還有可能涉及損害賠償等問題,其中婚姻關系是主訴,如果不解除婚姻關系那麼其他的問題便無從談起,如果法院認定夫妻感情破裂需要解除夫妻關系,就應該就子女撫養、財產分割進行審查,若當事人願意就這些問題另行協商則是對自己民事權利的自行處分,法院無權干涉。從這點來看,若被告同意離婚,則是對原告訴請的同意,提出損害賠償一方面也是為了審查導致婚姻破裂的過錯方,屬於對原告起訴事實的補充或者反駁,而非反訴。 從反訴的理論特徵來看,反訴是指在已經開始的民事訴訟中,本訴被告以本訴的原告作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出的和本訴的訴訟標的和理由有牽連的,旨在抵消或吞並原告訴訟請求的獨立的反請求。可見反訴的目的在於抵消、吞並本訴原告所主張的民事權益,並且具有獨立性。而在離婚訴訟中,被告提出的請求,並不能達到抵消、吞並本訴原告主張的目的。若認為被告可以提起反訴要求與原告離婚,反而是被告同意、承認了原告的訴請,與反訴的特徵背道而馳;至於被告若作為無過錯方,的賠償請求權是基於離婚為前提的,在沒有原告起訴或撤訴的情況下,賠償請求便不能成立,也不符合反訴的獨立性特徵。 綜上,離婚訴訟中被告提出的請求在法律沒有明確規定以前,不宜以反訴論處。但另有一點值得探討的是,在新婚姻法實施以前,當事人提出賠償請求,均以與離婚不屬同一民事法律關系,告知另案起訴,修改後的婚姻法對原來的離婚制度作了很大的修改,尤其是離婚時一方當事人對有過錯方的損害賠償請求,更是一項新的制度。
❻ 我們作為原告聘請律師並付給律師費,在案件沒有審理時,被告反訴,律師要求再付律師費,請問合理嗎
是合理的。你作為原告時聘請的律師,他收的費用是你的原告代理費。他會付出相應的勞動,如寫起訴狀,准備開庭等。但現在被反訴了,反訴務必增加了他的勞動量如:寫反訴答辯狀,分析反訴法律關系,收集新證據等和新的開支,這些費用你應承擔。可與之協商。
❼ 【可追分】誰給我一些民訴的案例綜合分析題
民事訴訟法案例1 司法管轄和訴訟保全
1997年,甲縣A公司和乙縣B公司在丙縣訂立了一份水泥供銷合同。合同約定:「運輸方式:由A公司代辦托運;履行地點:A公司在丁縣的倉庫。」A公司依約履行了合同,B公司尚欠A公司30萬元的貨款。四個月後,B公司在當地報紙上刊登了「大幅度降價處理水泥」的廣告。同時,著手准備分立為兩個公司。為此,A公司以B公司的行為影響貨款的償還和B公司即將分立為由,向乙縣人民法院申請訴前財產保全,要求凍結B公司銀行存款30萬元,同時提供了同等數額的資金擔保。人民法院審查以後依法作出了凍結存款的裁定。後由於B公司向該法院提供了同等數額的財產擔保,法院依法作出解除凍結的裁定。後A公司向法院提起訴訟。一審中,被告B公司反訴要求原告A公司承擔由於其申請訴前財產保全給自己造成的損失。
[問題]
(1)對於本案何法院有管轄權?為什麼?
(2)如果B公司提出管轄權異議應當在何時間提出?該異議能否成立?
(3)A公司能否在訴前申請財產保全?
(4)B公司的反訴請求是否正確?
[正確答案]
(1)乙縣人民法院、丁縣人民法院對本案有管轄權。見《民事訴訟法》第二十四條的規定。本案中乙縣是被告人B公司所在地,丁縣是雙方約定的合同履行地。
(2)管轄權異議應當在提交答辯狀期間提出,該異議不能成立。見《民事訴訟法》第三十八條的規定。
(3)A公司可以在訴前申請訴訟保全。《民事訴訟法》第九十三條第一款規定了訴前財產保全的條件。法律對訴前財產保全規定的條件要比訴訟保全的條件更嚴格。本案中A公司符合訴前財產保全的申請條件:爭議的財產存在著現實危險。本案爭議的財產為30萬元的貨款,B公司大幅度降價處理水泥會直接影響其還債能力,對債權人A公司構成威脅,可能使其債權無法或不能得到充分實現;B公司著手准備分立的行為又會使將來的判決難以執行。符合訴前保全的實質要件,即情況緊急,如果等到起訴後申請財產保全,由於相對人的主觀原因會導致A公司利益受損,同時會影響將來判決的執行。作為利害關系人A公司提供了與保全財產相應的擔保。乙縣人民法院既是財產所在地法院,又是具有管轄權的受訴法院。故A公司有權申請訴前財產保全,法院依法作出裁定是正確的。
(4)B公司的反訴請求不正確。《民事訴訟法》第九十六條規定的申請錯誤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指訴前財產保全實施後,申請人在法定期限內沒有起訴。另一種情況是指申請人在訴訟中敗訴。在第一種情況下,由於訴前財產保全是以起訴為基礎的,申請人不按法定期限起訴,實為濫用這一權利,故被申請人有權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在第二種情況下,通過法院審理,申請人敗訴,實體權利義務關系已明確,作為非權利人應當向對方當事人賠償損失,這體現了權利義務對等的原則。對方當事人可以在同一訴訟程序中提起反訴,也可在訴訟終結後另案起訴。本案中被告的反訴要求是以本訴為條件的,符合反訴要件。由於在本訴中被告敗訴,故原告即訴前財產保全申請人是權利人,其申請無誤,被告即被申請人的反訴請求不能成立。
[考點集成]
關於司法管轄,根據我國民事訴訟規定的地域管轄,可以劃分出一般地域管轄與特殊地域管轄。一般地域管轄權,是指按照當事人所在低於其所在地法院的隸屬關系確定的管轄。一般訴訟由被告所在地法院管轄,這是一般地域管轄的原則。特殊地域管轄,使指以訴訟標的的特殊性與特定管轄法院的必要性所確定的管轄權。
關於財產保全,財產保全是指為及時地、有效地保護利害關系人或者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人民法院在訴訟前或者作出判決前,根據利害關系人、當事人的申請,或者主動依職權,採取的限制有關財產處分或者轉移的強制性措施。財產保全分為訴訟財產保全和訴前財產保全。
民事訴訟法案例2 先予執行
甲區王某和孫某系鄰居,平日關系融洽。1996年王某自己動工修建新瓦房,孫某便主動幫忙。一日孫某不慎從腳手架上跌落,腿骨被摔斷,因搶救及時未造成癱瘓,但需做一次大手術方能康復。醫院讓孫某交7000元醫葯費,孫某家境貧寒無力交付,王某雖有支付能力但支付了2000元後就拒絕支付。醫葯費沒有著落,致使手術遲遲不能進行。孫某無奈只好向甲區人民法院起訴,並申請讓王某先行支付5000元醫葯費。王某私下對孫講:「你申請先予執行,法院會讓你提供擔保。你沒錢提供擔保,法院不會支持你的請求的。」人民法院經審查認為孫某請求不符合法定條件,裁定駁回先予執行申請,孫某因此未得到及時治療。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後,王某舉家遷居至乙區,於是王某提出管轄權異議,要求案件由乙區人民法院審理。人民法院經過審理判決王某負擔孫某醫療費等共計11000元。
[問題]
(1)本案中,人民法院裁定駁回孫某先予執行的申請是否合法?
(2)孫某申請先予執行是否必須提供擔保?
(3)若孫某對駁回申請不服能否申請復議?.
(4)王某提出的管轄權異議是否正確?
[正確答案]
(1)人民法院的裁定不合法。《民事訴訟法》第九十七條規定了適用先予執行制度的案件范圍。本案中孫某向王某追索醫療費用,符合先予執行適用范圍。
(2)孫某申請先予執行並不必須提供擔保。參見《民事訴訟法》第九十八條第二款規定。法律規定的提供擔保是「可以」而非「必須」。這是由於先予執行制度本身是為解決生活或生產經營上的急迫困難而設,如果要求申請人一律提供擔保,這顯然是難以做到的。而且該申請並非會給權利人帶來損害,如要求申請人必須提供擔保則與制定的目的相悖。
(3)孫某不能申請復議。對《民事訴訟法》第九十九條的規定,對裁定不服包括對肯定裁定和否定裁定的不服,故應當允許申請人申請復議。本案中孫某對駁回申請的裁定可以申請復議。
(4)王某的管轄權異議是錯誤的。參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三十四條之規定。
[考點集成]
關於先予執行,先予執行是指人民法院在審理案件的過程中,因當事人一方生產或生活上的迫切需要,在作出判決前,裁定一方當事人給付另一方當事人一定的財物,或者立即實施或停止某種行為,並立即執行的措施。
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案情的具體情況,以及申請人是否有能力提供黨報的情況決定是否要求申請人提供擔保。
當事人對先予執行的裁定不服的,可以申請作出裁定的人民法院復議一次,但復議期間,不停止裁定的執行。
此外,先予執行的使用還應當具備如下條件。第一、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明確。本案當事人之間的糾紛屬於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具體的案件。第二、申請人有行使權利的迫切需要。醫療費用如不能及時解決將會使手術不能及時進行,導致孫某不能康復,客觀上存在急迫性。第三、被申請人有履約能力。本案被申請人是有履行能力的。第四、須由當事人提出申請,法院於受理案件後終審判決作出前採取。本案當事人的申請符合法定范圍和條件,法院裁定駁回先予執行是不合法的。
民事訴訟法案例3 共同訴訟與訴訟代表人
陳某去世後,其親屬將死者骨灰存放在青山殯儀館,每年交寄存費用十元。死者陳某的親屬除其弟陳甲外還有其妻王女,其子陳勝,其父母老陳、老劉,其兄陳乙,其妹陳丙。每年死者祭日之時上述人員均到殯儀館去寄託哀思。1999年,死者親屬去祭拜時,被殯儀館人員告知骨灰已經丟失,致使者親屬異常痛苦。經多方尋找無效,2000年12月陳甲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認為殯儀館丟失其親屬骨灰,給其造成的極大痛苦,要求殯儀館進行賠償。人民法院受理了本案,經審理認為殯儀館工作人員過失致使原告之兄的骨灰遺失,給原告造成痛苦,殯儀館應當賠償。經法院主持調解,雙方自願達成了調解協議:由殯儀館賠償陳甲1500元,陳甲同意撤回起訴。人民法院裁定準予陳甲撤回起訴。
[問題]
(1)陳甲是否具有訴訟主體資格?
(2)人民法院是否應當通知陳某的其他近親屬參加訴訟?如果應當通知,陳某的近親屬們的訴訟地位如何?
(3)假設陳某的近親屬都參加訴訟,他們可否採取代表人訴訟的方式?
(4)人民法院的結案方式是否正確?
[正確答案]
(1)陳甲在本案中具有訴訟主體資格。這涉及到當事人的條件問題。一般來說,死者的近親屬是與死者關系最親密的人,死者死亡對他們的精神打擊最大,他們是和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人,因此類案件的訴訟主體應當限定在近親屬范圍內。法律上沒有規定此類案件只能由近親屬中的那些人提起,或者限定起訴的順序,因此應當認為全部的近親屬都有提起訴訟的權利。本案中陳甲是死者的弟弟,屬於死者的近親屬范圍,應當認為由其提起訴訟並無不當。因此,陳甲在本案中具有訴訟主體資格。
(2)人民法院應當通知陳某的其他近親屬參加訴訟。陳某的近親屬應當以原告身份參加訴訟。陳某的其他近親屬也同樣因為死者骨灰的遺失遭受精神打擊,是本案的直接利害關系人,他們與陳甲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是共同的,屬於必要的共同訴訟。因此,人民法院應當通知死者的其他近親屬參加訴訟。他們應當同樣取得原告的訴訟地位。
(3)如果陳某的近親屬都參加訴訟,他們不可以採取代表人訴訟的方式。
(4)人民法院的結案方式是不正確的。本案的調解是在人民法院主持之下進行的,並且由雙方當事人達成了調解協議,這不屬於案外和解,是訴訟內的調解。所以人民法院應當以調解方式結案,而不應當以裁定準予撤訴的方式結案。
[考點集成]
民事訴訟中的當事人,是指因民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發生糾紛,以自己的名義進行訴訟,並受人民法院裁判拘束的直接利害關系人。
所謂共同訴訟,即當事人一方或雙方各為兩人以上的訴訟。共同訴訟分為兩種,即必要的共同訴訟和普通的共同訴訟。在訴訟過程中,必須共同進行訴訟的當事人沒有參加訴訟,人民法院應當通知其參加訴訟。
訴訟代表人,即群體訴訟中人數眾多當事人的代表人,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一般指十人以上。《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四條之規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六十條之規定。本案中陳某近親屬所進行的訴訟在其他條件上均符合法律要求的進行代表人訴訟的條件,但其原告的總數達不到民事訴訟法解釋所要求的十人以上的人數要求,所以不能進行代表人訴訟。
民事訴訟法案例4 必要共同訴訟人加入二審及財產保全的管轄法院
1998年元月26日,西安市A區工商銀行與遠大保溫瓶廠、紅發傢具廠簽訂書面借款擔保合同一份。合同規定:由西安市A區工商銀行貸給保溫瓶廠15萬元,期限自1998年元月26日至1999年元月26日止,由紅發傢具廠作為保證人。他們同時在此合同中約定:今後若產生糾紛,由西安市A區人民法院管轄。該筆貸款到期後,西安市A區工商銀行多次向保溫瓶廠催要,保溫瓶廠一直拖欠不還;又多次向保證人紅發傢俱廠催要,傢具廠也拒不還款。1999年3月8日,西安市A區工商銀行以紅發傢具廠為被告向西市安A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問題]
(1)西安市A區人民法院是否有管轄權?為什麼?
(2)遠大保溫瓶廠是否應參加訴訟?他在訴訟中的訴訟地位是什麼?
(3)若保溫瓶廠沒有參加一審,一審判決後,傢具廠上訴至上一級人民法院,上一級人民法院受理後應如何處理?
(4)如果西安市A區工商銀行也不服一審判決提出上訴,在二審人民法院接到報送的案件之前,工商銀行發現傢具廠有隱匿財產的行為,應當向哪個人民法院申請財產保全?
[正確答案]
(1)西安市A區人民法院對此案有管轄權。民事訴訟法第25條規定:「合同的雙方當事人可在書面合同中協議選擇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但不得違反本法對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的規定。」本案中,西安市A區為工商銀行的住所地,原告與傢俱廠、保溫瓶廠合同中約定西安市A區法院為管轄法院是合法的,也沒有違背民事訴訟法對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的規定,因此,西安市A區法院對此案有管轄權。
(2)被保證人保溫瓶廠應參加訴訟,其地位是共同被告。適用民事訴訟法的意見第53條規定:「因保證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債權人向保證人和被保證人一並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應當將保證人和被保證人列為共同被告;債權人起訴保證人的,除保證合同明確約定保證人承擔連帶責任的外,人民法院應當通知被保證人作為共同被告參加訴訟。」本案中,債權人西安市A區工商銀行僅起訴保證人傢具廠,但他們簽訂的合同中並未明確傢具廠承擔連帶責任,因此,被保證人保溫瓶廠應參加訴訟,其地位是共同被告。
(3)上一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當事人自願的原則予以調解,調解不成的發回西安市A區人民法院重審,發回重審的裁定書不列保溫瓶廠為應當追加的當事人。適用民事訴訟法的意見第183條規定,必須參加訴訟的當事人在一審中未參加訴訟,第二審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當事人自願的原則予以調解,調解不成的發回重審,發回重審裁定書不列應當追加的當事人。本案中,保溫瓶廠是被保證人,保證合同中也沒有約定保證人承擔連帶責任,根據適用民事訴訟法的意見第53條之規定,被保證人保溫瓶廠是必須參加訴訟的當事人。因此,如果保溫瓶廠沒有參加一審,一審判決後,傢具廠上訴至上一級人民法院,上一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當事人自願的原則予以調解,調解不成的發回西安市A區人民法院重審,發回重審的裁定書不列保溫瓶廠為應當追加的當事人。
(4)適應當向西安市A區人民法院申請財產保全。用民事訴訟法的意見第103條規定,對當事人不服一審判決提出上訴的案件,在第二審人民法院接到報送的案件之前,當事人有轉移、隱匿、出賣或者毀損財產等行為,必須採取財產保全措施的,由第一審人民法院依當事人申請或依職權採取。因此,本案中,若在二審人民法院接到報送的案件之前,工商銀行發現傢具廠有隱匿財產的行為,應當向西安市A區人民法院申請財產保全。
[考點集成]
關於必須參加訴訟的當事人在一審中未參加訴訟的情況下,二審法院的處理。民事訴訟法的意見第183條規定,必須參加訴訟的當事人在一審中未參加訴訟,第二審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當事人自願的原則予以調解,調解不成的發回重審,發回重審裁定書不列應當追加的當事人。
關於財產保全的管轄法院,對當事人不服一審判決提出上訴的案件,在第二審人民法院接到報送的案件之前,當事人有轉移、隱匿、出賣或者毀損財產等行為,必須採取財產保全措施的,由第一審人民法院依當事人申請或依職權採取。
民事訴訟法案例5 訴訟第三人的種類及其地位
1998年9月余某在甲縣病逝,其生前在乙縣居住過的三間平房由其大兒子余大接管。余大在原來房屋的基礎上加蓋了二層三間房屋,余大全家搬進去居住。余大的弟弟餘二認為房屋是父親留下的,應當有他一份,於是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主張其對父親遺產的一半的所有權。當被告和原告就房屋分割爭執不下時,其堂兄余兄從海外歸來,也向法院提出了房屋產權要求。余兄稱爭議房屋不是余某的遺產,而是余兄在出國前借給余某居住的。當時由於余大、餘二都不給余某提供住處,老人無處可居。余兄辦好一切出國手續後,就提出讓余某居住並負責照管房屋,待余兄歸國後再返還,余某表示同意。因此,余兄要求加入到訴訟中來,認為雙方所爭房產產權完全歸自己享有,原被告無權分割房產,並要求余大賠償改造房屋給自己造成的損失。人民法院同意余兄參加訴訟。在法庭辯論期間,餘二發現余大的訴訟代理人是審判長的妻子,於是提出要求審判長迴避的申請。在法庭辯論終結前,原告餘二親自向人民法院遞交了撤訴申請書。人民法院准許了原告餘二的撤訴,裁定終止本案的審理。
[問題]
(1)對於本案何人民法院具有管轄權?
(2)余兄是否有權利參加訴訟?其參加訴訟,應當具有怎樣的訴訟地位?
(3)在法庭辯論期間,餘二能否申請迴避?
(4)對於餘二的申請人民法院應當怎樣處理?
(5)人民法院的准予撤訴的作法是否正確?原告撤訴後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的地位有什麼變化?
[正確答案]
(1)對於本案乙縣的人民法院具有管轄權。參見《民事訴訟法》第三十四條第一項的規定。
(2)余兄有權利以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的身份參加訴訟。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的是指對他人之間的訴訟標的認為有獨立的請求權,並提出獨立的訴訟請求而參加到訴訟中來的第三方當事人。
(3)餘二可以在法庭辯論期間提出迴避申請。參見我國《民事訴訟法》第四十六條的規定。
(4)人民法院應當決定審判長迴避,並將案件延期審理。申請迴避是否合法,至少需要兩個條件,一是迴避理由成立,二是時間正確。在本案中,被告代理律師與合議庭成員有夫妻關系,屬於法定的迴避事由之一。原告據此提出迴避申請,其理由是合法的,符合上述第一個條件。但由於這一理由在開庭後得知,因而在法庭辯論終結前提出,在時間上也是合法的。因此,原告申請迴避理由成立,形式合法,法院應該予以准許。依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二條的規定,當事人臨時提出迴避申請的,可以延期開庭審理。
(5)人民法院應當准許餘二撤訴。余兄由第三人變為了原告,餘二、余大則成為被告。見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一條第一款的規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一百六十條之規定。至於法律所規定的「訴訟另行進行」,應當理解為本訴訟轉變為以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為原告,以本訴訟的原、被告為被告的訴訟。
[考點集成]
第三人分為兩種:一是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即對他人之間的訴訟標的,不論全部或者一部分,以獨立實體權利人的資格,提出訴訟請求而參加訴訟的人。二是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即對他人之間的訴訟標的,沒有獨立的實體權利,只是參加到當事人一方機型訴訟,以維護自己利益的人。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在訴訟中的地位相當於原告,即以本訴中的原告和被告作為被告。
以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的身份參加訴訟應當合乎以下條件:1、必須是他人之間的訴正在進行;2、必須針對訴訟標的提出獨立的訴訟請求;3、必須以本訴訟的原、被告為共同的被告;4、必須向管轄本訴訟的人民法院提出。本案中,余兄認為自己是房屋的所有者,而向本訴訟的人民法院提出了對房屋的獨立主張。合乎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的條件。
民事訴訟法案例6 簡易程序
李某失蹤多年,其妻劉某生活艱難,欲與王某結婚。遂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人民法院判決離婚。人民法院的派出法庭於1998年9月31日受理了本案並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本案,由審判員林某一人獨任審理,同時自己擔任記錄。審理過程中,李某回家,發現妻子另有新歡,也欲離婚。庭審中,劉某提出分割李某在失蹤期間所取得的財產。人民法庭經審理,當庭做出了判決:判決劉某和李某離婚。1999年1月10日,法庭向雙方當事人送達了判決書,判決書上加蓋了人民法庭的印章。在上訴期間內劉某上訴。
[問題]
(1)人民法院能否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本案?
(2)本案中的簡易程序有哪些方面與法律的規定不符?
(3)人民法院對於劉某在訴訟期間提出的分割李某失蹤期間所取得的財產的訴訟請求應當如何處理?
(4)二審人民法院應當如何處理本案?
(5)假定本案被發回重審能否適用簡易程序?
[正確答案]
(1)人民法院不能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本案。參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一百六十九條的規定。本案在人民法院受理之時被告人下落不明,不能適用簡易程序審理。
(2)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民事案件,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理。但必須有書記員擔任記錄,不得自審自記。人民法院1998年9月31日受理本案,1999年1月10日結案,超過了法律規定三個月的簡易程序審理案件的最長期限。判決書應當加蓋人民法院的公章而不是人民法庭的公章。參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一百七十二條的規定。參見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六條的規定。參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一百七十三條的規定。
(3)第一審程序中,原告可以增加訴訟請求。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六條的規定,對於增加的訴訟請求,人民法院可以合並審理。本案中,原告在庭審時提出分割李某失蹤期間所取得的財產,這屬於訴訟請求的增加。由於這一請求與其他訴訟請求都是基於同一婚姻法律關系提出的,法庭對其應一並予以審理。但法庭對原告的這一請求未進行審理,這在程序上是不妥的。
(4)本案不能適用簡易程序審理,而且人民法庭在審理過程中出現多處程序錯誤,可能影響案件公正處理,應當發回重審。參見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三條第四項的規定。
(5)參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一百七十四條規定。
[考點集成]
簡易程序是第一審程序中普通程序的簡化,是基層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審理簡單的民事案件所使用的程序。
簡易程序的適用范圍:簡易程序適用於繼承人民法院和它的派出法庭審理案件。事實清楚,權利義務明確、爭議不大的簡單民事案件使用簡單程序審理。
簡易程序的特點: 起訴方式簡便,原告可以口頭起訴。傳喚當事人、通知證人的方式簡便。實行獨任審判。審理程序簡單。
民事訴訟法案例7 專屬管轄權
劉德仁有子女三人。兒子劉海洋,大女兒劉海燕,小女兒劉海鷗。劉德仁的妻子王淑艷於五年前因病去世;大女兒劉海燕於1994年嫁到沙河縣,並在那裡工作;小女兒劉海鷗於1996年嫁到南平縣,後與丈夫一起調到來水市工作,並在那裡居住。兒子劉海洋一家與老漢共同居住在老家安明縣。1997年8月11日,劉德仁在進城途中不幸發生車禍身亡,留下私房六間,劉海燕與劉海鷗聞訊趕至,十分悲痛,未與劉海洋提及繼承遺產之事。1997年12月10日,劉海洋獨自去河上釣魚,因冰凍不實,掉進冰窟,因周圍無人相救,劉海洋不幸被淹死。次年2月,劉海洋之妻沈愛花將六間私房中的一間留下自己居住,其餘五間賣給了同村居民李達明。不久,劉海燕得知此事,遂向法院起訴,要求確認她對房屋的所有權。
[問題]
(1)本案應由哪個法院管轄?為什麼?
(2)本案中哪些人應參加訴訟?他們各自的訴訟地位是什麼?
[正確答案]
(1)本案應由安明縣人民法院管轄。此案屬於專屬管轄,而非一般的地域管轄。《民事訴訟法》第34條規定:「因不動產糾紛提起的訴訟,由不動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房屋屬於不動產,因此,本案應當由不動產所在地安明縣人民法院管轄。
(2)劉海燕、沈愛花、李達明應當參加本案訴訟。劉海燕認為沈愛花侵犯了其房屋所有權而向人民法院起訴,應處於原告的地位。沈愛花被訴稱侵犯了劉海燕的房屋所有權,應處於被告地位。李達明屬於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所謂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是指他對別人之間爭議的訴訟標的不具備獨立請求權,但案件的處理結果與其有法律上的利益關系的人。在本案中,李達明對於劉海燕與沈愛花之間發生的所有法律關系糾紛,不享有全部或部分獨立的請求權,但是案件處理結果與他有直接的利害關系,如果沈愛花敗訴,他的利益必將受到影響。因此,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李達明作為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應當參加訴訟,並且這樣也有利於案件公正、迅速的審理。作為人民法院,也可以通知李達明參加訴訟。本案中,對於劉海鷗,法院可以先徵求其意見,如明示放棄繼承權,則她可以不參加本案訴訟;如未明示放棄或明示不放棄的,劉海鷗應當作為共同原告參加訴訟,以維護自己的權益。
[考點集成]
關於專屬管轄權,以是否是法律強制規定和任意規定為標准,可分為專屬管轄權和協議管轄權。
專屬管轄,是指對特定的案件確定專屬於特定的法院管轄。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三十四條的規定,由下列三種訴訟屬於專屬管轄:對不動產的管轄;對港口作業訴訟的管轄;對繼承遺產訴訟的管轄。
❽ 案例分析
(1)乙縣人民法院、丁縣人民法院對本案有管轄權。見《民事訴訟法》第二十四條的規定。本案中乙縣是被告人B公司所在地,丁縣是雙方約定的合同履行地。
(2)管轄權異議應當在提交答辯狀期間提出,該異議不能成立。見《民事訴訟法》第三十八條的規定。
(3)A公司可以在訴前申請訴訟保全。 《民事訴訟法》第九十三條第一款規定了訴前財產保全的條件。法律對訴前財產保全規定的條件要比訴訟保全的條件更嚴格。本案中A公司符合訴前財產保全的申請條件: 爭議的財產存在著現實危險。 本案爭議的財產為30萬元的貨款, B公司大幅度降價處理水泥會直接影響其還債能力, 對債權人A公司構成威脅,可能使其債權無法或不能得到充分實現;B公司著手准備分立的行為又會使將來的判決難以執行。符合訴前保全的實質要件,即情況緊急, 如果等到起訴後申請財產保全, 由於相對人的主觀原因會導致A公司利益受損, 同時會影響將來判決的執行。作為利害關系人A公司提供了與保全財產相應的擔保。乙縣人民法院既是財產所在地法院,又是具有管轄權的受訴法院。故A公司有權申請訴前財產保全,法院依法作出裁定是正確的。
(4)B公司的反訴請求不正確。 《民事訴訟法》 第九十六條規定的申請錯誤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指訴前財產保全實施後,申請人在法定期限內沒有起訴。 另一種情況是指申請人在訴訟中敗訴。 在第一種情況下, 由於訴前財產保全是以起訴為基礎的, 申請人不按法定期限起訴, 實為濫用這一權利,故被申請人有權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 在第二種情況下, 通過法院審理,申請人敗訴,實體權利義務關系已明確,作為非權利人應當向對方當事人賠償損失,這體現了權利義務對等的原則。對方當事人可以在同一訴訟程序中提起反訴, 也可在訴訟終結後另案起訴。 本案中被告的反訴要求是以本訴為條件的, 符合反訴要件。 由於在本訴中被告敗訴, 故原告即訴前財產保全申請人是權利人,其申請無誤, 被告即被申請人的反訴請求不能成立。
❾ 案例分析 行政訴訟的被告
抄行政訴訟的被告只能是行政管理中的管理方,即作為行政主體的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行政訴訟的當事人雙方的訴訟地位是恆定的,不允許行政主體作為原告起訴行政管理相對方。這個特點與民事訴訟和刑事訴訟不同。民事訴訟中訴訟雙方當事人均為平等的民事主體,原被告不具有恆定性,允許被告反訴;而刑事訴訟,也存在著自訴案件中允許被告人作為被害人所訴自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