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人身傷害保險理賠與侵權賠償相矛盾嗎
人身傷害保險理賠與侵權賠償可並行
案情
覃林和趙凱均是某小學六年級學生。2004年9月覃林之父覃某為覃林向人壽保險公司投保了學生平安險,保險金額最高為30000元,期限為2004年9月1日至2005年8月31日。
2005年3月27日放學後,覃林和趙凱等同學在學校操場上踢足球,覃林一腳踢飛足球,射在趙凱臉上,使其受傷跌倒。在老師的幫助下,趙凱被及時送到醫院就診,診斷為「腦外傷,中度異常」。
自當天至4月16日,趙凱在醫院治療,花去醫療費共計12340餘元。出院後,趙某向人壽保險公司索賠。保險公司在調查後,向趙某支付了保險金9000元。隨後,趙某找到覃林的法定代理人覃某,要求覃某賠償醫療費、護理費、營養費及精神損害賠償金等共計2萬余元。
兩家協商未成,趙某即以趙凱法定代理人的身份將覃林其法定代理人覃某告上了法庭。
法庭上,覃某對覃林踢足球致傷趙凱無異議,但得知人壽保險公司已向趙家支付了保險金後,認為趙家的損失已得到了補償,自己僅應賠償不足的部分。
人身傷害保險理賠與侵權賠償相矛盾嗎
法院審理:
覃林與同學踢足球時造成了趙凱人身損害,依法應當給予賠償。由於人身損害賠償和人身保險合同是兩個不同的法律關系,二者不能相互取代或者補充,故對原告的訴訟請求依法予以支持。據此,法院依法判決覃某向趙凱賠償醫療費、護理費、營養費、精神損害賠償金等各項費用共計14000餘元。
法院說法
本案的焦點在於:受害人作為人身保險的被保險人能否既向保險公司索取保險金,又向侵權行為責任人請求人身損害賠償。
一、侵權法律關系和人身損害賠償關系是兩個不同的法律關系
第一個法律關系是因侵權行為而產生的人身損害賠償。
人身損害賠償是指因違法行為侵害公民的身體權、健康權、生命權等物質性人格權,造成了受害人身體的損傷或生命的喪失,侵害人應當依法承擔受害人因此所受到的財產損失的侵權民事責任。
第二個法律關系是因投保人與保險人簽訂保險合同而產生的人身保險合同關系。
人身保險是以人的生命和身體為保險標的,以被保險人的生、死、殘、廢、疾病為保險事故的保險。當被保險人的身體或生命因意外事故、意外災害、疾病、衰老等原因,以致死亡、殘廢或喪失勞動能力、年老退休或保險期滿時,保險人按照保險合同的規定,向被保險人或受益人給付保險金或年金。
因此,人身保險不僅是一項社會保障制度,還是一種半強制性的儲蓄,投保人交納的保險費,保險人最終都將以各種形式返還給被保險人或其受益人。而且,人身保險不存在重復保險問題,投保人無論向多少人投保,人身保險事故發生後均可同時按約取得保險金。
二、兩種法律關系性質不同,不能相互取代、相互補充
我國民法通則第119條規定:「侵害公民身體造成傷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殘廢者生活補助費等費用;造成死亡的,並應當支付喪葬費、死者生前撫養的人必要的生活費等費用。」可以看出,侵權行為人的賠償責任並不因受害人獲得保險金而予以減少或免除。
因為這是性質不同的兩個法律關系。在人身損害賠償中,民法保護的客體是公民享有的物質性人格權,侵害人賠償的不是人身損害或死亡這一損害事實的本身,而是這種損害所造成的財產損失。
在人身損害賠償中,當事人之間是侵權法律關系,受害人向侵權人索賠損失的事實根據是侵權人的侵權行為與受害人的人身損害後果之間有直接的因果關系,法律依據是民法通則。而在人身保險中,當事人之間是合同關系,被保險人或受益人獲取保險金的法律依據是保險法,事實依據是雙方簽訂了人身保險合同,而且保險事故已經發生。
其次,人身保險的性質、特徵決定了其不適用補償原則。補償原則是指保險事故發生後被保險人從保險人得到的補償恰好填補被保險人因事故發生所造成的損失。
實行補償原則是為了防止被保險人從保險中得到額外的利益,以致不合理地擴大保險人的責任,防止誘發人為危險,這是財產保險特有的原則。
如果在人身保險中適用補償原則,不僅在理論上不能說通,而且,被保險人從保險人那裡獲取保險金後,加害人不賠償或不全額賠償,客觀上等於助長了加害人的侵權行為,其危害社會的後果是可以想像的。相反,我國法律明確規定了此種情況中被保險人的請求賠償權。
《保險法》第68條規定:「人身保險的被保險人因第三者的行為而發生死亡、傷殘或者疾病等保險事故的,保險人向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給付保險金後,不得享有向第三者追償的權利。但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仍有權向第三者請求賠償。」
綜上,在本案中,覃林的法定代理人向趙凱賠償是基於其侵權行為,而趙凱獲取保險金是由於其法定代理人與保險公司簽訂了人身保險合同,二者基於不同的法律事實,不可混為一談。趙凱在獲取保險金後,仍可基於侵權關系依法向覃林及其法定代理人要求其承擔人身損害賠償責任.
相關閱讀:
人身保險理賠的功能
人身保險的理賠工作從接受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的損失通知時開始,經過現場查勘,責任審定、賠款計算,保險金給付等主要過程來完成,是一項比較復雜而又繁重的工作。人身保險理賠的功能表現在三個方面:
1.實現保障功能
人身保險本身的內涵決定了購買人身保險,對個人和家庭來說,目的是為了尋求未來的保障;對企業來說,目的是穩定企業的經營,而理賠是實現人壽保險經濟補償功能的最終體現。
2.規范經營行為
保險理賠是對承保、保全風險控制的監督和檢驗,行使著「內部審計」的工作職責。通過理賠可以發現保險條款、保險費率制定中存在的問題和漏洞,有利於規范保險公司的業務行為,為業務核保和風險管理提供依據,減少和杜絕不規范業務和高風險業務,提高保險公司整體風險控制水平,促進保險法律、法規的進一步完善。
3.樹立保險公司品牌
商業保險公司的社會形象和聲譽,在一定程度上是通過良好、及時、合理的理賠服務品質來樹立和維持的。因為高品質的理賠服務最能反映保險公司對客戶的尊重,每一件滿意的理賠案件都是推動人身保險展業的最好廣告。
4。防範保險欺詐和騙賠
保險理賠是以事實為依據,以保險責任為准繩,既要為客戶提供優質的理賠服務,又要通過保險理賠防範保險欺詐,避免其他被保險人的利益受到不法分子的侵犯。尤其在團體保險理賠時最容易出現利用團體的社會影響進行騙賠或者強行索賠。
Ⅱ 根據保險法的規定,人身意外保險合同當中,如果是由於第三人的過錯造成意外傷害,在第三人賠償後,能否...
根據保險法的規定,人身意外保險合同當中,如果是由於第三人的過錯造成意外傷害,在第三人賠償後,可以向保險公司索賠。
責任保險中的被保險人對第三人造成損害時,需依照法律規定或合同約定,向第三人賠償保險金。
《保險法》第50條第2款規定」責任保險是指以被保險人對第三者依法應付的賠償責任為保險標的的保險。」因此,責任保險的意義,即被保險人依法對第三者負損害賠償責任時,由保險人負賠償責任的保險。
責任保險是以被保險人對第三者依法應負的賠償責任為保險標的之保險。當被保險人對第三者造成損害,依法律規定或合同約定必須向第三者承擔賠償責任時,由保險人承擔。
責任保險的第三人是指保險合同約定的當事人和關系人以外,對被保險人享有賠償請求權的人。責任保險的第三人並不參加保險合同的訂立,其是否有意思表示不影響合同的成立。責任保險的第三人僅在其因被保險人的致害行為遭受損害時才能特定化,並且就有對被保險人享有損害賠償請求權。
Ⅲ 意外傷害打官司後保險還可以報不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屬於社會醫療保險制度的一部分,根據《社會保險法》的規定,不支付工傷、第三方侵權造成的意外傷害醫療費用,因為本人意願或者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意外傷害的治療費用,按照疾病醫療相同的報銷比例報銷。 新農合因為各地經濟水平和社會保險水平不同,報銷標准略有差異,具體的保險辦法,建議直接咨詢當地養老保險經辦機構。 《社會保險法》第三十條下列醫療費用不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支付范圍: (一)應當從工傷保險基金中支付的; (二)應當由第三人負擔的; (三)應當由公共衛生負擔的; (四)在境外就醫的。醫療費用依法應當由第三人負擔,第三人不支付或者無法確定第三人的,由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先行支付。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先行支付後,有權向第三人追償。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屬於社會醫療保險制度的一部分,根據《社會保險法》的規定,不支付工傷、第三方侵權造成的意外傷害醫療費用,因為本人意願或者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意外傷害的治療費用,按照疾病醫療相同的報銷比例報銷。新農合因為各地經濟水平和社會保險水平不同,報銷標准略有差異,具體的保險辦法,建議直接咨詢當地養老保險經辦機構。《社會保險法》第三十條下列醫療費用不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支付范圍:
(一)應當從工傷保險基金中支付的;
(二)應當由第三人負擔的;
(三)應當由公共衛生負擔的;
(四)在境外就醫的。醫療費用依法應當由第三人負擔,第三人不支付或者無法確定第三人的,由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先行支付。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先行支付後,有權向第三人追償。
Ⅳ 被保險人已向侵權人主張了賠償,是否還有權向保險公司
問題來不清,腦補回答。假設一個人自自己買了商業意外傷害險、意外醫療、意外住院津貼,現在被車撞了,產生了醫療費用及殘疾。
在此中情況下,肇事車主及其保險公司應該賠償醫療費用,誤工費,殘疾保險金等。
那此人個人買的意外險也可以介入賠償:
1.由於肇事方已經將醫療費用賠完,故此人的意外醫療保險無費用可報。
2.意外傷害中的殘疾保障可以賠,按保額乘以殘疾等級對應的比例。當然,交通殘疾的評定標准跟人身保險的不一樣,要分別定殘,可在鑒定機構定殘時跟鑒定人員說清楚,出兩個鑒定報告。
3.意外住院津貼也可以賠,按住院天數乘以每日津貼數。
Ⅳ 人身意外險賠償後還能請求侵權訴訟賠償嗎求解答
【案情】袁某是一家加工廠的司機,因在運輸工廠的加工材料進倉庫後倒車出來時,未鳴喇叭,沒仔細看清後視鏡的情況,剛巧另一職員鄒某在車後面,不幸,鄒某頭部被撞傷,經過診療,共花費了150000萬余元。在鄒某獲得工傷、人身意外保險賠償的同時,還能請求袁某和加工廠承擔侵權賠償嗎?【分歧】第一種意見認為:可以同時主張工傷、侵權賠償,但是最高額不能超過實際遭受到的損害數額。鄒某可以同時主張工傷保險賠償和侵權損害賠償,但其所獲得的最終賠償數不得高於其實際遭受到的損害數額。因此鄒某要求袁某和加工廠承擔侵權賠償的請求是可以的。但法院在判決時候應掌握賠償最高限額。
第二種意見認為: 鄒某隻可以在侵權損害賠償與工傷保險賠償兩者中選擇其一進行索賠,一旦選擇其中一種賠償後就排斥另一種賠償方式的適用。在本案當中,鄒某已經選擇了工傷保險賠償就排斥其再行要求袁某和加工廠進行侵權賠償的要求。
第三種意見認為:在工意外發生之後,鄒某可以獲得工傷保險賠償的同時可以依照民法提起侵權損害賠償,即可以獲得兩份賠償。本案中,鄒某能獲得雙份救濟利益,這樣才能從最大方面保護處於弱勢地位的勞動者的最大利益,讓其獲得雙重民事救濟。
【評析】筆者同意第一種意見,理由如下:
第一: 我國《保險法》第45條第二款有明確的規定,即「被保險人已從第三者處取得賠償的,保險人賠償保險金時可以相應扣減被保險人從第三者已經取得的賠償損失的金額」。該條體現了在處理商業保險與侵權訴訟賠償時遵循互補原則。據此我們可知工傷保險與商業保險、商業保險與侵權訴訟賠償有明確的法律依據。目前,不少用人單位在給員工購買了相應的商業保險,因此一旦工傷事故發生,將不可避免地涉及商業保險與工傷保險的競合,一般的處理原則是當事人在獲得商業保險賠付的同時,亦可獲得工傷保險的賠償,但工傷賠償數額會將商業保險已付數額作為參考而進行賠付。本案中,鄒某已經獲得了工傷、人身意外保險,因此在這個問題上是不存在爭議的。
第二:工傷保險是指勞動者因工作而導致傷殘或死亡,造成暫時或終生喪失勞動能力的情形,其本人及其家屬可以獲得社會的物質幫助的保險制度。隨著市場經濟的日益發達,各種類型工傷事件層出不窮,但由於相關的立法不完善,導致多種民事權益糾結在一起,多種救濟制度相互重疊,這可能導致此類型案件判決標准不統一,受害人得到的法律救濟程度也不甚公平。本案中,鄒某在獲得了工傷保險的同時,又想獲得民事侵權賠償,關於工傷保險與侵權賠償我國在一些單行法中也有一些規定。勞動部辦公廳50號文件也明確規定「除道路交通事故,職工工傷涉及其他民事傷害賠償的,其民事傷害賠償和工傷保險待遇的處理問題,也應參照<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第28條的規定處理」。勞動部發布的《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第28條明確規定,交通事故已賠付的,企業或者工傷保險經辦機構不再支付相應待遇,補助費用低於工傷保險的,由企業或工傷保險經辦機構補足差額部分。該試行辦法並不因國務院頒布《工傷保險條例》而失效,其效力具有延續性。《工傷保險條例》屬於上位法,而《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並沒有違背前者的立法精神,因此,可以繼續適用。另外,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行政案件適用法律規范問題座談會紀要》第二章,第一項亦明確規定:實施性法規若沒有被修改後的法規明確禁止且兩者在立法精神上並不沖突,其法律效力繼續有效。根據上面的法律規定,我們可知,鄒某可以在得到工傷、人身意外之外,可以向法院提起侵權損害賠償之訴,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當事人鄒某在得到工傷、人身意外保險賠償後,比較數額差距,給予其適當補充。
最後,在遇到工傷保險、商業保險、侵權責任三者競合的情況下,筆者認為應該貫徹工傷保險待遇與侵權責任訴訟賠償之間互補關系的法律精神,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受害方權益,同時也應當避免企業承擔額外經濟負擔,維護了企業的經濟利益。這樣才能達到當事人雙當都滿意的結果。更好的化解矛盾。
Ⅵ 責任保險與意外險 區別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區別很大,僱主責任險賠的錢是針對投保者,也就是單位,是單位應該賠給職工的錢,而且職工在非工作期間的意外傷害是不賠的。包括職業病傷害,誤工費,訴訟費等。意外險賠的錢是賠給被保險人的,也就是受傷害者,不管保險公司賠給了被保險人多少錢,都不能免除單位應該賠給個人的錢。但是對被保險人的保障是24小時全天候的。
Ⅶ 人身意外險賠償後還能請求侵權訴訟賠償嗎
推薦回答的厲害啊150000萬 他身體是 玻璃種 帝王綠 翡翠做的嗎?
Ⅷ 意外傷害保險能不能抵消僱主侵權責任
【案情】伍某雇請朱某在其承包的工地工作。伍某事先為工地的全部建築工人購買了一份建築團體意外傷害險,保險金額為12萬元。保險的受益人系朱某。後朱某在工地施工時被一斷裂橫梁砸傷,造成原告各項損失達26萬元。雙方未能就賠償事宜達成協議,故朱某向法院起訴要求賠償。
【焦點】伍某作為投保人為朱某購買的人身意外傷害險的保險金能否折抵伍某的賠償款?
本人認為,意外傷害險的受益人系雇員,該保險金請求權人僅限於雇員或其近親屬,僱主不享有保險金請求權,故該項保險金不能折抵僱主的賠償款,理由如下:
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三十九條:「投保人為與其有勞動關系的勞動者投保人身保險,不得指定被保險人及其近親屬以外的人為受益人。」之規定,如果雇員發生人身傷害,基於僱主購買的人身意外險而享有保險金請求權的只有雇員或者雇員的近親屬。僱主作為投保人並不享有保險金的請求權,也就對保險金不具有所有權。根據《侵權責任法》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規定,僱主負有賠償責任。
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四十六條:「被保險人因第三者的行為而發生死亡、傷殘或者疾病等保險事故的,保險人向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給付保險金後,不享有向第三者追償的權利,但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仍有權向第三者請求賠償。」之規定,公民的人身在被保險後,如果遭受侵害,可以同時獲得保險金和向侵權人主張賠償的;而且公民人身遭受侵害,其實際物質和精神損失是無法真正計算的,法律只是為了便於賠償而設定了一定的計算方法,法律並沒有規定公民不能因受傷而獲得多方的賠償,所以本案雇員是可以同時請求保險公司支付保險金和要求僱主承擔賠償責任的。
Ⅸ 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和交通事故賠償
根據1996年勞動部《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以及國務院《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工傷的確認是一種具體行政行為,屬於勞動行政部門的職權范圍。用人單位或者勞動者對勞動行政部門認定的工傷結論不服的,應通過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的方式予以解決;對勞動者直接起訴要求人民法院確認工傷的,應駁回起訴。對工傷職工或者工傷職工的近親屬要求用人單位支付工傷保險待遇的,人民法院應以勞動行政主管部門作出的工傷認定結論為前提,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作出處理;對勞動部門沒有作出工傷認定結論或者勞動者以一般民事侵權賠償糾紛向人民法院起訴的,用人單位可以以構成工傷事故為理由進行抗辯,並由其承擔相應的舉證責任。如果勞動部門沒有認定工傷或者用人單位也不能證明構成工傷事故的,則可以按照一般民事侵權賠償予以處理;勞動者或者用人單位對勞動能力鑒定結論不服的,可以申請復議,人民法院也可以委託省級勞動能力鑒定機構進行鑒定;如果勞動者的工傷系第三人侵權所致,按照我國現行法律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的規定,用人單位仍應承擔勞動者的工傷保險待遇,但勞動者也可追究第三人的侵權賠償責任,即勞動者可以在工傷事故中獲得雙重賠償,但因工傷事故產生的直接費用,原則上不予重復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