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舉案說法常見繼承糾紛案例解

舉案說法常見繼承糾紛案例解

發布時間:2021-03-30 13:53:26

『壹』 cctv2舉案說法是真實案例嗎

抄《知音雜志》,案例一模一樣

『貳』 舉案說法的介紹

《舉案說法》是中央電視台財經頻道《經濟與法》的特別製作,每周六19:30,周日17:30播出,周一至周五下午18:14播出。它的前身是《經濟與法周末版》。這是一檔將真實的法律案件以情境再現的演繹方式拍攝製作的法治節目,並且由業余演員所參演的案例卻是真實再現的。

『叄』 民事法案 舉案說法 案例解析

您好。

本案的受償順序關鍵在於擔保物權的優先性。

1、受償順序如下:戊>乙>甲>丙=丁。原因如下:
(1)甲於9月5日和A簽訂抵押合同,於9月9日辦理抵押登記;
(2)乙於9月6日和A簽訂抵押合同,同日辦理抵押登記;
(3)丙於9月1日和A簽訂抵押合同,未辦理抵押登記;
(4)丁於9月3日和A簽訂抵押合同,未辦理抵押登記,影響其他債權人債權實現的約定無效;
(5)A因修理費問題,導致涉案輪船被戊留置。
根據《物權法》第194條規定,抵押權的變更,未經其他抵押權人書面同意,不得對其他抵押權人產生不利影響。因此,丁於A約定丁優先於另外幾家銀行受償的條款無效。
第199條的規定,抵押權的清償順序已登記的由登記在先的優先;已登記的優先於未登記的;未登記的按照債權比例清償。因此,乙優先於甲,甲優先於丙和丁。
第239條的規定,同一動產上已設立抵押權或者質權,該動產又被留置的,留置權人優先受償。因此戊優先於乙。
2、分配如下:
(1)戊獲得400萬元;
(2)乙獲得1000萬元;
(3)甲獲得2000萬元;
(4)丙獲得200萬元;
(5)丁獲得400萬元。(丙與丁的比例為1:2)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提供以下法律供您參考:
《物權法》

第一百九十四條 抵押權人可以放棄抵押權或者抵押權的順位。抵押權人與抵押人可以協議變更抵押權順位以及被擔保的債權數額等內容,但抵押權的變更,未經其他抵押權人書面同意,不得對其他抵押權人產生不利影響。
債務人以自己的財產設定抵押,抵押權人放棄該抵押權、抵押權順位或者變更抵押權的,其他擔保人在抵押權人喪失優先受償權益的范圍內免除擔保責任,但其他擔保人承諾仍然提供擔保的除外。
第一百九十九條 同一財產向兩個以上債權人抵押的,拍賣、變賣抵押財產所得的價款依照下列規定清償:
(一)抵押權已登記的,按照登記的先後順序清償;順序相同的,按照債權比例清償;
(二)抵押權已登記的先於未登記的受償;
(三)抵押權未登記的,按照債權比例清償。
第二百三十九條同一動產上已設立抵押權或者質權,該動產又被留置的,留置權人優先受償。

『肆』 《經濟與法》中當事人有張加田的,關於房產的案例,有誰能告訴我是哪一期

是不是以下內容(你也可以到網路網頁用「《經濟與法》中當事人有張加田的」搜索一下,可在「包青天網」上看到圖片和文字案例的報道):

六十年前的契約
百年老宅,為何突然引發權屬糾紛

王建國:因為我們到市土地局去查,確實這個房子是我爺爺的。
張加田:我們住了70年,怎麼可能是別人的房子。

一紙契約,六十年後是否還在生效?

張家田:我這個地方還有一個協議。
王建國:我們不承認有這一回事。

在福建省廈門市湖裡區的五通村,有這么一處老房子,我們看一下屏幕,很明顯,這房子有年頭了,破舊不堪,已經好幾年沒人住,似乎已經被人們遺忘了,直到2005年年底,它才重新回到當地村民的記憶當中,而且還扯出了60多年前的一樁公案。
這天下午,村裡突然來了幾個人,他們在老房子的周圍四處測量、拍照。

王建國:祖輩留給我們的東西,我們有義務去把它保管好,因為有紀念價值,有留戀的價值。

這個人叫王建國,他說老房子是他的外祖父留下來的,這次他是要辦理房屋的產權證明。

王建國:那個土地局的管理人員問我們,房子還有沒有在,我們說有在,有在要先取證,拍照,確實房子沒有倒塌,沒有,所以才要給我們手續。

可是,就在王建國帶著國土資源管理局的工作人員取證、拍照的時候,突然走過來一個人,攔在工作人員的面前開始詢問。

王建國:他說你們在干什麼?他(工作人員)說要辦那個房產證,這一間房產證是某某人的。

一聽這話,這個人馬上阻止工作人員繼續拍照。

張加田:這個房子是我們的,莫名其妙我們住了60幾年了,還又是別人的。

說話的人叫張加田,也是五通村的村民,他說老房子是自己的父親留下來的,他從出生那天開始,就住在這個老房子里,一直住了50多年,後來家裡又蓋了一處新房,他才搬出去。

張加田:我從小到大,從來沒有人來要(爭)這個房子。

王建國和張加田都說這老房子是自己家的,雙方在現場發生了爭執。可是別忘了,旁邊還站著國土局的工作人員呢,人家既然跟著王建國來取證拍照,肯定有人家的道理,所以,他們就走上前去跟張加田解釋事情的原委,可是,張加田沒等對方把話說完,就把他們拉到一邊,說了一句話,聽了這句話,國土局的工作人員當即決定,停止拍照。臨走之前,給王建國留了一句話,說產權證的事兒,得回去研究研究再說。這個變化,讓王建國覺得莫名其妙。

王建國:因為我們到市土地局去查,確實這個房子是我爺爺(外祖父)的,確實是在民國時代就已經是我爺爺(外祖父)的了,所以到後來啊,我們土改,解放之後還是我爺爺(外祖父)的。

這就是王建國在當地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查到的資料,其它關於老房子的檔案資料已經於30年前在一次台風中被毀,這張1948年繪制的房屋地形圖就成為證明房屋產權的唯一一份證據。圖紙經過放大之後,可以看出,在那個老房子的位置上,寫著「張君傳」三個字,而這個張君傳,正是王建國的外祖父。

王建國:從很小我就知道那個房子,我奶奶(外祖母)就說了,那個房子是我們的。

張加田的父親名叫張光簡,從這張圖紙上看,原本跟王建國的外祖父張君傳是鄰居,可是在采訪過程中,我們了解到,從1941年開始,這幢老房子就由張光簡一家住著,一直住了60多年,這又是為什麼呢?

張查某:我們以前就是我爸爸我媽媽,還有我一個祖先,住在他家(老房子)里,後來我那個祖先說要去大房子那邊住,那這邊他們(張光簡家)在吵架,給他們住,我們搬過去。搬到那個大房間,這邊借給他。

張振旺:都是借給他(張光簡),借他住嘛,他沒房間嘛。

記者:么久都一直沒有要回來呢?

張振旺:他人很多了。

張振旺和張查某兄妹倆回憶說,當年父親張君傳在世的時候,家裡有好幾處房產,看到張光簡一家人口多,房子小,就把房子借給他家住。

王建國:我們幾十年沒有要回來,是因為我們有房子住,因為他們又沒有蓋房子,當時那個房子才百來平方,他們也住了一家,一家人,我們也不好意思給它要回來,畢竟是鄰居。

王建國的舅舅張振旺回憶說,1952搞土改、確定房屋權屬的時候,還給父親張君傳頒發了房屋產權證明,1959年,父親去世,1984年,他的母親也去世了,當他們整理父母遺物的時候才發現,當年的產權證明不見了,不過他們並沒有把這當回事兒,他們知道,房管部門肯定還留著原來的資料,再說了,這老房子是誰家的,村裡上點兒年紀的人都知道。

記者:現在村裡還有人知道那房子是你們家的么?

張振旺:知道啊,怎麼不知道啊。

采訪過程中,記者在村裡找到了四位70歲以上的老人。

記者:您好,請問您知道這個老房子最早以前是誰的嗎?

村民1:最早是君傳的嘛。

村民2:張君傳的

村民3:君傳的。

村民4:最早是君傳的。

張君傳的後人說,房子是借給張光簡一家住的,1948年的那份房屋地形圖上寫的也是張君傳的名字,這一切似乎都在說明,國土局給王建國辦理產權證是順理成章的事兒。可為什麼張光簡的兒子張加田不認同這件事,他說房子是他家的,又有什麼依據呢?

張加田:就是這個老房子,明明是我們家的房子……我們全家在這房子里住了6、70年了。

張加田的大姐張金戀今年已經71歲了,四姐張金足61歲,他們都是在那個老房子里長大的。

張金足:我們認為是我們的,我們從小就住在那邊。

張金戀:六七十年,七十多年吶。

張加田說,在國土局來到老房子這里拍照之前,張振旺曾經來到家裡找過他一次,說是想把老房子要回去。

張加田:我的意思是,你要把房子要回去,是不可能的。

兩個人不歡而散,幾天之後,王建國帶著國土局的人來拍照,張加田發現,張振旺也在場,於是馬上上前阻止。那麼,當時他究竟說了一句什麼話,讓國土局的工作人員馬上就停止拍照、回去了呢?

張加田:我當時就說,這個房子是他父親典當給我父親的,這種有效果嗎?

這句話果然有了效果,由於國土局認為這幢老房子涉及權屬糾紛,王建國補辦產權證的事兒就這樣被暫時擱置起來。

張加田:從我懂事我母親就給我講。

記者:講什麼?

張加田:說這個房子是張君傳典給我們的。

張加田的父親張光簡在1949年去世,去世八個月之後,張加田才出生,幾十年裡,他經常聽母親說,房子是典當來的,1989年母親去世之後,又過了十幾年,他竟然真的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找到了這份典當契約。

張加田:五年前,人家給我借房子說給民工住,我叫我老婆去打掃,然後我老婆發現,發現一個典當(契約),用布包在一起,是然後拿回去給我看,那我打開一看,發現這個典當(契約)就是跟(張君傳)的那個協議。

這就是張加田找到的那份典當契約,從裡面的內容來看,最早簽於1941年,當時約定的期限為六年,典金為100元國幣,三年之後,也就是到了1944 年,雙方又續簽了一次,追加典金1900元,典期也延長了12年。張加田說,按照父親張光簡當時約定的期限,應該是1959年到期,可張君傳一家卻一直沒有贖回去。

一份66年前的典契,似乎在揭示另一段後人所不知道的歷史,在發現了這份典契之後,張加田也曾經想過,要去辦一個產權證,可是到國土局一打聽,人家說光靠這么一張60多年前的典當契約肯定不行,還得由張君傳的法定繼承人配合,才能辦理,可是,張加田擔心,對方可能會不認帳,事情就這樣拖了下來。到了後來,先是張振旺上門想要回房子,然後又是王建國帶著國土局的人前來拍照,張加田擔心的事情果然發生了。

進入2006年,張加田突然聽到了一個消息,讓他越來越著急。

張加田:過年才知道市政府說這個房子要拆,那時候我就是更緊張了,要把手續辦了,不辦的話,我一分錢也拿不到。

很快,張加田向法院提起訴訟,將張君傳的子女張振旺、張查某等四人告上了法庭,請求法院判令:典當契約有效,那幢老房子歸原告所有。

六十年前的典當契約,裡面卻出現了破綻。

契約到底是真是假,現行法律能否破解迷局?

歡迎回來。張加田拿著那份六十年前的典當契約到法院起訴,把張君傳的四個子女告上了法庭,可是,被告一家卻表示,他們從來沒聽說過這老房子還有典當這回事兒。

王建國:包括我舅舅六十五歲了,六七十歲了,他也不知道有這么一回事,反正就知道房子借給他們住。

張振旺:哪裡有典給他,沒有。

而王建國他們一家之所以著急去補辦房產證明,也正是因為聽說老房子要拆遷。

王建國:政府是一平方賠一平方。

王建國說,直到法院開庭,雙方交換證據的時候,他才第一次看到張加田手裡的那份典當契約。

王建國:他不知道從哪裡揀出一張什麼典票,我們又不懂,包括典票裡面的人,沒有一個是活著的,現在都已經去世了,所以這張典票,我們不承認有這一回事。

仔細看過這張典當契約之後,王建國發現了其中的幾處疑點:裡面的文字都是由同一個人書寫,卻沒有任何一方的簽名,契約後面分別寫著中間人、見證人和代書人的名字,可是,這三個名字,就連村裡上了年紀的老人,都不知道是誰,而且他們都不知道有典當這回事兒。

王建國:能見到這張典票的人已經死了,現在手上有這張典票的人也不知道當時是怎麼回事。

張加田:那是以前的事,我就不知道,我也不認識字。

除此之外,王建國還在這張典當契約上面發現了一個更大的疑點。

王建國:因為我爺爺(外祖父)叫張君傳,他的典票裡面寫的是張根傳,不是一字之差,沒有當事人有在,那怎麼會差呢,差的地方肯定會改。所以我認為這張典票根本不是真的,是假的。

張加田:這種叫誰來偽造,這個要叫誰來偽造,這不可能。

這里的確讓人產生了一個疑問,被告方面說,自己的父親名叫張君傳,1948年的那份房屋地形圖上寫的也是張君傳,可是典當契約上面卻寫著,出典房屋的人叫張根傳,這是怎麼回事兒呢?是讀音筆誤,還是另有其人?連原告張加田也說不清楚,那麼,法官將會如何審理,他能夠打破這個僵局嗎?

經過第一次開庭之後,主審法官顏福成決定,首先去老房子那裡進行一次現場調查。

顏法官:並且要召集雙方當事人到場,對比如說原告指認的這個房子周邊的房屋設置我們都是要進行確認的。

除了現場勘察之外,顏法官還對周圍的鄰居和當地村委會進行了調查取證。

顏法官:這個現場房屋的設置情況跟典契載明是一致的,因此我們才確認說,原告指認的這個房屋就是典契里指明的這個房產。

那麼,這份典當契約是真是假呢?

顏法官:他整個的書寫習慣包括他紙張的新舊程度,一些術語都有相應的

時代特徵,他都是民國時期的一些術語,他的設置的描述,以及當事人簽章,這些都是畫押,/我們看起來符合當時的法律特徵。形成年代這些都符合當時的一些特徵。

現在,法官已經認定了這樣幾個事實:那份典當契約是真的,契約當中典當的房產正是現在的這幢老房子,幾十年來,張光簡一家始終在房子里住著,可是,前面說的那個最大的疑點到現在仍然沒有答案,張君傳和張根傳,這又是怎麼回事兒呢?別著急,我們先把前面記者的幾段采訪再聽一遍,注意聽。

村民2:張君傳的

村民3:君傳的。

張水矸:最早是君傳的。

記者:你爺爺叫什麼名字?

王建國:我爺爺叫張君傳。

聽出其中的奧妙了嗎?答案就在這里。

顏法官:廈門地區閩南話的發音規則,根那樹根的根跟那個君發音是一樣的,都是棍,這是一點,第二點,社區里邊也證明了在那個年代,只有一個叫閩南話啊,張君傳的人,/那麼在當時那個農村的背景下,當然在他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又是個民間契約,都是民間的那些讀書人給他寫的嘛,代書人,在講名字的時候,肯定是講我們閩南話,就存在把這個同音字寫上去的可能。

事情似乎真的水落石出了,可是,案件的審理並沒有到此為止。因為被告方面向法庭提出質疑說,這份典當契約形成於60多年前,早年的這種做法符合當時的法律法規。可是新中國成立之後,已經廢止了國民黨時期的六法全書,在我們現行的法律當中,對不動產的典當雖然沒有明文禁止,但也不提倡,那麼按照今天的法律,這張典契還有沒有效力呢?

顏法官介紹說,在1984年的時候,最高人民法院曾經出台了《關於貫徹執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在第58條當中明確規定:對法律、政策允許范圍內的房屋典當關系,應予承認;但土改中已解決的房屋典當關系,不再變動。典期屆滿逾期十年或典契未載明期限經過三十年未贖的,原則上應視為絕賣。

顏法官:這條規定其實就是規定了法院對民間的這種典當關系應予處理,

也就是如果它沒有違反當時的法律政策,那麼效率就應該給予確認,/那麼本案的這個房產在1952年(土改)的時候沒有證據表明它已經經過重新確權,所以我們只能按照這個規定確認這個民間契約的效力。

雖然契約的效力被確認,但被告律師提出了另一個關鍵的問題:原告至今才提出房屋歸屬的請求早已超過了訴訟時效。因為契約當中約定的典當期限是1959年,就算是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增加了10年的回贖期限,到了1969年,距離今天已經有三十多年時間,可原告方面卻一直沒有主張權利。

被告律師:《民法通則》第135條規定的就是,當事人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他的民事權利,時效、時間、期限是兩年,那麼這民事權利呢,我們認為物權也是一種民事權利,跟侵權請求權一樣也是一種民事權利。那麼對於物權的這個請求權呢,如果你沒有及時主張,你等於是把自己的物權處於一種沉睡狀態,不利於對它的保護,也不利於物權的流轉,所以我們也向法庭建議,在審理的案件的時候,應當適用訴訟時效。

原告律師:如果是侵權,才有一個時效的問題,如果是確權就沒有,那本案恰恰就是確權的問題,確權之訴,確權在我們國家法律沒有明確規定,確權應該在幾年以內要求確權,如果是侵權就要,侵權就是我剛才所講的,兩年以內。

一份60多年前的典當契約,雖然當事人均已過世,但老房子還在。那麼按照今天的法律法規,這幢老房子到底該歸誰,這起民事訴訟,該不該適用訴訟時效呢?這里是《經濟與法》,稍後請看法院的判決。

2006年3月,福建省廈門市湖裡區人民法院對這起房屋典當糾紛做出一審判決。

法官:第一,典當關系這個典契的真氣(音)我們給他確認了,張根傳和

張俊傳是不是同一個人我們也給他確認了,第三點訟爭房屋跟典契上載明的房產的設置是一致的,因此可以確認同一性。從這三點來講,我們認為被告的祖上曾經把訟爭的房產典當給了原告的祖上,這個時候他們相應的後代來主張這個房屋的權利我們認為應該予以確認。

法院判決:原告之父張光簡和被告之父張君傳(又名張根傳)簽訂的典當

契約有效;訟爭房屋歸張光簡的五個子女共同共有。那麼,在法院審理當中,為什麼沒有考慮訴訟時效呢?

法官:首先本案是一個房屋的權屬糾紛,原告是依據雙方之間存在一個典

當關系來主張相應的權利的,那麼在我國相應的法律規范對這種物權,物上請求權應該是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的。沒有這個規定。

在立法中,物權為什麼不適用「訴訟時效」呢,針對這個問題,我們采訪了本欄目的法律顧問。

楊立新:自己的東西被別人佔有了,能不能因為2年(訴訟)時效到了以後,我是所有權人我就不能往回要了,能不能?不能。那就不適用。就是要保護物權人的權利嘛,為什麼債權可以呢?比如你欠我錢,那法律規定2年必須往回要,你要不要的話,法律就不管了,所以債權就可以(適用訴訟時效),物權就不可以所有物權法草案中都沒有時效問題,沒有訴訟時效的問題。

『伍』 舉案說法:合同糾紛可不可以要求精神損害賠償

精神損害賠償是比較特殊的,一般情況下不會有這種賠償,而且即使有也不多

閱讀全文

與舉案說法常見繼承糾紛案例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