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湖北金龍泉創始人術後腦死亡,家屬對此事存在哪些質疑
湖北金龍泉啤酒的創始人李大紅在海南博鰲超級醫院手術後55天被宣布腦死亡,患者在昏迷失去意識之前說過自己被騙了。引發了廣大網友的關注,專家認為,可能是由於手術並發症引起的意外,還要經過權威的醫學鑒定,而家屬認為做完手術之後,李大紅出現頭暈,頭痛等症狀,而院方並沒有及時治療,過了一個多小時才將降壓葯送到手術室,認為給李大紅做手術的醫生,應該有腦外科醫生負責,而不是由兒科醫生主刀,除此之外,院方連病歷都寫錯,這種最基本的錯誤,讓人懷疑醫院方的專業度。
Ⅱ 梁啟超的所有事跡極其評價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任甫,號任公、飲冰子,別署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活動家、學者,戊戌變法領袖之一。
早年事跡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出生於廣東省新會縣熊子鄉茶坑村一個半耕半讀的家庭。幼年時在家中接受傳統教育,他聰穎過人,「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884年中秀才。1889年中舉人,被譽為「嶺南奇才」。1890年入京會試,不中,回粵路經上海,購得《瀛環志略》,始知世界有五大洲各國。同年8月,拜南海康有為先生為師。1891年入讀康有為創辦的萬木草堂,自稱「生平知有學自茲始」。
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後,與康有為一起聯合各省舉人發起「公車上書」。後主筆於《萬國公報》宣傳變法維新,協助康有為創辦「強學會」。1896年離京抵滬,與黃遵憲等籌辦《時務報》,撰寫《變法通義》等書並在《時務報》上連續發表,影響巨大。1897年應湖南巡撫陳寶箴之邀,赴長沙任時務學堂總教習,在湖南宣傳開民智、伸民權。1898年「百日維新」開始後,光緒皇帝於7月3日召見梁啟超,命呈《變法通議》,授六品卿銜,令辦理京師大學堂、譯書局事務。1898年9月21日,戊戌政變發生,梁啟超出亡日本。
海外流亡
梁啟超 (東華新聞?Tung Wah News, 1901年4月17日)1898年10月16日梁啟超抵達日本東京;康、梁抵日後不久,孫中山等即想與之建立聯系,但遭康有為拒絕;12月23日,梁啟超在橫濱創辦的《清議報》出版;該年冬,梁啟超撰寫《戊戌政變記》,陸續刊登在《清議報》上。
1899年3月,康有為離開日本前往加拿大;其後,孫中山等多次與梁啟超接觸,商談兩黨合作;12月31日,梁啟超離開日本抵達檀香山。1900年初,清政府再命各省嚴拿康、梁;梁啟超忙於保皇會與勤王起義事宜;其間,與他的英文翻譯何蕙珍女士產生了一段「夏威夷之戀」;4、5月間義和團在京津迅速發展,英、法、德、奧、意、日、俄、美八國決定聯合出兵,6月清政府與各國宣戰;7月20日康有為在加拿大建立「保救大清光緒皇帝會」(簡稱「保皇會」);7、8月間唐才常策劃、發動自立軍起義,梁啟超由檀香山急速返回中國;自立軍起義事敗,梁啟超經香港前往新加坡與康有為會面,後應澳洲保皇會邀請前往澳洲;1901年春,梁啟超返回日本;著《南海康先生傳》;開辦廣智書局;12月21日《清議報》停刊。1901年6月,發表《立憲法議》一文,主張君主立憲。1902年初(正月初一),梁啟超創辦的《新民叢報》在橫濱出版;2月至7月,梁在《新民叢報》上發表《新民說》;創辦的《新小說》,發表《新中國未來》。
1903年梁啟超應美洲保皇會邀請赴美洲游歷,先後抵達溫哥華、紐約、波士頓、華盛頓、費城、匹茲堡、聖路易、芝加哥、西雅圖、舊金山、洛杉磯,後經溫哥華返回日本橫濱,此次游歷長達八個月,在華盛頓期間還拜會了美國外交部長約翰海和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返日後撰《新大陸游記》刊登於《新民叢報》;是年,《飲冰室文集》第一次結集出版。1904年清政府特赦戊戌黨籍,但康有為、梁啟超二人仍未寬免。
1905年11月26日同盟會機關報《民報》在東京創刊,與梁啟超的《新民叢報》論戰,此後革命黨和保皇黨的論戰日益激烈。1906年,梁啟超代為清政府出洋考察的五大臣起草《考察各國憲政報告》,清政府宣布「預備仿行憲政」,梁啟超表示支持。1907年10月,梁啟超在東京建立「政聞社」,期望推動清政府實行君主立憲,但後因遭清政府查禁而告解散。1908年,光緒帝和慈禧太後相繼逝世,梁啟超生活困難,以讀書、著述為業。1911年清政府責成袁世凱組閣,任梁啟超為司法副大臣,梁辭而未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告中華民國成立;梁啟超結束流亡生活,9月28日離開日本返回中國。
辛亥革命後回到中國
回國後,梁啟超曾任民主黨首領,後民主黨、共和黨與統一黨合並為進步黨,他被選為理事。1913年進步黨熊希齡組成「人才內閣」,梁啟超出任司法總長。1914年「人才內閣」僅存在五個月便宣告解散,梁啟超辭去司法總長職務,任幣制局總裁。1915年袁世凱稱帝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啟超發表《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進行猛烈抨擊。其後梁啟超與蔡鍔策劃武力反袁。1915年底,護國戰爭在雲南爆發,1916年梁啟超經越南赴兩廣參加反袁斗爭,梁啟超的反袁舉動使得他同老師康有為徹底決裂。1916年6月袁世凱在全中國人民的反對中羞憤而死。1917年7月段祺瑞內閣成立,梁啟超任財政總長;9月,孫中山發動護法戰爭;11月,段內閣下台,梁啟超隨之辭職,從此退出政壇。
1918年底梁啟超赴歐,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西方社會,思想有所轉變。1920年梁啟超回到中國後,以開始集中精力從事文化教育和學術研究活動,該年《清代學術概論》脫稿。1921年梁啟超在天津南開大學主講中國文化史,在京、津多所學校先後七次講演。1922年梁啟超赴各地講學;10月起,在南京國立東南大學(1928年更名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南京大學)講授《先秦政治思想史》一學期;同年《中國歷史研究法》出版。1923年梁啟超在清華學校(1928年更名清華大學)講學。1924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出版。1925年應聘任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並擔任京師圖書館館長。1926年梁啟超因病入院治療,發現腎有問題。1929年1月19日梁啟超病逝於北京協和醫院,終年五十七歲。
家庭
梁啟超祖籍廣東省新會縣熊子鄉茶坑村。梁氏的先祖為中原南逃的難民。在梁啟超曾祖父之前,梁氏家族世代耕田。梁啟超祖父名鏡泉,是一位秀才;祖母名黎。梁啟超的父親名蓮澗,也是一位秀才,在鄉里教書;梁啟超的母親為趙氏。
梁啟超一生有過兩位夫人:李蕙仙和王桂荃。1889年(光緒十五年)年僅十七歲的梁啟超考中了舉人,與主考官李端棻的堂妹李蕙仙訂婚,1891年(光緒十七年)梁啟超十九歲時入京與與長他四歲的李蕙仙成婚。婚後夫妻二人的感情一直很好。李惠仙與梁啟超結婚時,帶了兩位丫環,其中一位即王桂荃,王桂荃聰明勤快,深得梁氏夫婦喜歡,1903年她成為梁啟超的側室。1924年9月13日,李惠仙因病而逝,梁啟超為此寫下了一篇情文並茂的《祭梁夫人文》。1968年在「文化革命」中,王桂荃與孩子們四散分離,最後死在在一間陰暗的小屋裡。
梁啟超共有有9個子女:思順、思成、思永、思忠、思庄、思達、思懿、思寧、思禮,其中思順、思成、思庄為李夫人所生,思永、思忠、思達、思懿、思寧、思禮為王夫人所生。他們中的許多人後來都成為傑出的人才。
梁思順(令嫻)(1893年-1966年),長女。
梁思成(1901年-1972年),長子,著名建築學家,1948年3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人文組);其妻為林徽因。
梁思永(1904年-1954年),次子,著名考古學家,1948年3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人文組)。
梁思忠(1907年-1932年),三子,曾任國民黨十九路軍炮兵校官,因病早殤。
梁思庄(1908年-1986年),次女,著名圖書館學家。
梁思達(1912年-),四子,長期從事經濟學研究。
梁思懿(1914年-1988年),三女,從事社會活動。
梁思寧(1916年-),四女,投奔新四軍參加中國革命。現已離休,住在山東濟南。
梁思禮(1924年-),五子,著名火箭控制系統專家,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出版
《飲冰室文集點校》梁啟超著,吳松等點校, 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 2001. 6冊 ISBN 7541519480 。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中華書局(全十二冊) ISBN 7-101-00475-X/K.
故居、紀念館與墓地
在廣東江門和天津都保存有梁啟超的故居並建有梁啟超紀念館。
廣東江門的梁啟超故居位於江門新會會城鎮茶坑管理區,這里是梁啟超的誕生地。該故居建於清朝光緒年間,為一座青磚平房,佔地面積155平方米。故居於1989年被定為廣東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故居擴建為「梁啟超紀念館」。紀念館由莫伯治設計,主體為一座兩層中西合璧風格建築,前部分為具有歐陸風格的白色拱型設計,後部分是嶺南風格的仿古建築,建築面積1600平方米。故居大院中央還豎有梁啟超銅像,由林敦厚父子設計。紀念館內有梁啟超生平事跡展。
天津的梁啟超故居位於天津市河北區民族路44號,毗鄰的還有位於河北路46號的梁啟超書齋——「飲冰室」。這兩所住宅是民國初年梁啟超購買空地所建。故居建於1914年,為意式兩層磚木結構樓房,建築面積1121平方米;飲冰室建於1924年,為淺灰色兩層洋樓,由義大利建築師白羅尼歐設計,建築面積949.50平方米。天津市政府於2003年將故居和飲冰室擴建為梁啟超紀念館。紀念館以故居作為展室,展示梁啟超生平事跡。書齋「飲冰室」做為復原陳列,再現了梁啟超生前的工作、生活環境。
梁啟超墓今位於北京市植物園東環路東北的銀杏松柏區內。墓地總面積1.8公頃,東西分為墓園和附屬林地兩部分。墓園由梁啟超之子建築學家梁思成設計。1978年2月24日梁啟超子女梁思庄、梁思達、梁思懿、梁思寧、梁思禮將墓地全部無償轉交給北京市植物園。
參考資料:http://eeeeee.org/wiki/%E6%A2%81%E5%90%AF%E8%B6%85
Ⅲ 材料作文 梁啟超腎被切錯卻不希望別人說出去好讓西醫在中國立足 求完整原題目 謝謝
根據以下材料,選取一個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詩歌除外)。
讀梁啟超的傳記獲知,梁啟超的死是由於在協和醫院開刀時,醫生切錯了一隻腎所致。對協和醫院來說,這顯然是著名醫院犯了一個低級錯誤。事後,梁啟超對周圍的人說,不要對外說,特別是媒體。因為西醫剛傳入中國,大家對西醫信任度不高,如果傳出去,西醫在中國就無法立足了。
Ⅳ 梁啟超 我的病與協和醫院大神們幫幫忙
右腎是否一定該割,這是醫學上的問題,我們門外漢無從判斷。但是那三次診斷的時候,我不過受局部迷葯,神智依然清楚,所以診查的結果,我是逐層逐層看得很明白的。據那時的看法罪在右腎,斷無可疑。後來回想,或者他『罪不該死』,或者『罰不當其罪』也未可知,當時是否可以『刀下留人』,除了專門家,很難知道。但是右腎有毛病,大概無可疑,說是醫生孟浪,我覺得冤枉…… 出院之後,直到今日,我還是繼續吃協和的葯,病雖然沒有清除,但是比未受手術之前的確好了許多。想我若是真能拋棄百事,絕對休息,三兩個月後,應該完全復原。至於其他的病態,一點都沒有。雖然經過很重大的手術,因為醫生的技術精良,我的體質本來強壯,割治後10天,精神已經如常,現在越發健實了……敬告相愛的親友們,千萬不必為我憂慮。 我們不能因為現代人科學智識還幼稚,便根本懷疑到科學這樣東西。即如我這點小小的病,雖然診查的結果,不如醫生所預期,也許不過偶然例外。至於診病應該用這種嚴密的檢查,不能像中國舊醫那些『陰陽五行』的瞎猜,這是毫無比較的餘地的。我盼望社會上,別要借我這回病為口實,生出一種反動的怪論,為中國醫學前途進步之障礙——這是我發表這篇短文章的微意。 盡力了.......
Ⅳ 梁啟超先生,我要對您說
梁啟超先生曾說:「知責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責任者,大丈夫之終也。」無數志士仁人以國家之任為任,以百姓之心為心,他們為國家和民族忠誠守望、勇敢擔當的精神滋養著中華兒女,以致在中華民族波瀾壯闊的復興路上,涌現出了幾十年背井離鄉、遠離父母,把一生交給祖國,始終守望著國之重器的黃旭華式的科技工作者;涌現出了帶領村民在惡劣環境中戰天斗地、劈山鑿渠,守望一方的黃大發式的村幹部;涌現出了守望母親、眷顧故土、擔憂家國命運而一生泣血的餘光中式的「鄉愁詩人…他們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共同擔負著復興家國的重任。
那強有力的語句出自梁啟超先生的《少年中國說》,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去奮斗,去拼搏。從進京趕考的「公車上書」到變法圖強的「百日維新」,這個知識青年立志要救中國於水火之中。
變法失敗,捕殺維新人士。懂得變通的梁啟超逃到國外,沒有人說他是怕死,因為他為國家之崛起保存了力量。十餘年的清王朝覆滅,他終於回到故土。
回國的他並未隱姓埋名,而是在教育方面繼續做貢獻。但天不遂人願,疾病又降臨在這位老人身上。這位老人患上了尿毒症,左腎病變,尿中帶血。有人勸他去看中醫,也有人建議他去國外,但都被他拒絕了,而他選擇了北京協和醫院。
所有人都對老人的選擇十分不解,而只有梁啟超自己才知道原因。他曾經在國外居住十餘年,深刻感到了西醫之重要。西醫有很多優點,快速機動性強,因此,中國要發展、要強大就離不開西醫。但當時在國人眼中十分神秘恐怖,這便給西醫在中國的傳播造成了巨大的阻力。若要讓利國利民的西醫發展,就必須消除人們這種心理。他便基於這種目的,進入中國最早的西醫醫院——北京協和醫院。
梁啟超住院檢查,醫生決定為他摘除病變的腎。手術很成功。然而他的病情非但未見好轉,反而加重了。他只好去醫院復查,結果讓所有人吃驚,他的健康的身腎被摘除而保留了一個病腎。醫生的疏忽釀成一起醫療事故。
所有人都在等著梁啟超去控告協和醫院。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又十分平靜地住進協和醫院,這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默默寬容地接受了一切。他知道自己去告醫院會有什麼後果:中國接受西醫至少要推遲十幾年。而他的生命卻只能依靠葯物維持。
他的寬容大度讓所有人都敬佩,而他那顆為人民、為國家寧願犧牲自己的愛國之心,也被代代傳頌。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梁啟超的身影又浮現在眼前。
Ⅵ 關於梁啟超被割錯腎的事件
1926年3月,梁啟超因便血腰疼到協和醫院診治,經X光透視顯示左腎有黑斑一處,醫生診斷結果是左腎患結核,需手術切除。當時梁啟超與被譽為中醫「四大名醫」之首的肖龍友先生相交甚篤,經常往來,為慎重起見,特請肖先生復診。肖龍友醫道精深,醫德高尚力起沉痾,妙手成春,經他之手治癒的病人不可勝數,因此上至高官巨賈下至平民百姓,無不對其奉若神明,就連一些名氣很大的西洋醫院,在遇到疑難大症束手無策時,也常常找肖先生幫忙。此次肖龍友為梁啟超切脈後,斷然否定了協和醫院的診斷結果:「腎臟絕無大病!」力勸梁啟超切勿草率從事,並為梁對症下葯,處方診治。服用了肖先生的中葯後,梁啟超頓覺神清氣爽,頗見功效,但是後來病情又出現了反復,病情反復的主要原因是梁啟超一直沒有停止讀書治學勞神費心所致。肖龍友見狀十分著急,勸告梁啟超說「治病不能單純靠葯,三分看病七分養,若想徹底恢復健康,必須放下書本,安心養病,否則即使華佗再世也無能為力。」誰知梁啟超聽後卻不以為然,戲虐地說:「戰士死疆場,學者死講堂,死得其所。何惜之有!」肖龍友聽後驚得目瞪口呆,連連嘆氣,不禁為老友的健康暗暗擔心。 時過不久,梁啟超的病情果然惡化,旋赴協和醫院准備手術。住院後,梁啟超飽受病痛的折磨,常常無法忍受,對醫院的治療方案也產生了懷疑和不滿,他在給梁思成夫婦的信中這樣寫道:「這回上協和醫院一個大當。他只管醫治,不顧及身體的全部,每天兩杯瀉油,足足灌了十天,把胃口弄倒了。也是我自己不好,因胃口不開,想吃些異味炒飯、臘味飯,亂吃了幾頓,弄得腸胃一塌糊塗,以至發燒連日不止。人是瘦到不像樣子,精神也很萎頓......」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協和醫院匆匆為梁啟超實行了手術,手術由院長劉瑞恆親自主刀,但劉瑞恆判斷失誤,竟將健康的腎臟切去,而留下了病腎,這是導致梁啟超壯年逝世的直接原因。對這一重大醫療事故,協和醫院醫治守口如瓶嚴格保密,後來為遮人耳目,將事故責任人劉瑞恆調離醫院,改任衛生部政務次長,直到幾十年後,醫學教學在講授如何從X光片中辨別左右腎時,才舉出了這一病例,至此梁啟超死因真相大白於天下。 文章中有
Ⅶ 梁啟超的英雄事跡400字
少年強則強,少年富則富.」
那強有力的語句出自梁啟超先生的《少年中國說》,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去奮斗,去拼搏.從進京趕考的「公車上書」到變法圖強的「百日維新」,這個知識青年立志要救中國於水火之中.
變法失敗,捕殺維新人士.懂得變通的梁啟超逃到國外,沒有人說他是怕死,因為他為國家之崛起保存了力量.十餘年的清王朝覆滅,他終於回到故土.
回國的他並未隱姓埋名,而是在教育方面繼續做貢獻.但天不遂人願,疾病又降臨在這位老人身上.這位老人患上了尿毒症,左腎病變,尿中帶血.有人勸他去看中醫,也有人建議他去國外,但都被他拒絕了,而他選擇了北京協和醫院.
所有人都對老人的選擇十分不解,而只有梁啟超自己才知道原因.他曾經在國外居住十餘年,深刻感到了西醫之重要.西醫有很多優點,快速機動性強,因此,中國要發展、要強大就離不開西醫.但當時在國人眼中十分神秘恐怖,這便給西醫在中國的傳播造成了巨大的阻力.若要讓利國利民的西醫發展,就必須消除人們這種心理.他便基於這種目的,進入中國最早的西醫醫院——北京協和醫院.
梁啟超住院檢查,醫生決定為他摘除病變的腎.手術很成功.然而他的病情非但未見好轉,反而加重了.他只好去醫院復查,結果讓所有人吃驚,他的健康的身腎被摘除而保留了一個病腎.醫生的疏忽釀成一起醫療事故.
所有人都在等著梁啟超去控告協和醫院.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又十分平靜地住進協和醫院,這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默默寬容地接受了一切.他知道自己去告醫院會有什麼後果:中國接受西醫至少要推遲十幾年.而他的生命卻只能依靠葯物維持.
他的寬容大度讓所有人都敬佩,而他那顆為人民、為國家寧願犧牲自己的愛國之心,也被代代傳頌.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梁啟超的身影又浮現在眼前
Ⅷ 梁啟超事跡
1,梁啟超一生致力於中國社會的改造,為了民族強盛和國家繁榮,竭力吶喊,四處奔走,付出了幾乎全部的心血。然而他的政治主張卻又因時而異,不斷變化,前後矛盾,以致難以令人信服。
2,在維新運動期間,梁啟超隨康有為亦步亦趨,無論辦報或教學,都注意並且用力闡述康有為的改良思想和變法理論。他以公羊三世說和西方進化論為依據,鼓吹變法,講求維新,宣傳西方科學文化,充分顯露了年輕愛國志士的朝氣和銳氣。
3,戊戌變法的失敗,使梁啟超一度認識到要救中國,必須進行一次「破壞」:「歷觀近世各國之興,未有不先以破壞時代者。有所顧戀,有所愛惜,終不能成。」 但是這種居於改良和革命之間的搖擺,在梁啟超的身上並沒有持續多久,他仍然和康有為一道,鼓吹改良,主張「斥後保皇」。
4,當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論戰展開之後,梁啟超又改變舊說,轉而提倡實行「開明專制」,試圖與「革命」理論相對抗。 使梁啟超難堪的是,正當他還在口乾舌焦地鼓吹開明專制,反對實行憲制的時候,清廷卻正式宣布要「預備仿行憲政」了。
5,以後,梁啟超又高唱憲政,在立憲運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隨著武昌起義的爆發,統治中國近270年的清皇朝已經行將就木,眼看革命派就要取得政權,共和之制勢在必行,梁啟超再一次改變了以前的政治主張,提出了「虛君共和」的口號。
6,直到民國之後,這種多變的特徵,在梁啟超的政治生涯中依然時有反映,從擁袁到反袁,從護國到擁段。一變再變,終於技窮。
1,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
2,清朝光緒年間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3,幼年時從師學習,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7歲中舉。後從師於康有為,成為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宣傳家。
4,戊戌變法失敗後,與康有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漸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學革命運動的理論倡導者。逃亡日本後,梁啟超在《飲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記》中繼續推廣「詩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種詩中運用新名詞以表新意的做法。 在海外推動君主立憲。
5,辛亥革命之後一度入袁世凱政府,擔任司法總長;之後對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等嚴詞抨擊,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4導新文化運動,支持五四運動。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Ⅸ 梁啟超真的是被協和醫生割錯腎了嗎
梁啟超這個人我們應該都不陌生,他是一個很偉大的人,可是卻是英年早逝,令人嘆息。傳言說是因為他割錯了腎,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06年的時候,協和醫院曾經就證實了並不是因為手術食物的原因,但是和醫院的誤診也有很大的關系。
關於有沒有割錯腎的問題我們已經一無所知了,但是誤診這個事情醫院也逃不了干係。
Ⅹ 寫作 1926年3月8日,梁啟超先生因病住進協和醫院。經檢查,醫生發現其右腎有一黑點,診斷為腫瘤,
【寫作指導】
1、本題是一個故事類材料的新材料作文,這與新課標高考的方向是一致的。
2、在審題上不能太難,又要留有空間,能夠表現出考生的閱讀理解與分析能力。材料在表述上對於立意已有了相當的提示,如「當時西醫剛剛傳入中國」「不要借我這回生病為口實,生出一種反動的怪論,為中國醫學前途之障礙」「事實上,這次誤診確實給他的身體帶來巨大傷害」等。抓住這些關鍵性詞句立意往往就是命題人的命題意圖。
3、要聯系社會熱點,但又要超出社會熱點。本次命題的背景便是當下非常嚴重的醫患糾紛,意在讓考生關注時事,思考社會人生,
4、要能多角度立意,能給學生發揮的空間。
該材料講述梁啟超先生對於一次醫療誤診的態度,一方面涉及自身的生命安全,一方面關涉新生科學(西醫)在中國的推廣。梁先生心量廣大,目光高遠,以大局為重,不但不問責醫院,還排息眾議,其情可感。所以可以從梁啟超先生的胸懷角度,立意為:偉人的胸懷,諸如「顧全大局,不計得失」「寬容,大度」「理解」「識大體」「愛護新生事物」等;
從西醫面臨質疑角度,說明每件新生事物的推行,每項科技的發展應用都是經歷波折的,離不開開明進步人士的理解支持推動。由此可以立意為「新事物的發展總是要面臨曲折的」「要理解支持新生事物」等;
從醫院角度,可以立意為「做事態度要嚴謹」等;
從質疑者角度,還可立意為「對於新事物不可苛責」;
還可以採用對比法,談你對現在「醫鬧」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