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論文 侵權責任法與我們的生活
《侵權責任法》今年7月1日就要正式開始實施了,作為與民法通則、合同法、知識產權法一起構成民事法律制度四大架構,又與每個人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侵權責任法》,引發全國律師們的學習熱潮。
《侵權責任法》略顯單薄的92個條款,規定了當公民或法人的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受到損害時,行為是否構成侵權、由誰承擔侵權責任、向誰承擔侵權責任和如何承擔侵權責任的問題。
由於只有92條,《侵權責任法》沒有像《合同法》一樣分成總則和分則,而是用七個章節(相當於分則部分)規定了在產品質量責任、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醫療損害責任、環境污染責任、高度危險責任、飼養動物損害責任、物件損害責任等7種情況下如何確定是否構成侵權和由誰承擔侵權責任的問題。
其實法律層級的《侵權責任法》頒布實施之前,侵權行為構成、承擔責任方式以及歸責原則已經在各專業領域的行政法規、規章、司法解釋等法規中有所規定,而這次的法律歸納立法,個人認為以下6大方面將會影響到我們的生活。
01.確定了死亡賠償的同命同價原則
【第17條】因同一侵權行為造成多人死亡的,可以以相同數額確定死亡賠償金。
社會爭論的所謂城裡人和鄉下人、年青人和老年人「同命不同價」的人權、生命權的爭議可以稍息,但究竟以什麼樣的數額來確定,是就高還是就低,如何確定這個相同數額,是「可以」而不是「必須」,如果不「可以」的時候如何處理,仍然給司法實踐留下了諸多空間。
02.在法律層級上確定了精神損害賠償制度
【第22條】侵害他人人身權益,造成他人嚴重精神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
在法律層級上確定了精神損害賠償制度,說明我國民的需求已經超越了經濟和金錢上,人性和情感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
03.見義勇為者獲得經濟補償有法可依
【第23條】因防止、制止他人民事權益被侵害而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責任。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責任,被侵權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有人為了幫助你不受傷害而路見不平見義勇時,如果英雄受傷甚至犧牲了,而加害人找不到,你除了口頭上的感謝還要有經濟上的補償,否則你不僅僅要承受道德上的譴責,而且會依法被判決承擔經濟上的補償責任。
04.家庭或個人僱傭勞務的時候需要提高風險意識
【第35條】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自己受到損害的,根據雙方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
家裡僱傭保姆、小時工沒有單位和資質的裝修游擊隊,幹活時出現諸如陽台上澆花花盆掉下去砸死人了、請的兼職司機開車撞死人了、個人裝修隊不銹鋼門窗掉下去傷到行人了等等,你都得為這些費用買單,而且僱傭的勞務者一旦出現人身損害也由僱主承擔責任。所以,最好聘請由派遣單位派遣的上述勞務人員,一則派遣單位應當為派遣人員繳納工傷保險,二則可以在與派遣單位簽訂協議的時候約定相關侵權責任由派遣單位承擔。
05.賓館、商場、銀行、車站、娛樂場所等公共場所的安全保障義務加重
【第37條】賓館、商場、銀行、車站、娛樂場所等公共場所的管理人或者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因第三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管理人或者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被侵權人的追責途徑更加明確了,但上述公共場所經營中的安全保障義務加重了,在賓館里被打了、在商場樓梯上滑倒了、在銀行被人搶錢了、被劫匪搶作人質了、在火車上摔傷了、在KTV唱歌被尋釁滋事了,在這些有明確位置和容量的場所里發生的任何人身或財產損害,都有可能被起訴和索賠,公共場所的經營者們應當考慮完善相關的經營責任保險,不然如果萬一不幸出現群體事件,掙的錢肯定不夠賠的。
甚至連組織群眾性活動的個人或單位,組織體育比賽的、演唱會音樂會的、展覽展銷會的、游園燈會廟會花會焰火晚會的、人才招聘會的,出現人員踩踏、人身侵害的都需要承擔責任。
06.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需要對小朋友和學生在校內外遭受到的人身侵害承擔無過錯責任或者過錯責任。
所有招收幼兒、小學生、中學生的教育機構,應當考慮完善相關的學校責任保險,以規避經營風險。不然如果萬一不幸出現群體事件,掙的錢肯定也不夠賠的。
❷ 求一篇關於隱私權的論文~~
網路隱私權對傳統隱私權的若干突破(下)發布日期:2009-11-04 文章來源:互聯網 關鍵詞: 網路/隱私權/突破 內容提要: 學界正在對隱私權問題進行探討。網路的出現與發展對傳統隱私權的沖擊十分明顯。論文從網路技術對現實生活影響的角度,分析網路時代對隱私權的新要求,比較其與傳統隱私權之間的差距,論述網路隱私權較傳統隱私權在權利主體、權利對象、權利屬性上的突破。作者認為:網路隱私權的主體不限於自然人;網路拓展了隱私權的對象范圍;網路隱私權不再是單純的人格權,而是人格權與財產權的復合型權利。三、網路隱私權在對象上的突破(一)隱私權的對象隱私權強調的是個人對其隱私〔所體現的〕利益的自由支配權,隱私權的客體是隱私所體現的利益,這種利益既包括維護人格獨立和尊嚴等人格利益的直接利益,也包括如樹立良好的公共自我形象———獲得好名譽、便於社會交往、獲得經濟利益等間接利益。[1]隱私權的對象是隱私權客體利益的現實載體或表現形式,即隱私。隱私作為隱私權的對象,其范圍包括可能承載隱私利益的個體空間、個體事務和個體信息。(二)網路條件下隱私范圍的擴張1.網路時代隱私權主體的擴張導致隱私范圍的擴張上文所證,隱私主體的擴張在網路時代得到了強化,伴隨互相網的出現,原先不列入隱私范圍的非自然人主體的獨立空間、個體事務與個體信息都可能成為網路時代的隱私權的對象。首先,自然人的群體組合、企業或社會團體的獨立空間可能成為網路時代的隱私范圍。在網路時代到來之前,自然人的群體組合、企業或社會團體的所在地,因其具備公開性而不被視為隱私的范圍。[2]以企業組織為例,企業的住址、佔地規模、所使用的廠房、倉庫等,這既不屬於企業的商業秘密,也構不成隱私的范圍。但在網路上提供網路經營服務的網上企業,其現實的辦公的地點可能就是企業主或工作人員的住家或某個簡陋的辦公場所。在這種情況下,網上企業的現實獨立空間雖不構成商業秘密,但其具有當事人的隱私利益,為維護網上企業的尊嚴與公眾形象,其可以選擇是否將其獨立空間的具體詳盡的地址信息昭示於人。即使是那些公開其地址的當事人,其仍有權不允許他人擅自闖入或參訪其獨立空間領域,以確保其隱私利益的實現。其次,自然人的群體組合、企業或社會團體的個體事務或信息可以成為網路時代的隱私范圍。個體事務和信息,是與個體有關的全部事務與信息,除了法律強制要求或另有約定公開外,其他的事務與信息應屬於個體有權自主決定是否予以公開及傳播。當事人自主決定是否公開及傳播的個體事務及個體信息都會對當事人的獨立、尊嚴及公眾形象產生影響,所以是當事人隱私利益所在,應列入隱私范圍。如企業因為未及時交納衛生費被要求補交、企業的車輛發生輕微交通事故、企業員工在辦公地點因工作或私人原因發生爭執等,這些企業事務不構成企業的商業秘密,但如被廣而告知,必然會對企業的公眾形象或人格尊嚴帶來影響。因而在合法范圍內作為當事人完全可以要求其不被任意地披露與宣傳,因為這將對企業的人格獨立和尊嚴及公共自我形象帶來消極的影響,破壞企業的隱私利益。再有,企業的主要負責人是盲人或殘障人士、企業的夫妻員工離異、企業錄用刑滿釋放人員的人數甚至是企業某個在職員工患有愛滋病等企業信息,其亦不屬於商業秘密范圍,但企業亦不一定願意公開其信息,以免公眾誤解或影響企業名譽或社會交往。這類企業信息如果不做為企業主體的隱私來看待,任其傳播,甚至被其競爭對手惡意在網路上廣泛宣傳,都會給企業人格獨立和尊嚴及公共自我形象形成的隱私利益帶來現實的損害。可見,在網路時代來臨前,因為傳播方式、傳播渠道及影響面有限,自然人之外的個體(包括網路上非自然人組合、企業、社會團體)的獨立空間、個體事務與個體信息容易被忽略其作為隱私范圍的重要性。但在信息互通極為便利與發達的網路時代,再不重視自然人之外主體的隱私,就會給自然人之外主體帶來法律無法保護的不公正的利益損害結果。2.網路的特殊性導致隱私范圍進一步拓展在信息傳播不甚發達的時代,許多個體的事務或信息不屬於傳統隱私權的隱私范圍。主體的姓名、住所地,還有主體聯系方式、購買商品、娶妻生子等信息,這些在現實生活環境里是以公開的狀態呈現的,空間的距離使得主體現實生活環境以外的其他人無法利用這些信息,從而避免擾亂主體生活環境的安寧。故傳統隱私權不將這類事務或信息作為隱私范圍。在網路時代,網路環境以個人自由主義本位為基本價值觀念,具有信息化、自由和高效率的社會特徵,還具有開放性、虛擬性、數字化、技術性、無紙化、交互性和傳播速度快的技術特徵。[3]信息傳播渠道的拓展,使得主體的這些本來公開的信息可以跨越其自身的生活環境,而為全世界所公知。這樣任何人都可以利用這些本來在現實環境中不需要保密的信息來採取行動,從而影響主體的正常生活。因此,網路的出現需要隱私權擴大其保護范圍。以文藝名人為例,雖然其在公開場合使用的是藝名,但其單位或鄰居對其真實姓名、住址、電話均了解。在網路時代到來前,藝人的真實姓名、住址、電話不作為隱私范圍。但在網路信息自由交換的今天,網路高效率及傳播速度快的特點會將著名藝人的真實姓名、住址不加限制地傳播,這勢必損害藝人的正常生活。另外,個人的電話、E-MAIL信箱、房屋裝修、家庭成員娶妻生子等事務或信息,在網路時代之前,其公開或在熟人之間傳播不會認為是對隱私權的侵犯。而在網路世界裡,由於其開放性(跨越地域性)、信息自由化的特點,這些信息可能被整理利用,成為商家推銷產品、發布廣告的依據與信息,將使得當事人的生活被動地接受商業推銷或其他活動的騷擾。為確保當事人的生活安寧的隱私利益不受侵害與打擾,也需要將這些在網路時代之前不屬於隱私范圍的當事人的事務與信息列入網路時代的隱私范圍。四、網路隱私權在權利屬性上的突破關於隱私權的性質,各國認識有比較大的差異。在美國,有學者認為隱私權屬於自由權;[4]德國與日本將隱私權歸為一般人格權。[5]我國在目前司法實踐中,對於侵犯公民隱私權案件按侵犯名譽權處理,將隱私權作為名譽權的一部分,[6]但學者們大都持有異議。[7]中國學者們傾向認為隱私權是一種獨立的人格權,是法律上獨立的人格當然享有的權利,它關繫到人的尊嚴和私人生活。[8]將隱私權視為一種獨立的人格權,已經成為理論上的通說。[9]然而網路的普及與發展,在信息就是金錢的互聯網時代,隱私信息的財產價值越來越凸顯。網路環境使信息的財產價值得以極大提升,信息產權在民法中的地位日益提高,那些不包含獨創性但具有經濟價值的信息產權得以在網路環境中產生和存在,同時這些不具備獨創性的信息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顯著。[10]隱私作為與公共利益無涉的私人信息,其具有維護主體人格尊嚴的價值。在網路環境下對作為隱私的個人信息的搜集、加工、處理、利用,使得隱私也同時具有為主體帶來經濟價值的功能。網路時代的人們對隱私的觀念也發生了變化,對隱私權的保護,從單獨地維護人格尊嚴的目的,進一步希望獲取除人格利益之外的其他利益。主體不僅是消極地保護隱私,而且開始在特定情況下積極地利用隱私的商業價值。[11]隱私利益已經不僅僅限於人格尊嚴、公眾形象,還包括主體在經濟上的獲益。隱私主體可通過處分和支配自己的隱私,將自己的隱私公開或出賣而獲得財產利益,反之,隱私權受到侵犯有可能對主體的經濟利益產生不良影響,權利人可依法尋求財產補償。「隱私權在內容上不再是單純的隱蔽權,也開始逐漸添加了新的內容———利用權,而利用權已經開始具有財產權的屬性。」[12]網路的出現,作為隱私重要組成部分的信息,其財產價值得到普遍的認可,隱私權從「消極維護的人格權」,[13]轉化為以人格權為主兼具財產權的特點的復合權利,這已是網路時代的必然。網路開放性、交互性和傳播速度快等特徵正在對傳統隱私權形成沖擊。網路的虛擬性,使得網路上的個體不限於自然人,網路隱私權突破了傳統隱私權主體的自然人限制。網路傳播的迅捷與全球性,使得傳統上不構成隱私的信息,在網路傳播中可能對當事人造成隱私利益的影響,而需要隱私權的保護,從而拓展了隱私權的對象。網路讓信息的財產價值特性日益突出,隱私權不僅可以消極地保護隱私、維護個體的精神尊嚴與安寧,還可以積極地保護隱私主體利用隱私信息獲取物質利益。隱私權的權利屬性亦由單純的人格權向著人格權與財產權復合型權利轉化。--------------------------------------------------------------------------------注釋:[1] 劉德良.論隱私權[J].新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3(2).[2] 透過企業注冊登記機關,他人可以很容易地獲得企業或其他團體的注冊登記基本信息(包括住址在內)的資料。[3] 劉德良.網路時代的民法學問題[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 P2-4, 22.[4] 美國聯邦憲法第四修正案關於人身自由作為隱私權的法律依據。[5] 德國民法典第823條第一款與第二款關於侵權行為的認定,可以將對隱私權的侵犯歸為對一般人格權的侵害。[6]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一百四十條規定,「以書面、口頭形式宣場他人的隱私,或者捏造事實公然醜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公民名譽權的行為。」[7] 趙伯祥.隱私權概念探討[J].江淮論壇, 1999(4).[8] 延伊倫.論隱私權的法律特徵[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0(1).[9] 劉德良.論隱私權[J].新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3(2).[10] 劉德良.網路時代的民法學問題[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 P2-4, 22.[11] 例如:名人們將自己的隱私提供給媒體獨家采訪,從而獲取高額的報酬。[12] 劉德良.論隱私權[J].新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3(2).[13] 梁慧星,廖新仲.隱私的本質與隱私權的概念.人民司法, 2003(4).(福州大學法學院·黃輝)
❸ 求論侵害法人人格權的民事責任的文章2000字
法人人格權是與法人財產權同等重要的一項民事權利,它表現法人獨立的主體資格,標志法人全部活動的總的評價,並體現一定社會評價的權益。確認並保護法人的人格權,是我國法律的一項重要的任務。盡管我國《民法通則》對法人人格權及其民法保護問題作了一些原則性規定,但由於理論上的准備不足,這些規定仍很不盡人意。有鑒於此,本文試圖結合國內外關於法人人格權及其民法保護問題的理論與實踐,對法人人格權及其民法保護問題作一些初步探討。
一、法人人格權產生與發展的歷史軌跡
根據當代學者的觀點,法人制度萌芽於羅馬法時期。其最終被法律所確立,應首推1896年的《德國民法典》。從該法典的制定過程來看,法人人格權的確立經歷了-個步履艱難的過程。第一次草案只規定法人具有獨立的財產權利並負擔獨立的財產義務的能力,而法人人格權的確認與保護,還沒有提到議事日程。第二次草案則賦予法人以所有財產上的能力以及完整的權利能力。在第二次委員會上又特別賦予法人一種人格權-名稱權。德國多數學者主張保護法人的名稱權,但也有較強的反對意見,所以《德國民法典》第12條雖然明確規定保護自然人的姓名權,但並沒有明確規定該條的規定可適用於法人。直到1907年的《瑞士民法典》,才第一次對人格權作了一般規定。該法典第53條規定:「法人能享受一切權利,井負一切義務。但如性別、年齡、或親屬關系等,並以人類之天然性質為其前提者,不在此限。」我國台灣地區的民法典基本上採取了瑞士立法例,該法典第26條規定:「法人於法令限制內,有受權利、負擔義務之能力,但專屬於自然人之權利義務,不在此限。」 前蘇聯和東歐國家比較重視對人格權的保護。1964年的《蘇俄民法典》雖未提到人格權的概念,但規定了保護公民和組織名譽和威望的規則(第7條)。1978年修改的《匈牙利民法典》專門設立一章共計10條規定了人格權,並極力擴大人格權的范圍,它包括生命、身體、健康、肖像、榮譽、名譽、尊嚴、姓名、自由、個人生活秘密(及通訊秘密,營業秘密)等。「這里的新規定,是對人格權的保護規定,也必須適用於法人。」(1)該法典實際上已賦予法人具有名稱權、榮譽權、名譽權等。原《東德民法典》在第327條第一款規定了公民應受尊重的人格權,特別是他的榮譽、名譽、肖像、姓名、著作權或創造性活動產生的其他類似的應予保護的權利受到侵犯時的請求權;第二款規定了企業可以比照第一款享有這種請求權。這樣,該法典間接地賦予了法人具有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等幾種人格權。
我國《民法通則》設專節建立了人身權制度,它對法人人格權問題作了迄今最為集中、全面的規定,明確規定法人享有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等人格權。這是我國《民法通則》的獨創。
通過以上對法人人格權產生與發展的歷史軌跡分析,我們不難得出如下幾點結論:
1.盡管我國許多學者認為:「人格權的享有,是作為權利主體的基礎,是權利主體享有其他權利的前提。」(2)但從法人人格權產生與發展的歷史過程看,在早期的有關民事立法中,法人的民事主體與其人格權的確立並不是完全同步的,法人人格權的真正確立經歷了一個漫長、曲折的過程。嚴格地說,法人人格權的確立是20世紀的事情。
2.如果說在以前的民事立法中,有的忽略了法人的人格權,或有的僅把其作為一項民事利益而不是一種民事權利規定在民法債編侵權行為章節的話,那麼現代民事立法有的已經開始把它作為民事主體的一項基本權利確定下來,而且用獨立的章節加以系統地規定。
3.法人人格權的范圍越來越廣泛。到目前為止,一些國家的民事立法已把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營業秘密等列入了法人的人格權,從某種意義上說,法人的人格權已經開始逐步實現從個別人格權到一般人格權的轉變。
4.法人人格權能否被法律所確認,與該國的政治制度尤其是經濟制度關系密切,就前蘇聯和東歐國家而言,在實行高度集權管理,推行計劃經濟條件下,沒有確認法人人格權的必要和可能。而在進行經濟體制改革之後,企業逐漸成為相對獨立的經濟實體,在法律上享有法人資格,為維護法人的合法權益,有必要賦予法人以人格權。於是,這些國家在進行不同程度改革的同時,修改或重新制訂了民法典,對法人人格權作了不同程度的規定。
5.法人人格權的最終確認,不僅是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法人制度不斷完善的客觀要求,而且也是社會進步的內在表現。
二、法人人格權的法律特徵
法人與自然人雖然都具有民事主體資格,但法人畢竟不同於自然人,它是一種社會組織,法人人格權雖然與自然人人格權有其共性,如都是絕對權,但它仍有自己的特性。
首先,法人作為一種社會組織,不具有與生命密切相關的人格權,如生命健康權、肖像權、婚姻自主權等。
我國有的學者認為:法人依法享有的著作人格權,可稱為著作精神權,不法損害法人精神利益或精神權利者,可成立法人精神損害。(3)那麼,法人究竟能否享有著作人格權呢?各國著作權法規定不盡相同,學者們認識上也有嚴重分歧。一種主張認為,創作是自然人的心理活動過程,只有自然人才具有創作能力,法人和非法人單位事實上不可能直接創作。因而,作者只能是自然人,只有自然人才可能享有著作人格權,多數大陸法系的國家如德、法等國都持此種主張;另一種主張則認為,作者原則上應為自然人,但不排除法人和非法人單位在指定情況下,也可以成為職務作品的作者。英、美、日等國持此種主張。我國著作權法起草時,學者們對此也認識不一。不過,從我國《民法通則》第94條及《著作權法》第11條的規定來看,基本上採納的是後一種觀點。
盡管我國有關法律規定法人享有著作人格權,但我們認為,著作人格權雖名為人格權,卻與-般人格權完全不同:1.一般人格權是人人具有的,著作人格權僅作品的作者才享有;2.一般人格權的容體是權利主體的人格或精神利益,著作人格權的容體是作品;3.-般人格權與權利人人身是密切結合不可分的,著作人格權與權利人的人身是相互分離的,作品一旦完成就在人身之外而獨立存在;4.一般人格權存在於人的一生,著作人格權則始於作品形成,並不因權利人死亡而隨之消滅;5.一般人格權與人身不可分離,它不能被轉讓,也不能被放棄,著作人格權只是與作品直接聯系,因而並非絕對不能被轉讓或放棄;6.侵犯-般人格權,往往也就直接侵犯了權利人的人身或人格,而侵犯著作人格權並不是直接侵犯了權利人的人身或人格,只是有可能間接侵犯了他人的發表權或署名權,也就可能侵犯了他人的名譽權,但二者畢竟不是一回事。
其次,法人人格權一般來說與物質利益有密切的聯系,尤其是企業法人,其人格權也是一種無形財產。譬如說,聲譽較好的企業比較容易吸收社會資金,獲得銀行貸款,從而推進技術改造,擴大生產規模;信譽好,質量優的產品在市場上競爭力就強,就暢銷;企業對社會做出了比較大的貢獻,就能取得各種榮譽稱號,從而進一步促進企業的發展。從這種意義上說,企業的名譽、榮譽、名稱就是市場,就是財富。因此,我國許多學者認為法人的人格權既是一種人身權,又是一種財產權。1992年財政部發布的《企業會計准則》第31條規定企業的無形資產包括企業的商譽。《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第1條第2款將廠商名稱納入了工業產權的范圍。
再次,法人的某些人格權可以依法出售或轉讓,如我國《民法通則》第99條規定:「企業法人,個體工商戶,個人合夥有權使用,依法轉讓自己的名稱。」這主要是因為這類人格權本身也是一種財產權。
正因法人人格權具有上述特點,決定了對法人人格權的侵害,往往只會給法人造成財產上的損失,而不會造成什麼精神損害。對這個問題學者們認識不一。如台灣學者曾世雄認為,既然通說以實在說為法人的本質,那麼「在理論上法人亦因具有權利能力應同樣可為賠償權利人」,「權利能力之存在即足以支持非財產上損害賠償請求權,痛苦之感受乃客觀認定即為已足,實際上有無則非所問……更有進者,法人之人格權受侵害之結果,如其內部之自然人有痛苦之感受,以法人內部自然人為法人機關或法人機關中之配置,其痛苦之感受即為法人之感受,唯有如此認定,實在說-組織體說方始前後一貫。」(4)我國大陸一些學者也認為,法人的名稱被假冒,名譽、榮譽被污損,會給法人造成產品退貨、合同解除等財產損失,也會嚴重挫傷法人決策人員的決策情緒和工人的勞動熱情,造成精神上的損害。侵害法人的名兩極、名譽權和榮譽的,也可給法人造成精神損害。(5)
我們認為,法人的本質採取「實在說」,並不能得出法人會產生精神損害的結論,因為實在說只能說明法人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民事主體,具有民事權利能力與民事行為能力,而不能得出法人也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自然人。判斷決定自然人或法人能否會產生精神損害,關鍵並不取決於它是否具有民事主體資格或是否具有民事權利能力,而在於它是否具有產生精神損害的可能性。既然通說認為精神損害是指心理或感情上的痛苦,那麼作為社會組織的法人,因其自身根本不可能產生所謂「心理或感情上的痛苦」,也就不會產生所謂的精神損害。當然侵害法人的人格權,很可能給其決策人員及其他工作人員造成心理或感情上的痛苦,但這畢竟是其工作人員的痛苦。在這種情況下,法人雖不能請求精神損害賠償,但其工作人員則可請求精神損害賠償。如侵害法人的名譽,致其工作人員的名譽亦受侵害時,其工作人員可以請求侵害人給付慰撫金等。
我國有的學者認為:「國外理論界有入把資產階級的法人稱為『精神上』的人,這個概念比通常把法人稱為『擬制的人』具有更積極的意義,它表示法人人格具有精神上的屬性,摒棄了傳統民法認為『法人沒有精神可言』的見解。」(6)既然法人也有精神,那麼法人也就會產生精神損害。這種說法,是望文生義的結果。國外有人把法人稱為「精神上」的人,是針對以前民法理論只承認自然人具有民事主體資格這一現實而言的,它實質上是指在觀念上或思想、精神上把法人視為同自然人一樣,而不是說法人也有精神。
我們還必須注意到,非財產損害與精神損害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它們二者之間的關系是屬概念與種概念之間的關系。從世界各國的立法體例來看,幾乎所有國家的民法典都採用的是「非財產損害」的概念;從各國民法理論來看,德、奧、瑞等國的通說認為:非財產上損害,雖以精神痛苦為主,憂慮、絕望;怨憤、失意、悲傷、缺乏生趣,均為其表現形態,但尚應包括肉體上的痛苦在內。名譽遭受侵害者,被害人多僅生精神上的痛苦。但身體被侵害者,依其情性,亦會產生肉體的痛苦,精神與肉體均不具有財產上的價值,其所受的痛苦,應同屬非財產上的損害。台灣地區一些學者也認為:「所謂非財產上損害,抽象言之,系指權益受侵害。致被害人在非財產上價值遭受損失而言;就其具體內容而言,是為精神或肉體痛苦,其基本特色,在於不可以金錢價額予以計算。」(7)「所謂非財產上損害,指財產損害以外之所有損害而言,並非單指精神上痛苦或損害」,「蓋民法第195條所謂非財產上損害之范圍,原較精神上損害范圍為廣也。」(8)由此可見,精神損害只是非財產損害的一種,我們說法人不會產生精神損害,並不意味著法人不可能產生非財產上損害。
我國也有些學者認為,民法上的精神與哲學上的精神並非等同,哲學上的精神帶有主觀性,而民法上的精神並非全是意識的形態方面的現象,它具有一定的實在內容,因而表現出一定的客觀性。理論界有人把民法上的精神內容稱為「精神實體」,不但自然人有精神實體,法人也有精神實體,法人的名稱、名譽、榮譽等就是法人的精神實體,侵害了這些實體,就會給法人造成精神損害。(9)
我們認為,精神與精神實體有著本質的區別,前者帶有主觀性,是人腦的產物,而後者則具有客觀性,同時,自然人的精神實體與法人的精神實體也並不相同。自然人的精神實體是以具有生命機能的自然人的生物形態與心理形態為基礎發生的,而法人的精神實體是基於法人的社會形態和意識形態而發生的。可能正因為如此,有的日本學者認為,自然人的名譽可分為主觀名譽和客觀名譽,而法人的名譽指客觀名譽(社會評價的名譽)。(10)既然如此,就可得出這么一個結論:侵害自然人的精神實體可能產生精神損害,而侵害法人的精神實體不可能產生精神損害,但並不排除產生精神損害以外的其他非財產損害,如社會評價的降低等。
三、多數國家或地區關於法人人格權保護的理論與實踐
資本主義國家,雖然是確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先驅,但它們無論屬於大陸法系的,或是屬於英美法系的,都主張對侵害法人人格權所造成的非財產上的損害,由侵害人承擔非財產性的民事責任形式,如請求為謝罪廣告,或交付謝罪書狀,或在法庭當面謝罪(道歉),或將被害人勝訴判決書登載報紙,或登報更正或反駁等。
在大陸法系的國家和地區,如日本,學說與判例都曾認為法人名譽受到損害,僅得請求除去其侵害及請求賠償財產上損害,不得請求非財產上損害之賠償。我國台灣地區法院在處理有關案件中,也認為依法組織的法人,僅其社會價值與自然人相同而已,其名譽遭受損害,無精神痛苦可言,登報道歉已足恢復其名譽,不應再請求精神損害的賠償。多數學者對此種認識和處理表示贊同。
在英美法系國家,如根據英國學者肯尼斯?斯密斯和丹尼斯?凱尼的觀點:「法人,作為原告,能夠對其遭受的各種侵權行為提起訴訟,但是顯然對於某些類型的侵權行為如侮辱或凌辱,由於其本質屬性決定了法人不可能受這種侵權行為的損害,不過,法人對此給其生產經營活動造成的損失,仍有權提起訴訟。」(11)
當然,隨著法人地位的日益提高。對法人人格權保護的民事責任形式最近確有了一些新的變化,一些國家或地區的學說或判例肯定法人有非財產損害賠償之請求權。如最近日本東京地方法院認為,應該承認法人在受到侵害後,對其所遭受的非財產損害也享有不同於慰藉費的損害賠償請求權。日本東京最高法院認為,法人因名譽被侵害而產生的無形損害,只要可以用金錢加以評價,就應承認法人有非財產損害的賠償請求權。日本一些民法學者也一改傳統的否定說,認為法人亦有非財產損害賠償之請求權。(12)我國台灣地區法院在審理一仿造他人商標案的判決中認為:「上訴人偽造備該被上訴人之商品專用商標紙或包裝紙情事,自系不法侵害各該被上訴人之商品信譽權,而信譽權為名譽權之一種,依民法第195條第一項規定,縱非財產上之損害,亦非不得請求賠償相當之金額。」(13)
盡管一些國家或地區的學說與判例肯定法人非財產損害賠償請求權,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法人也可以成為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的主體。其一,如前所述,非財產損害與精神損害並非同一概念,精神損害只是非財產損害的一種表現形式。我們說法人不會產生精神損害,並不意味著法人不可能產生除精神損害以外的非財產損害;其二,毀損法人的名譽,可能導致該法人社會評價的降低,影響其信譽等,這只能說就是給該法人造成了精神損害以外的非財產損害;其三,名譽權受到侵害的法人,可享有非財產損害賠償請求權,但這種請求權不同於給付慰藉費的損害賠償請求權,且要以造成的非財產損害可以用金錢評價為前提。
在前蘇聯,民事立法的出發點,只限於賠償物質損害。這是因為,精神損害不能用價值、貨幣表現來衡量。這種賠償永遠只能是大概的,或者是象徵性的。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不允許受害人追償因侵犯其榮譽權和尊嚴權而造成的經濟損失。匈牙利1977年修訂並重新頒布民法典時,基於僅僅因為受害者的損害不能用金錢表示而使他得不到賠償是不公平的,何況這種非財產方面的後果,可能比財產上的損害更為嚴重,於是該法典規定,人格權被侵害的人有多種請求權,他可以主張一些特別的民法上的請求權,不僅可以請求停止侵害,並通過以侵害人的費用發表聲明而得到相應的名譽恢復,而且也有損害賠償請求權,並規定,對人格權保護,也必須適用於法人。
南斯拉夫債務法(1972年)正式以立法的形式肯定了法院的實踐,在該法第155條中為精神損害下了一個概括性定義:「對於他人造成生理的,心理的,或引起恐懼的損害」。根據這一定義,南斯拉夫債務法實質上只肯定自然人有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而對法人人格權的民法保護,仍然採用的是非財產性的民事責任形式。
四、我國關於法人人格權保護的立法與實踐
我國《民法通則》對法人人格權及其民法保護問題作了比較系統的規定。法人人格權受法律保護,如侵害了法人人格權造成財產損失的,侵害人要承擔損害賠償的責任;如僅造成了非財產損害呢?我國學者對侵害人要承擔非財產性的民事責任無異議,但對侵害人是否還要承擔財產性的民事責任卻有很大分歧。如有的學者根據《民法通則》第120條的規定,得出法人可以提起精神損害賠償的請求,但有的學者則認為,該條款不能作為自然人和法人精神損害賠償的依據。我們同意後者意見。
從民事損害這一概念的演變過程來看,由於早期的侵權法及合同法,一般只承認財產損害而不承認非財產損害,因而當時大多數民法學者均主張差額說,即以某人未受損害前之財產與已受損害後的財產相比較,所生的差額謂之損害。這時所說的損害可以說就是損失。然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物質文明尤其是精神文明的進步,個人人格的自覺,非財產損害逐漸受到重視,非財產損害賠償也逐漸被大多數國家的有關立法所確認,傳統的差額說已不能說明全部問題。事實上,民事損害不僅包括有財產的減少和應得利益的喪失,而且包括那些沒有造成損失,但確確實實存在的損害,如侵害他人的名譽,盡管不可能發生損失,卻不能否認損害的存在。在這里,損失是指經濟上的損害,即損害包括損失,損失只是損害的一種表現形式。
從民事損害的性質上來看,財產損害總是和受害人的財產損失相聯系,這種損害表現為受害人財產價值減少,完全或部分喪失等,它屬於有形損害,能用金錢來加以計算,因而財產損害又可稱為財產損失;而非財產損害通常和財產沒有直接聯系,造成的只是受害人精神上的痛苦等,它屬於無形損害,不能用金錢、貨幣來衡量。即使法律上規定這種損害也應賠償,但這種賠償嚴格上說只是一種物質上的慰藉,因為它永遠只能是大概或象徵性的。因此,那種認為「損失也可以是給他人造成非財產損失,即精神損害」的觀點是值得商榷的。
我們認為,《民法通則》第120條第一款規定的「並可以要求賠償損失」,並不是專門針對精神損害而言的,而是指當自然人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遭受不法侵害並造成財產損害時,才可以要求賠償損失;如僅造成非財產損害,受害入只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即使《民法通則》第120條第一款,也並沒有規定自然人的精神損害可以用金錢賠償。既然如此,就不能由該條第一款推導出第二款是確立法人精神損害的立法依據。
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至今仍是否認法人有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的,如西安蓮湖區法院和市中級法院審理康達醫療保健用品公司訴西北工商報社、陝西省醫療器械公司侵害法人名譽權一案所作的判決中,判處省醫療器械公司賠償康達公司一萬五千元,工商報社賠償康達公司五千元,兩被告所作的賠償僅是因其侵犯了原告的名譽權,致使有的用戶不再向康達公司訂貨,有的因此終止了購銷合同,結果使康達公司遭受了經濟損失,並沒有因此承認法人有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此外,從我國其他法院審理侵害法人人格權的案件來看;也都否認有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如上海靜安區法院在審理上海新亞醫用橡膠廠訴武進醫療用品廠損害法人名譽權糾紛案時就是這樣嚴再次,我國最高審判機關對此也持否定態度,如最高人民法院在1989年下達的《關於審理侵害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中認為:「法人名譽權受到侵害的,不存在精神撫慰問題。」最高人民法院在1993年頒發的《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中也指出:「公民、法人因名譽權受到侵害要求賠償的,侵權人應賠償侵權行為造成的經濟損失 l公民並提出精神損害賠償要求的,人民法院可根據侵權人的過錯程度、侵權行為的具體情節、給受害人造成精神損害的後果等情況酌定。」
❹ 遇到騙子網站侵犯名譽權文章怎麼辦
名譽權受損害可以向法院起訴要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
《侵權責任法》第二條 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
本法所稱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
第三條 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
第十五條 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礙;
(三)消除危險;
(四)返還財產;
(五)恢復原狀;
(六)賠償損失;
(七)賠禮道歉;
(八)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以上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
❺ 不實或侵犯他人名譽權的文章轉500次算不算犯法
發帖造謠被轉發超500次可判刑。
根據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一款規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利用信息網路實施辱罵、恐嚇他人,情節惡劣,破壞社會秩序的犯罪行為,以及編造虛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編造的虛假信息,在信息網路上散布,或者組織、指使人員在信息網路上散布,起鬨鬧事,造成公共秩序嚴重混亂的,以尋釁滋事罪定罪處罰。
❻ 發表批評性的文章也可能導致對名譽權的侵害嗎
是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8 條規定,因撰版寫、發表批評文權章引起的名譽權糾紛,人民法院應根據不同情況處理:文章反映的問題基本真實,沒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內容的,不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文章反映的問題雖基本屬實,但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內容,使他人名譽受到侵害的,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文章的基本內容失實,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
❼ 轉載侵犯他人名譽權的文章也要承擔責任嗎
色情低俗信息是有人發才有人看,還是有人看才有人發,要回答清楚並不容易。但顯而易見的,就對公眾的負面影響而言,發和看都是有「功勞」的。清理網路低俗信息,必須是一場持久化長期化的網路清潔行動。這意味著它不僅需要有關管理部門以及相關網站要做好持久戰的准備,還需要每個公民拿出自己的實際行動,同時,國家執法部門亦應加大對違法者的懲罰力度,通過法律手段打擊遏制網路色情,清除低俗信息,必須始一貫之。
❽ 個人發表文章說某商家銷售假奶粉算侵害名譽權嗎
1、要看你發表文章的內容是否屬實,如果屬實,是對不合法現象的披露,是被法律所允許的。
2、如果你發表的文章內容不屬實,屬於捏造並散布虛偽事實,如果達到一定轉發量(500次以上)或者瀏覽量(5000次以上),則觸犯損害商業信譽、商業聲譽罪。
3、名譽權是自然人權益,法人並沒有,但法人有商業信譽和商業聲譽。如果你捏造並散布虛偽事實,損害他人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給他人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兩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❾ 求一篇論名譽權及其民法保護的論文,謝謝了
你是希望用經濟的手段取得別人的學術成果,這樣做是不合適的,因為我不認為你不是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而發表或者提交論文,我建議你代理幾個類似的案件,如果你比較忙,你可以到我的網站,看我對一些案件發表的代理詞,然後再索取法院判決結果,就知道你想說的問題該如何論述了,本人網站:www.LAW168.NET
本人長期代理各種復雜疑難案件,尤其以勞動爭議案件、拆遷案件、合同糾紛居多,本人對各類案件的研究大都發表在本人網站上,
本人尤其關注立法:曾書寫《社會保障法建議稿》《民間拆遷條例版本建議稿 》《閑置房管理條例建議稿》著有《中華崛起十方略》,有興趣可以到哪裡看看,也許別你直接索取別人的論文好的多。
祝福你早日成才。
❿ 跪求一篇關於 名譽權 的論文及題綱!!!
你給我郵箱,我發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