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三國中,劉備借荊州是不是孫權默許的
導語:
荊州是劉表的地盤,劉表去世以後,荊州被劉表的小兒子劉琮繼承,劉琮將荊州獻給了曹操。所以在赤壁之戰前,荊州是曹操的地盤。
赤壁之戰中孫權和劉備都出了力,為什麼說荊州一定是孫權借給劉備的呢?如果孫權實力足夠雄厚,拒絕給予劉備任何土地,那麼劉備又該怎麼辦呢?
魯肅作為江東謀臣,他沒有資格也沒有理由,將荊州借給劉備,所有主動權都在孫權手裡,所以不能把這件事怪罪在魯肅身上。
所有認為魯肅借荊州的人,都不願意去面對一個事實,那就是魯肅哪來的權力?荊州是魯肅的私人後花園嗎?他想要借出去就能借出去嗎?當然不行。
荊州地盤的歸屬權,是劉備集團和孫權集團所需要討論的問題,
上升到這個層面的話,魯肅頂多也就是一個外交部發言人的角色,他負責傳遞雙方的意思。
最多魯肅是提供一些參考意見,不過你讓一個提意見的謀士為主公的錯誤來背鍋,是不是要寒了天下謀士的心呢?畢竟決策權在孫權手裡,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的道理,聰明的孫權還是知道的。
B. 劉備借荊州不還,算不守信用嗎
按那時的情況來說的話 劉備是為了自己的將來和安全 所以才沒有還荊州 個人認為那是被逼的不守信用!!
C. 劉備借荊州為什麼不還
民間俗語;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一句話讓劉備變成了千年老賴。但實際上劉備從來沒有借荊州,甚至可以說,在真正的歷史上,東吳能夠得到荊州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劉備的功勞。
劉備借荊州的說法是江東孫權為合法吞並荊州的一面說辭,劉備『借』的僅僅是荊州南郡的一小部分,也是雙方出於共同對抗曹操達成的協議,荊南四郡還是劉備自己打下來的。
後來,劉備取的益州後,逐漸壯大,引起孫權擔憂,就派人向劉備收回荊州,雙方談判後,以湘水為界劃分荊州,孫權仍不滿足,趁關羽北伐,荊州空虛派呂蒙突襲荊州,最後擒殺關羽。
劉備占荊州,是從曹操手裡重新奪回荊州控制權,是合情合理合法的,而孫權為一念之私不惜背棄盟約,為突襲荊州尋找借口才說『荊州是借給劉備』,為自己的背信棄義披上合法外衣。
D. 「劉備借荊州——一借永不還!」,這個俗語故事是怎樣的
劉備借荊州本來就是一個為了能夠佔領荊州的幌子,諸葛亮想出借荊州的法子,也是為了保全孫劉聯盟。可是本來就是誰佔了,就應該是誰的,可是江東卻堅持聲稱荊州是他們江東勝利的成果。其實,戰場上哪有那麼多的道理可講,就連平日里最在乎仁義名聲的劉備也對此供認不諱,說明魯肅的那套說辭,根本就是無稽之談。赤壁,周瑜率領江東子弟攻退曹操,可是他們江東不殺曹操,將曹操趕到劉備的地盤,想借劉備之手殺了曹操,這又是什麼道理。
荊州是奪過來了,可是還是要找很多借口來圓這個“借荊州”的幌子,雙方都想保全孫劉聯盟,畢竟北方曹操還是和隱患。諸葛亮對魯肅說只要有了別的立身之地,就將荊州歸還。魯肅也答應了。可是周瑜本就和魯肅不是一派,周瑜堅持要奪回荊州,可是最終死也沒能看到收復荊州的場面。
E. 劉備借荊州究竟是怎麼回事荊州是屬於誰的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東漢朝廷名存實亡,因此各個地方上的軍閥將地方上的官職、財產、人口、土地全部據為己有,將原本屬於漢朝的州、郡、縣納入自己的私人財產,就拿東漢十三州之一的荊州來說吧,荊州刺史王睿被孫堅所殺後,董卓控制的朝廷委派劉表出任荊州刺史。劉表依靠荊州地方上的豪強擺平了荊州上的叛亂勢力,控制了荊州,如果以當時的既成事實來看,荊州是屬於劉表的,直到劉表去世後,他的兒子劉琮繼承了劉表的所有,成為荊州牧,但是劉琮即位後不久,就投降了曹操,那這個時候,荊州就歸屬曹操。
F. 「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真實歷史是怎樣的
受三國演義影響,有句流傳很廣的歇後語,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說的是東漢末年,赤壁之戰以後,劉備為了自己的生存,向東吳借荊州駐扎。後來東吳數次催促劉備歸還荊州,劉備都以種種借口拒絕。因為一開始劉備就沒打算歸還荊州,於是留下了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的歇後語。
就在此時,曹操出兵進取漢中的張魯。漢中被成為「巴蜀咽喉,益州門戶」,一旦曹操奪取漢中,則益州門戶洞開。劉備急忙提議與孫權講和協議瓜分荊州以回師抵禦曹操。
劉備和孫權協議,以湘水為界,分荊州的江夏郡、長沙郡、桂陽郡屬於孫權,分荊州的南郡、零陵郡、武陵郡屬於劉備。也就是說劉備用零陵郡和武陵郡,再加上之前的漢昌郡和孫權交換了南郡的江陵部分。至此,劉備集團與孫權集團在荊州問題已經兩不相欠。
G. 劉備等人奪荊州是不是賴
不算賴的,劉備得荊州已經將一些地方讓給了孫權,其實等於是還了,他們之間是有過協議的。至於借荊州,更是無稽之談,荊州也不是孫權的,有資格說話的除了劉琮就是劉琦了。畢竟至於他們兄弟倆有權繼承荊州。而荊州既然被劉琮送給了曹操,那要從曹操手中奪回荊州,自然只有劉琦才有大義名分了。事實上,劉備也是以劉琦的名義收荊州,這是大義,孫權那還算是竊占呢。你說你防禦曹操吞並東吳,這無可厚非,但荊州也不是你的,那時候就是誰先佔就歸誰。荊州就是無主之地,要說最權威的還是劉備啊,人家把劉琦抓在手上,是幫劉琦收復的,這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劉備借荊州一說明顯是無稽之談。那是演義的說法。歷史上壓根無此根據,那不過是後來東吳背盟,殺關羽的借口。其實東吳只是覬覦荊州而已,那時候曹魏開出的條件就是讓東吳吞並蜀國那三分之一的荊州。別看荊州只是一州,卻是天下大州,下屬郡縣多,人口也多,三分之一的荊州可抵半個蜀國。當然,那是指未分裂前的。但依舊讓東吳眼饞。你看的估計是三國演義,裡面虛構成分太多了,只是以正史的脈絡加入了作者的改編。所以,那隻是小說家言而已,大可不必糾結。事實上,當時的劉備是沒辦法並吞整個荊州的。一來,兵力太少;二來,東吳這個競爭對手也在加緊時間吞並荊州,劉備的吞並空間有限;三,就是曹魏守住了三分之一的荊州。所以,最後的結果就是劉備、孫權、曹操各得三分之一的荊州。而劉備的佔領區跟孫權肯定有所沖突嘛,在吃的時候不注意,但吃完後就發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畢竟不是親兄弟啊,怎麼可能完全信任。所以,就協商把靠近東吳的地盤跟接近劉備一方的地盤兌換。正好形成一個整體。其實劉備做的很好了。很難有突破的空間了。首先,曹操赤壁雖敗,但依舊守得住荊州小部,而那時候劉備依舊是很弱小的,是屬於夾縫中壯大的。自然不能跟曹魏硬拼,最後便宜了東吳啊。而東吳,孫劉是聯盟,那麼自然不能動手去搶了。所以,只能抓緊時間能多佔就多佔了。而且劉備也是十分聰明的,他利用劉琦的名義,幾乎兵不血刃的得到了三分一的荊州,算是損失最小的一方。他是師出有名損失也是最小的。
H. 劉備到底有沒有借荊州如果是借的卻遲遲不還,算仁君嗎
「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是大家熟悉的歇後語,不過說起來劉備肯定覺得很冤枉,因為他從來沒有借過整個荊州,實際上當時荊州被曹、劉、孫三家分割,各佔了一部。劉備從孫權手裡得到的僅僅是南郡,而且後來他歸還了長沙、桂陽兩郡,可能還有江夏郡的一部分,理論上也算還清了。
要討論這個問題,首先要看一下當時荊州的歸屬情況。荊州共有南陽、南郡、長沙、桂陽、零陵、武陵、江夏7個郡,在東漢末年本來是劉表占據。後來駐守宛城的張綉投靠了曹操,曹操也得到了宛城,劉表則控制著剩餘的荊州地區。
劉備奪取益州以後,孫權向劉備索取荊州,劉備不同意,雙方為爭奪荊州鬧得劍拔弩張,隔著湘江對峙。最後因為曹操奪取了漢中,劉備和孫權擔心繼續鬧下去會被曹操可趁之機,於是決定和談,最後以湘水為界,瓜分了荊州。
劉備讓出了長沙、桂陽兩郡和江夏部分地區,轉交給了孫權。《湘水之盟》以後,孫劉兩家關於荊州歸屬問題的爭議實際上已經劃上了一個句號,劉備也算是還清了借南郡的債,不存在不還的問題。
I. 劉備賴著不還荊州,是不是活該被東吳打
人無完人,劉備也是人嘛。更何況劉備不像老百姓,他是最高權力統治者,他和孫權都相當於現在的國家領導人,沒人管他們,他們為了權力愛咋地咋地,啥招都可以使。你說劉備講仁義對自己人就行了,還對東吳施仁?他累不累?
J. 借荊州這一行為,是不是只是劉備與孫權達成利益交換
赤壁之戰後,曹操集團基本上撤出了對荊州的爭奪戰,只控制了南陽郡和江夏郡北部一帶,孫權和劉備則開始了對荊州歸屬權的爭奪,期間發生了大家熟知的事情,也就是劉備借荊州,又借無還的說法,那麼劉備是不是無賴,到底有沒有借荊州呢?
那麼說到底,劉備想要的地盤就是周瑜手裡掌握的南郡北部了。
《三國志.周瑜傳》備詣京見權,瑜上疏曰.....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
所以說周瑜是極力反對的,畢竟把南郡交出去,那麼他成什麼了,南郡就是他的功績啊,打了那麼久才打下來,說給人就給人,周瑜肯定心裡要罵娘了,只是最終孫權同意了。
那麼孫權讓出的是,南郡北部一帶,以及從武陵長沙撤出兵力,這應該就是孫權借荊州的全部,那麼孫權得到了什麼呢?畢竟孫權是不會做賠本買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