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摩根石在哪裡可以找到
主要產在偉晶岩和雲英岩中,主要的商業產地有巴西、俄羅斯、馬達加斯加、美國、印度和非洲等地 。
馬達加斯加延展數百英里的花崗偉晶岩中產生過許多優質的摩根石。
摩根石原礦
納米比亞有好幾個寶石級摩根石大型偉晶岩礦區,非洲的辛巴威、坦尚尼亞、尚比亞等國也有綠柱石產生。
美國許多地方都產出摩根石,加里福尼亞州是著名產地。
中國的新疆、雲南、內蒙、海南、四川等地均發現有摩根石,其中新疆和雲南的質量最佳。
⑵ 海南雅居樂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的項目介紹
雅居樂海南清水灣,佔地超萬畝,總投資逾200億,被列為海南省「十二五」重點建設項目,是由香港上市集團雅居樂地產主導開發,攜手摩根士丹利共同打造比肩全球的濱海度假新國度。項目沿16公里景觀大道和12公裏海岸興建6家國際超五星級度假酒店、2家貴族遊艇會等高端配套。
⑶ 收集看法,關於摩根認為美國奴隸制和自由是矛盾的
首先,我堅信人人平等,無論男人還是女人,黑人還是白人。其次,說到奴隸制就不得不說到南北戰爭了。在南北戰爭時期,就有政治家提出過這個觀點,奴隸制和自由的沖突。但是意義卻和摩根說的不同。《獨立宣言》中說:人類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干不能出讓的權利,其中如生命,自由和幸福的追求。」但是,很顯然,美國的奴隸制背離了這個觀點,所以當時就有人提出過奴隸制和自由的沖突。摩根認為,窮人某種意義上是社會的敵人。其實這么說不正確,我更願意相信「貧窮是萬惡之源」這句話,前提是為什麼貧窮。因為他們是奴隸,就因為他們的膚色黑,從小就要戴上枷鎖,在種植園中勞做,被人們當做商品出售嗎?南北戰爭前,人們在說到美國是用復數(英語的復數您懂吧),因為當時的美國一盤散沙,但到了戰爭後期,人們就改變了這種叫法。南北戰爭開始時,雙方認為這只是白人之間的戰爭,而並且為了黑人(大多數士兵這么認為),但是隨著戰爭的延續,越來越多的北方軍明白了這個道理,他們願意為了聯邦的完整和人民的自由去打仗,北方軍也涌現出了很多著名將領,尤利塞斯.S.格蘭特將軍還有威廉.特庫姆塞.舍曼將軍(前者後來成為美國總統,後者的名字用來命名了美軍的著名裝備「謝爾曼」坦克)。當然,這次廢奴雖然讓奴隸得到了自由,但是種族歧視還是存在,包括後來的「三K黨」。直到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黑人才逐步擺脫了種族歧視。釋放了奴隸,他們可以去勞動,去創造。並且摩根的窮人危害社會這是不理智的說法。正如林肯所說:那些不肯賦予別人自由的人,本身也無權得到自由,在上帝面前也無法擁有自由。」
所以我認為摩根的說法起碼在我看來不合理,當然了,這只是我的個人想法。
ArmyRangers(陸軍游騎兵)很高興為您解答這個問題。祝您生活愉快。
⑷ 摩根國際投資基金聯盟
騙子公司。。這類公司不用看就知道忽悠的。。。隨便瞎掰幾個項目。。。胡吹一通。。。不懂的人們就很容易上當受騙。。記住。。天下沒有掉餡餅的故事。。。貪會讓人迷失了本性。。。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不要去想。。。財富要靠自己的雙手和智慧去創造。。。不要聽人講故事。。自己用心去看。。。如果自己用心看的東西還是出錯。。那麼自己的迷失的心要好好彌補彌補。。因為你已經迷失了人的本性。。。
⑸ 海南正合實業(集團)公司把我們賣了還不給錢 海南正合實業(集團)公司總經理宋久生把職工都賣了至今還不給錢
公司首席執行官 董事長 CEO 總裁之間的關系:CEO是英文Chief Executive Officer的縮寫,意思是首席執行官,主管公司的運營。總裁也可以簡單的看作CEO,他們並列第二。 執行官比CEO低一級。 而總經理和總監則更多的是負責某一個具體的項目,是項目的領導。在你所問的幾個職位中級別最低。文化:董事長、總裁和CEO的權力詳解 自從信息產業興起以來,尤其是網路股泡沫產生以來,「CEO」在中國驟然成為一個流行詞彙。總經理和總裁們紛紛改稱CEO,這個縮寫詞比它的中譯版「首席執行官」更簡潔,在中國人心目中更有神聖感,於是便出現了今天CEO滿天飛的局面。剛剛從大學畢業的年輕人驕傲的在名片上印著自己是某家新公司的CEO,海爾這樣年營業額上百億的大企業總裁也要求別人稱他CEO,但大部分人並不知道這個英文縮寫詞的實質內涵。 董事長,總裁,CEO,這三個公司領導者的稱謂不僅僅是文字游戲,它包涵了企業管理制度的基礎,與其說是權力的基礎,還不如說是義務的基礎。如果權力變成了一種享受,甚至連權力擁有者的稱謂都變成了一種享受,那真是糟糕透頂。 董事長的英文是Chairman(准確的說是Chairman of the Board),總裁是President,首席執行官是Chief Executive Officer,這是眾人皆知的。但媒體並沒有意識到這三個稱謂的微妙差異,經常把President譯成董事長或首席執行官,CEO有時候又被譯成總裁,情況十分混亂。Chairman這個職務可能是現代公司管理層最早確定的職務之一,因為它是股東利益的最高代表,理論上講是公司管理層所有權力的來源。President和CEO都由Chairman任命,董事會只能由Chairman召集,非例行的股東大會一般也只能由Chairman召集(或者由股東聯名呼籲召集,這要看公司章程)。既然President和CEO都是由Chairman任命的,理論上講Chairman也可以隨時解除他們的職務;不僅如此,Chairman可以隨時解除任何人的職務,除了董事(Member of the Board)和監事(Member of the Board of Supervisors),因為董事和監事不是公司雇員,而是公司的主人和仲裁人。因此我們常常看到一位弄砸了許多事情的CEO被罷免,卻依然保留董事職務;即使他沒有多少股份,仁慈的股東往往也會允許他在董事會繼續呆下去。 董事會不是一個行政機構,而是一個立法性質的委員會,這就決定了董事長和董事們之間沒有真正的上下級關系。一位強大的Chairman可能擁有真正的生殺大權,這種大權有時候來自他掌握的多數股份,有時候來自他的人脈資源,有時候來自他早年積累的威信,這時董事會不過是Chairman的傀儡而已,President和CEO也必須真正對他負責(不僅僅是名義上的負責)——比如微軟公司的比爾?蓋茨,長江實業-和記黃埔的李嘉誠,他們目前在公司都只保留了Chairman的職務,但對於行政事物他們一樣擁有最高的發言權。但大部分公司的Chairman只是一種榮譽性職務,就像英國女王一樣,擁有無比尊榮的地位,卻從來不說有分量的話。尤其是資產特別巨大、股權特別分散的公司,如通用汽車公司、美孚石油公司等等,各大股東及行政人員的關系非常復雜,Chairman只是一個德高望重、用來維持局面的「活人神」而已,除了召開董事會沒有任何權力(就連召開董事會都是應President或CEO的要求)。 喔,我也許說錯了——准確的說還是有一點權力的,那就是President或CEO太囂張,以至於大部分股東一致決定發動政變把他搞掉的時候,Chairman經常是政變的主腦人。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兒子——小約翰?D?洛克菲勒就發動過一次非常著名的宮廷政變,那是在20世紀初期,他是一家鐵礦公司的董事長,總裁是洛克菲勒家族之外的人,他與小洛克菲勒產生了嚴重的沖突,最後小洛克菲勒不得不召開一次特別股東大會來審議罷免總裁議案。當時小洛克菲勒掌握的股份只有四分之一,遠沒有到達左右大局的程度,但他出色地收羅了工人、行政管理者和小股東的心,最終以壓倒優勢罷免了桀驁不馴的總裁。不久前迪斯尼公司的CEO也是這樣下台的,對於一位資深經理人來說,被自己的董事長發動股東趕下台無疑是最悲慘的事情。 President這個詞誕生要比CEO早,范圍也比CEO狹窄。被稱做President的人,無論是總統、總裁還是大學校長、委員會主席,都是有一定權力和社會地位的人,但CEO卻可以隨便用在哪個行政負責人身上。看過《兄弟連》的人都記得,E連的戰士甚至把連長稱為「CEO」,連長的上級也稱呼他為「E連的CEO」。對於一個清潔工小組來說,組長就是CEO;對於一個極地探險隊來說,隊長就是CEO,這個詞沒有任何特權榮耀的成分,只代表著某個范圍內的最高執行權和與之相伴的義務。想想中國國內的總裁、總經理們爭先恐後拋棄President的稱謂,視CEO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實在讓人感到好笑——難道他們不知道美英的一個下級軍官、一個職工領班都可以叫做CEO嗎? 一般來說,在公司內部,President是掌握實權的人;在CEO這個稱謂沒有誕生之前,President幾乎是唯一掌握實權的人。一個公司的創始人經常同時給自己加上Chairman和President兩種頭銜,但現代企業的所有者和管理者不是同一群人,再優秀的President往往也只佔有很少的股份,一個小股東是不應該成為Chairman的,就好象一個沒有王室血統的人即使再優秀也當不了國王。有時候大股東的力量太強大(比如摩根、杜邦這些大財團是許多公司的大股東),以至於President都成為了股東利益的代表,公司的行政實權就落到了其他行政人員手裡——比如執行委員會主席,副總裁,財務委員會主席等等,當然也包括CEO. President淪為大股東代表的例子,最典型的是1920年代早期的通用汽車公司,當時通用汽車創始人杜蘭特因為瘋狂買空股票而被一腳踢出公司,作為第一大股東的杜邦財團立即派遣了一位杜邦家族成員擔任通用汽車的President(注意不是Chairman,在通用汽車的歷史上Chairman一直是無足輕重的角色),直到赫赫有名的阿爾弗雷德?斯隆接任總裁為止。 事實上,西方的President在大部分時候與中國的總經理是一回事情。總經理可以翻譯成「President」,也可以翻譯成"General Manager",但後者在西方企業中不是一個常見的職位。但中國企業經常同時設立總裁和總經理,如果把總裁翻譯成President,總經理就應該翻譯成CEO.President和CEO在西方企業里經常合二為一(尤其是在中小企業當中),即我們所說的「總裁兼首席執行官」,你稱呼他President或CEO都無所謂;你也可以在禮儀場合稱呼他為President(強調身份和地位),在工作場合稱呼他為CEO(強調執行權和責任)。 在少數情況下,董事長、總裁和CEO都是同一個人,我們稱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或「董事長兼總裁」(稱呼「董事長兼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實在是太恐怖了,沒有必要),這種兼職大部分由公司創始人擁有(如比爾?蓋茨),有時候也是因為公司的傳統習慣(如韋爾奇,按照通用電氣的傳統,他同時擔任董事長和首席執行官,而且不存在獨立的總裁職務)。 看到這里,大部分讀者恐怕會有點頭昏腦漲,連我自己都昏了頭——既然President和CEO的職權沒有本質的區別,而且經常是同一個人,那麼為什麼要把這兩種職務分開呢?答案比較復雜:第一,因為某些大公司的行政事務過於繁重,一個人的精力無論如何不能處理,必須有兩個地位平等的最高執行官;有的時候,一家公司同時擁有兩個優秀的領導者,有必要為他們安排平等的地位,所以President和CEO就變成了兩個人。 第二,二戰結束之後,歐美大公司的執行權又發生了變化,演化為「重大執行權」和「日常執行權」兩塊,重大事件如大政方針、重大人事任命和比較大規模的投資等屬於「重大執行權」范疇,由CEO掌握;一般政策、一般人事任命和一般規模的投資等屬於「日常執行權」范疇,由President掌握。如果說CEO是總理,那麼President就是掌握日常工作的第一副總理,如果這兩個職位不屬於同一人,那麼CEO的地位稍微高一點。 我沒有調查CEO和President最早是什麼時候分開的,但最早的著名例子發生在1960年代的福特汽車公司。當時福特三世邀請號稱「藍血十傑」之首的麥克馬納曼擔任福特汽車的President,麥克馬納曼也成為了福特汽車歷史上第一位沒有福特家族血統的President.但是,福特三世並不想完全放棄行政權,因此他改稱自己為CEO,與麥克馬納曼形成了雙頭統治,這是現代企業歷史上CEO職務流行的開始。 從那以後,公司最高執行權掌握在兩個人手裡變的司空見慣,有時候CEO對總裁有很大的優勢,有時候又是總裁乾綱獨斷。1999年左右,比爾?蓋茨曾經任命一位新的微軟公司總裁,但自己仍然保留董事長兼CEO的職務;許多媒體報道說是蓋茨「辭去」總裁職務,但實際上蓋茨只是把微軟公司的總裁和CEO兩個職務清晰的分離開來,並把日常執行權授予總裁,這談不上什麼辭職可言。 Chairman, President and CEO,這三個詞的關系雖然錯綜復雜,但我們仍然可以把握它的精神實質。簡單的說,Chairman是股東利益在公司的最高代表,它不屬於公司雇員的范疇,President和CEO的權力都來源於他,只有他擁有召開董事會、罷免President和CEO等最高權力,但他從來不掌握行政權力。一位Chairman如果不兼任President或CEO,就僅僅是一個禮儀職務,一個德高望重的仲裁者,一般來說是某位大股東的代表。 President掌握著公司的日常行政權,既可以譯成總裁,又可以譯成總經理;President這個稱謂包含的榮耀和地位比CEO要高,因此經常用於禮儀場合。許多時候,President和CEO是同一個人,隨便你怎麼稱呼他;但在許多大公司里,President和CEO是兩個人,這時「總裁」和「首席執行官」才有嚴格的差異,有時候兩者地位平等,有時候CEO是總裁的上級(實際情況很復雜,必須一一分析)。 有時候President和Chairman一樣,也淪落為一種無足輕重的禮儀職位,但至今從沒有聽說過CEO變成一種禮儀職位——除了在中國。在中國,無數的經理人瘋狂地給自己加上CEO的冠冕,以為這就是跟世界接軌,就是擁有了最高的榮譽與地位;他們不知道,CEO這個詞在西方沒有任何榮譽與地位的暗示。
⑹ 關於海南航空公司的發展過程或現狀問題寫一篇2000字的文章(追擊加分)
海南航空自1993年5月2日創立至今,已整整11年。陳峰主持組建的海航集團總資產由創業之初的1000萬元迅速膨脹到目前海南航空的240億元,10年擴張2400倍,通過運用多種籌資方式和連續不斷、大規模的兼並重組,形成了由海南航空、美蘭機場、長安航空、新華航空、山西航空、酒店集團以及其他子公司組成的大型企業集團。其發展速度之快不能不令人吃驚。
股票大全令人嘆服
海南航空的資本嗅覺十分靈敏,它幾乎抓住了中國證券市場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每一個機會,成為我國1000多家上市公司中上市股票門類最多的一家。
1989年,陳峰著手組建海南航空,當時的資金只有經海南省政府擔保獲得的1000萬元人民幣,僅夠買幾個飛機零件。此後不久,國家開始推行股份制改革試點。陳峰緊緊抓住這個機會,終於拿到了海南省政府的試點批文。
1993年1月8日,海南航空在海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冊登記,股本金額為人民幣25010萬元,共計25010萬股。就這樣,獲得了2.5億元股權融資。陳峰曾戲言,撕一張紙我就「騙」來了2.5億。接著,海南航空又從銀行獲得了6億元貸款,用這些資金購買了2架飛機,並用這2架飛機作擔保再購買2架飛機,這樣海南航空一下子就有了4架飛機。到1993年5月,公司法人股在全國證券交易自動報價系統(STAQ 系統)實行非實物流通。
1997年6月,溢價發行每股面值為人民幣一元的B股7,100萬股,每股發行價格為0.47美元,募集資金3337萬美元,摺合人民幣27669萬元。B股又捷足先登。
1999年10月11日,發行A股20500萬股,發行價每股4.60元,募集資金人民幣94300萬元。及時補上了A股一課。
2002年11月18日,海航集團控股的美蘭機場2.017億股H股在香港聯交所上市,發行價3.78港元,融資約1億美元。H股發行之後,海南航空獲得了中國證券市場所有種類股票的上市機會,並擁有了最多的股票種類。
十闖華爾街
在我國航空業,海南航空還是第一家中外合資的股份有限公司。
1994年5月,中國航空業向外敞開大門,允許外商投資。陳峰有了尚方寶劍,決定去華爾街「蒙」一把。陳峰說,既然資本市場能幫助我們發展航空事業,為什麼不玩大一些呢?世界最大的資本市場不是在華爾街嗎?要玩就去那裡玩。公司董事會拍板後,陳峰帶著海航的夢想和精心准備的「故事」,十闖華爾街。
1995年11月2日,海航向索羅斯旗下的量子基金控股的美國航空有限公司(Amercian Aviation LDC)以每股0.25美元發售100,040,001股每股面值為人民幣一元的外資股股票,占當時海南航空總股本的25%,海航共籌集資金2500萬美元。陳峰又戲言,這錢是「蒙」老外「蒙」來的。
此後,2000年度,海航與合作銀行JP Morgan Chase以LIBOR利率0.125和0.1的最優惠利率,融資8000萬美元用於購買2架B737-800飛機,這一出色的融資業績榮獲了《Airfinance Journal》頒發的「2000年度亞洲最佳交易獎」和「2000年度融資創新獎」。
2001年10月30日,海南航空通過美國摩根大通銀行融資購機籌資2.5億美元。海南航空用這筆融資購買5架波音737—800型客機。在過去三年中,海南航空先後三次在國際資本市場上通過發債方式籌資5億美元。
2002年5月17日,海航利用4400萬美元西班牙政府貸款引進飛機模擬機項目經西班牙政府有關部門批准。其中2800萬美元為政府貸款,貸款期限33 年,貸款利率0.2%;其他1600萬美元為買方信貸。
就這樣,海南航空對資本市場和銀行貸款實行「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把錢弄到手之後買飛機,然後再把飛機抵押出去買更多的飛機,充分發揮資本擴張的乘數效應,最後形成一個倒懸的資本金字塔。(何濟川/文)
⑺ 銀行也能倒閉!海南發展銀行破產,欠銀行的錢還用還么
當然的還 破產銀行的債務會被第三方銀行接管,債權會轉移到接管銀行,所以大家欠銀行的錢,只是換了個債主而已。
⑻ 摩根和北京市國土局的爭執到底是怎麼回事
國土局與摩根為3.9萬土地出讓金發生糾紛
在過去的半年時間里,北京大部份媒體陸續造訪了總部設在亞運村慧忠北里的北京摩根投資有限公司(下稱摩根)。北京市國土資源局(下稱國土局)在去年收回了摩根公司手裡的在建項目土地使用權,摩根隨後向朝陽區法院起訴了國土局,這是媒體造訪他們的原因。
去年的10月8日,北京市國土資源局公告收回了摩根這一宗總佔地面積為38900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權。他們認定,摩根公司投資在北四環中路的項目「北京摩根中心」沒有在約定期限里將全部地價款繳清。
之後,國土局與北京市發展改革委、建委、規劃委在北京地方媒體上發布聯合公告,認為摩根中心擾亂了北京的房地產市場秩序,宣布取消了他們的立項批復文件、規劃意見書、建設用地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和建築工程施工許可證。
摩根公司拒絕接受來自這些部門的決定,在今年的1月5日,他們將此事訴諸法院,要求判令國土局解除收回摩根中心土地使用權的決定,並依法受理摩根公司繳納剩餘土地出讓金的申請。另外,他們還分別向建設部、國土資源部以及國家發展改革委提交了行政復議申請,要求他們責令北京建委、國土局及發展改革委等部門撤消聯合公告中的決定,恢復頒給他們的一攬子工程許可批文。這些部門先後受理了他們的申請,但眼下還沒有作出裁定。
致命的土地出讓金
沒有在約定的期限里繳清全部地價款,這是導致國土局收回摩根中心土地使用權的原因,此外,國土局沒有透露其他可能導致土地被收回的因素。在上個月早些時候,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分別與北京市國土資源局法制處、辦公室取得聯系,他們沒有就此事發表什麼評論,只表示會應訴。
摩根公司的法律顧問否認他們有意拖延繳納後續85%的土地出讓金,此前的2002年9月10日和12月13日,摩根公司和北京市國土局分別簽訂了摩根中心一期、二期的土地出讓合同,那時候他們交付了全部出讓金的15%,按照出讓合同的規定,在其後的180天之內,他們應該將剩餘的出讓金全部交付完畢。
不過在2002年底,當摩根公司准備交納土地出讓金時,北京市規劃委突然要求他們修改規劃,甚至易地重建。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沒有能夠交納土地出讓金。摩根公司方面說,他們是依據相關法律這樣做的。
由於項目已不可逆轉地啟動,在北京規劃委的要求下,摩根公司由開始的易地重建轉向調整項目規劃方案著手報批工作。他們向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出示了通過北京市規劃委報送北京市政府的有關摩根中心調整方案的請示,經過數次申報,這份請示最終在2003年4月14日被確定下來,獲得了北京市官方的簽字認可。
規劃委在給市政府的請示說明中說,2003年奧體公園總體規劃方案確定後,為了使摩根中心項目能與周圍環境協調好,他們要求摩根中心進行調整。他們說,摩根公司一共提交了四個調整方案,經過規劃委研究比較,他們認為,將摩根中心的主體公寓截成三斷比較合適。當北京市的主管官員們都在這份請示上簽字之後,原來總建築面積為426730平方米的摩根中心被削減了10000多平方米。
摩根公司的法律顧問說,北京市的土地出讓金是按照實際建築面積進行繳納的,當項目的規劃調整後,出讓合同和土地出讓金也應當隨之調整。他們要求國土局將出讓合同按照新的規劃許可證進行調整,把出讓金調整到正確的水平,然後再進行繳納。
不過據他們透露,北京市國土局在這個問題上沒有給出任何答復,也沒有對合同及出讓金額進行修改。摩根公司稱,這是導致他們無法繳納剩餘地價款的原因。
2004年的3月,國土資源部和監察部共同推出他們的71號文件,規定從當年8月31日起,將收回開發企業手中閑置兩年且沒有建設的土地,清理歷史遺留問題,不再允許協議轉讓土地,改行招、拍、掛,史稱「8.31土地大限」。摩根公司說,那時候他們向國土局提出不要求調整出讓金,願意多交1000多萬元,「先讓我們把土地出讓金繳清。」
摩根公司沒有解釋他們為什麼不再堅持要求調整出讓金額,並且迫切要求國土局受理他們繳款申請的原因,他們只表示,這樣做是為了配合政府的71號文件。
在會見記者的時候,摩根公司透露,摩根中心的地塊是通過協議轉讓獲得的,2002年,他們從另一家房地產公司手中接受了這塊地,當時該地塊上已經有一個名為「匯景園」的小區存在。摩根公司表示,由於小區開發商沒有取得項目的一系列批文,加之受奧運場館規劃調整的影響,原開發企業尋求退出。他們因此接手了。
但是,在繳納了15%的首付地價款之後,剩餘的地價款由於規劃的調整,加上摩根要求國土局相應調減出讓金額不被接受而未能繳付,這段時間從2002年底開始,一直到2004年的3月摩根主動要求放棄出讓金調整要求,改按原來的全額支付,期間長達13個月之久。有分析師認為,如果摩根在8月31日71號令生效時還不能繳納剩餘地價款,誰也不知道他們會不會受到71號令的影響。他們認為,這是摩根主動要求全額支付剩餘地價款的原因。
不過,摩根的全額支付要求很快遭到北京市國土局的拒絕,他們拒絕摩根公司的理由是:由於摩根公司和施工單位北京建工集團有仲裁糾紛,因此不受理他們繳納出讓金的要求。這一結果直到國土局公告收回摩根中心的土地使用權。
在3月31日,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沒有從北京市國土資源局辦公室獲得他們對此事的評論。
仲裁糾紛
摩根公司與建工集團的仲裁糾紛致使國土局拒絕受理摩根中心剩餘地價款,這種拒絕到最後變成了國土局收回摩根中心土地使用權的一紙公告。這令摩根公司方面感到不解。
他們的法律顧問對本報記者說,「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國家和地方的規范性文件,說開發商和施工單位有仲裁和訴訟糾紛就不能交納土地出讓金」。
摩根公司與建工集團的仲裁糾紛發生在2004年,提起仲裁迄今已有24個月。他們的法律顧問說,在2002年,當摩根公司獲得摩根中心地塊轉讓的時候,那時建工集團就尋求介入,為此動用了「種種關系」向他們施加影響,要求承攬摩根中心的工程。
摩根公司在去年冬天對外發布了一份問題說明,在這份說明中明確提到建工集團承攬工程而摩根不得不接受的原因。他們通過這份說明稱,如果不將項目轉由建工集團承建,那麼,相關政府部門就不予辦理相關工程手續。
他們還透露說,這在建工集團先行占場,後補招投標手續,先開工,後辦開工證,簽署了兩份施工合同等情形中可以反映出來。
2002年11月8日和12月8日,建工集團和摩根公司分別簽署了有關摩根中心地下工程一期和二期的施工合同和補充合同,按照雙方簽訂的施工合同,建工集團對摩根中心地下工程實行了全面墊資施工,「也就是說在地下工程驗收後再支付工程款,但是地下工程由於出現了重大的質量責任事故,這樣的質量事故責任直接導致一期地下到現在還完全無法驗收,二期的驗收資料到現在也不全,整個摩根公司地下工程到現在也沒有完全驗收。」
該法律顧問說,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沒有付款義務,他們也並不拖欠建工集團地下工程款。
地上工程同樣遇到了問題,在2002年11月20日和2003年1月4日,摩、建雙方簽署了建工集團承攬摩根中心地上工程的一份意向書和一份備忘錄,按照意向書和備忘錄,建工集團承諾,對地上工程實行50%的墊資施工,2004年3月雙方還簽訂了摩根中心地上工程的施工合同。
該法律顧問說,就在這個合同剛剛簽署時,建工集團隨即就要求大幅度地提高合同價款,這個合同總價款是4.5億元,建工集團要求最高達8億元,對於這種要求他們表示不同意。
建工集團明確否認地上合同,他們再也沒有簽訂新的合同,摩根公司認為,在沒有合同的情況下,他們沒有義務給建工支付工程款,摩根公司也不拖欠建工集團地上工程款。
摩根同時還指認建工集團在工程中有違約行為,在質量上,經過北京仲裁委員會指定,由國家建築工程質量監督鑒定檢驗中心檢測得出的鑒定結論顯示,一期地下鋼結構工程不合格,另經過建工集團認可的,能夠成為質量問題的就有326處。
另外,摩根還指認建工有延誤工期、大肆索要價款的行為。
現在的摩根中心已經停工兩年,摩根中心的法律顧問說,建工集團的人員眼下仍占場沒有離去。3月2日,本報記者提出到摩根中心項目現場看看,只見這座與「鳥巢」等奧運場館毗鄰的項目的確閑置在那裡,沒有順利封頂。他們的法律顧問介紹說,還有兩層沒有完工。不過,本報記者那天在摩根中心的項目裡面只見到摩根方面的一群頭戴安全帽的工人,沒有見到建工集團占場的人。
在上個月早些時候,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與北京建工集團法務部的張立春部長取得聯系,張指稱摩根公司是在炒作,他表示,此事正在仲裁階段,他們不能發表意見,裁決一旦下來,凡事都會很清楚。
張立春說,摩根的確拖欠了他們的工程款,為此他們才停工。現在,兩年時間過去了,摩根公司因為不交納土地出讓金,土地使用權被收走,所有批文相繼作廢,「他們一看沒戲,就出來興風作浪。」
張立春還說,有關工程質量的問題,他們與摩根曾共同請了一家鑒定公司鑒定,結果是不存在問題,「沒有那回事兒(質量問題)。」
但是在3月7日,北京市仲裁委員會受理了摩根公司申請承建方北京建工集團索賠案。他們以工程質量、拖延工期等幾項理由向建工提出20億余元人民幣的索賠。他們稱,這是繼今年1月6日因「拖欠土地出讓金問題」將北京市國土局告上法庭後,通過向承建方提出索賠來解決該項目停工問題的又一舉措。
3月28日,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再次與張立春取得聯系,並向他提出面訪要求,張立春沒有答應記者的要求。
「集中會見媒體的時間已經過去,」他說,這個官司打了兩年多,他感覺有些累。
他還說,這件事情總會有一個結果,當就摩根中心的地塊進行重新招投標的時候,他相信就會有一個結果出來。他建議本報記者等等看。
「現在,我說我的,他們說他們的,很費口水。」他說。
張立春還表示,他對媒體已經失去信心,因為北京的一些媒體在和他見面之後,對他進行了一些神態描寫並將之發表,說他拿眼睛瞪著記者說話。而且說他承認在摩根工程中建工集團曾有串標行為,為此他感到極不愉快。
他說:「我什麼時候承認串標了?我什麼時候瞪過記者?」
在3月中旬,張立春曾經會見過北京一些媒體,有媒體事後公開披露說,張立春懷疑摩根公司的資金實力,他說,建工集團為摩根中心投入了數億元資金,只獲得摩根公司的1690萬元,並且這筆錢還只是用於支付鋼材備料。
摩根公司認為建工完全是無稽之談,沒有任何依據。
奔走求告
不過,法學界學者認為,無論這種糾紛以什麼方式發展,當摩根中心的土地使用權被國土局公告收回的時候,摩根公司對摩根中心的土地使用權已經完結,只能通過法律另行主張。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劉凱湘對本報記者說,國土局的公告發布之後,鑒於行政行為已經發生效力,開發商的土地使用權已經喪失,「除非其通過行政訴訟撤消國土局關於收回其土地使用權的行政行為。」
摩根公司在抱怨國土局的同時,也對仲裁委員會遲遲沒有做出裁決表示懷疑和不滿,直至他們將國土局起訴到法院,並再次對建工集團提起新一輪仲裁。他們的法律顧問表示,摩根一直相信,法律一定會做出公正的裁決。
但是,在土地被收回後的兩個月時間里,從摩根方面提供的一些材料來看,摩根公司一直試圖繞開法律通過別的渠道來解決問題,如果不是這些渠道不暢的話,摩根未必會將此事訴諸法律。
在去年11月間,摩根公司的股東們曾面見北京市高層官員,並匯報了他們公司和項目的一些狀況,但是他們在北京的官員那裡受到了懷疑——北京市的官員認為,他們沒有,他們的美國投資方AC摩根同樣也沒有資金建設摩根中心。
此外,摩根公司還分別致信北京市的主要官員,請求他們過問此事,敦促有關部門依法行政。
他們雖然和會見媒體時一樣,向官員們出示了銀行出具的存款證明,試圖以此說明他們有能力支付土地出讓金及工程款,也可以在2007年完成摩根中心的建設,但這並沒有令官員們消除懷疑,轉而信服。有官員堅持己見,明確要求他們退出摩根中心的建設,轉交他人建設並炸掉部分已完成建築。
北京的輿論認為,一個背景過硬、實力雄厚的企業,是不大可能遭到滅頂之災的,因此,他們同樣不太願意相信摩根公司的實力,也普遍質疑摩根公司提到的美國資方AC摩根公司,並且一直試圖證實這個公司是否存在和確有其人,不過這種求證迄今還沒有什麼結果——沒有媒體知道這個公司是否在美國本土真實存在。
摩根公司給本報記者的一份采訪問答書中說,AC Morgen投資有限公司是一家私人控股公司,成立者為極少數位於金字塔塔尖的國際資深業界泰斗及商業領袖。他們說,這是一家在全球范圍內皆有表現的頂級信託及投資公司,駕馭及創建著多元化金融工具。
「北京摩根的力量來源於AC Morgen常務董事會所具備的無與倫比的洞察力及他們同世界各地本土權威人士建立戰略合夥聯盟的獨特途徑。」他們說,這家業務范圍包括:共管基金、非美國基金、私募基金、不動產投資信託、信託服務及不動產規劃的公司,給他們以力量和信心。
摩根公司的書面材料和口頭談話均顯示,早在1998年前,北京摩根就是AC Morgen在北京建立亞洲總部的代表公司,事實上,北京Morgen公司的股權都是AC Morgen指定人按照中國信託法代持的。
北京摩根那時候有一個前身公司:北京文茂,文茂公司最初的注冊是AC Morgen的聯絡處,「最開始有事情需要接洽聯絡,接下來是辦立項,辦立項之前就和AC摩根達成了合作夥伴關系,」後來文茂公司的持股法人代表幾經易手,當AC摩根與他的中方夥伴合作在2002年申請下摩根中心這塊地之後,文茂由一個聯絡處升格為代持股公司,並辦理了名稱變更手續,北京摩根公司自此開始運轉。
摩根公司還向本報提供了一些書面材料,以證明他們的美國老闆為維護摩根中心的權益做出過努力。這些材料顯示,在去年的11月間,當摩根中心地塊被國土局公告收回後,美國AC摩根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分別從華盛頓來到北京,為他們在北京的投資利益奔走,他們與北京市官方進行了緊密的會晤和斡旋。
AC摩根的首席執行官Tony在一封寫給北京市某位官員的信件里明確表示,他認為摩根事件之所以發生,是有人在企圖用非法手段搶奪北京摩根中心項目,而且他認為,北京市有關官員獲取了太多不真實的信息,並據此採取了無視法律的態度。Tony還說,他確信這起事件系別有用心的人所策劃。
Tony說,為什麼北京摩根公司數次申請支付剩餘土地出讓金並更新北京摩根中心土地使用證,卻屢遭拒絕?而處於同一時期、相同情形的其它公司卻已經成功更新了他們的土地使用證?
此外,摩根公司的人士曾向包括本報在內的中國媒體暗示過,摩根中心由於有著優越的地理位置,鄰近奧運場館規劃核心區,有著巨大無比的升值空間,這可能成為招致他人覬覦的原因。
但顯然,摩根公司中外高層的種種努力並沒有使事情獲得好的轉機,在過去的四個月間,除了走上法律途徑起訴國土局,摩根中心沒有像銀泰中心等北京其他被公告收回地塊的項目一樣,起死回生。
摩根中心的法律顧問上月早些時候曾向北京的媒體透露,他們的美國律師團已經抵達北京,摩根的行政部副經理秦飛在上周的電話里向本報記者證實了此事。秦飛還在3月31日晚間通過郵件告訴本報記者,在朝陽區法院的審判尚未出結果時,不久前他們還分別向北京市中院和北京市高院提起對北京市國土資源局的行政上訴和民事賠償訴訟,秦飛說,國土局的做法使摩根公司遭受了重大的經濟損失。
不過,在過去的一周時間里,他們並沒有向本報記者透露有關此事的更多最新進展,也沒有提起美國律師團在華的行蹤。
法學家觀點
在就國土局是否應該以土地使用權人的項目存在糾紛為由,拒絕收取他們的地價款,一些法學者普遍認為,僅就其給出的理由和做出的舉動來看,國土局顯然有違法行為。
身在美國的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劉凱湘3月29日通過郵件向本報記者表示,如果僅僅是由於承建商和開發商的糾紛,當然不構成國土局拒絕受理開發商繳納土地出讓金的理由。
劉凱湘說,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法律關系,土地使用權人與國土局之間是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關系,開發商與建設單位或施工單位之間是建設合同關系或合作合同關系,後者之間的合同糾紛與履行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沒有法律上的聯系。
劉凱湘說,如果開發商未按出讓合同繳納土地出讓金達到合同約定,則國土局可以收回土地使用權,這完全是根據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而收回,與建設合同或合作合同沒有關系;另外,延期開發,國土局可以收回土地。
他還認為,國土局以存有糾紛為由拒絕受理地價款,後又以未能在規定期限內交清地價款為由收回土地,這屬於行政違法行為,「拒絕受理地價款是行政不作為行為,收回是行政作為行為,但都是違法行為。」
他還援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十六條的規定說,國土局沒有法律上的依據拒絕開發商繳納地價款。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柳經緯同日也告訴本報記者,在土地出讓合同關系中,出讓方受領土地出讓金是一種義務,法律上稱之為受領義務。
柳說,以存有糾紛為由拒收地價款,理由不能成立,又以沒有交清地價款為由收回土地,這屬於違背誠信的行為。按照《合同法》第94條規定,當事人一方違反合同時,另一方並不能當然地有合同解除權。如果開發商違反支付地價款的義務,國土局應當進行催告,經催告在合理期限內仍不履行的,才有單方解除權(合同法第94條第3項)。柳經緯說,法律對單方解除合同加以限制,是為了確保合同得以切實履行,防止當事人借口對方違約輕易解除合同。
柳經緯對此還抱有憂慮,他說,由於國土局在土地出讓的問題上,扮演著雙重角色,它既是平等的民事主體又是不平等的行政機關,常常使問題復雜化。
劉凱湘則表示,要防止法律不被某些職能部門在行使公務權力時,人為地將「部門行為」強化或拔高成是在「依法行事」或「按照法律規定」行事的法律行為。這就是中央現在提出的當務之急:行政體制改革。
他說,要真正做到依法行政,關鍵是要加強對政府和政府機關工作人員行政行為的監督,強化監督機制和責任機制;另一方面,法人、自然人要學會運用法律保護自己的正當權益,對違法的行政行為包括行政不作為行為提起行政復議或行政訴訟,這本身也是一種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監督。
⑼ 摩根石是哪種寶石
粉紅綠柱石。
摩根石(粉紅綠柱石Pink Beryl)是祖母綠和海藍寶石的姻親,但其在中國的知名度不及後兩者,在綠柱石家族中有種「處在深閨無人識」之感。
摩根石的顏色有橙紅和紫紅色兩種,異常嬌艷。其取名淵源自美國一位著名的寶石愛好收藏家亦是一位銀行家的名字——約翰·皮爾龐特·摩根。摩根石因含有錳元素才得以呈現出如此明麗的粉紅色。
(9)海南摩根糾紛擴展閱讀:
粉紅綠柱石產地:
主要產在偉晶岩和雲英岩中,主要的產地有巴西、義大利的厄爾巴島、俄羅斯、馬達加斯加、美國、印度、巴基斯坦、莫三比克、納米比亞等地 。
納米比亞有好幾個寶石級摩根石大型偉晶岩礦區,非洲的辛巴威、坦尚尼亞、尚比亞等國也有綠柱石產生。
美國許多地方都產出摩根石,加里福尼亞州是著名產地,而第一塊摩根石便產自與加州
中國的新疆、雲南、內蒙、海南、四川等地均發現有摩根石,其中新疆和雲南的質量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