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損害,一般認為「就是精神痛苦」,或者是「精神痛苦和精神利益喪失或減損」,與財產損害造成的物質利益的喪失與減損相對應。一般認為,精神損害包括自然人生理或心理方面的損害及精神利益的損害。其中前者是指生命、健康、情緒、感情等的侵害,後者是指姓名、榮譽等利益方面的損害。精神損害實際上涉及到精神損害行為和精神損害結果兩方面內容。其中精神損害結果表現為一種無形的非經濟損失。
在著作權侵權案件中,當事人經常提出索賠精神損失的訴訟請求。依據侵權法理論,只有自然人的人身權利遭受侵害時才會賠付精神損失,在著作權案件中也只有著作人身權(包括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受到嚴重損失,且在停止侵權、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仍不足以撫慰權利人所受精神損害時,才會判賠精神撫慰金。
⑵ 版權被侵權,可以要求精神損害賠償嗎
在版權侵權案件中,可以提出索賠精神損失的訴訟請求。
依據侵權法理論,只有自然人的人身權利遭受侵害時才會賠付精神損失,在版權案件中也只有著作人身權(包括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受到嚴重損失,且在停止侵權、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仍不足以撫慰權利人所受精神損害時,才會判賠精神撫慰金。
⑶ 可以在侵權訴訟結束後提起精神損害賠償嗎
不可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 條規定,當事人在侵權訴訟中沒有提出賠償精神損害的訴訟請求,訴訟終結後又基於同一侵權事實另行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⑷ 按照違約而不是侵權提起訴訟的,能否要求精神損害賠償
重慶美翎律師事務所冉繽律師解答如下:
違約之訴提出警示損害賠償不能得到法院支持。
⑸ 關於侵權之訴的賠償范圍
你好,我現在回答你的問題:《合同法》第122條規定:「因一方當事人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這就是違約與侵權責任競合,當事人可以選擇其一進行訴訟,正如唐律所說,選擇違約或是侵權之訴,都包括了財產和人身損害賠償,而要求精神損害賠償只有侵權之訴才有。但訴前選擇時,應著重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1、應著重考慮訴訟時效。如合同違約之訴,訴訟時效一般為兩年。而人身受到傷害的侵權賠償之訴,訴訟時效為一年。
2、應著重考慮管轄法院。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或合同約定的人民法院管轄;因侵權損害提起的侵權之訴由侵權行為地(包括侵權行為實施地或侵權結果發生地)或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3、應著重考慮索賠額。違約之訴索賠額一般為合同中約定的違約金或賠償金,以及預期可獲得的利益;侵權之訴索賠額一般以法律規定為據。如因受欺詐而發生的消費行為,可依《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要求1倍1的賠償,有些侵權之訴還可以提起精神損害賠償,但通常不包括合同預期可獲得的利益。
4、應著重考慮舉證責任。法律規定訴訟當事人負有對自己的主張予以舉證證明的責任。在違約之訴中,權利人須舉證證明對方當事人違反合同約定的事實、因違約而給自己造成損害的事實、損失的計算依據及損失的發生和對方當事人違約行為存在因果關系;在侵權之訴中,如系一般的侵權責任,權利人應舉證證明對方當事人因侵權給自己造成損害的事實、損失的計算依據及該損失的發生和對方當事人的侵權行為存有因果關系。如對方的侵權責任屬特殊侵權責任,則適用舉證責任倒置原則,由特殊侵權行為人承擔舉證責任,如醫療事故糾紛,醫院承擔舉證責任。
5、應著重考慮對方當事人的賠償能力。如因產品質量缺陷而引起的糾紛,違約之訴通常只能以存有合同關系的銷售者為被告;而侵權之訴則可以適用《產品質量法》以銷售者和生產者為共同被告,以增加受償的可能性。
如果權利人在起訴前請求權選擇不明或起訴前已選擇,但起訴後又欲變更請求權的。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30條的規定,權利人必須在一審開庭以前提出變更請求,以使自己的合法權益得到最大的保護。
⑹ 被侵權人死亡時,其近親屬能否提起精神損害賠償之訴
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因人身權益被侵犯引發,具有專屬性,不可以轉讓或繼承。但有兩類例外情形:一是如果被侵權人死亡前,已經與侵權人就精神損害賠償達成書面協議,則該精神損害賠償已經轉化為一般債權債務關系,可以轉讓或繼承;二是被侵權人已經向法院起訴的。對此,《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18條第2款作了相應規定:精神損害撫慰金的請求權,不得讓與或者繼承。但賠償義務人已經以書面方式承諾給予金錢賠償,或者賠償權利人已經向人民法院起訴的除外。值得借鑒。此外,除了轉讓和繼承,在受害人致死的情況下,與其關系親密的親屬應該獲得精神損害賠償。這個范圍包括配偶、父母、子女以及其他近親屬,如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弟姐妹等都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因此,在被侵權人死亡情形下,允許被侵權人的近親屬提起精神損害賠償,符合社會公平、正義理念。 在確定精神損害賠償之訴的原告時,在無新的規定出台之前,仍應根據《精神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7條自然人因侵權行為致死,或者自然人死亡後其人格或者遺體遭受侵害,死者的配偶、父母和子女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列其配偶、父母和子女為原告;沒有配偶、父母和子女的,可以由其他近親屬提起訴訟,列其他近親屬為原告的規定,將有權起訴的原告區分為第一順序:死者的配偶、父母和子女;第二順序:其他近親屬。只有在沒有第一順序的主體時,才能允許由其他近親屬以原告身份提起精神損害賠償之訴。
⑺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
為在審理民事侵權案件中正確確定精神損害賠償責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等有關法律規定,結合審判實踐經驗,對有關問題作如下解釋:
第一條
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權利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一)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
(二)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
(三)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
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侵害他人隱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第二條
非法使被監護人脫離監護,導致親子關系或者近親屬間的親屬關系遭受嚴重損害,監護人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第三條
自然人死亡後,其近親屬因下列侵權行為遭受精神痛苦,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一)以侮辱、誹謗、貶損、醜化或者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姓名、肖像、名譽、榮譽;
(二)非法披露、利用死者隱私,或者以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隱私;
(三)非法利用、損害遺體、遺骨,或者以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遺體、遺骨。
第四條
具有人格象徵意義的特定紀念物品,
因侵權行為而永久性滅失或者毀損,物品所有人以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第五條
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以人格權利遭受侵害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六條
當事人在侵權訴訟中沒有提出賠償精神損害的訴訟請求,訴訟終結後又基於同一侵權事實另行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七條
自然人因侵權行為致死,或者自然人死亡後其人格或者遺體遭受侵害,死者的配偶、父母和子女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列其配偶、父母和子女為原告;沒有配偶、父母和子女的,可以由其他近親屬提起訴訟,列其他近親屬為原告。
第八條
因侵權致人精神損害,但未造成嚴重後果,受害人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一般不予支持,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形判令侵權人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
因侵權致人精神損害,造成嚴重後果的,人民法院除判令侵權人承擔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等民事責任外,可以根據受害人一方的請求判令其賠償相應的精神損害撫慰金。
第九條
精神損害撫慰金包括以下方式:
(一)致人殘疾的,為殘疾賠償金;
(二)致人死亡的,為死亡賠償金;
(三)其他損害情形的精神撫慰金。
第十條
精神損害的賠償數額根據以下因素確定:
(一)侵權人的過錯程度,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二)侵害的手段、場合、行為方式等具體情節;
(三)侵權行為所造成的後果;
(四)侵權人的獲利情況;
(五)侵權人承擔責任的經濟能力;
(六)受訴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
法律、行政法規對殘疾賠償金、死亡賠償金等有明確規定的,適用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
第十一條
受害人對損害事實和損害後果的發生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其過錯程度減輕或者免除侵權人的精神損害賠償責任。
第十二條
在本解釋公布施行之前已經生效施行的司法解釋,其內容有與本解釋不一致的,以本解釋為准。
⑻ 著作權被侵權可以要求精神損害賠償嗎
在著作權侵權案件中,當事人經常提出索賠精神損失的訴訟請求。依據侵權法回理論,只有自然人的人答身權利遭受侵害時才會賠付精神損失,在著作權案件中也只有著作人身權(包括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受到嚴重損失,且在停止侵權、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仍不足以撫慰權利人所受精神損害時,才會判賠精神撫慰金。
如侵權行為只是侵犯了著作財產權,權利人無權提出精神損害賠償。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以著作人身權或者表演者人身權受到侵害為由,起訴要求精神損害賠償的,法院不予受理。
⑼ 關於《侵權責任法》精神損害賠償的問題
呵呵,藉助一些新聞您看看有沒有幫助吧
精神損害賠償得到法律彰顯
2007年11月日,「北京公交售票員掐死清華教授女兒案」民事賠償部分終審宣判,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撤銷了賠償10萬元精神損害金的一審判決,改判賠償30萬元,這是目前我國法院判決精神損害賠償的最高數額。
我國現行民事法律對於精神損害賠償沒有明確規定,正在審議中的國家賠償法修訂草案確立了精神損害賠償制度,但僅限於行政法領域,司法實踐中由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來規范,司法實踐中精神損害賠償已經有了不少案例。
最新通過的侵權責任法規定,侵害他人人身權益,造成他人嚴重精神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王勝明表示,這是《侵權責任法》的一個亮點,表明我國在現行法律中第一次明確規定了精神損害賠償。
王勝明介紹說,草案審議過程中,關於精神損害賠償怎麼認定,什麼情況下構成精神損害賠償,以及精神損害賠償究竟賠多少,有過很大爭論。最終通過的法律規定,精神損害賠償嚴格限制在侵害人身權益。侵害人身權益是指侵害生命權、健康權、名譽權、隱私權等,但不包含侵害財產權,如果侵害了財產權益,就要根據財產的損失給予賠償。
⑽ 按違約而不是侵權提起訴訟的,能否要求精神損害賠償
根據《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條規定,因當事人一方違約行為,給對方造回成人身答損害的,受損害方有權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當事人要求精神損害賠償的,應當在侵權訴訟的同時提出,但因侵權致人精神損害,但未造成嚴重後果,受害人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一般不予支持。司法實踐中,一般有存在傷殘或者死亡的人身損害才予以精神損害賠償。同時,若當事人以違約之訴主張精神損害或在侵權之訴中沒有提出精神賠償而後又以同一侵權事實另行起訴請求賠償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和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