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法律是如何規定冷凍胚胎的繼承問題的
司法保護,是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及監獄少年犯管教所等勞動改造,執行機關。依法行使權力履行職責對未成年人實施的專門的保護活動。
❷ 誰的胚胎800字的讀後感
國內首例因爭奪冷凍人體胚胎處置權引發的案件一審宣判,引發各方對相關法律及倫理問題的思考。
一場車禍,奪去了一對年輕夫妻的生命,留下了四位無助的失獨父母。夫妻二人保存在醫院里的冷凍胚胎,成為雙方父母最後的慰藉。為了取得冷凍胚胎,雙方父母打起了官司,醫院也牽涉其中。5月15日,國內首例因爭奪冷凍胚胎處置權引發的繼承糾紛案在江蘇省宜興市人民法院一審宣判。法院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繼續由醫院保存冷凍胚胎。
冷凍的人體胚胎,能不能繼承?這起罕見的案件背後,有許多復雜的法律和倫理難題需要解開。
判決
冷凍胚胎不能繼承
家住江蘇宜興的小沈與小劉,因自然生育存在困難,2012年8月,他們來到南京鼓樓醫院生殖醫學中心,採用體外受精—胚胎移植助孕手術(俗稱「試管嬰兒」)繁育後代。取得受精卵後,醫院為了防範病症,並未立即進行新鮮胚胎移植,而是當天冷凍了四枚胚胎。胚胎移植原本定於2013年3月25日進行,但就在手術前幾天,小沈與小劉遭遇車禍,不幸死亡。
保存在南京鼓樓醫院的四枚冷凍胚胎,成為雙方父母延續「香火」的唯一希望。為此,雙方父母經過多次交涉,開了各種證明,希望獲得胚胎處置權。但是院方明確表示,不能將冷凍胚胎交給他們。
院方表示,對於「試管嬰兒」技術及相關管理問題,衛生部門已有規定。作為醫療機構,院方不可能違反規定而對少數個人特殊對待。對於老人的請求,他們只能報以同情。
無奈之下,2013年11月,死者小沈的父母選擇與親家「對簿公堂」,要求獲得兒子兒媳遺留的冷凍胚胎的監管和處置權,並將醫院列為第二被告。本報記者事後了解到,其實原告與被告的共同目的都是想從醫院取回冷凍胚胎。有業內人士分析,之所以出現「告親家」的一幕,某種程度上只是一種訴訟策略。他們認為,這比直接起訴醫院勝算要大。
宜興法院審理後認為,公民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施行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手術過程中產生的受精胚胎具有發展為生命的潛能,是含有未來生命特徵的特殊之物,不能像一般之物一樣任意轉讓或繼承,不能成為繼承的標的。同時,夫妻雙方對權利的行使應受到限制,即必須符合法律法規,不違背社會倫理和道德,並且必須以生育為目的,不能捐贈、買賣胚胎等。本案中小沈和小劉夫妻均已死亡,通過手術達到生育的目的已無法實現,故他們手術中留下的胚胎所享有的受限制的權利不能被繼承,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宣判現場,雙方父母情緒激動。小沈的父親當庭表示,將選擇上訴。
爭議
胚胎在法律上的「尷尬」
「屬於自己孩子的東西,孩子沒了以後,為什麼就不屬於我了?」死者小沈的父親認為,自己當然有權利繼承這四枚冷凍胚胎。而醫院方面則認為,冷凍胚胎不具有財產屬性,原被告雙方都無法繼承,也無權行使死者的生育權。
我國繼承法明確規定:遺產是公民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因此,只有首先明確胚胎的法律屬性,才能決定雙方父母是否有權繼承和處置。
「冷凍胚胎不屬於繼承法意義上的遺產。我認為該案的判決理由是成立的,判決結果是公正的。」南京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張燕玲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冷凍胚胎具有發展為生命的可能,不能任意轉讓和繼承。她還說,為避免對以生殖為目的胚胎的濫用,國外的人工生殖立法均對胚胎的轉讓予以限制,規定胚胎儲存機構只有徵得胚胎所有人同意,方可進行一定范圍的胚胎轉讓。
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孟強有不同看法。他認為,法院得出冷凍胚胎「不能像一般之物一樣任意轉讓或繼承」的結論,說理並不充分。本案當事人的目的不是「任意轉讓」,而是保管和管理。而且,法院宣判並未說明冷凍胚胎究竟特殊到什麼程度,以至於不能繼承。「法律只是禁止任何人持有和繼承毒品、槍支彈葯等物,而對冷凍胚胎沒有明確規定。雖然胚胎是否是物存在爭議,但在胚胎的父母死亡的情況下,其父母的繼承人應當有權對胚胎主張權利。」
學術界對本案判決結果意見不一,折射出胚胎在法律地位上的「尷尬」。「隨著輔助生殖技術的發展,早在20世紀80年代,體外胚胎就已經不是新鮮事物了,即使到了今天,對絕大多數國家來說,對這個問題的解答依然是法律上的盲點。」孟強說。
孟強告訴記者,對胚胎的法律地位,學術界主要有三種觀點:一是主體說,直接將胚胎認定為人,享有一般自然人的民事主體地位;二是客體說,將胚胎視為物,不能享有民事主體的地位;三是折中說,既不承認胚胎取得人的主體地位,也不把胚胎簡單視為一團細胞組成的物,而是把胚胎看作從物到人的中介,賦予比一般物更多的保護。
「無論是何種觀點,胚胎權利的行使,都必須符合一定的原則,即尊重胚胎父母的意願、出於保護胚胎的目的、不違反公序良俗和公共利益等。」孟強說。
但是,在具體個案中如何認定,往往很難找到一個讓各方都滿意的答案。
代孕
有可能嗎?
小沈與小劉同南京鼓樓醫院簽訂的《胚胎和囊胚冷凍、解凍及移植知情同意書》明確,該院對胚胎的冷凍保存期限為一年,如果超過保存期,劉、沈二人選擇同意將胚胎丟棄。現在這四枚冷凍胚胎已經超過了保存期,但考慮到事件的復雜性,鼓樓醫院表示將繼續保存該胚胎。
唯一能讓這些胚胎存活的途徑只有代孕,但這是我國法律明令禁止的。這或許是法院駁回起訴的一個重要考量。
南京鼓樓醫院代理律師鄭哲蘭表示,代孕會產生嚴重的倫理問題,孕育出來的嬰兒母親怎麼認定,代孕婦女如果出現了死亡、生出來的孩子有問題又怎麼辦,都難以解答。
張燕玲也認為:「死者的父母作為死者的繼承人,無權讓胚胎通過代孕而出生。」她解釋,人工生殖的目的是治療不孕不育,而非創造生命;不孕夫妻的意外身亡意味著治療關系的終止,死者父母不能代為決定是否接受人工生殖手術;人工生殖要以知情同意為基本原則。為保護下一代的健康成長,避免沒有雙親的人工生殖子女出生,應禁止遺留胚胎用於人工生殖。
孟強則認為,原告或被告拿回胚胎如何處理,是否會用於代孕、買賣等違法用途,只是一種法院單方對未來的預測。如果以後確實使用胚胎從事違法行為,自有行政執法機關查處或追究當事人的法律責任。如果法院單方面根據這種預測,判決雙方父母無法繼承胚胎,屬於過度干預,有越權之嫌。
宣判後,小沈的父親對記者表示,如果獲得了冷凍胚胎,他們將選擇合適的醫院保存起來,他的理由是:「也許將來有一天,國家會允許代孕或者捐獻胚胎呢?」
❸ 世界上首例冷凍胚胎試管嬰兒誕生在哪個國家
對於有超過3個胚胎的試管嬰兒患者,可以將多餘的優質胚胎冷凍在液氮內,如果移植的胚胎不成功,就可以在下一次治療周期移植冷凍的胚胎。冷凍胚胎的成功率一般會比新鮮周期的試管嬰兒成功率低10%。
世界上首例冷凍胚胎試管嬰兒誕生於澳大利亞MonashIVF。目前國內幾乎所有的中心都掌握了冷凍胚胎技術。
❹ 我國首例冷凍胚胎繼承權案怎麼看
拋開中國法律不談,我個人認為胚胎和我們的器官,財產一樣,處置權應該在個人手上(除有特殊協議外)。所以按照繼承的規定,如果夫妻雙亡,他們的胚胎應該歸第一繼承人處理。這個案例中就應該是雙方父母。至於雙方父母如何處理,就是他們的事情。
❺ 如何看待中國首例冷凍胚胎案處理
國內首例因爭奪冷凍人體胚胎處置權引發的案件一審宣判,引發各方對相關法律及倫理問題的思考。 一場車禍,奪去了一對年輕夫妻的生命,留下了四位無助的失獨父母。夫妻二人保存在醫院里的冷凍胚胎,成為雙方父母最後的慰藉。為了取得冷凍胚胎,雙方父母打起了官司,醫院也牽涉其中。5月15日,國內首例因爭奪冷凍胚胎處置權引發的繼承糾紛案在江蘇省宜興市人民法院一審宣判。法院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繼續由醫院保存冷凍胚胎。 冷凍的人體胚胎,能不能繼承?這起罕見的案件背後,有許多復雜的法律和倫理難題需要解開。 判決 冷凍胚胎不能繼承 家住江蘇宜興的小沈與小劉,因自然生育存在困難,2012年8月,他們來到南京鼓樓醫院生殖醫學中心,採用體外受精—胚胎移植助孕手術(俗稱「試管嬰兒」)繁育後代。取得受精卵後,醫院為了防範病症,並未立即進行新鮮胚胎移植,而是當天冷凍了四枚胚胎。胚胎移植原本定於2013年3月25日進行,但就在手術前幾天,小沈與小劉遭遇車禍,不幸死亡。 保存在南京鼓樓醫院的四枚冷凍胚胎,成為雙方父母延續「香火」的唯一希望。為此,雙方父母經過多次交涉,開了各種證明,希望獲得胚胎處置權。但是院方明確表示,不能將冷凍胚胎交給他們。 院方表示,對於「試管嬰兒」技術及相關管理問題,衛生部門已有規定。作為醫療機構,院方不可能違反規定而對少數個人特殊對待。對於老人的請求,他們只能報以同情。 無奈之下,2013年11月,死者小沈的父母選擇與親家「對簿公堂」,要求獲得兒子兒媳遺留的冷凍胚胎的監管和處置權,並將醫院列為第二被告。光明日報記者事後了解到,其實原告與被告的共同目的都是想從醫院取回冷凍胚胎。有業內人士分析,之所以出現「告親家」的一幕,某種程度上只是一種訴訟策略。他們認為,這比直接起訴醫院勝算要大。 宜興法院審理後認為,公民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施行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手術過程中產生的受精胚胎具有發展為生命的潛能,是含有未來生命特徵的特殊之物,不能像一般之物一樣任意轉讓或繼承,不能成為繼承的標的。同時,夫妻雙方對權利的行使應受到限制,即必須符合法律法規,不違背社會倫理和道德,並且必須以生育為目的,不能捐贈、買賣胚胎等。本案中小沈和小劉夫妻均已死亡,通過手術達到生育的目的已無法實現,故他們手術中留下的胚胎所享有的受限制的權利不能被繼承,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宣判現場,雙方父母情緒激動。小沈的父親當庭表示,將選擇上訴。 爭議 胚胎在法律上的「尷尬」 「屬於自己孩子的東西,孩子沒了以後,為什麼就不屬於我了?」死者小沈的父親認為,自己當然有權利繼承這四枚冷凍胚胎。而醫院方面則認為,冷凍胚胎不具有財產屬性,原被告雙方都無法繼承,也無權行使死者的生育權。 我國繼承法明確規定:遺產是公民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因此,只有首先明確胚胎的法律屬性,才能決定雙方父母是否有權繼承和處置。 「冷凍胚胎不屬於繼承法意義上的遺產。我認為該案的判決理由是成立的,判決結果是公正的。」南京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張燕玲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冷凍胚胎具有發展為生命的可能,不能任意轉讓和繼承。她還說,為避免對以生殖為目的胚胎的濫用,國外的人工生殖立法均對胚胎的轉讓予以限制,規定胚胎儲存機構只有徵得胚胎所有人同意,方可進行一定范圍的胚胎轉讓。 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孟強有不同看法。他認為,法院得出冷凍胚胎「不能像一般之物一樣任意轉讓或繼承」的結論,說理並不充分。本案當事人的目的不是「任意轉讓」,而是保管和管理。而且,法院宣判並未說明冷凍胚胎究竟特殊到什麼程度,以至於不能繼承。「法律只是禁止任何人持有和繼承毒品、槍支彈葯等物,而對冷凍胚胎沒有明確規定。雖然胚胎是否是物存在爭議,但在胚胎的父母死亡的情況下,其父母的繼承人應當有權對胚胎主張權利。」 學術界對本案判決結果意見不一,折射出胚胎在法律地位上的「尷尬」。「隨著輔助生殖技術的發展,早在20世紀80年代,體外胚胎就已經不是新鮮事物了,即使到了今天,對絕大多數國家來說,對這個問題的解答依然是法律上的盲點。」孟強說。 孟強告訴記者,對胚胎的法律地位,學術界主要有三種觀點:一是主體說,直接將胚胎認定為人,享有一般自然人的民事主體地位;二是客體說,將胚胎視為物,不能享有民事主體的地位;三是折中說,既不承認胚胎取得人的主體地位,也不把胚胎簡單視為一團細胞組成的物,而是把胚胎看作從物到人的中介,賦予比一般物更多的保護。 「無論是何種觀點,胚胎權利的行使,都必須符合一定的原則,即尊重胚胎父母的意願、出於保護胚胎的目的、不違反公序良俗和公共利益等。」孟強說。 但是,在具體個案中如何認定,往往很難找到一個讓各方都滿意的答案。
❻ 丈夫擅自廢棄冷凍胚胎妻子起訴獲賠多少
一起離婚訴訟,引出冷凍胚胎廢棄爭議案件。
南京夫婦張林與王瑤(均為化名),2014年底在美國實施人工輔助生殖手術,5枚胚胎被冷凍在醫院內。
此後雙方感情破裂。2017年6月,張林提起離婚訴訟後,王瑤才得知,早在2016年3月,張林即停止對冷凍胚胎續費,院方在6個月後進行銷毀處理。
王瑤對張林提出精神損失索賠。南京玄武法院一審認定,張林在未經商量的情況下,擅自做出停止續費的決定,構成對王瑤身體權、健康權和生育知情權的侵害,判決其賠償3萬元。新京報記者從法院獲悉,這是國內首例冷凍胚胎廢棄糾紛案件。
法院認定男方侵權賠償3萬元
法院近日對這一案件開庭審理。男方廢棄胚胎,女方能否主張損害賠償成為爭議焦點。
按張林的說法,停止續費是因感情破裂,不希望此後再有交集,他認為自己有權決定是否對冷凍胚胎進行續費。王瑤則提出,自己36歲尚未生育,冷凍胚胎意義重大。此外,張林未經商量擅自做出停止續費的決定,構成侵權。
法院審理認定,考慮到生理上的特殊性,在胚胎手術中,王瑤為付出方,其對於胚胎保持活力的期待,應該受到法律保護。相較於取精,取卵過程伴有風險和痛苦,對身體有負面影響。女方出於對生育的渴望,自願忍受身體的傷害做輔助生殖手術。在王瑤付出巨大代價後,張林違背合意廢棄胚胎,使她的目的落空。此外,張林廢棄胚胎未與王瑤商量,侵犯王瑤的生育知情權。
法院認定,生育行為需要具備一定的生理、健康條件,並存在風險。此外,生育任務主要由婦女承擔,所以當夫妻生育權發生沖突時,應側重於婦女權益的特殊保護,「符合立法本意,也是司法公正的要求」。
法院據此判決,張林單方廢棄胚胎,構成對王瑤身體權、健康權和生育知情權的侵害。法院一審認定,胚胎是「帶有情感因素特殊的物」,廢棄胚胎對王瑤的精神造成損害,酌定張林賠償撫慰金3萬元。
❼ 關於胚胎歸屬方面的法律知識
當時江蘇宜興有個案子
江蘇宜興一對雙獨年輕夫妻不幸因車禍身亡,小兩口生前曾在南京鼓樓醫院做試管嬰兒,並留下4枚冷凍胚胎。為爭奪胚胎保留「香火」,雙方家長與醫院對簿公堂,要求醫院歸還胚胎,結果一審被駁回。9月17日,中國首例冷凍胚胎繼承權糾紛案二審迎來大逆轉: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決定撤銷宜興市人民法院一審判決,由4位老人共同監管和處置南京鼓樓醫院的4枚冷凍胚胎。
繼承法現在還不完善
估計最近要進行一次修訂了
❽ 什麼是冷凍胚胎 冷凍胚胎是不是遺產能繼承嗎
胚胎是指在母體內初期發育的動物體。受精卵在子宮發育前8周為胚胎。
顯然,胚胎具有發育成人的潛能,但就它現在的形態來講,它似乎只能被當作物。所以這里牽扯到了冷凍胚胎在法律上性質的認定問題。如果從靜止的觀點看問題,那麼就這一時刻來說,冷凍胚胎只是物而已。但牽扯到人的時候,絕不能用簡單的哲學觀點來考慮問題。我覺得這個時候就要從道德層面去考慮。
這里可以多方面思考,民法總論中有提及,當一個人死亡後,人格權歸他的親屬所有。顯然,死亡無法影響已死之人,影響的是活下來,與他有著相關聯系的人。而此時,要維護活著的親屬的人格權,冷凍胚胎的擁有對他們顯然是合理的。
❾ "中國好判決"是怎麼出爐的
無錫中院稱「法情理融合」
江蘇宜興一對雙獨年輕夫妻不幸車禍身亡,小兩口生前做試管嬰兒,在南京鼓樓醫院留下冷凍胚胎。為爭奪胚胎保留香火,雙方老人對簿公堂。宜興法院一審判決冷凍胚胎不能繼承。這起中國首例冷凍胚胎繼承權糾紛案,因為涉及法律、倫理、道德等方面,引發各方關注。2014年9月17日,無錫市中院二審宣判,支持雙方老人共同處置4枚冷凍胚胎。
❿ 丈夫瞞著妻子廢棄冷凍胚胎被起訴了嗎
何松和妻子張梅結婚多年,2017年他提起離婚訴訟。在案子審理過程中,張梅才發現何松於一年前瞞著自己將二人做試管嬰兒手術的胚胎廢棄了。張梅受到沉重打擊,她認為何松應該賠償她5萬元精神損失撫慰金。2月26 日,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和南京玄武法院的官方微信均公布了這一案例。據悉,這是全國首例男方廢棄冷凍胚胎侵權案。
法院認為構成對張梅的侵權
法院認為,何松單方廢棄胚胎,構成了對張梅生育知情權和人身權等權利的侵害。首先,男女雙方相互協作而使女方懷孕後,男方不得基於其不願生育而強迫女方墮胎,因為既然男方在和女性發生性關系時沒有採取任何避孕措施,這一行為本身表明其已以默示的方式行使了自身的生育權,這時男方雖然不願女方生育,但不得強迫,否則仍然是侵犯女方的人身權。
法院認為,由於男女生理上的差異,相較於取精,取卵過程伴有風險和痛苦,對身體有負面影響。張梅出於對生育的渴望,自願忍受身體的傷害做輔助生殖手術。她的這種付出,系以得到健康的下一代為目的。在張梅付出巨大的代價後,何松違背合意,廢棄胚胎,使她的目的落空。法院還認為,何松單方廢棄胚胎,侵害了張梅的生育知情權。
法院判賠3萬元
在確定賠償數額時,法院還考慮了以下因素:首先,是女方承受的痛苦和傷害,排卵治療的過程對女性生理的干擾較大,此外,取卵針穿刺身體提取成熟卵泡時,身體伴有一定程度的痛苦。其次,張梅已經 36 歲了,做母親的願望強烈,對胚胎也寄予了更多的希望。
基於上述理由,法院准許雙方離婚,因男女雙方在輔助生殖手術中的投入不對等,女方處於弱勢地位,基於公平正義觀念和照顧婦女權益的原則,法院酌定何松支付張梅撫慰金 3 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