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山林權屬糾紛的調處
山林調處辦公室可以立案處理
㈡ 山林土地權屬糾紛,當事人拒絕參與調解,可否直接處理
您好,如果拒絕調解的話,就只有請法院來裁決了。那時您請先暫時相信法院的裁決吧,當然,如果您不滿意的話,可以繼續向上一級的法院進行申訴哦。
㈢ 在山林糾紛調解階段,一方強行在糾紛山場內進行生產活動怎麼處理
在處理山林權屬糾紛的爭議中,當沒有確定山林權屬歸誰的,雙方都不能夠對已產生糾紛的山林進行任何活動,包括砍伐,采脂,轉讓等等。
㈣ 山林權屬糾紛調解協議是否屬於民事糾紛求解
山林權屬糾紛調解協議屬於民事糾紛,是財產關系方面的民事糾紛。
所謂民版事糾紛,是指權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的,以民事權利義務為內容的社會糾紛(可處分性的),是處理平等主體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所以所有違反這一概念的行為就會引起民事糾紛 。民事糾紛分為兩大內容:一類是財產關系方面的民事糾紛,另一類是人身關系的民事糾紛。其解決機制有自力救濟、社會救濟、公力救濟。
發生了民事糾紛,當事人可以雙方協商和解,或請求人民調解委員會、有關單位、有關行政部門進行調解,也可以依法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㈤ 山林權屬糾紛調解協議書是否屬於民事糾紛
提醒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是否超過時效.超過時效的法院等不再受理.
2:護林站和區公所(現在的專人民政府)是國家的行政屬機關是不錯,但是,它們只是為你們調解,不曾有行政行為.
3:1984年簽定的協議書不適用1993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4:協議是否有效:只要不明顯或重大不公平,不合理.應當遵照協議.
5:是民事訴訟,不是行政復議和訴訟.
僅做參考!
㈥ 山林權屬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對方沒有達成協議有效力嗎
調解協議書、需要雙方簽字,才具有法律效力。
㈦ 山林權屬糾紛在對方沒有達成協議的情況下,人民調解委員會就作出終結意見書,具有法律效力嗎
你感覺不合理,你可以申訴。
㈧ 山林糾紛現已確權,該怎麼要求對方賠償
《土地管理法》第16條規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單位之間的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的爭議,由鄉級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在實踐中,各類權屬證件的適用原則:?林業「三定」證→土地證→權屬變更憑證。一、證據是關鍵:?歷史上四次大的變革和調整,形成了相應的山林權屬書證1、解放初期的土改運動,確定土地個人所有,為群眾頒發了土地證;2、合作化運動,個人所有土地山林隨人入社,土地、山林集體所有;3、1961年至1963年林業「四固定」頒發了林權執照;4、1981年至1983年林業「三定」頒發了林權證。這些土地、山林政策調整所形成的權屬證書、登記確權底冊等書證,是確定山林權屬的主要證據。二、正確認定山林權屬糾紛中相關書證及相關材料的法律效力、證明作用。1、把握當時的社會政治、法律、政策背景2、把握好認定證據的三種方法:一是個別審查 ;二是比較印證,去偽存真;三是綜合分析,通過對證據進行系統審查後再對案件事實進行認定。比如,對於土地證效力,許多群眾認為有土地證就行,事實上, 土改時發的證,後來入社了,就成了集體了,土改時的證件的證明力,就比其後形成的山林權屬證書要低。但在確權實踐中,土地證的證明效力在以下二種情況下仍起主要證據作用。一是證明持證人的土地(山林),按當時政策應歸入當時所在社隊,在沒有其他證據證明以後調整了社隊所有的該宗土地(山林),在以後林業四固定,林業三定中也未確權情況下,應確權給持證人當時所在社、隊(現為村民組)。二是在處理縣際山林權屬糾紛時,如一方有土地證,而另一方沒有土地證,在此情況下,爭議山林應歸屬持證人當時所在縣。對於錯發重發的 ,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凡無爭議的應當確認證書的效力,如因錯發,重新引起爭議的則應查明情況,根據四固定的確權為依據作出處理,確定權屬。如合作化、四固定時期未確定權屬的,可參照土改確定的權屬處理。爭議山林的林木性質以及對山林的經營管理也是認定山林權屬的證據之一。在處理山林權屬糾紛時,也要充分考慮到現實的經營管理情況,通過審查現場勘驗筆錄、證人證言等,認定有關事實,以避免侵犯當事人合法權益的事情發生。三、把握好山林權屬的依據和適用原則。(一)合法證件1、「林業三定」證(包括山林所有權證、自留山使用證、林業生產承包合同或林權證);2、土地證(包括清冊);3、「合法的權屬變更「憑證(包括入社資料、「四固定」證、協議書、調解書、政府處理決定、法院判決等)。(二)適用原則?適用的基本的順序是:林業「三定」證→土地證→權屬變更憑證。具體來講,在有林業「三定」證而且是正確有效的情況下,應以林業「三定」證作為認定權屬的首要依據。如果協議、贈送、處理決定、判決等「合法的權屬變更」情形發生在林業「三定」之前,其效力已經得到了「三定」證的肯定,因而不發生「合法的權屬變更」憑證的適用問題;如果「合法的權屬變更」是發生在林業「三定」之後,這些憑證則是認定山林權屬的直接依據,林業「三定」證不能作為依據。在沒有林業「三定」證或者林業「三定」證有錯誤的情況下,原則上應以土地證(包括清冊)為依據,但是,在土改之後如果有入社、四固定、協議、贈送、處理決定、判決等「合法的權屬變更」情形發生的,則應以「合法的權屬變更」憑證作為認定依據。在我國法律和政策承認土地證是永無錯誤的有效憑證,是其他權屬憑證的初始權源。除了土地證之外的任何依據都有可能發生錯誤。判斷林業「三定」證或「四固定」證是否有錯誤,應以「三證」相統一為原則,凡是沒有上級權源或權源有問題的,一般不能作為認定山林權屬的依據。
㈨ 我村山林合同糾紛未調解清楚,林業局就發砍伐證給對方,怎樣才能阻止
1、向所在縣人民政府提出請求,要求解決林木權屬糾紛。
2、向當地立業機關申請,請求撤銷可法許可。
森林法
第十七條單位之間發生的林木、林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處理。
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發生的林木所有權和林地使用權爭議,由當地縣級或者鄉級人民政府依法處理。
當事人對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通知之日起一個月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在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解決以前,任何一方不得砍伐有爭議的林木。
行政許可法
第六十九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作出行政許可決定的行政機關或者其上級行政機關,根據利害關系人的請求或者依據職權,可以撤銷行政許可:
(一)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作出准予行政許可決定的;
(二)超越法定職權作出准予行政許可決定的;
(三)違反法定程序作出准予行政許可決定的;
(四)對不具備申請資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條件的申請人准予行政許可的;
(五)依法可以撤銷行政許可的其他情形。
被許可人以欺騙、賄賂等不正當手段取得行政許可的,應當予以撤銷。
依照前兩款的規定撤銷行政許可,可能對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損害的,不予撤銷。
依照本條第一款的規定撤銷行政許可,被許可人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行政機關應當依法給予賠償。依照本條第二款的規定撤銷行政許可的,被許可人基於行政許可取得的利益不受保護。
㈩ 山林權屬糾紛不按證據作出處珵決定是否要承擔責任
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山林權屬糾紛應該有縣級以上林業部門林權調解仲裁服務中心處理,如果不按程序或者事實處理,涉嫌行政不作為、亂作為,理應受法律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