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民事訴訟如果敗訴一方拒不執行判決結果怎麼辦
可以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依然拒絕執行判決的可依追究其法律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聯合下發的《關於依法嚴肅查處拒不執行判決、裁定和暴力抗拒法院執行犯罪行為有關問題的通知》,就是為了懲治您說的「老賴」。
該《通知》規定有下列情形將以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論處:
1、被執行人隱藏、轉移、故意毀損財產或者無償轉讓財產、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致使判決、裁定無法執行的;
2、擔保人或者被執行人隱藏、轉移、故意毀損或者轉讓已向人民法院提供擔保的財產,致使判決、裁定無法執行的;
3、協助執行義務人接到人民法院協助執行通知書後,拒不協助執行,致使判決、裁定無法執行的;
4、被執行人、擔保人、協助執行義務人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通謀,利用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職權妨害執行,致使判決、裁定無法執行的;
5、其他有能力執行而拒不執行,情節嚴重的情形。
因此,如您同事拒不執行已經生效的判決並隱藏、轉移的財產,將會受到刑事處罰。
㈡ 債務糾紛 官司輸了逾期不換最壞是什麼結果
一、債務糾紛官司怎麼打首先,要確認到底是哪種債務關系。債務從其產生的原因來看,主要由訂立合同而來,除此以外,還有侵權行為的債務關系、不當得利的債務關系和無因管理的債務關系等等。另外,隨著擔保法的出台,債務的擔保也是債務履行的一種法律保證。其擔保的方式有保證方式、定金方式、抵押方式、質押方式和留置方式五種。由此可見,當事人首先確認自己屬於哪種債務關系,是打債務糾紛官司的前提條件。第二,要保證該債務關系是依法成立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85條規定:「合同是當事人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關系的協議。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可見,當事人所涉及的債務糾紛案件,其權益能否受到法律的保護,關鍵是這種債務關系是否合法、有效。第三,要樹立訴訟時效觀念。在以往的債務糾紛案件中,就其敗訴的原因,基本以超過訴訟時效的居多。可見訴訟時效同樣決定當事人在案件中勝訴和敗訴。法律規定的訴訟時效是權利人在法定期間不行使權利,即喪失請求法院依訴訟程序強制義務人履行義務的權利。訴訟時效分為一般訴訟時效、特別訴訟時效和最長訴訟時效三種。我國《民法通則》第135條規定,一般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2年;第136條規定下列訴訟時效期間為1年:身體受到傷害要求賠償的,出售質量不合格的商品未聲明的,延付或拒付租金的,寄存財務被丟失、損毀的;還規定了最長訴訟時效期間為20年。另外,還應注意訴訟時兒的開始是從權利人知道或應當知道權利受侵害時起計算的。在債務糾紛的訴訟過程中常常會發生訴訟時效的問題,如在訴訟時效期間的最後六個月內,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礙不能行使請求權而中止;訴訟時效因提起訴訟、當事人一方要求或者同意履行義務而中斷的。該如何計算訴訟時效?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39條規定:「在訴訟時效期間的最後六個月內,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礙不能行使請求權的,訴訟時效中止。從中止時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訴訟時效期間繼續計算。」第140條:「訴訟時效因提起訴訟、當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義務而中斷。從中斷時起,訴訟時效期間重新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例如,當事人(債權人)因與他人(債務人)發生借款糾紛,對方以各種理由拖欠,而當事人在此過程中,經常向對方當事人索要。在追討過程中,對方當事人出具了還款保證書。債權人應該如何打官司呢?第一,債務人首先考慮這種債務關系是否合法。第二,計算該債務糾紛發生時間至起訴時間是否在2年之內。如果是,則可以正常訴訟;反之,如果超過2年,則認為其已經超過了訴訟時效,法律不予保護。第三,應該考慮債務人的保證是否已經超過6個月。如果在6個月之內,則債權人的權利應該得到法律的保護。最後,要向法庭提供哪些證據。隨著法制的日益健全,證據在民事審判中已經成為定案的依據,因此,在打債務糾紛官司中,當事人能否勝訴,提供的有效證據就顯得越來越重要了。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的有關規定,打債務糾紛官司時當事人應提供以下幾方面的證據。1、從書面證據上講,當事人應考慮合同、借據、公證書和發票等書證。根據人民法院印發的《關於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第4條:「人民法院審查借貸案件的起訴時,根據《民事訴訟法》第108條的規定,應要求原告提供借據;無書面借據的,應提供必要的事實根據。對於不具備上述條件的起訴、裁定不予受理。」另外,證據材料為復製件的,提供人拒不提供原件或原件線索,沒有其他材料可以印證的,對方當事人又不予承認的,在訴訟中不得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2、就證人證言來講,當事人一定要選擇與自己無利害關系的證人證言作為證據.二、追討欠款的起訴程序是怎樣的根據民事訴訟舉證的要求是「誰主張誰舉證」,要是起訴的話要有證據,當然借條就是很好的證據,你要保存好。向法院起訴要提交民事起訴書,大概內容是寫原被告的基本情況,請求事項,事實與理由。法院收到起訴書後經過審查,符合條件的就給予立案,然後就是開庭審理。【淮安律師】/huaian
㈢ 民事訴訟敗訴,會不會判刑
在民事訴訟過程中,當事人有下列規定行為的,有可能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一條規定,訴訟參與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偽造、毀滅重要證據,妨礙人民法院審理案件的;
(二)以暴力、威脅、賄買方法阻止證人作證或者指使、賄買、脅迫他人作偽證的;
(三)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已被查封、扣押的財產,或者已被清點並責令其保管的財產,轉移已被凍結的財產的;
(四)對司法工作人員、訴訟參加人、證人、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協助執行的人,進行侮辱、誹謗、誣陷、毆打或者打擊報復的;
(五)以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方法阻礙司法工作人員執行職務的;
(六)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的。
人民法院對有前款規定的行為之一的單位,可以對其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一百一十二條規定,當事人之間惡意串通,企圖通過訴訟、調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人民法院應當駁回其請求,並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一百一十三條規定,被執行人與他人惡意串通,通過訴訟、仲裁、調解等方式逃避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㈣ 民事糾紛敗訴方會列入失信嗎
在多數情況下,失信行為也是違法行為,而有些行為是否失信卻並沒有那麼涇渭分明。確有一些不誠信者在民事訴訟中承擔了敗訴的責任,但並不是所有民事訴訟中的敗訴方都是失信者。
酒駕、頻繁闖紅燈、拖欠貸款、騙取社會福利……今後,這樣的行為將被寫進「個人信用檔案」。如果是嚴重的失信行為,還將受到一系列「懲罰」,如禁止報考公務員、列入公共信用信息系統「黑名單」並向社會公開。近日,江蘇出台了相關辦法嚴懲失信行為。
在多數情況下,失信行為也是違法行為,如酒駕、頻繁闖紅燈、騙取社會福利。而有些行為是否失信卻並沒有那麼涇渭分明,如欠繳水電費、合同糾紛等民事糾紛。這在《江蘇省自然人失信懲戒辦法(試行)》中被表述為「拖欠公用事業繳費的行為;自然人之間、自然人與商業機構之間發生的債權債務、合同履約失信行為」。而是否失信的標准被設定為:「被法院認定為不具有主觀故意被判決承擔民事責任的」為一般失信行為;「被法院認定為具有主觀故意並被判決承擔全部或者主要民事責任的」為較重失信行為。
可見,當地認定公民失信是以在法院訴訟中承擔民事責任為標准。確有一些不誠信者在民事訴訟中承擔了敗訴的責任,但並不是所有民事訴訟中的敗訴方都是失信者。在諸多民事糾紛中,被告方並不是出於失信不還款或不繳費,而是雙方就應還款項數額、權利義務范圍、對方所提供公共服務是否存在瑕疵爭議。
而法院認定事實依靠證據,為「法律事實」,很多時候與「客觀事實」存在距離。比如,筆者經歷過的一個案子,原告拿著被告借條,而被告卻稱已經還了一部分,但收據沒有保存好,原告並不認可。如此,就很難判斷到底誰說謊,誰不誠信。
在法治社會中,每個公民都有權來到法院主張己方權利,也有權讓法院來認定對方的主張並不合理合法。而一刀切地把承擔民事責任視為不誠信,並不科學合理,有可能會影響公民行使法定的訴訟權利。
因此,當地應該對現行個人信用檔案制度作出相應調整。如可以變更為將不履行生效判決視為失信行為。公民在敗訴後,即使對判決存在質疑,也應依法履行法院判決,如果不履行生效判決,就構成了違法,則可以被認定為失信行為。
㈤ 民事經濟糾紛敗訴會影響信用嘛
敗訴方如果依法履行法院的判決,是不會影響個人徵信的。但是,如果其不履行法院判決,那麼會被法院列入黑名單。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公布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信息的若干規定》規定,針對那些,被執行人具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並具有以偽造證據、暴力、威脅等方法妨礙、抗拒執行,以虛假訴訟、虛假仲裁或者以隱匿、轉移財產等方法規避執行,違反財產報告制度,違反限制高消費令,無正當理由拒不履行執行和解協議等六種情形之一的人。
同時,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限制被執行人高消費的若干規定》第3條 規定,被執行人為自然人的,被限制高消費後,不得有以下以其財產支付費用的行為:
(一)乘坐交通工具時,選擇飛機、列車軟卧、輪船二等以上艙位;
(二)在星級以上賓館、酒店、夜總會、高爾夫球場等場所進行高消費;
(三)購買不動產或者新建、擴建、高檔裝修房屋;
(四)租賃高檔寫字樓、賓館、公寓等場所辦公;
(五)購買非經營必需車輛;
(六)旅遊、度假;
(七)子女就讀高收費私立學校;
(八)支付高額保費購買保險理財產品;
(九)其他非生活和工作必需的高消費行為。
被執行人為單位的,被限制高消費後,禁止被執行人及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影響債務履行的直接責任人員以單位財產實施本條第一款規定的行為。
㈥ 民事訴訟敗訴
由於我國實施二審終審制度,所以當事人對二審判決結果不服的,不能再提起上訴,但可以向法院提出申訴。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五條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當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六個月內提出;有本法第二百條第一項、第三項、第十二項、第十三項規定情形的,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
民事案件再審的情形
1、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
2、原判決、裁定認定的基本事實缺乏證據證明的;
3、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
4、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未經質證的;
5、對審理案件需要的主要證據,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書面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調查收集的;
6、原判決、裁定適用確有錯誤的;
7、審判組織的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應當迴避的審判人員沒有迴避的;
8、無訴訟行業能力人未經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或者應當參加訴訟的當事人,因不能歸責於本人或者其訴訟代理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的;
9、違反法律規定,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的;
10、未經傳票傳喚,缺席判決的;
11、原判決、裁定遺漏或者超出訴訟請求的;
12、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
13、審判人員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6)民事糾紛敗訴的最壞結果擴展閱讀
對終審判決不服有三種救濟途徑
1、向上一級法院申請再審。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178條規定:「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有錯誤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但不停止判決、裁定的執行。」據此,你可以向作出終審判決的法院的上一級法院申請再審。
2、向檢察院申請抗訴。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187條規定:「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本法第179條規定情形之一的,應當提出抗訴。
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同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本法第179條規定情形之一的,應當提請上級人民檢察院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據此,你可以向同級人民檢察院申請抗訴,如果同級人民檢察院不受理的話,你可以依法提出異議,並向上級人民檢察院提出申訴。
3、向人大信訪部門進行反映。
㈦ 對於民事糾紛法院判決敗訴之後,是否可以通過仲裁再去裁決(或者說二者誰更有效力)謝謝大家的關注支持
不可以申請仲裁,理由如下:
1、如果已經法院判決的爭議,不可以再申請仲裁。如果當事人對一審判決不服的,可以上訴,由二審法院重新進行審理和裁判;如果判決已經生效的,則可以向法院申請再審,或向檢察院申請抗訴或檢察建議。
2、根據《仲裁法》的規定,當事人如果想要通過仲裁來解決糾紛的,雙方當事人必須簽訂有效的仲裁協議,如果無仲裁協議的,不可以申請仲裁。
《仲裁法》
第4條 當事人採用仲裁方式解決糾紛,應當雙方自願,達成仲裁協議。沒有仲裁協議,一方申請仲裁的,仲裁委員會不予受理。
㈧ 民事訴訟敗訴了,真的沒有能力償還,會被司法拘留嗎
法院執行時,如實報告財產,配合執行,不會被拘留
拘留通常都是有執行能力拒不執行,或者不配合執行的
《民事訴訟法》
第二百四十一條 被執行人未按執行通知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應當報告當前以及收到執行通知之日前一年的財產情況。被執行人拒絕報告或者虛假報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對被執行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有關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予以罰款、拘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