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侵權責任法 安全保障義務是過錯責任嗎
您好!《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七條規定:賓館、商場、銀行、車站、娛樂場所等公共專場所的管理人或屬者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因第三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管理人或者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違反安全保障義務致使他人損害的則應承擔相應的責任,在歸責原則上,安全保障義務應適用過錯責任歸責原則,由受害方承擔義務人有過錯的舉證責任。
如能提出更加具體的問題,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㈡ 游泳池玩耍竟溺水身亡 是安全隱患還是管理疏忽
關於溺水事件中各方責任比例的承擔,應就該事件的具體情況而分析。就根本而言,主要應考慮四點:
第一:該游泳館是否符合相應的運營資質及國家或地方標准。
此點直接關系著該游泳館的合法性及溺水事件可能發生的概率。以北京市為例,根據北京市體育局及北京市水上救生協會的相關規定,每個游泳池應至少配備兩名以上的救生員,水深1.2米以上應檢查深水證,游泳池內應配有浮力設施,泳池的扶梯、坡度、摩擦度應達到規定標准等等。如果游泳館不符合相應的標准及規定,則可以理解該不符合標準的游泳館導致溺水事件的發生,其理應承擔絕大多數甚至是全部責任。
第二:游泳館是否盡到合理的安全注意義務。
雙方的合同關系成立時,游泳館即以負有相應衛生、安全保障義務。比如水質是否符合標准,是否有相應的防滑設施,水深提醒標識、深水區與淺水區的隔離設施、各種安全提示標識等等,更重要的是救生員的安全保障義務。比如是否有工作人員在泳池邊的高處時刻注意緊急情況,是否有救生員輪流巡視泳池以防意外事件,在發生意外事件後救生員是否在第一時間履行救人義務或是後來的搶救措施是否得當,有沒有及時撥打救護電話等等。如果游泳館方面相應的安全防護義務已經盡到,則可以考慮減輕其責任甚至是不承擔主要責任。
第三:游泳者本身是否具有導致溺水事件發生的情況。
因為游泳本身就是相對具有危險性的運動,每個人都應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其中具體要區別於兩種情況。第一、溺水者是否具備行為能力。在游泳館溺水事件中,一部分是成年人,還有相當一部分是不具備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在成年人溺水事件中,責任承擔情況按照一般情況認定,主要是在未成年人溺水事件中,因為游泳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尤其是年齡不是很大的小孩,因其對危險的判斷不足,其是否去游泳、怎麼去游泳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監護人,所以在正常情況下,未成年人發生溺水事件其監護人均應承擔部分監護不利的責任,所以也可適當減輕游泳館的責任。第二、要確定游泳者本身是否否具有不適合游泳的疾病或情況。比如游泳者本身患有心臟病、高血壓等疾病,經過大量運動、冷水等刺激,導致該疾病發作,致使其溺水。亦或是酒後游泳,也可能因為酒精對神經的麻醉只是意外的發生。因為疾病和飲酒均是個人行為,每個成年人應明白此種情況下可能造成的危險後果,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游泳者本人應對事件的發生承擔主要責任甚至是全部責任。
第四:其他第三人是否對事件發生具有責任。
根據《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七條第二款之規定:「因第三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管理人或者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所以根據該條規定,在泳池中如果是第三人而引起的溺水事件發生,則應有該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比如兩人嬉鬧,一人趁其不備,將他人推入水中,致其溺水身亡,而游泳館已經盡到了合理的安全保障義務,則該責任應由該推人者承擔,如果游泳館未盡到其安全保障義務,比如注意觀察、及時提醒、事後施救等等,也應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㈢ 合理限度范圍內"的安全保障義務有哪些
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6條規定了安全保障義務的合理限度范圍,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七條雖未提及合理限度范圍,或許是法律的漏洞也或許是立法者基於法律條文簡潔的技術考慮,進行了簡化,但深挖其文義,該條文實際蘊含了合理限度范圍的內容。法律上規定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合理限度范圍的義務,既是為了避免過分限制義務人的行為自由,也是為了衡平安全保障義務人與受害人之間的利益。
我國法律及相關司法解釋對安全保障義務人的義務范圍,僅僅提供了一個價值指引,未具體地進行細化。鑒於社會活動的復雜性、多樣性,也無法進行細化。「合理限度范圍」概念的抽象性、模糊性及不確定性,賦予了法官自由裁量權的同時,也易導致「同案不同判」,影響司法公信力與法律的權威。此外,社會公眾與安全保障義務人基於各自利益的考量,對安全保障義務合理限度范圍的理解與標准存
㈣ 安全保障義務的合理范圍如何界定
經營者是否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關鍵是要界定其是否履行合理限度范圍內的安全保障義務。
「合理限度范圍內」的判斷,
一是要符合民法「誠實信用」等基本原則,達到一個誠信善良的經營者應當達到的注意程度,不允許經營者因故意或過失不履行或懈怠履行對消費者人身、財產的安全保障義務;
二是要符合人們最基本的生活經驗和交易習慣,達到同類經營者所應達到的通常注意程度。具體要符合以下兩個條件:一是要有效。是指一般情況下普通人所理解的有效措施,如經營場所要為消費者提供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做好安全防範工作,加強對可疑人員的布控,最大限度地防止不法分子在經營場所傷害消費者的事件發生。二是要協助。是指在案發中及時制止不法分子的搶劫傷害行為,制止傷害結果的擴大,並在案發過程中協助拘拿不法分子。
㈤ 違反安全保障義務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應該怎麼看待
1.違反安全保障義務侵權行為不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
對於違反安全保障義務侵權行為是否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學界的意見是一致的,均持否定態度。學者斷言,至少在目前,我們還沒有發現必須在此類案件中使用嚴格責任或者危險責任的必要性有多麼高,而且嚴格責任與危險責任有賴於制定法的明確規定,司法解釋顯然不具有這樣的權力,規定適用嚴格責任或者危險責任。 這種說法是正確的。 因此,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行為不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
2.違反安全保障義務侵權行為適用過錯責任原則還是過錯推定原則
確定違反安全保障義務侵權行為責任,行為人必須具有過錯,這是一致的意見。但是,過錯的證明究竟由誰承擔舉證責任,卻有不同的意見。這就涉及到是適用過錯責任原則還是過錯推定原則的問題。
多數人的意見認為,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發生受害人人身、財產損害的,經營者僅在自己有過錯的情況下承擔侵權責任,沒有過錯則不承擔責任。 因此,違反安全保障義務侵權行為仍應由受害人一方來承擔安全保障義務人具有過錯的舉證責任,除非法律、法規有明確規定,否則不能適用過錯推定的嚴格責任。
我對此提出不同的意見。在《人身損害賠償――以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為中心》一書和《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釋義》一書中,我都堅持違反安全保障義務侵權責任應當適用過錯推定原則。
我認為,對於違反安全保障義務侵權行為的過錯認定,應當採用過錯推定原則。推定的事實基礎,就是受害人已經證明了被告的行為違反了安全保障義務。在此基礎上,推定被告具有過錯。如果否認自己的過錯,則過錯的舉證責任由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行為人自己承擔,由他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事實。如果他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則推翻過錯推定,免除其侵權責任;如果不能證明其沒有過錯,或者證明不足,則過錯推定成立,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行為適用過錯推定原則的理由是:
第一,推定行為人有過錯具有客觀事實的依據。推定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行為人有過錯的依據,是行為人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客觀行為。既然行為人已經違反了安全保障義務,那麼他在主觀上應當有過錯,推定其有過錯是合理的。
第二,違反安全保障義務侵權行為是特殊侵權行為,而不是一般侵權行為。特殊侵權行為與一般侵權行為的基本區別在於,首先就是歸責原則的不同,前者適用過錯推定原則,後者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其次是舉證責任不同,如上所說。再次,是侵權責任形態不同,前者是替代責任,後者是為自己負責的直接責任。這些區別,在《法國民法典》第1382條與1384條中就已經明確,無須再加以闡明。
第三,適用過錯推定原則有利於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受害人遭受侵害,能夠證明行為人違反安全保障義務已屬不易,再令其舉證證明行為人的過錯,實在是強人所難,有可能使受害人的賠償權利無法實現。適用過錯推定原則,既不使行為人遭受過錯責任原則舉證責任的刁難,又能夠使受害人得到較好的保護,是一個很好的決策。
㈥ 第三人侵權情形下如何安全保障義務人的賠償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第六條對安全保障義務的范圍和違反義務時的責任界限進行了界定。根據該規定,從事社會活動應當對相關公眾的安全給予合理的注意,疏於注意造成他人人身損害的,安全保障義務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在第三人侵權的情形,安全保障義務人沒有盡到注意義務的,應當承擔補充賠償責任。該理論旨在解決不作為行為與損害結果的因果關系問題,對解決審判實踐中的眾多新類型案件具有重要意義。下面就第三人侵權情形下安全保障義務人賠償責任的有關問題進行簡要分析: 一、從事經營活動的經營者負有安全保障義務的法律依據。 在《解釋》出台前,對經營者應否承擔責任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在經營性場所發生的第三人傷害,不是來自於經營場所危害、其工作人員傷害以及所提供直接服務的傷害,非經營者所能控制,並且現行法律沒有規定經營者應承擔責任,故經營者不應承擔責任,應當由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另一種觀點認為,安全保障義務作為一種法定義務,經營者必須履行。這一義務要求經營者為積極的作為行為,保障消費者的人身或財產安全。經營者的消極不作為往往構成對其安全保障義務的違反。經營者對源自經營場所內的危險不採取適當的措施,更是違反了安全保障義務,應當對受害人承擔賠償責任。 實際上經營者負有安全保障義務是有法律依據的,一是《民法通則》第五條的規定: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積極實施侵害行為為法律所禁止,消極不履行安全保障義務造成他人人身損害也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二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十八條的規定:經營者應當保證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要求。該規定是經營者從事經營活動負有安全保障義務的直接法律依據。 經營者承擔賠償責任的法理依據,一是經營者對因其從事該經營活動所使用的場所具有他人不可比擬的控制能力,他最可能了解整個場所的實際情況、預見可能發生的危險和損害,並且最有可能採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損害的發生或者使之減輕,所以其理應承擔一種從事該經營活動的安全保障義務。這種義務通常源於他對危險源的控制能力,只要受害人有合理理由可以相信對方將保護其利益,職業上的經驗也會導致積極的作為義務,如注意到一些不為受害人本人所知的風險。從這個角度講,安全保障義務人相對於受害人是處於優勢地位的一方,在規范層面適當加重其責任合於實質平等的民法理念。 二是收益與風險相一致的要求。從危險源中獲取經濟利益者經常被視為有制止危險義務的人,對其課以相應的安全保障義務是合理的。另外經營者違反應當積極作為的安全保障義務,使本來可以避免或者減少的損害得以發生或者擴大,增加了損害發生的幾率,因此經營者應當為受害人向直接侵權人求償不能承擔風險責任。讓無辜的受害人得到救濟,而讓那些侵害他人或者無視他人安全的人承擔責任和風險,符合司法正義的理念。 二、違反安全保障義務侵權責任的歸責基礎和歸責原則。 安全保障義務表現為一種積極的作為行為。積極的作為義務的存在和義務人對該義務的違反就構成了對其不作為行為作出可歸責性判斷的基礎。違反安全保障義務致他人損害的責任承擔,應當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因為安全保障義務人責任成立的基礎在於其對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過錯。設定安全保障義務的目的在於平衡利益和分配社會正義。因此,應當清楚的認識並正確地把握好這種平衡作用的力量。在對受害人提供必要保護的同時,不能無視對安全保障義務人課以過重的無過錯責任所帶來的消極作用,如果過於嚴格的使大量的社會活動主體不得不時常面對巨額的損害賠償,勢必極大的增加其成本與風險,那時最終受到損害的將是社會生活本身。 從安全保障義務的產生原因層面看,判定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責任的歸責原則也應當是過錯責任原則。原則上,消極的不作為行為不能成為侵權法層面中所稱的侵權行為。但基於前述,有必要將特定的人的不作為行為確定為對其應負的積極的作為義務的違反,因而亦構成侵權行為。過錯責任原則是侵權行為法中基本的歸責原則,只要法律沒有特別規定無需考慮行為人過錯,對於那些因消極的不作為導致他人損害的人,就必須要認定其主觀上具有過錯。退而言之,即便在立法政策角度看,不考慮不作為行為人的過錯而使其承擔責任也是不公平的。而不作為行為與積極的作為行為最顯著的的差異即在於,行為人的主觀心理狀態很難判定。單純從不作為行為本身無法說明他具有過錯。因此,若要考量不作為行為人的過錯,只能看他是否負有一種須積極作為的義務。盡管在制定法中很少見到明確的一般性規定,但社會生活的共同需要、一般的倫理道德、法律的價值理念都提出了明確此種義務的需求。因此,確立安全保障義務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為判斷不作為致害場合是否存在過錯提供依據。 綜上所述,經營人對經營場所具有支配和控制力並從營業中獲取利益,其負有保護義務。任何一個人都會認同,在消費場所中人身安全的保障也是必不可少的。由此,經營人在第三人侵權發生時就負有提供與其活動相適應的預防第三人侵害的安全保障義務,如果其在第三人侵權發生時未盡與其營業相適應的安全保障義務,理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三、安全保障義務人所應承擔責任的形式和性質 安全保障義務人應當承擔補充賠償責任,並可向第三人追償。 (一)補充賠償責任 1、不真正連帶責任 不真正連帶責任是指數個債務人基於不同的發生原因,對於債權人負以同一之給付為標的之數個債務,依一債務人之完全履行,他債務因目的之達到而消滅之法律關系。不真正連帶責任中的數個責任人均系基於各自獨立的侵權行為而生對受害人的賠償責任。這一點與第三人侵權與安全保障義務人消極的不作為競合之情形顯然具有契合之處。但另一方面,第三人侵權情形下,安全保障義務人所應承擔的責任與不真正連帶責任還是有區別的。不真正連帶責任中的各個債務人對於受害人都發生全部責任,,一債務人承擔了責任後,其他債務人之責任消滅。而在第三人侵權情形下,安全保障義務人責任范圍的確定並非絕對地為全部,而是應視其能夠防止或者制止損害的范圍。相應地,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責任後,第三人的責任並非消滅。 2、補充賠償責任 在第三人侵權的情況下,經營者違反安全保障義務,使本可避免或者降低的損害發生或者擴大,因此其應為受害人向直接責任人求償不能的後果承擔一種風險責任。這種責任的性質屬於補充賠償責任,其基本結構是:直接責任人應當首先承擔賠償責任,在直接責任人無法確定或者無能力賠償的時候,才可由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與其能夠防止或者降低損害發生或者擴大范圍內的賠償責任。換言之,實施加害行為的侵權人是損害結果的直接責任人,安全保障義務違反人是補充責任人,兩者構成責任競合,但發生競合的兩種責任的范圍並不一定是一致的。 (二)向第三人追償的問題 因安全保障義務人存在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過錯,因此其承擔的補充賠償責任屬於一種自己責任,而非替代責任。由此帶來的問題是: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了補充賠償責任後,賦予其對侵權第三人的追償權的妥當性問題。一般來說,承擔自己責任的責任人就其承擔責任無權行使追償權,但肯定安全保障義務人在承擔補充賠償責任後有權向第三人追償的依據在於:1、實施積極加害行為的第三人理應對受害人的損害結果承擔全部賠償責任,這種責任不應因安全保障義務違反人承擔補充賠償責任而全部或者部分免除。安全保障義務人應當承擔補充賠償責任的規定,體現了制裁最終責任人的價值觀,這與不真正連帶責任的要求是一致的。2、安全保障義務人所要承擔的「其能夠防止或者制止損害的范圍」內的補充賠償責任,顯然不是一般人都要面臨和承擔的責任。這種補充賠償責任的承擔成為現實以後,其雖享有追償權,但該追償權往往淪於紙上談兵,換言之,補充責任人追償成功的幾率是極低的。因此,該補充責任的承擔構成了一種風險,而這種風險可以認為是安全保障義務人所承擔的自己責任的客體。在安全保障義務人承受這種風險的時候,亦足以體現對安全保障義務人疏於安全保障義務的過錯以及其不作為行為與損害結果間存在的因果關系的可歸責性。3、安全保障義務違反人承擔的補充賠償責任對實施加害行為的第三人來說,構成不當得利,他因此獲得的消極利益應當返還。在存在第三人實施加害行為情形的情況下,讓安全保障義務違反人承擔補充賠償責任的目的並不是認為他是最終責任人。盡管此種追償權往往在事實上無法獲得滿足,但至少應當在法律條文里加以規定,從而體現對真正加害人的徹底否定。這符合社會公眾的一般道德判斷標准,亦不會導致確立安全保障義務之目的根本無法實現的結果。
㈦ 游泳池溺亡一人屬於安全生產責任事故罪嗎
首先,就游泳館來說,因為各類游泳館均屬於經營類場所,游泳者均是購票才進入游泳館游泳,在游泳者購票時始,雙方的權利義務已經形成,游泳館享有收取門票費用、制定游泳館規范權利的同時,也負有符合基本安全、衛生保障的義務。因為游泳館的性質屬於室內經營性場所,畢竟不同於海濱浴場或是河中江中游泳,所以對這種相對具有一定危險性運動的經營場所,對其的安全保障責任理應具有較高要求,所以如若在游泳館內發生溺水身亡事件,游泳館理應承擔相應的責任。
其次,游泳館應當承擔何種性質責任。就責任性質而言,此種事件存在違約與侵權的競合,雙方之間存在合同關系,也存在侵權關系。但個人認為,其根本責任在於侵權責任。根據我國《侵權責任法》第37條規定:「賓館、商場、銀行、車站、娛樂場所等公共場所的管理人或者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並且,其死亡的賠償標准也是按照《最高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的司法解釋》的規定去確定賠償標准,而該司法解釋也是規定相關侵權糾紛中的賠償標准,並且其中第六條也有相同於《侵權責任法》第37條內容的規定。所以,在游泳館溺水身亡事件中游泳館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關於溺水事件中各方責任比例的承擔,應就該事件的具體情況而分析。就根本而言,主要應考慮四點。第一:該游泳館是否符合相應的運營資質及國家或地方標准。此點直接關系著該游泳館的合法性及溺水事件可能發生的概率。以北京市為例,根據北京市體育局及北京市水上救生協會的相關規定,每個游泳池應至少配備兩名以上的救生員,水深1.2米以上應檢查深水證,游泳池內應配有浮力設施,泳池的扶梯、坡度、摩擦度應達到規定標准等等。如果游泳館不符合相應的標准及規定,則可以理解該不符合標準的游泳館導致溺水事件的發生,其理應承擔絕大多數甚至是全部責任。
第二:游泳館是否盡到合理的安全注意義務。雙方的合同關系成立時,游泳館即以負有相應衛生、安全保障義務。比如水質是否符合標准,是否有相應的防滑設施,水深提醒標識、深水區與淺水區的隔離設施、各種安全提示標識等等,更重要的是救生員的安全保障義務。比如是否有工作人員在泳池邊的高處時刻注意緊急情況,是否有救生員輪流巡視泳池以防意外事件,在發生意外事件後救生員是否在第一時間履行救人義務或是後來的搶救措施是否得當,有沒有及時撥打救護電話等等。如果游泳館方面相應的安全防護義務已經盡到,則可以考慮減輕其責任甚至是不承擔主要責任。
第三:游泳者本身是否具有導致溺水事件發生的情況。因為游泳本身就是相對具有危險性的運動,每個人都應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其中具體要區別於兩種情況。第一、溺水者是否具備行為能力。在游泳館溺水事件中,一部分是成年人,還有相當一部分是不具備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在成年人溺水事件中,責任承擔情況按照一般情況認定,主要是在未成年人溺水事件中,因為游泳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尤其是年齡不是很大的小孩,因其對危險的判斷不足,其是否去游泳、怎麼去游泳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監護人,所以在正常情況下,未成年人發生溺水事件其監護人均應承擔部分監護不利的責任,所以也可適當減輕游泳館的責任。第二、要確定游泳者本身是否否具有不適合游泳的疾病或情況。比如游泳者本身患有心臟病、高血壓等疾病,經過大量運動、冷水等刺激,導致該疾病發作,致使其溺水。亦或是酒後游泳,也可能因為酒精對神經的麻醉只是意外的發生。因為疾病和飲酒均是個人行為,每個成年人應明白此種情況下可能造成的危險後果,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游泳者本人應對事件的發生承擔主要責任甚至是全部責任。
第四:其他第三人是否對事件發生具有責任。根據《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七條第二款之規定:「因第三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管理人或者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所以根據該條規定,在泳池中如果是第三人而引起的溺水事件發生,則應有該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比如兩人嬉鬧,一人趁其不備,將他人推入水中,致其溺水身亡,而游泳館已經盡到了合理的安全保障義務,則該責任應由該推人者承擔,如果游泳館未盡到其安全保障義務,比如注意觀察、及時提醒、事後施救等等,也應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在溺水事件發生後,首先應作的還是要搶救溺水人員,在這方面游泳館應承擔完全義務,在進行現場急救的同時馬上撥打急救電話,送到醫院進行急救。同時也應將情況報告於警方及相應的政府主管部門。如果最終搶救無效身亡,警方則會會同政府主管部門進行現場勘查,以確定事件發生過程的事實及游泳館的經營是否符合相關規范及標准,並且警方還會對死者進行屍檢,以確定最終死因以及死者是否存在飲酒。這無論是對於游泳館方面還是死者家屬,在事後的協商或訴訟中均至關重要。並且因溺水屬於非正常死亡,最終死亡證明、銷戶、火化的後事的辦理也有賴於公安機關的結論。
游泳館溺水身亡是個不幸事件,相信對誰都不願意看到,事情發生後希望雙方也均能坦誠面對對方,能夠以協商方式解決該問題,讓逝者早日安息,也希望這種悲劇不要發生。
㈧ 簡述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行為
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行為是一種新型的侵權行為,是我國目前司法界和學術界非常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2003年1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出台後,確立了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行為。這不僅有利於促進商品、服務領域的安全防範和管理,使服務更加人性化,體現對人的關照和尊重,而且也有利於合理分配損害,補償受害人的損失,以體現以人為本的司法價值理念。
㈨ 如何確定違反安全保障義務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
.違反安全保障義務侵權行為不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 對於違反安全保障義務侵權行為是否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學界的意見是一致的,均持否定態度。學者斷言,至少在目前,我們還沒有發現必須在此類案件中使用嚴格責任或者危險責任的必要性有多麼高,而且嚴格責任與危險責任有賴於制定法的明確規定,司法解釋顯然不具有這樣的權力,規定適用嚴格責任或者危險責任。 這種說法是正確的。 因此,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行為不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 2.違反安全保障義務侵權行為適用過錯責任原則還是過錯推定原則 確定違反安全保障義務侵權行為責任,行為人必須具有過錯,這是一致的意見。但是,過錯的證明究竟由誰承擔舉證責任,卻有不同的意見。這就涉及到是適用過錯責任原則還是過錯推定原則的問題。 多數人的意見認為,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發生受害人人身、財產損害的,經營者僅在自己有過錯的情況下承擔侵權責任,沒有過錯則不承擔責任。 因此,違反安全保障義務侵權行為仍應由受害人一方來承擔安全保障義務人具有過錯的舉證責任,除非法律、法規有明確規定,否則不能適用過錯推定的嚴格責任。 我對此提出不同的意見。在《人身損害賠償――以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為中心》一書和《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釋義》一書中,我都堅持違反安全保障義務侵權責任應當適用過錯推定原則。 我認為,對於違反安全保障義務侵權行為的過錯認定,應當採用過錯推定原則。推定的事實基礎,就是受害人已經證明了被告的行為違反了安全保障義務。在此基礎上,推定被告具有過錯。如果否認自己的過錯,則過錯的舉證責任由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行為人自己承擔,由他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事實。如果他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則推翻過錯推定,免除其侵權責任;如果不能證明其沒有過錯,或者證明不足,則過錯推定成立,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行為適用過錯推定原則的理由是: 第一,推定行為人有過錯具有客觀事實的依據。推定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行為人有過錯的依據,是行為人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客觀行為。既然行為人已經違反了安全保障義務,那麼他在主觀上應當有過錯,推定其有過錯是合理的。 第二,違反安全保障義務侵權行為是特殊侵權行為,而不是一般侵權行為。特殊侵權行為與一般侵權行為的基本區別在於,首先就是歸責原則的不同,前者適用過錯推定原則,後者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其次是舉證責任不同,如上所說。再次,是侵權責任形態不同,前者是替代責任,後者是為自己負責的直接責任。這些區別,在《法國民法典》第1382條與1384條中就已經明確,無須再加以闡明。 第三,適用過錯推定原則有利於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受害人遭受侵害,能夠證明行為人違反安全保障義務已屬不易,再令其舉證證明行為人的過錯,實在是強人所難,有可能使受害人的賠償權利無法實現。適用過錯推定原則,既不使行為人遭受過錯責任原則舉證責任的刁難,又能夠使受害人得到較好的保護,是一個很好的決策。
㈩ 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責任定義
違反復安全保障義務致制使他人受到人身或財產損害的,行為人僅在有過錯的情況下承擔責任,沒有過錯則不承擔責任。
我國最高人民法院的《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條和《侵權責任法》第37條的規定就屬於過錯責任。之所以實行過錯責任,而不實行無過錯責任,主要是為了平衡社會利益。法律設定安全保障義務,在對受害人提供必要保護的同時,不能不考慮對安全保障義務人如果科以過重的無過錯責任所帶來的消極作用。
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每個人都需要與社會不斷發生形式各異的交往。這些交往大多數是通過參與一定的社會活動來完成的,如果過於嚴格地使社會活動主體不得不時常面臨巨額的損害賠償,勢必極大地增加其成本與風險,那時最終受到損害的將是社會本身,這是不符合侵權法制度目的的,因此適用過錯責任有其合理性。至於過錯的舉證責任則由受害人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