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侵害名譽權糾紛

侵害名譽權糾紛

發布時間:2021-03-09 18:04:26

❶ 侵害名譽權的行為有哪些

一、侵害公民名譽權行為的法律特徵《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以下簡稱《民法通則》)第一百零一條規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根據這一規定,侵害公民名譽權的行為應具有如下法律特徵:(一)在侵害對象上,被侵害人是特定人。當然不一定要指名道姓,如果所指定的對象是特定環境、特定條件下的具體人,即使沒有指名道姓,同樣可以構成對他人名譽權的侵害。如某些「紀實」文學作品,在「描寫」中對特定的人進行侮辱、誹謗,雖然使用的是代號或假名,但讀者一看便可知曉其所指向的對象,這顯然不能因其使用代號或假名而否定作者侵權

(二)在侵害方式上,主要是以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的名譽。

(三)在主觀過錯上,侵害人可能是故意,也可能是過失。

(四)在客觀上,具有非法侵害他人名譽權的事實。

(五)在後果上,對被侵害人的名譽造成較嚴重的損害。

二、不應認定為侵害公民名譽權行為的幾種情況在審判實踐中,有些行為雖然影響到公民的名譽,但依照有關法律和司法解釋的規定,不認定為侵害公民名譽權的行為。

(一)正當的評論。

(二)法定范圍內的職務行為。

(三)特定利害關系人之間的行為。

(四)受害人事先同意的行為。

三、正確界定侵害公民名譽權與侵害其他人格權的行為為了正確認定侵害公民名譽權的行為,有必要將名譽權與其他人格權相區別。在司法實踐中,侵害名譽權與侵害其他人格權的界限有時不清,特別是在許多情況下,出現了侵權競合,以致影響到對侵害名譽權行為的認定。

(一)名譽權與姓名權、名稱權。

(二)名譽權與肖像權。肖像權是公民對自己肖像所享有的專用權利。

(三)名譽權與榮譽權。名譽權與榮譽權雖然都是人格權,但二者是有區別的。公民、法人無一例外都享有名譽權,而榮譽權只能由對國家和社會做出突出貢獻或取得優異成績而被授予榮譽稱號的公民、法人享有。

(四)名譽權與隱私權。

(一)侵犯名譽權

名譽權,是公民或法人享有的維護自己獲得公正的社會評價的權利,包括公民名譽權和法人名譽權兩種。侵犯名譽權的行為主要是侮辱、誹謗。其行為表現形式是通過口頭、書面、或媒體上發布損害他人名譽權的信息造成了他人名譽貶損的行為。

(二)侵犯隱私權

隱私權,就是個人有依照法律規定保護自己的隱私不受侵害的權利。隱私權的概念也包括兩個部分:一是私生活不被了解的權利,二是自己的信息自己掌握。

《憲法》第38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這里的「人格尊嚴」應當包括公民的隱私尊嚴;第39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此條保護的是公民的寧居權;第40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護。」此條保護的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秘密權。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40條規定:「以書面、口頭形式宣揚他人隱私,或者捏造事實公然醜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公民名譽權的行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若干問題的解答》第7條規定:「對未經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隱私材料或以書面、口頭形式宣揚他人隱私,致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譽權處理。」這是用名譽權的方式對隱私權進行的間接保護;最高人民法院於2001年3月發布的《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對隱私權作了具有突破性的解釋。該解釋第一條第二款規定:「
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侵害他人隱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人們認為,「這是我國法律文件第一次明文把隱私權作為一項獨立的人格權來予以保護。」

❷ 侵害名譽權應負哪些民事責任

根據《民法通則》120條的規定,當公民的名譽權受到侵害時,受害人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可以要求賠償損失。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的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民法通則》第120條和第134條的規定,可以責令侵權人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

公民、法人因名譽權受到侵害要求賠償的,侵權人應賠償侵權行為造成的經濟損失;公民並提出精神損害賠償要求的,人民法院可根據侵權人的過錯程度、侵權行為的具體情節、給受害人造成精神損害的後果等情況酌定。

侵權人拒不執行生效判決,不為對方恢復名譽、消除影響的,人民法院可以採取公告、登報等方式,將判決的主要內容和有關情況公之於眾,費用由被執行人負擔,並可依照民事訴訟法第102條第(6)項規定,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因新聞報道或其他作品發生的名譽權糾紛,可根據原告的起訴確定被告。只訴作者的,列作者為被告;只訴新聞出版單位的,列新聞出版單位為被告;對作者和出版單位都提起訴訟的,作者和新聞出版單位均列為被告,但作者與新聞出版單位為隸屬關系,作品系作者履行職務所形成的,只列單位為被告。

❸ 有人侵犯我名譽權,怎麼告他

如果當事人未滿十八周歲,可以讓當事人監護人向有關部門進行求助,來維護自己的權益,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訴,但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機關提供協助。

根據我國《治安管理處罰法》規定

第四十二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

(一)寫恐嚇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脅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

(三)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企圖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處罰的;

(四)對證人及其近親屬進行威脅、侮辱、毆打或者打擊報復的;

(五)多次發送淫穢、侮辱、恐嚇或者其他信息,干擾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窺、偷拍、竊聽、散布他人隱私的。

根據我國《刑法》規定

第二百四十六條 【侮辱罪】【誹謗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前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3)侵害名譽權糾紛擴展閱讀:

相關案例:

艾毅幼兒園發公開信稱其園5歲男孩小健(化名)有「特殊兒童傾向」,被小健母親以侵犯名譽權告上法院,在一審駁回訴訟請求後,小健母親選擇上訴。

法院二審認為,幼兒園沒有證據證明孩子存在異常,以公開信的形式向近百名家長發布不實言論,容易造成其他人對孩子的錯誤理解,構成名譽侵權。法院二審據此依法改判園方賠禮道歉,並賠償小健精神損害賠償金5萬元。

法律底線不容觸碰,特別是在關乎兒童權利保護方面,法律應是不可逾越的高壓線。作為心智健全的成年人,遇到類似涉及幼兒名譽評價的行為,都應謹慎對待,切實遵守法律,小心呵護幼兒的身心健康,從而確保他們的身心健康不因自己的違法任性行為而受到傷害。

這是最基本的法治理念,也是文明社會的底線。它應該作為法治社會的一項常識和本能,烙刻在每一名社會成員的內心深處。這是艾毅幼兒園發公開信稱5歲男孩有「特殊兒童傾向」一案被判決侵犯名譽權的最大警示意義。

❹ 侵害名譽權的民事責任是什麼

根據《民法通則》第120條的規定,當公民、法人的名譽權受到侵害時,受害人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可以要求賠償損失。

停止侵害如果侵害名譽權的行為正在實施或可能繼續存在,受害人有權要求人民法院採取措施責令侵害人停止侵害。

恢復名譽、消除影響指以適當方式消除因侵害他人名譽在社會上造成的不良影響,盡可能地使受害人的名譽恢復到被侵害以前的正常狀況,挽回受害人的名譽損失。同時要注意,對於侵害他人名譽權的行為,原則上,恢復名譽、消除影響的范圍應與侵權行為造成的損害范圍相當。

賠禮道歉即人民法院責令侵權人向受害人表示悔過、承認錯誤的民事責任方式,在輕微的侵權行為中是比較常用的。至於具體形式,可視案件的性質、侵權行為、過錯程度、損害後果等因素而定。

賠償損失即指侵害人以金錢賠償因侵害名譽權而造成受害人的物質損失和精神損失。如果侵權行為情節不太嚴重,社會影響不大,侵權人又能主動認錯,雖然給受害人造成一定的精神損害,一般也不適用於賠償損失。如果受害人既遭受了財產上的損失,也遭受嚴重的精神損害,兩者都應當進行物質賠償。

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可以用書面或者口頭的方式進行,但內容須事先經人民法院審查。

公民、法人因名譽權受到侵害要求賠償的,侵權人應賠償侵權行為可造成的經濟損失;公民一並提出精神損害賠償要求的,人民法院可根據侵權人的過錯程度、侵權行為的具體情節、給受害人造成精神損害的後果等情況酌定。

侵權人拒不執行生效判決,不為對方恢復名譽、消除影響的,人民法院可以採取公告、登報等方式,將判決的主要內容和有關情況公布於眾,費用由被執行人負擔。人民法院並可以對被執行人,或被執行單位的負責人、直接責任人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❺ 侵犯他人名譽權

《民法通則》第一百零一條規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所謂名譽,從字義上解釋,就是指公民、法人的名望聲譽。也就是說,一個公民、一個法人的品德、才幹、信譽等在社會中所獲得的社會評價。名譽權是指公民或法人對自己在社會生活中所獲得的社會評價即自己的名譽,依法所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權利。
名譽直接關繫到公民、法人的人格尊嚴,它是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乃至其它社會活動的基本條件。法人的名譽表示社會的信譽,這種信譽是法人在比較長的時間內,在它的整個活動中逐步形成的,特別是企業法人的名譽,反映了社會對它在生產經營等方面表現的總的評價。法人的名譽往往對其生產經營和經濟效益發生重大的影響,名譽權是民事主體的一項重要的人身權利。因此,除了我國憲法、刑法和一些行政法規很重視這項權利的保護之外,民法通則第101條在確認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的同時,又以禁止性法律規范規定了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
名譽侵權主要有下列幾種方式:侮辱,誹謗,泄露他人隱私等。
侮辱:是指用語言(包括書面和口頭)或行動,公然損害他人人格、毀壞他人名譽的行為。如用大字報、小字報、漫畫或極其下流,骯臟的語言等形式辱罵、嘲諷他人、使他人的心靈蒙受恥辱等。
誹謗:是指捏造並散布某些虛假的事實,破壞他人名譽的行為。如毫無根據或捕風捉影地捏造他人作風不好,並四處張揚、損壞他人名譽,使他人精神受到很大痛苦。
侮辱、誹謗是常見的名譽侵權行為,民法通則101條明令禁止用侮辱、誹謗的方式損害他人名譽。對法人名譽的侵害,主要表現在散布有損法人名譽的虛假消息,如虛構某種事實,誣說某工廠的產品質量如何低劣,以圖用不正當的競爭手段搞垮對方等等,這些都是侵害法人名譽權的侵權行為。
侵犯名譽權要承擔的法律責任
人民法院依照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條和第一百三十四條的規定,可以責令侵權人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
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可以書面或者口頭方式進行,內同須事先經人民法院審查。

閱讀全文

與侵害名譽權糾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