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在民事訴訟中,如何定義侵權人,是作為有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還是作為共同被告
民事訴訟中,共同被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在普通的共同訴訟中,法院根據原告提出申請,許可追加。但此種追加新被告必須要經過被告和擬新追加的被告明示同意,所以在實踐中發生爭議的較少。另一類是在必要的共同訴訟中,法院依照職權追加被告,(包括原、被告提出追加申請或建議,法院根據案件審理情況依職權追加被告)無須各方同意。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是指對他人之間的訴訟標的,主張獨立的請求權,而參加到原、被告之正在進行的訴訟的人。 (一) 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加訴訟的條件 1、對本訴原、被告爭議的訴訟標的,主張獨立的請求權。第三人主張獨立的請求權有兩種情形:一種是主張全部的實體權利,即主張雙方當事人爭執的民事權益,既不歸責原告所有,又不歸被告所有,而是全部歸自己所有。另一種是僅主張部分實體權利。 2、本訴在進行。本訴正在進行是時間方面的條件,它是指第三人慾參加的訴訟已經開始而尚未終結,具體是指法院受理訴訟後作出裁判前。 3、以提出訴訟的方式參加。 (二) 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的訴訟地位 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在訴訟中具有相當於原告的訴訟地位。 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雖然在提起訴訟時將本訴的雙方當事人均作為被告,但在參加之訴中,居於被告地位的本訴的原告與被告並非共同訴訟人,因為他們對訴訟標的具有對立的而不是共同的利害關系。 (一) 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加訴訟的條件 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是指因正在進行的訴訟的裁判結果與他具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而參加訴訟的人。 作為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加訴訟。必須符合以下條件: 1、與案件處理結果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法律上的利害關系是指民事實體法上的權利義務關系。第三人與案件處理結果是具有的法律上利害關系,包括兩種類型;其一是義務性關系。其二是權利義務性關系,即一方當事人敗訴會使第三人享有一定的權利和承擔一定的義務。 2、他人之間的訴訟正在進行。 3、申請參加訴訟或由法院通知其參加訴訟。 (二) 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的訴訟地位 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的訴訟地位既有從屬性的一面,又有獨立性的一面,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是參加一方當事人進行訴訟,參加訴訟的目的是為了幫助被參加的一方贏得訴訟,因而不得實施與參加人地位和參加目的相悖的訴訟行為,但另一方面,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作廣義的當事人,又享有一些獨立的訴訟權利。 在一定情況下,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還可以取得與被參加訴訟的當事人完全相同的訴訟地位,即「人民法院判決承擔民事責任的第三人,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義務。」 (三) 不得作為第三人通知其參加訴訟的幾種情形 最高人民法院於1994年12月頒發了《關於在經濟審判工作中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若干規定》明確規定不得將下列人員作為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通知其參加訴訟: (1)與原、被告雙方爭議的訴訟標的無直接牽連和不負有返還或者賠償義務的人; (2)與原告或被告約定仲裁或有約定管轄的案外人,或者專屬管轄案件的一方當事人; (3)產品質量糾紛案件中原、被告法律關系之外的下列人員:其一是證據已證明已經提供了合同約定或者符合法律規定的產品的;其二是案件中的當事人未在規定的質量異議期內向其提出異議的人;其三是案件中的收貨方已經認可向其提供產品的質量的; (4)已經履行其義務,或者依法取得了一方當事人的財產,並支付了相應對價的原、被告之間法律關系以外的人。
『貳』 環境侵權責任糾紛中的第三人可以是行政機關嗎
您好,行政機關可以是環境侵權糾紛中的第三人。
根據《最高人回民法院關於審理環答境侵權責任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五條 被侵權人根據侵權責任法第六十八條規定分別或者同時起訴污染者、第三人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被侵權人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第三人的過錯程度確定其相應賠償責任。
污染者以第三人的過錯污染環境造成損害為由主張不承擔責任或者減輕責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叄』 侵權責任法里什麼情況下會出現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
《民訴法》第五十六條第二款規定:「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雖然沒有獨立請求權,但案件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的,可以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參加訴訟。人民法院判決承擔民事責任的第三人,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義務」。該規定由兩句話組成,第一句是對無獨立請求第三人的定義,即什麼是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第二句是關於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訴訟地位,即在法院判決其承擔民事責任的情形下所享有的訴訟權利和義務。
關於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定義中有四個概念,即當事人、訴訟標的、請求權和利害關系人。為了准確把握第三人的定義,有必要先介紹一下這四個概念。關於當事人,在這里僅指民事訴訟當事人,即以自己的名義要求人民法院保護其民事權利或法律關系的人及相對方。通說認為當事人有狹義的當事人和廣義的當事人之分,狹義的當事人僅指原告和被告,廣義的當事人除原告和被告外,還包括第三人(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和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民訴法》將原告、被告和第三人同時規定在第五章當事人一節中,似乎採用的是廣義的當事人概念,但在對第三人的定義中又將當事人與第三人區別開來,且《民訴法》條文中只有當事人一方或者雙方的表述,並沒有當事人三方的表述,似乎採用的又是狹義的當事人概念。關於訴訟標的,在大陸法系國家先後有三種學說,最早出現的是舊實體法學說,認為是原告在訴訟中提出的具體的實體法上的權利或者民事法律關系主張。之後出現的是訴訟法學說(新訴訟標的理論),該學說經歷了從二分支說到一分支說的演變,二分支說認為訴訟標的是原告主張的事實理由以及訴的聲明,一分支說認為訴訟標的是原告訴的聲明。最晚出現的是新實體法學說,認為訴訟標的是原告基於同一事實關系而提出的實體法上的主張。我國的民事訴訟法學界,普遍將訴訟標的定義為當事人之間所爭議的請求人民法院予以審判的民事實體法律關系。關於請求權,指的是民事訟訴中的請求權,即當事人就爭議的法律關系要求法院作出裁判的權利。關於利害關系人,在《民訴法》中有三類:一是訴訟程序中的利害關系人,包括直接利害關系人和法律上利害關系人,直接利害關系人為原告和被告,直接受判決約束;法律上的利害關系人即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實質上就是間接利害關系人,間接受判決約束。二是非訴程序中的利害關系人,包括訴前保全申請人和宣告失蹤申請人等,三是執行程序中的利害關系人,如執行異議人等。雖然利害關系在文義上包括利和害,但實際上的利害關系人均是認為自己利益受到侵害的人。
在了解了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定義中的四個概念後,我們可以發現該定義包含以下內容:第一,第三人是當事人所爭議的法律關系之外的人,不是該法律關系中的權利人和義務人,不能基於該法律關系而主張請求權。《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第一款規定,公民、法人違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義務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也就是說只有不履行當事人約定的或者法律規定的義務人才承擔民事責任,既然第三人不是當事人所爭議的法律關系的義務人,也就不應當判決第三人承擔民事責任。第二,第三人是因和當事人一方的法律關系與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系有牽連的利害關系人,既不是當事人也不是案外人,介於當事人和案外人之間,當事人受案件處理結果的直接約束,案外人與案件的處理結果毫無關聯,而第三人受案件處理結果的間接約束,可能導致其在與當事人一方的法律關系中承擔民事責任。第三,第三人是通過自己申請或者法院通知而參加到當事人之間的訴訟的,而不是根據當事人的意願而參加的,不是當事人所訴求的對象。既然第三人可以申請參加訴訟,其參加訴訟的目的絕對不是為了承擔民事責任,而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如果因為申請參加而導致承擔民事責任,將不會有任何人以第三人的身份申請參加訴訟,《民訴法》規定第三人申請參加訴訟這一制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既然第三人是通過自己申請或者法院通知的方式參加訴訟的,不是當事人的請求對象,也就失去了法院判決其承擔民事責任的理由,否則就成了無訴之判。通過對《民訴法》關於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定義的分析,不難得出結論:法院不得在處理當事人之間的糾紛中判決第三人承擔民事責任,第三人只是因該判決有可能在與當事人一方的法律關系中承擔民事責任。
關於《民訴法》所規定的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訴訟地位,可以直接從文義上得出結論:法院可以在處理當事人之間的糾紛中判決第三人承擔民事責任,判決其承擔責任的,享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和義務。
根據同一法條對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規定,對第三人是否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問題得出了兩種截然相反的結論,不能說不是立法上的失誤,有必要盡快予以解決。
還需要指出的是,《民訴法》只規定了法院可以判決第三人承擔民事責任,並未規定對原告還是被告承擔責任,但審判實踐中均是判決第三人對原告承擔責任。而法院判決第三人對原告承擔民事責任的理由,或者是原告申請將被告變更由第三人作為責任主體,或者是法院釋明原告變更由第三人為責任主體,或者是法院以職權變更由第三人為責任主體。在我國並沒有設立原告可以變更責任主體的制度,如果原告認為起訴的主體錯誤,只能通過撤回原來的訴訟而重新起訴,法院以職權變更責任主體更是對原告訴權的肆意干涉。
『肆』 請法律高手進!法律上的第三人指的是什麼
民法上的第三人分為有獨三和無獨三
1有獨三即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 依照法定繼承以外的依據對本案的標的主張所有權的人 有獨三之訴成立 意味著原被告雙方爭議的解決 以起訴方式參加到訴訟中來 權利義務相當於原告 可撤訴 可上訴 如張父有一套房作為遺產 兩個兒子張大張二因房屋所有權所有權發生糾紛訴至法院 張父的養子李某在訴訟過程中 向法院起訴 並出示了張父將房產留給自己的遺囑 李某就是有獨三
2無獨三即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 即本案的判決結果可能使其承擔法律義務的人 依起訴方式或法院依職權依當事人申請追加 權利義務相當於被告 只有在判決其承擔義務時可上訴 不得撤訴 如甲在A超市買了一瓶牛奶 牛奶不合格 發生侵權 牛奶公司為第三人被追加到訴訟中來 牛奶公司可能承擔賠償義務 牛奶公司為無獨三
『伍』 行政訴訟中的第三人到底是什麼人
首先,行政訴訟中的第三人均為「有獨三」,即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可以在訴訟過程中行使申請調取證據、提起上訴、申請執行生效裁判等權利。
其次,行政訴訟中的第三人雖然都是「有獨三」,但根據具體情況,還是要區分原告型第三人和被告型第三人。
原告型第三人主要包括(1)與被訴行政行為有厲害關系的「民」此處的利害關系,即此前文章中提到的包括侵權、親屬、物權等關系;(2)與案件處理結果有利害關系,一種情況時法院審查被訴行政行為中所認定的事實對該當事人產生影響或者直接產生「預決效力」,例如,甲歌廳向行政機關申請通宵營業的行政許可,行政機關不予准許,此時甲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法院經審查認為甲歌廳的通宵營業申請應當予以批准,此時甲歌廳周圍的居民就受到此判決的影響,可以作為第三人的身份參與到訴訟中。另一種情況時行政機關根據當事人的違法事實作出同一類行政行為,未起訴的主體就可以作為第三人參與訴訟。例如張三李四兩人打架斗毆,同時被公安機關罰款,張三不服提起行政訴訟,李四雖未提起行政訴訟,但可以第三人的身份參與行政訴訟。
被告型第三人包括(1)與行政機關共同署名且具有行政主體資格的非政府組織,例如消協和市場監管局在某一行政處罰中共同署名,此時市場監管局是被告,消協就是第三人;(2)兩個以上行政機關作出互相矛盾的具體行政行為,非被告的行政機關可以作為第三人。例如,環保部門允許甲工廠排污水,河流管理部門認為甲工廠違法,如果環保部門是被告,河流管理部門就是第三人;反之,如果河道管理部門是被告,環保部門就是第三人。(3)應當追加被告而原告不同意追加的,法院應通知其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這里要特別注意,在經復議後再起訴的情況,如果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則復議機關和作出原行政行為的機關是共同被告,如果原告不同意追加,法院依法將兩者列為共同被告。
最後,不管是原告型第三人還是被告型第三人,參加訴訟的時間都必須在第一審程序尚未作出判決前。如果一審法院應當通知第三人而未通知的,屬於遺漏必須參加訴訟的當事人,二審法院應當依法撤銷原判發回重審。
『陸』 民事訴訟中的第三人可以叫做第三方嗎
第三方又稱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是指在民事訴訟中,對原被告雙方爭議的訴訟標的沒有獨立的請求權,但案件處理的結果可能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而參加到已經開始的訴訟中進行訴訟的人。
民事訴訟法律援助 四零零零零零九一六四
實際舉例,甲與裝修公司乙簽署房屋裝修合同,約定裝修過程中的造成對第三方侵權由乙承擔民事賠償責任。裝修過程中果然滴水造成樓下鄰居丙牆面潮濕,沙發清透,經濟損失若干。丙起訴甲主張侵權責任,甲向合議庭要求增加乙參加訴訟。乙就是無獨三。
『柒』 什麼是民法中的第三人
通俗的給你解釋一下吧。
一對民事關系,會有當事的雙方。以債權債務糾紛為例,就是債權人和債務人(具體的主體可能有很多,但是所處的角色只有相對的兩個)。
而第三人,是獨立於上述關系之外的,與這個關系又有一些些利益聯系的存在。(民法中的第三人多見於債權里。)
舉幾個例子你感受一下。
善意第三人。以房屋買賣為例。
A有一套房,先賣給了B,後又賣給了C。A跟C辦理了房屋的過戶登記。在A與C的這個合同關系裡,B就是一個第三人的地位。因為B既不是買家也不是賣家,但是AC之間的合同與B是有著利益關系的。這一類人就叫做,第三人。
第三人欺詐。A、B訂立了一份買賣合同。但是這個合同訂立的前提是C提供的,但是C實際上是欺騙了AB。對於AB的合同關系而言,C就是第三人,他沒有直接參與到這個關系中來但是卻對這個關系有一定的影響力。
這么解釋,你應該明白了吧。
『捌』 知識產權訴訟糾紛中哪些情況第三人是免責的
【1】第三人不知情,即善意。
【2】第三人知道侵權後,及時採取措施停止侵權。如網路經營者的紅旗原則。
【請採納為滿意回答,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