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股權確認糾紛有哪些情形
股權確認之訴的分類
(一)根據訴訟意圖進行的分類
1、善意之訴
這種情況是指原告按照取得股權的意思表示主張股權,而被告則列出種種理由反對。對於此類訴訟,應當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原則。
2、惡意之訴
是指原告通過訴訟要求法院確認自己或其他人的股東身份,以獲取非法利益或者逃避債務。
(二)根據法律關系進行分類
1、內部關系的股權確認之訴
內部關系包括:掛名股東與實際股東之間;隱名股東與其他股東之間;在內部關系中確認股權,應當堅持民法上的真實意思主義,探究當事人之間的真實意思,並依據該意思對股權進行判斷。
2、外部關系的股權確認之訴
外部關系包括:第一,因公司的債務引起的公司債權人與股東之間的關系。第二,因增資擴股引起的新股東與公司之間的關系。相對於公司與舊股東或者與發起人之間的內部關系,新股東是第三人。在外部法律關系中確認股權,應當堅持商法的表示主義,根據工商登記等對外材料確認股權。
(三)根據原告的類型進行分類
1、股東提出的確認之訴
股東提出確權之訴時,適格的被告應當是公司。理由:第一,股權使股東和公司之間法律關系的一個內容,股權指向的義務主體使公司。原告之所以提出訴訟要求確權,就是因為在主張股權使得不到公司的認可。第二,公司不認可原告股權的意思比較復雜。由於公司使法律擬制的人,公司的所有意思都是通過特定主體來完成的,這些特定主體可以使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可以使股東會決議,可以使控股股東,可以使董事經理等公司高管。公司不承認原告股權的意思可以來自於以上任何一個主體,但不論是哪一種情況,最終都是以公司的名義表示出來的。
由於公司是法律擬制的人,公司的意思聽命於其他主體,與股東相對的真正的矛盾另一方是大股東,法定代表人,此時可以根據需要追加他們為第三人,使判決的效力直接對其產生約束力。
在實踐中,導致原告提出股權確認之訴的原因有下面幾個:
第一,原告是隱名股東,其在主張和行使股權時遭到拒絕。
第二,原告時掛名,冒名活借名股東,公司產生巨大利潤時,要求享受公司利潤而遭到公司拒絕。
第三,投資與集資的爭議。有些情況下投資與集資在表面上區分不開,公司認為是集資和借款,而股東認為是投資,雙方發生矛盾,形成訴訟。實踐中,許多公司或企業因資金困難,於是便私下招人集資入股,但這些所謂股東的名稱卻沒有進入工商登記檔案。當公司或企業效益好轉時,企業不想讓這些集資的人或出資人參與分紅,而這些自認為股東的出資人便要求其股東身份。在此種情況下,二者之間按借貸法律關系處理。當然也有的公司實際上是增資擴股,但故意不完善相關手續,在公司產生巨大利潤時,公司借故不向投資人分配利潤。
第四,原告沒有出資,出資不實,他人墊資等情況導致公司不承認其股東身份
第五,法律手續不健全,操作不規范,導致公司不認帳。
第六,投資與集資的爭議。有些情況下投資與集資在表面上區分不開,公司認為是集資和借款,而股東認為是投資,雙方發生矛盾,形成訴訟。實踐中,許多公司或企業因資金困難,於是便私下招人集資入股,但這些所謂股東的名稱卻沒有進入工商登記檔案。當公司或企業效益好轉時,企業不想讓這些集資的人或出資人參與分紅,而這些自認為股東的出資人便要求其股東身份。在此種情況下,二者之間按借貸法律關系處理。當然也有的公司實際上是增資擴股,但故意不完善相關手續,在公司產生巨大利潤時,公司借故不向投資人分配利潤。
2、公司提出的確認之訴
公司對股東提出確權之訴通常都是在其他訴訟中附帶的提出,作為其他訴訟的前提。
㈡ 對賭協議效力之爭:PE投資者利益如何保障
——中國最高法院一起訴訟引發多方關注 文/北京市天同律師事務所 彭卿 鄭厚哲 對賭協議,又名估值調整機制,指投融資雙方對未來不確定情況進行的一種約定。對賭協議具有既激勵融資方實現盈利目標,也降低投資方信息不對稱風險的優點,在PE投資中運用廣泛。投融資雙方對企業未來收益預期一致,才會達成對賭協議。但市場風險很難預測,原有預期如果無法實現,則爭端不可避免。一旦涉訴,對賭協議效力問題往往首當其沖,成為訴爭焦點。 北京市天同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彭卿律師指出,世界經濟波動加劇,中國經濟增速放緩,PE投資糾紛勢必增多,大多會涉及對賭協議效力問題。目前很多對賭協議直接從國外移植,在中國相對嚴格的金融體制下,這些舶來條款是否有效爭議極大。最近,作為專注中國高端民商事爭議解決的專業律所,天同關注到中國最高法院正在審理的一起典型案件,即涉及對賭協議效力問題。 市場期待難兌現 補償條款釀糾紛 在這起案件中,投資方與融資方及其原股東三方簽署增資協議,約定投資方以相當於增資20倍的溢價認繳融資方增加的注冊資本。協議約定了融資方的利潤目標,如未達標,投資方有權要求融資方補償,如融資方未能履行補償義務,投資方有權要求原股東補償。 因融資方利潤遠未達到預期,投資方向法院起訴,要求融資方及其原股東支付補償金。針對補償條款效力,訴訟雙方爭辯激烈:投資方主張依約補償,融資方認為補償條款屬於保底條款,因損害公司及債權人利益而無效。 一審法院認定,補償條款損害公司及債權人利益,應認定無效,投資方無權請求補償。二審法院則認定,補償條款違反投資風險共擔原則,屬於名為投資實為借貸,應認定無效,投資方溢價投入的資本,應予返還。兩審法院裁判結果迥異,但均認定補償條款違反風險共擔原則而無效。融資方不服二審判決向最高法院申請再審。截至本文發稿,該案尚在最高法院提審過程中。 違反風險共擔?還是利益對賭? PE投資中,常見的對賭協議多約定業績達標時融資方行權,業績未達標時投資方行權。但該案補償條款僅約定業績未達標時投資方行權,而未約定業績達標時融資方行權,看似保護投資方單方利益,有違公平。因此兩審法院均認定補償條款違反風險共擔原則而無效。 北京市天同律師事務所鄭厚哲認為,原審法院觀點值得商榷。案涉補償條款仍是對賭協議的一種表現形式。該條款未約定融資方行權,系因投資方以高達20倍的溢價投資,相當於融資方已預先行使了權利。如融資方業績達標,投資方高溢價投資只換取極少部分股權,溢價的絕大部分讓渡給了融資方。如融資方業績未達標,補償相當於重新核定投資方投資額,並未增加融資方風險。補償條款並非保護投資方單方利益,相反已預先滿足了融資方利益,很難認定違反風險共擔原則。 公司與股東對賭 效力存有風險 鄭厚哲指出,案涉補償條款是否有效,不在於是否違反風險共擔原則,而在於股東與公司對賭是否侵害公司及債權人利益。補償條款並非股東間對賭,而是約定公司與股東雙重責任。該約定未能考慮到中國公司法的規定,存有重大瑕疵。補償條款涉嫌公司向股東返還出資,侵害公司及債權人利益,極可能被認定無效。 類似公司與股東對賭,域外比較常見,但如在中國直接適用,極可能被認定無效。如紅杉資本投資飛鶴乳業,雙方約定飛鶴乳業如業績未達標,需溢價向紅杉資本回購股權。該約定適用美國法律可能並無障礙,但如將類似約定直接移植到中國,協議效力將面臨股權回購損害債權人利益,名為投資實為企業間借貸等一系列風險。 對賭協議是否有效 亟待法律明確 對賭協議是否有效,我國尚無成文法規定。有觀點認為,證監會對擬上市公司對賭協議的「零容忍」,似乎表明了對賭協議在中國不被認可。 北京市天同律師事務所彭卿律師認為,證監會對於對賭協議並非一刀切,如機器人(SZ300024)對賭協議僅涉及投資方對管理層的激勵,並未引起股權不穩定,即順利過會。且證監會對可能引起股權不穩定的對賭協議,要求事先清理並詳細披露,並未否定其效力。相反,清理的前提恰恰應是承認對賭協議有效。因此,很難將證監會的態度,作為否定對賭協議效力的依據。 對賭協議效力應如何認定,或將只能通過權威司法機構在個案中逐步釐清。最高法院對於本案的司法態度,天同將繼續關注。分享到:歡迎發表評論 我要評論
㈢ 股東之間增資私下寫協議
這是不合法的,這個在公司法,工商登記管理條例等都有明確規定。既然股東之間增資私下寫了協議,又沒有去工商變更登記,在法律層面實際上就沒有完成增資,有糾紛時得不到法律的保護,搞不好到最後還可能被工商局罰款。工商登記是按照注冊公司時的公司章程所約定的注冊資本進行登記的,現在私下協商增資肯定與當時的公司章程不一致了,注冊資本未變更會影響到公司所承擔的有限責任,以及部分稅費的支出數額。
㈣ 有限責任公司想增資,和變更注冊地,現在問題是其中一個小股東不配合 ,還處處刁難
盡早跟這股東分家就是正確了,合夥人,合得來才合,合不來在一起,生意越大後面的糾紛越多。
那股東不肯退股的話,建議重新注冊一個公司吧
㈤ 公司增資糾紛訴訟要注意什麼
1.處理公司增資糾紛的法律依據主要是《公司法》第34條:股東按照實繳的出資比例分取紅利;公司新增資本時,股東有權優先按照實繳的出資比例認繳出資。但是,全體股東約定不按照出資比例分取紅利或者不按照出資比例優先認繳出資的除外。
第37條(七)項:對公司增加或者減少注冊資本作出決議。
第103條:股東出席股東大會會議,所持每一股份有一表決權。但是,公司持有的本公司股份沒有表決權。
股東大會作出決議,必須經出席會議的股東所持表決權過半數通過。但是,股東大會作出修改公司章程、增加或者減少注冊資本的決議,以及公司合並、分立、解散或者變更公司形式的決議,必須經出席會議的股東所持表決權的三分之二以上通過。
第178條的規定:有限責任公司增加註冊資本時,股東認繳新增資本的出資,依照本法設立有限責任公司繳納出資的有關規定執行。
股份有限公司為增加註冊資本發行新股時,股東認購新股,依照本法設立股份有限公司繳納股款的有關規定執行。
2.到哪個法院提起公司增資糾紛訴訟?
因公司增資糾紛提起的訴訟,原則上以《民事訴訟法》中管轄的相關規定為基礎,但要綜合考慮公司所在地等因素來確定管轄法院。根據民事訴訟中的一般管轄規則,對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的民事訴訟,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住所地,是指其主要營業地或者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如果被告公司是不具有法人資格的其他組織形式,又沒有辦事機構,則應由被告注冊登記地人民法院管轄.
3.提起公司增資訴訟的案由需要注意什麼問題?
公司增資糾紛主要包括兩種類型,一是股東主張公司增資違反程序而無效,其實質是特殊的公司決議無效之訴;二是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主張行使新增資本的認購優先權。應用該案由時應注意與新增資本認購糾紛案由之間的區別。新增資本認購糾紛主要是發生在新出資人與公司之間以及原股東與公司之間的糾紛,而公司增資糾紛主要是公司在增加資本過程中因增資行為而引起的民事糾紛。
㈥ 確認增資擴股無效 是民事訴訟還是行政訴訟
政府來部門不執行上級制定的自的政策屬於行政監察范疇,不是行政訴訟的范疇,所以以政府部門不執行上級制定的的政策為由起訴的,法院不會受理。「民告官」中的「民」指的是被行政機關處罰的自然人、法人或組織,「官」指的是實施行政處罰的主體,「民告官」是指被行政處罰的自然人、法人或組織對行政復處罰不服提起的訴訟,即行政訴訟。相關法律規定:《行政行政監察法》第十八條監察機關對監察對象執法、廉政、效能情況進行監察,履行下列職責:(一)檢查國家行政機關在遵守和執行法律、法規和人民政府的決定、命令中的問題;(二)受理對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公務員和國家行政機關任命的其他人員違反行政紀律行為的控告、檢舉;(三)調查處理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公務員和國家行政機關任命的其他人員違反行政紀律的行為;(四)受理國家行政機關公務員和國家行政機關任命的其他人員不服主管行政機關給予處分決定的申訴,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由監察機關受理的申訴;(五)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由監察機關履行的其他職責。監察機關按照國務院的規定,組織協調、檢查指導政務公開工作和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工作。
㈦ 有限公司股東股權被法院凍結,公司召開股東會增資擴股,工商機關會為公司辦理變更登記嗎法律依據是什麼
不能。
1、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關於未被凍結股權的股東能否增加出資額、公司增版加註冊資本的權答復意見工商法字〔2011〕188號。這個規定已經被清理了,無效。
2、《最高人民法院執行局〔2013〕執他字第12號函》
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
你院〔2013〕魯執監字第82號《關於濟南迅華傳媒廣告有限公司與威海海澄水務有限公司股權確認糾紛一案中涉及法律問題的請示》收悉。經研究,答復如下:
原則上同意你院審判委員會意見。在人民法院對股權予以凍結的情況下,公司登記機關不得為公司或其他股東辦理增資擴股變更登記。本案在按判決執行股權時,應向利害關系人釋明,作為案外人的其他股東可以提出執行異議,對異議裁定不服,可以提起異議之訴,要注意從程序上對案外人給予必要的救濟。
㈧ 增資和資金注入是一回事嗎
增資的概念:企業為擴大經營規模、拓寬業務、提高公司的資信程度而依法內增加註冊資本金的行為。容
有下列情況之一的企業,不能調整注冊資本:調整後的注冊資本數額不符合有關法律、法規的;企業有經濟糾紛且進入司法或仲裁程序的;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合同中規定外方可先收回投資,且已回收完畢的等。
企業增加註冊資本的具體程序應是:企業向審批機關提交董事會決議和董事長簽署的申請書等文件;審批機關在接到上述有關文件後,以書面形式作出是否同意的答復;經審批機關審查同意後,企業按照變更登記的有關規定,向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申請辦理變更登記。
企業規模和實力的大小最直觀的表現就是企業注冊資本的大小。一個注冊資本100萬的公司和一個1000萬的公司給外界印象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企業。企業的注冊資本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企業的注冊資本金較小,很可能會失去一些很好的合作和發展機會。
資金注入是增加投資金額,可以不增加註冊資本金。
㈨ 如何確定股權轉讓糾紛的訴訟當事人
1、對股權轉讓合同的違約之訴,因主要針對的是合同法律關系,所以專,應當以股權轉讓屬合同的簽訂人,即股權的轉讓人和受讓人作為原告或被告。公司可以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
2、對股權轉讓合同的無效和撤銷之訴,主要是因為公司其他股東認為股權轉讓合同違法、違反《公司章程》並且損害其股東利益(如優先購買權等)而提起的訴訟,此類訴訟的原告應當是認為自己權益受到侵害的公司其他股東,被告應當是股權的轉讓人和受讓人。
3、股權轉讓合同生效後,若公司或公司其他股東不給提供股權工商變更登記的手續而產生的糾紛,股權轉讓合同的受讓人可以單方作為原告或與轉讓方一起作為共同原告提起侵權之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