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醫療產品責任,醫療產品損害責任應該如
醫療產品損害是指醫療機構在醫療過程中使用有缺陷的葯品、消毒葯劑、醫專療器械以及血液屬及血液製品等醫療產品,因此造成的患者人身損害。
醫療產品損害責任指醫療機構、醫療機構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違反法定義務,致使有缺陷的醫療產品對受害患者造成人身損害,對產生的具有同一內容的損害賠償各負全部責任,並因醫療機構、生產者、銷售者之一承擔責任而使全體責任人的責任歸於消滅,並最終歸屬與醫療產品的生產者或者有過錯的醫療機構或者銷售者承擔的侵權責任形態。
因醫療機構提供的缺陷醫療產品造成損害的,患者可以選擇醫療機構、生產廠家或是銷售者任何一方承擔責任;或將醫療機構及生產者、銷售者列為共同被告。患者負有舉證義務,證明侵權責任構成的三要件:
1. 提供缺陷醫療產品的行為。
2. 損害事實。
3. 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的因果關系。
先行承擔賠付責任的醫療機構,可以向最終責任人追償。
② 醫療損害責任分哪三種類型
從現在起,醫患雙方都要「悠著點」,稍不留心就可能陷入官司之中。新頒布的《侵權責任法》將於7月1日施行。 「三種情況」醫方承擔賠償其一是,2月27日,某醫院在未徵得患者本人及患者家屬同意,也未說明造影劑可能出現過敏後果的情況下,替患者實施造影,結果導致患者昏迷。市醫學會表示,7月1日起,如果發生上述類似情況或以下兩種情況,患者可向醫方提出賠償要求。其二是,需要實施手術、特殊檢查、特殊治療的,醫務人員應當及時向患者說明醫療風險、替代醫療方案等情況,並取得其書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說明的,應當向患者的近親屬說明,並取得其書面同意;醫務人員未盡到前款義務,造成患者損害的,醫療機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其三是,因搶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緊急情況,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親屬意見的,經醫療機構負責人或者授權的負責人批准,可以立即實施相應的醫療措施;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未盡到與醫療水平相應的診療義務,承擔賠償。「三種情形」推定醫方過錯2月2日,某醫生在治療過程中意識到自己的失誤,導致患者出現不應有的後果,於是篡改病歷,不料原始病歷被患方偷拍。醫學鑒定專家稱,《侵權責任法》實施後,患者可就此申請認定醫方過錯。律師透露,《侵權責任法》規定,醫療機構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規章以及其他有關診療規范的規定;隱匿或者拒絕提供與糾紛有關的病歷資料;偽造、篡改或者銷毀病歷資料;患者有損害,可推定醫療機構有過錯。因葯品、消毒葯劑、醫療器械的缺陷,或者輸入不合格的血液造成患者損害的,患者可以向生產者或者血液提供機構請求賠償,也可以向醫療機構請求賠償。「三種情節」醫方不擔責任《侵權責任法》相關條款規定,患者或者其近親屬不配合醫療機構進行符合診療規范的診療;醫務人員在搶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緊急情況下已經盡到合理診療義務;限於當時的醫療水平難以診療;患者有損害的,醫療機構不承擔賠償責任。律師說,在第一項情形中,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也有過錯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患者要求查閱、復制病歷資料,醫療機構應當提供。另外,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干擾醫療秩序,妨害醫務人員工作、生活的,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
③ 侵權責任法對於醫療產品質量侵權有哪些規定
您好,
產品質量責任 醫療器械
在醫療糾紛中,導致醫患雙方發生糾紛的原因多種多樣,諸如醫務人員的診療行為,醫療機構的管理問題等等,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因醫療器械或葯物等的質量問題引發的醫療糾紛也日益增多。
在醫療機構向患者出售葯物或者醫療器械時,應視為醫療機構扮演了產品銷售者的角色。根據《產品質量法》43條的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財產損害的,受害人可以向產品的生產者要求賠償,也可以像產品的銷售者要求賠償。當然,應當說明的是,在因產品質量問題導致的醫療糾紛中,應當進行具體的分析判斷有關責任的承擔問題。
一、如葯品或醫療器械等確系存在《產品質量法》第46條的缺陷,即產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財產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險,產品違反了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則生產商與醫療機構應就此侵權責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如屬於生產者的責任,而醫療機構賠償的,該機構有權向產品的生產者追償。
二、如果患方受損害的原因系因其未按照醫囑配合治療,如沒有進行適當的鍛煉或沒有按時服用而導致醫用產品的效用未能正常發揮時,應由患方自行承擔損害後果。
三、如果葯品或醫療器械的質量問題是由於醫療機構未嚴格執行進貨驗收制度,未驗明產品合格標志或未檢查醫療器械質量檢驗報告書,而對患者使用了缺陷醫用產品,造成了損害後果,此時的損害賠償責任應由醫方承擔。
④ 醫療產品損害責任和產品責任的相關內容
1、產品責任是指與產品有關的製造商、批發商或零售商等各方對產品因存在缺陷而在被正常使用過程中發生意外並造成用戶或他人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失,依法應承擔的經濟賠償責任。在責任保險領域內,產品責任保險是發展較為迅速的險種。零售商、批發商和製造商對由離開銷售和生產場所的商品的使用或消費引起的傷害被認為是負有法律責任的
2、(1)生產或銷售了不符合產品質量要求的產品。即產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財產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險,或產品不符合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准、行業標准。這里所說的產品是指經過加工、製作,用於銷售的產品。建設工程、初級農產品等不包括在內;這里所說的產品缺陷包括設計缺陷、製造缺陷和警示說明缺陷。
(2)不合格產品造成了他人財產、人身損害。這里所指的他人財產,是指缺陷產品以外的財產,至於缺陷產品自身的損害,購買者可以根據合同法的規定要求銷售者承擔違約責任,而非產品責任。遭受人身損害的受害者,可以是購買者、消費者,也可以是購買者、消費者之外的第三人。
(3)產品缺陷與受害人的損害事實間存在因果關系。確認該種因果關系,一般應由受害人舉證,受害人舉證的事項為缺陷產品被使用或被消費、使用或者消費缺陷產品導致了損害的發生,但是對於高科技產品,理論上認為應有條件地適用因果關系推定理論。
3、 一般的民事侵權責任,實行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責任原則。而按照產品質量法的規定,只要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人身、財產損害的,除了法定可以免責的事由外,不論缺陷產品的生產者主觀上是否存在過錯,都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我國產品質量法關於產品責任的規定,與國際上關於產品責任的立法趨勢相一致,從責任的分配上看,也是公平的。生產者因生產、出售商品而盈利,也應當承擔因其產品可能存在的缺陷給他人造成損害的風險責任。這也有利於促使產品的生產者在產品的設計、生產過程中,更加小心謹慎,防止產品出現缺陷給使用者造成損害,有利於更好地保護消費者的利益
4、按照一般民事侵權責任中的過錯責任,受害人要求賠償的,應當對責任人的過錯承擔舉證責任,即民事訴訟法所規定的,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而由於產品責任實行無過錯責任原則,因此,受害人要求生產者賠償時,無需證明生產者是否有過錯。而是由生產者依照產品質量法的有關規定,對其生產的產品是否具有產品質量法規定的免責事由、自己是否具備法定的免責條件,承擔舉證責任。即實行「舉證責任倒置」的原則。
5、《民法通則》第122條規定,「因產品質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財產、人身損害的,產品製造者、銷售者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⑤ 什麼是醫療產品責任侵權
您好,
一、什麼是醫療產品責任
醫療產品損害,是指醫療機構在醫療過程中使用有缺陷的葯品、消毒葯劑、醫療器械以及血液及血液製品等醫療產品,因此造成的患者人身損害。
醫療產品損害不真正連帶責任概念
醫療產品損害不真正連帶責任是指,醫療機構、醫療機構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違反法定義務,致使有缺陷的醫療產品對受害患者造成人身損害,對產生的具有同一內容的損害賠償各負全部責任,並因醫療機構、生產者、銷售者之一承擔責任而使全體責任人的責任歸於消滅,並最終歸屬與醫療產品的生產者或者有過錯的醫療機構或者銷售者承擔的侵權責任形態。
二、醫療產品損害責任如何認定
(一)醫療產品須為有缺陷產品《產品質量法》第2條第2款規定:「本法所稱產品是指經過加工、製作,用於銷售的產品。」按照這一規定,產品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經過加工、製作,未經過加工製作的自然物不是產品;二是用於銷售,因而是可以進入流通領域的物,未進入流通的,也不認為是產品。
(二)須有患者人身損害事實構成這個要件,是將醫療產品應用於患者。由於醫療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了患者的人身損害,這種人身損害的特點是,有些損害後果在受害當時即可發現,有的則要在受害之後很長時間才能出現後果,特別是醫療器械造成的損害,通常都是經過一段時間才發生。醫療產品損害責任中的人身損害事實,包括致人死亡和致人傷殘。在造成人身損害的同時,通常伴隨精神痛苦的損害。醫療產品損害責任的人身損害事實要件中也包括精神損害,應當予以撫慰金賠償。
(三)須有因果關系醫療產品損害責任中的因果關系,是指醫療產品的缺陷與受害人的損害事實之間存在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醫療產品缺陷是原因,損害事實是結果。確認醫療產品責任的因果關系,要由受害人證明,證明的內容是,損害是由於使用或消費有缺陷的醫療產品所致。
(四)醫療機構和銷售者應當具有過失按照《產品質量法》第41條「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產品以外的其他財產(以下簡稱『他人財產』)損害的,生產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的規定,以及第42條「由於銷售者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財產損害的,銷售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⑥ 醫療案件糾紛中,案件案由中對醫療糾紛確定的案由為醫療服務合同糾紛與醫療損害責任糾紛兩類,原理何在
由於醫療行為是基於醫患之間的醫療服務合同所發生,患者因此受到的損害,一方內面是醫療機構對債務的容不正確履行構成違約;另一方面則是出現了履行利益以外的人身和財產利益損失,同時構成了加害給付,即侵權。因此,有損害就有賠償,在醫療損害賠償法律關系中,有醫療服務、醫療消費、醫療產品買賣和醫療侵權四種法律關系的存在。前三種法律關系性質相同,均從屬於服務合同。最高法院在2011年修訂的民事案件案由中就做出這樣的劃分,在服務合同糾紛下列出醫療服務合同糾紛。再者,在責任的場合,前三種合同的不履行都是違約責任;後者是侵權責任。基於此,法律貓認為最高法院在民事案件案由中對醫療糾紛確定的案由即為醫療服務合同糾紛與醫療損害責任糾紛兩類,這是合情合理合法的。
⑦ 醫療損害賠償的歸責原則有哪些
1、過錯原則。《侵權責任法》第54條規定醫療機構在醫療行為中須存在醫療過錯,且內因為該過錯導致了患容者醫療損害才需要承擔侵權賠償責任,這是《侵權責任法》實施以後在醫療損害訴訟案件中,醫方承擔賠償責任的前提。
2、過錯推定原則。《侵權責任法》第五十八條規定「患者有損害,因下列情形之一的,推定醫療機構有過錯:(1)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規章以及其他有關診療規范的規定; (2)隱匿或者拒絕提供與糾紛有關的病歷資料;(3)偽造、篡改或者銷毀病歷資料。」在以上三種情況下,患者不需證明醫療機構的醫療行為存在醫療過錯,只要證明醫方存在上述情況,法院就應推定醫療機構存在醫療過錯。
3、無過錯責任。《侵權責任法》第59條規定了在醫療行為中,只要醫療機構使用了不合格的醫療產品致使患者人身受到損害,無論其醫療行為是否有醫療過錯,都應該承擔賠償責任。
⑧ 什麼是醫療產品責任侵權,侵權責任誰來承擔
您好,
一、什麼是醫療產品責任侵權?
所謂醫療產品責任侵權,是指醫療機構在醫療過程中使用有缺陷的葯品、消毒葯劑、醫療器械等醫療產品,或者輸入不合格的血液,因此造成患者人身損害的,醫療機構或者醫療產品的生產者、血液提供機構所應當承擔的侵權賠償責任。
二、醫療產品損害的侵權責任誰來承擔?
《侵權責任法》第59條僅規定了因葯品、消毒葯劑、醫療器械的缺陷,或者輸入不合格的血液造成患者損害時,患者可以向生產者或者血液提供機構請求賠償,也可以向醫療機構請求賠償。而沒有具體規定醫療產品的生產者、血液提供機構與醫療機構之間如何承擔責任。從保護患者的權益出發,結合審判實際,對於醫療產生侵權責任應當按照如下原則適用法律。
(一)因葯品、消毒葯劑、醫療器械缺陷造成患者損害
在葯品、消毒葯劑、醫療器械本身存在著缺陷時,又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葯品、消毒葯劑、醫療器械本身存在缺陷,醫療機構在采購產品時存在過錯,比如,采購葯品時,未嚴格把關,或者通過非法途徑獲得葯品。這時候,醫療機構和葯品、消毒葯劑、醫療器械的生產者或提供者均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2、葯品、消毒葯劑、醫療器械本身存在缺陷,醫療機構強制指定患者使用缺陷醫療產品,造成患者損害的,醫療機構和醫療產品的生產者應當共同承擔賠償責任。
3、葯品、消毒葯劑、醫療器械本身存在缺陷,但醫療機構在采購產品時,已經盡到了足夠的注意,但仍然未能發現產品存在的缺陷。此時,應當由產品的生產者承擔賠償責任,醫療機構不應當承擔責任。醫療機構先行承擔責任的,有權向醫療產品的生產者追償。
4、醫療機構使用缺陷醫療產品致患者損害,無法確定缺陷醫療產品的生產者或者提供者的,應當由醫療機構承擔賠償責任。
5、醫療機構本身就是缺陷醫療產品的生產者,即醫療機構使用自己生產的缺陷醫療產品致患者損害的,則應當由醫療機構承擔賠償責任。
(二)輸血感染造成患者損害
輸血感染是指輸入不合格血液即被病菌污染了的血液。血液一般是由血站提供給醫療機構,然後由醫療機構輸入到患者體內的。如果血液是由血站提供的,按照《獻血法》第10條的規定,血液質量的監測是由血站來完成的,醫療機構對血站提供的血液不再進行檢查,但必須進行核查。如果醫療機構盡到了核查義務但仍未發現血液不合格的,應當由血液提供機構即血站承擔賠償責任。醫療機構先行承擔責任的,有權向血液提供機構追償。如果醫療機構未盡此等核查義務,就認為其有過失,應當與血站共同承擔賠償責任。
⑨ 不真正連帶責任的醫療產品損害責任承擔程序
第一,賦予患者損害賠償請求的選擇權利。因醫療機構提供的缺陷醫療產品造內成損害的,患容者可以選擇醫療機構、生產廠家或是銷售者任何一方承擔無過錯責任;或將醫療機構及生產者、銷售者列為共同被告,法院可從共同被告以就近原則及時保護患者權益。受害患者負有舉證義務,證明侵權責任構成的三要件:提供缺陷醫療產品的行為、損害事實和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的因果關系。先行承擔賠付責任的醫療機構,享有追償最終責任人的權利。
第二,醫療機構應承擔嚴格義務。(1)因為醫療機構處在責任環節中的核心地位,是溝通廠家和患者的橋梁,所以,在發生醫療產品損害責任糾紛時,醫療機構有義務指明缺陷產品的生產者或供貨者。(2)在整個醫療過程中,醫務工作者對於在病歷中為患者所開具的醫療產品應做出必要的解釋說明。(3)醫療機構負有與患者共同進行醫療產品損害後證據保全工作的義務。發生損害,醫患雙方共同封存、啟封病歷資料;對疑似輸液、輸血、注射、葯物等引起不良後果的,醫患雙方應共同封存、啟封現場實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