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當前社區物業管理糾紛多發的原因有哪些
物業提供的服務沒辦法抄滿足業主的需求,業主對物業服務不滿意,覺得物業費交了不值,物業和業主之間的糾紛基本都圍繞於此。物業管理中想要解決這些糾紛,需要提升服務水準,做好物業服務讓業主滿意,比如設備的維護和保養,環境衛生、安全消防、清潔綠化等管理,做好消防設備管理、下水道保養、電梯維護,減少電梯停運次數,還有要做好物業服務人員的禮儀培訓,制定處理業主投訴的流程,及時處理問題。雲家佳的物業管理平台可以輔助物業公司做好如房屋管理、設備管理、保安保潔管理等基礎服務的同時,提升物業管理的效率,提高業主對物業的滿意度,從而減少物業與業主之間的糾紛。
② 如何建立物業服務糾紛爭議投訴處理機制
如何正確對待和處理物業服務投訴任何一家企業在顧客服務的過程當中,總是無法避免地要遇到一些顧客抱怨和投訴的事件,即使是最優秀的企業也不可能保證永遠不發生失誤或不引起顧客投訴。但往往是遇到投訴時,第一反映是「又有了麻煩」,視投訴為「燙手山芋」,甚至希望最好不要發生,如果發生了最好不是要我接待,如果我接待最好不是我的責任。正應了那句西方諺語:「No news is a good news」(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
現實生活中,好消息並非有期望的那樣多,某種意義上說,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但是對於平家公司來說沒有投訴的聲音卻未必是個好消息。
據調查,客戶不滿意時,有90%從不抱怨,69%從未提過投訴,只有23%向身邊的服務人員提過,而僅有8%的投訴通過客戶決系部門傳達到最高管理層,也就是說通常個客戶的抱怨,代表著另外24個沒有向公司提出抱怨的客戶心聲。在中國,平均一個消費者會有同事、同學、同鄉、親朋等不下於50個人的消費群,也就是說一個不滿意的客戶可能會將他(她)對產品、服務的不滿意告訴周遍的50個人,而一個滿意的客戶只會將他的滿意告訴周遍的3個人。同樣,一位物業小區的業主也可能會將他的沐滿意或是抱怨、投訴影響周邊的很多人。這就形成「口碑效應」。
客戶對服務不滿意又不投訴的原因:(1)抱怨不能解決實際問題:(2)程序復雜,投訴無門。因此便產生抱怨投訴不如直接更換服務對象的想法。美國OCA/白宮全國消費者協會調查的一項資料顯示:客戶不滿意也不投訴,但還會繼續購買你商品的只有9%,投訴沒有得到解決,還繼續購買的客戶只有19%;投訴得意解決會有54%的客戶繼續購買:投訴迅速得到了解決,還會有82%的客戶繼續購買你的商品。
③ 物業管理矛盾糾紛怎樣處理
您好:
物業管理矛盾糾紛處理治理
物業服務合同糾紛
很多業主委員會與物業管理簽訂合同時,往往對於物業合同的性質沒有明確定義,有的小區中雙方簽訂的是「服務合同」,而有的小區中雙方簽訂的則是「委託合同」。
這是因為對於物業管理服務合同的認識不同所造成的。如果雙方簽訂的是物業委託合同性質的,那麼就代表著由業主委託物業管理企業對小區進行管理,業主與物業管理企業是委託與被委託關系。
在委託關系的情況下,一旦小區的管理出現了問題,比如遭到盜竊等,那麼後果將與物業公司沒有任何關系;同時由於委託合同的委託人依法可隨意終止合同,而不需要任何理由,這也不利於小區物業管理的穩定性。
解決方法:在簽訂物業管理合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合同的性質應該為服務合同,而不是委託合同。其最簡單的方法是先看物業合同的名稱,如果是服務合同,一般這個合同的名稱是「物業管理服務合同」,而不是「物業管理委託合同」。
與開發商關系糾紛
《物業管理條例》第二十四條規定了房地產開發與物業管理相分離的原則,應通過招投標的方式選出物業管理企業。但到目前為止,大多數小區物業管理企業均是由開發商派生出來的,即便實行招投標,由於難以真正建立公平競爭的招投標機制,開發商派生出來的物業管理企業仍處於優勢地位,往往是其中標,這種建設與管理的「父子關系」依然普遍存在。當物業出現質量或銷售時不切實際的承諾等涉及開發商的問題引發糾紛後,物業管理企業常以其與開發商是兩獨立法人,無任何關系拒絕處理,而開發商往往是項目公司,一個小區成立一個項目公司,建設完成結算完畢後就不存在了,售後服務、保修等矛盾無法解決。
解決方法:入住小區的業主們在符合條件後,也就是說小區內房屋出售並交付使用的建築面積達到50%以上,或者首套房屋出售並且交付使用已經滿2年的,一定要及時召開業主大會成立業主委員會,通過業主委員會來維護自身權益。
公共配套設施糾紛
例:某樓盤的地下停車庫被開發商賣給了個人,使得小區的停車費用漲價,造成車庫有空位而業主卻無法停車的現象,間接侵害了業主的利益。
這類糾紛其實牽涉到的問題就是小區的公共配套設施的「主人」到底是誰的問題,究竟是開發商還是全體業主。在《物業管理條例》中,目前只對停車位作了相關的明確規定,即「小區內的機動車停車場(庫),應當提供給本小區內的業主和使用人使用。停車位不得轉讓給小區外的單位和個人;停車位有空餘的,可以臨時出租給物業管理區域外的單位和個人。」而沒有對共用設施和共用部位的權屬等問題作出規定
同時,目前物業部分在共用設施、共用部位的權屬問題還涉及到維修和費用的承擔問題。比如哪些部位、設施、設備屬於全體業主共同共有;哪些屬於部分業主共同共有;未分攤共用建築面積的地下停車庫權屬,應屬全體業主還是屬於開發商,如果屬於全體業主,權證應如何發放、保管、使用,收益應如何處理,維修基金如何籌集、如何分攤。而對於開發商已出售的地下停車庫應如何處理,對於開發商建設的地面多層鋼結構移動車位的權屬應如何認定,部分業主或個別業主是否能對此提起訴訟,部分業主或個別業主對共用設施、共用部位的收益如何處理能否提起訴訟等,目前尚沒有明確規定。
解決方法:這一系列問題目前有待相關部門制定相關法規。不過總的來說,業主們還需提高自身的維權意識,及時發現問題進行解決。
物業費糾紛
物業費糾紛來自兩方面:一、物業費包含的費用項目;二、物業費收取不到。
物業費,一般來說是指保安費、保潔費、保綠費、管理費4項,但對於很多業主來說,很容易把這4項內容與額外的日常公共設施設備維修費以及電梯水泵運營能耗費等混合在一起。同時,由於物業管理公司在收取了物業費用後,有的開發票、有的給收據,使得很多業主對於自己繳納的「物業費」究竟包含了一些什麼內容不甚清楚。因此,在某些小區里其收繳率相當低,有的甚至低至20~30%,使得物業管理難以為繼,造成其他已繳費業主的心理不平衡。《物業管理條例》第四十一條只講了合理公開收費問題,而基本物業服務費由哪些構成沒有羅列出來,造成應該付的不付,而不該付的也付的怪現象。
解決方法:在收費方面,物業公司應該在給予業主的相關物業費用繳費收據上,將相關的收費目錄名稱和費用全部羅列清楚,不能簡單地以一個「物業費」的名稱來取代其中各類的費用名稱。
建立完善物業管理糾紛調解機制的對策
(一)建立完善各級物業管理糾紛調解組織。積極探索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相互銜接的物業管理糾紛調解模式,充分發揮人民調解工作在預防物業管理糾紛中的作用。進一步加強和完善縣(區)、街道和社區物業糾紛調解委員會職能作用,發揮好對所轄區物業糾紛調解工作組織領導和整體協調作用,綜合協調調解解決轄區重大疑難物業管理糾紛。基層司法所要負責調解本轄區復雜性物業管理糾紛,指導社區人民調解組織開展物業糾紛調解工作。建立社區物業糾紛調解委員會,以預防物業管理糾紛為主,宣傳物業管理法規政策,調解一般性物業管理糾紛。
(二)大力加強物業糾紛調解隊伍建設。認真做好物業管理糾紛調解員的選任工作。實行專兼職相結合,從房管部門、司法機關、社區居委會、社區律師或在社區有一定威望的群眾中,挑選一批熱愛公益、公道正派、素質較高的人員擔任人民調解員。深入開展「律師進社區」活動,組織廣大律師、法律工作者深入社區積極參與社區物業糾紛的調處工作,為社區人民調解工作提供法律保障。充分發揮律師職能優勢,利用自身的法律知識,擔任社區物業公司的法律顧問,提供決策咨詢法律服務,確保物業公司規范有序健康發展。司法局要加強對物業糾紛調解隊伍的管理,定期共同組織開展物業糾紛調解業務培訓,對於成績突出的集體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
(三)加大物業管理糾紛排查力度。組織社區調解員深入小區調查走訪,對群眾反映的有關物業管理方面的問題認真登記,甄別問題性質,對於屬於物業管理糾紛的要切實做好人民調解工作,對於不屬於物業管理糾紛的,要引導群眾通過其他正當手段解決問題,做好人民調解與行政調解的銜接。注重敏感時段和敏感地區的物業管理糾紛排查,對入住率超過50%的新住宅小區給予高度關注,進一步加強對業主大會的籌建給予幫助引導,著重做好對物業公司選聘和退出引發的矛盾糾紛預防和調處工作。 (四)加強業務培訓和法治宣傳。充分利用社區工作覆蓋面寬、貼近基層、貼近群眾的優勢,運用具體案例在社區群眾中開展生動直觀的法治宣傳和人民調解工作宣傳,引導居民學法用法、知法守法,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矛盾糾紛的發生。組織業主委員會的主要成員、物業公司的負責人、街道辦事處及居委會有關人員進行業務及法律培訓,引導物業服務企業增強依法守約意識、服務意識,按照合同約定為業主提供質價相符服務。引導全社會了解物業管理行業特徵,澄清對於物業管理的認識誤區,釐清對物業管理的職能定位,進一步提升對物業管理行業的認識度。
④ 物業管理糾紛的處理方式有哪些
物業管理糾紛的處理方式有以下三種:
1、糾紛各方以和平協商方式達成回協議解決;
2、糾紛答各方通過第三方介入主要是當地房管局、居委會、街道辦事處或鎮政府調解機構參與調解的方式達成協議;
3、糾紛各方在1,2二種方式無法達成一致協議的情況下通過仲裁、法院訴訟的方式解決糾紛。
我國民法通則和民事訴訟法規定中有人民調解制度,有一方不同意調解那麼只能通過仲裁或訴訟程序進行仲裁或判決,仲裁是一局終裁製,判決是二局終裁製,法律文書生效後,贏方可以申請當地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⑤ 我國社區管理中存在最核心的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一、社區及社區管理 一般認為,社區指的是在一定地域內的根據一套規范和制度而形成的相對獨立的社會生活共同體,生活在該地域的人群具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和心理上的歸屬感。這一概念指出社區首先是一個共同體,有共同需要遵守的章程或約定俗成的慣例;其次,生活在社區的人們具有心理上的認同感。社區管理是指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依靠社會力量,利用社區資源,強化社區功能,解決社區問題,促進社區政治、經濟、文化、環境協調和健康發展,不斷提高社區成員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過程。社區管理是一項新的工作,大力推進社區管理,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是面向新世紀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途徑。 二、當前社區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社區管理三主體角色定位混亂。我國現行社區管理體制主要包括三大主體:居委會、物業公司和業主委員會。基於現代公共管理學中的多元共治理論構建起來的社區管理主體多元化在理論上是可行的,有利於社區居民的自我組織和自我管理,可最大限度地維護社區居民自身的利益。但在實際中,三主體間卻存在著角色混亂、分工不明、權責利相互交叉的問題,給社區管理帶來了不應有的麻煩。 首先是居委會的角色定位存在問題。居民委員會是一個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不過,有關居委會的工作任務、委員產生、經費來源、委員生活補貼、辦公用房及辦公設施等問題,居委會事實上承接了來自行政部門的工作權力和工作職責,導致居委會負擔過重,上級行政部門幾乎都可以交任務、下指標給社區居委會,對社區提出要求,居委會的情況就是責任大、權利小、事情多,造成社區居委會超負荷勞動。 其次是物業的角色定位存在問題。隨著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大部分居民成為了住宅的業主,社區的管理亦逐漸地由單位管理轉變為營利性的社會化的物業管理。在此背景下,物業公司只是公共服務的提供者,其與業主之間的關系是平等主體間的交易關系。但是,在現實中,作為服務提供方的物業公司卻因權力的非對稱性而有機會且有能力凌駕於業主之上,致侵犯業主合法權益的事件時有發生,使業主與物業公司之間經常處於一種敵對的局面之中。 再次是業主委員會的角色定位存在問題。在社區管理的三大主體中,業主委員會最弱勢的。相關民調數據顯示,人們對業主委員會表現的滿意度每況愈下。目前,業主委員會的運轉面臨著「五難」,即業主大會召開難、業主委員會籌建難、業主委員會正常運作難、業主委員會司法維權難、對業主委員會及其成員監督難。業主委員會之所以陷入如此尷尬的境地,究其原因,是其徒有自治組織的性質與外表、卻無自治組織之實際構成所造成的。 一個社區,三個管理主體,看似每個主體的存在都有必要,卻管理不好社區,究其原因是,三主體沒有理清各自的權責利關系,致使角色定位混亂,並且三主體之間沒有權力的監督和制衡機制,導致三主體間矛盾重重、互不信任,進而導致了社區管理的亂象頻生。 (二)社區管理三主體發展的不平衡 首先,從權力分配上看,三主體中最代表居民權益的業主委員會的權力處於最弱小的位置上;作為物業服務買賣雙方的賣方——物業公司的權力在三主體之中卻是最大的;居委會有來自行政部門的權力,但是其卻並不直接代表業主的權益。這種權力分配的格局使社區管理最終只能傾向於物業,而不是傾向於業主。一旦居中的居委會不作為或工作不到位,業主的權益就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可以說,三主體間權力分配的不合理及其缺乏相互間的監督與制衡,是導致社區管理始終難以達到預期目標的原因所在。 其次,從組織保障上看,在三主體各自的組織機構中,最健全的無疑是物業公司,業主委員會和居委會都無法與之抗衡。物業公司人、財、物結構完整,各方面力量雄厚;業主委員會為業主自發的自治組織,既無行政權力,亦無資金來源;居委會雖為群眾性的自治組織,但其日益行政化的趨勢,且其經費的由政府劃撥,決定了其可不受業主的影響。從三主體的組織保障上看,業主委員會處於最弱勢。 再次,從資金保障上看,社區管理的資金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業主;二是政府部門。其中,物業公司的管理經費來自業主交納的物業服務費;業主委員會無任何運作經費來源;居委會的經費來自政府的劃撥。三主體的資金渠道各不相同,互不交叉,致使在社區管理中三主體始終各唱各的調,根本無法形成合力。 從以上三方面來看,代表業主利益的業主委員會的過於弱小是造成目前社區管理混亂、保障乏力的重要原因。 (三)居民社區觀念及參與公共事務的意識薄弱、社區歸屬感差。長期以來所形成的由政府控制單位、單位管理社會成員的體制及觀念,影響了居民對所居住社區管理的參與。社區提供居民參與的渠道和機制並不健全,社區居民對所居住區的社區環境、社區治安以及其他社區公共事務的處理有參與的願望,但沒有參與的渠道。與此同時,居民參與社區管理,缺乏利益保障和實際訴求的動力。居民的參與是建立在對社區共同利益的追求上,社區居民利益的維護需要組織和制度上的保障。再加之社區和社區管理還是一個新生事物,社區管理的內涵、范疇及為什麼要搞社區管理等問題,廣大群眾並不了解熟悉,所以會對社區管理工作不關心甚至是不配合。 三、解決社區管理問題的對策 (一)明確社區管理三主體各自的權責利。居委會、物業公司和業主委員會之間缺乏權責利交叉制衡的管理主體安排,不利於社區管理工作的開展。因此,必須打破這一既有格局,對三主體的角色進行重新定位,理清三主體各自的權責利,理順三主體之間的關系,特別是要徹底理順業主與物業公司間的委託-代理關系。 首先,應重新定位居委會的角色位置,使之成為業主與物業管理者之間的監督者。居委會的作用應該體現在監督業主與物業公司執行政府制定的物業管理和服務的相關規則上,而不應直接介入社區管理,不能向社區提供有償服務或利用社區的資源從事營利活動。 其次,應提高業主委員會的地位。要明確業主與物業公司是一種基於市場原則的地位平等的買賣關系。基於此,業主委員會應該實質化、法人化,以徹底改變物業公司與業主之間的權力不對等狀態;適當限制物業公司的資金使用權限,以此來約束物業公司的行為;業主委員會應該按與物業公司對等的地位建構,配備專門的工作場地和工作人員;業主委員會的權力和權威應該得到政府強力部門的支持。 再次,應適當削弱物業公司的權力。要改變當前物業公司權力過大的局面,最為關鍵的一點是剝奪其在經費使用上的獨斷專行的權力,規定物業公司使用經費需經業主委員會審批,並須定期向業主委員會和全體業主公布財務支出賬目。 做好上述三個方面的工作,社區管理三主體的角色和行為既可以得到規范,又可以理清三主體各自的行為和身份邊界。 (二)加強法律法規和各項管理制度建設。當前,社區管理中大量問題的滋生,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制度和法律法規不健全。因此,要加快和加強與社區管理有關的法律法規及管理制度的建設,以明確社區管理三主體各自的身份邊界,約束社區管理三主體各自的行為,以達到既要保護好業主合法權益,又要保護好物業公司合法權益的目的。 (三)培育社區共同體意識,加強社區居民的向心力、歸屬感和凝聚力。近幾年,有關「人性冷漠」的社會現象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在社區管理中,類似現象也時有發生。顯然,我們不能簡單地將這一現象歸結為經濟發展的「伴生品」,應該發揮人的積極能動性,通過強有力的文化建設來遏制「集體冷漠」現象的蔓延。在社區管理中,營造單位或家庭的集體氛圍應是社區管理工作追求的目標,因為它是形成社區居民歸屬感、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前提和基礎。也就是說,應把社區建成具有單位或家庭氛圍的居民生活共同體,在這里人們不僅只是居住在一起,而且情感相連、守望相助,具有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意志,這應成為社區管理追求的終極目標。